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桐城的文化
桐城为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文化是桐城最具特质的资源,也是桐城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资源。桐城有各种不可移动文物500多处,其中重点地面文物130多处。桐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也很丰富。
以“六尺巷”为代表的众多的民间故事与传说,数千首民间歌谣,多彩多姿的民俗,《高拨子》、《十番锣鼓》等民间音乐作品,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和民间谚语,以及彩绘、编织、雕刻、刺绣、纸扎等民间工艺等。
诗歌方面,仅明清时期桐城能诗者便达千余人,其中女诗人近百家。再如书画,仅安徽省博物馆编辑的《安徽书画家》一书,便收录桐城历代书画家130多人。方以智、胡宗绪等更是才华横溢,在文史哲、自然科学以及书画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1)枞阳哪个电影院好一点扩展阅读:
地形地貌:桐城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山地、丘陵、平原依次呈阶梯形分布。西北部山区为大别山东段余脉,重峦叠嶂,挺秀争奇;中部丘陵扇面展布,倾降平缓;东南部平原阡陌纵横。
水文:桐城境内河道交织,形成大沙河、挂车河、龙眠河、孔城河四大水系,汇入菜子湖,经枞阳闸注入长江。地表径流量年均9.77亿立方米。地下水总量约1.3亿立方米。
气候:桐城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由于地形差异和季风活动的影响,气温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物候反映明显。
B. 安庆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安庆市太湖县内有个花亭湖,那里风景独特,环境优美
还有赵朴初先生的故居就在那,五千年文博园是一座严格按国家4A标准打造的人文景区,由安庆市五千年公司于2008年8月投资5.45个亿开工建设,工程于2010上5月1日全面竣工开园。文博园定位于中国艺术界写生、研究、创作、展览和交流基地,以弘扬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为宗旨,将苏州古典园林与徽派建筑群相融合,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涵,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文化园林风格。 五千年文博园距太湖县高速路口仅300米,是利用紧邻太湖经济开发区的荒山(采石厂)进行艺术、生态改造,注入文化、艺术、思想和创意等元素打造出来的一个文化景区,文博园由天人合一景区(根雕园、奇石园、盆景园、植物园和茶文化园等五园合一)、天上人间景区(槐荫树、王小六土菜馆、问天阁、黄梅戏表演馆、七仙女茶艺馆、梅花苑、七月楼、七日亭、七七香樟林、许愿台、好运石等景点组成)、文化安庆景区、太湖往事文化墙、五千年残疾人艺术馆、盘龙山、上善塔、摩崖石刻、寻根问祖文化墙、皖街等景点组成,文博园的建设创造了文化产业领域的诸多亮点
天桥漂流位于水陆交通十分方便的长河上游,漂流河段全长15公里, 河流宽平均120米左右,途径50余个跌水,60余道弯, 无暗河、无漩涡, 局部落差不超过2米, 既刺激又安全,是漂流的理想河段。漂流的起点为叶冲河口, 终点为牛镇大桥, 过大桥就直达烟波浩渺的花亭湖。 以竹筏漂流计时在2.5—3.5小时, 竹筏可大可小,大的可乘10人左右,小的可乘5—6人, 可同时放漂多个竹筏。古语云: 智者乐水。该旅游景点自开发以来,游者云集。天桥漂流一年四季, 绿水长流, 其河水清澈、 明净,漂流河段山回水转, 水抱山流, 两岸群峰耸立, 万木叠翠,沿途怪石嶙岣, 飞瀑高挂。乘一叶竹筏,顺流而下, 唱: “小小竹排江中游, 巍巍青山两岸走”, 撑手中竹竿, 沐清新河风, 闯激流, 过平滩, 一张一弛,一紧一松,实在惬意,难怪被国际友人称为逍遥游。
九龙涧瀑布:位于花亭湖景区的何领村,太北线穿境而过,水路离景区大坝码头仅1公里,乘坐快艇5分钟就可以到达。 飞瀑三叠而成,全长约280米,落差70米,下有潭,属季节性瀑布,每到雨水季节九龙涧瀑布穿云破雾,飞奔直泻,震撼山岳,令人心悸,昔太湖知县王庭有诗为证:“惊涛晓溅山花落,骤雨横飞柳岸明,更为响从霄汉去,下方何处不甘霖。”清朝内阁中书鲁之裕赞叹道“夕阳枫引一川红,曲径偏于险处通”,“乱抛暑雪沾双袖,忽听晴雷起半空。” 瀑布四周林木苍翠,藤萝匝地,鸟语花香,十分幽静,潭边有一块乱石平地,景区建设者们已筹资新建“观瀑亭”于潭上,座于亭,仰望瀑布,确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罕见奇观。
