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演员大全 > 有一部犹太人电影主角弹钢琴

有一部犹太人电影主角弹钢琴

发布时间:2022-08-18 09:27:51

㈠ 电影《钢琴家》讲的是真实的事情吗

是的。

《钢琴家》根据符瓦迪斯瓦夫·席皮尔曼(Wladyslaw Szpilman)1946年出版的回忆录改编。席皮尔曼是20世纪30年代纳粹占领时期,在波兰电台和咖啡厅圈子中非常著名的钢琴家。1939年9月,当华沙遭受野蛮轰炸时,波兰电台没有了播音员的声音,只有一个年轻钢琴家弹奏着肖邦的夜曲。六年之后,广播恢复,演奏的是同一曲目,表演者是同一位钢琴家——席皮尔曼。

其间席皮尔曼逃脱了去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命运,而是流落在华沙街头,在犹太人聚居区挣扎求存,用琴声抚慰每天生活在恐惧中的同胞。在一名富有同情心的德国军官的帮助下,席皮尔曼终于等到了纳粹被赶走的那一天,而那个军官自己却死于战俘营。

(1)有一部犹太人电影主角弹钢琴扩展阅读:

电影原型——瓦迪斯瓦夫·席皮尔曼(Wladyslaw Szpilman),波兰钢琴家,生于1911年,于2000年7月6日辞世,享年88岁。一直住在华沙直到死去 。

1945年他开始撰写回忆录。凭着惊人的记忆力,他清楚地记得自己度过的每一段时光、交往过的每一个人的名字和住过的每一个地方。

这部回忆录于1946年出版,书名为《城市之死》,但由于书中描写了波兰犹太人对当时苏联的不信任,遭到苏联查禁。直到90年代,这本书才得以重见天日,改名为《钢琴家》在美国重新发行,一举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后来,这本小说被改编成电影《钢琴家》。

参考资料:

席皮尔曼——网络

钢琴家——网络

㈡ 一个电影,讲的是犹太人,主人公是一个弹钢琴的男人,有德国人,美国人,柏林墙,特别悲惨的一部电影。

钢琴家 The Pianist (2002)


导演: 罗曼·波兰斯基

编剧: 罗纳德·哈伍德

主演: 艾德里安·布洛迪 / 托马斯·克莱舒曼 / 艾米莉娅·福克斯 / Julia Rayner / Jessica

类型: 剧情 / 传记 / 历史

语言: 英语 / 德语 / 俄语

上映日期: 2002-05-24

㈢ 还没有去看《钢琴家》,可以帮忙介绍一下这部电影吗

史标曼(艾德里安•布洛迪 Adrien Brody 饰)是波兰一家电台的钢琴师。二战即将爆发之时,他们全家被迫被赶进华沙的犹太区。在战争的颠沛流离中,家人和亲戚最终被纳粹杀害,而标曼本人也受尽种种羞辱和折磨,他侥幸得到一位朋友的帮助,暂时有了藏身之处。

战争愈加猛烈,朋友不得不抛下 他回老家寻得安全的住所养育儿女。此时史标曼恶病缠身,却还要在搜捕中逃亡。在废墟的阁楼上他遇见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要求下他弹奏了钢琴曲。美妙的琴声令德国军官萌发了恻隐之心,他暗暗帮助标曼直到俄军对波兰的解放到来……

(3)有一部犹太人电影主角弹钢琴扩展阅读:

《钢琴家》是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阿德里安·布洛迪、艾米丽雅·福克斯、米乔·赞布罗斯基、爱德·斯托帕德等主演的战争片。该片于2002年9月25日在法国上映。该片根据波兰犹太作曲家和钢琴家席皮尔曼的自传改编,描写了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艰难生存的故事。

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演员阿德里安·布洛迪

作为一名天才的作曲家兼钢琴家,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在纳粹占领前还坚持在电台做现场演奏。然而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里,他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不得不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

多萝塔:演员艾米丽雅·福克斯

多萝塔是一名大提琴音乐演奏家。质朴阳光的一个清纯女孩。她被钢琴师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演奏的肖邦进行曲所吸引,并成为了他的追随者,陪伴他度过了在华沙的犹太区轰炸的一段岁月。

