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演员大全 > 送别诗哪些电影的插曲

送别诗哪些电影的插曲

发布时间:2022-08-22 02:43:13

Ⅰ 请问长亭外,古道边这首送别诗的完整版

李叔同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长亭外,古道边》即《送别》,这首歌曲的词是李叔同(弘一法师,1880~1942)的作品。它在中国流传已经近一个世纪了。在世的、不同年龄的人都可能会说自己是听着或者唱着它长大的。
早在《城南旧事》上演的二十年前,《早春二月》这部电影已经用《送别》作为插曲。《早春二月》是谢铁骊导演的故事片,北京电影制片厂1963年或者1964年出品。这部电影的出品时间之所以比较模糊,是因为它在摄制完成后,没有立即正式发行放映。它是“文革”前为数不多的没有正式发行放映就遭到批判的电影之一。

《早春二月》是根据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改编的。柔石是左联作家,1931年2月与另外四名左联作家一起被国民党杀害,时年三十岁。在他们牺牲后,鲁迅写了著名的《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说柔石是一个“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的人。柔石作品不太多,代表作是《二月》、《人鬼和他底妻的故事》、《为奴隶的母亲》,都写得极好。《二月》的故事是: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前夕,青年肖涧秋到浙江某地芙蓉镇中学任教。他很同情附近居住的已故同窗的妻子年轻寡妇文嫂,经常看望帮助她,并促成她的女儿上学读书。与此同时,他与中学校长的妹妹陶岚从相知到相爱。陶岚年轻美丽,富有朝气,愤世嫉俗,学过理科和法科,但喜欢文学艺术。她主动追求肖涧秋。由于肖涧秋得到陶岚的青睐和经常到文嫂家看望,芙蓉镇的腐旧势力视他为眼中钉,暗中造谣诽谤。文嫂的处境更为艰难,不久襁褓中的儿子也病死了。肖涧秋为帮助她摆脱困境,免遭恶势力的迫害,决意牺牲和陶岚的爱情,与文嫂结合。对此陶岚虽然心痛万分,但给予理解。肖涧秋引起周围更大的攻击。文嫂感到在镇上无地自容,并且想成全肖陶,结果上吊自尽。悲愤之中,肖涧秋给陶岚留下一封信,离开芙蓉镇去了上海。陶岚知道后,要追到上海。《二月》出版时,鲁迅作了《小引》:

冲锋的战士,天真的孤儿,年青的寡妇,热情的女人,各有主义的新式公子们,死气沉沉而交头接耳的旧社会,倒也并非如蜘蛛张网,专一在待飞翔的游人,但在寻求安静的青年的眼中,却化为不安的大苦痛。这大苦痛,便是社会的可怜的椒盐,和战士孤儿等辈一同,给无聊的社会一些味道,使他们无聊地持续下去。

浊浪在拍岸,站在山冈上者和飞沫不相干,弄潮儿则于涛头且不在意,惟有衣履尚整,徘徊海滨的人,一溅水花,便觉得有所沾湿,狼狈起来。这从上述的两类人们看来,是都觉得诧异的。但我们书中的青年萧君,便正落在这境遇里。他极想有为,怀着热爱,而有所顾惜,过于矜持,终于连安住几年之处,也不可得。他其实并不能成为一小齿轮,跟着大齿轮转动,他仅是外来的一粒石子,所以轧了几下,发几声响,便被挤到女佛山——上海去了。

他幸而还坚硬,没有变成润泽齿轮的油。

Ⅱ 芳草碧连天

送别
李叔同根据英国奥特威所作旋律填词的一首著名的学堂乐歌。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就是李叔同的代表作。

李叔同是我国现代歌史的启蒙先驱。接受了欧洲音乐文化的李叔同,把一些欧洲歌曲的现成曲调拿来,由他自己填写了新词。这些歌曾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播。曲调带着强烈的外来色彩,歌词带着浓重的旧体诗词的韵调,这便是最初的,也是宣告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的歌。李叔同用这样的歌完成了启蒙者的历史任务。

