❶ 农村看电影的场景你还记得吗
记忆中的露天电影
说起农村看电影,那热闹场景没经历过是想象不到的。小时候农村也没有什么 娱乐 ,那时大家也没有打工,年轻人都在家里。看大戏,看电影是非常开心的大事。
一听说哪里放电影,心中早早的期待着,数着日子。电影都是露天的,在一片空旷的场地上,银幕要么挂的墙上,要么挂在埋好的两个树桩上,两个大音箱,一个老式放映机,一台汽油发电机。我们那里除了村里(那时叫大队)每年放两场电影外,其它放映机会就是逢庙会或有人许愿还愿,再就是条件稍好些喜欢热闹的家庭逢儿女结婚,生小孩等大喜事也会放电影。只要说哪里要放电影,附近各湾子甚至附近村的人都会背着椅子凳子早早的赶去,特别夏天一路上从下午天四五点开始,卖货担的,走亲戚的,送礼的,看电影的,陆陆续续都不断人。有时得跑挺远路,记得我看电影最远都跑十几里地。
每场电影通常最少也几百人,人多的时侯附近树上土堆上都是人。银幕早早的挂上,日头还高,就有纷纷到场者去占有利位置,把椅子登子早去占着,卖货者在外圈,摆着各种小摊卖各种食物,小玩具,等等货物。孩子们前串后串跑来跑去,甚是欢乐,年轻男青年三五成群到处寻找哪里有钟意的姑娘。。。。。。叫卖声,打闹声,聊天声,喊人找孩子声,音响放出的歌曲声。。。。。。一片吵杂。
天黑下来,电影才能开始,这时整个场地不知觉中人坐着的站着的挤满了人。随着放映员对片,调试结束,电影也就即将开演,银幕图像声音出现,场地顿时也就安静下来,虽然也有些交流声,但终究会压低分贝,渐渐的淹没在电影声中,大家也都静静地看着电影。远看去,外围的卖货摊的灯笼星点的点缀着电影场上,还别有一番景致。
记得那时电影经常放,《少林寺》,《侠女十三妹》《醉拳》《湘西剿匪记》《神偷》。。。。。。也非常丰富。
看露天电影最不和谐的就是,偶儿会有年轻人打架,那时我还小,听说有人打架就怕。再就是没带凳子的,会抽人草垛的草,挽成草把席地坐。人多了还真把人草垛草拽去不少,碰到脾气不好的,还会骂人的。
散场后大家跟着各路手电筒光亮各回各家,路上大人聊着电影的内容,年轻人讨论别家姑娘,孩子们有人依然嬉闹,有的都在爸妈怀里睡着了,犹由未尽。
太阳还老高,我就和其他小伙伴们搬着小板凳早早地来到我们村部门口了。村里的一遍又一遍地在喊:“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晚大队门口有电影!今晚大队门口有电影!!都快来看啊!高兴的拿上手电筒叫上小伙伴们一起去。
还有那个时候主要放抗日战争的电源有:《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小兵张嗄》、还有《少林寺》……大半夜放完了,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回来走在路上还是有点吓人的哈哈。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这么多年过去了,还真是童年的那一段回忆好啊!现在也体会不到那种儿时放电影的快了的回忆了!
