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太平洋战争的字幕
这几天看《太平洋战争》 感触良多!都是战争片,都是大片。看了发觉,老美咋那么不经打呢。看看咱们影视作品里的战士,多牛X。
影视里,同样遭到敌人炮击,美国兵只能钻战壕里抱着脑袋。咱们影视的战士,从来不躲,管他155榴弹炮还是500公斤航弹,勇往直前。。。炮弹跟身边几米处炸了,火光冲天,主角们面不红,心不跳,一个箭步拧腰,蹭就过去了。我记得大口径炮弹或者航弹的杀伤半径一般都50米以上吧。难道我眼拙,把50毫米看成了50米???不管咋说,咱们电视里的英雄不怕炸!
影视里,同样枪林弹雨,美国兵趴的那叫一个低,转移阵地都用爬的。挨一发子弹就躺那了。咱们影视的战士,在阵地上腰板那叫一个直,一个个都跟穿了背背佳似得,站在最高处,抱着20发装弹的捷克式,突突突能打上5分钟。且不说20发子弹能不能扫射5分钟,一般人站直了,5秒钟准趴下。咱们的英雄,天生防弹。。就是中弹了,没个3,4来发别想撂倒,更不会致命,真要安排他死,那得十几发重机枪子弹,还不是立刻致命。总得来上10分钟煽情加回忆,还要交上最后一次party费,那才能与世长辞。
影视里,同样挖战壕,老美总要弄个什么立体的,一人深的,什么左翼右翼的,麻烦不麻烦。咱们影视的战士,随便弄个能蹲人的一条沟,齐活。管你千军万马还是步坦协同,不让过就是过不来。
影视里,老美那枪法真臭,半天打不上个人,打上了还不一定打死,阵地上还动不动有个小鬼子抽搐下。还动不动没弹药了,来来回回跑回去拿。咱们影视的战士,个个神枪手,枪枪咬肉,发发致命。这边开枪,那边就得倒下,管你打头还是打脚,挨着就死,碰着就亡。再说子弹,且不说20发捷克式,不管歪把子,92式,三八大盖还是驳壳枪,咱就没换过子弹,都是秘技上上下下左右左右BABA,得 子弹无数发。老美你们行么?
说了这么多,还是恨铁不成钢。谁不愿意看自己的历史,自己的英雄。可惜,咱们的战争片活活就让那些个名导给糟蹋完了。浮躁,急功近利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自己拍的片,估计自己对那段历史都不了解。人家斯皮尔伯格,卡梅隆拍一部片要多久?那么长时间你当人家就光做特效了??咱们那些名导拍出来要多久?
人家拍出来是挣钱的,电影,付费电视。老百姓觉得不好看就不买账。咱们的电视,只要广电总局通过,领导认可,谁管你老百姓爱看不爱看,瞎糊弄呗。我估摸着那些名导可能把咱们老百姓的智商和他们划等号了,咱们这些战争片放HBO放,我看3个月就得倒闭!!!