亨里克:演员爱德·斯托帕德

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的弟弟,喜欢听广播。以卖书为生,但是因为波兰政府对犹太人的剥削太重,而生意越来越难做。汉奸海勒过来劝说他加入犹太人警察队伍时,他认为要是去做了警察,就会成为盖世太保一样打犹太人,所以便拒绝了海勒的请求。

威廉·霍森菲尔:演员托马斯·克莱舒曼

德国的纳粹军官,在一片废墟之中发现了瓦拉迪斯劳,但他没有杀害瓦拉迪斯劳,因为瓦拉迪斯劳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他,在他的冒死保护下,瓦拉迪斯劳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㈣ 是否有在电影《钢琴家》中男主角斯皮尔曼这个人

电影《钢琴师》是根据符瓦迪斯瓦夫斯皮尔曼(Wladyslaw Szpilman)1946年出版的回忆录改编的,著具有令人惊讶的客观性,客观,简洁到残忍。从1939年波兰被德国纳粹打败,然后就是把在华沙的犹太人逐渐圈起来,囚禁起来,他们的身体逐渐发臭,腐烂,饥饿和人身威胁逐渐打垮很多人的精神。施皮尔曼的回忆录充满令波兰斯基熟悉的场面。 书一开始就描写了施皮尔曼如何救一个往犹太管制居住区“走私”食物的小孩。 这个小孩被德国警察追捕,他终于接近犹太管制居住区要爬进来了,结果被堵住了。施皮尔曼写到,“当我最后把他从洞口拽进来时,发现小孩已经死了。他的脊柱已经被捣碎了。”

施皮尔曼的回忆录不仅描述了德国纳粹缺乏人性的残忍兽行,也描写了让人心寒的犹太人自己之间的不平等。当德国人的炮弹打到波兰时,施皮尔曼还是一位天真的犹太青年钢琴师,他在电台上的现场演奏一直到炮弹炸毁了电台才停止。后来,他在犹太集中营的一个咖啡馆靠弹钢琴给已经看到末日的富有犹太人,苟且为生。后来他靠一名仰慕他的德国军官的帮助逃出集中营,在被占领的华沙藏起来。

当战争结束,施皮尔曼马上回到电台工作,并开始撰写他的回忆录。回忆录很快被改编成电影,在还是遍地废墟的华沙开拍,片名叫“华沙鲁宾逊”,后来被华沙的共产党政府改名为“不被征服的城市”,在播出前被令加入华沙居民欢迎苏军进城的场面。

《钢琴师》是人类在面对死亡坚忍不懈的告白书,是对音乐震撼人心的力量的敬礼,它表现了人性的坚持和活下去的希望。《钢琴师》打破了很多俗套故事,它是一个不促人报复的故事。
可惜施皮尔曼2001年以89岁的高龄谢世,没有看到他回忆录在屏幕上真实地再现。

㈤ 求一部犹太人 电影名字

片 名:钢琴家
英文名称:The Pianist
别 名:战地琴人/钢琴战曲/钢琴恋曲
外文别名: Pianist, Der(2002) (Germany)
Pianista(2002) (Poland)
Pianiste, Le(2002) (France)
资源类型:HDTVRip
发行时间:2002年05月24日

