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第72届戛纳获奖名单,奉俊昊《寄生虫》拿下金棕榈刷新韩国影史
当地时间5月25日,第72届念空迟戛纳电影节奖项颁出,韩国导演奉俊昊新作《寄生虫》斩获金棕榈,成为韩国影史上首个金棕榈。玛缇·迪欧普的《大西洋》获得评委会大奖,达内兄弟凭《年轻的阿迈德》获封最佳导演。而影帝影后分别由安东尼奥·班德拉斯(《痛苦与荣耀》)与艾米丽·比查姆(《小小乔》)获得。
奉俊昊《寄生虫》在戛纳放映后,即引发媒体的爆发式好评,影片获得银幕场刊最高分3.5,中国影评人场刊最高分3.6分。比起去年韩国影片《燃烧》场刊 历史 最高分最终零斩获,《寄生虫》的成绩实属难得。
而昆汀的《好莱坞往事》尽管是戛纳的大热仔李门,最终却颗粒未收。华语片《南方车站的聚会》也未拿到任何奖项。
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获奖名单
最佳影片金棕榈奖:《寄生虫》奉俊昊(韩国)
评委会大奖:《亏汪大西洋》玛缇·迪欧普(塞内加尔)
最佳导演:《年轻的阿迈德》达内兄弟(比利时)
最佳男演员:安东尼奥·班德拉斯《痛苦与荣耀》佩德罗·阿莫多瓦(西班牙)LGBT
最佳女演员:艾米丽·比查姆《小小乔》杰茜卡·豪丝娜(奥地利)
最佳剧本:《燃烧女子的肖像》瑟琳·席安玛(法国)LGBT
评审团奖:《悲惨世界》拉吉·利(法国)& 《巴克劳》小克莱伯·门多萨 & 儒利亚诺·多赫内利斯(巴西)LGBT
特别提及奖:《必是天堂》伊利亚·苏雷曼(巴勒斯坦)
短片金棕榈:《我们与天空的距离》The Distance Between Us and The Sky
金摄像机·最佳处女作大奖:《我们的母亲》César Díaz(危地马拉)
来自淘票票媒体号:淘票票编辑部
㈡ 2022戛纳获奖名单出炉
最佳影片金棕榈奖:《悲情三角》。
评审团大奖:《正午之星》&《亲密》。
最佳导演:朴赞郁《分手的决心》。
最佳男演员:宋康昊《掮客》。
最佳女演员:扎拉·阿米尔·阿布拉希米《圣蛛》。
最佳编剧:塔里克·萨利赫《天堂来的男孩》。
评审团奖:《驴叫》&《八座山》。
短片金棕榈奖:《海边升起一座悬崖》。
短片单元特别提及:《母亲忧郁的催眠曲》。
金摄像机奖:《野兽》。
金摄像机特别提及:《七五计划》。
75周年纪念奖:《托里和洛奇塔》。
㈢ 59届以来的戛纳电影节,总共有多少部影片获得最高大奖
59届戛纳电影节共有56部影片获得最高奖“金棕榈奖”,名单如下:
2006年(第59届):《风吹麦浪》肯·罗奇;
2005年(第58届):《孩子》让·皮埃尔·达内、吕克·达内;
2004年(第57届):《华氏911》迈克尔·摩尔;
2003年(第56届):《大象》格斯·范·桑特;
2002年(第55届):《钢琴家》罗曼·波兰斯基;
2001年(第54届):《儿子的房间》南尼·莫莱蒂;
2000年(第53届):《黑暗中的舞者》拉斯·冯·提尔;
1999年(第52届):《美丽罗塞塔》让·皮埃尔·达内、吕克·达内;
1998年(第51届):《永恒的一天》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1997年(第50届):《樱桃的滋味》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鳗鱼》今村昌平;
1996年(第49届):《秘密与谎言》迈克·李;
1995年(第48届):《地下》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1994年(第47届):《低俗小说》昆汀·塔伦蒂诺;
1993年(第46届):《霸王别姬》陈凯歌、《钢琴别恋》简·坎皮恩;
1992年(第45届):《善意的背叛》比利·奥古斯特;
1991年(第44届):《巴顿·芬克》乔尔·科恩、伊桑·科恩;
1990年(第43届):《我心狂野》大卫·林奇;
1989年(第42届):《性、谎言和录像带》史蒂文·索德伯格;
1988年(第41届):《征服者佩尔》比利·奥古斯特;
1987年(第40届):《恶魔天空下》莫里斯·皮亚拉;
1986年(第39届):《战火浮生》罗兰·约菲;
1985年(第38届):《爸爸出差时》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1984年(第37届):《德克萨斯的巴黎》维姆·文德斯;
1983年(第36届):《_山节考》今村昌平;
