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天堂 > 电影城墙根

电影城墙根

发布时间:2023-07-03 06:34:53

❶ 《城南旧事》满含人间烟火味,却无半分名利心

《城南旧事》改编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短篇小说,由吴贻弓执导,沈洁、郑振瑶、张闽、张丰毅等主演,1983年于中国内地上映。影片透过小女孩英子的目光,讲述了英子在北京生活时发生的三个故事。该片获得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音乐等多项奖项。

影片通过小姑娘林英子的视角讲述了三个故事:疯子秀贞思女心切,却不料在找到妞儿后惨死于铁轨之下:哥哥为了弟弟的前途铤而走险做了小偷,结果非但没能帮上弟弟,自己最终也免不了被捕的厄运;宋妈为了儿女的生计来到林家做奶妈,却由于丈夫的无能落得个女散子亡的悲惨结局。最后,小英子的父亲因为肺病去世,一家人在墓地前和宋妈分别,天各一方。

在这部片子里,导演紧紧抓住“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心绪,通过英子的心里对白、眼神和情绪,把秀贞、小偷和宋妈的故事串联在一起,讲述了一段旧北京城南的往事和生活片段,展示了20世纪20年代老北京的 社会 风貌,带领观众重温了那个年代普通百姓的生活。

导演吴贻弓(1938年12月1日-2019年9月14日),祖籍杭州,出生在重庆,常年在上海生活。中国内地著名导演、编剧,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2003年,吴贻弓担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2019年在上海瑞金医院去世,享年80岁。导演过《巴山夜雨》、《城南旧事》等电影,曾担任《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制作人,动画电影《宝莲灯》的艺术指导。

吴贻弓的父亲是画家丰子恺的同学,两人皆为李叔同先生的弟子。吴贻弓深受家庭文化熏陶,拍出的电影注重意象,唯美而优雅,有古典之美和民族底蕴,具有散文般行云流水的风格。作品既吸收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借鉴外来艺术,影片弥漫着浓郁的东方美感。在中国,大概只有侯孝贤的《童年往事》能和吴贻弓的《城南旧事》相媲美。

影片的场景都是当年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美工们在废弃的江湾机场实景搭出来的,耗资57万元。为了找到林海音笔下的“老北京”,吴贻弓手里攥着一张北京地图,带着一班人马转遍北京的大街小巷,然而一圈走下来,却没有找到一处中意的地方。他们不得不回到上海“另起炉灶”。没多久,上海郊区便出现了一个被人称为“老北京”的风景点。为了更加真实,吴贻弓他们又耐心等了两个多月,直到屋檐上长上随风摇曳的野草,院子经风吹雨打后有了旧的模样时,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便生灵活现地呈现出来,以致很多观众看了电影后还以为这部影片是在北京拍摄的。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的北洋政府时期,地点为北京城南,大致位置是崇文、宣武甚至丰台。高耸的城楼,缓缓的驼队,复沓的街口,幽静的小巷,弥漫着纤美的忧伤和诗意。北京素有“内九外七”十六门之说,但影片中的崇文门(哈德门)、朝阳门(齐化门)都已经不复存在,现在我们能看见的只有正阳门城楼、箭楼、德胜门箭楼,复建的永定门了,许多城墙也因为城建和道路修建而不见踪迹了。难怪林海音1988年回国时大喊一声: “我的城墙呢! ”不由得让人心碎落泪。影片中的骆驼、毛驴等,笔者在2000年左右还曾在三环见过,那时的北京更多的是“黄虫”大发面的和人力板车,现在都无影无踪了。小英子全家在城南住,虽然是个小知识份子家庭,衣食无忧,但也算中下阶层,接触的也是三教九流都有。北京老话 历史 上有“东富西贵,北穷南贱”,地理上有“上风上水上海淀,下风下水下丰台”的说法。但这都已经成为过去了,现在的北京寸土寸金,城里五万块一平米的房价已经稀缺,居京城大不易啊!影片中的绿树红叶的美景大多是秋天,北京四季分明,但最美的是秋天。老舍先生的《北平的秋》更是把北京的秋天比喻成人间的天堂。虽然写得有点过,但秋天的北京,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众多古迹煜煜生辉,香山的红叶瑰奇绚丽,钓鱼台国宾馆墙外的银杏树落英缤纷,真的引人入胜。

影片中的小英子纯洁可爱,尤其是眼睛,实在是太美了太美了,驼铃回荡的记忆里,一幕幕场景定格在送别中。那双会说话的眼睛悲悯地看着这个世界,看遍了小人物的无奈和悲苦,让我们随着那双最澄澈的眼睛看看那时的北京南城,那时的人物百态,那时的悲欢离合……

英子(沈洁 饰)与“疯”女人秀贞(张闽 饰)

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墙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袁佳奕 饰)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胎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两人相认后,秀贞立刻带妞儿去天津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

开篇,电影就用了一个长镜头刻画了老北京的风貌,夕阳、远山、长城、树林红叶,卢沟晓月,驼队伴着铃声缓缓走过。背景音乐李叔同的《送别》慢慢响起,女声的旁白深沉而略带哀伤。不思量,自难忘,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是多么想念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而今或许已物是人非了,可是随着岁月的荡涤,在我,一个远方游子的心头,却日渐清晰起来。我所经历的大事也不算少了,可都被时间磨蚀了。然而这些童年的琐事,无论是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却永久,永久地刻印在我的心头。每个人的童年不都是这样的愚騃而神圣吗?