李叔同不仅是中国“学堂乐歌”最为杰出的作者,而且较早注意将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作为学堂乐歌的题材。他于1905年编印出版的供学校教学用的《国学唱歌集》,即从《诗经》、《楚辞》和古诗词中选出13篇,配以西洋和日本曲调,连同两首昆曲的译谱合集而成的。其中的《祖国歌》,还是当时为数较少、以中国民间曲调来填词的一首学堂乐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不久他东渡日本,学习西方音乐、美术、戏剧理论,主攻钢琴。曾创办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竭力提倡音乐“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会教育功能。同时发表了《我的国》、《隋堤柳》等怀国忧民的乐歌。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依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加上他具有较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选用的多为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词曲的结合贴切顺达,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因此,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喜爱,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成功地选作插曲或主题歌,已成为了一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学生或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征。由他自己写的词谱曲的《春游》,则是我国目前可见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①,

问君何所之②。

君言不得意,

归卧③南山陲④。

但去莫复问,

白云无尽时。

【注解】

①饮君酒:劝君喝酒。

②何所之:去哪里。

③归卧:隐居。

④南山陲:终南山边。

【简析】

这是一首送友人归隐的诗。表面看来语句平淡无奇,然而细细无味,却是词浅情深,含义深刻。诗的开头两句叙事、写饮酒饯别,以问话引起下文。三、四句是交代友人归隐原因——“不得志”。五、六句是写对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对隐居的羡慕,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否定。

全诗写失志归隐,借以贬斥功名,抒发陶醉白云,自寻其乐之情,诗的后两句韵味骤增,诗意顿浓,羡慕有心,感慨无限。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第一句叙事。“饮”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一开始就写饮酒饯别,是点题。第二句设句,问君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作者对友人关切爱护的深厚情意。送别者的感情起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不仅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这三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的一把钥匙。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询问了。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很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对隐居的欣羡;既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又似乎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联系前面“不得意”三字看来,在这两句诗中,更主要的则是对朋友的同情之心,并蕴含着诗人自己对现实的愤激之情,这正是此诗的着意之处和题旨所在。从写法上看,前面四句,写得比较平淡,似乎无甚意味,至此两句作结,诗意顿浓,韵味骤增,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当然,这两句也不是平空而起的,而是由前面看似乎平淡的四句发展而来的,如果没有前四句作铺垫,这两句结尾也就不会给人这样强的“清音有余”(谢榛语)的感觉。

--------------------------------------------------------------------------------------------------------------

李叔同 的 送别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斛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
无名氏 的送别
杨柳青青著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杨柳枝青青的垂到地面,杨花漫天飞舞.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注:古人常折杨柳枝表送别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时表面是送别诗实际表达的是对隋朝灭亡的诅咒,因为隋炀帝姓杨

Ⅲ 寻找送别的歌曲、诗词,多多益善。

有没有听过唐朝乐队的《送别》,http://www.yy520.com/r/163235.html
歌曲:送别
歌手:唐朝

逝去难忘的光阴还留下多少
这个世界有故事让人情迷惑
望远山山外山风在感动我
人生如梦梦醒时悲欢离合

歌舞一曲送别离内心悠悠
谁又知道你看到说到的理由
故事中的世界在慢慢告诉我
也许这样的世纪不再有

逝去难忘的光阴还留下多少
这个世界有故事让人情迷惑
望远山山外山风在感动我
人生如梦梦醒时悲欢离合

歌舞一曲送别离内心悠悠
谁又知道你看到说到的理由
故事中的世界在慢慢告诉我
也许这样的世纪不再有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夕阳山外山

