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河朔寒【赏析】
找不到具体的赏析,看看这个吧,或许对你有帮助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是汉、魏之际地方阶级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鲁迅先生说他的文风“清峻”、“通脱”、“简约严明”,“想写的便写出来”,“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他的诗词具有激昂慷慨,悲壮苍凉的艺术风格。《薤露》、《蒿里》被称为“诗史”和“汉末实录”;其中《步出夏门行》中的《碣石》篇,气势宏伟,为古今传诵;《龟虽寿》篇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名句,表现了他进步政治家的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完成统一事业的决心。
薤露①
东汉中平六年(189),汉灵帝亡,少帝(刘辨)即位,何太后听政。太后的哥哥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何太后不许。何进召董卓入京,以胁迫太后。八月,宦官张让等人杀死何进,劫持少帝出走小平津(今河南孟津县西北)。董卓入京后,废少帝,立献帝(刘协),独揽大权,肆意残杀。初平元年(190)正月,东方州郡起兵讨伐董卓,董卓焚烧洛阳,胁迫天子、百官和百姓数百万口西迁长安。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这个历史事实,抒发了诗人悲愤的感情。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②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③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变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来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选自《乐府诗集》卷二十七
① “薤(xie谢)露”:《乐府诗集》卷,乐府曲调名,原是送葬的挽歌,曹操用以叙述时事。薤: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叶细长,鳞茎和嫩叶可吃。古人以薤上露水容易消失,比喻人生短暂。
② “惟汉廿二世”:惟,助词,多用在一句话的开头。廿(nian念),即二十二,这里指汉第二十二代皇帝,灵帝刘宏。
③ 此句中“沐猴”,沐猴:猕猴,《史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这里是讽笑何进象穿戴人的衣冠的猴子,缺乏智慧。
蒿里①
初平元年(190)正月,关东各州郡的地方官起兵讨伐董卓,推袁绍为盟主。但他们各怀异心,观望不前。不久,兖州剌史刘岱和东郡太守乔瑁,冀州牧韩馥和袁绍等人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就互相火并,这就开始了长期的军阀混战,造成百姓的大量死亡和生产力的极大破坏。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这个历史事实,揭露了军阀混战的罪恶。因此,后人也称它为“诗史”和“东汉实录”。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②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选自《乐府诗集》卷二十七
① “蒿里”:乐府曲调名,和《薤露》同属送葬的挽歌。蒿里,地名,在泰山南,据古代迷信的说法,人死灵魂归于蒿里。
② 此句中“盟津”,盟津,即“孟津”,古黄河渡口,在今河南孟县南。相传周武王代纣曾在此和诸侯会盟。这句说讨伐董卓的军队要象盟津会师一样地进兵。
步出夏门行
这组诗写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丸的时候。东汉末年,居信在中国东北边境的乌丸奴隶主贵族,乘汉末大乱之机,不断侵扰。建安十年,曹操平定冀州以后,袁绍集团的残余势力袁尚、袁熙投奔乌丸。为乇底消灭袁氏集团,安定北方,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率军北征。七月,到达无终(今天津市蓟县),因大水,沿海道路不通,由田畴作向导,出卢龙塞(今河北迁西县西北喜峰口附近),直捣柳城(今辽宁朝阳县南),获得全胜。这年九月,曹操胜利回师,这组诗是凯旋途中或以后写成的。
第一段称为“艳”,是乐章的序曲,叙述进军时众人意见分歧和因大水阻路引起的惆怅心情。
第一章《观沧海》,写登临碣石,眺望大海之所见和由此引起的联想。气魄宏大。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情怀。
第二章《冬十月》和第三章《河朔寒》,描写河北的风土人情,对土地荒芜,百姓贫困和由此引起的社会不安感到忧虑。
第四章《龟虽寿》,抒发了豪情壮志,反映了作者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积极进取精神。
艳
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
临观异同,
心意怀游豫,不知当复何从。
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冬十月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
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焜鸡晨鸣,鸿雁南飞;①
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钱博停置,农收积场。
逆旅整设,以通贾商。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河朔寒
乡土不同,河朔隆寒。
流凘浮漂,舟船行难。②
锥不入地,蘴藾深奥。③
水竭不流,冰坚可蹈。
士隐者贫,勇侠轻非;
心常叹怨,戚戚多悲。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七
① 此句中“焜鸡”,焜(kun昆) 是一种鸟名,黄白色,红嘴长颈,形状似鹤。
② 此句中“流凘”,凘(si斯) 指漂浮的冰块。
③ 此句中“蘴藾”,蘴(feng丰)指芜菁,蔬类植物,俗名大头荠。藾(lai赖)指一种野生蒿类植物。
气 出 唱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在赤壁的失利,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势。以后他对孙、刘多次用兵都没有成功;在时光不断流浙的情况下,不能不产生暮年将至,壮志难酬的苦闷。“志在千里”的曹操绝不会放弃统一四海的政治抱负,而他又清楚地认识到“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面前,使他产生了延长寿命的强烈愿望。《气出唱》和《精列》《陌上桑》《秋胡行》这几首诗就是这种心情通过浪漫主义手法的曲折反映。
《气出唱》三首,描写了一个幻想的境界:驾龙乘风,遨游海外;然后上达天庭,与仙人往返,并从那里获得养气、方药等长寿之术;又到昆仑和君山,同西王母等“乐共饮食”,共祝长寿。
驾六龙,乘风而行。
行四海外,路下之八邦。
历登高山临溪谷,乘云而行,行四海外。
东到泰山,仙人玉女,下来翱游。
骖驾六龙,饮玉浆。
河水尽,不东流。
解愁腹,饮玉浆,奉持行。
东到蓬莱山,上至天之门。
玉阙下,引见得入,赤松相对,四面顾望,视正焜煌。
开玉心正兴,其气百道至。①
传告无穷闭其口,但当爱气寿万年。
东到海,与天连。
神仙之道,出窈入冥,常当专之。
心恬澹,无所愒欲。
闭门坐自守,天与期气。
愿得神之人,乘驾云车,骖驾白鹿。
上到天之门,来赐神之药。
跪受之,敬神齐,当如此,道自来。
其二
华阴山,自以为大,高百丈,浮云为之盖。
仙人欲来,出随风,列之雨。
吹我洞箫,鼓瑟琴,何訚訚!②
酒与歌戏,今日相乐诚为乐。
玉女起,起舞移数时。
鼓吹一何嘈嘈!
