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电影<夺印>是在什么地方拍的
江苏省高邮市川青乡董家团;现在叫江苏省高邮市临泽镇川青社区董潭村
Ⅱ 通剧的发展历程
南通市实验通剧团成立后,排演现代戏《好书记》 、 《枯井沉冤》 、 《白毛女》 、 《血泪荡》 、 《社长的女儿》 、 《绿野红花》 、 《李双双》 、 《李印》 、 《夺印》 、 《丰收之后》 、 《活捉罗根元》 、 《木匠迎亲》 ;改编整理古装戏 《王清明合同记》 、 《郑三郎上西天》 、 《陈英卖花》 、 《花仙果》 、 《借年》等。同时移植京剧和其他剧种的古装系剧目40余出,如《窦娥冤》 、 《秦香莲》 、 《珍珠塔》等。
通剧作为江苏的一个新兴剧种,它的实验和探索引起了中共江苏省委领导的关注。1961年6月,现代戏《好书记》去南京演出,但效果不佳。观众对曲调和特殊的南通方言感到陌生。后以童子戏老腔进行实验的传统曲目《陈英卖水园会一折》,得到省、市文艺界顾尔镡、陶应衍等认同,觉得声腔比《好书记》乡土气浓,有地方色彩。在通州市兴仁蹲点、体验生活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鲁韧,对通剧《杨立贝告状》与《社长的女儿》的人物塑造,以及表导演问题,作了专题辅导。通剧在继承童子戏老腔老调的基础上,加强声腔改革,通过现代戏《白毛女》 、传统戏《陈英买水》等,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实验通剧借鉴、糅合了京剧、歌剧、话剧的表演手法,探索新型地方戏戏曲化的路子。但实验一波三折,加上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1964年9月,南通市实验剧团撤消,走完了为期7年的改革历程。 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南通市文化馆开始恢复通剧活动。南通市文化局成立通剧改革小组。1980年 11月,江苏省文化局在南京举办戏曲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南通市歌舞剧通剧《谁住在这间房》参演并获奖。1981年始,通州市秦灶乡、四安乡、石南乡等;崇川区五山文化馆、城中文化馆;如皋市九华乡等地童子戏老艺人和年青的业余爱好者先后成立了半农半艺的通剧队。
不久后,艺人自由组合成松散的民间演出队。伴奏废除民族管弦乐队,仍然用锣鼓伴奏,演出场所以村台为主,现代戏剧目逐渐减少,传统戏为主,疏离了实验通剧的探索实践,回归到童子戏的传统套路上去了。但是,通剧的探索实践,从声腔,剧目,表演,舞美等方面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的童子戏演出,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催发了新编历史剧的相继问世,如《魏二郎》 、 《花子街》等。另有传统戏《郑三郎上西天》 、 《珍珠塔》 、 《王清明合同记》 、 《陈英买水》等20余部盒式录音带以通剧的名义问世,实质上是带有鲜明实验通剧印记的童子戏。
Ⅲ 吴桐的拍摄作品
1955年转业到浙江婺剧团任研究组副组长,曾参与执笔修改整理《断桥》、《三姐下凡》等名剧。同年底,在省文训班学习中执导《唐知县》,继在筹建中的省艺校任教半年。后调入温州市越剧团任导演。曾执导《刘胡兰》、《归来》、《灰阑记》、《珍珠塔》、《碧玉簪》、《荔枝换绛桃》等剧。1958年6月被错划为“右派”。1962年恢复工作,分派到浙江老区的泰顺越剧团任导演,先后导演了《杨立贝》、《夺印》、《血泪荡》、《东风解冻》、《千万不要忘记》、《擦亮眼睛》、《雪里红梅》及《三关排宴》等数10部今古剧目。
Ⅳ 第十一回这部电影的导演是谁
