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什么
《歌女红牡丹》为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也是中国第一部腊盘发音的有声影片。
1927年第一部有声影片《歌场孝子(The Jazz Singer)》上映获得巨大成功。有声电影的时代到来已是大势所趋。所以明星公司抢占了先机,推出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并且明星公司老板也圆了他儿时的梦想。
由张石川、程步高导演,洪深编剧,董克毅摄影。由明星公司和百代公司制作,明众公司发行。主要讲述了京剧名伶红牡丹,嫁了一个吃喝嫖赌、肆意挥霍的恶丈夫的故事。影片于1931年3月15日在上海新光大戏院公映,造成全国轰动。
(1)旧上海电影导演程步高扩展阅读:
剧情简介
歌女红牡丹因从小习演旧戏深受封建礼教熏陶,长大后不幸嫁与无赖丈夫陈发祥一直遭受非人对待。但她恪守三从四德,毫无怨言。
当初,她在舞台上名噪一时,月入丰厚,但仍不够丈夫挥霍。后因受刺激过度倒嗓,由主角沦为三四流配角,直至生活潦倒,仍委曲求全,听任丈夫虐待。家庭经济拮据,丈夫因无钱可供挥霍,迫红牡丹出卖女儿不成,便诱女儿外出,卖入娼门。
事为暗地追求红牡丹的富商所悉,因同情她,出资赎其女还家。时丈夫因卖女心情懊恼,失手杀人,被捕入狱,她仍然既往不咎,真诚相待。临赴外地演出前夕,又专程去监狱探望。后来又托人营救丈夫出狱,终于使丈夫幡然悔悟,改邪归正 。
⑵ 由程步高执导的电影《春蚕》改编自什么
由程步高执导的电影《春蚕》改编自自矛盾著名同名小说。
《春蚕》是由夏衍改编自茅盾著名同名小说的一部30年代默片黑白电影,导演为程步高。这是第一次将新文学作品搬到银幕上,实现了电影和新文学的结合。
主演介绍
龚稼农(1902年2月23日-1993年10月27日)演员。江苏南京人,南京钟英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体育科。毕业后任职江苏省立南京通俗教育馆。1925年至上海,投身电影业;先在明星影片公司,在60余部影片中出任主要或重要角色,成为明星影片公司台柱演员;此后转往“国华”、“金星”等影片公司。1949年到台湾。
⑶ 由程步高执导的电影《春蚕》改编自什么
由程步高执导的电影《春蚕》改编自著名同名小说的一部30年代默片黑白电影。由程步高导演执导,龚稼农、高倩苹、艾霞、郑小秋、萧英、张敏玉、王征信、严月娴共同主演的一部剧情片,于1933年1月1日上映,这是第一次将新文学作品搬到银幕上,实现了电影和新文学的结合。
《春蚕》的概括
三十年代的浙江农村,每到清明时节,家家户户开始养蚕。蚕农老通宝(肖英饰)借来高利贷买桑叶喂蚕,他非常迷信养蚕的各种禁忌,大儿子阿四(龚家农饰)生性忠厚,小儿子多多头(郑小秋饰)却让人不省心,他经常和根生(王徽信饰)的老婆荷花(艾霞饰)耍笑,而老通宝认为荷花就是不吉利的人物。
她以前做过大户人家丫头,村里人都瞧不起她,而多多头不顾家人和村里人的冷眼,仍愿意和见过世面的荷花在一起,为了报复老通宝,她故意跑进老通宝的蚕房里去“冲克”蚕宝宝,老通宝知道后,心想,这下完了,等着破产吧。
⑷ 程步高的中文简介
为大陆影片公司导演了自己第一部影片《水火鸳鸯》。其后又为其他公司导演了《空门贤妇》、《飞剑女侠》等。先在大陆影片公司拍摄纪录片《吴佩孚》、《洛阳风景》,编写电影剧本《乡姑娘》,后与孙瑜、杨小仲等发起创办长城影片公司。1928年转入明星影业公司任编导,与夏衍、田汉、阳翰笙、洪深等关系甚密。4年间,参与导演影片20多部。1928~1938年间在明星影片公司导演了近40部影片,并在由蜡盘配音到胶片录音技术上有所贡献。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与摄影师在前线摄制了轰动海内外的新闻纪录片《上海之战》。1933年2月,当选为中国电影文化协会委员。受苏联影片《生路》的启示,以革命现实主义作为编导的指导思想,先后导演了《狂流》(夏衍编剧,我国第一部反帝反封建的进步影片)、《春蚕》(夏衍据茅盾同名小说改编,是我国新文艺作品搬上银幕的第一次成功尝试)。此后,受田汉委托,剪修《民族生存》(田汉编制),影片表现了中国人民团结抗日的民族精神,上映不久,即遭当局查禁,艺华影业公司也遭捣毁。步高不为所惧,仍继续导演了《同仇》、《女儿经》、《华山艳史》、《到西北去》、《热血忠魂》、《新旧上海》、《夜奔》等进步影片。在他导演的影片中,《狂流》和《春蚕》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狂流》是明星公司的第一部左翼电影,而《春蚕》则是将五四以后新文艺作品搬上银幕的首次尝试,它们在社会上影响巨大。