Ⅳ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什么意思

此诗为一首送别诗。“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指作者与友人分手之际,对友人的嘱托。洛阳,指的是今河南省洛阳市,唐朝时是政治、经济、文化的著名城市,那里有作者的亲朋好友。相问,如同说“问你”,冰心是形容人的心地清明,如同冰块儿;玉壶,玉石制成的壶。六朝时期,诗人鲍照曾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诗),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此处的玉壶也是用来比喻纯正的品格。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你到达洛阳以后,那里的亲友如果问起你我的情况,你就这样告诉他们王昌龄的一颗心,仍然像一块纯洁清明的冰盛在玉壶中。作者托辛渐给洛阳友人,带去这样一句话,是有背景的。当时作者因不拘小节,遭到一般平庸人物的议论,几次收到贬谪。这里,显然是作者在对那些污蔑之词作出回击,也是对最了解自己的友人们做出的告慰。表现了不肯妥协的精神。
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此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毅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Ⅳ 关于古代的送别诗011111

古代送别诗集锦
赠汪伦------李白
李白登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洲。与君别离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渭城曲------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送别 李淑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抚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夕阳山外山。
电影《城南旧事》插曲
送别 李淑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抚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夕阳山外山。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1]烟花三月下扬州.[2]
孤帆远影碧空尽,[3]唯见长江天际流.[ 《雨霖铃》[1]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2] 都门帐饮无绪,[3]留恋处,[4]兰舟催发.[5]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6] 念—去去千里烟波,[7]暮霭沈沈楚天阔.[8]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9]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0《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古诗中有许多送别诗,在这些诗中经常用到一些意象表达离愁别绪、送别怀人的情感。所谓意象,就是带有作者强烈情感的景或物。对这些意象总结如下:
一、杨柳、杨花或柳絮
古人用杨柳、杨花或柳絮表达离愁别绪,好友送别。《诗经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是所出现的最早的以杨柳表惜别之情的诗句。
由于“柳”、“留”谐音,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人就把“灞陵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雨霖铃》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他以“杨柳”表达与恋人分别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郑谷《柳》:“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若春风。”以柳絮表达离别之情。
古诗中有许多以杨柳表达送别的诗句,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二、春草
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如《楚辞` 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乐府《相和歌辞 `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诗前半写草,暗寓送别;后半写别,不离春草。使“春草”和“别情”相联系。开头实写,结尾转为虚拟。本诗以古原上离离的春草形象,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以碧草连天,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三、水
古诗中以水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抒写别情,但仍“不及”汪伦送我时的情谊。再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那送别之情就如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连绵不断。
四、春色
王维在《送沈子福归江东》中对朋友相思的比喻更有意思。“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比作遮挡不住的江南江北的春色,想象非常新鲜,化抽象的感情为具体的意象。
春草、水、春色都是具体的意象,作者以此来表达具体的情感,化无形为有形,化无情为有情,更形象地表达离别之情,仿佛看得见,摸得着。宋丹丹说:“你要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就是此道理。
五、送别之地
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地方表示送别,此后也就成为专有的送别之地。
如“长亭”,它是陆上的送别之地。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可见,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地。
既然有陆上的送别之地,就有水边的送别之所,如“南浦”。屈原《九歌` 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有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除此,还有谢亭、西楼、劳劳亭等,都是著名的送别之地。
以上几种意象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见到这些意象,就有可能表达一种送别之情。

Ⅵ 一片冰心在玉壶的上一句是什么

上一句是洛阳亲友如相问,出自《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辛渐
唐代 ·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意思说::冰在玉壶之中,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既写出了友人的去向,又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心情.三、四句,写的是自己,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一定要问到诗人的情况,所以诗人送别辛渐时特别嘱托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现在的情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象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构思新颖,委屈、怨恨之情含而不露.

