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电影《兵临城下》人物
瓦希里·扎伊采夫上尉是一位有名的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联陆军狙击手,他在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于11月10日至12月17日之间共击毙了225名德意志国防军和其他轴心国的士兵与军官而一战成名。在二战期间共击毙德军400名。由他培训的狙击手共毙敌约一万名。战后他被提升为陆军少将。苏联电影《兵临城下》的男主角瓦西里·扎伊采夫的原型。瓦希里·格里高叶维奇·扎伊采夫上尉是一位有名的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联陆军狙击手,1942年一直到11月10日之前,瓦西里就以传统的莫辛-纳甘步枪一共击杀了32名轴心国的士兵;在1942年10月到1943年1月之间,瓦西里总计击杀大约242名敌军。不过真实数目可能更高,有的人认为甚至可以高到400人左右。人物生平瓦西里出生于耶勒宁斯科耶(又称为亚列宁斯科亚),于乌拉山脉长大。瓦西里的姓氏“扎伊采夫”这个名字在俄语与"野兔"有相近的意思(同字根)。在前往斯大林格勒前,服役于苏联海军担任岸勤人员,直到他从报章杂志得知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烈之后,就自愿加入这一场有史以来最残酷的会战。柴瑟夫被分派到苏联陆军第62军第284步兵师第1047团(1047th Rifle Regiment of the 284th Rifle Division of the 62nd Army)。 瓦西里由于瓦西里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成名,所以俄国人在斯大林格勒的拉祖尔化学工厂(Lazur chemical works)成立狙击学校并由他亲自负责训练。由于扎伊采夫的姓氏涵义的关系,因此所开办的狙击手学校训练出的学生又被昵称为“小兔兔”("Zaichata";瓦西里当然就是那只“老兔子”了!)。在安东尼.毕佛(Antony Beevor,前英国第11轻骑兵中队军官,现任历史学家)所著的"斯大林格勒"中,毕佛认为在拉祖尔化工厂所开办的学校正是第62军以及苏联陆军的"狙击手运动"的滥觞,部队之间开始举办训练营并且宣扬狙击法则,以大锅炒的方式为训练原则,学员与官兵们热烈地彼此互相交换关于狙击技巧与战术的想法以及原则等。根据一项估计,柴老兔一手带大的柴小兔崽子们,一共造成超过三千个轴心国官兵的惨重死伤。瓦西里服役至1943年1月,眼睛因为地雷炸伤而退役,之后他由维拉米尔·费拉托夫(Vladimir Filatov)教授照顾,并且治疗他的眼睛。瓦西里最后重返战场,并且参加德涅斯特河战役,当时已经官拜上尉了。战后瓦西里造访柏林,并与军中同袍们相见。同袍们赠送一把新的狙击枪给他,上面刻着:“敬苏联英雄瓦西里·扎伊采夫,在斯大林格勒杀死了超过300个法西斯份子。” ("To the Hero of the Soviet Union Zaytsev Vasily, who buried in Stalingrad more than 300 fascists.";目前这把枪保存在伏尔加格勒博物馆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区)。之后瓦西里便在基辅经营工厂,一直到去世前都住在基辅,享年76岁。狙击之王论战绩,苏联英雄、功勋狙击手扎依采夫并不那么显赫,总共消灭250名敌人。而二战中消灭300名以上敌人的狙击手在苏军中就有20多人。然而扎依采夫在军史学家眼中声誉最高,这不仅是因为他为狙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且是由于他战胜了德军最著名的狙击手之王科宁斯。1942年秋,苏军的狙击兵们在斯大林格勒防御战中大显神威,令德军吃足了苦头。军事记者们更使62集团军284步兵师1047团的狙击手扎依采夫准尉名声大噪——他曾在10天内击毙42名德军士兵。