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五代导演的美学特征
"第五代导演"狭义上是指1982年自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系学生(后来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包括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霍建起、吴子牛、张军钊、张建亚、黄建新等。"第五代导演"经历10年浩劫的磨难,又处于改革开放的时代中。他们的思想敏锐,接触到人民大众,聆听最低层人民的声音,所以他们的影片有生命、有张力,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塑造人物、镜头语言、画面处理等方面,他们既遵从传统,又有所创新。"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总的来说,第五代导演的影片具有哲理性、批判性、民族性和象征流等美学特征。
哲理性
张军钊导演作品《一个和八个》讲述了八路军指导员王金和八个土匪之间从敌对到共同抗战的故事。影片将镜头对准生存、死亡、爱情和人先,将现实生活的哲学思考融入电影作品中,赋予影片人性的卫队,是影片达到了诗性于哲学的高度。《一个和八个》是中国"第五代"电影的第一部影片,是宣告了一个电影时代的开始,成为"第五代"镜像语言的典型标识。
批判性
黄建新导演作品《黑炮事件》讲述了赵工程师为寻找一枚丢失的黑炮棋子而闹出一场大误会的故事。影片敏锐的把握了社会热点和人的心理,凸显了强烈的批判意图,引导社会对历史进行深刻的反思,具有严肃的社会责任感。该片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一部经典作品,不仅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潮,也从切实的事件、行为里隐喻出了种种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具有深刻的批判性色彩。
民族性
陈凯歌导演作品《黄土地》讲述了陕北黄土高原上的贫苦女孩翠巧自小由父亲作主定下娃娃亲,八路军文工团团员顾青为采集民歌来到翠巧家,说起延安妇女婚姻自主的情况,翠巧听后心生向往,完婚之日,心有不甘决然逃出夫家,划船渡河去追求新的生活。该影片折射出中国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对落后的封建婚姻思想的写照,表达了对落后思想的反思,具有严谨精细 的误会和巧合情节,将个人命运和名族命运紧密结合。《黄土地》不仅标志第五代导演群体的诞生,而且以对中国文化的反思性叙事,具有深刻的民族性。
象征流
田壮壮导演作品《蓝风筝》透过小孩铁头的眼光,反映了自1953年至1967年的大陆历次政治运动。该影片在叙述中多次运用象征流的手法,使得故事情节内容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和寓意性。通过光影和色彩的变化,以及镜头语言制造隐喻效果,使得影片整体效果生动形象。
第五代导演的美学特征包括了:哲理性、批判性、民族性、象征流等特点。是中国电影史上,独具特色的导演群体,对中国的影视事业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创造了中国电影的一代辉煌。
2. 第五代电影导演的作品有什么特色拜托各位大神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 在“第五代导演”这一群体中,还涌现了其他一些优秀人才,如张军钊、李少红、胡玫、周晓文、宁瀛、刘苗苗等在这一时期也拍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 中国第五代导演: 电影导演 张艺谋 陈凯歌 黄健中 黄建新 冯小宁 冯小刚 陈国星 赛夫 麦丽斯 陈家林 张元 电视剧导演 张绍林 潘霞 宋昭 杨阳 纪录片导演 萧同庆 严冬 陈小卿 吴文光 洪宇 魏斌 童宁 张元 徐小惠 电视专题导演 吴小中 张涛 李卓玉 徐小惠 张越 洪眉 柯伟兵 短片(广告\\MTV\\片头)导演 郑浩 李耕 耿英杰 吴尔善 “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在世纪初到20年代末。这段时间涌现的导演总计约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为代表,活动的时间大体是在本世纪初到二十年代。“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以陈怀皑、 桑弧、崔嵬为代表。 谢晋、谢铁骊是中国第三代导演,他们的电影片段被一幕一幕地重现在大屏幕上,很多老一辈的电影人都看得热泪盈眶。 第四代:黄蜀芹、谢飞、滕文骥
3. “第五、六代导演”是指什么时期代表作有哪些他们在影片拍摄时需要做什么
第五代导演指的是以北京电影学院82届毕业生为主题的一代电影导演。
1984年,陈凯歌拍出了《黄土地》,之后陆续有吴子牛的《黑谷喋血》,陈凯歌的《大阅兵》《荆轲刺秦王》《霸王别姬》胡玫的《女儿楼》,田壮壮的《盗马贼》,黄建新的《黑炮事件》,张艺谋的《红高粱》等等大批优秀作品问世。