从第一眼开始,我们就随着驼队进入了老北京城。随后见到的古井,打水人,逗孩子们发笑的留声机,黄包车,胡同,小贩的吆喝声,站在惠安会馆的秀贞,浓浓的老北京气息扑面而来。英子就像“落入凡间的小天使”,一双纯净的眼睛盯着一头骆驼吃草,她的嘴唇学骆驼那样咀嚼起来,真是可爱!然后,小英子又跑去问爸爸,骆驼为什么挂个铃铛?爸爸说,怕狼呗,英子说:“不,骆驼走远道闷得慌,挂个铃铛又好听,又热闹。”真是童言无忌。

街头墙角的唱片匣子里,针头在唱片机上“哧啦哧啦”地响着,围着一群大大小的顾客,洋人和听众的哈哈大笑声传出来。对于别人不敢接近的“疯”女人秀贞,小英子一脸的好奇。两人因为保姆宋妈的阻拦没能搭上话。后来小英子和宋妈去买菜时,看到街上正押送犯人问斩,死到临头了还不忘让群众给叫个好。小英子回来和妞儿结成了好朋友,妞儿是一个卖唱的捡来的弃儿,经常被养父母毒打。在门口念叨着“小桂子”的秀贞把小英子叫到房里,疯疯癫癫地说起了女儿小桂子的事。后来,因为爸爸在惠安会馆和一帮进步学生商议国事,小英子又见到秀贞,秀贞又说起了小桂子爸爸思康被抓的事。思康是一个北大进步学生,在秀贞家租房住,和秀贞好了不久就被警察抓走了,只留下一些衣物和书籍。那时的北大还在今天的沙滩大街(五四大街)的东部,也就是红楼那个小小的院子,没有今天“一塔湖图”的燕园壮美,却孕育了一大批文化精英,群星璀璨。

小英子和妞儿一起养小鸡、荡秋千,其乐融融,没有妞儿的日子里,小英子就傻傻地百无聊赖。秀贞教小英子染指甲,两个忘年交处成了好朋友。后来英子听妞儿说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便去问妈妈(洪融 饰),妈妈哈哈大笑地说:“当然是亲生的……是从咯吱窝里生的。”一个滂沱大雨的晚上,妞儿又被父母虐待,跟小英子说要去齐化门找自己的亲生父母。小英子看了妞儿脖子上的胎记,便带领她来到秀贞家里,两人相认后,秀贞立马拉着妞儿去天津找爸爸,却无奈于命运弄人,两人惨遭无情的车轮碾压。画面上一列火车喷着浓浓的白烟呼啸而来,白烟吞没了整个大远景的画面。此时火车呼啸声、英子的喊叫声、雨声、雷电声交汇在一起,将悲剧的一幕演绎得撼人心魄。影片采用卖报小贩的画外音交代了母女两人死亡的结局。

英子与小偷(张丰毅 饰)

后来英子一家迁居西城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年轻人。他为了供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

那一场秀贞与小桂子团聚的大雨之后,小英子病了,醒来,面对的是父母搬离旧居的决定。回家路上,有一段小英子和父母的对话:“我们英子在想将来的事呢!”“什么是将来的事?”“将来的事啊,比如新的家呀,新的朋友呀,新的学校呀!” “过去的呢?”“过去的事都过去了,慢慢都会忘记的。”这时,英子的脑海中又想起和妞儿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回来后,英子开始上小学了,就是和平门外的琉璃厂附近的厂甸小学。在家门口遇见了宋妈的丈夫冯大明(徐才根 饰)正跟宋妈要钱。

小英子在家中和父母念起了学的课文《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蓝色的大海上,扬着白色的帆。金红的太阳,从海上升起来,照到海面照到船头。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小英子喜欢这篇课文,觉得比上学期好多了,上学期是“人手足刀尺。山水田。狗牛羊。一身二手。大山小石。天地日月。父母男女。红黄蓝白黑。小猫三只四只。白布五匹六匹。几桌椅。碗桶盆。鸟虫鱼。我你他。池中鱼,游来游去。水孟墨合笔架书包。早起月落日出,哥哥弟弟上学去,书一本,图多字少……”选自《国文》第一册课本。文中“红黄蓝白黑”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国旗。父亲鼓励她长大了能当小说家。

门口的三个男孩在踢球,球掉进对面的荒草中,他们怕闹鬼不敢去捡,英子大胆地去捡却发现了一座自鸣钟。英子在家问爸爸:“爸爸,小偷干嘛要偷人家的东西?”“他要吃饭,可是又没钱。”“他为什么没有钱?”“呃,这个,你还小,跟你说了你也不懂。”“爸爸,小偷是什么样子的?”“一个鼻子,俩眼睛,和咱们一样呗,好了好了, 你别跟我缠了。”英子那么多为什么,把爸爸都给问烦了。