幼年时,在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精神文明建设极度落后的情况下,电影放映员绝对是神圣受追捧的职业,听母亲说,在八十年代,孩子们一听说哪里有电影,都成群结队,不顾辛苦,走上十几里去看电影。直到我童年时,村里放电影,街上还得坐的满满的,小孩子都爬到树上去,等到电影散场,大家讨论着剧情,拿着马扎,领着孩子,三三两两回家去。这个画面和在家门口躺在凉席上看星星的场景一样,印在我的脑海,至今依旧清晰。那个时代,在长辈眼里是苦难,在孩童眼里却是无忧无虑撒欢奔跑的童年。据说,现在村里一个月放一次电影,据说,看的人寥寥。今天,已经二十五岁的我,和母亲一起,搬着板凳来看电影。第一部,经典的抗战片,第二部,接地气的民间小调。不知为何,这场景让我想到了意大利电影《天堂电影院》,那是个男孩的成长史,而村里的电影,伴随了我的成长。我站在巨大的幕布旁,看着电影里的嬉笑怒骂,听着观影群众的窃窃私语。夜渐深了,天上的云彩还是一块一块的,初秋的夜微微凉,我的思绪飘呀飘,飘到了小时候,去捏一捏那个小女孩红扑扑的脸。夜晚的小精灵们,睡吧。
60年代末70年代初看过的电影
有:南征北战、地道战、红日……不管刮风下雨都在露天放映,一听说有电影,太阳老高就去等着。一点都不夸张的说,十里八乡的都来看,那场面宏大、壮观。
印象最深的那次是演动画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十五六里路步行走去,吃罢午饭我们一帮小伙伴们就走了,可是天黑后我们等了好久好久还不放映,那时没有手表,感觉时间很慢很慢,
后来知道了是从县城向这里导片子,其实是一部片子三个地方同一晚上放映,县城首先开始,放完第一本后有人骑摩托车送往第二场地,第二场地演完再送往第三场地。第二本,第三本依次类推。当然了,中间也免不了等场!
我们看的是最后一站,回到家时天已是微明了,不过,还是很性奋。
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有滋有味,那个时候每年还能看个三两场电影,
现在已是十多年没看电影了,有时村子里也演电影,可惜以没了那时的性趣,更没了那股热情!
别了我的童年,别了我的天真烂漫!别了我那想学好学而终究也没有机会去读书的梦……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儿时的我看电影是最期盼记忆最深刻的事。能够看上电影是一种享受。家在农村,那时候家里没有电灯,电视,人们的 娱乐 方式就是看电影,看戏。村里大约一个月会放一次电影,如果村里要放电影了,有人知道了就会兴奋的奔走相告,一传十、十传百,不大会儿整个村子的人都知道了。我的心情像过年般高兴,盼望着天快点黑,奶奶晚饭也做得比平常早一些。吃完饭我搬着小板凳到放电影的地方找个好位置,先占住,还和小伙伴配合轮流值班看守防止位子给被占。天刚扫黑,父老乡亲都出来了,还有一些邻村的人也来了,集中在一起,场地上的人一个挨着一个,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有时候银幕的后面也坐满了人,在人们喜悦的等待中,电影开始了。有时候村干部还会借换片的空档儿,向村民发通知,讲生产注意事项等。记忆最深刻的电影是《地道战》、《地雷战》、《少林寺》《喜盈门》戏剧电影《朝阳沟》《包青天》等。看电影的场面,热闹,有趣,真的难忘,记忆犹新,如在眼前。
小时候看电影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记得最早的一次看电影是坐在父亲的肩膀上,看的。那是在我们村原来的老学校操场的东南角,当时候刚开始都是用投影仪照上银幕上的一个个的画像,画像上的女生,像个新媳妇,眼睛直勾勾的盯着我,心里 好害怕的!
那时候看电影也不知道什么片名,也不知道说了什么。后来看电影就能记得了。有南斯拉夫的《桥》,阿尔巴尼亚的《宁死不屈》,《地道战》,《地雷战》,《苦菜花》,《卖花姑娘》,《火车司机的儿子》,《海霞》,《战友》,《奇袭白虎团》《小兵张嘎》,《大浪淘沙》,《闪闪的红星》,《沙家浜》,《红灯记》,《艳阳天》,《金光大道》,《磐石湾》,《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智取威虎山》,《草原英雄小姐妹》,《大闹天宫》,《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南征北战》《车轮滚滚》,《龙江颂》,《海港》,《杜鹃山》,《小花》,《知音》,《血战台儿庄》……
那时候农村没有什么 娱乐 ,一年有几次电影到村里。当银幕竖起来了,孩子们都忙着占位置,护地方,电影开放的时候,可以说是家家闭户,露天电影场是人山人海。前面的人坐着,后面的人站着,最后面的人站在板凳上。
那时候,只要听说哪里有电影,村里的小伙伴都会 成群结队的前往,有的十多里路,每当电影快结束的时候,人们都是争先恐后地往回跑。
一路上孩子们学着电影里的台词,有的调皮捣蛋的孩子到了家门口,用脚踢自家的大门,用电影里日本鬼子的话说“他妈的,给老子开门,死啦死啦的”……
儿时的往事,不是随风而去,却是永远的记忆!