从西北来时,仙道多驾烟,乘云驾龙,郁何霿霿!
遨游八极,乃到昆仑之,西王母侧,神仙金止玉亭。
来者为谁?赤松王乔,乃德旋之门。
乐共饮食到黄昏。
多驾合坐,万岁长,宜子孙。③
其三
游君山,甚为真。
磪巍砟硌,尔自为神。④
乃到王母台,金阶玉为堂,芝草生殿旁。
东西厢,客满堂。
主人当行觞,坐者长寿遽何央。⑤⑥
长乐甫始宜孙子,常愿主人增年,与天相守。⑦
选自《乐府诗集》卷二十六
① 此句中“开玉心”,都是星名。开:开明星,即木星;因为十二年运行一周天,古代用它纪年,所以又称“岁星”。玉:玉井,参星下面的四小星。心:心宿,为二十八宿之一。
② 此句中“訚訚”,訚訚(yin银):音调和谐。
③ “郁何霿霿”,形容众仙来时,威仪盛大。郁、霿霿(wu务):都是盛大的样子。何:多么。
④ “磪巍砟硌”,磪巍砟硌(cui wei zuo luo崔巍错落):山势高大,错落不平。
⑤ 此句中“行觞”,行觞(shang商):劝酒。觞:古代酒器。
⑥ 此句中“遽何央”,遽(ju具)何央:怎么尽,指无尽。遽:助词。这句是主人对宾客的祝词。
⑦ “与天相守”,和天共存。这是宾客回谢主人的祝辞。
精列①
在这首诗中,诗人清楚地知道死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又幻想求仙长寿,最后不能不把自己推进现实与愿望难以统一的矛盾中,发出“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的慨叹。反映出他希望完成统一大业而有、时不我待的悲哀。
厥初生,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②
莫不有终期。
圣贤不能免,何为怀此忧?
愿螭龙之驾,思想昆仑居。③
思想昆仑居。
见期于迂怪,志意在蓬莱。
志意在蓬莱。
周孔圣徂落,会稽以坟丘。④⑤
会稽以坟丘。
陶陶谁能度?⑥
君子以弗忧。
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
选自《乐府诗集》卷二十六
①精列: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相和曲》。精,指人的精神灵气,古时认为这是人生命之所系。列,同“裂”,分解。精气分解,就意味着人的衰老和死亡。
②厥(jue觉)初生:指有生物之初。厥:其,这里代指一切生物。
③螭(chi吃)龙:古代传说中无角的龙。
④徂(cu殂)落:同“殂落”,死亡。
⑤会(gui贵)稽:山名,主峰在浙江绍兴县东南。相传大禹东巡,大会诸侯于此,接着病死,就葬在这里。
⑥陶陶:和的意思,《楚辞》:“冬夜兮陶陶”。这里指已往漫长的岁月。
度关山
这是一首表达曹操政治理想的诗。开头提出“天地间,人为贵”,接着写自己的政治理想:国家统一,君主贤明;执法公正,民人不争;百姓安乐,五谷丰登。这在封建社会里是根本不能实现的。诗中肯定了分封和井田制,非议后人的“改制易律”,只是借此表达他恢复已被破坏的封建秩序的愿望。
天地间,人为贵。
立君牧民,为之轨则。
车辙马迹,经纬四极。
黜陟幽明,黎庶繁息。①
於铄贤圣,总统邦域。②
封建五爵,井田刑狱。
有燔丹书,无普赦赎。③
皋陶甫侯,何有失职?
嗟哉后世,改制易律。
劳民为君,役赋其力。
舜漆食器,畔者十国。④
不及唐尧,采椽不斲。⑤
世叹伯夷,欲以厉欲。⑥
侈恶之大,俭为共德。
许由推让,岂有讼曲?
兼爱尚同,疏者为戚。⑦
选自《乐府诗集》卷二十七
①黜(chu处)陟(治)幽明:黜,降职或罢免;陟,提升;幽,暗,指人的品德不好和没有才能;明,指品德好而有才能。这句是说斥退坏的,提升好的。
②於铄(wu shuo乌朔):於,感叹词;铄,美好。
③燔(fan凡):焚烧。丹书:奴隶的卖身契。古代犯人没为奴隶,用红色书写契约,叫“丹书”。
④舜漆食器,畔者十国:舜,传说中的古代部落联盟领袖,国号有虞氏,史称“虞舜”。食器,饮食用具;畔,同“叛”。《说苑·反质篇》说:尧为天子,用土碗吃饭,用土瓶饮水,天下臣服。舜继位后,刻木为食器,涂以黑漆,有十三国诸侯背叛他。“十国”是举其成数。
⑤采椽不斲:采,原作“棌”,栎木;椽(chuan船):屋上承接瓦的木条;不斲(zhuo浊):不经砍削。据《韩非子·五蠧》:“尧作天,茅茨不剪(茅草屋顶,不加修整),采椽不浊”。
⑥厉:同“砺”,劝勉。
⑦兼爱尚同:兼爱、尚同,战国初期的思想家墨翟的主张,爱人如爱己。是一种空想。尚同:即“上同”。墨翟认为“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这里表达了曹操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
⑧文中“皋陶(gao yao高摇)、甫侯、舜、唐尧、伯夷、许由”皆人名。
皋陶:传说中的远古时东夷族首领。为人大公无私,舜选拔他掌管刑法。
甫侯:又作“吕侯”,周穆王时司寇(最高的司法官)。他制订的法律,叫做“吕刑”。他和皋陶都以执法严明著称。
舜:传说中的古代部落联盟领袖,国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唐尧:传说中的古代部落联盟领袖,国号陶唐氏,史称“唐尧”。
伯夷:殷朝末年,孤竹君的长子。孤竹君死后,因与其弟叔齐互相让国,弃国逃走。孟子称他为“廉”和“圣之清者”。“世叹伯夷”即指此。
许由:据《史记》记载,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认为是对他的污辱,就逃去隐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6086e60100bcfm.html
⑵ 和人心有关的成语
阿意顺旨 阿意:迎合他人心意;顺旨:顺从君主意图。曲意逢迎,顺从君主的意图
出处:宋·王楙《野客丛书·汉人规戒》:“汉人于交友故旧,动存规戒,其不肯阿意顺旨,以限于非义,此风凛然可喜。”
安魂定魄 魂、魄:人的灵气、精神。指使人心安定。
出处: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三十四出:“不寻常,安魂定魄赛过反精香。”
安民告示 安定人心的布告。现也指把要商量的或要办的事情预先通知大家。
出处:清·金念劬《避兵十日记》:“嘱两县速出安民告示,谕令店铺照常开张。”
昂然自得 自得:自己感到舒适。指大模大样,满不在乎的样子。
出处:宋·欧阳修《与高司谏书》:“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
白水鉴心 白水:清水;鉴:照。清澈的水能照见人的心。形容人心像明净的水一样纯洁。
不存芥蒂 芥蒂:本作“蒂芥”,细小的梗塞物,比喻积在心里的怨恨或不快。心里不积存怨恨和不快。形容人心地宽,气量大。
出处:汉·司马相如《子虚赋》:“吞若云梦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蒂芥。”
不得人心 心:心愿,愿望。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拥护;得不到众人的好评。