第十一回这部电影的导演是陈建斌,而且陈建斌相比较做演员,其实做导演更加让人觉得惊喜。第十一回这部作品其实故事并不复杂,而陈建斌在处理方面也并不简单。可以看到他用章回体的方式给这个片子分了十一回,影片的名字也是因此而来。就是每一个人其实能够听到的事情也仅仅只是这个事情的一面,但是在有了章回体的灵感之后,他也将片名以及剪辑全部都更换了。
他也将剧中的角色塑造的非常的棒,而且他在思考人物的时候,手法上面贯穿了每一个角色,这才让人觉得惊喜。这大概就是大家所说的假亦真时真亦假,让大家脱离开来自己的耳朵以及眼睛,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他的魅力。所以陈建斌做导演真的愿意在舞台上去展现出自己所有的想法,这也是大家喜欢他的原因。
Ⅳ 龚锦堂的演艺经历
龚锦堂出生于广州,出生后不久为躲避战乱,被父母送回番禺老家,一直到九岁,龚锦堂才被父母接回广州,插班进入二年级学习。刚入学时,龚锦堂便因为一口番禺话而被同学讥笑为“乡下仔”。1958年,已经在广州十三中就读高二的龚锦堂,偶遇一位已经考上广东戏剧学校的同学,那位同学以“考入戏剧学校吃饭不用钱,又有零钱花”为理由,不断“怂恿”本来就因为整天劳动而“无心向学“的龚锦堂也去报考戏剧学校,在同学“糖衣炮弹”的引诱和攻击之下,龚锦堂很快便动心了。“其实以前从来没想过会当演员,因为自己在此之前一直都梦想考上上海交通大学,当一名造船工程师的!”当他来到戏剧学校报名考试时,尽管他对表演一窍不通,但当时主持招生工作的广东话剧团团长乔毅一眼便看上了他,原因是“身材够高大(龚锦堂高二时已身高一米七五),不用化妆便可以直接演工人了”。
四年之后的1962年,广州话剧团的前身羊城话剧团成立,龚锦堂成了该团的正式演员。一入团,龚锦堂就凭借魁梧的身材和一脸的正气演绎了话剧《夺印》中的男主角之一民兵队长,在花县、从化、东莞等地巡演成功后,他便在第二场话剧《千万不要忘记》中跃升为男一号,饰演一个“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工人丁少纯。之后,龚锦堂的“星路”历程异常顺畅,演绎了话剧《南海长城》中的民兵队长区英才,并开始尝试跳脱工人等正面形象的窠臼,出演一些反面形象,如话剧《72家房客》中让人厌恶的“三六九”等等。1986年,演技超群的龚锦堂开始“触电”,出演了电视短剧《顺意坊》里的小市民“大粒墨”,并凭借此角深深镌刻在了许多观众的脑海之中。
2000年,广东电视台筹拍室内轻喜剧《外来媳妇本地郎》时,负责演员遴选的导演王岗首先选定已从广州话剧团退休的龚锦堂为“一家之主”康伯的扮演者,此后,康婶的表演者一直因各种客观因素悬而未决,正当导演王岗为此头痛不已时,龚锦堂想起了曾经合作过的珠影老演员黄锦裳,觉得她不但形象、演技都可以,而且还能讲一口流利的粤语,于是便向王岗推荐,试片之后,导演组、领导一致同意龚锦堂和黄锦裳“结成一对”。
不久,导演又在为挑选“儿子”而苦恼,龚锦堂想起刚与其合拍电影《五福临门》的青年演员徐若琪,便第一时间向导演推荐,最后又获通过。每每回首这段往事,龚锦堂都免不了沾沾自喜一番:“我可真有眼光,不但为自己选了个好‘老伴’,还给自己选了个这么聪明的‘儿子’!”《外》剧拍摄六年来,剧组上下团结一致,将《外》剧打造成了金牌电视剧,而“康家人”情同一家,“子女”、“媳妇”们也一早把龚锦堂当成了“大家长”,人前人后以“老豆”相称。
Ⅵ 秦时明月中范征扮演者
电视剧《秦时明月》中范增的扮演者是韩振华。
韩振华,出生于江苏,男,大陆著名影视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代表作品《上善若水》《夺印》。
《秦时明月》是由杭州玄机科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授权并与上海唐人电影制作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古装武侠电视剧,根据中国3D武侠动画连续剧《秦时明月》系列改编,由李国立担任总导演及监制,郑伟文、卫翰滔、何振华担任导演,陆毅、陈妍希、蒋劲夫、胡冰卿、孙艺洲、金晨、秦俊杰、龚蓓苾、隋咏良、宋宁、尤靖茹等联袂主演。
