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电影《冈仁波齐》里小女孩辍学磕大头去朝圣这一场景,小女孩为什么要这么做
张扬导演的《冈仁波齐》上映有段时间了,票房已经突破了9000万。对于一部题材比较冷门的影片来说,这个成绩有些意外。票房逆袭的同时,《冈仁波齐》产生的争议也不小。看这部片子之前,大海和多数人的想法可能一样,觉得朝圣是一种愚昧、落后的行为。预告片里,一位母亲对小女孩说“磕头好,磕头长见识”,这句话尤其刺激了我的神经。
很多人说,宗教信仰是迷信,但是真的经历亲人离去的时候,谁不希望有一套方法体系让自己减轻悲痛,也让死者有个体面的葬礼。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或传统习惯,这些传统代代相传,构成了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征。
题中的小女孩其实很简单,就单纯的是信仰,一种对生活的渴望。
❷ 《冈仁波齐》你曾经为它感动到哭么
张杨,是一位对生活情有独钟的导演。
关于生活中一切痛点——成长、青春期、爱情、理想、激情、赡老等,他都能用其擅长的平静朴实的镜头精妙记录下来。《爱情麻辣烫》中对都市的爱情进行了相册记录般的刻画;《昨天》中对已逝摇滚演员贾宏声的迷乱纪录;自传体作品《向日葵》中对自小长大的北京胡同中的人情实录的描画,记录了北京在三个时代中的静静变迁。平静地纪录,真实地表达,生活场景由此缓缓展开,平淡中透出一股坚定的力量,让人不知不觉被一种如向日葵般“顽强而执拗”的精神所感染。
在遥远的西藏边境,那里有一种与世隔绝的平淡生活,此次,张杨把纪录生活的镜头指向了这里——文艺纪录片《冈仁波齐》讲诉了一个淳朴的普拉村村民尼玛扎堆,为完成父亲遗愿,带领村民前往圣山冈仁波齐朝圣,此去经年,众人历经艰辛和磨难,终于抵达拉萨。口袋所剩无几的朝圣者,为了筹备旅费,留在拉萨做起了临时工。当他们凑齐路费朝着冈仁波齐前进,在抵达圣山时,同行转经轮的老人终因疲累盍然离世。影片中展现的藏区牧民生活,宛如荷兰画家维米尔对生活的平静描绘,吃饭、放牧、屠宰、诵经、睡觉,日复一日,在美丽的高原之上,静谧中蕴含力量。这些身处每日重复的人们,脸上有凄苦和愁容,却总能在阳光灿烂、风过高原时露出纯真又温暖的微笑,是什么在支撑他们抵抗着如此艰苦的生存环境?
❸ 电影《冈仁波齐》的导演是谁
近日,电影《冈仁波齐》在大陆上映,这部“伪纪录片”风格的电影,让很多观众感到震撼,“信仰”和“希望”,竟然能够给予人如此巨大的精神力量。
张扬在他的电影中表现中国社会的变化,记录了这一代人的心路历程。
2015年10月20日,张扬担任第六届导演协会副会长。
❹ 电影《冈仁波齐》主要讲了什么
近日,一个在多伦多电影节上映过的电影,在中国大陆地区正式上映——电影《冈仁波齐》,一部关于“朝圣之路”的电影。
❺ 电影《冈仁波齐》告诉我们什么
张杨导演及整个拍摄团队在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上,跟随这支朝圣队伍,真实记录下了千百年来,藏人们如何用“磕长头”的方式去圣地朝圣的全过程。整个影片全部由非专业演员出身的当地人本色素人出演,影片中的人物没有脚本,拍摄环境极其恶劣,张杨将《冈仁波齐》定义为真实电影。从电影里加强性的几个叙述重点上看,导演已经非常明白“朝圣”背后的真正意义了。他用电影这个媒体,让更多不明所以的人去搞明白,为什么千百年来藏人要用这种“特殊”、“奇怪”、“虔诚至极”的方式去“布达拉宫”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的意义,看来不是那么简单了,导演相当于用点化的方式开启大家对佛法的了解和普及。我们知道,佛菩萨都发有很多大愿,最基本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数誓愿断,法门无尽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他们和佛菩萨有什么区别?他们藏民一代代在教育和传承,要为众生祈求平安幸福。我们何以为安?我们凭什么获得如此福祉?我们天天为了自己。
❻ 电影《冈仁波齐》导演是谁
《冈仁波齐》是由张杨执导的剧情片,该片主要讲述了尼玛扎堆等十一个藏民在2500公里朝圣之路上发生的故事。
2012年5月8日张扬执导老年人的“青春励志片”《飞越老人院》上映。2014年张扬执导公益微电影《大山里的声音》。
张扬擅长以老百姓的家庭生活为主题,在电影中进行叙事和表达。
❼ 《冈仁波齐》为什么吸引观众
