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演员大全 > 绿皮书电影里博士去了哪些城市

绿皮书电影里博士去了哪些城市

发布时间:2022-12-10 13:08:25

『壹』 电影《绿皮书》中提到的 博比肯迪尼是谁

博比肯尼迪简介

Robert Francis Kennedy罗伯特·弗朗西斯·肯尼迪(1925年11月20日 - 1968年6月6日),俗称Bobby“巴比”。
他是来自马萨诸塞州的美国政客,是第35任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弟弟。在约翰·肯尼迪总统任内担任美国司法部长,在和平解决古巴导弹危机和促进民权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1965年他当选美国纽约州参议员,是著名的反对越战的民主党人,1968年他是民主党无可争议总统候选人,享有极高的威望。但突然遇刺身亡,导致共和党的理查德·尼克松最终赢得总统选举。

罗伯特肯尼迪的家族成员

罗伯特肯尼迪(Robert F. Kennedy)共有11个子女,他们分别是:

  1. 大女儿Kathleen Kennedy Townsend。1951年出生,律师、前任马里兰州副州长

    大儿子Joseph P. Kennedy II, 1952年出生,商人、民主党政治家,前任麻省众议院议员 。
  2. 二儿子Robert F. Kennedy, Jr。1954年出生,电台节目主持人、环保行动主义者、作家、环境学律师。
  3. 三儿子David A. Kennedy。1955年出生,由于患有细菌性心内膜炎而对含有毒品成分的药品产生依赖,1984年因吸食过量含有毒品成分的药物去世,只有28岁。
  4. 二女儿Courtney Kennedy Hill。1956年出生,曾担任联合国艾滋病基金会代表

    四儿子Michael LeMoyne Kennedy,1958年出生,曾担任一家能源公司的一把手。1997年,在滑雪场发生意外去世 。
  5. 三女儿Kerry Kennedy。1959年出生,人权运动成员、作家。
  6. 四儿子Christopher G. Kennedy。1963年出生,商人,约瑟夫·P·肯尼迪企业主席,前任伊利诺伊大学董事会主席六儿子Max Kennedy,1965年出生,作家、布朗大学图书馆研究员 。
  7. 小儿子Douglas Harriman Kennedy。1967年出生,媒体记者。
  8. 小女儿Rory Elizabeth Katherine Kennedy。1968年出生,纪录片电影制作人。Rory是唯一一个在父亲肯尼迪去世后出生的孩子。

『贰』 电影《绿皮书》为什么会大获好评

电影《绿书皮》的导演是彼得法拉利,这部影片一共包揽了奥斯卡三项大奖,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