第一集 瓜达尔卡纳尔-莱基
在日军偷袭珍珠港后,海军陆战队中士约翰.巴斯龙(JohnBasilone)加入海军一师,对抗太平洋敌军;记者罗伯特?莱基(RobertLeckie)应募加入了海军陆战军队伍中。尤金.斯莱治(EugeneSledge)因为心脏疾病无法加入陆战队,和他的好友悉尼.菲利普(SidneyPhillips)道别,菲利普将要进入新兵训练营地。
在日军偷袭珍珠港八个月后,由莱基和菲利普加入的海军一师登陆瓜达卡纳尔岛,准备去防卫他们的重要战略飞行跑道,并随时应击必然要发生的敌人反攻。
第二集 巴斯隆
巴斯龙和海军七师抵达瓜达卡纳尔岛增强莱基所在的海军一师实力,以此继续守卫关键的重要战略飞行跑道。巴斯龙在某次抵抗日军的夜间袭击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是自己却受到了致命的身体创伤。
在四个月的不断对攻中,精疲力竭的的海军一师撤离瓜达卡纳尔岛。
第三集 墨尔本
在瓜达卡纳尔岛四个月的精神和生理的折磨考验后,莱基、巴斯龙和他们成千的战友来到了墨尔本。他们被本土人所敬仰,被视为澳大利亚的救世主。
在一次欢宴中,莱基被一个女孩子所吸引,并爱上了这个女孩的希腊式家庭氛围。同时,巴斯龙被授予荣誉勋章,并被要求回国出售美国战争的债券。
第四集 格鲁斯特-布维尔-巴尼卡
斯莱治最终被海军队招募,在艾略特营地训练抗战。
海军一师抵达日军占领的格鲁彻斯特海峡,莱基和其它的队员对抗日本军,但他们很快意识到在这场战争中更可怕的敌人是整片能扼制人生存的雨林天然环境本身。
在格鲁彻斯特海峡幸存后,部队驻扎在了阴僻的布维尔岛,莱基开始展现他对抗的生理能力和思维应变力,并被送到巴尼卡附近的海军医院进行身体治疗和观察。
第五集:贝里琉登陆
斯莱治和莱基随第一陆战师登陆贝里琉岛。巴斯隆因全国巡回推销战争国债而越来越出名。布维尔岛上,斯莱治来到第一陆战师第五团,与菲利普斯短暂重聚并结实了莱基。斯莱治很快尝到了第一次战斗的滋味,他和莱基和其他第一陆战师的战士们在登陆复杂难攻的贝里琉珊瑚岛时,遇到了负隅顽抗的日本部队。
第六集:贝里琉岛机场
海军转攻贝里琉岛最重要的机场阵地。莱基受到爆炸冲击波及而受伤,被送下战场。在令人窒息的华氏115度高温烘烤下,在洁净饮用水不足的困境下,斯莱治、莱基和战友们在夺取贝里琉机场的战斗中遭遇到了工事顽强的敌人。莱基眼看着同志身受重伤,自己也受伤被送离了贝里琉岛。斯莱治目睹了令他震惊的事实,明白了有时候不得不做出某些事情,才能继续生存,继续战斗。
第七集:贝里琉群山
斯莱治和第五团转移至贝里琉岛的血腥鼻头岭,与日军正面开战。刚刚获赠新外号的“榔头斯莱治” 与海军陆战队员们,与立下血战至最后一人军令状的敌人继续着贝里琉的战斗。一位斯莱治崇敬的将领战死沙场,斯莱治在悲恸的同时,目睹了敌我双方令人无法想象的野蛮行径,他的道德底线遭到了最残酷的挑战。部队最后终于守住了阵地,他们带着贝里琉岛上彻底改变自己的东西回到了布维尔。
第八集:硫磺岛
导演:大卫·纳特;杰莱米·普戴斯瓦
编剧:罗伯特·申堪;米歇尔·艾什佛德
首播:2010年5月2日
剧情:巴斯隆转至第五团,登陆硫磺岛。巴斯隆越来越感受到推销国债的困扰,向部队申请到训练营去训练新兵。在盘道尔顿营地,他与丽娜·瑞吉——一位本不情愿参军的女海军陆战队员经历了一段旋风罗曼史。但这对恋人知道他们的时间不多了,因为巴斯隆马上就要随部队登陆硫磺岛。
第九集:冲绳岛
导演:蒂姆·范·帕顿
编剧:布鲁斯·麦肯纳
首播:2010年5月9日
剧情:斯莱治和第一陆战师登陆冲绳岛。在冲绳岛上战斗了一个多月后,斯莱治和其他第一陆战师队员收到命令,要遣散一队抗击过岛上最顽强日军的战士。蛮荒的生活条件和良知的进退两难,在在让斯莱治和战友们经受着身与心的双重考验和折磨。
② 电影《敢死队3》中出现的这个是什么型号的导弹
联合制导攻击武器(英文:Joint Direct Attack Munition,缩写:JDAM,中文:杰达姆)为适应美国空军和海军发展要求而研制的,以现美国MK-80系列常规炸弹为基础,加装使用惯性制导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套件从而成为精确制导武器。