出处:《旧唐书·哥舒翰传》:“先是,翰数奏禄山虽窃河朔,而不得人心,请持重以弊之,彼自离心,因而翦灭之,可不伤兵擒兹寇矣。”
赤子之心 赤子:初生的婴儿。比喻人心地纯洁善良。
出处:《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大慈大悲 慈:用爱护心给予众生以安乐;悲:用怜悯心解除众生的痛苦;慈悲:佛家语,救人苦难。形容人心肠慈善。
出处:《妙法莲花经·譬喻品》:“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
大得人心 人心:即民心。指受百姓热烈拥护。
出处:《魏书·昭成子孙传》:“太祖命督屯田于河北,自五原至棝杨塞外,分农稼,大得人心。”
大快人心 快:痛快。指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
出处:明·许三阶《节侠记·诛佞》:“李秦授这厮,今日圣旨杀他,大快人心;兄请正坐了,就决了他,使小弟得以快睹。”
代马望北 比喻人心眷恋故土,不愿老死他乡。
出处:汉·王符《潜夫论·实边》:“且夫人重迁,恋慕坟墓,贤不肖之所同也。……代马望北,狐死首丘,边民谨顿,尢恶内留。”
代马依风 代:古代北方的郡名;代马:北方产的良马。比喻人心眷恋故土,不愿老死他乡。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臣闻太公封齐,五世葬周,狐死首丘,代马依风。”
地利人和 地利:地理的优势;人和:得人心。表示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群众基础。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动人心魄 魄:迷信者指依附人形体而存在的精神。形容使人感动或令人震惊。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四回:“那秦淮到了有月色的时候,越是夜色已深,更有那细吹细唱的船来,凄清委婉,动人心魄。”
动人心弦 把心比作琴,拨动了心中的琴弦。形容事物激动人心。
出处:魏巍《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些动人心弦的赠礼,使得另一些战士们难熬了。”
妒贤疾能 对品德、才能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同“妒贤嫉能”。
出处:《新唐书·奸臣传上·李林甫》:“至林甫,[帝]曰:‘是子妒贤疾能,举无比者。’”
妒贤嫉能 妒、嫉:因别人好而忌恨。对品德、才能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妒贤嫉能,御下蔽之。”
放心解体 指人心离散、瓦解。
出处:《墨子·尚贤下》:“是故以赏不当贤,罚不当暴,其所赏者已无故矣,其所罚者亦无罪,是以使百姓皆放心解体。”“放”,一本作“攸”。
感人心脾 形容使人的内心深受感动。
出处:清·顾彩《焚琴子传》:“[琴子]为诗文,下笔累千言,皆感人心脾。”
高抬明镜 秦始皇有一方镜,能照见人心等。比喻执法者判案公正严明。
出处:《西京杂记》卷三:“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碍。”
高悬秦镜 秦镜:秦始皇时的能照见人心善恶的镱子。高挂能照见人心善恶的镜子。后用以比喻官吏断案公正,执法严明。
出处:晋·葛洪《西京杂记》第三卷:“(咸阳宫)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人有疾病在内则掩心而照之,则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是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
膏唇拭舌 膏:用油脂涂抹;拭:擦去。用膏涂嘴唇,用布巾揩舌头。形容用尽语言之所能以打动人心。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宦者吕强传》:“群邪项领,膏唇试舌,竞欲咀嚼,造作飞条。”
蛊惑人心 蛊惑:迷惑。指用欺骗引诱等手段迷惑人,搞乱人的思想。
出处:《元史·刑法志》:“诸阴阳家者流,辄为人燃灯祭星,蛊惑人心者,禁之。”
鼓舞欢欣 形容高兴而振奋。同“欢欣鼓舞”。
出处:《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一个个鼓舞欢欣,出门上马而去。”
鼓舞人心 鼓舞:振作,奋发。振奋人们的信心。增强人们的勇气。
出处:汉·扬雄《法言·先知》:“鼓舞万物者,雷风乎?鼓舞万从者,号令乎?”
归之若水 归附的势态就像江河汇成大海一样。形容人心所向。
海枯见底 海枯:海水干涸。海水干涸之后终究可以看见海底,但并非容易事。用以比喻人心难测。
出处:唐·杜荀鹤《感遇》:“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
怀柔天下 使天下归服。怀柔:旧指统治者用政治手腕笼络人心,使之归服。
坏人心术 使人意志消沉、萎靡不振的居心。
出处:明·朱之瑜《朱舜水集·答安东守约问八条(其一)》:“若真能学者,如明镜在悬,凡物之来,妍媸立辨,岂为彼物所移,何能坏人心术?”
积讹成蠹 指谬误积久,败坏人心。
出处:唐·沈亚之《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策》:“京师,诸夏之本也,将以观理,而豪猾时逾检;太学,明教之源也,期于变风,而生徒多堕业;列郡在乎颁条,而干禁或未绝;又在乎按度,而淫巧或未格。俗恬风靡,积讹成蠹。”
激薄停浇 形容振作人心,挽回不良的社会风气。
出处:《梁书·明山宾传》:“此言足使还淳反朴,激薄停浇矣。”
嫉闲妒能 嫉、妒:因别人好而忌恨。对品德、才能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妒贤嫉能,御下蔽之。”
嫉贤妒能 对品德、才能比自己强的人心怀嫉妒。
出处:汉·荀悦《汉纪·高祖纪三》:“项羽嫉贤妒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
剑戟森森 比喻人心机多,很厉害。
出处:《北史·李义深传》:“剑戟森森李义深。”
江汉朝宗 江汉:指长江和汉水;朝宗:诸侯朝见天子,借喻百川入海。指江河奔流入海。也比喻魇、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出处:《尚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
金石可开 形容一个人心诚志坚,力量无穷。同“金石为开”。
出处:沙汀《范老老师》:“他更是从容不迫,把所有足以证明内战之会停止的种种论据罗列出来,融会在一种金石可开的信心里面。”
金石为开 金石:金属和石头,比喻最坚硬的东西。连金石都被打开了。形容一个人心诚志坚,力量无穷。
出处:汉·刘向《新序·杂事四》:“熊渠子见其诚心,而金石为之开,况人心乎?”