英子又来荒原找球,却碰见小偷藏在树下,小偷给了她球,英子说他来这拉屎了,搞得小偷哈哈大笑。宋妈在家又唠叨起最近闹贼的事,张家被偷家里真是“天棚石榴金鱼缸”,也就是老北京说的“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虽含贬义,但却是旧时京城小康人家生活的生动写照。后来,英子又碰见小偷,小偷问她:“我是好人还是坏人”英子无邪地说:“我,你, 我不懂。人太多了,我分不清,你分得清海跟天吗?你见过海吗?我们有一课书,叫《我们看海去》,可我没见过海,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跟坏人。”这个小偷从头到尾并没有露出什么匪气,对误闯进他的秘密的小英子,也保持着温情脉脉的对待。情与法之间,重情重义的小偷,为供养弟弟读书,被迫偷盗。

学校里的小英子正唱着黎锦晖的《麻雀与小孩》,表现了一个顽童出于好奇心,将一只活泼可爱的麻雀诱骗进了笼子。小麻雀的妈妈的母爱感动了小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放掉了麻雀的故事。“小麻雀呀!小麻雀呀!你的母亲哪里去了?我的母亲打食去了,还不回头,饿得真难受。你是我的小朋友,我是你的好朋友,我家有许多小青豆,我家有许多小虫儿,你要吃这些东西跟我一起走。我的小麻雀,我的小朋友,走吧走吧走吧走吧走!”镜头一转,大街上又出现了出红差(去刑场枪毙)的画面,都是学生,其中一名学生还默默地看着英子。小孩子的世界天真无邪,成人的世界充满残忍和杀戮。

英子在荒原找到一个金佛像,送给了一个摇拨浪鼓的便衣警察,却成了小偷被抓的依据。接着,英子学校典礼,北洋政府的五色旗下,大家又唱起了李叔同的《送别》,英子看到小偷来到学校,拿着弟弟的证书一脸高兴的样子。在集市上,英子也看到他们哥俩高兴地玩耍、吃饭。可好景不长,不久,小偷就被警察和巡捕抓了。他从小英子面前走过,这一对忘年交的表情都痛苦不已。英子和小偷每次分离的时候,小偷都会冲她眨眨眼,这次也不例外,守护了这个孩子纯洁的心。在小英子含着泪花的眼里,又一个朋友离她而去了。在她心灵里,又抹上了一道 情感 的伤痕。配乐响起,枯藤老树昏鸦,悲剧的结局在声画中被勾勒,透着一份凄凉。

英子与保姆宋妈(郑振瑶 饰)

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死了,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

英子下学后,看到宋妈正和来京的侄子柱子聊天,柱子暗示宋妈早点回家看看。英子父亲咳嗽得越来越厉害了,宋妈让英子给家写封信,说的冯村在顺义区牛栏山镇,这个地方没有叫冯村得,只有门头沟区永定镇有叫冯村的。宋妈唠唠叨叨地交代了许多话,可惜英子没写一个字,只是看着宋妈。宋妈教英子弟弟儿歌“一个鸡蛋壳壳,里面住个哥哥,哥哥出来买菜,里面住个奶奶,奶奶出来烧香,里面住个姑娘,姑娘出来点灯,烧了鼻子眼晴!”“槐树槐,槐树槐,槐树底下搭戏台,人家的姑娘都来了,就差我家的姑娘还不来。说着说着就来了,骑着驴,打着伞,光着屁股挽着髻。”这时,宋妈的丈夫冯大明赶着毛驴来了。当宋妈得知两个孩子一个死了一个卖给陌生人的事实后,英子出现,宋妈默默痛哭,丈夫干抽着旱烟,视听语言干净利落,没有用一句对白,就把宋妈的伤心欲绝,丈夫的无奈难堪,英子的善解人意都表达出来。当宋妈一个人呆呆地坐在厨房里,面对着火炉,整场戏没有一句台词。导演用六个无声的镜头,宋妈没有一滴眼泪的脸庞,留给观众思考的余地,让人忍不住心酸落泪。

任劳任怨的宋妈隐忍地活着,出来为别人带孩子,哼唱着各种有趣的童谣,照顾着小英子姐弟,自己的孩子却惨遭死亡和送人。辛苦一生的支柱,在顷刻间倒塌,变为一片废墟,让观众暗自叹惋。宋妈的故事贯穿全片,让人不禁想起现代作家柔石写的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里的春宝娘,她勤劳、朴实、善良,被丈夫典与秀才为妻,为了丈夫和儿子的生存,忍辱负重,去作地主传宗接代的工具,典期满后又归家重过困苦的生活。