这部电影主要是通过一些细节,化解了种族之间的矛盾,让我们看到了跨越种族的友谊,让人觉得温馨感动。

『叁』 电影绿皮书怎么样

这是知乎上关于绿皮书的一段评价,我觉得写的很好,也很好的评价了绿皮书这部电影:
《绿皮书》是部非常“舒服”的电影,导演拍得舒服,演员演得舒服,观众看得也舒服。

什么是“舒服”?“舒服”就是它做对了它应该做对的一切事情。
从叙事到演员,从配乐到剪接,《绿皮书》的每一道环节都做得非常妥帖。它就像是一件无可挑剔的工艺品,精致而准确。
它经得起反复的琢磨,有太多细节,都妙到巅毫。
而且更重要的是,我被它打动了。
1
影片片名中的“绿皮书”三个字,指的是一部真实存在过的书籍,全称为《黑人驾驶者绿皮书》。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黑人平权运动取得成果之前,美国南部多州的种族歧视现象都非常严重,以至于黑人出行变得困难重重。于是“绿皮书”应运而生,在“绿皮书”中,详细记录了美国南部各城市允许黑人出入的餐厅及酒店,为黑人旅行者规避风险。
所谓“绿皮书”,其实就是一本旅行指南。
而影片《绿皮书》讲述的,正是一个发生在旅途上的故事。
一个白人司机载着一位黑人钢琴家,依照“绿皮书”的指引,从纽约一路南下巡演,在旅途中,两个在各方面都有着巨大差异的人结下了深厚友谊。
老影迷一定会对这样的故事感到熟悉。法国电影《触不可及》也曾用类似的设定让无数人感动不已,而1989年的《为黛西小姐开车》则在故事上和本片更为相似。当然,在这两部片子里,身份较低的一方是黑人,这在《绿皮书》中被对调了过来。
恰恰是这样的“对调”,让《绿皮书》变得更加值得玩味。
影片中的白人司机托尼·利普,出身寒微,没怎么受过教育,为人粗俗,喜欢用拳头讲道理。
另一位主角黑人钢琴家唐·谢利与他截然不同。
唐·谢利精通多国语言,混迹于纽约的上流圈子,有身份,有修养,做事有自己“苛刻”的原则。
两个人因为肤色而产生的社会地位差异,又因为身份差异变得复杂了。
白人和黑人的角色,在这个故事里都没有定式化地出现。
换句话说,导演可能想让我们知道,影片中的两个主要角色,不是一个黑人和一个白人,而是两个不能被肤色所简单定义的人。
影片的母题也就不再是“种族歧视”,而变成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托尼和唐之间的情谊,也不只是歧视的消弭,而是人与人之间最真挚最朴素的尊重、欣赏与关怀。
让个体高于群体又投射群体,正是《绿皮书》的动人之处。
托尼会在看完唐的演出后告诉妻子,唐是一个天才,他欣赏唐。这种欣赏构成了他对唐理解和尊重的基础,而这种欣赏无关种族,无关身份,只关乎于人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
唐对于托尼,则更多的是一种信任。托尼虽然粗俗无礼,但他守信,办事靠谱,也愿意和唐交流。
他没有简单地将唐看成一个雇主,更没有因为唐的肤色而产生太多偏见,尽管他其实也颇有些种族歧视的思想。他的直爽和诚恳,在很多时候都能温暖到孤独的唐。
“孤独”是影片非常重要的关键词。
唐复杂的身份属性,是整部电影的核心话题。
影片中有一场非常有力量的戏,唐站在自己的车边,看着农田里耕作的黑人同胞们,他是那样不同,茫然而无力。
他是黑人,也是有身份有地位的钢琴家,也是一个同性恋。影片中有一场戏,在雨夜里,他情绪崩溃,他说自己孤身一人待在城堡里,他问托尼:
“我不够黑,也不够白,甚至不够男人,那我到底是什么?”
托尼没有回答,整部电影也没有回答。
但这样冷冽的问题,被影片用温暖的方式给予了回应。
他的身份属性无法改变,但他可以选择鼓起勇气,走出城堡。
唐有一个兄弟,但不常联系,托尼告诉他:
“世界上有太多孤独的人害怕先踏出第一步。”
诚然,人与人之间的巴别塔永远存在,或是因为种族,或是因为信仰,或是因为身份和地位。
但只有踏出第一步,才有可能改变现状。
《绿皮书》的故事,讲的其实就是这样的“一步”,托尼和唐的友谊,温暖而美好,简单却又足够打动人心。
《绿皮书》出色就出色在,它讲了一个极好的故事,且把故事讲得极好。
导演彼得·法雷里是好莱坞成名已久的导演,拍低俗喜剧的好手,著名的公路喜剧《阿呆与阿瓜》就出自他和自己兄弟的手笔。
拍公路片,他是驾轻就熟。
《绿皮书》的叙事沉稳而老道,又不失轻松明快,这多少得归功于彼得·法雷里。
好的导演,能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
体现在《绿皮书》中,就是细节的出众。
影片中有一个关键道具,一块绿色的石头。
这块绿色的石头起初是托尼在一个小摊的地上捡到,恪守原则的唐要他还回小摊,他无奈答应。
但到了影片后面,绿色石头又出现了,不知道托尼使了什么把戏,而唐显然也知道托尼之前并未归还石头。这块被托尼称为“幸运石”的石头成了代表两人友情的符号,在片尾又出现在了唐的手上。
用一块小小的石头,就把人物关系交代得明明白白,且让影片更显得温情,实在厉害。
比石头更有力的是情书。
情书是贯穿全片的重要道具。
最开始,托尼的妻子要求托尼在旅途中给她写信,托尼不情愿,但还是写了,没受过什么教育的他文词匮乏,写下的信不但语焉不详且错字百出。
唐见到托尼写信,出于自身的语言洁癖,就干脆代行其事,帮托尼完成。
于是,一封封辞藻华丽且情真意切的信就被送到了托尼妻子的手里。
影片最后,托尼妻子一句“谢谢您帮他给我写信”成为结尾,有力而隽永,温情满满,又自然舒服。
值得一提的,还有影片的配乐。几处极有时代特征的配乐,都辅佐了叙事,更展现出了导演想表达的私货。
对于细节的精妙处理,让《绿皮书》在平淡中充满惊喜,静水流深,却波澜涌动。
它没有展露出任何想要调动观众情绪的意图,却又在不经意间打动了观众,让观众为托尼和唐之间的友谊而感动。
彼得·法雷里的掌控力,着实厉害。
同样厉害的还有两位演员的表演。
维果·莫腾森在片中饰演托尼·利普。他举手投足之间,完全就是一个市井莽汉的做派,真实可感,甚至都不像是在表演。
他登场后的表情,拿烟的姿势,与人交谈时的小动作,都传神极了。
看《绿皮书》,我很难联想到《指环王》里的阿拉贡也是他所饰演。
维果·莫腾森提名了今年奥斯卡的最佳男演员,能不能拿奖我不知道,但我可以肯定的是,他的表演绝对是影帝级别。
演唐·谢利的马赫沙拉·阿里是近几年来在好莱坞最有影响力的黑人男演员之一,钢琴家身上的高傲与脆弱,都被他生动地演绎了出来,那场雨夜中爆发的戏码,实在精彩。阿里拿过奥斯卡最佳男配角,这次的表演,很可能要让他和影爵再续前缘了。(已经拿奖)
奥斯卡最佳影片,我赌《绿皮书》会拿。
当然,如果它无法拿奖,也无妨。
《绿皮书》的出色,不需要奥斯卡来证明。
作者:李霁琛