1982年(第35届):《失踪》科斯塔·加夫拉斯、《自由之路》Serif Gören,尤马兹·古尼;
1981年(第34届):《铁人》安杰依·瓦依达;
1980年(第33届):《浮生若梦》鲍勃·福斯、《影武者》黑泽明;
1979年(第32届):《铁皮鼓》沃尔克·施隆多夫、《现代启示录》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1978年(第31届):《木屐树》埃曼诺·奥尔米;
1977年(第30届):《我父我主》保罗·塔维安尼、维克托里奥·塔维安尼;
1976年(第29届):无;
1975年(第28届):《烽火岁月志》Mohammed Lakhdar-Hamina;
1974年(第27届):《对话》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1973年(第26届):《稻草人》杰瑞·沙茨伯格、《受雇者》阿兰·布里吉斯;
1972年(第25届):《工人阶级上天堂》艾利欧·培特利、《企业家之死》弗朗西斯科·罗西;
1971年(第24届):《送信人》约瑟夫·罗西;
1970年(第23届):《陆军野战医院》罗伯特·奥特曼;
1969年(第22届):《如果》林赛·安德森;
1968年(第21届):无;
1967年(第20届):《放大》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1966年(第19届):《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克劳德·勒鲁什、《绅士现形记》皮亚托·杰米;
1965年(第18届):《决窍,如何得到》理查德·莱斯特;
1964年(第17届):《瑟堡的雨伞》雅克·德米;
1963年(第16届):《豹》卢奇诺·维斯康蒂;
1962年(第15届):《诺言》安塞尔莫·杜阿特;
1961年(第14届):《长别离》Henri Colpi、《维莉迪安娜》路易斯·布努埃尔;
1960年(第13届):《甜蜜的生活》费德里科·费里尼;
1959年(第12届):《黑人奥菲尔》马赛尔·加谬;
1958年(第11届):《雁南飞》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
1957年(第10届):《四海一家》威廉·惠勒;
1956年(第9届):《寂静的世界》路易·马勒、雅克-伊夫·古斯多;
1955年(第8届):《君子好逑》德尔伯特·曼;
1954年(第7届):《地狱门》衣笠贞之助;
1953年(第6届):《恐惧的代价》亨利-乔治·克鲁佐;
1952年(第5届):《奥赛罗》奥逊·威尔斯、《两分钱的希望》雷纳托·卡斯特拉尼;
1951年(第4届):《米兰的奇迹》维托里奥·德·西卡、《茱莉小姐》阿尔夫·斯约堡;
1949年(第3届):《第三人》卡罗尔·里德;
1947年(第2届):无;
1946年(第1届):《相见恨晚》大卫·里恩、《伊丽斯和上尉的心》阿尔夫·斯约堡、《失去的周末》比利·怀尔德、《玛丽娅·康德莱西娅》费南德斯·埃米里奥,
《没有翅膀的男人》Frantisek Cáp、《贫民窟》Chetan Anand、《大地将变成红色》Bodil Ipsen,Lau Lauritzen、《宝石花》Aleksandr Ptushko、《铁路战斗队》雷内·克莱芒,
《为我谱上乐章》华特·迪士尼、《最后的机会》Leopold Lindtberg、《伟大的转折》弗雷德里克·厄姆勒、Boris Chirskov、《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罗伯托·罗西里尼、《田园交响乐》让·德拉努瓦、《法尔比克》Georges Rouquier、《217注册证》米哈伊尔·罗姆。
㈣ 第60届戛纳电影节摘得金棕榈奖是哪部影片
获得第60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是由克里丝蒂安·蒙吉执导,安娜玛丽亚·玛琳卡、弗拉德·伊凡诺夫主演的剧情片《四月三周两天》。
1、《四月三周两天》改编自真实的事件[9]。导演创作该片的灵感来自罗马尼亚禁止堕胎的法令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在1966年之前,堕胎在罗马尼亚是合法的,但是在1966年,罗马尼亚政府颁布了禁止堕胎的法令。