英子爸爸(严翔 饰)去世

英子爸爸病情越来越重,不久就去世了。父亲死后,家道中落,也请不起帮佣了,只好和宋妈分别了。

英子到医院看爸爸,爸爸重病在床,看着女儿的成绩单,欣慰地笑了,继而问女儿:“这个学期迟到没?”英子说:“自从那次下雨,我赖床不去学校,您打了我,我就再没迟到过了。打得可疼啦。”爸爸愕然,心里也开始愧疚了吧。可是英子却朝着父亲璀然一笑。即便是挨父亲的打,也是甜蜜的呀。这一幕看得让人鼻子发酸。父女两人大特写对望,一张脸笑意盈盈,一张脸充满愧疚。

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结尾在墓地的分离,贯穿全片的《送别》应景地响起,两个家庭从此天各一方。五分钟左右的戏,没有大动作,没有语言,却能使观众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情绪力量。那满眼的红叶随着剧情的结束而定格,色彩、节奏、音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情绪的高潮,令人回味无穷、声泪俱下。

《城南旧事》是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写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的许多人和事。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 历史 面貌,有极强的 社会 意义。影片中的人物都是普通而平凡的人,在他们悲剧的人生道路中恰恰折射出了人性的真善美,同时反映出了当时劳动大众人民的真实生活际遇。而这些人物最后一个个都远离了她,追求爱情的秀贞,有情有义的小偷,吃苦耐劳的宋妈,包括她爱的爸爸,这都是不可改变的现实。当小英子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表现了告别童年的悲伤和怀念的 情感 。让人的心头也萦绕着淡淡的悲哀。电影以一种自然的手段表现出极强的平民意识,是一部纯美的散文式的电影,以舒缓的节奏,象征、对比、重复等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宁静淡泊的意境,勾勒出淡淡中国水墨画般的画面。在悲剧氛围中弥散着凄美的忧伤与诗意。满含人间烟火味,却无半分名利心。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离别多……

《城南旧事》的“意象”,丰富多姿,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巍峨的山脉,蜿蜒的长城,秋风潇潇,断桥上,驼铃阵阵,衰败的城楼,暗示着影片的苍凉,雄浑的格调。僻巷的驼铃、挑担剃头的情景,沿街的卖唱,井台的打水,小学生放学的画面,丝丝入扣,一路下来使人陷入无言的哀伤。骆驼、归鸦、小油鸡、秋千、夜雨、火车、毛驴、水车、游街、小贩、红墙,煤油灯和电灯、五色旗、集市、报纸、成绩单、红叶等等,一切拿捏得恰到好处,让我们在聆听故事的同时,默默地感受着老北京的气息。小英子的“眼睛”,传达了小女孩的天真纯洁,善良真诚,敏锐机智……宋妈的“皱纹”中读出了劳动人民的朴实宽厚,体现了那个年代下层人物的辛酸悲惨、苦难不幸。景、物、人等各种意象结合在一起,唤起每个人的岁月记忆,并从中领悟、品味人生的真谛。

叙事结构上,保留发扬原作的散文化手法。三个故事,各不相关,以别离为主题贯穿其中,采用串珠式的结构方式,串连起英子与疯女秀贞、英子与小偷、英子与保姆宋妈三段并无因果关系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映照出20世纪20年代的具体 历史 风貌,形成了一种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体影片。为了达到影片完整统一的艺术效果,以小英子的“眼睛”为视角。一切发生的事情,都是通过小英子的“眼睛”捕捉与发现的。从儿童的视角建构起故乡生活的片段,以儿童的眼睛和心灵去观察、体味人生百态。在具体拍摄中多用小英子的低视角拍摄,镜头几乎全是小英子的主观镜头,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便可以展现在银幕上。

艺术手法上,充分调动电影语言的各种元素,显示了自己独特的导演风格。各种诗词民谣的一唱三叹,令人回味无穷。大量运用反复手法,增强了荡气回肠的感染力。井台打水和操场放学场景都反复出现了四次,造成了生活的流逝感,“送别”的音乐旋律反复出现,造成了由听觉而引起的连贯感和统一感,三个故事有着一样的开头,都从宋妈送别她的丈夫说起,较多的长镜头和较多的大停顿,制造一种节奏上的重复。留白的运用让人遐想和思考。比如妞儿和英子两人相顾无言,宋妈的无声啜泣等。片中最为突出的镜头便是英子清澈的眼睛特写,各种境遇下的眼神,比语言更为有力,营造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这是一部非常别致的电影,用最稚嫩的眼神,去凝视最苍老的命题。融合了留白、复沓、象征、反衬等手法,以其清新隽永的“散文式电影”风格,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整体来看,手法细腻而练达, 情感 饱含诗意,重视意象表述,以长镜头为主,抒情重于叙事,风格恬淡,让人心旷神怡。

离别的主题,关于离别,有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李清照的“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有白居易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有徐志摩的“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等等,影片中的每个人物在生活的历程中偶然相遇了,熟识了,但最后都一一离去了。亲情的可贵,离别的折磨,深深牵动了观众的心。导演多次运用了“离别”这个主题,向我们展示了世事的无常和离别的无奈,引起观众心灵上的共鸣。整部影片以英子的视觉触摸往事,把三个并不相连的故事串联起来,最终以“离别”为 情感 归宿。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色彩明丽的北京风俗画,浸润着淡淡的哀愁和悲悯,同时也倾注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浓浓相思。在淡淡的乡愁的 情感 底色上,通过对人物命运悲剧的呈现,宁静而悠远地感染着观众。影片散发着浓郁的诗的韵味,清新而淡雅。

