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爱与性 《挪威的森林》(一)
《挪威的森林》是2010年日本上映的一部电影,改编自村上春树同名小说的《挪威的森林》,由陈英雄导演,村上春树亲自担任编剧,松山健一、菊地凛子和水原希子等人主演。
这部电影是讲述男主角渡边的高中好友木月突然自杀身亡,渡边和木月青梅竹马的女友直子都受到很大的打击,后来渡边决定离开这个城市,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学习和生活。几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渡边和直子在东京重逢,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渡边发现木月的死给直子带来的巨大无比的伤害,直子不仅没有从悲伤中走出来反而越陷越深,于是渡边决心要帮助直子走出阴霾,带给她幸福和快乐。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渡边发现直子的心理疾病不断的加深,这也给渡边的生活带来了无形的压力。也就在这时候另一个女孩绿子出现在了渡边的生活中,绿子的气质深深的吸引了渡边,于是渡边在阴郁的直子和活泼的绿子之间徘徊,直到有一天直子自杀了。
这部电影从标题到海报上来看都像是爱情悲剧故事片,然而从小说的整体到电影的细节上来说更接近于希腊悲剧式的探究人性的哲学电影。同名小说的字数不多,电影的人物关系结构简洁明了,但是人物的对话和情节描述上来说隐藏着太多需要解读的信息,可以说这是一部四两拨千斤的经典作品。
这部电影就像是把对于西方悲剧文学的理解浓缩在了一个胶囊里一样,从解读看不懂的且不合理的细节中探究人性哲学几百年来对于“真实人性”的理解,探讨被人类文明几千年来重重包裹和捆绑之下被压抑的真实欲望。
整部电影有俩个多小时,木月的镜头一共加起来不到三分钟,但是木月带给男女主人公渡边和直子的内心伤痕是一辈子的都无法愈合的,他是一个看不见的角色且至始至终都出现在电影里。
木月的自杀给身边人带来的内心冲击形成的痛苦就像疾病一样向着四周继续传播,亦如同涟漪一样慢慢的扩散,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改变了很多人正常的人生轨迹,只是村上没有描写太多人而已。
木月自杀的原因电影并没有交代清楚,只通过直子在与渡边的谈话中回忆道自己和木月无法完成正常的性交,哪怕一次都没有成功能过。据直子说原因是因为她虽然内心爱着木月,但是在“性”方面无法对他产生兴趣,久而久之就严重伤害了木月的内心,导致木月最后轻生。
问题是直子这种说法是否合理呢?也许有些话不仅故事中的人物无法直接说出来,就连小说作者本身也无法直接提示读者,我们只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去审美东方式的艺术作品。
渡边是电影的男一号,《挪威的森林》中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只有渡边一个人,而其他人都是通过客观和侧面的描写让读者去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的。但尽管是这样,电影还是给了渡边一个很大的空间,因为在片中渡边心里到底如何看待直子和绿子俩人与他的感情纠葛的没有透露,只是通过渡边的谈话来讲述了他在俩个女孩之间的选择,可是人的语言往往并不与内心的想法统一。
在影片中,渡边只有在第一次与直子东京重逢的时候露出了抑制不住惊喜的表情,那是一种貌似在枯燥无味的生活中突然发现能让他的内心重新燃起希望的表情。事实也证明他非常的爱直子,但是他犯的最大的错误是他根本没有发现直子在木月死后患上了重度抑郁症,当他知道事情的严重性的时候,他决心要帮助直子从抑郁症中走出来,可是他最后明白自己根本帮不了她。
渡边是一个非常平凡而且普通的年轻人,就像我们现实生活中碰到的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他虽然深深的爱着直子,但是他的爱并没有到至死不渝的程度,渡边也很勇敢的想去和直子在一起,但是他也一度对于直子那种冰冷的爱产生了恐惧。渡边穿着短袖在挪威森林中感到了寒冷和孤独,也许他问过自己能不能一辈子和这样的直子生活下去,也许他的脑海中也闪过了绿子的身影。
《挪威的森林》本来应该像甲壳虫乐队唱的那样浪漫和忧伤,歌中唱到“我曾经拥有一个女孩,但是当她离去后,我发现一切都不美好了”。而对于渡边来说,直子所在的疗养院是“Kongeriket Norge”,这是挪威这个国家的全名,挪威语意为“通往北方之路”,而日本的最北方就是寒冷的北海道。
那片“北方的森林”就像直子的内心世界,当渡边怀揣着炽热的爱走进去后才发现,那是一片寒冷无比的地带。他知道自己有责任必须待在那里,他觉得爱一个人就要坚强的活下去,他不会像木月那样丢弃直子离开人世,可事实上渡边退却了。
渡边一步一步看着直子的生命走到尽头,可当直子痛苦的抓着胸膛哭泣的时候,他什么都做不了,他怕自己多说一句话会更伤害直子,他怕自己的任何举动都会让直子更加痛苦,而他所感受到的又何尝不是当年直子在木月身上感受到的那种心中的爱被压抑的感觉呢。直子和木月一定也有这样的一个过程,没有任何一个人是突然产生轻生的念头就会自杀的,那需要经历非常痛苦的阶段。
影片中渡边几次去疗养院看过直子,可是送别的情景只有一次,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这也是渡边与直子的永别。在离别的那天直子问渡边:“如果我一辈子都不能和你正常性交,你能接受我吗?” 渡边回答:“我是一个天生的乐天派。” ,听到这个回答直子的双眼湿润了。
曾经坐在冷风中,此刻躺在冰雪上,直子把渡边当做木月一样的去对待,渡边的欲望被直子用手和嘴发泄掉了,爱与性被分割成了俩个独立的存在,就像爱一个人和与这个人做爱是俩件完全不想干的事情。
性是可以独立存在的,但是爱却不能独立存在,这就是为什么渡边和直子的永别会在寒冷冬天的原因。其实村上的剧本如此设定也暗示了渡边已经无法忍耐这种冰冷的爱了,因为渡边根本体会不到直子对他的爱,直子只是把自己当成了木月而已,于是渡边还是离开了直子的内心世界,离开了那片挪威的森林。之后石田老师一直给渡边写信,告诉他直子的病情不断地在加重,直子不想在这个时候和渡边见面,于是内心孤独无助的渡边就去找绿子和好去了,因为渡边此刻真的需要别人对他的爱和关怀。
直子最终还是自杀了,可是连渡边可能都没想到直子的死能给自己带来如此巨大的冲击,他在无限的痛苦和更加孤独的世界里不断地回忆和反思,于是他终于明白自己是多么的愚蠢和多么的懦弱,他在撕心裂肺的悔恨中迷失了。他是不是也体会到了直子面对木月自杀时的那种痛苦呢?