『肆』 《绿皮书》中钢琴家为什么非要穿越美国南部巡演

《绿皮书》中钢琴家想要身体力行消解种族歧视,展示黑人艺术家风采,所以选择去美国南部巡演。

《绿皮书》的时间背景是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那时候白人至上运动在美国又一次掀起小高潮,专门为黑人所出的“GreenBook”,指明了美国南部哪些地方可以让黑人入住和就餐,片名《绿皮书》就来源于此,表面上为了黑人的便利,实际是种族歧视的无奈产物。

电影中钢琴家DonShirley是个黑人,受过高等教育,有博士学位,谈吐不凡,吃穿住行也很讲究。他常被上层白人邀请去表演,却从没真正地被平等对待过,同时也与自己的族群有着很大鸿沟,他不像很多黑人那样喜欢社区群居,他不熟悉黑人喜欢的歌手音乐,他没吃过炸鸡(更加没用手拿着吃炸鸡),所以他“不黑不白”,是个像白人的黑人。

说起来挺唏嘘的,即使是DonShirley这么厉害的钢琴家,也只能被唱片公司打造成有色人种艺人。但最后在底层小酒吧,他抛开了心结,尽兴演奏一曲最爱的古典音乐,这场肆意随性的弹奏,是钢琴家隐忍到极致的爆发,也是对种族歧视最动情的控诉。

『伍』 绿皮书电影简介

托尼就职的夜总会关门装修,亟需一份工作。有个朋友建议他去参加一位音乐博士为了寻找司机所举办的面试。当他到达豪华公寓后,发现这位博士是个名叫唐的黑人古典乐钢琴家,钢琴家正需要一个司机,负责在他举办南方巡演时的接送工作。

当然,两人心里都十分清楚,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种族隔离严重的南部地区,他们很容易身陷麻烦之中,但托尼需要钱,而唐需要一个能照顾他的专业司机。给托尼付钱的唱片公司给了他一本“绿皮书”指南,上面列着当地黑人可以吃饭睡觉的地方,因为很多旅馆和餐厅都是只限白人。



人物评价

该片有责任去提醒观众,关于美国这个国家的种族关系问题。影片真正想传达的信息,则是如何忍受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维果·莫特森将口音模仿得非常像纽约那种拉长调子的说话方式,并且有种很好的时机感。

在这两个像正反两极的角色渐渐开始尊重彼此的过程中,也有不少笑料掺杂其中。《绿皮书》成功刻画了有色人种所面对的那些困境,这不仅会发生在南部腹地,也会出现在像纽约市这种地方。维果·莫特森的撇嘴微笑似乎很适合这个角色。这让人无法不去喜欢这个角色。

『陆』 电影《绿皮书》里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样的

电影《绿皮书》里的时代背景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种族隔离严重的时代。

剧情简介:托尼由于夜总会关门装修,也亟需一份工作。有个朋友建议他去参加一位音乐博士为了寻找司机所举办的面试。当他到达豪华公寓后,发现这位博士是个名叫唐的黑人古典乐钢琴家,钢琴家正需要一个司机,负责在他举办南方巡演时的接送工作。

当然,两人心里都十分清楚,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种族隔离严重的南部地区,他们很容易身陷麻烦之中,但托尼需要钱,而唐需要一个能照顾他的专业司机。给托尼付钱的唱片公司给了他一本“绿皮书”指南,上面列着当地黑人可以吃饭睡觉的地方,因为很多旅馆和餐厅都是只限白人。


(6)绿皮书电影里博士去了哪些城市扩展阅读:

角色介绍

1、维果·莫特森饰演托尼,纽约一家夜总会的保镖。托尼是个不折不扣的种族歧视者。他不善言谈,内心热爱家庭,有位漂亮的妻子和两个还小的儿子。

2、马赫沙拉·阿里饰演唐,古典乐钢琴家。唐受过高等教育,谈吐不凡,对于吃穿也有极高的要求。他被上层白人欢迎,却从没真正地被平等对待过,同时也与自己的族群有着很大差距。

『柒』 《绿皮书》的深层意义是什么

从深层意义来看,《绿皮书》也代表了当时的黑人举步维艰的社会地位。

该片由真实故事改编,主要讲述了一个著名的黑人钢琴家想要改变人们对黑人的歧视,雇佣了一个正好缺钱的白人司机去南下巡演的故事,南方地区种族歧视严重,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在路途中建立的跨种族、阶级的友谊。电影情节搞笑又令人发醒,人们连饭店、旅馆,黑人都要有所不同,无不体现了社会种族歧视主义所带来的的黑暗。

电影里托尼和雪利博士曾经遭遇过两次颇为危险的情况,第一次托尼的在冲突一触即发之时,将手伸到背后做出掏枪的动作,威吓众人,不要轻举妄动,也成功地让两人全身而退,作为观众的我们根据托尼的行为,当时一致推测他身上并没有带枪,只能在装腔作势,但是当第二次冲突发生时,托尼察觉情况更为危机。

直接从身后掏出了手枪,对空开了两枪,吓跑了准备要突袭他们的人,另一方面,雪利博士在两人因为托尼一时情绪失控袭警而遭到监禁时,一面维持着临危不乱的风度,一面坚定地要求警察尊重他的人权让他打一通电话。没想到过了没多久,警察局居然接到州长打来的电话,要求警方将他们释放。

后来我们才发现雪利博士的那一通电话竟然是打给当时的美国司法部长,同时也是当时的美国总统的弟弟Robert Kennedy,他们两人各自藏的这一手,不只有非常强烈的戏剧效果,同时也很成功的替这两个角色增添了深度。

『捌』 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到底是为谁而拍的呢

“绿皮书”的标题来自非洲裔美国邮递员维克多·雨果·格林(Victor Hugo Green)专门为方便黑人旅行而写的小册子。 在影片中,托尼正是参考了这本绿皮指南,才知道把唐送去哪里吃饭睡觉,不惹麻烦,但随着剧情的推进,托尼和观众都发现,这本小册子还不够。 作为一个护身符,唐因肤色而受到的歧视和不公,来自他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玖』 据说《绿皮书》是好莱坞今年最好的黑人电影,好在哪

一个人的一生中,都应该至少看一部公路片,感受一段故事,享受一趟旅程,也许还会萌生要出去看看的小念头。脱离舒适区总能让人获得一些新的感悟,或者至少是增长一些见闻。一趟长达八周的南部之旅,让托尼见识到了世界的广阔,让谢利博士重新获得了自我的肯定,而对于国内影迷而言,《绿皮书》中的这段旅程,也许能帮助我们开启一种新的处世之道。

人类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篡改它,美化它,龙猫不知道这种美化是意义在哪,它让历史看上去更好看了,却也让我们失去了赎罪的机会。无论是对自然、社会还是人本身,我们不断地夺取,不断地失去,同时又不断地怀疑,不断地肯定和否定,在主义风暴中徘徊不定,主次倒置。若一直如此下去,最终我们可能什么也得不到。我们创造了历史,改写了历史,或许不久后的将来,当历史的主流观点改变之后,我们的历史也将被篡改。

欢迎大家互动评论

阅读全文

与绿皮书电影里博士去了哪些城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孩国外流浪电影 浏览:953
纸板电影院 浏览:738
最强之盾是什么电影 浏览:282
电影院复工的影片 浏览:792
泰国控制电影 浏览:136
奉化电影院电影院 浏览:704
韩国爱情动作片哪部好看的电影 浏览:857
动画英语大电影免费 浏览:843
悬念电影大全 浏览:631
邹晶晶脱轨电影2016 浏览:354
电影观后感关于父母的 浏览:389
最新电影免费观看2017百度 浏览:436
美国关于机场的电影 浏览:246
选择两部电影将主角互换 浏览:195
爱情电影日本演员表 浏览:992
活着电影如何体现国家 浏览:318
动物世界大电影 浏览:548
播放周星驰电影列表 浏览:696
托马斯大电影迷失宝藏 浏览:815
哪个男明星演过哑巴电影 浏览: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