近悦远来 使近处的人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旧指当权者给人恩惠,以便笼络人心。
出处:《论语·子路》:“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惊心悲魄 指使人心中震动和悲哀。
惊心眩目 震动人心,耀人眼目。
出处:《隋书·经籍志四》:“谓之天书。字方一丈,八角垂芒,光辉照耀,惊心眩目,虽诸天仙,不能省视。”
精神抖擞 抖擞:振动,引伸为振作。形容精神振奋。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杭州光庆寺遇安禅师》:“(僧)问:‘光吞万象从师道,心月孤圆意若何?’师曰:‘抖擞精神着。’”
精神焕发 焕发:光彩四射的样子。形容精神振作,情绪饱满。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莲香》:“生觉丹田火热,精神焕发。”
克爱克威 指恩威得当而使人心悦诚服。
出处:《书·胤征》:“威克厥爱,允济;爱克厥威,允罔功。”
扣人心弦 扣:敲打。形容事物激动人心。
出处:魏巍《东方》第二部第七章:“据说这人最不爱讲话,但那天的几句话,却是那样扣人心弦,感动得自己当时流下了眼泪。”
旷心怡神 舒畅心胸,愉悦精神。
出处:明·沈榜《宛署杂记·古墨斋》:“得其片言只字,自令旷心怡神,非必商彝周鼎之为宝也。”
鳞集仰流 如鱼群迎向上流。比喻人心归向。
伶俐乖巧 伶俐:机灵;乖巧:合人心意。形容人机警,让人满意。
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蒋兴歌重会珍珠衫》:“却说蒋兴歌跟随父亲做客,走了几遍,学得伶俐乖巧,生意行中,百般都会。”
流水朝宗 朝宗:原指古代诸侯天子,借指百川入海。比喻人心所向。
出处:《诗经·小雅·沔水》:“沔彼流水,朝宗于海。”
笼络人心 笼络:笼和络原是羁绊牲口的工具,引伸为用手段拉拢。耍弄手段,拉拢别人。
出处:《宋史·胡安国传》:“自蔡京得政,士大夫无不受其笼络,超然远迹不为所污者如安国者实鲜。”
驴心狗肺 比喻人心凶狠恶毒。
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何故苦苦贪私,思量独吃自疴……不知驴心狗肺怎么生的。”
明镜高悬 传说秦始皇有一面镜子,能照人心胆。比喻官员判案公正廉明。
出处:《西京杂记》卷三:“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碍。”
明月入怀 比喻人心胸开朗。
出处:南朝宋·鲍照《代淮王》诗:“朱城九门门九闺,愿逐明月入君怀。”
木石心肠 形容人心肠硬,不为情感所动。
出处:清·洪楝园《后南柯·辞职》:“虽木石心肠,亦为之动。”
切理会心 犹切理厌心。指切合事理而令人心满意足。
切理厌心 指切合事理而令人心满意足。
切理餍心 指切合事理而令人心满意足。同“切理厌心”。
沁人心肺 指人感到舒适,有清新爽朗的感觉。同“沁人心脾”。
沁人心腑 指人感到舒适,有清新爽朗的感觉。同“沁人心脾”。
沁人心脾 沁:渗入。原指芳香凉爽的空气或饮料使人感到舒适。也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
出处:宋·林洪《冷泉亭》诗:“一泓清可沁诗脾。”
沁入心脾 指人感到舒适,有清新爽朗的感觉。同“沁人心脾”。
秋月寒江 比喻有德之人心底清纯明净。
出处:宋·黄庭坚《赠别李次翁》诗:“德人天游,秋月寒江。”
人不自安 人心惶惶,动摇不定。
出处:《魏书·慕容盛传》:“于是上下震局,人不自安,虽忠诚亲戚,亦佥怀离贰。”
人情汹汹 形容人心动荡不安。同“人情汹汹”。
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九:“绍熙甲寅,孝宗升遐,光宗疾,不能丧,中外人情汹汹。”
人情汹汹 形容人心动荡不安。
出处:《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宁康元年》:“是时,都下人情汹汹,或云欲诛王、谢,因移晋室。”
人心不古 古:指古代的社会风尚。旧时指人心奸诈、刻薄,没有古人淳厚。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五回:“奈近来人心不古,都尚奢华。”
人心大快 快:痛快。指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
出处: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立枷》:“东山受恩反噬,其罪盖浮于诸龙光。当时人心大快,佐以此得缙绅闻声,然亦不云立枷。”
人心归向 向:归向,向往。指人民群众所拥护的,向往的。
出处:《晋书·熊远传》:“人心所归,惟道与义。”
人心涣散 涣散:散漫,松懈。思想不统一。形容人心不齐。
出处: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元纪·顺帝至正二十四》:“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骚动。”
人心皇皇 见“人心惶惶”。人们内心惊恐不安。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回:“今人心皇皇,见太叔势大力强,尽怀观望。”
人心惶惶 惶惶:也作“皇皇”,惊惶不安的样子。人们心中惊惶不安。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回:“今人心皇皇,见太叔势大力强,尽怀观望。”
人心莫测 犹人心难测。指人的内心难以探测。
出处:清·黄宗羲《张苍水墓志铭》:“止凭此一线未死之人心,以为鼓荡,然而形势昭然者也,人心莫测者也。”
人心难测 谓人的内心难以探测。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始常山王、成安君为布衣时,相与为刎颈之交……此二人相与,天下至欢也。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
人心叵测 叵:不可。人的心地不可探测。形容人心险恶。
出处:《新唐书·尹愔传》:“吾门人多矣,尹子叵测也。”
人心如面 心:指思想、感情等。指每个人的思想也象每个人的面貌一样,各不相同。
出处:《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岂敢谓子面如吾面乎?”