就如同所有的重度抑郁症患者一样,也如同直子一样,渡边的思维能力变得缓慢,他的记忆力变得迟钝,在影片的结尾,绿子在电话里问渡边此刻在哪里,他恍若隔世般的看看四周,接着说出了和曾经的直子同样的话:“我自己也不知道我现在在哪里。”
她是整部小说和电影中最重要的角色,是一切谜题的答案,如果没有绿子《挪威的森林》根本看不懂。(待续)
⑵ 《挪威的森林》讲了什么
挪威的森林讲述的是本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一群年轻人在青春期,面对生活和爱情时彷徨,苦闷、迷茫。他们对待生活和生命态度的差异,决定了他们的不同的人生结局。
有人在青春里迷失了,又走出来了。有人一直走不出自己,发疯了,自杀了。极少数人,生活目标明确,表面上游戏人生,实际上一直在朝着自己的方向发展。
作品以第一人称的形式,以“我”的爱情为主线,用“我”37岁的阅历,转回头去看我曾经的青春。揭示已经逝去的青春期的种种现象,尤其是“发疯、自杀”现象,诠释引起这种现象的心理。
青春期这是一个所有人都要经历的过程。无论你身处何方,属于哪个种族哪个国家?青春期焦虑是全人类共同的问题。也许你将要经历,也许你正在经历,也许你已经经历,但这是所有人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我、木月及其女友直子三个人是高中时代的好朋友。随着木月在十七岁那年的离去,我和直子多年没有联系。直到我在东京上大学期间偶遇直子,并发生了恋情。直子因为一直走不出木月和姐姐的死,有比较严重的抑郁症,住进了精神病院。
我深爱着直子,也一直打算着和直子的未来,但这段恋情一直虚无飘渺。恰逢这时,我又遇到了绿子。从小生活充满了艰辛,在外人眼里看似有点13点的绿子,她真实、坦荡又乐观,深深的吸引了多少带点忧郁性格的我。就在我处于为了选择绿子而放弃直子而感到内疚的时候,直子自杀了。
青春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青春期自以为很深刻。但深刻未必是接近真实的同义词。在活的好端端的青春时代,相当一部分的人,居然凡事多以死为轴心旋转不休。
浑浑噩噩的大多数人活的热火朝天,反而是那些清醒优秀的孩子,不是陷入抑郁,就是选择了自杀。这是作品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和思考。
⑶ 藤井树是什么意思
藤井树,是一个虚拟人物,是日本电影《情书》中主角的名字。另外,现在藤井树这一名字也是台湾高雄作家吴子云的笔名,以及上海影评人藤井树小姐。
影片简介
渡边博子在未婚夫藤井树的三周年祭日上又一次陷入到悲痛和思念之中。博子在藤井树的中学同学录里找到了他在小樽市读书时的地址。由于抑制不住对爱人的怀念,博子按着这个地址给远在天国的藤井树寄去了一封充满问候和思念的书信。
不可思议的是,不久博子竟然收到了署名为“藤井树”的回信。经过进一步了解,这个藤井树是一个年轻的女子,而且她还曾经是藤井树的同班同学,原来是博子从同学录中误抄了她的地址。
为了多了解一些男友在中学时代的情况,博子继续与女藤井树保持书信来往。而女藤井树在不断的回忆中,竟逐渐发现中学时代那个和自己同名同姓的少男曾经对自己产生过一段真挚的感情。
※ 女藤井树影片中的家小樽市的旧坂别邸,在2007年5月26日火灾中烧毁。
小说描写
藤井树第一次和博子说的话是:“渡边小姐,相信一见钟情吗?”博子瞠目结舌,从那之后,博子与树交往了。考虑了二周后,博子告诉树:“我相信你的一见钟情。”至今,这仍是留在博子心中的最珍贵的回忆。
博子第一次见到他时,他抱着一大幅油画画布,秋叶叫住了他,他转过头来,留着有点邋遢的胡子,眼睛里也充满了血丝,显然是熬夜了。“奇怪的人”,是博子对他的第一印象。第二次再见到他时,胡子不见了,这天的阿树带着不可思议的透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