这批导演成长于中国社会大动荡中,文革浩劫使他们不得不在底层顽强搏击,上山下乡,当兵……十年文革结束,他们得以重返校园后系统学习系统的电影知识理论,西方的哲学美学价值影响了他们价值观美学观的形成,而这些反规范的精神品格,与当时整个文艺领域的强烈主体意思,反思思潮相适应。
这个时期,就是新启蒙运动时期。第五代的启蒙主义先锋电影思潮作为新启蒙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具有一致的启蒙立场——重估一切价值的批判反思精神,这里的反思思维不仅指向历史,也将矛头对准了现实。他们在电影语言和社会反思两个方面,对电影界形成了双重冲击。
在电影语言方面,第五代电影追求宣言式的阐述,其声音,光线,物质空间,都凝聚着创作者的意图,他们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在炫彩,需要时,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灯都立秋表型立意,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强烈渴望探索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将形式与内容大道完美的结合。
第五代作为启蒙主义的先锋电影思潮,《红高粱》的出现被认为是其文化的总结标志,他以阉割阉割者的场景,象征性地小杰了再异族文明的再度冲击面前,国人的显示教练车与震惊体验。而童年出现的《孩子王》从文化,哲学层面上展示了一系列内涵丰富的语义含义,展示了文化与生命的两难对立,这种对立蕴含着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意识。
总体特点:从动乱中成长,有强烈的探求渴望和主题意识,希望运用独特的方法去表现纷繁杂乱的历史和现实。
以生成的历史思考和敏锐的哲学思辨角度来解释社会变化的的历史渊源,剖析承付的传统观念,展现民族的生动汽运,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
第六代导演
界定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忠厚其进入北影电影系,就是年代后开始指导电影的一批年轻导演。基本没有受过文革影响,并不存在收到压抑的切肤之痛,中学时代至承认时期,真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旧体制旧观念的消融,崩溃,各种新潮思想的发生于建立伴随着他们成长,他们经历了八九十年代经济转轨带来的剧痛,也基尼了电影从所谓神圣的艺术走入生活,还原成一种文化消费产品的无奈。这决定了他们对于传统和一切旧事物都习惯站在怀疑和审视的立场上。
主要人物:张元《北京杂种》
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
管虎《头发乱了》
娄烨《周末情人》
贾樟柯《小武》《三峡好人》
陆川《南京南京》
宁浩《绿草地》
参考链接:网页链接
4. 第五代导演的电影风格
第五代导演:“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第五代”影片也以强烈的探求渴望和主体意识去观照且独特表现纷繁复杂的历史和现实,以深沉的历史思考和敏锐的哲理思辨角度来揭示社会变化的历史渊源,剖析陈腐的传统理念,展现民族的生动气韵,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正如陈凯歌所言: “我们的感情是深挚而复杂的,难以用言语一丝一缕地表述清楚。它是一种思前想后而产生的又悲又喜的情绪,是一种纵横古今的历史感和责任感,是一种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念……我渴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使这种信念和情感得以抒发”(陈凯歌〈怀着深挚的赤子之爱〉〈电影艺术参考资料〉1984年第15期
陈凯歌
第五代的发轫之作是张军钊1983年在广西厂率先举起大旗、一发冲天的《一个和八个》。第五代电影导演的崛起被认为是以影片《黄土地》为标志。代表作有陈凯歌的《黄土地》(1984年)、《大阅兵》(1986年)、《孩子王》(1987年)、《霸王别姬》;张艺谋的《红高粱》(让国内外观众、评论界集体大惊失色的处女作)、《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我的父亲母亲》、《英雄》;冯小刚的《甲方乙方》(1997)、《不见不散》(1998)、《没完没了》(1999)、《一声叹息》(2000)、《集结号》、《非诚勿扰》、《唐山大地震》;田壮壮的《猎场扎撒》(1985年)、《盗马贼》(1986年)、《蓝风筝》;吴子牛的《喋血黑谷》(1984年)、《晚钟》(1988年);李少红的《红粉》、《恋爱中的宝贝》;黄建新的《黑炮事件》、《站直喽,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何平的《双旗镇刀客》、《天地英雄》、霍建起的《那人那山那狗》、《暖》;宁瀛的《找乐》、《民警故事》、《夏日暖洋洋》。至此,第五代的影片告一段落。
第六代:
他们大多出生于60~70年代,基本上没有受过“文革”的影响,即使受到一些,也只是孩提时代的印象性记忆,并不存在受到压抑的切肤之痛;中学时代至长大成人时期正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重大变革时期,旧体制、旧观念的消融与崩溃,各种新潮思想、观念的发生与建立,伴随着他们成长,这就决定了他们对传统和一切旧事物习惯于站在怀疑和审视的立场上;他们遭遇了在80~90年代经济转轨给社会带来的剧痛,同时也经历了电影从所谓神圣的艺术走入日常生活,还原为一种文化消费产品的无奈。代表导演包括张元、陆川、王小帅、娄烨、王超、路学长、管虎、贾樟柯、何建军、王全安、李杨、刘冰鉴、王一持、李欣、宁浩、张海洋等。他们要么极度追求影象本体,要么偏执于写实形态、关注草根人群,要么坚定的走在商业路线上,几乎难以象“第五代”那样整体构建电影精神的统一面貌,所以,他们是抗拒归纳的一代。典型特征是“叛逆与反思”。
这一群体成长于经济复苏的改革开放年代,此时正值中国建设市场经济初期,他们在相对开放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接受了系统的教育,并接触到大量国外电影理论。第六代亲身感受到经济体制的转轨给中国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家庭关系所带来的重大变动,经历了电影从神圣的艺术走入寻常生活,成为一种文化产品的现实过程,所以,他们的观念和作品内容都较前几代导演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的影片没有通过制造幻觉的快感向市场妥协,而是更多地关注那些出于禁忌而“不可言说”的社会现实,更显出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真诚。在题材选取上,他们关注当下都市、边缘人物,小偷、妓女、无业青年这些边缘人频繁在影片中亮相;在叙事策略上,他们常常在剧中人物身上融入自己的经历,或多或少带有自传色彩;在影像风格上,他们强调真实的光线、色彩和声音,大量运用长镜头,形成纪实风格。他们注重以电影为媒介来考察当代都市普通/边缘人的生活状态,新一代青年在历史转型时期的迷茫、困惑和无所适从在他们的镜头下被真实地记录下来。
伴随着1905年中国电影的诞生,从以张石川、郑正秋为代表的“第一代导演”开始,中国的电影导演们不断的进行着各自的导演创作。如今,被人们经常提及的是号称“第五代导演”的张艺谋、陈凯歌们,他们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成为中国电影的执牛耳者,在探索民族大历史与民族心理的结构上,成就了自己的风格。现在,走上导演创作舞台的的“第六代导演”却以他们异与先辈的导演创作,风格迥异的颠覆了老一代的电影规律,他们的作品具有深厚的人文思想和人文情怀,他们关注社会百姓人生冷暖,表达小人物内心情感和终极关怀的人文主题,第六代导演的镜头语言较前几代导演更加写实,具有新的纪实美学特征,他们把人物的命运与现实生活紧紧连在一起,作品更有“地气”和“人情味”,从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宁浩导演的《绿草地》、王一持导演的《新一年》到张元的《过年回家》、章明的《巫山云雨》等电影作品中,我们都能深刻体会到一种对生命和人性的礼赞与思考,能立体而鲜活的感受到片中小人物,这些平常百姓的悲喜。如今,国际观众已经把欣赏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当作了解中国新文化,新面貌的窗口,而第六代导演以他们贴近生活,关怀大众的电影创作理念不断的在电影艺术创作中前行,拍摄着反映人性,呼唤真、善、美的电影作品。
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5. 比较分析中国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色
第五代导演丰富而广阔的生活阅历,无疑成为其鲜明艺术风格得以形成的丰厚底蕴,也成为了其终生取之不尽的精神富矿。其对生活广度的体认,对于生活艰辛的感受,对于苦难的认同,皆具有非常的经验。而第六代导演则与第五代导演有着迥然相异的人生经历,他们成长于经济复苏的开放时代,尽管他们没有了第五代丰富的生活阅历,然而其对生命的体验却大为深刻。因此,在对电影艺术创作的理解上也有各自的独到见解,并形成自己的电影艺术创作特色。
第六代导演,一般是指出生于60年代、80年代以后在艺术院校毕业、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为影坛所注目的创作群体。这一批导演,在出道时就有自己的创作理念,其创作也体现出与第五代导演相区别的特点。90年代以来,他们的作品又体现出创作转型的特征。将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加以研究,有助于把握其创作特点与把握中国电影的发展走向。近两年,又有一批毕业于艺术院校的新导演加入这一群体之中,我们不妨把他们称为“后六代”导演。从大的范围看,他们并未形成与第六代导演明显相异的共同特点,即未形成影坛第七代,因此,仍可将他们归入第六代导演行列。
就是这些啊!!!!!!!!!!!!!!!!!!!!!!!!!!