http://ke..com/link?url=-p7qnm7ETnrLCXZf5SDJY4Je-OBi5LQEHweQlWaCPBQa
③ 苏联二战影片。情节是,四个苏军进入一个地下防空洞,其中一个看到地上有一把手枪想拣军官不让,枪下面埋
《星星》,俄罗斯的
④ 《第一滴血4》中兰博埋设的地雷是什么型号的
克莱莫人员杀伤地雷(M18A1 Claymore,又称指向性地雷或阔刀地雷)是一种由美军于1960年代越战时期所研发制作的定向人员杀伤地雷(亦称反步兵地雷),其前身为朝鲜战争时期的M18 Claymore。
⑤ 德军把航弹当火箭弹打出去是什么电影
斯大林格勒。
⑥ 电影独立日里面对付外星人飞船的机群是什么型号看起来像f18,但是为什么不用更先进的f22或者用b
我看到的像是F18超级大黄蜂战斗机,为何用它来对付外星飞船是因为F22,是隐形战斗机携带的导弹少,对外星飞船造不成伤害,B2是隐形轰炸机携带的是航弹,只能对地面固地目标作出轰炸,而对外星人飞船一点作用都木有而F18超级大黄蜂战斗机携带的导弹多,有格斗弹,巡航弹和弹道导弹,还有可携带两个副油箱和电子吊仓,可以有效压制干扰敌机的导弹和通信,F18现在是美国的主力战机,又称超级大黄蜂已经发展了多种型号有电子作战机如咆哮者等等,所以才用F18来对外星人飞船。我的答案你满意就采纳或追问!
⑦ 关于一战的电影,2000年左右或者更早
空战英豪里面倒是有相似的片段,不过男主角是飞机坠毁不是被炸弹炸昏
⑧ 电影《横空出世》中我国科学家在算什么
要算的东西可是多了去了,下面的都是!
1960年,核武器研究所开展了原子弹的探索研究,分析研究了“枪法”(压拢型)和“内爆法”(压紧型)两种原子弹的优缺点,提出以较高级的“内爆法”原子弹为主攻方向。还分别就聚合爆轰、金属动力压缩性能和快中子链式反应等专题开展研究,以搞清设计原子弹所必需解决的物理、力学、数学等问题,同时,用特征线法对爆轰波和冲击波的传播进行了大量的计算。
1960年,核武器研究所会同中科院原子能所在钱三强、王淦昌、彭桓武、朱光亚、何泽慧等指导下,开展了脉冲中子测量、临界试验物理方案和实验装置的研究及中子源的研究与试制。同年,还精确测定了与裂变反应有关的重核中子截面、裂变中子能谱及裂变中子平均数,并且建立了各种放射性测量方法及标准,包括中子通量标准、中子源强度标准、α源强度标定等;在原子弹部件加工过程中,建立了各种中子通量、中子能源、γ脉冲等测量方法;在核爆燃耗测定工作中,建立了裂变数测定方法。
1960~1964年,中科院原子能所、核武器研究所和西北核试验基地共同协作,建立了燃耗分析方法,还制备了用于核试验反应效能探测的同位素示踪剂,在核试验中应用,取得了很好效果。
1961年,核武器研究所在彭桓武、邓稼先等领导下,对原子弹爆炸过程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并把复杂的方程组简化,完成了原子弹反应过程的估算,科学地划分了反应过程的各个阶段,提出了决定各反应过程特性的主要物理量,这对掌握原子弹反应的基本规律与物理变化过程起到重要的作用。
1961~1962年,核武器研究所对爆轰波与冲击波的相互作用、冲击波的聚焦和界面不稳定性等专题进行了研究。该所周光召从炸药能量利用率着手,求出炸药所做的最大功,从理论上证明了用伪特征线法所作的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该所周毓麟等研究了数学方法和计算程序,经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计算机计算,其结果和伪特征线法计算的结果完全相符。据此,该所编制出原子弹总体计算程序,为以后精确计算提供了范例。
1961~1962年,核武器研究所在王淦昌、陈能宽等指导下,开展了起爆元件的设计和波形会聚流体力学过程的实验研究及爆轰波传播规律和高压状态方程的实验研究。该所钱晋等人在北京工业学院等单位的协作下,研制成功性能良好的高压雷管。该所郭永怀、龙文光等配合爆轰试验进行了不同试验装置的结构设计,并根据理论设想和爆轰试验的特殊要求,结合武器化的需要,开展了原子弹装置结构设计。该所设计部门完成了两种可供大型爆轰试验使用的设计方案,同时开展了机载核航弹的总体方案的研究,并进行了弹体弹道试验和总布局设计。