1936年,上海电影界救国会成立,他任执行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去武汉参加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所属中国电影制片厂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继续从事电影编导,1947年去香港,先后在永华影业公司、长城电影制片公司工作,至1961年共导演了20部影片。一生编导影片60余部,为我国电影事业作出可贵贡献。晚年编写了15万字的《影坛忆旧》,留下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珍贵资料。1966年6月病逝于香港。1983年,《影坛忆旧》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先后导演了《乱世儿女》、《海誓》、《深闺梦里人》、《欢喜冤家》、《少女的烦恼》、《脂粉小霸王》、《美人计》等影片。1966年6月20日卒于香港。
⑸ 程步高的介绍
程步高(1898~1966)中国电影导演,字齐东。浙江嘉兴平湖人。早年求学于私立诒谷小学,后考入上海震旦大学,在上海震旦大学读书时曾为《时事新报》副刊撰写影评,翻译介绍国外电影技术知识。在上海震旦大学未毕业即回平湖,任教于登瀛小学。1922年去上海,1924年起涉足影坛,从事电影编导。
⑹ 第几代导演是怎么分的 各代导演代表人物
1、第一代导演
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2、第二代导演
中国“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第二代导演”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
3、第三代导演
建国后走上影坛的导演艺术家,人称中国电影导演的“第三代”。这一代导演主要有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李俊、于彦夫、鲁韧、王苹、林农等,他们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4、第四代导演
第四代电影人大多是文革前北京电影学院、上海电影学校毕业生构成的创作群体,他们的创作生命是从1978年以后几近不惑之年才开始的。在第三、第五两代人的夹缝中,他们以稳健的创作实力探索奋斗,很快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并有持久的艺术后劲。
整个第四代的创作高潮是伴随着电影和戏剧分家的讨论和对历史的反思进行的,农村渐渐成为他们作品的中心题材。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有谢飞、郑洞天、张暖忻、黄蜀芹、滕文骥、黄建中、吴天明等。他们与第三代、第五代导演一起创造了中国电影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5、第五代导演
第五代是指1982年自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系学生(后来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包括张军钊、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张建亚、黄建新等。
第五代导演成长历程
“第五代”年轻电影人因为历经文革浩劫,在动乱底层顽强搏击,重返校园后系统学习电影专业知识,接受当时流行的西方哲学、美学思潮,形成新的价值观、美学观——这些反规范的精神品格,与当时整个文艺领域的强烈主体意识、反思思潮相适应。
有深厚的生活积淀,他们的影片才如寒冬后嫩草,新鲜独特。与大陆第五代一样,香港新浪潮没有宣言和纲领,也没有共同组织,正如许鞍华所说,新浪潮导演并没有一致的意识形态。
但可以从他们的影片中找出一种把现代香港的浮华表面撕去,将真相赤裸裸呈现出来的视界。这种现实视界在以往是找不到的。这批战后出生的影视人面对都市文化的勃兴,勇于表达着本土传统与外来冲击下的诸般感受。
⑺ 由程步高执导的电影春蚕改编自谁的同名
《春蚕》是由夏衍改编自矛盾著名同名小说的一部30年代默片黑白电影。《春蚕》,作家茅盾著作“农村三部曲”之一。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7)旧上海电影导演程步高扩展阅读
20世纪20年代,茅盾曾被看做坚实的自然主义信徒,他在这段时间内翻译了大量的外国自然主义的书籍,并且为之撰写了不少的理论书籍。而到了1928年,茅盾随着思想的变化又申辩过他也并非依自然规律开始创作生涯,而是相反一一真实地去生活,经验了生活和人生之后才来做小说。