6. 体现第五代导演特色包括安阳婴儿江城夏日盲井等
是的。体现第五代导演特色影片包括《安阳婴儿》《江城夏日》《盲井》等。7. 张艺谋陈凯歌为首的第5代导演,与前面4代导演的区别在哪里
张艺谋陈凯歌为首的第5代导演和前面的导演相比较,更加的开放,有了更多的创新,逐渐和国际电影市场接轨,是中国电影发展最迅速的一段时间,这是各位导演付出努力得到的结果,我们现在国内的电影已经可以走出去,让国外的人看看中国的电影。
第五代导演们创造了中国电影的一代辉煌。它不但全然改观了中国电影传统的历史面貌,更完成了中国电影人几十年的宿愿,实现了中国电影与世界的同步接轨,成就了“矗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电影先辈们早年的梦想,他们的崛起,预示了中国电影的未来和希望。
8. 第五代导演的典型特征
“第五代”导演主要成员是“文革”后在新时期崛起的一批电影导演,大多是恢复高考制度后北京电影学院招收的第一批学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第五代”导演及其影视作品是他们那个时代的精神代言人。因为他们共同的努力,中国银幕上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电影。“第五代”对中国乡土的关注和解读,对社会底层的注视和同情以及在他们艺术作品中透漏出来的对民族的深切热爱、忧患意识,对生存状态的拷问都是具有历史价值的------我们不能否定,在那个年代,即便是简单的,不完全的对现实、对社会底层的关怀也是相当有力的。
第五代导演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了影坛,虽然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历经文革浩劫,在动乱底层顽强搏击的经历,使他们有着深厚的生活积淀。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如寒冬后的嫩草,新鲜独特,是一种思前想后而产生的有喜又悲的情绪,是一种纵横古今的历史感和责任感,是一种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念。
在第五代导演中,有沉重犀利、平和激越的陈凯歌;有曲高和寡、闷骚深刻的张艺谋;有严峻粗犷、独树一帜的吴子牛;有细腻和谐,真诚朴素的田壮壮。在这些风格迥异的导演带领下,中国电影,迅速成长,走向了世界,走向了市场,展现出了艺术新风气。
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影业也必须去适应改革大潮,也必须遵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则,电影业在市场经济中也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一方面要争取电影的制作资金,另一方面它们也必须为自己的电影产品找到市场。与此同时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欧洲电影、美国大片、香港电影、台湾电影、日本韩国影视剧等都大量涌入中国电影市场,中国电影要想在巨大的竞争中生存,就必须改变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制作模式以及影视创作风格。到了20世纪初,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走上了高投入、大剧作的商业化路线。张艺谋的《英雄》在海外市场的票房累计超过11亿人民币,而《十面埋伏》在海外市场的票房仅在日本、韩国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就达2.8亿人民币。陈凯歌也有《和你在一起》、《无极》这样的商业电影,其中《无极》的资本投入创下了中国电影史上的记录,并且动用了亚洲极为强大的名演员阵容加以包装。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张艺谋、陈凯歌等“第五代导演”在电影制作、票房收入以及电影市场等方面的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分析一下他们的影视主题我们就不难发现,他们在主题方面和创作初期相比已经变的面目全非,不再是对中国乡土进行关注和解读,同样也不再注视和同情中国社会的底层,只能说他们在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中失去了自己的本真——对社会底层的关怀。
在第五代导演光环萦绕下的第六代导演,没有第五代那样整体构建电影精神的统一面貌,而是以叛逆和反思为主线,彰显个性为旗帜。各种新旧观念的消融与崩溃,新潮思想、观念的发生与建立,伴随着第六代导演的成长。因为经历了电影从神圣的艺术走入日常生活的尴尬,被还原为一种文化消费品的无奈,所以第六代导演要么极度追求影象本体,要么偏执于写实形态、关注草根人群,要么坚定的走在商业路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