人心丧尽 指不得人心到极点。
人心所归 指众人所归向、拥护的。
人心所向 向:归向,向往。指人民群众所拥护的,向往的。
出处:《晋书·熊远传》:“人心所归,惟道与义。”
人心惟危 惟:是;危:险恶。指人的嗜欲之心是危险的。
出处:《书·大禹漠》:“人心惟危,道心惟危。”
人心向背 向:归向,指拥护;背:背离,指反对。指人民大众的拥护或反对。
出处: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四:“顾自古国家未有不以勤而兴以怠而衰者,天命去留,人心向背,皆决于是。”
容光焕发 容光:脸上的光彩;焕发:光彩四射的样子。形容身体好,精神饱满。
出处:方纪《歌声和笛音》:“我望着他那年青的,容光焕发,毫无倦色的脸,不知怎么,竟想伸手去抚摸他的孩子般的蓬松的头发。”
伤心惨目 伤心:使人心痛;惨目:惨不忍睹。形容非常悲惨,使人不忍心看。
出处:唐·李华《吊古战场文》:“伤心惨目,有如是也?”
赏心悦目 悦目:看了舒服。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
出处:鲁迅《故事新编·采薇》:“两人到山脚下一看,只见新叶嫩碧,土地金黄,野草开着些红红白白的小花,真是连看看也赏心悦目。”
深得人心 得到广大人民的热烈拥护。
深入人心 指理论、学说、政策等为人们深切了解和信服。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十回:“且君新得诸侯,非有存亡兴灭之德,深入人心,恐诸侯之兵,不为我用。”
神采飞扬 形容兴奋得意,精神焕发的样子。
出处:丁玲《梦珂》:“她居然很能够安逸的,高贵的,走过去握那少年导演的手,又用那神采飞扬的眼光去照顾一下全室的人。”
神采焕发 神采:人的精神、神气和光彩;焕发:光彩四射。形容精神饱满,生气勃勃的风貌。
出处:《宋史·赵孟頫传》:“孟頫才气英迈,神采焕发,如神仙中人。”
神采奕然 奕奕:精神焕发的样子。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出处: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玩具·晋唐小楷真迹》:“韩宗伯所藏曹娥碑,为右军真迹。绢素稍暗,字亦惨淡。细视良久,则笔意透出绢外,神采奕然。”
神采奕奕 奕奕:精神焕发的样子。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出处: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玩具·晋唐小楷真迹》:“韩宗伯所藏曹娥碑,为右军真迹。绢素稍暗,字亦惨淡。细视良久,则笔意透出绢外,神采奕然。”
神清气朗 ①形容人心神清爽。②形容人长得神态清明,气质爽朗。
神清气爽 ①形容人神志清爽,心情舒畅。②形容人长得神态清明,气质爽朗。
出处:宋·李昉《太平广记》卷十七引唐·牛僧孺《续玄怪录·裴谌》:“香风飒来,神清气爽,飘飘然有凌云之意。”
神完气足 精神饱满,气息充足。
神怡心旷 精神愉悦,心胸开阔。
神怿气愉 形容欢欣愉快。
世道人情 泛指社会的道德风尚和人们的思想情感等。同“世道人心”。
世道人心 泛指社会的道德风尚和人们的思想情感等。
出处:《明史·儒林传序》:“所关于世道人心者甚钜,是以载籍虽繁,莫可废也。”
舒眉展眼 神态舒适,无忧无虑的样子。
爽心悦目 指景色美丽,令人心情愉快。
顺人应天 应:适应,适合。顺应天命,合乎人心。旧时常用于颂扬建立新的朝代。
出处:《周易·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事大矣哉。”
顺天从人 顺应天命,合乎人心。旧时常用于颂扬建立新的朝代。同“顺天应人”。
顺天应人 应:适应,适合。顺应天命,合乎人心。旧时常用于颂扬建立新的朝代。
出处:《周易·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事大矣哉。”
顽石点头 形容道理说得透彻,使人心服。
出处:《莲社高贤传》:“竺道生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群石皆点头。”
心广体胖 广:宽广,坦率;胖:安泰舒适。原指人心胸开阔,外貌就安详。后用来指心情愉快,无所牵挂,因而人也发胖。
出处:《礼记·大学》:“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心宽体胖 原指人心胸开阔,外貌就安详。后用来指心情愉快,无所牵挂,因而人也发胖。
出处:《礼记·大学》:“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心旷神飞 犹言心境愉悦,飘飘欲仙。
心旷神恬 心境开阔,精神愉快。同“心旷神怡”。
心旷神怡 旷:开阔;怡:愉快。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出处: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
欣然自得 心情舒适、自觉得意的样子。
欣欣自得 犹言欣然自得。心情舒适、自觉得意的样子。
兴高采烈 兴:原指志趣,后指兴致;采:原指神采,后指精神;烈:旺盛。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体性》:“步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
兴高彩烈 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同“兴高采烈”。
熏风解愠 熏风:和风;愠:恼怒怨恨。温和的风可以消除心中的烦恼,使人心情舒畅。
出处: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辩乐》:“昔日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应天顺人 应:适应,适合。顺应天命,合乎人心。
出处:《周易·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在而应乎人。”
娱心悦目 娱、悦:使愉快。使心情愉快,耳目舒畅。
出处:秦·李斯《谏逐客书》:“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直取其清淡雅论,剖玄析微,宾主往复,娱心悦耳,非济世成俗之要也。”
玉洁冰清 象玉那样洁白,象冰那样清净。形容人心地纯洁,品行端正。
出处:汉·桓谭《新论·妄瑕》:“伯夷叔齐,冰清玉洁,以义不为孤竹之嗣,不食周粟,饿死首阳。”
悦目赏心 看了美好景物而心情舒畅。
出处:叶圣陶《倪焕之》十七:“农场里的木芙蓉开了,共引为悦目赏心的乐事。”
贼人胆虚 比喻做了坏事的人心里总是不踏实。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六:“自古道,贼人心虚。那赵昂因有旧事在心上,比王员外更是不同,吓得魂魄俱无。”
贼人心虚 指做了坏事的人,时刻胆战心惊,怕坏事败露。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卷:“自古道贼人心虚,那赵昂因有旧事在心上,比王员外更是不同,吓的魂魄俱无。”
振奋人心 振奋:振作奋发。使人们振作奋发。
出处:峻青《火把赞》:“啊,火把,这饱经革命风暴的胶东老根据地的乡亲们手中高举的火把,是那么炽热,那么明亮,那么振奋人心。”
震撼人心 撼:摇动。指某件事对人内心震动很大。
出处:《后汉书·任隗传》:“窦宪秉权,专作威福,内外朝臣莫不震撼。”
⑶ 新上海滩烈马争锋演员表
《烈马争锋上海滩》是由吕良伟、童飞、刘倬廷、任思齐、李岩等主演的,将于2022年4月18日在爱奇艺视频全网独播。
影片讲述了民国年间华人商会成立马会之际,爱国人士金广荣(吕良伟饰)为守护码头控制权与日本商会签下“七大码头”赌约,各番势力暗藏祸心纷争不断。
骑术精湛的码头英雄马云飞(刘倬廷饰)因小人构陷与金广荣产生纠葛,一夜之间沦为“谋杀者”。一次赌约、一波阴谋、一场激烈惊险的赛马战,使本就鱼龙混杂的上海滩更加风起云涌。
《烈马争锋上海滩》导演介绍
孙传林,1980年出生于江苏,2002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2011年硕士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硕士,2017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后为燕京理工学院传媒学院摄影系教师。
人物经历
2020年,执导的《河朔迷云》在中国大陆上映。
2022年4月18日,执导的电影《烈马争锋上海滩》在爱奇艺视频全网独播。
现任燕京理工学院传媒学院副院长。
⑷ 介绍下独孤求败!