1961~1962年,核武器研究所完成了理论设计和爆轰物理试验、飞行弹道试验、自动控制系统台架试验等关键试验,为原子弹的大型模拟试验和其装置技术设计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准备。该所王方定等解决了检测、包装、密封等关键技术,研制出原子弹引爆装置所需的关键部件“化合物中子源”。
1963年上半年,核武器研究所与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在王淦昌、陈能宽、胡仁宇等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缩小尺寸的局部聚合爆轰试验,取得对爆轰规律较为完整的认识,并带动了炸药加工工艺、试验部件的装配及检验各种测试技术的研究。同年11月,进行了缩小尺寸的整体模型爆轰试验,这次试验在理论和技术上都有一定的创造性,达到预期的目的。翌年6月6日,进行了全尺寸爆轰模拟试验,完成了快中子次临界实验装置试制、安装和调试,开展了次临界度的测量。试验结果表明,现有增殖系统均处于相当深的次临界状态,即使按最苛刻的条件估计,在装配过程中及装配后出现某种意外的事件,也仍然不会导致核材料超临界事故。根据此次试验,制定出次临界安全操作规程。
⑨ 上甘岭资料片
上甘岭
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
编剧:林杉、沙蒙、曹欣、肖予
摄制:1956年
导演:沙蒙、林杉
作曲:刘炽
类型:故事片(黑白)
主演:高保成
徐林格
刘玉茹
1952年秋,朝鲜战争进入最后的关键阶段。美国侵略者竟在板门店谈判休会期间,调动六万多兵力,在三八线附近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企图夺取上甘岭阵地,进而攻占五圣山,用武力获得他们在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坚守上甘岭阵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与敌人浴血奋战,打退了敌人二十多次的疯狂进攻。此后,他们又根据上级指示,退入坑道坚守阵地,拖住敌人,使之无法前进一步。在坑道里,他们遇到了各种难以想像的困难。不仅与外界的联系被敌人切断,而且缺水缺粮,生存艰难。但为了祖国、为了朝鲜人民,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坚守了二十四天,从而赢得了时间,使中朝军队取得了大进攻的胜利,并使整个朝鲜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美国侵略者被迫重新坐下来谈判,无可奈何地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朝鲜人民得到了和平。
美国人至今也想不通,上甘岭为什么会打不下来。美国的军事研究者们用电脑模拟得出结论,范弗里特如果不攻五圣山,改为攻打西方山谷地,凭借美军强大的机械化装备,共军两个主力师(十五军四十六师和三十八军的一一二师)是抵挡不住的。他们不准备认为上甘岭的失败是输给了中国军人,因为这似乎不是人力能够做得到的,可是二流部队的四十五师可以做得到的,为什么德川、三所里、松骨峰的英雄“万岁军”就做不到?电脑只能模拟常识性的东西,它永远也模拟不出一个民族重新觉醒时所能迸发出的力量。
一、50年前的战火
对一个国家、民族落后的痛苦体味最深的,莫过于它的军队。
1952年下半年,朝鲜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对于中朝一方来说,相对于1950年底鸭绿江边的岁月,己方已经小占便宜。在严酷的事实下,连首先挑起战争的金日成同志也已经放弃了要“统一朝鲜,解放南方”的一厢情愿的梦想,此时社会主义阵营所要面对的是:我们能不能在美帝国主义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固守住这个共CHAN主义在东亚的桥头堡?