★《钢琴家》的真实故事
斯兹皮尔曼的父亲是小提琴家,姐姐是律师,哥哥是喜欢文学的英语教师,母亲是家庭主妇,他是波兰国家电台音乐部首席钢琴家,在战前的华沙已相当有名气。这是一个典型的犹太知识份子家庭。他们也像无数的波兰人一样,不相信德国人会真的入侵,就像911事件之前,美国人绝不相信有人会用民航飞机撞毁两座世贸大厦一样,人类的天真是永恒的。
在德国军队已攻占了华沙之后,斯兹皮尔曼全家还在争论,到底把家里那点现金藏到哪里,姐姐说应藏到花盆里,父亲要把钱塞进提琴盒,那位酷爱文学、喜欢幻想的哥哥则坚持放在大厅餐桌上,覆盖一张报纸,理由是最显然的地方反而最安全。但他们绝没有想到的是,纳粹占领波兰后,迅速要求所有犹太人戴上标志,把50万犹太人赶到只能住20万人的隔离区(ghetto);不仅他们的一切财产都被没收,而且一场种族灭绝的屠杀开始了。
这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剧本改编奖的电影,真实地再现了斯兹皮尔曼书中记载的那些他亲眼目睹的人间惨剧:在隔离区中,家家户户都提心吊胆,不知哪一刻会被枪杀。有一天全家正在吃晚饭,突然纳粹的警车来了,手持冲锋枪的盖世太保冲上了隔街的楼房,他们全家挤在窗户前,惊恐地看到,对面一家犹太人也在晚餐,纳粹军官喝令他们站起来,其中一位做轮椅的老人由于病体和惊恐,怎么也站不起来,于是他被连人带椅一起从窗户扔了出去。老人和轮椅在半空中才分开,然后摔落在石头街道上。被带到楼外的十几个犹太人,被喝令沿著警车的光束奔跑,在半途中,突然全部被射杀……
如此疯狂的屠杀每天都在进行,据《钢琴家》原书,一个瘦弱的犹太孩子,正在大街上走着,忽然遇到了盖世太保,他由于恐惧和紧张忘记了按规矩给这几个德国兵脱帽致礼,立刻被一枪打死。不仅如此,人们还被饥饿和疾病吞噬著。在1941到1942年的那个冬天,在隔离区里仅是死于伤寒病者,每月就达5000人。
斯兹皮尔曼全家在隔离区近三年之后,在一个晴朗的早晨,和其他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一起,被集中到火车站;没有谁知道下一步的命运是什么,虽然毒气室的说法已有流传,但人们仍不相信。钢琴家的哥哥居然还在看牛津版的莎士比亚。在烈日暴晒和惊恐等待中,一个想乘机发财的孩子竟兜售糖果,斯兹皮尔曼的父亲凑了全家人身上所有的钱买了一块糖果,把它切成六份,每人一块,这成了全家“最后的晚餐”。
铁罐车终于来了,在纳粹枪托的殴打下,拥挤的人群被塞进了运载牲畜的车箱。在上火车的一瞬间,一个被纳粹雇用的犹太人警察突然把斯兹皮尔曼从人群拉出来。斯兹皮尔曼挣扎著要回父母兄妹身边,他高喊著:“爸爸……”但那个警察实在是怜惜这位全波兰知名的艺术家,死死地按住他,喝令他快点逃离,保住自己的命。斯兹皮尔曼在书中写道:“父亲向我走了几步,犹豫一下,站住了。他脸色苍白,嘴唇发抖。他试图微笑一下,但是无奈地、痛苦地举起了手,向我挥动著告别,犹如我要走向生命,而他则在坟墓边向我致意。”父亲和全家就这样永远地从他的生活中消失了。
失去家人之后,钢琴家被强迫在隔离区做苦工,那双弹钢琴的纤细的手,要去挖土、砌墙,做杂役。有时在结束劳役收工的路上,看押他们的纳粹士兵随意从队伍里拉出几个人,然后用手枪一个一个地把头颅打开花。惊恐的犹太人还在大街上被强迫跳舞、唱歌,供纳粹娱乐。他们让拄著拐杖的瘸子跳,让最胖的和最瘦的、最高和最矮的、老人和孩子配对。他们在拼命地跳,因为只要倒下,就会被欣赏这种恶作剧的德国兵打死。