影片的音乐,尤其是主题曲,这首由李叔同先生作词,奥特威作曲的《送别》,有古朴单纯、清淡典雅的韵律和强烈的时代感,体现了影片所要表达的对祖国、对家乡、对童年深切的怀念以及几个主角离英子而去的悲伤 情感 ,催人泪下。音乐是有穿透力的,一段插曲把“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点染开去,这种溢于言外的感情,自然朴素地传达给观众。使人感同身受,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城南旧事》中,英子的那双明亮纯真的眼睛足以使语言逊色,宋妈的朴实含蓄,把人们带入到了那个痛苦的年代。 一段动荡而美好、温暖又残酷的童年往事,让人感受到这个 社会 上小人物的悲惨命运,透露出优美的散文意境和淡淡的忧伤。片中展现的包括胡同、四合院、艰难而纯朴百姓在内的老北京景象,今天再看,让人有恍如隔世的感觉。 电影的每一帧画面都将本自经典的文字变作了光影的艺术,堪称二十世纪电影中经典中的经典。

八十年代的电影,艺术家们经过十年文革的沉淀,才华一旦爆发出来,就一发不可收拾。《庐山恋》、《牧马人》、《少林寺》、《芙蓉镇》、《骆驼祥子》、《高山下的花环》、《红高粱》等等,让人枚不胜举。那时候的物价,老百姓花钱都是以分为单位,但却创造了亿元票房的记录。以前的老电影,每一个眼神,每一个镜头都在讲述故事,你都可以细细品味。而现在,经过四十多年的 社会 变迁,全面市场化、商业化的洗礼,今天的时代风气,跟八十年代相比,已经大不相同。 如今充斥于院线里的电影,强调剧情张力,不断制造冲突和悬念,看重对于观众的感官刺激,采用各种各样鲜艳的色彩和夸张的特效。现代人生活在这个快节奏的 社会 里,已经流失掉了内心深处对人的本质的思索和反省,物化和异化使人心沉沦,一切 娱乐 为王。像《城南旧事》那悠然而从容的叙事节奏和淡雅明亮的写意视觉风格,令人难以忘怀。像素和 科技 在不断进步,演员和导演整体实力和拍摄水平却在大幅度下降。唉!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啊!悲哀啊,实在是悲哀,电影最大的悲哀就是,钱有了,艺术没了!

豆瓣9.0分神作,38年过去,我们再没有拍出如此干净的电影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

每当李叔同创作的这首 《送别》 的旋律响起,总能勾起人的无限回忆。

很多人评论这首歌:年少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朴树曾经在一次表演中,唱到这首歌时痛哭不止,曲未尽,他就已经崩溃。

而让这首歌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旋律的,则要归功于一部38年前的国产老电影。

影片没有华丽宏大的场面,没有精美的服装道具,却凭借着清新朴实的故事和隽永动人的情节,而成为治愈几代中国观众的经典电影,时至今日仍旧被视为:

中国影坛最好的诗意电影,没有之一!

影片在豆瓣上评分高达 9.0 ,好于 97 %的剧情片,曾获得多项国际大奖。

本期「 被遗忘的国产类型片 」,让我们一起重温这部38年前的经典电影!

《城南旧事》

My Memories of Old Beijing

影片上映于1983年,由上影厂出品。

电影改编自女作家 林海音 的同名短篇小说,由第四代大导演 吴贻弓 执导。

影片在当年获得了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乐三项大奖,同时还走出国门成为改革开放最早一批在国外获奖的作品,先后获得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1984年第十四届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思想奖。

原著是作家林海音的一部回忆性自传小说,该小说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通过小女孩英子童稚的眼睛,来看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以深挚的情怀和笔触细腻展现了老北京的风土人情,文字充满着浓浓的烟火气。

导演吴贻弓在1981年意外看到了这部小说,当即就被小说所打动,他曾说过:

小说中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深深打动了人心,充满了朴素、温馨的思想感情。

随即吴贻弓着手将小说改编成电影,原小说分五段写五个人,分别是 《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 《爸爸的花儿落了》 ,改编的时候,吴导删去了部分情节。

但即便未能拍出小说的全部内容,但影片对于原著的情节忠实度却非常高。

电影和原著一样,以小女孩英子的第一视角展开讲述,借用她稚嫩又童真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世情冷暖与人间酸楚,虽然英子小小年纪,却道尽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

整部影片不刻意悲伤,也不故作煽情,完全秉持了散文诗一样的恬淡风格。

二十世纪20年代末的北京城,此时已经是隆冬时节。

每年秋天开始,往北京运煤的骆驼队,都要伴着驼铃声悠悠地进城又出城。

早晨,城南一条胡同口的水井边上,附近的积水都冻出了冰碴子。

驼队又像往常一样,来到胡同里的一户人家卸煤。

主人家姓林,有个六岁的女儿叫 英子 ,从小长在胡同里,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

看着停在家门口的骆驼,呆呆的表情和大口咀嚼草料的神态。

穿着大红棉袄的英子也忍不住学起了骆驼的神态来,她问父亲:

骆驼为什么都要挂个铃铛?