2、这个法令颁布后,很多罗马尼亚妇女在没有任何预防措施的情况下怀孕,从而导致罗马尼亚的人口也随之增加,而该片的导演克里丝蒂安·蒙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生的。
3、导演希望通过该片透视20世纪80年代罗马尼亚的社会生活,并呈现在堕胎法令的重压之下,人们在生活中处处妥协的态度。
(4)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获奖影片扩展阅读:
影片评价
1、《四月三周两天》是一部张力十足的电影。在影片中,导演反复运用平稳简约的手法,依照场景的变换顺序,把几个闭合的段落交代给观众。在片中朴实的对话里,依然蕴藏着足够的戏剧张力。
2、影片中的生活是丑陋和枯燥的,然而导演却要在这种生活中去挖掘悬念和坚强。影片唯一的高潮来自于结尾处,长镜头下积攒的焦灼在乌蒂拉冲出恋人家门时爆发,此时屋内的沉默比门外的喧闹婚礼更让人欣慰,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了一丝解脱后的空虚。
3、该片关注女性,影像风格质朴,有一段表达女主人公彷徨心境的摇晃镜头尤其让人赞叹 。影片诚实、纯粹地展现了人们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妥协的生活状态。
4、该片以一位女生的视角,用平实的镜头把一个有关堕胎的故事在银幕上娓娓道来。也正因为如此,朴素的摄影手法和那些令人震惊的现象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反差。影片仿若地壳深处涌动的岩浆,虽然被岩石包裹,但是却爆发力十足。
㈤ 戛纳电影节有哪些获奖影片
戛纳电影节获得金棕榈奖的分别是:
2018年(第71届):《小偷家族》是枝裕和
2017年(第70届):《自由广场》鲁本·奥斯特伦德
2016年(第69届):《我是布莱克》肯·洛奇
2015年(第68届):《流浪的迪潘》雅克·欧迪亚
2014年(第67届):《冬眠》努里·比格·锡兰
2013年(第66届):《阿黛尔的生活》阿布戴·柯西胥
2012年(第65届):《爱》迈克尔·哈内克
2011年(第64届):《生命之树》泰伦斯·马力克
2010年(第63届):《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
2009年(第62届):《白丝带》迈克尔·哈内克[6]
2008年(第61届):《课室风云》劳伦·冈泰
2007年(第60届):《四月三周两天》克里丝蒂安·蒙吉
2006年(第59届):《风吹麦浪》肯·罗奇
2005年(第58届):《孩子》让·皮埃尔·达内、吕克·达内
2004年(第57届):《华氏911》迈克尔·摩尔
2003年(第56届):《大象》格斯·范·桑特
2002年(第55届):《钢琴家》罗曼·波兰斯基
2001年(第54届):《儿子的房间》南尼·莫莱蒂
2000年(第53届):《黑暗中的舞者》拉斯·冯·提尔
1999年(第52届):《美丽罗塞塔》让·皮埃尔·达内、吕克·达内
1998年(第51届):《永恒的一天》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1997年(第50届):《樱桃的滋味》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鳗鱼》今村昌平
1996年(第49届):《秘密与谎言》迈克·李
1995年(第48届):《地下》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1994年(第47届):《低俗小说》昆汀·塔伦蒂诺
1993年(第46届):《霸王别姬》陈凯歌、《钢琴别恋》简·坎皮恩
1992年(第45届):《善意的背叛》比利·奥古斯特
1991年(第44届):《巴顿·芬克》乔尔·科恩、伊桑·科恩
1990年(第43届):《我心狂野》大卫·林奇
1989年(第42届):《性、谎言和录像带》史蒂文·索德伯格
1988年(第41届):《征服者佩尔》比利·奥古斯特
1987年(第40届):《恶魔天空下》莫里斯·皮亚拉
1986年(第39届):《战火浮生》罗兰·约菲
1985年(第38届):《爸爸出差时》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1984年(第37届):《德克萨斯的巴黎》维姆·文德斯
1983年(第36届):《楢山节考》今村昌平