C. 谁是桐城或者枞阳的人,来下
我是枞阳的,目前安庆有八县市,桐城现在是安庆唯一的县级市!和今天的枞阳没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只有一个关系那就是兄弟县市!都是安庆地区的,老人们说你是桐城人又说你是枞阳人,是因为以前两县市是一个县!所以现在许多枞阳名人都说成是桐城的了,比如外交家黄镇,章伯俊等等,所以出了一句话叫“枞阳出人,桐城出名”明白?下面介绍一下枞阳和桐城的概况
枞阳县简介
安庆市枞阳县枞阳镇地处长江下游北岸,是枞阳县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为枞阳县委、县政府所在地。东接本县OU山镇、西依安庆市郊、南邻桐城鲟鱼嘴、北与本县官埠桥镇毗连。面积90.4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8713亩,辖14个村民委员会,12个居委委员会,人口9.394万。
[历史悠久]夏、商、周时枞阳属扬州地域,西周为枞国,春秋为舒地,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枞阳县,后时置时废.东汉(公元25—220年)初,枞阳并入舒,隶属庐江郡,后隶属扬州刺史部.三国时名舒,属吴。南朝宋(420—479年)初为舒县,隶属庐江郡,元嘉二十五年(448年)废舒县,置吕亭左县,隶属晋熙郡.南朝齐(479—502年)复置舒县,隶属庐江郡。南朝梁(502—557年)设枞阳郡,废舒县,复置枞阳县,隶属枞阳郡.南朝陈(589年)废枞阳郡,存枞阳县,隶属晋熙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枞阳县为同安县,隶属熙州.唐至德二年(757年)改同安县为桐城县,此后相继延续了1100多年.1949年2月,中共皖西二地委,将原桐城县一分为二,设桐城、桐庐两县,今枞阳为桐庐县域.1951年桐庐县(因重名)改为湖东县,1955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改湖东县为枞阳县至今.
[名胜古迹] 枞阳镇(原名城关镇)是古老的历史古镇,菜子湖之水流经城南出口达长江,古称“舒口”,为舒、桐、庐、怀、潜等县的漕米集散处,历史上是重要的港口和商埠。汉为枞阳县治,梁陈为枞阳郡治,南宋末一度为桐城县治,为桐城四大名镇(枞、汤、孔、练)之一。镇文物古迹有汉武射蛟台、落箭墩;晋枞阳县令陶侃洗墨池、惜阴亭(运甓亭),宋黄峪读书处的达观亭,明清桐城文派先导方以智的还庵和钱田间的北山楼,有三国吕蒙扎寨的幕旗山,元宋陈友谅的“枞阳水寨”等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太平军枞阳会议旧址望龙庵和1949年人民解放军中线渡江指挥部旧址。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射蛟台、惜阳亭、洗墨池、方学渐墓。旧时“桐城八景”之一的“枞川夜雨”亦在境内。
[交通便捷] 镇内交通四通八达。陆运有桐枞、安枞公路通向各地,合九铁路依境而掠;空运离安庆飞机场30公里;水运沿江有小轮客运码头4个,枞阳海螺建立了年吞吐量为300万吨的货运码头。枞阳河可往菜子湖沿岸各埠。
[经济状况] 2004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2亿元,财政收入825.6万元,拥有集体、个私企业1500多家。其中镇办企业17 个,村居企业30个,职工人数达2024人,全年实现营业收入达4.4亿元。初步形成了毛巾、钢瓶、高压瓷管等轻工业和建筑、建材等主导产业。 综合性商场、自选超市、专卖店等商业服务网点遍及城区,餐饮、娱乐休闲业等第三产业日趋活跃。农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农业特色明显,是全县花卉、优质粮经营生产基地。水产业成为支柱产业,食品、蔬菜加工业有所发展,初步形成了“公司+农户”型经济格局。
[设施齐全] 枞阳县文化之乡,兴学之风经久不衰,旧有“桐城文化起于枞”、“文不过南乡”、“穷不卖书”之说。镇内有示范高中2所,中学3所,小学33 所,示范幼儿园1所,私立幼儿园3所。文化卫生机构完备,有黄梅戏剧团、电影院、新华书店、图书馆;有电视中转台;有二级甲等医院、血防站、防疫站、保健站,城镇建设发展迅速,镇区新建和扩建水泥路面达38公里,开通了与全国联网的通讯网络,供水供电设施齐全,满足城乡人民生活生产需要。
优越的区位、秀丽的山川、丰富的资源、便捷的交通、配套的设施、灿烂的文化、优惠的政策和创新的服务,构成了优越的投资环境。开放的枞阳镇竭诚欢迎国内外有识之士前来观光旅游投资置业,携手并肩共创辉煌的明天。