说起小时候农村看电影的事情,一下就激起了我怀念儿童时的情景。
我小时候的农村,非常落后与贫穷,没有通电,照明全靠点煤油灯。即使晚上再黑,也只有那么一星点光明。我们家兄妹多,衣服破烂,母亲每天晚上补衣服就成了日常营生。这样一点点光亮,也就成了全家人体面的期盼。那时的煤油,也是实行供应,经常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有很多晚上只能黑着静坐。这样大人们互相窜窜门,邻居互相诉诉白日发生的事情。那么我们这些孩童,放了学的晚上,就真的反了天了,不是成群玩打仗,就是玩捉迷臧。一直玩到十一点多,也不情愿回家睡觉,我就常被兄长叫回,有时还要挨揍。
那时农村演场电影,是非常稀少的事,能看看电影,真的是一种享受。那时看电影是要买票的,用的电是发电机发的。我们家贫穷,买不起电影票。可我就想看电影,只好要么瞅机会往里蹓,要么等电影快完时把门人不管了进去看看也满足,我们那时叫作解放。后来 社会 逐步发展,农村也送上了电,演电影也就不再卖票,我们那时叫作公演。可演电影的次数很少,电影片子也少,从县电影公司调片,往往一部电影要在各村轮演。我们就天天在盼,一旦说村里要演电影,晚饭也就顾不上吃饱,早早搬上橙子去占空。我最爱看的是打仗的片子,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步行十几里出村去看电影,一部电影只要附近演,百看不厌。我们常常模仿电影中的情景,自导自演,玩个尽兴。那时的电影,简直成了我们快乐的全部。
随着科学的进步,电视逐渐取代了电影,现在农村即使也会来演场电影,有时观看的也只三五人。手机的智能化,又在逐步取代电视。我们这一代的经历,对于现代年轻人来说,简直就是童话。生活越来越幸福了,可由不得常思念童年的往事,也许怀念过去也是一种幸福。
记得小时候第一次看电影就是在村子里的村委会场地看的是主要好像是于荣光,抓小孩子那个电影具体名字我还记不起来了,播放电影的师傅还是村长请来的,每天下午5点多就会把放电影的设备架好,拉一块布,小时候还特别爱看放电影设备发出来的光是五颜六色的光,那时候觉得这东西太高级了。小时候村上的人都特别爱看,每天都是晚上7点多播放,我们小孩子都是早早的在家吃完了饭然后一家家互相招呼一起去村委会看电影,大人去的时候都带一个小凳子,有的是坐在院子门口的大石头上,我们小孩子就比较方便了,直接骑到墙头上,村上的孩子也多,每天晚上都能再那墙头上骑一排在那聚精会神的看。有的家离村委会近的直接端着碗出来一边吃一边看。
小时候最高兴的事之一,莫过于看大屏幕电影
❷ 第一次陪你看电影的人是谁呢
第1次陪我看电影的人应当是父母,但是在我很小的时候。
电影在我国发展的历程其实很复杂很坎坷,而最早的电影是黑白无声的,但是那个时候并不是谁都能看得起电影,普通的民众还为生计而奔波,自然不能轻易的浪费时间,所以电影作为娱乐消遣,在广大劳动人民没有摆脱贫困的时候,是无法进入他们的生活的。
我的父母是普通人,但是他们愿意给我满分的爱,所以总是会和我一起去完成某些事情,这是他们对我的关爱,这也是我长大之后脑海里能够留下的为数不多的美好记忆,关于童年可以有很少的小伙伴,但是绝对不能缺席的,两个人就是父母,陪父母看电影,就像父母陪你看电影一样,舒服。
❸ 小时候看过的哪些经典片子
一、《刘三姐》,现在看还是会忍不住跟着唱,其中最经典的片段要数船上对歌,把老财主气得掉进了河里。
刘三姐
二、《小兵张嘎》,电视剧可能大家都看过,但电影可能没几个人记得了。
小兵张嘎
三、《三毛流浪记》,这部经典得不用多说。
三毛流浪记
四、《杂家小子》由洪金宝和元彪主演的功夫喜剧,是他们的早期经典之一。
杂家小子
五、《败家仔》,晚上暗杀行动那叫一个惊险刺激,元彪最后把反派的眼睛打肿的那一幕现在还记忆犹新。
败家仔
六、《鹰爪铁布衫》,“腿王”黄正利演大反派。
鹰爪铁布衫
七、《少林寺》,这部更不用说,1毛钱电影票票房都能过亿的经典!