父亲解释,骆驼怕狼,人给他挂上铃铛,狼听见铃响,知道有人在保护骆驼,就不敢侵扰。

这自然是大人的说法,可对于人小鬼大的英子来说,经常对问题有着自己的想法。

她认为骆驼有大大的脚掌,走在沙漠里没有声音。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父亲对于女儿的想法不置可否,只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好!

在英子家对门不远,有家惠安馆,住在馆里的有个叫 秀贞 的姑娘。

她梳着一头大辫子,每天总是痴痴地倚在门口,嘴里时不时地唤着“小桂子”的名字,附近的人们都叫她疯女人。

英子对秀贞产生了好奇,可大人们都不允许她接近秀贞。

尤其家里的仆人宋妈,每回都告诫英子:

你就不怕惠安馆的疯子?

胆大活泼的英子却反驳说:

她每回见了我,都对我笑呢!

回家路上,恰好碰到警察「 出红差 」的队伍,人们都在围观叫好,当热闹来看。

英子并不懂这种旧时老北京处决犯人的说法,更不懂为何围观的人要拼命叫好。

之后,宋妈带英子去了附近的油盐店,店里的伙计正在难为一个和英子同龄的小姑娘,非要让小姑娘唱一段小曲儿才把酱卖给她,英子气不过,主动夺走了酱递给了她。

后来,英子又见到了女孩在胡同口的水井打水,才知道小姑娘也住在附近,叫 妞儿

英子主动邀请妞儿来自己家玩,可妞儿却不敢,她害怕英子家对门的疯女人。

英子回屋又碰上了蹲在门口的疯女人秀贞,大着胆子问:

小桂子是谁?

秀贞带着英子进屋,指着墙上的年画娃娃说:

看看我的小桂子长得多胖啊!

秀贞的父亲在屋外听女儿又在说起这些事,当即骂道:

别说了,也不害臊。

英子回家见宋妈和附近卖洋火的老婆子在一起嘀咕,似乎说的就是秀贞的事情。

宋妈看到英子过来就不再言语,可古灵精怪的英子,早就知道大人们在议论秀贞的丑闻。

原来,秀贞曾爱上了一个来城里读书的大学生思康,两人私定终身,可后来这个大学生被抓走,再也没回来,而秀贞那个时候已经怀有了身孕。

秀贞后来生下了个女儿叫小桂子,家里觉得丢人就被把孩子丢到城墙根脚下,不知去向。

打从失去爱人和孩子后,秀贞就变得疯疯癫癫起来。

转年到了春天,天气暖和起来,英子已经到了要入学的年龄。可她没事还是经常找附近的妞儿玩耍,有时也会去看看疯女人秀贞,日子就这样慢悠悠得过着。

有时英子会看到一些大学生来家里找父亲交谈,母亲总劝说父亲不要跟那些人来往太深。

可是父亲却说:

那些都是了不起的新青年啊!

母亲接着父亲的话题说:

哎,听说惠安馆那个疯子的男人也是……

话还没说完,就被父亲打住,示意她不要再说下去。

在一旁练字的英子听着父母的窃窃私语,隐隐约约知道了什么,但又不太说得明白。

只是觉得,大人们的世界好像总是很神秘。

后来,英子再去惠安馆看秀贞,秀贞有时会断断续续地回忆起一些片段,并提到小桂子的脖子后面有块青色胎记,还叮嘱英子:如果以后看到小桂子,一定要让她早点回家。

夏天,英子在胡同里玩耍,见到了妞儿和一个带着胡琴的瘦高男人走在一起。

英子主动打招呼,可妞儿却被身后的男人催着走离了胡同。

英子知道,男人是妞儿的父亲。

见妞儿不理自己,失落的英子走到了惠安馆,秀贞见她来,热情地招呼她。

还用自己养的指甲草加白矾捣碎,给小英子染了红色的指甲,秀贞一边涂一边回忆说:

思康他最喜欢我染的红指甲……

当晚回到家,妞儿突然来找英子哭诉,妞儿经常父亲毒打,以至于浑身都是伤。

英子不理解,为什么父母会如此狠心?

可妞儿却哭着说,自己并非现在的父母亲生的,而是被捡来的。

没过多久,一个雨夜,妞儿悄悄从家里跑了出来,她告诉英子,自己忍受不了养父母的毒打,想去找亲生父母。

她听家里人说,自己是在城门那儿被捡来的。英子猛然想起之前宋妈和卖洋火的婆子的对话,于是又看了妞儿脖子后面,果然有一枚青色胎记——这才确认她就是小桂子。

妞儿不明就里,英子于是拉着她来到惠安馆。

秀贞见到了过来的妞儿,当即抱住她,口中念叨着:

我苦命的小桂子,你终于回来了!