到了1958年的《夜读偶记》他甚至对自然主义给以全面否定----认为自然主义是个“暗坑”。虽然如此,茅盾的创作与自然主义依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茅盾早期刚步入文坛的时候极力倡导自然主义,他认为自然主义是文学上之写实主义,是一种具有真实、客观、细致、科学等特点的文学思潮和创作方法。因此他的前期创作和文论也因自然主义而声名鹊起,较为著名的篇目如《评四五六月的创作》,这篇关于自然主义的评论引起了当时文艺界关于自然主义的激烈讨论。
而1925年开始介绍新写实主义的茅盾也开始了对自然主义的怀疑,1928年他开始明确的反对自身受左拉和自然主义的影响。然而茅盾此间的创作仍然带有自然主义深深的烙印,如这期间发表的小说《灭亡》、《追求》无不闪现着自然主义的光辉。
30年代以后,茅盾自觉沿着革命现实主义的大道阔步迈进,对自然主义作客观分析。认为自然主义发展是因为反帝运动高涨、社会科学思想发展而带来唯物论思想的发展,自然主义在思想基础上与唯物论更为接近。
自然主义优点在于对平民化、日常生活的描写,勇于直接反映丑恶;而不足在于没有留下余地给读者去用经验和想象去填补。这可以说是他对自然主义认识的一次升华,故而这段时间,他的大作《子夜》诞生,里面较为完美融合了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写作手法。
然而茅盾后期有些过于执着对自然主义的崇敬,使之与中国正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发生一定程度的偏离,因而产生了裂隙,引起落后焦虑导致了他创作萎缩,故而茅盾后期并无太引人注目的文学创作,而转向文学评论。
⑻ 词语问题
忆念
1.记忆。 2.回忆。 3.思念。 4.纪念。
迭印
1.亦作"叠印"。 2.电影的一种表现手法。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内容不同的画面叠合地印在一起,使这些画面同时在银幕上重叠显现,用以表现剧中人的回忆、幻想;或构成并列形象,使观众产生联想。 3.电影画面上出现的字幕,也是用叠印方法制作的。 4.重叠显现。
省记
1.记忆;回忆。
省念
忆念
1.记忆。 2.回忆。 3.思念。 4.纪念。
念物
1.纪念品。
念心儿
1.纪念品。
.回忆;怀念。
重温旧梦
1.比喻重新经历或回忆过去的事情。
重温
1.指对往事的重新回忆。
遗忘
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错误的再认与回忆。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前者指在适宜条件下还可能恢复记忆的遗忘;后者指不经重新学习就不可能恢复记忆的遗忘。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英国柯南道尔所作侦探小说的总称。其中《血字的研究》,通过助手华生的回忆,叙述福尔摩斯如何侦破一起奇异的凶杀案件;《四签名》描写围绕阿格兰宝物而展开的一场勾心斗角的争斗所引起的惨案。著名的还有《巴斯克维尔的猎犬》、《空屋》、《恐怖谷》等。
浮生六记
笔记。清代沈复著。六卷。系作者在嘉庆年间所写的回忆录。分《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六部分。后两记已佚。主要记叙作者与其妻陈芸的家庭生活,其间悲欢离合,写得朴素真挚,凄恻动人。
仿若
仿佛;好像:回忆往事,~隔世。
断片
片段:这些回忆是他这一时期的生活~。
程步高(1896-1966)
电影导演。浙江平湖人。肄业于上海震旦大学。1924年从影。1928年起任明星影片公司编导。抗战期间在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参加抗日宣传工作,并任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1947年去香港。先后执导《狂流》、《春蚕》、《夜奔》等故事片六十余部。著有回忆录《影坛忆旧》。
过电影
1.比喻回忆过去的事情或情景。
追省
1.追想;回忆。
追证
1.审讯对证。 2.回忆证实。
成仿吾(1897-1984)
文学理论家,教育家。湖南新化人。曾留学日本,并参与组织创造社。后在巴黎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任苏维埃中央政府教育委员。曾参加长征。建国后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等校校长。著有文论集《使命》、诗文集《流浪》和《长征回忆录》等。
不堪回首
1.谓不忍心回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