桐城市简介 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长江北岸,大别山东麓,东邻庐江、枞阳两县,西连潜山县,北接舒城县,南抵怀宁县和安庆郊区。全市国土面积16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3万亩,其中水田47万亩,旱地5.3万亩,湖泊水面16.7万亩。
桐城地处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境内矿藏丰富,初步探明的有石墨、矾、花岗石、大理石、铜、铁等10余种,受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金钱豹、穿山甲、水灵猫、水獭、江豚、白鹤、巨晰等,珍稀植物有银杏、金钱松、鹅掌楸、杜仲等,药用植物多达200余种。
桐城市现辖17个镇、7个乡、4个街道。总人口77万人,是个汉、回、壮、满、藏等多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家园,199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桐城撤县设市,成为中国城市家族中一个年轻的成员。
桐城历史悠久,文风昌盛,为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早在春秋时代,即称桐国;公元757年正式建县,历时1200余年。其间人文勃兴,代有英才。特别是明末以来桐城文化更是异峰突起,声誉高涨,域内产生了一大批影响卓著的大家名流,有被誉为“十七世纪罕无伦比的网络全书派”大学者方以智,有以方苞,刘大魁、姚鼐为代表,拥有600人之众,称霸文坛200多年的作家集团——桐城派;近代又诞生了京师大学堂总教习、清末大儒吴汝伦,中国美学的奠基人朱光潜,新儒家代表方东美,辛亥革命滦州起义军总司令施从云,前国家文化部长黄镇,围棋大师刘棣怀,黄梅戏艺术家严凤英等杰出人物。桐城也因此而成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享有“文都”盛誉。
D. 枞阳在哪有什么特色
新中国建立后,财税金融方面不断发展,取得了可喜成就。1989年,全县财政收入突破2000万元大关,其中税收为1300余万元;金融机构有支行4个,其所属营业部、信用社遍及城乡,另有保险支公司1个;城镇储蓄余额5138万元,农村储蓄余额4115.7万元。
随着农、工、商贸各业的振兴,交通、邮电事业日新月异。至1989年止,县有公路46条,总长度484.7公里。其中省道5条、县道11条、乡道30条。全县除江心洲外,各乡镇均已通车。全县426个行政村全部通邮;有19个局、所可办电报和国际、国内长途电话业务;县城拥有市话500门,磁石总机5台、出局电缆800对;农村电话交换机总容量900门,杆路总长515公里。
(五)
枞阳人历来重文尚读,“穷不丢书”为老祖宗的训诫。
明代,理学大师方学渐在枞川首倡讲学之风,二十年如一日,先后从学者上千人,学业有成者比比皆是;童自澄在枞阳镇创建辅仁馆,大兴读书之风,莘莘学子遍及乡里。清代,刘大櫆先授徒于陈家洲,辞官归里后讲学于枞阳,培养了一批后起之秀。据旧志记载,明清之际,今枞、桐两县有进士240名、举人640名、贡生509名。清末民初,提倡新学,一批有识之士在县境大办学堂,其中吴汝纶创办桐城学堂,童鉴泉创办枞阳公立小学,吴芝瑛捐办鞠隐国民小学堂,倪梅轩创办化俗女子学堂,李光炯创办宏实小学,疏孟涛创办南阳疏束氏高等小学,房秩五创办浮山公学等等。据初步统计,30年代以前,留学国外的就有31人。新中国建立后,教育之花盛开枞阳大地,读书之声处处可闻。1989年,全县小学教育已经普及,普通中学已有67所,此外还有职高、师范和卫校。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枞阳县每年升入高等学校和高中专的人数均在四五百人之间。1989年,在异国他乡求学的尚有30余人。
枞阳县是桐城派的故乡。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它与清王朝整个朝代相始终,前后绵延200余年。它遵奉程、朱道统,承继秦汉以至唐宋八大家的文统,结为门户,世代相传,其传人几及全国,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久,为中国文学史所仅见。它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是受枞阳明代文风的薰染,其祖师爷及后起之秀,大多生长在今枞阳这块土地上:方以智、钱田间开创了桐城派的先河,方苞奠定了桐城派的理论基础,刘大櫆承上启下发展了桐城派的文论,姚鼐集各家之大成,完善了桐城派理论体系,吴汝纶、刘开、姚莹成为桐城派后期的杰出人物。他们师徒相传,著书立说,佳作宏富,形成了庞大的作家群体,在清代享有“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的盛誉。