1982年(第35届):《失踪》科斯塔·加夫拉斯、《自由之路》Serif Gören,尤马兹·古尼
1981年(第34届):《铁人》安杰依·瓦依达
1980年(第33届):《浮生若梦》鲍勃·福斯、《影武者》黑泽明
1979年(第32届):《铁皮鼓》沃尔克兄好·施隆多夫、《现代启示录》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1978年(第31届):《木屐树》埃曼诺·奥尔米
1977年(第30届):《我父我主》保罗·塔维安尼、维克托里奥·塔维安尼
1976年(第29届):无
1975年(第28届):《烽火岁月志》Mohammed Lakhdar-Hamina
1974年(第27届):《对话》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1973年(第26届):《稻草人》杰瑞·沙茨伯格、《受雇者》阿兰·布里吉斯
1972年(第25届):《工人阶级上天堂》艾利欧·培特利、《企业家之死》弗朗西斯科·罗西
1971年(第24届):《送信人》约瑟夫·罗西
1970年(第23届):《陆军野战医院》罗伯特·奥特曼
1969年(第22届):《如果》林赛·安德森
1968年(第21届):无
1967年(第20届):《放大》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1966年(第19届):《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克劳德·勒鲁什、《绅士现形记》皮亚托·杰米
1965年(第18届):《决窍,如何得到》理查德·莱斯特
1964年(第17届):《瑟堡的雨伞》雅克·德米
1963年(第16届):《豹》卢奇码差诺·维斯康蒂
1962年(第15届):《诺言》安塞尔莫·杜阿特
1961年(第14届):《长别离》Henri Colpi、《维莉迪安娜》路易斯·布努埃尔
1960年(第13届):《甜蜜的生活》费德里科·费里尼
1959年(第12届):《黑人奥菲尔》马赛尔·加谬
1958年(第11届):《雁南飞》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
1957年(第10届):《迟尘皮四海一家》威廉·惠勒
1956年(第9届):《寂静的世界》路易·马勒、雅克-伊夫·古斯多
1955年(第8届):《君子好逑》德尔伯特·曼
1954年(第7届):《地狱门》衣笠贞之助
1953年(第6届):《恐惧的代价》亨利-乔治·克鲁佐
1952年(第5届):《奥赛罗》奥逊·威尔斯、《两分钱的希望》雷纳托·卡斯特拉尼
1951年(第4届):《米兰的奇迹》维托里奥·德·西卡、《茱莉小姐》阿尔夫·斯约堡
1949年(第3届):《第三人》卡罗尔·里德
1947年(第2届):无
1946年(第1届):《相见恨晚》大卫·里恩、《伊丽斯和上尉的心》阿尔夫·斯约堡、《失去的周末》比利·怀尔德、《玛丽娅·康德莱西娅》费南德斯·埃米里奥、《没有翅膀的男人》Frantisek Cáp、《贫民窟》Chetan Anand、《大地将变成红色》Bodil Ipsen,Lau Lauritzen、《宝石花》Aleksandr Ptushko、《铁路战斗队》雷内·克莱芒、《为我谱上乐章》华特·迪士尼、《最后的机会》Leopold Lindtberg、《伟大的转折》弗雷德里克·厄姆勒、Boris Chirskov、《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罗伯托·罗西里尼、《田园交响乐》让·德拉努瓦、《法尔比克》Georges Rouquier、《217注册证》米哈伊尔·罗姆 。
㈥ 戛纳电影节获奖作品
最佳影片金棕榈奖 《白丝带》 德国评委会大奖 《预言者》 法国评审团奖 《鱼缸》英国/荷兰《蝙蝠》 韩国特别荣誉奖 阿伦-雷乃 法国最佳导演奖 布里兰特-曼多萨(《基纳瑞》) 菲律宾最佳男演员奖 克里斯托弗-瓦尔兹(《无耻的混蛋》) 奥地利最佳女演员奖 夏洛特-甘布斯(《反基督徒》) 丹麦/瑞典/法国最佳编剧奖 梅峰(《春风沉醉的夜晚》) 法国/中国香港金摄影机最佳影片奖 《参孙和大利拉》 澳大利亚
金摄影机特别奖 《阿加米》 德国/以色列金棕榈短片特别奖 《六块五美金玩偶》 新西兰 最佳短片金棕榈奖 《竞技场》 葡萄牙
“一种关注”最佳影片 《犬牙》 希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