该剧以秦始皇兼并六国之初,各方势力并存、百家学术争鸣的时期为历史背景,讲述荆轲之子荆天明、墨家巨子之女高月与楚国少主项少羽三位少年的成长故事,兼容亲情、友情、爱情、历史使命与江湖侠义。
该剧于2015年11月29日在湖南卫视钻石独播剧场播出。
Ⅶ 夺冠的导演是谁
电影《夺 冠》导演:陈可辛
陈可辛,1962年11月28日出生于中/国/香/港,华语影视导演、编剧、演员、监制。
Ⅷ 电影《暴风骤雨》的老演员们近况如何
1961年,一部反映土改斗争故事片《暴风骤雨》在全国上映,这是由著名作家周立波同名小说改编,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以东北地区松花江畔元茂屯为背景,讲述了1946年至1947年解放战争期间东北土改的故事。
在这部影片中,从导演到演员可谓明星荟萃,知名的导演谢铁骊操刀。著名演员于洋、高保成、葛存壮,赵子岳、鲁非等在这里都有精彩表现。近六十年过去,观众仍然不能忘记他们,大家都非常关注其中的演员他们的近况如何?
韩老六扮演者刘季云
刘季云,幼年就师从于著名京剧演员龚云甫学习老旦。他是一个1938年参军的抗日干部,参加过著名的上党战役。1945年刘季云入党。1953年总政文工团话剧团担任演员,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1957年刘季云正式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他饰演过《冲过黎明前的黑暗》的歪脖李、《战上海》中的刘毅将军、《林海雪原》中的老道、《暴风骤雨》中的韩老六、《夺印》中的陈景宜、《秘密图纸》中的潜伏特务古仲儒等角色。
刘季云对表演艺术有丰富的创作经验,在表演上有一定的特色和深度。刘季云以塑造反派见长,他所饰演的韩老六凶残狡诈,潜伏特务古仲儒老谋深算。受到观众的认可。刘季云在文革期间屡遭迫害,身患多种疾病,1971年刚满60岁的刘季云因病逝世。
赵玉林【赵光腚】的饰演者高保成
高保成12岁就参加八路军,只念了一年小学的高保成,在部队担任过勤务兵、护理员。后来在冀中军区火线剧社任演员,1956年主演电影《上甘岭》中坚守上甘岭的我志愿军八连连长张忠发。高保成先后在《渡江探险》《狼牙山五壮士》有精彩表现,1961年在《暴风骤雨》演赵玉林。1974年在《闪闪的红星》中扮演宋大爹。无论是扮演农民还是军人,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高保成都能投入极大地热情,凭着严谨的工作作风,使其塑造的形象真实感人,自然逼真。2004年78岁的高保成因病逝世。
赵子岳——老孙头的扮演者
《暴风骤雨》中善良淳朴、诙谐幽默的老孙头,就是由著名表演艺术家赵子岳饰演的。赵子岳把胆小怕事、对土改即拥护又有顾虑的老孙头复杂丰富的心理活动,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在影片《青春之歌》中赵子岳扮演的老地主,在发现农民割走了他的麦子,就一句台词‘我的麦子’,托着哭腔的赵子岳把老地主贪婪的本性刻画的淋漓尽致。
在影片中,赵子岳一辈子也没演上男一号,都是小人物,小配角,但岗位上赵子岳是1937年就参加革命的老领导,他在太行先锋剧团及军区京剧团任团长等职。曾经担任山西省剧协副主席,中国影协理事,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
他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克勤克俭,1981年,他将积攒的1万元捐献出来用于‘北影青年演员进步奖’基金,以培养奖励青年演员。他无论演戏还是做人都保持一个老革命的本色。他一直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人。
