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库里肖夫的艺术成果
1924年库里肖夫拍摄了影片《西方先生在布尔什维克国家的奇遇》,以滑稽喜剧的形式嘲弄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歪曲宣传,反映了革命后俄国的真实情况其后拍摄的影片有科学幻想片《死光》(1925)《遵守法律》(1926,据J.伦敦的小说改编)、《伟大的慰问者》(1933)、《铁木儿的誓言》(1942)、《我们从乌拉尔来》(1944)等。这些影片反映了库里肖夫对电影艺术特性的独到见解,在电影表现手段的探索、造型和蒙太奇处理、演员表演以至声音的运用方面,有许多独创的、革新性的成就。
早在1916年,库里肖夫就开始致力于研究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他在总结自己的艺术实践并深入研究美国影片,特别是D.W.格里菲斯的影片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蒙太奇理论,认为电影艺术的特性就是蒙太奇。他以实验的方式证明,将同一镜头与不同镜头分别组接,就可创造出不同的审美含义,这一实验被称为“库里肖夫效应”。他还指出,通过蒙太奇可以体现时间的运动,表达作者的态度,启发观众的感受。他的理论经过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的改进和阐发对整个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电影代表:
《死光》
《遵守法律 》
《铁木儿的誓言》
《我们从乌拉尔来》
理论著作:
《电影导演实践》(1935)
《电影导演基础》(1941)
《镜头与蒙太奇》(1962)
《电影艺术(我的经验)》(1929)
《电影中的排练方法》(1935) 苏联电影导演列夫.库里肖夫为了弄清蒙太奇的并列作用,做了一项有名的镜头剪接实验。 著名的“库里肖夫效应”是爱森斯坦蒙太奇理论的有力证据。普多夫金曾对这个试验作了如下描述:
“我们从某一部影片中选了苏联著名演员莫兹尤辛的几个特写镜头,我们选的都是静止的没有任何表情的特写。我们把这些完全相同的特写与其它影片的小片断连接成三个组合。
第一个组合是莫兹尤辛的特写后面紧接着一张桌上摆了一盘汤的镜头。
第二个组合是使莫兹尤辛的镜头与一个棺材里面躺着一个女尸的镜头紧紧相连。
第三个组合是这个特写后面紧接着一个小女孩在玩着一个滑稽的玩具狗熊。
当我们把这三种不同的组合放映给一些不知道此中秘密的观众看的时候,效果是非常惊人的。观众对艺术家的表演大为赞赏。他们指出:“莫兹尤辛看着那盘在桌上没喝的汤时,表现出沉思的心情;他们因为莫兹尤辛看着女尸那幅沉重悲伤的面孔而异常激动;他们还赞赏莫兹尤辛在观察女孩玩耍时的那种轻松愉快的微笑。但我们知道,在所有这三个组合中,特写镜头中的脸都是完全一样的。” 这就是所谓库里肖夫效应。 利用事物内在和外在联系来引起消费者的联想,加强广告的剌激作用,是一种有效方法。依照事物之间联系的不同,联想可分为以下四类:
1、接近联想。由时间和空间联想引起;
2、类比联想。由性质、形态和相似而引起;
3、对比联想。由人对事物的感知及事物相反的特点引起;
4、关系联想。由事物间相互之关联引起。无论哪一种联想,都可帮助消费者从别的事物得到启发而引起情感活动。、 包装与广告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包装本身就有其广告的功能,而广告又常常借助于包装来宣传。包装广告对于消费者所产生的库里肖夫效应的作用过程是:刺激感觉器官→引起注意→激发好奇心(即兴趣感)→诱发需求欲望→产生偏爱→坚定购买决心→最后促成购买行为的实现。
首先,广告要发挥“注意”的心理效力。
广告的目的,就是引起消费者注意,这是购买过程的第一步,是广告宣传成功的前提。“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专注,即指向和集中。它是由两种因素引起的,其一为剌激的强弱;其二为生活的需要、本身的兴趣。注意使人的心理活动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对心理活动发挥着组织与维持的功能,集中注意才能保证感知事物形象的清晰完整稳定。