民国年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枞阳学子有的走出国门,学习西方文化;有的走向革命根据地,从事革命文艺的创作。其中朱光潜,方东美博采中西文化之长,在美学、哲学领域中独领风骚,其著作享誉全球;黄镇在长征途中创作了大量鼓舞士气的革命画作,后结集出版了《长征画集》,人们称之为“长征片断史诗”。
新中国建立后,县文学艺术事业日益繁荣,县黄梅剧团蜚声大江南北,民歌创作誉满诗坛,文学作品不断发表,一批文艺新人正在茁壮成长。1989年,全县有电影放映单位63个、文化馆站13个、文物管理所1个、图书馆74个;广播站遍及乡镇,电视机已走进千家万户。全县从城镇到农村,从儿童到老人,文化素质都有了较大提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枞阳之所以有今天的灿烂文化,离不开先民们的智慧和创造,历史上在这块土地上曾经涌现出许多科技人才和能工巧匠。清代以前的代表人物有左光斗、方以智、方中通,他们在水利学、物理学、医学、数学等领域中都卓有成就,对社会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当代科技领域里更是群星灿烂,慈云桂成为“中国计算机之父”,汪旭光号称“炸药大王”,疏松桂点燃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倪皖荪从事低温声学研究走在世界前列,王奎仁发现了“张衡矿”,陶善昌研制了国际首创闪电探测定位系统,他们的科研成就,均为世人所瞩目。据初步统计,枞阳人现在国家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工作的教授级的专家就有100余人。在县内,1989年,获得中级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已有200余人;科技兴农、科技兴渔、科技兴厂已结出丰硕成果。
悬壶济世、行医卖药,在枞阳大地上自古有之。在这块土地上,名医辈出,药店如林。名医古有余霖、许丽京,今有查少农、疏元善、汤春生等;医学名著有方以智的《医学会通》、余霖的《疫疹一得》、许丽京的《医方新编》等等。1949年统计,全县中药店132家,中医人员279人。1989年,全县乡以上医疗单位有60个,职工1293人,其中930人有技术职称(副高以上的有26人)。医疗技术不断提高,一般疑难病症可以不用出县便能诊治,人民健康基本得到保障。
县境传统的群众体育活动有舞灯、划龙船和武术,其中“东乡武术”源远流长,享誉海内,历史上曾出现“三十六名教”;而今到处兴办武馆,武术之花开遍枞阳大地。新中国建立后,学校体育教学常抓不懈,体育活动十分活跃。在历次省市体育运动会上枞阳健儿均获得较好成绩,如蔡声和在安徽省首届运动会上夺得百米跑第二名,取得了零的突破;1958年,焦志华在安徽省100米蛙泳比赛中,打破了省记录,荣获第一名;1981年,施小平在安徽省少年棋赛中,获得象棋组冠军;1986年,吴卫凤获全国六运会女子柔道第三名,后在亚运会上又夺得银牌。
枞阳县山清水秀,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三面环水、“望之若浮”的浮山,有“亚浮山”之称的白云崖,有何宰相读书的青山石屋,还有“秦始皇三鞭抽不动”的岱鳌山。浮山为安徽省级风景名胜区,以108洞和400余块古代摩崖石刻著称于世,自古以来游人络绎不绝。县境文物古迹众多,仅名人墓葬就有方以智、刘大櫆、姚鼐、钱田间、王胜、方学渐、阮鹗、吴应宾、吴汝纶、李光炯、房秩五、鲁生等数十处之多;至于革命遗址、名人故居、古代建筑、馆藏文物等等,更是难以枚举。
枞阳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已经创造出光辉灿烂的过去。新中国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枞阳人民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与天斗,与地斗,使“穷山恶水”变成了“鱼米之乡”。而今,英雄的枞阳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正在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迈步奔向2l世纪。我们深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富饶、美丽、文明的枞阳将崛起在江淮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