尽管我们的宣传是乐观的,以至于让我们在几十年后也认为我们当时只要愿意,就可以替朝鲜人民完成统一的大业,可是历史是会告诉人们真相的:当时的情况曾是如此的严峻。
彭德怀指着朝鲜地图对十五军军长秦基伟说:“五圣山是朝鲜中线的门户。失掉五圣山,我们将后退200公里无险可守。你要记住,谁丢了五圣山,谁要对朝鲜的历史负责。”在我们今天看来,这似乎只是恐吓,可是当时的事实是在九月和十月里,联合国军连续攻下了北朝鲜人重兵把守的“喋血山岭(BloodyRidge)”和“伤心岭(HeartbreakRidge)”——由于朝方的扬胜讳败,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中朝一方对这两战的叫法,只好以美方的称谓来叙述了。尽管联合国军损失了几千人,但毫无疑问的是他们达到了战略目的。他们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五圣山——美方将其叫做“三角形山”,范弗里特预计以两百人为代价,在五天内实现目标。为此他动用了美第七师、美第187空降团、南朝鲜第二师、九师、加拿大步兵旅、菲律宾营、哥伦比亚营、阿比西尼亚营等部队共七万余人的庞大兵力。
志愿军方面在敌情判断上出现了巨大的失误。我方把几乎所有的火炮和十五军的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到了西方山谷地,而五圣山方向只留下了一个连秦基伟自己也承认算不上主力的四十五师,区区一万来人。
《毛选》里说到,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比较有把握的比例是三到四比一。五圣山下敌方集中了六到七倍的优势兵力,至于火炮、飞机、补给等优势就更不必说了,这场战役似乎已经没有再谈下去的必要了。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点半,战斗打响。
范弗里特计划用一天时间夺下五圣山前的两个小山包——597•9和537•7北山高地。这两个高地背后的□地里有一个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叫做上甘岭,这场战役我方叫做“上甘岭战役”,美方称之为“三角形山战役”。
美军320多门重炮,27辆坦克以每秒钟六发的火力密度将钢铁倾泻到这两个小山包上。由于我方对敌主攻方向判断失误,在长达八个小时的时间里,前沿部队未能得到有力的炮火支援,一天伤亡五百五十余人。
通往一线阵地的电话线全部中断,四十五师师长崔建功只能眼巴巴的看着敌人爬上前沿阵地,任由战士们各自为战。
这一天里,敌向上甘岭发射30余万发炮弹,500余枚航弹,上甘岭主峰标高被削低整整两米,寸草不剩。
即便是这样,直到四天以后——10月18日,四十五师前沿部队才因伤亡太大,退入坑道,表面阵地第一次全部失守。该师逐次投入的十五个步兵连全部打残,最多的还有三十来人,少的编不成一个班。
19日晚,四十五师倾力发动了一次反击。
597•9高地9号阵地上,美军在阵地顶部的巨石下掏空成了一个地堡,我军攻击受阻。这个地堡后来再现在电影《上甘岭》里。
十九岁的贵州苗族战士龙世昌,闷声不响地拎了根爆破筒冲了上去,敌人炮兵实施拦阻射击,一发炮弹将他左腿齐膝炸断。目击者几十年后回忆道:“那个地堡就在我们主坑道口上面,隔出四五十公尺吧。高地上火光熊熊,从下往上看,透空,很清楚。看着龙世昌是拖条腿拼命往上爬,把爆破筒从枪眼里杵进去。他刚要离开,爆破筒就给里面的人推出来,哧哧地冒烟。他捡起来又往里捅,捅进半截就捅不动了。龙世昌就用胸脯抵住往里压,压进去就炸了。他整个人被炸成碎片乱飞,我们什么也没找到。”