当50万隔离区里的犹太人被一批批拉去奥斯维辛,最后只剩6万人时,斯兹皮尔曼被波兰地下音乐家反抗组织营救了出来,躲藏到一个公寓里。这个空荡的房间里竟有一架钢琴,已在隔离区里渡过三年,第一次见到乐器的钢琴家欣喜若狂,但他不敢弹奏,怕有人发现他藏在这里。坐在钢琴前,他遏住自己的欲望,只是默忆乐谱,做模拟演奏,让起伏的双手,在键盘上空挥出无声的音符,飞翔在想像的自由世界……
在做苦工的时刻,在废墟搜寻食物的日子里,钢琴家从没忘记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的双手。正是这种有一天还要弹琴、还要回到音乐世界的信念,使他坚强地活下去。在朋友无法送来食物的日子里,他曾靠一条面包,维持了整整10天的生命。后来他躲到残墙断瓦、四处浓烟、几近空城的一个楼区。从残存的碗柜中,他寻找任何可充饥的东西,曾靠用过的浴池水,维系生命。在那个被毁灭的楼区中,他是唯一的像鬼魂一样存在的生命。
在经历过无数次险情,全都奇迹般地躲过灭顶之灾,终于熬到苏联红军进攻波兰的1944年底时,有一天,钢琴家正在全神贯注地试图打开一个发现的罐头,忽然听到声响,一转身,一个德国军官站在面前。他顿时觉得一切全完了。在追问下,他承认是犹太人,是个钢琴家。这个德国军官把他带到一个有钢琴的半倒塌公寓里,让他弹一段。他用那双被战争摧残得已僵硬的手,再次流畅地奏出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
令他惊讶的是,那个德国军官既没枪毙他,也没有带走他,反而帮他在废墟般的一个阁楼中找到更安全的藏身处,并几次给他送来食物。当苏联红军逼近华沙,那位德国军官最后一次来看他时,不仅给他带来食物、报纸,还把自己的军大衣留给他御寒,因那时华沙已进入严寒。斯兹皮尔曼不知怎样感激这位德国军官,只有告诉了自己名字和在波兰电台工作的信息,希望将来能有机会回报。
最初从电影中看到这个情节,以为是导演改编时增加了一个人性闪光的结尾,就像雨果在《悲惨世界》中虚构的那个警察最后人性复归一样;这是艺术家对人类的一种希冀和理想。但随后读了《钢琴家》的原著才得知,这不仅完全不是艺术虚构,而且原书比电影描述的更加详细、感人:当钢琴家几乎无法相信这个军官的善意,问他是不是德国人时,他回答说,“是。我为发生的这一切感到耻辱。”然后他们握手告别。后来他每一次送食品来的时候都鼓励钢琴家“要坚持住”。在最后一次,钢琴家问他:“我在这里能躲过(苏联红军来后)街上的战火吗?”德国军官回答道:“如果你和我都熬过了这地狱般的五年,那就是上帝的意愿让我们活下去。”他不仅带来了很多食品,留下军大衣,还带来一条鸭绒被。
这位德国军官不仅救过这位钢琴家,还救过其他犹太人。他后来被苏联红军俘获,关进苏联集中营。他在被关押时给妻子写过信,提到几位他救过的犹太人名字,其中就有斯兹皮尔曼。但由于德国军官被关在苏联,虽然钢琴家找到波兰政府最高官员,恳求帮助寻找这位德国军官,但波兰当局说他们无法干预被关到苏联的德国人。
这真是一个荒诞的人间惨剧:在经历了将近六年、九死一生的磨难之后,最后由于这位德国军官的帮助,钢琴家得到幸存。但这位德国军官却在被关进集中营六年多后,由于帮助了犹太人而被折磨致死。因为他说救过犹太人,激怒了苏联人,认为他撒弥天大谎,反而把他摧残死了。
后来据考证,那位令人尊敬的德国军官名叫:威廉·霍森菲尔德,1952年死于苏联设在西伯利亚的战俘营。