这时,远处传来了火车的汽笛声,秀贞于是赶紧给妞儿穿好新衣服,嘴里说着,咱们得坐八点五十的火车去天津,到天津坐大轮船,一块找你爸爸去!

收拾完行李,看着眼前的妞儿,秀贞忽然又停下,问眼前的妞儿:

你怎么不叫我呢,叫我一声妈。

英子也不理解妞儿到底相信了秀贞是她的母亲,还是因为被从未感受过的母爱所感动,居然真的叫了一声妈,两人连夜冒着大雨坐上了黄包车离开了胡同。

英子被大雨淋得发烧起来,反应过来时,已经拦不住住秀贞和妞儿,就倒在雨里。

街上的报纸后来报道了一条新闻说:

一个女人带着一个小女孩在铁路附近发生了意外惨死。

当英子再次醒来已经是在医院里,医生说她因为发烧昏迷了很久,差点急坏了爸妈。

出院以后,英子举家搬到了新帘子胡同,英子也进了附近的厂甸小学念书。

她再没见过秀贞和妞儿,可她总会忍不住想起她们。

一天下午,附近胡同里有三个男孩在踢球,有人把球踢进了附近废弃院落的草丛里。

传闻这座宅院闹鬼,男孩们都不敢进去捡球,只有英子不害怕,主动走进草丛里。

在草丛里,英子意外发现了一只精巧的自鸣钟,还有一个铜茶盘。

此时男孩们叫英子赶紧出来,英子就把东西都放回去,也没顾上找球就跑出了草丛。

回家后,父亲和母亲交谈中提到,胡同口张家遭了贼,被偷走了一座自鸣钟。

英子听在心里,她想起了下午在草丛里见到的东西。

第二天傍晚,对小偷产生好奇的英子又去草丛里找那些东西,结果见到树下蹲着个人。

英子吓了一跳,好在男人看来没有恶意,随即掏出一个皮球问英子,是来找这个的吗?

英子接过球,却又主动大着胆子跟他说话,见他一直蹲在地上就问:

你是来这儿拉屎的吧?

男人倒也不脸红,听完哈哈大笑地答应着。

见英子毫无顾忌的和自己说话,天真无邪,于是男人便敞开了心扉,主动跟她攀谈起来。

得知英子在厂甸小学念书,男人便兴奋地说,自己弟弟也在那儿念书,而且学习很好。

英子对男人产生了好奇,她回到家并没有告诉父母见到男人的事情。

此时附近的警察正在挨家挨户地上门调查,询问是否遭遇窃贼或是见到可疑人等。

第二天下午放学,英子又主动来到这片草丛,见男人果然蹲在这里,便又交谈起来。

这次男人说了很多:

自己弟弟学习好,可自己做哥哥的却没本事,没法供养弟弟上学读书,我走了这一步,也是没法子。我妈和弟弟都不知道,你说我是好人,还是坏人?

说完不等英子回答,忏悔的男人居然抱头痛哭起来。

英子其实不懂男人的话,她想安慰男人,只是说:

我不懂……人太多,我分不清。

随即英子又说:

我们的课文里有一课《我们看海去》,可我没看过海,分不清海跟天,也分不清好人与坏人。

男人听完却似乎想通了,他收起泪水回答英子:

将来总有一天你会分得清的。

隔天放学后,英子又见到警察出红差的队伍,抓的都是一些年轻大学生。

回到家,母亲又在唠叨父亲:

今个儿又在枪毙学生了,你还招他们,怪吓人的,让人看见怎么办?

父亲只说母亲不懂,之后英子又常常见到父亲悄悄掏钱给那些来家里的大学生。

后来,学校举行毕业典礼,课堂上学生们唱起了一首《送别》。

英子偶然发现,那个得了第一名的学生的哥哥就是那天草丛里见到的男人。

英子发自内心地替男人感到高兴。

不久后,废弃宅院来了很多警察,街坊们都在传说,便衣抓到了盗窃的小偷。

听说抓到了小偷,英子很担心草丛男人,于是赶紧出门去看,结果看到了警察刚好押着男人从胡同口路过。

男人回头看了英子一眼,面带微笑,可英子看了内心却说不出的难过。

他的眼睛里止不住泪水,因为她知道, 自己又一次失去了刚认识不久朋友 。

转眼又到秋天,英子的父亲突然罹患重病,经常往来于家里和医院之间。

宋妈也让英子代笔写了一封家书,说自己一切安好,但是很想念儿子小栓子,希望让乡下的丈夫冯大明能够带着孩子来城里一趟。

可后来有一天放学,英子见到宋妈哭得很伤心,问了母亲才得知真相。

原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狠心卖给别人。

宋妈心痛却又没有任何的办法,只有默默地哭泣,仿佛一夜之间老了很多岁。

这一年的冬天来得很早,父亲的病也越来越严重,必须长期住在医院里。

英子放学后,带着成绩单来医院里看望父亲,想让父亲高兴高兴。

因为自从父亲住院以后,母亲一直不让英子来医院,说是父亲的肺病会传染。

可英子还是忍不住想念父亲,于是私自来医院看望,

病床上的父亲很憔悴,他回忆起自己上次打了英子的事情,于是就问女儿还记得吗?