1997年3月25日这位演过几十位小配角的大明星,走完了他88岁的人生,他把栩栩如生的的银幕形象永远留给了广大观众。
作者:“小方说 历史 ”团队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 历史 ”
云绯 历史 号:故纸堆间
于洋,1930年10月4日,祖籍山东黄县,原名于延江。 原北京电影制片厂团长,表演艺术家。演员、导演。1945年长春市文化中学肄业。曾在长春市公安局任职,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文化教员。1947年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在《留下他打老蒋》、《桥》、《中华女儿》等影片中饰演角色。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55年至1957年在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修班学习。1957年毕业后主演《英雄虎胆》、《青春之歌》、《暴风骤雨》、《大浪淘沙》等影片。1977年转任导演,拍摄《戴手铐的“旅客”》、《大海在呼唤》等影片,并导演《哪儿是我的家》等电视连续剧。是中国影协第四、五届理事。1989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第19届金鸡百花节获得“终身成就奖”。
1961年,一部反映土改斗争故事片《暴风骤雨》在全国上映,这是由著名作家周立波同名小说改编,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以东北地区松花江畔元茂屯为背景,讲述了1946年至1947年解放战争期间东北土改的故事。 在这部影片中,从导演到演员可谓明星荟萃,知名的导演谢铁骊操刀。著名演员于洋、高保成、葛存壮,赵子岳、鲁非等在这里都有精彩表现。近六十年过去,观众仍然不能忘记他们,大家都非常关注其中的演员他们的近况如何?
韩老六扮演者刘季云 刘季云,幼年就师从于著名京剧演员龚云甫学习老旦。他是一个1938年参军的抗日干部,参加过著名的上党战役。1945年刘季云入党。1953年总政文工团话剧团担任演员,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1957年刘季云正式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他饰演过《冲过黎明前的黑暗》的歪脖李、《战上海》中的刘毅将军、《林海雪原》中的老道、《暴风骤雨》中的韩老六、《夺印》中的陈景宜、《秘密图纸》中的潜伏特务古仲儒等角色。 刘季云对表演艺术有丰富的创作经验,在表演上有一定的特色和深度。刘季云以塑造反派见长,他所饰演的韩老六凶残狡诈,潜伏特务古仲儒老谋深算。受到观众的认可。刘季云在文革期间屡遭迫害,身患多种疾病,1971年刚满60岁的刘季云因病逝世。
赵玉林【赵光腚】的饰演者高保成 高保成12岁就参加八路军,只念了一年小学的高保成,在部队担任过勤务兵、护理员。后来在冀中军区火线剧社任演员,1956年主演电影《上甘岭》中坚守上甘岭的我志愿军八连连长张忠发。高保成先后在《渡江侦察记》《狼牙山五壮士》有精彩表现,1961年在《暴风骤雨》演赵玉林。1974年在《闪闪的红星》中扮演宋大爹。无论是扮演农民还是军人,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高保成都能投入极大地热情,凭着严谨的工作作风,使其塑造的形象真实感人,自然逼真。2004年78岁的高保成因病逝世。