剑魔独孤求败的故事,不足百字描摹,天外高客,孤独天才的形象活脱如画。
为独孤求败立传,文字愈少,留白愈多,愈让读者神思驰荡,不能自已。
“呜呼,生平求一敌手而不可得,诚寂寥难堪也”。此何等大境界!当世有几人能当之?金大侠的小说,庶几近之。
读独孤求败刻于洞壁上的三行文字,可以长歌,可以短嗟,可以满饮三杯,痛浇我辈俗人心中抑郁难消的块磊。
杨过在独孤求败石墓前神往意驰,缅怀仰慕,不禁跪拜。
好!对天才的血泪人生,撮土为香,顶礼膜拜,不亦宜乎?
剑冢的寓言,又是一段上上文字,绝佳小品。
弱冠前所用凌厉刚猛之剑,三十岁前用紫薇软剑,四十岁前用大巧不工无锋之重剑,此后渐进无剑惟有剑之境,此乃绝妙武学境界,也是绝妙学问境界。
此四层境界依稀有王国维所谓“昨夜西风凋碧树”,“衣带渐宽终不悔”,“蓦然回首”三种学问境界之意,但更为细致精确,更能传神,写出了高手的心路历程。
神雕第二十六回,杨过发现独孤求败的剑冢,里面埋藏着三把剑及四片刻有文字的石片,代表着这一代高手的四个阶段。这学剑的四个阶段,其实也可以用于学习处事的四个不同阶段。
第一柄剑长四尺,锋利无比,剑下石片下写着,刚猛凌烈,无坚不摧,弱冠前与河朔群雄争锋。少年人性格刚烈,对世界诸多不满,急于清除一切不公平、不完美的实物,满怀理想到处攻击批评,锐不可当,自觉无坚不摧,与河朔群雄争锋云云更是为之使命的事。
后来就发觉问题了。第二片石片上没有剑,下面写着,紫薇软剑,三十岁前用,误伤义士不详,乃弃之深谷。软剑比平常硬剑难使,比之锐不可当又上一层,但是一味自以为伸张正义,殊不知自己也会有错,以致误伤义士。到这时才明白但凭一时冲动的判断是多么不可靠。所谓不祥,是心生内疚,弃于深谷的不单是误伤义士的软剑,还有少年人不顾一切、不可一世的锐气。
第三把剑顺理成章的事凝重的钝剑。石片下写的是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之前持之横行天下。老练世故的人,早已学会怎样举重若轻、不露锋芒、反而威力更大。大巧不工这四字知易行难,最重要的是锻炼内力深厚。不过,钝口无知的重剑与利剑、软剑的分别,归根究底仍是技巧上的分别 ,目标始终是霸道,持之横行天下。
第四个阶段才是渐入化境,第四柄木剑,石片上文字道,四十岁之后不屑带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进,渐入无剑胜有剑之境。
不屑带物,也就是不被外物所控制了,无剑胜有剑,因为无剑束缚更少、限制更少,木剑不过是聊备一棺。到了四十岁便有这样的进展,不为身外物、不为名利成败所劳役,渐趋淡薄,的确令人羡慕。然而,到了这个境界,人就难免寂寞了,独孤求败连一败也求不到,岂非做尘俗中人更好。
独孤求败这个人物,恐怕是金庸笔下最出名的未出场人物了,《神雕侠侣》《笑傲江湖》《鹿鼎记》等都提到此人。这个人物的出名 之处,一来在于他那极富个性的名字(据某估计,多半是他成名后自己改的);二来是他那传说中无敌于天下以致于求一败而不可得的剑术,因此而造就出来 的两位隔世传人男主角----杨过和令狐冲。
由此,某决定对独孤求败的剑学之道做一番考证,以博诸位一桀,或者换一种说法:供批判用。
既然是考证,就难免要引经据典。而关于独孤求败最为详尽且被认为是可靠的“文献记载”的就莫过于他自己在“剑冢”上的题字了。
根据该“文献记载”,我们知道独孤求败一生用过五种不同的剑,分别为无名利剑、紫薇软剑、玄铁重剑、木剑乃至无剑。这五种不同的剑,事实上代表了独孤求败剑学的五个不同境界,在此不妨分别名之以:利剑级、软剑级、重剑级、木剑级和无剑级。
首先来考察一下“利剑级”。
“独孤九剑”显然是属于这个级别的武功,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用玄铁重剑是根本无法施展“独孤九剑”的。而在独孤求败的剑冢题词中,对无名利剑又有如下评语:“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弱冠前”即二十岁以前。很难想象一个二十岁不到的年轻人能自创出“独孤九剑”这样的剑术,即便将这一创作的时间推迟到“软剑级”阶段,即三十岁以前,仍有其不合理性。据某认为,剑术的创造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有点类似于围棋的定式,是经过无数前辈高手推敲琢磨后才逐渐完善的一种体系结构。而看过《笑傲江湖》的人都该知道,“独孤九剑”是一个极其复杂和完善的武学体系结构,其中包括了总诀、破剑式、破刀式、破掌式等等极具完备性的武学理论。作为个人,要创造这样一个完整的武学体系,需要极其丰富的经验和阅历,不管怎么说,一个三十岁不到的年轻人都是几乎不可能拥有这么高的经验和见识积累的。武学奇才如张三丰也须到百岁之后才能自创太极剑和太极拳(这是一个以柔克刚的武学体系,相当完备,而且发前人所未想,不愧为一代大宗师),而杨过三十多岁时自创的“黯然销魂掌”似乎略输一筹 。
由此不难断言,“独孤九剑”最有可能是独孤氏的家传武学,正如慕容氏有“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大理段氏有“一阳指”和“六脉神剑”一样,而且就剑法的名称来分析,也是家传武学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独孤求败非常幸运地出生在这个武学世家,因此在二十岁不到的年纪就学会了这套家传绝学,得以仗之“与河朔群雄争锋”。