西藏的朝圣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有所听闻,朝圣者的每一次匍匐前行,每一次叩首。在内心都是一次震撼,一次洗礼。《冈仁波齐》记录了来自芒康的十一位藏民,怀着不同的理由,一路向西朝圣的故事。他们穿越1200公里,一步三叩首,从芒康拜到拉萨,又从拉萨拜到神山冈仁波齐。普拉村村民尼玛扎堆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时正马年,正好是神山冈仁波齐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里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玛扎堆的朝圣队伍。这支队伍里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残疾的少年,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希望。为了去冈仁波齐,这支十一人的队伍踏上了历时一年,长达2500多公里的朝圣之路。电影《冈仁波齐》以一群前往藏传佛教四大神山之一冈仁波齐朝拜的信徒为主人公,讲述了一段看似平淡无奇,但却牵动人心的故事。普拉村村民尼玛扎堆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正好遇上冈仁波齐本命年,小村里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玛扎堆的朝圣队伍。这支队伍里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残疾的少年,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希望。这支十一人的队伍一起踏上了历时一年、长达2000多公里的朝圣之路。
❽ 如何评价张扬导演的电影《冈仁波齐》
冈仁波齐是藏传佛教四大神山,也是很多宗教中的圣山。2017年,这部张扬导演,以朝圣为主题的公路电影上映了。
然而与大部分电影不同的是,它采用了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影片中的所有人都是活生生的,这个事情也是真实发生的。
电影的剧情极为简单却又不简单。步行两千于公里,耗时一年,从芒康走到冈仁波齐,这期间克服了无数困难。我没有去过西藏,但我去过佛教四大名山中的峨眉。徒步11个小时登上了金顶,是对体力、耐力和信念的考量。然而,在登山的过程中我看到佛教徒一台阶一跪拜,这种毅力和信念,领我自愧不如。
普通人可能觉得他们又蠢又笨,为什么不坐车去呢?我们不能用常人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行为,也没有理由去责备他们。对于他们来说世间金钱名利并不重要,只求心里的安宁。藏民们的善良在剧中表现的淋漓尽致,给过路者喝茶、留宿,尽可能不发生争端。这种善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显得尤为可贵。
影片同时暗含了对现在和未来的思考。机械化的推进,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正逐步改变这个世界,哪怕是高原上的村落也不能幸免。是坚守传统还是赶上潮流,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剧里的老人没有答案,每个人都没有答案,但却在不知不觉间做出了选择。
影片没有出现配乐,对话实际也少的可怜,运用大量的空镜,中远镜头来展现。这么做确实能最大程度的保留真实性,心路无声,任何的添加都是对纯洁和志诚的亵渎。
影片的最后,杨培在冈仁波齐山脚下长眠,人们或许会感伤,但更多的是欣慰。一个人终其一生走完了他最想走的路,将自己的灵魂永远的寄留在这山川之中。朝圣之路,不仅是一种仪式;心诚则灵,不仅是一句口号。在这条路上有的是对自己的审视和对人生的思考。
生与死,轮回不止;爱与恨,何时分离?
愿你我在这路途中都能求得那心田的宁静。
❾ 如何评价张扬导演的电影《冈仁波齐》
《冈仁波齐》看上去像一部纪录片,这一场“朝圣”也是精心策划过的一场旅行;然而虽然是演员在表演,表演者却不是职业演员,他们的确是真正的素人,也想要去一趟冈仁波齐和拉萨朝圣,因此这场电影的拍摄既完成了拍摄,又完成了一群人的朝圣心愿,听上去像是一场行为艺术,这也是为什么张杨拒绝将之称为“公路电影”而叫做“真实电影”。(搜狐娱乐评)
《冈仁波齐》中还有一个女人怀孕在身还去朝圣,途中生完孩子继续上路,影片没有把真正残酷的一面扒开给观众看,至少在医学上很难不为这个女人的健康感到担忧 。(腾讯娱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