0号阵地上,135团六连仅存16个人,在对四个子母堡的爆破中,三个爆破组都没能接近地堡,在途中伤亡殆尽了。还剩下营参谋长张广生、六连长万福来、六连指导员冯玉庆、营讯员黄继光、连通讯员吴三羊和肖登良。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不过黄继光没喊后来那句让四亿五千万人热血沸腾的口号:让祖国人民等着我们的好消息吧!他们炸掉了三个地堡,付出的代价是吴三羊牺牲,肖登良重伤,黄继光爬到最后一个地堡前的时候全身也已经七处负伤。他爬起来,用力支起上身,向战友们说了句什么,只有指导员冯玉庆省悟了:“快,黄继光要堵枪眼。”牺牲后的黄继光全身伤口都没有流血,地堡前也没有血迹——血都在路途上流尽了。
当时的目击者大都在后来的反击中牺牲,只有万福来重伤活了下来,在医院听到报上说黄继光仅仅追授“二级英雄”,大为不满,上书陈情。志愿军总部遂撤销黄继光“二级英雄”,追授“特级英雄”称号——我军至今仅有杨根思和黄继光获得过这种级别的荣誉。
十五军战后编撰的《抗美援朝战争战史》中说道:“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也只有这样一个民族的优秀儿女,才能这样的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20日晨,敌人再度反扑,上甘岭表面阵地再度失守。四十五师再无一个完整的建制连队,21个步兵连伤亡均逾半数以上。联合国军投入了十七个营,伤亡七千之众,惨到每个连不足四十个人。美国随军记者威尔逊报导:一个连长点名,下面答到的只有一名上士和一名列兵。
战斗进入了坑道战。电影《上甘岭》里主要反映的就是这一段的故事。10月24日晚上,秦基伟将军部警卫连补充到一号坑道,120多号人,穿过两道固定炮火封锁线,连排干部只剩一个副排长,还有二十五个兵。
坑道里的志愿军战士为后方赢得了时间。10月30日,我方再度反攻。
我方动用了133门重炮。美七师上尉尼基惊恐地告诉随军记者:“中国军队的炮火像下雨一样,每秒钟一发,可怕极了。我们根本没有藏身之地。”每秒钟一发美军就受不了了,殊不知我们的战士在10月14日面对的是每秒钟六发的狂轰。
5小时后,志愿军收复主峰。次日凌晨,南朝鲜二师三十一团和阿比西尼亚营反攻,发动了四十余次攻击。一天下来,全员上阵的三十一团便完全丧失战斗力,直到朝鲜战争结束也没能恢复战斗力。11月1日,美七师,南朝鲜九师再度反扑,打DAO2日拂晓反被我坚守部队打了个反击,收复597•9全部表面阵地。四十五师补充后用于反击的10个连也全部打光。11月15日南朝鲜九师和美187空降团分五路进攻,四十五师最后一个连队增援到位,打到下午三点,连长赵黑林趴在敌人尸体上写了个条子派人后送:我巩固住了主峰,敌人上不来了。
当天美国人坦率地向新闻界承认:“到此为止,联军在三角形山是打败了。”
先后屯过三四百人的一号坑道,只走出了八个人,下阵地的时候,又在炮火下牺牲了2个,到军部,又被饼乾和牛肉罐头撑死一个。
随手抓把土,数出三十二粒弹片,一面红旗上有三百八十一个弹孔,一截一米不到的树干上,嵌进了一百多个弹头和弹片。
上甘岭战役,双方伤亡人数有多种说法,但是毫无例外的都有夸大对方损失,少报己方损失的毛病。
我方战报:歼敌两万五千余人,十五军伤亡一万一千五百二十九人,其中阵亡五千二百一十三人。美方战报:损失九千余人,共CHAN党死伤一万九千余人。但毫无疑问的是,这片3•8平方公里的山头,已经被鲜血浸透了。
二、谁的胜利?