然而,独孤求败毕竟有其过人之处,他在二十岁左右时,便跨入了他剑术造诣的第二个境界“软剑级”。
关于这柄软剑,独孤求败的题字颇耐人寻味:“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乃弃之深谷。”
从表面上看,将“误伤义士”归咎于软剑的“不祥”,并将其“弃之深谷”,似乎实在有失高手的水准。然而仔细推敲一下,仍不难发觉其合理性。
我们不妨先来分析一下独孤求败弃利剑而就软剑的原因。
众所周知,“独孤九剑”是一种很容易达到“无招”境界的剑法,但达到“无招”的境界后又会如何呢?令狐冲在未学“独孤九剑”前就曾问过风清扬一个颇有创见性的问题:如果对敌的双方都达到了“无招”境界会产生怎样的情况?风清扬显然是从没想过这个问题的,为了不致被后辈小儿问倒而显得很没面子,就以一句“当今之世,这等高手是难找得很了”敷衍搪塞过去了(这位太师叔显然是很不负责任的),就因为这句话令狐冲日后可吃了大苦头,与东方不败的一战几乎送掉小命。独孤求败当时显然也想到了这个问题,而非常自然地,他也会想到一个直截了当的答案:“无招相较,快者胜。”(令狐冲在与东方不败一战中之所以大吃苦头,正是因为对手太快了。)由此也就不难理解独孤求败为什么选择软剑了,软剑的优点正在于其轻盈快捷,可以获得比对手更快的速度。
然而凡事有利亦有弊,剑过于快了往往就难以收发自如,起初独孤求败或许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剑法已渐入魔道(很有可能还因为江湖中人称他为“剑魔”而沾沾自喜),直至发生了那桩“误伤义士”的“恶性事故”。
关于如何会“误伤义士”,书中虽然没有详细记载,但根据其产生的结果(即令独孤求败将“紫薇软剑”定义为“不祥”之物而“弃之深谷”,并由此开创了“重剑级”的新境界)来看,该是与“软剑级”剑术无法收发于心有关。由此看来,独孤求败将紫薇软剑“弃之深谷”的行动,事实上代表了独孤求败对“软剑级”这段武学弯路的摒弃,和另起炉灶的决心,颇有一点“觉今是而昨非”的味道。而将“误伤义士”直书于剑冢之上,又足见其坦当磊落之意,非常人所能及也。
(题外话:独孤求败很有可能就在这段时期,将“独孤九剑”传与了那位“义士”的后人,以致于这套剑法日后能传到风清扬手上,而杨过所见到的剑冢却没有任何关于剑谱的记载。)放弃“软剑级”这一剑学歧途之后,独孤求败以多年实战经验的总结,终于悟出了“以拙胜巧,以重压轻”的剑学至理,从而对其祖传剑法作出了第一次实质性的突破。
之所以称之为“实质性的突破”,是由于作为独孤家祖传剑法“独孤九剑”最高境界的“无招”,在“重剑级”这一剑学新境界中已经成为了一个基础。
《神雕侠侣》中对杨过初练玄铁重剑的情形有如下一段描写:“如此练剑数日,杨过提著重剑时手上已不如先前沉重,击刺挥掠,渐感得心应手。同时越来越觉以前所学剑术变化太繁,花巧太多,想到独孤求败在青石上所留‘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八字,其中境界,远胜世上诸般最巧妙的剑招。他一面和神雕搏击,一面凝思剑招的去势回路,但觉越是平平无奇的剑招,对方越难抗御。比如挺剑直刺,只要劲力强猛,威力远比玉女剑法等变幻奇妙的剑招更大。”
从这一段中,我们不难发现,所谓“越是平平无奇的剑招,对方越难抗御”事实上正是“无招”境界的自然体现。以杨过这般轻狂跳脱的性格,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由神雕督促着练剑,尚能在数日之中就达到了“无招”的境界。(确切地说,杨过终其一生都未能在武学理念上达到“无招”的境界,但却在使用玄铁剑时自然而然地把“无招”应用到实践中去了。)这不能不说是“重剑级”剑法的奇妙之处。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这段充满了自信与豪气的题字,说明在正当壮年之时创立了“重剑级”剑学的独孤求败在当时实已无敌于天下了。
然而学无止境,独孤求败开始寻求对自我的超越。“四十岁后,不滞於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正是这段历史的写照。
关于如何用木剑胜过重剑,曾经引发了杨过如下的思考:“玄铁剑重近七十斤,这柄轻飘飘的木剑要能以轻制重,只有两途:一是剑法精奥,以快打慢;一是内力充沛,恃强克弱。”
这两种方法显然都是不对的。“剑法精奥,以快打慢”已倒退回了“利剑级”和“软剑级”的水准,不作考虑;而“内力充沛,恃强克弱”也仅适用于“重剑级”,倘若对敌双方都是“独孤求败”,用这种方法较量的话,败的必然是那个使木剑的“独孤求败”,所以也就谈不上什么“木剑胜重剑”了。
杨过显然是照后一种方法练的,所以虽将木剑练得颇有声色,但成就也就仅止于“重剑级”而已。这点在他与金轮法王的那场决战中就得到了证明,当时他空手与金轮法王交战,又要救郭襄,明显处于下风,于是便开始后悔过于托大没带玄铁剑,可见他当时的武功仍需借助玄铁剑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所以仍属“重剑级”的范畴。