Ⅶ 李叔同《送别》的创作背景

《送别》的原始曲调是美国作曲家奥德威《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大量音乐作品,多采用直接输入西洋唱歌集,从中选出旋律的形式,《旅愁》就是其中之一。《旅愁》是日本学校歌曲作者犬童球溪(1884-1905)用《梦见家和母亲》填词而成的。填词后的曲调进行与原曲并不完全相同,是填词者根据词的需要作了相应变动。

歌词改为二段词,最后八小节是原原本本地重复开头段的四句歌词,这和《梦》是有区别的。李叔同于1907年留学日本,而当时《旅愁》一歌原刊载于同时期日本的《中等教育唱歌集》中,李叔同被其深深吸引。1911年李叔同回国后,他所做填词歌曲《送别》采用的正是《旅愁》的曲调,伴奏谱也基本一致。

(7)送别诗哪些电影的插曲扩展阅读:

李叔同是我国现代歌史的启蒙先驱。接受了欧洲音乐文化的李叔同,把一些欧洲歌曲的现成曲调拿来,由他自己填写了新词。这些歌曾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播。曲调带着强烈的外来色彩,歌词带着浓重的旧体诗词的韵调,这便是最初的,也是宣告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的歌。李叔同用这样的歌完成了启蒙者的历史任务。

李叔同不仅是中国“学堂乐歌”最为杰出的作者,而且较早注意将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作为学堂乐歌的题材。他于1905年编印出版的供学校教学用的《国学唱歌集》,即从《诗经》《楚辞》和古诗词中选出13篇,配以西洋和日本曲调,连同两首昆曲的译谱合集而成的。其中的《祖国歌》,还是当时为数较少、以中国民间曲调来填词的一首学堂乐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不久他东渡日本,学习西方音乐、美术、戏剧理论,主攻钢琴。曾创办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竭力提倡音乐“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会教育功能。同时发表了《我的国》、《隋堤柳》等怀国忧民的乐歌。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依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

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喜爱,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成功地选作插曲或主题歌,已成为了一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学生或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征。由他自己写的词谱曲的《春游》,则是我国目前可见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Ⅷ 长亭外,古道边,,,,求解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悲欢离合”,乃古往今来、大千世界的永恒主题。“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对分离的凄迷,“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是对朋友的劝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是对友情的珍重,“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是对别离的伤感,“金陵弟子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是别离时的苦闷……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送别曲中,“离情别怨”是永恒的旋律。“五四”运动以后,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依旧蓬勃,佳作如潮。其中,李叔同先生创作的校园歌曲《送别》,尤其脍炙人口,风行天下,历久不衰。李叔同(1880-1942),法号弘一。他多才多艺,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既是一代高僧,又是才华横溢的音乐、美术教育家,书法家和戏剧活动家。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上荣耀。他以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大师。《送别》写于1905年,是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所作。
从总体结构看,《送别》很像一首古词(类小令),共三段,其中一、三两段文字相同。
第一节,着重写送别的环境。作者选取了“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暮色”、“弱柳”、“残笛”“夕阳”八个典型的意象,渲染离别的场景。“长亭”“古道”是写送别的地方,这使我们想到文学史上的无数次离别,如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白居易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等等。“芳草”喻离情,如《楚辞•招隐士》中就有“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晚风拂柳”暗示了惜别,“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山外山”喻天各一方。而这一切别绪,都笼罩在“夕阳”之下的特定时间里,只让人感受到友情温暖、斜阳温暖、晚风温暖;温暖而又缠绵。
第二节,着重写送别人的心境,是全曲的高潮。通过“天涯”、“地角”、“知交”、“零落”、“浊酒”、“夜别”、“离梦”,诉诸感官,触动心弦,诱君品鉴。送别之情,当然会从内心生出许多感慨!“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不过数十年,知交能有几人?再见又待何时?有几人能相守在一起?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一杯浊酒尽余欢”,这的确是一种无奈的凄美,把酒离别,“都门帐饮”,愁绪纷乱,友人何时能相聚?最后,在时空的交错中,作者又以现在时的“今宵别梦寒”总括全篇。从感情上看,梦里重逢照应上文的“山外山”,从韵律上看,它是重复强调,但这个重复强调却是更进一步的思念,惟有相思入梦频。
第三节,是第一节的重叠,进一步烘托别离的气氛,是意象上的强化和音韵上的反复。其中,“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两句周而复始,与回环往复的旋律相配合,形成一种回环美,加深了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
全词三节,有起,有开,有合;紧扣主题,营造了让人迷醉的意境,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语),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景物依旧,人在别时,倍感凄凉。它的审美效应,就在“酒尽梦寒”的无言中回荡不已。全词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情景:夕阳下,群山相连,碧草茵茵,一望无际;近处,长亭、古道,晚风轻拂,杨柳依依,送别的竖笛哀婉幽怨。一对知心朋友分别在即,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双方都有无限的感伤。他们端起酒杯,想借酒尽最后的一点欢娱。酒醉梦别,彼此在记忆中留下那“晚风拂柳”“夕阳在山”的难忘一幕!
整曲《送别》,沿婉约一派,清新淡雅,情真意挚,凄美柔婉。歌词造句长短参差,句式充满变化。曲谱借用了当时在日本很流行的歌曲《旅愁》的旋律(而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的《旅愁》又是借用了美国艺人约翰·P·奥德威所作《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李叔同人瓶装己酒,写成了中国诗味极浓的校园歌曲。那种痴情,那种哀怨,那种眷恋,统一于《送别》的歌吟中,珠联璧合,画意诗情,相得益彰。全词韵字——边、天、山、寒,即an韵,皆读平声韵,声音亮丽。第二节开头两句,换一个uo韵,无呆板之感,和谐优美。
这首好词,永远让人笼罩在惦恋的惜别的氛围之中。。。。。。