希特勒的将军们决定拔掉这颗钉子,德军第6集团军司令部要求将德军的王牌狙击手调来斯大林格勒前线专门对付扎依采夫。重任落在了德军柏林狙击兵学校校长科宁斯上校的肩上。从柏林飞抵前线的科宁斯率先开始行动。他打死了两名苏军狙击手——每个都是一发命中。这是决斗的挑战书。科宁斯以行动宣告了他的到来。接下来,双方都在为这场决战进行准备。前线一片寂静,只有零星的炮声和飞机轰炸声偶尔响起,此外,连狙击手们的枪声也似乎销声匿迹了。这段时间,扎依采夫和伙伴库利科夫研究了从马马耶夫高地到“红十月”工厂这一段前线,标下了所有的地形、地物:瓦砾成堆的街道,楼房的断壁残垣,折断的柱子,被焚毁的汽车……有上千个德国狙击手可藏身的埋伏点。扎依采夫清楚,科宁斯就躲在其中一处。[1]身后相关2006年1月31日,瓦西里·扎伊采夫的遗体以隆重的军礼被重新迁葬到马马耶夫岗 (Mamayev Kurgan)。由于瓦西里的遗愿是希望将他的遗体埋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纪念碑下,所以他的的棺木被埋葬在纪念碑旁;碑上则写着瓦西里的名言:“我们没有任何撤退的余地。”(事实上该语出自赫鲁晓夫,就是担任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总委,"political commissar"。)相关传说德军士兵海恩兹·托尔伐特(Heinz Thorvald)的步枪瞄准镜,据传是柴瑟夫最宝贝的战利品,目前展示在莫斯科的陆军博物馆,不过这整个故事并没有被确认,因为所有的苏联军事报告也皆未提及。瓦西里的自传《Notes of a Sniper》中提到他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其实遭遇的对手应该是“海恩兹.托尔伐特”,瓦西里是依据从被击毙的尸首上所搜出的身分证明文件而得知。这个名字后来由一位名为“大卫.罗宾斯”(David L. Robbins)的作家用在1999年出版的小说"老鼠之战"(War of the Rats)中出现,罗宾斯称托尔伐特是一位党卫队的上校,而且还根本就是位于德国佐森(Zossen)国防军狙击学校的总教官。马豪斯·海茨瑙亚(Matthäus Hetzenauer),国防军狙击冠军。历史学家曾经不断质疑这个似乎虚构的高手是否真的存在,不过下面的几个理由臆测出历史上从无此人过:没有纪录能指出党卫军曾经参加过斯大林格勒会战. 党卫军本身的狙击手人数屈指可数,而且党卫军战功并不将狙击视为重要考核,所以放冷枪其实是国防军的粗活。 不会有哪个狙击手会身居要津官至上校(Standartenführer),身为狙击手就是被指望来帮忙扭转战况的,带头指挥往前冲锋陷阵与躲起来放冷枪是完全互相悖逆不可能一起实现的。 即便到了战争末期,有明文记载德军第一名黑白无常君也不过是个21岁的"二兵"(Gefreiter),叫做"马豪斯·海茨瑙亚(Matthäus Hetzenauer),一共345人命丧他的右手食指下,根本还不到科尼希的"击毙超过400人"的纪录。 斯大林格勒战役为前苏联抵抗当时德军的进攻画下了时代的转捩点,在异常艰苦的状况下,前苏联的政宣文工为了保持庞大部队的战斗精神,本来就会捏造充斥着一堆谎言来增进部队士气,尤其当时战况在如此不明朗也不乐观的情形下。附记费奥多·欧克洛普科夫(Fyodor Okhlopkov),苏维埃英雄以及列宁勋章得主。1942年9月13日,德国第六军与前苏联第62军在马马耶夫岗打响斯大林会战。该高地仅有102米高,但是可俯瞰全市,因此该高地的争夺战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不过据记载,马马耶夫岗尽管被俄军布置沟壕如犬牙交错,铁丝绊网夹杂地雷,有固若金汤样,然而还是在德军的猛攻下,一天之内就失陷了。 其实"老鼠之战"本身并非大卫·罗宾斯命名,其典故出自该战役中自嘲自讽的德军官兵,说这是"wir haben einen Krieg der Ratten.",因为两军交战激烈程度仅有一墙之隔,连对方的呼吸声都清楚可闻。德国官兵还说,"就算占领了厨房还有客厅要打上一场"(wir haben einen anderen Krieg, zum des lebenden Raumes herunterzunehmen, sogar, das wir bereits die Küche besetzten.)