㈥ 大家觉得《钢琴家》这部影片怎样

《钢琴家》是根据波兰钢琴家瓦拉迪斯罗·斯标曼(Wladyslaw Szpilman)的自传体小说改编的。犹太裔钢琴家史标曼正在波兰电台弹奏钢琴,德国军队的炮火打断了他的节奏。德军侵占了波兰,波兰犹太人的浩劫从此开始。史标曼不得不变卖钢琴,以保全家六口人活命。他们戴上标志着犹太人的臂章,搬到德军划定的犹太人居住区。在那里,史标曼目睹着犹太人忍饥挨饿,遭受各种屈辱和死亡。但最终他们和所有犹太人一样,没有逃出被闷罐车送往集中营的命运。就在上车的人群里,史标曼被充当犹太警察的邻居,拉了出来,但从此他与家人生死两隔。 史标曼离开家人后,在犹太劳工队里做苦力,并暗中帮助波兰地下抵抗组织传递武器。这个曾经衣着光鲜与艺术接触的史标曼岂是做苦力的人?一次他不小心肩上背的砖掉在了地上,他跪着求着才从德国兵的枪托下活了过来。求生的本能让他知道必须离开这里,趁外出买食物的当口,他联系到了一位曾经的朋友。在他们的帮助下,他辗转藏匿到了德军医院对面的一幢楼里,靠着朋友偷偷送来的食物存活着。虽然房间里有一架钢琴,可他的手指只能在空中幻想着弹奏——他不敢发出任何声音。 在房间的窗口,他看到了窗外进行的殊死战斗。当德军大势已去的时候,他所处的大楼也遭到了全面的轰炸,史标曼不得不东躲西藏,甚至扑倒在地,佯装死在遍街的尸体中。为了躲避搜查,他躲藏在封闭狭小的阁楼中,而为了活着,他又惶恐而孤独地游走在一片废墟的城市中,寻找着可能残存的食物。当他发现一个罐头的时候,正试图打开,一位德国军官出现在他面前。当迟疑至而惊心动魄的肖邦《第一号叙事曲》,从他的手指间流出来的时候,音乐打动了这位德军,并得到了他的帮助和保护,一直捱到了波兰的解放。 《钢琴家》只是隐忍地甚至是克制地还原了一个人、一个艺术家在二战时期的真实生活,在二战这个宽广的社会背景中,我们看到的钢琴师只是一个为活着而活着的人。它让我想到,史标曼首先是个人,他需要活着,其次才是个钢琴师,是个艺术家。如果仅仅认识到战争让一切艺术走开,好象还不到位。人与战争之间的唯一联系便是活命,至于他是个音乐家毫无关联。史标曼从主动求生转变到动物本能般地活着,这中间只有卑微。也许,当一个人被罩在死亡的恐惧下而逃亡时,尊严变成了一个奢侈的字眼,活着才是第一要素。而艺术更是毫无用处的奢侈品了,可望却不可即。所以,史标曼面对着钢琴,只能让手在空中挥动,而不敢在琴上弹奏出声音来。可是艺术有时就是这样呈现出不可思议来,或者在某个点上起着扭转的作用。当德国军官把史标曼带到钢琴边示意让他弹奏时,史标曼短暂的战兢与生涩后,精神顿时回归自由,手指在琴键上敲击、跳跃,音乐在流淌奔泄,这个枯槁如鬼魂的钢琴家被他的音乐重新焕发了光彩,他如此动情投入,琴声诉说着他自抑的苦难和悲鸣。仿佛是音乐唤起了丢失的人性,德国军官被音乐打动,继续让他在相对安全的阁楼里生存着,并给予衣食相助。德国人并非人人作恶的,主角能生存下来也是靠着几位德国血统的朋友。友谊在这部影片中尤为重要!再到最后的时候,那位德国军官救了他,而当我们正在关心那位好心的军官的命运之时,影片却只淡淡地描述了一句:XX死于1952年——没有复仇,就这样淡淡地过去了。。。 影片中实在有太多的情节另人回味:一个在躲藏纳粹搜捕中不慎闷死自己孩子的母亲在犹太人集中的广场上反复哀号:“Why did I do it ?(我为什么要那么做) ”导演用长镜头以一种旁观者的眼光将这一幕置于屏幕的一角,并没有用特写来放大这对年轻父母脸上的悲痛,你甚至看不清他们的表情。知情者用一种淡淡的口气描述了整个悲剧的经过,隐隐的是那个女人绝望的哀号,镜头中心的人表情木然没有眼泪。也许在观看这一段时你什么也感觉不到,但剧终当你开始回味开始思考整部影片的时候,突如其来的却是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震撼。悲剧中的人们对于悲痛的反应往往不及旁观者那样敏锐,就像在小提琴上切开的那粒全家人凑钱买来的糖果,它不代表希望,更不代表甜美,它只是作者和导演共同的回忆,也仅仅只是他们自己的回忆。你可以说出自己的理解,但你仍是个局外人,无法体味分食这粒糖果的人内心沉重而麻木的心酸。 要说二战中人类的残暴和杀戮,二战期间造访中国的诗人奥登的诗句说得好:“目前生命诚属邪恶的地方/南京/达豪(纳粹集中营)。”我们中国何曾不是白骨累累、满目疮痍?也许民族的伤痛在我心中已血凝结痂,一旦撕开,依然血迹斑斑,触目惊心。 NO WAR!!这也是我最终的感受!!