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木剑级”呢?百年后的另一位武学大宗师张三丰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太极剑法的“以柔克刚”、“以我之钝,挡彼之无锋”。武当山上,张无忌以木剑迎战方东白的倚天剑时,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真髓。但张无忌本人的武学修养并没有达到“木剑级”的水准,他和杨过一样是在他人的指点之下将这些高深的武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的,所以日后会被波斯明教的“风月三使”以一些奇招怪式杀得大败。独孤求败当年在海潮之中练剑,面对大海无穷无尽的威力,终于悟出了“以柔克刚”的道理。用木剑与玄铁剑相斗,使木剑者只要不去直撄玄铁剑之锋,一味与之缠斗。时间一长,使玄铁剑者必然真力衰竭,此时使木剑者就必胜无疑了。此即木剑胜重剑之法。由此,独孤求败达到了“不滞於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的境界。
神雕跟随独孤求败日久,虽知其练功之法,怎奈口不能言,只能将杨过拉到海边,让他自行领悟。可惜的是杨过不懂雕语又非独孤亲传,只知一味靠蛮力与海浪拼斗,虽将内力练强了不少,但他始终没能达到“木剑级”的境界。
最后,独孤求败提到“自此精修,渐进於无剑胜有剑之境。”这所谓的“无剑胜有剑之境”不难理解,当是指“无形剑气”而言的了。
剑术练到这种程度,与前面提到的几个级别相比,作个不太确切的比喻可算是洋枪大炮相对于冷兵器之间的区别了。而且独孤求败的“无形剑气”与段誉的“六脉神剑”又有所不同。其一,独孤求败的“无形剑气”是自创的,与段誉学自图谱的“六脉神剑”相比,其难易程度自不可同日而语;其二,“六脉神剑”尚有剑招,而独孤求败的“无形剑气”则显然是无招的,其高下又有分别。
由此可见,独孤求败真正的高明之处,在于其深不可测的武学修养。如果说,《天龙八部》中那位无名老僧是金作中内力修为最为高深的人,那么若论武学修养之最,则非独孤求败莫属。杨过和令狐冲不过学了其九牛一毛,就足以独步武林,足见所谓“呜呼!群雄束手,长剑空利,不亦悲夫!”云云,绝非瞎吹牛皮之语。
关于武学的层次,可以简单的归纳如下:第一是前问所说的利剑期等。简单的说就是以变化取胜,以繁复的招式变化来取胜。最高境界也无非是大巧若拙,最终还是巧。到了独孤九剑的层次,已经是极限了。但以变化取胜终究不是王道,所以独孤求败最终是回到了锻炼自身能力的以力取胜的路上。但同样锻炼以力取胜,杨过与独孤的阶段又有不同。独孤是看尽天下招式的变化,练无可练而强化自身的。而杨过练的时候显然远远不到那个阶段。所以两人在武道上的认识也相差甚远。成就也就相差甚大。关于“木剑”和“无剑”的境界,前文是一种观点且不论之,个人认为杨过那时候的选择并没有错误,只是他并没有达到独孤求败年轻时就有的对招式的认识,同样的木剑,杨过或许打不过金轮,但在独孤手上,凭内功加招式,却已经是无敌的地步了。再往上,则是彻底的无剑,也无所谓招式,一掌发出,便如铁板一块,如果是利剑期的人物,即使招式再如何强,也无法对抗的。或许两个无招的人对抗,除了快者胜之外,还有另一个答案,那就是,力强者胜。
金庸笔下一个神一样的人物,他只在两部书中出现过一是《笑傲江湖》一是《神雕侠侣》
书中对他介绍相当少,最抓人眼球的一句是:余纵横天下四十余年,欲求一败而不得
可想此人武功之高,就连他的隔世传人杨过,令狐冲2人也是绝世高手
那么,独孤求败他到底是谁?
很多金迷长期以来都在讨论这个问题,就此,我也发表一点我个人的看法
(独孤求败此人年代最难考证,主要是金老把一只神雕活生生的放在了书中,首次华山论剑,并未提及此人,多半已然做古,杨过遇见神雕时距离射雕开篇已经42年,神雕指点杨过练剑,证明它在独孤求败生前就见过,首次华山论剑在射雕开篇前3年,华山论剑25年一次,2次论剑时郭靖22岁,师父比徒弟大 20~30岁比较正常,那么首次论剑时他(洪七)大约30~40岁,那么可以推论他在1155--1165年出生,似乎五绝都未与独孤求败交往过,可能只是听说他的名头,那么推论独孤求败大概在1155年之前去世。)以上引自网友梁赞的评论
独孤求败在剑冢遗书说自己30岁已横行天下
天龙八部结尾是为北宋元佑4年,公元1094年,萧峰32岁
洪七公的降龙十八掌一半得自师传一半自创,由此可证明降龙十八掌并未失传
证明了一个历史迷题,那就是萧峰自杀坠崖后并没死,可能是断箭并没有刺入心脏,坠崖时阿紫替他承受了大部分冲击力,萧峰没死
后来段誉虚竹二人下崖寻找其尸体发现了大难不死的萧峰,为掩人耳目,秘密将其带回大理或者西夏,萧峰伤愈后秘密将降龙十八掌传与一个丐帮弟子(年代上看,此传人当为洪七公的师父,鉴于资质问题,他并未贯通融会,所以传到七公手中不全)
萧峰伤愈后,无法继续呆在大辽和大宋,丐帮帮主之位也不能再做,就常常往来于大理和西夏,与两为结义兄弟讨论武功,以萧峰的修为资质,十年后也就是40岁后便将大理段氏以及逍遥一派的武学全部学精更是以段家六脉神剑为基础结合逍遥派天下武学精华创出名震古今天下九式剑招---独孤九剑
萧峰弃原名不用,一代武林奇人独孤求败便此横空出世
萧峰为契丹人,也就是胡人,而独孤正是胡人汉化后的姓氏之一
以萧峰体魄修为,当能活到90余岁,正好是1155年左右
如此,正好解释了独孤求败名气虽大却无人认识的原因
况且,练武人若敢自称求败,早被无数高手打成猪头了,也只有萧峰这般为国为民,人人景仰之大侠,方可称之为--求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