。 就以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而言,苏俄以其人口数量比例而产生造就了许多知名的狙击手,其中很多人都以庞大的杀人数字成名。例如苏联陆军狙击排行榜的状元,隶属第4步兵师的米海尔·伊尔伊奇·苏可夫(Mihail Ilyich Surkov, 4th rifle division)就以702人领先第二名隶属第259步兵团的瓦西里·科瓦强禔拉泽(Vasiliy Shalvovich Kvachantiradze, 259th rifle regiment)534人,以及第三名隶属第1122步兵团的伊凡·希多伦科(Ivan Sidorenko)500人。因此,有人指出瓦西里的事迹并没有什么独特的,因为还有其他49位苏联狙击手的成绩排在扎伊采夫前面。 苏联狙击手排行榜中最特别的是第八名的费奥多·欧克洛普科夫(Fyodor Okhlopkov),这一位道道地地的雅库特人有如他弯弓射大雕的先祖一样(西元13世纪时雅库特族与蒙古一起被成吉思汗统一),如果连他在冬季战争中的战绩一起计算,一共是541人(也有一说是429人)。 虽然说苏联狙击手的战绩辉煌,不过都是经过为了振奋士气的政工文宣战报所报道的,本来就有夸大的嫌疑;更讽刺的是有的狙击手击杀确认是“依据理论上”来认定的。 目前狙击手的成绩认定中,尽管有所争议,然而席摩·海赫的纪录依旧有可信度,费奥多·欧克洛普科夫的纪录没有传出过争议;至于本篇的主人翁瓦西里,一样也是货真价实。相关电影作为柏林影展的开幕片,《兵临城下》是根据作家威廉-克雷格1973年的一本同名纪实小说改编,瓦西里也是确有其人,按照当时苏联的宣传,瓦西里在二战中一共毙敌400余名,他缴获德军狙击手的步枪瞄准镜至今还在俄国的军事博物馆里展出。这部极富传奇色彩的影片同时也是欧洲影坛有史以来制作成本最高的作品,达到了9千万美元,主要演员基本上都是走红于好莱坞的英国明星,其中有近年来凭借奥斯卡大赢家《莎翁情史》《伊丽莎白》迅速走红的约瑟夫-费因斯,在《天才瑞普利》中展现精湛演技的裘德-洛以及硬汉形象的艾德-哈里斯(《勇闯夺命岛》),在1999年的热门冒险影片《木乃伊》中饰演可爱的女探险家的瑞切尔-薇兹也在影片中再显身手,与裘德-洛上演一场“火线恋情”。 《兵临城下》的幕后总指挥是一位“影不惊人死不休”的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他在1991年执导的《情人》一片手法大胆、惟美,赋予这部三级作品相当的艺术性,可以称得上是惊世之作,所以就连一向“守身如玉”的梁家辉也被不知不觉诱惑了一把,接拍了那部“露而不贱”的感官大作。继《情人》之后让还拍摄了一些颇受争议的作品,部分作品由于歪曲事实而受到了批判。好在这次的作品已有史学家评论基本忠于史实,相信传奇的故事背景,曲折紧张的情节,融合让氏惟美的情爱描写一定会让影片极具观赏性。
Ⅱ 兵临城下是否真有此人
这个故事是真实的,男主角瓦西里扎伊采夫确有此人。电影为了艺术效果会修改一些东西,但大体上和真实事件相差不大,至于最后瓦西里扎伊采夫和那个德国狙击手对决纯属虚构了,只不过是为了剧情而添加的。具体真是情况你可以去网络搜关于瓦西里扎伊采夫的资料。上面会有详细的介绍。
Ⅲ 《兵临城下》中苏德狙击手的较量是真实的吗
是真实故事改编的,原型是苏联英雄——扎伊采夫。
瓦西里·扎伊采夫上尉是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联陆军的一位著名狙击手,他因在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于11月10日至12月17日之间共击毙了225名德意志国防军和其他轴心国的士兵与军官而一战成名。在二战期间共击毙德军400名。由他培训的狙击手共毙敌约一万名。战后他被提升为陆军少将。同时也是美国拍摄的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电影《兵临城下》的男主角瓦西里·扎伊采夫的原型。
Ⅳ 电影兵临城下的男主角原型是谁
就是瓦西里 科冶采夫 他是当时苏军中第二位最好的狙击手,第一长的没他帅就没有被拿来作为英雄来宣传。