彭德怀指着朝鲜地图对十五军军长秦基伟说:“五圣山是朝鲜中线的门户。失掉五圣山,我们将后退200公里无险可守。你要记住,谁丢了五圣山,谁要对朝鲜的历史负责。”
1952年9、10月间,北朝鲜部队相继丢失两个重兵把守的要隘——9月5日,联合国军攻占北朝鲜部队据守的“喋血山岭”;10月13日,联合国军攻占“伤心岭”。10月14日,联合国军挟连胜之威,进攻上甘岭,打DAO11月中旬,苦战之后,美国人承认失败。
我们对朝鲜的历史,负得起责。北朝鲜人对自己的历史,却未必负得起责。
板门店的谈判桌上只有北朝鲜和联合国的旗帜,北朝鲜人认为南韩人不配作为谈判对手,至于中国人,如果过分突出他们的功绩,那么“主体思想”的伟大之处如何体现?他们认为这是金日成思想,即“主体思想”的伟大胜利,所以撤去了中国国旗。上甘岭注定要和“伤心岭”、“喋血山岭”一块被北朝鲜的历史书所遗忘。但是历史终将恢复其本来面目,我只能希望我们自己永远都不要遗忘先人们在另一片国土上为国家争来的荣誉。
什么叫做英雄?摧锋于正锐,挽澜于极危,可以叫做英雄。
整个上甘岭战役中,天上没有出现过一架我们的飞机;是役我们的坦克也没有参战的纪录;我们的火炮最多的时候,也不过是敌方的四分之一,美军总共发射了190多万发炮弹,五千多枚航弹,我们只有40多万发炮弹,而且几乎全是后期才用上的。
数百万发炮弹蹂躏着这两个区区3•8平方公里的小山头,这两个在范弗里特的作战计划里第一天就该拿下来的小山头,用自己的粉身碎骨验证了人类的勇敢精神。
此役之后,美军再没有向我发动过营以上规模的的进攻,朝鲜战局从此稳定在了38度线上。这一战奠定了朝鲜的南疆北界。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86年出版的五百万分之一的地图上,找不到海拔1061•7米的五圣山,却标出了上甘岭。
这就是历史的崇山峻岭,让人们一眼就看见了她:“呵,这就是上甘岭!”
原本是二等部队的十五军四十五师,这一战基本上打光,但是她从此昂首跨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等主力的行列,因为她的战绩是——上甘岭。
1961年3月,中央军委从全军中抽出三支主力第一军、第十五军、第三十八军,交由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挑选一支,改建为中国第一支空降兵军。
这位上将选择了十五军,理由是:“十五军是个能打仗的部队,他们在上甘岭打出了国威,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都知道有个十五军。”
国家赢得了地位,从此美国人将中国视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西方人的标准是:要想成为强国,你必须击败过另一个强国的军队。将军们赢得了荣誉,几十年后秦基伟将军踌躇满志地登上国防部长的位置,不能说和上甘岭没有一点关系。
历史已经记不完那一万多在战火中浴血的战士的姓名了,他们的身躯已经和朝鲜半岛的五圣山揉和在了一起。
我们没有足够的大炮,甚至于没有足够的反坦克手雷,当时前沿阵地上的战士们唯一希望的是多给配点手雷,因为这个东西“一炸一片”,炸碉堡也比手榴弹威力大多了。可是,黄继光手里仍然只有一颗手雷,因为这个东西我们造不出来,我们没有那么多钱去进口。美国人可以动用B-29去轰炸一辆自行车,而我们手里的反坦克手雷只能留给敌人的坦克,用来炸碉堡就算是很奢侈了。当年的美国随军记者贝文。亚历山大写道:“(中国)部队进攻时,通常主要依靠轻兵器、机枪和手榴弹。只有对付最有利的目标时,才肯动用迫击炮。”
对一个国家、民族落后的痛苦体味最深的,莫过于它的军队。