英子回答:「 父亲打得好疼,想忘也忘不掉。

父亲愧疚地问:「 还恨爸爸吗?

英子懂事地回答:「 不恨。

转年秋天,在枫叶飘落的时节,父亲终究还是离开了英子一家人。

母亲要带着一家人离开北京,临行前,一家人在父亲的坟前告别,久久不愿离去。

之后,宋妈也告别林家独自回到了老家,成了又一个消失在英子生命里的过客。

英子和母亲、弟弟一起坐着马车渐行渐远,只有英子独自向后张望着。

她想再多看一眼,因为她知道,自己将要离开从小生活的城南。

她想记住这里的一切,记住那里的所有人,记住这儿的秋天,记住这儿的离别……

作为一部拍摄于八十年代的老电影,《城南旧事》没有采用常规的故事片结构,影片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编导排除了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所组成的情节线索,导演只是非常细致地勾勒了旧 社会 老北京一座胡同里的琐碎日常生活, 故事看似普通平淡,却用诗意的影像于无声处展现了纷繁复杂的老北京风情画卷

整个故事透过小女孩英子的视角来审视复杂的成人世界,善良女子秀贞的失孤、为了供养弟弟读书的小偷的被捕、淳朴勤劳的女佣宋妈的家庭惨剧、一生纯良和善待人的父亲的病逝,乃至于电影仅仅只是侧面刻画和铺垫的学生运动与 社会 激荡变革,如此多的故事线索,为影片填充了故事的深度与广度。

整部电影宛如一首略带感伤的讲述回忆的散文诗,在抒情与回忆当中折射当时整个 社会 的人情百态。 生于书香门第的英子虽然有着无忧无虑的童年,但却也在经历着不断的告别与失去;当小小年纪的她,开始被迫理解身边那些过去不懂的事情之后,成长的残酷代价让英子一夜长大,童年也就真的一去不返了。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长大,不断地经历失去与离别,而这正是影片最让人产生共鸣的地方。

影片的女主角英子的扮演者 沈洁 ,是导演吴贻弓意外发现的小演员,出演电影时年仅10岁。电影播出后,不少观众称沈洁是「 中国电影眼睛最清澈的女孩 」。

就连原著作者林海音也盛赞说:「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英子 」。

说到这里,再来说点题外话,《城南旧事》上映之后果然大获成功,但其实影片拍摄时并未取得版权。一直到后来,林海音的儿子夏祖焯先生来到大陆,得知母亲的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后,他只象征性地拿了一美元稿酬,之后电影被引进台湾上映。

1991年,林海音先生来大陆访问,才特意见了当年电影的主创人员,并感谢他们将自己的小说给还原在银幕上,由此传为一段佳话。

电影另一大成功的地方,无疑是片中所呈现的浓浓烟火气。看过电影的人,想必都会对片中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印象深刻。 北京城的城垛颓垣、残阳驼铃、闹市僻巷……所有的场景在萧条陈旧中却带着一种明媚暖意,洋溢着鲜明的时代气息

据说电影最初的投资只有29万,但剧组为了还原小说中原汁原味的老北京胡同风貌,于是采用棚拍搭景的方式,片中的胡同、街道,包括影片中“小偷”躲藏的那块草地,都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美工们按照1:1的规模实景搭出来的。

外景搭好后,导演吴贻弓却不着急开机拍摄,反而等了好长时间才开拍,目的就是要等这个再造出来的“北京”慢慢变老。果然, 几个月过后,当屋檐上的草籽变成了几撮随风摇曳的野草,当落寞院子里的假树桩经风吹雨打后有了旧的模样时,林海音笔下的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便生灵活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以致当年很多观众看了电影后还以为这部影片是在北京拍摄的。

由于前后筹周期过长,电影拍摄过程中一再超支,由原定的预算翻了一倍,成本达到了57万。但也正是当时的电影人精益求精的态度,才造就了这部跨越时代的经典之作。

遗憾的是——

在如今商业至上的华语电影市场,我们却再也拍不出如此纯粹干净的电影了!

阅读全文

与电影城墙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你的名字电影画风怎么画 浏览:821
日本电影怎么上映传播呢 浏览:728
老电影女主角叫梨花 浏览:661
欧美魔法电影里的咒语 浏览:121
2018全球电影市场 浏览:1
陈浩南古惑仔电影第一集 浏览:72
美国温馨电影不真实吗 浏览:912
电脑看电影颜色是黑白的 浏览:384
苗族电影全部爱情视频第一集 浏览:687
八十代农村电影有哪些 浏览:518
韩国丝袜视频电影 浏览:670
高迪大美的电影 浏览:350
有好看的电影推荐吗搞笑 浏览:929
法国电影姐妹篇 浏览:897
苗圃电影大全 浏览:981
政治类型的印度电影 浏览:978
大姐大的电影 浏览:489
2018最新电影三级 浏览:646
上上电影网 浏览:393
关于印度贫民窟和富人的电影 浏览: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