Ⅳ 兵临城下中的瓦西里原型是谁
原型是瓦西里·扎伊采夫。
瓦西里·扎伊采夫(俄语:Васи́лий Григо́рьевич За́йцев/英语:Vasily Zaytsev,1915年3月23日—1991年12月15日),出生于俄罗斯亚列宁斯科亚,苏联军人、著名狙击手、狙击学校校长。
因在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于11月10日至12月17日之间共击毙了225名德意志国防军和其他轴心国的士兵与军官而一战成名。
在二战期间共击毙德军400名,由他培训的狙击手共毙敌约一万名。1944年退伍,战后被提升为陆军少将。瓦西里·扎伊采夫也是美国拍摄的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电影《兵临城下》的男主角瓦西里·扎伊采夫的原型。
(5)电影兵临城下男主角的原型扩展阅读:
人物生平
瓦西里服役至1943年1月,因为眼睛被地雷炸伤而退役,之后他由维拉米尔·费拉托夫(Vladimir Filatov)教授照顾,并且治疗他的眼睛。瓦西里最后重返战场,并且参加德涅斯特河战役,当时已经官拜上尉了。
战后瓦西里造访柏林,并与军中同袍们相见。同袍们赠送一把新的狙击枪给他,上面刻着:“敬苏联英雄瓦西里·扎伊采夫,在斯大林格勒杀死了超过300个法西斯份子。”("To the Hero of the Soviet Union Zaytsev Vasily, who buried in Stalingrad more than 300 fascists."。
目前这把枪保存在伏尔加格勒博物馆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区)。之后瓦西里便在基辅经营工厂,一直到去世前都住在基辅,享年76岁。
Ⅵ 二战电影 兵临城下 感觉这个电影很好看 里面的主角是真有其人吗```
瓦希里·扎伊采夫上尉是一位有名的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联陆军狙击手,他在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于11月10日至12月17日之间共击毙了225名德意志国防军和其他轴心国的士兵与军官而一战成名。在二战期间共击毙德军400名。由他培训的狙击手共毙敌约一万名。战后他被提升为陆军少将。苏联电影《兵临城下》的男主角瓦西里·扎伊采夫的原型。 网络里有他的详细资料. 那个女主角是电影虚构的.
Ⅶ 兵临城下原型人物结局
是以瓦西里为原型的。《兵临城下》男主角的原型,曾击毙400多名敌军,作战时的冷静心态、枪法的精准以及对战局的分析等等,这都是瓦西里当时所具备的特质。现成一游戏角色。
Ⅷ 瓦西利是谁
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出生于1921年11月17日,从小就有当兵报效祖国的志向,中学毕业后考入了斯摩棱斯克的一所军校。1941年6月14日,就在德国军队向苏联发起进攻的前一个星期,瓦西里·伊万诺维奇·伊万诺夫从军校毕业,被派到部队担任机枪排的排长。尽管卫国战争已经过去60多年,但对瓦西里·伊万诺维奇来说,一切就仿佛发生在昨天。他清楚地记得,在西部战线作战的时候,一个排的战友最后就剩下他一个人。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在战争期间3次负伤,每次伤好后都被派往不同的战线。他在几年时间里,辗转于西部战线、西南战线、南部战线。
瓦西里·伊万诺维奇第三次负伤痊愈之后,被送到著名的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5年1月5日,他被派往位于哈巴罗夫斯克的远东军区总部工作。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瓦西里·伊万诺维奇直接与中国打交道。说到这里,瓦西里·伊万诺维奇从柜子里拿出一个相册,里面都是一些发黄的老照片。他指着上面的照片说:“我和当时在苏联境内训练的中国抗日民主联军中的很多将领都很熟悉,这是周保中!这是赵一曼!”