赵子岳——老孙头的扮演者 《暴风骤雨》中善良淳朴、诙谐幽默的老孙头,就是由著名表演艺术家赵子岳饰演的。赵子岳把胆小怕事、对土改即拥护又有顾虑的老孙头复杂丰富的心理活动,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在影片《青春之歌》中赵子岳扮演的老地主,在发现农民割走了他的麦子,就一句台词‘我的麦子’,托着哭腔的赵子岳把老地主贪婪的本性刻画的淋漓尽致。 在影片中,赵子岳一辈子也没演上男一号,都是小人物,小配角,但岗位上赵子岳是1937年就参加革命的老领导,他在太行先锋剧团及军区京剧团任团长等职。曾经担任山西省剧协副主席,中国影协理事,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 他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克勤克俭,1981年,他将积攒的1万元捐献出来用于‘北影青年演员进步奖’基金,以培养奖励青年演员。他无论演戏还是做人都保持一个老革命的本色。他一直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人。 1997年3月25日这位演过几十位小配角的大明星,走完了他88岁的人生,他把栩栩如生的的银幕形象永远留给了广大观众。
老人们好![捂脸]
Ⅸ 许如辉的人物生平
许如辉(1910–1987),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农工民主党成员。中国早期流行歌曲、有声电影音乐、古典乐曲、戏曲音乐作曲家,演奏家,民族乐派音乐家。曾用名许如煇、许嘂、水辉、白沙、白水、古牧、伏鲁等。1910年7月10日,出生于浙江嵊县。幼年家境贫困,念过3年私塾。新昌尚素公学毕业后,即到浙江余姚学徒。之后,舅父将他带到上海。
1925年,许如辉15岁时,加入上海大同乐会,成为会内最小的会员,师从国乐大师郑觐文,学习吹奏民族乐器。由于他聪颖苦学,不久便任大同乐队司鼓,兼吹奏笛、筝、瑟、排箫、箜篌、琵琶及埙(埙又称壎,为古吹奏乐器)等古乐器,精通乐器百余种。
许如辉是中国早期流行歌曲先驱者之一,歌曲成就主要是在播音界和电影界。
20年代末 许如辉是中国早期流行歌曲先驱者之一,歌曲成就主要是在播音界和电影界;1926年创作了第一支歌《四时吟》;1927年上海民营电台开播后,以《子夜社》名义,在电台推出流行歌曲,国乐伴奏,并由中国最早的播音歌星江曼莉、夏佩珍、余静、包庸珍、汪淡淡、潘云云等演播。1929年,《子夜社》改名《子夜乐会》;同年,《永别了我的弟弟》、《卖油条》、《夜月之歌》、《这回事情太稀奇》、《搁楼上的小姐》等12支歌集结出版。并以《搁楼上的小姐》作封面,由北新书局代为出版。许如辉的流行歌曲有百余首,历史上百代、丽声、胜利等唱片公司灌过唱片,江曼莉、夏佩珍、严斐等女士灌唱;30年代歌曲创作的同时,还从事古典音乐的作曲,并亲率《子夜乐会》在上海电台及舞台公开演奏,如《杯酒高歌》,《还我河山》,《华夏之风》,《古渡扁舟》, 《锦绣乾坤》等民乐合奏曲;以及中国交响曲《壮志千秋》和《新胡茄十八拍》。
30年代初
许如辉进入中国最大的制片厂——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任音乐指导和作曲,1932年转为“基本作曲”,直至197年8月13日明星公司被日寇大火烧毁歇业。其间为洪深、陈铿然、李萍倩、张石川、程步高、徐欣夫、欧阳予倩编导的《香草美人》、《桃李争艳》、《女权》、《路柳墙花》、《劫后桃花》、《女权》、《翡翠马》、《兄弟行》、《生龙活虎》、《金刚钻》、《清明时节》、《梦里乾坤》等影片,以及吉星公司左明编剧的《年年明月夜》、王次龙的《大地》谱写了电影音乐和电影插曲。胡蝶、顾兰君、顾梅君、叶秋心、姜曦等等,是演唱许如辉电影歌曲最多的影星。
抗战爆发
许如辉先抵南京,后随远房舅父、博古文学家、时任监察院秘书的钱智修 (原上海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主编) 夫妇,于1937年底撤至大后方重庆。后赴成都加入“成都影人剧团”,编排了抗日歌舞剧《还我河山》。稍后又加入陈白尘, 陶金等主理的“上海业余剧人协会”。