这就是我们可爱的战士——他们从不和自己的中国讲条件,没有任何奢求,决不会因为没有空中支援放弃进攻,决不会埋怨炮兵火力不够,决不会怪罪没有足够的给养,只要一息尚存,他们就绝不放弃自己的阵地……他们甚至可以在长津湖华氏零下20度的气温里整夜潜伏,身上仅仅只有单衣;他们可以在烈火中一动不动;他们中的每个人都随时准备着拎起爆破筒和敌人同归于尽……
舞台艺术往往在现实的基础上有所夸张,比如说美国大片《珍珠港》吧,历史事实是日军损失飞机九架,飞行员二十一人,其中没有一架战斗机,但大家不妨借一部来仔细数数看看雷夫他们搞掉了多少架“零”式战斗机!可是看看我们的《上甘岭》、《英雄儿女》,可以说没有一部中的英雄事迹是编导们胡编乱造的,如果要说不足,那只能是他们表现的还不够,不能在屏幕上完整的再现每秒钟六发重炮炮弹爆炸的震撼。
3•8平方公里的狭小面积,一日之内落弹30余万发;一万余人,要对抗七万多敌人;前沿阵地上,经常是一两个残破的连对抗一两个齐装满员的团,而且几乎没有炮火支援,弹药也常常补充不上,一桶水、一箱弹药、一个苹果常常是牺牲好几条人命都不一定送得上去……
在这样的情况下取得的胜利,可以说是一个奇迹。美国人不是输给了地利。他们忘记了拿破仑一百余年前讲过的话:“中国是一头睡着了的狮子,我希望她永远都不要醒来。”
上甘岭,不仅是一两个伟人的胜利,也不仅是几十个将军的胜利。当一个辉煌了两千年的民族破落后重新找回自信的时候,这种力量是可怕的。伟人与将军们所做的,只不过是合理的利用了这股力量。
上甘岭的鲜血会不会被遗忘?五十年了,灵与肉都化为了清风明月,值此五十年祭,谨以此文悼念先烈于地下,希望大家能和我一道,摒除一会儿生命中的物欲,回忆一下那个不可思议的年代。
纪念一下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献出宝贵生命和热血的人们
你们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图片: http://ke..com/pic/14/1147401020261617_small.jpg
⑩ 求经典的二战时期的战争片,越多越好。
电影不在多少,关键是经典好看,看电影应该舍糙求精。
二战电影好看一点的基本上我都看过,就各人来说比较偏好“战场写实”和“剧情反思”两类。
战斗场面较多,且还原写实度好的几部:
《拯救大兵瑞恩》主剧情类型是:敌后营救。整部电影汇集了:抢滩登陆,阵地攻坚,敌后穿插,城市狙击,野战攻坚,反坦克战,城市巷战。战斗场景刻画的还算比较好,炸点和焰火特效不失真,剧情整体鲜明,最后的寓意做了升华。二战电影经典中的经典。
牺牲六个人拯救一个人,是值得的,因为那六个人代表为战争抗争而牺牲的先烈,而那一个人”瑞恩“就代表活着的人,代表无数战后的人,”不要辜负“就是告诉我们,和平来之不易,活着的我们要活出精彩,对得起他们的牺牲。
至于《硫磺岛家书》日美合拍,主要是以日本守军视角。还不错~
《父辈的旗帜》倒叙插叙多,美军视角。
《太平洋的奇迹》、《登陆之日》、《血战冲绳岛》!都还不错
这几部算是比较好的二战战场写实电影。
还有一些如:《从海底出击》潜艇战,《偷袭珍珠港(虎虎虎)》空战轰炸,《斯大林格勒》阵地防御战,反坦克战,《最长的一天》登陆战。这些都还不错。
其它的还有很多,但是精彩程度就不是那么好。
还有一类是战争题材类的电影,但是没什么战斗场景刻画的,这一类属于二战战争剧情电影。如《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地雷区》、《鬼子来了》。。。这一类的剧情虽然不错,但是个人不喜欢这一类,剧情太无聊。
其它《西线无战事》、《野战排》、《我们曾经是战士》、《黑鹰坠落》、《这里的黎明静悄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