㈦ 被称为人生必看电影的《钢琴家》,是否讲述的是一个真实故事

影片根据波兰钢琴家瓦拉迪斯罗·斯皮曼(Władysław Szpilman)的自传体小说改编。斯皮曼生于1911年,从小就显露出钢琴天赋,几年后被保送到柏林深造,1933年他的第一场个人演奏会在欧洲音乐界得到高度评价。回国后成为波兰最年轻的钢琴家之一。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作为犹太人,斯皮曼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他的父母、亲戚相继被送到集中营。他被迫开始逃亡的生活,在朋友的帮助下四处躲避,等待救援,死亡的阴影时刻相伴。直到一位热爱音乐的德国军官被他的钢琴曲打动,决定冒险保护年轻的音乐家。在他的庇护下,斯皮曼苦撑到二战结束。他将这段经历写成小说《死亡的城市》,于 1946年出版。但由于书中描写了波兰犹太人对当时苏联的不信任,遭到苏联查禁。直到90年代,这本书才得以重见天日,改名为《钢琴家》在美国重新发行,一举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㈧ 那部电影的主角演奏了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Shine》(闪亮的风采)

1996年的澳、英合拍片《闪亮的风采》(Shine,或译《钢琴师》)是一部题材不同、视角 新奇、风格迥异的音

乐家传记片。它所讲述的并非作曲家,而是钢琴家——一个富有天 分而又刻苦努力的钢琴家的富于戏剧性的、

悲喜交集的一生。戴维·赫尔夫戈特(David Helfgott)确有其人,少年时代是位钢琴神童。他一生中最大的幸

运与不幸,就在于他 有一位崇拜音乐、“望子成龙”但却偏执成狂的父亲。影片并未认真向观众交待父亲彼

得作为原籍波兰的犹太人经历这种族灭绝大屠杀的背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爱子如命 、求成心切又狂暴专横

、令人畏惧的人。出于害怕“家庭分裂”、失去儿子的心理,他 烧掉了戴维靠自己的才华挣得一份美国留学邀

请书,强迫他留在 尼郊区的家里。他最 尊崇俄国作曲家拉赫马尼诺夫,以至于竟不切实际地要求音乐教师罗

森先生教小戴维弹奏“伟大的《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㈨ 一个主角是犹太人钢琴师的关于二战的电影,问一下是什么电影

《钢琴师》
是2002年上映的一部电影,本片是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阿德里安·布洛迪、艾米丽雅·福克斯、米乔·赞布罗斯基、爱德·斯托帕德等主演。
该片根据波兰犹太作曲家和钢琴家维拉德斯娄·斯普尔曼的自传改编,描写了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艰难生存的故事。

阅读全文

与有一部犹太人电影主角弹钢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日本电影里常出现的蝴蝶 浏览:277
后宫电影日本 浏览:396
电影院音箱怎么放 浏览:290
电影大全成龙主演 浏览:590
猎杀僵尸电影动作 浏览:195
十冷大电影下载 浏览:943
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电影片桥 浏览:198
日本电影56天 浏览:230
电影天堂怎么用手机看 浏览:251
美国灾难片提到中国的电影 浏览:950
美国露奶电影 浏览:642
邪压什么电影 浏览:990
刘德华油头电影 浏览:85
女主角叫月亮的香港电影 浏览:462
金鸡电影节做志愿者 浏览:277
关于缉毒的电影2016 浏览:151
韩国电影剧情2017下载 浏览:4
秋霞电影网国产午夜 浏览:157
怎么能让视频有电影感 浏览:168
王晶的电影鬼片大全 浏览: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