Ⅸ 送别诗有哪些

1、《送别》【唐】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
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2、《渭城曲》【唐】王维
又名《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送梓州李使君》【唐】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幢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4、《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唐】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5、《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6、《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7、《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8、《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9、《送魏万之京》【唐】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1、《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2、《别董大》【唐】岑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3、《送李端》【唐】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

14、《赋得暮雨送李胄》【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5、《送人东游》【唐】温庭筠
荒戌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16、《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7、《雨霖铃》【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摧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8、《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9《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20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Ⅹ 古代表达痛苦的送别诗,加上作者,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间的愁别

古代送别诗集锦 赠汪伦------李白 李白登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 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别董大------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 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洲。与君别离意, 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渭城曲------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 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 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 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 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 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 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 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送别李淑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抚柳 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夕阳山外 山。 电影《城南旧事》插曲 送别李淑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抚柳 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夕阳山外 山。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1]烟花三月下扬州.[2] 孤帆远影碧空尽,[3]唯见长江天际流.[ 《 雨霖铃》[1]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2] 都门帐 饮无绪,[3]留恋处,[4]兰舟催发.[5]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6] 念—去去千 里烟波,[7]暮霭沈沈楚天阔.[8]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 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9]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 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0《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 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 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 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阅读全文

与送别诗哪些电影的插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vr能看什么电影 浏览:71
怎样把头条电影发到电视上 浏览:91
暑假动画片大电影2018 浏览:903
2018动漫电影游戏存档 浏览:473
男孩怀孕的电影动画 浏览:124
九命猫电影美国 浏览:110
男人都爱看的电影网 浏览:567
半边烧鹅腿是哪个电影出来的 浏览:511
电影院之父 浏览:77
第一次约会看电影注意哪些事项 浏览:922
刘亦菲鹿晗的电影有哪些电影迅雷下载 浏览:978
迪士尼电影动画片段 浏览:219
2017年全球电影衍生品 浏览:420
印度电影换机械心脏 浏览:153
韩国电影20完整版 浏览:430
西装动作电影 浏览:752
在家怎么拍电影视频 浏览:998
推荐感人电影的音乐 浏览:190
电影大全2017最新电影 浏览:940
快手网红演的电影大全 浏览: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