1939年任重庆中央广播电台古筝演奏员、兼作曲, 谱写了《寒夜闻柝》、《原野牧歌》、《忆别》等器乐曲,以及《抗敌歌》 (于右任词)、《神鹰之歌》、《大同之声》等歌曲.。1939年,第一部大型剧作、讴歌抗日英雄战死疆场的《王铭章之死》完稿,在中央电台内传阅。1940年,为中国电影制片厂何非光编导的抗战电影《东亚之光》作曲。
1941年,许如辉与国乐大师郑觐文之子郑玉荪联手,在于右任、陈其采、陈果夫、许世英、潘公展、王晓籁等民国高层人士的支持和见证下,在重庆恢复了大同乐会,任乐务总干事,创办大同难童国乐教养院(院长),大同剧社,中国国乐团(团长),为国家谱写了《国家典礼乐章》(24章节),另创作了器乐曲《伯仲曲》、《大同乐》、《欢乐乐章》、《凯旋乐章》等,积极投身重庆抗战文化活动。1941年10月,为作曲家张曙追悼会(田汉、王泊生主祭)首谱“哀乐”。这支“哀乐”,后来在重庆国民政府政要故世的葬礼上多次采用。
抗战期间
许如辉还为郭沫若的话剧《棠棣之花》、《屈原》多次作曲;以及为马彦祥编剧的《鬰雷》,欧阳予倩编剧、贺孟斧导演的《忠王李秀成》,冒舒湮编剧、秦怡主演的话剧《董小宛》任音乐设计;1943年8月国民政府林森主席逝世,同年9月发行电影《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纪录片》,许如辉担任了影片作曲;1945年5月1日,许如辉编剧作曲、苏怡和陶金导演、杨薇主演的抗战音乐剧《木兰从军》,在重庆抗建堂公演,连满33天。
抗战胜利
1945年8月抗战胜利,10月10日 蒋介石与毛泽东代表国共两党,在重庆举行谈判后签定 双十协定。 期间,举办了多次欢迎宴会。10月8日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张治中在军委礼堂举办欢送毛泽东回延安千人“告别酒会”,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许如辉应邀参加了酒会,并在会上演奏了《十面埋伏》 和《春江花月夜》。
1945年底,许如辉回到上海,任柳中浩主持的国泰影片公司特约作曲,为徐欣夫导演的《吕四娘》、杨小仲导演的《十步芳草》和《钗头凤》谱写了电影音乐。1946年秋,许如辉任上海《大公报》游艺版编辑,撰写杂文《和平调停》、《的卢》、 《吹埙》等;同年,第二部音乐剧《塞上曲》剧本和曲谱脱稿,筹措搬上上海舞台,并在报上公开招聘扮演“王昭君”的歌剧演员,后因国共内战在即,没有演成。
解放后
1950年,许如辉经夏衍和黄源介绍,进入华东文化部戏曲改进改处,任音乐专家;后调入上海戏剧界,从事编剧、导演和作曲工作。作品愈百部, 遍及各剧种。许如辉的戏曲音乐代表作有范瑞娟、傅全香主演的越剧《真假夫人》,袁雪芬的《柳金妹翻身》、借红灯》,戚雅仙的《尤三姐》;筱爱琴丁是娥的沪剧《白毛女》(1952年全国首届戏曲会演音乐红花奖)、《罗汉钱》;石筱英的《大雷雨》,杨飞飞的《为奴隶的母亲》、《妓女泪》、《茶花女》、《陈化成》、《家》、《刘胡兰》、《劈山救母》、《红色的种子》、《王魁负桂英》、《龙凤花烛》、《两代人》、《白鹭》、《星火燎原》、《夺印》、《南海长城》;文彬彬的滑稽剧《三毛学生意》,杨华生的《好好先生》;顾玉君的扬剧《人往高处走》等。
1986年,许如辉完成最后一部戏曲剧本《二月》。
1987年1月4日,许如辉因病在上海故世,遗下音乐,戏剧作品300余部。
追忆
2005年6月25日,“中国电影百年回顾——早期电影作曲家许如辉诞辰95周年纪念座谈会”在上海召开,来自电影、戏曲、文化、音乐、图书馆学界80余位人士与会,缅怀了这位在各个时期、多个领域,留下深深足迹的中国民族乐派杰出音乐家——许如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