少林寺
八、《神鞭》,主角头上的辫子也威力无穷,当做武器杀人,很精彩的武侠片。
神鞭
九、《英雄本色》,发哥的经典,让世人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义气。
英雄本色
十、《奇谋妙计五福星》,五福星系列就以这个代表了,其他就不一一例举。
奇谋妙计五福星
十一、《最佳拍档》系列,香港上一代歌神许冠杰和光头麦嘉的经典。要是这个都没看过那你小时候家里肯定没有VCD机。
最佳拍档
十二、《摩登仙履奇缘》,陈百祥和王晶联合爆笑出演。
摩登仙履奇缘
十三、《和平饭店》,片中发哥是个“古龙式”的高手,“许仙”叶童更是千姿百媚。最后发哥死了没也是个迷。
和平饭店
十四、《车神》,任达华、刘嘉玲早期经典,记忆中男主一直是刘德华,看来有时记忆确实会出现偏差。
车神
十五、《东方秃鹰》,大腕云集的大制作,夸张点说里面随便拎个人出来现在都是主角,特效水平放现在都不落后。洪金宝的老婆也在她还不是洪金宝老婆的时候在里面有演重要角色,当时最喜欢元彪那个角色,这部小编强烈推荐!
东方秃鹰
十六、《独孤九剑》是余明生于1993年拍摄执导,李嘉欣、杨丽菁、刘锡明主演的一部武侠片,剧情、打斗精彩毫不拖沓。
独孤九剑
十七、《三毛从军记》,估计是最早的抗日神剧了,哈哈,当时笑翻了。
三毛从军记
十八、《东邪西毒》,哥哥张国荣、林青霞的经典之一。
东邪西毒
十九、《奇门遁甲》,经典中的经典,里面的人个个有特异功能,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和罐子长为一体的人。
奇门遁甲
二十、《大太监李英连》,姜文的早期经典。
大太监李莲英
二十一、《异度空间》,哥哥张国荣的经典。
异度空间
二十二、《剑气神龙》,早期侠客片,现在小编家还有这块碟,这部电影看完让人对“古代的侠客一天到晚跑来跑去打来打去哪来的银子吃饭”这个问题更加好奇。
剑气神龙
二十三、《飞鹰计划》,成龙的早期经典,片头成龙在大球里面被野人追得滚下山崖那一幕至今记忆犹新。
飞鹰计划
二十四、《喋血街头》,吴宇森的早期经典,梁朝伟、张学友、李子雄、任达华等主演,夸张点说,这部片可以让人实打实体验到战争的残酷。
喋血街头
还有哪些,大家补充吧!
❹ 至今为止,有哪些电影片段让你印象深刻呢
这是一个很宽泛的问题,每一个年龄段,一个时代的变迁,随着年月的增长,对一些事物的认识都是不同的。
生长在六七十年代的人,应该有很多值得记忆,印象深刻的电影。这是因为那个时代除了物质匮乏之外,文化娱乐也不是很多,电影是人们非常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后来渐渐有了爱情片,再后来有了港台片,这应该是后来的事情了,电影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像更深更广更博发展。
电影映照了一个时代,也映照了那个时代的政治与历史,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❺ 幼儿园小兵张嘎电影票怎么做
幼儿园小兵张嘎电影票可以这样制作:
1、找到一张白纸。
2、上面涂上各种喜欢的颜色。
3、然后后面写上电影票名字小兵张嘎,并编号即可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