1945年8月9日,苏联正式出兵对日本作战,瓦西里·伊万诺维奇所在的部队随即越过中苏边境线进入中国境内。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回忆说,苏军出兵的线路有3个:后贝加尔战线———途经蒙古到长春、旅顺;第一远东线路———途经牡丹江到吉林、朝鲜;第二远东线路———途经佳木斯到哈尔滨。瓦西里·伊万诺维奇所在部队走的是第二远东线路。他在部队中负责陆运和水运的协调工作。3个月后,瓦西里·伊万诺维奇所在部队对日作战使命完成,撤回哈巴罗夫斯克的大本营。
1956年,瓦西里·伊万诺维奇被调入苏军总参谋部外事局,从此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军事外交工作。他先后担任过苏联驻缅甸武官、驻埃塞俄比亚武官。1970年,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又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这一次他的正式官衔是苏联驻中国武官,直至1975年离任,在中国一共干了5年。这段时间正值中国十年动乱,中苏两国也处于敌对状态,瓦西里·伊万诺维奇不愿更多地提起这段往事。
1979年,瓦西里·伊万诺维奇从军队正式退役,但他退休以后并没有呆在家里休息,而是来到苏联老战士委员会,专门负责当年在远东参加过对日作战的老战士的联络工作。
最近这十几年,随着中俄两国面向21世纪战略伙伴关系的不断深入发展,中俄之间各个层次的交往不断深入,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的俄罗斯老战士也有机会重返中国,寻访战斗过的足迹,缅怀牺牲的战友。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告诉记者,他在1996年和2000年去过两次中国,看到分布在中国各地的苏军烈士纪念碑和墓地保存得完好无损,他感到非常欣慰。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告诉记者,根据俄罗斯军方统计的数字,当年在中国战场上牺牲的苏军官兵人数为12900人,其中有好几千人就被安葬在牺牲的地方。说到这里,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又从书架上拿下一本书,上面记录着在中国牺牲的苏军官兵姓名、牺牲的时间地点、安葬地等资料。瓦西里·伊万诺维奇自豪地说,他参加了这本书的编写,为的就是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英雄,也让这些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献出年轻生命的烈士在九泉之下感到一些安慰。瓦西里·伊万诺维奇特别强调,中国同志为编写此书提供了很多珍贵的资料,而且还曾派出工作小组来核对名单
Ⅸ 兵临城下李志仁原型
原型就是苏联第一狙击手瓦西里·扎伊采夫。
他曾经在卫国战役中创造了击毙四百名德军的辉煌纪录,并且还在后期培养了数十名优秀的徒弟,一共狙击敌军多达一万人。当然瓦西里之所以能获得如此之高的荣誉,除了他个人的优秀射击战绩外,他还为苏联培养了大批的狙击人才,据说足足有二十多名优秀狙击手,当时一共在战争中击毙了一万多名敌人,可以说为苏联的狙击战力给予了极大的补充,在二战时期也是德军最为畏惧的一个人。不过在电影《兵临城下》中除了男主角的原型瓦西里·扎伊采夫之外,还有很多角色都是能找到真实人物背景的,比如电影中瓦西里和柯尼格少校的对决也是真实存在的,据说当时德军是专门为了压制瓦西里才找来了一名顶级狙击手,两人足足对抗了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