要引起消费者的注意,首先要具有足够的剌激强度。其次要加大剌激元素间的对比度,在一定的限度内各种剌激元素对比度越大,产生的条件反射越强烈和显著。这包括动与静对比,色彩对比,光线明暗、强弱、空白对比,文字表述长短对比等。广告与周围环境的对比也很重要,对比性好,消费者就会获得易视、易读、易懂和易记忆的便利。第三就是要提高剌激的感染力。广告的新奇与有趣的构思编排、吸引人的题材、富于艺术性的图案加工等,是保持注意的关键之一,还能进一步激发兴趣的强烈程度。题材就是广告,通过概括、提炼、修饰和夸张手法,突出商品的有关形象,让人不能忘怀。
其次,广告应发挥记忆的心理作用。
消费者有了对商品信息的记忆,才能思考、比较和评价商品,对某一种产生偏爱,因而发挥记忆的心理效果就非常重要了。记忆是人的大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应,它包括:
1、对感知形象的记忆。即事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声音、空间时间关系等,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形象来感知商品;
2、语言概念的记忆。即人脑对文字材料、思考过的问题及思考过程的记忆,为此,这种记忆最为稳定,它不仅包括商品外观,而且有性能指标、意义作用等内容;
3、情感记忆。人对体验过的感情的记忆,例如欢欣、满足、意外、后悔与懊恼;
4、运动的记忆。指消费者对过去购买商品过程的记忆。
其实,同样的事物,对于不同的人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记忆结果。所以,为了增强人们的记忆,商家往往采取多种形式的广告来达到目的,主要方法有:
1、利用直观形象来记忆。例如,展示、展销、操作使用表演,电视录像等;
2、利用语言概括来记忆。由于表象和语汇在脑中储存并容易恢复,所以,借助于高度精炼概括的文字记述,可以增强记忆;
3、适当变化和适度反复剌激。即通过信息的适当变化减少疲劳、加强兴趣、增加记忆和利用重复的同一信息多次剌激来加深印象。 发挥库里肖夫效应的心理效力。 依照事物之间联系的不同,联想可分为以下四类:
1、接近联想。由时间和空间联想引起;
2、类比联想。由性质、形态和相似而引起;
3、对比联想。由人对事物的感知及事物相反的特点引起;
在广告中运用联想心理来提高广告效果的方法很多,例如:
1、采用熟知的、受欢迎的形象来比喻商品特长;
2、用简捷、优美、富有哲理、耐人寻味的语言、故事来暗示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多种利益、便利;
3、通过使用前后的对比画面来诱发消费欲等。
广告中的库里肖夫效应还表现在不同商品的广告的相互排列中。例如在路边并排立着可口可乐和春兰冰箱的广告牌。可口可乐的“直达清爽世界”和“冰了以后更是可口”的广告语可以说为春兰冰箱造足了广告的最佳情境氛围。想一想,如果可口可乐广告换成某个皮炎平的广告将会在消费者的心理上引起什么反应。所以,要在广告的关联上产生良好的库里肖夫效应,必须注意两个广告品牌之间最好有关联性,如长城润滑油和法拉利跑车、三菱干洗店和杉杉西服等并列。这样并列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前者是弱势品牌,后者是久负盛名的强势品牌。并列的结果是弱势品牌借助于强势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提高自己的形象,在消费者心理上日益产生认同,从而达到最终销售的目的。
B. 认为电影艺术的基础是蒙太奇的苏联导演是谁
认为电影艺术的基础是蒙太奇的苏联导演是普多夫金。
相关介绍:
普多夫金,1893年2月28日生于奔萨,1953年6月30日卒于莫斯科,苏联著名导演、演员、理论家,蒙太奇理论的创始者之一。
蒙太奇理论,就是研究和探讨蒙太奇手段及其规律而形成的理论体系。蒙太奇,是电影构成形式和构成方法的总称。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
(2)著名的电影理论著作电影导演基础的作者是谁扩展阅读
相关背景:
1926年,他参加《母亲》一片的拍摄工作,使普多夫金的现实主义美学观点得到充分发挥。他和编剧НА札尔赫依一起深入领会了高尔基的原著的基本主题和革命的激情,并将它们转化为电影的语言。这是继《战舰波将金号》之后对电影语言又一次重大革新,其中“涅瓦河解冻”喻意段落成为联想蒙太奇的重要依据。
普多夫金在构成主义思想的促使下更为迷恋于创造和表现,并在剧本的创作阶段就明确地规定了影片的“场面蒙太奇”、“段落蒙太奇”、“对列蒙太奇”等蒙太奇的结构形式。这一结构形式应该说是严格地按照故事情节加以思考和组织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普多夫金
C. 关于小桥石头和河著名理论的电影理论家是谁
巴赞,法国电影理论家,影评人,法国著名电影杂志《电影手册》创始人之一,
法国迷影运动的精神领袖之一,被誉为“法国影迷的精神之父”(安托万·德巴克语 )”、“电影的亚里士多德”(区别于“电影的黑格尔”:让·米特里)。巴赞在1940年代到50年代发表的一系列高质量影评和电影评论,集结成四卷本《电影是什么》,已成为电影理论史上的经典著作,是二战后现实主义电影理论发展的一块基石。巴赞推崇现实主义美学,发现并阐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导演的重要价值,阐述了蒙太奇与景深镜头在电影语言中的重要性与辩证关系,提出了长镜头理论,丰富并总结了作者论,在巴赞与《电影手册》的推动下,法国电影在二战后兴起了新浪潮运动。918年4月8日生于昂热,1958年卒于马恩河畔布里。1943年开始从事影评工作,后相继担任银幕》、《精神》和《观察家》等杂志的编辑,50年代初创办《电影手册》,担任主编。巴赞主张真实美学,反对唯美主义,他创立了电影写实主义的完整体系。电影影像的本体论、电影起源的心理学和电影语言的进化观是这个体系的哲学、心理学和美学依据。巴赞认为,电影的基础是摄影,而摄影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本质上的客观性。电影的发明满足了人类自古以来用逼真的摹拟物替代外部世界的心理愿望。巴赞提倡按照镜头一段落和景深镜头的风格拍摄影片,贬抑蒙太奇的功能,强调单个镜头自身的涵义和表现力,反对利用蒙太奇手法随意分切、编排和组接镜头,从而破坏镜头的时空统一性。巴赞鼓吹“透明”电影,即任何技巧不显形迹的电影。巴赞推崇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敏锐地觉察到这个电影流派的重大美学意义,系统地概括了它的艺术性能。巴赞的主要论著收入论文集《电影是什么?》(4卷本),他的电影写实主义理论体系对50年代西方电影创作产生过重大影响,实际上他是法国新一代电影导演的精神领袖,新浪潮影片正是他的理论的实践。
D. 求上海戏剧学院影视导演专业二参考书资料
上海戏剧学院影视导演考研专业二概述
上海戏剧学院的专业二在考试时,是第二天下午的时候考察,考试时间为14:00-17:00,考试分值150分。
通过分析近年来上戏的题目,上戏对专业一的考察主要集中于:影视导演理论,影视制作,影视剧本创作及影视作品分析这几个部分。
上海戏剧学院影视导演专业二参考书(必备参考书)
虽然上戏没有指定的参考书目,但根据近年来的考题,以及考上的同学的复习情况,同时也有145分以上大神的整理,我们归纳总结出来了下面的参考书。
《影视导演基础》王心语·著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是考试必备书籍,对影视导演的基础和理论以及操纵技巧进行了详实的阐述,是影视导演的入门书籍。
全书共12章,介绍了电影的历史轨迹、电视的崛起、导演与剧作、导演与演员、空间设计、场面调度等内容。
上海戏剧学院影视导演专业二参考书(补充参考书)
《电影是什么?》安德烈·巴赞 商务印书馆
《电影导演艺术教程》韩小磊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向“表现美学”拓宽的导演艺术》徐晓钟,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
《戏剧导演》张仲年,中国戏剧出版社, 2010
《论演出艺术的完整性》波波夫,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2
备考策略及指导
关于上戏的914影视导演基础的备考策略,同学们最希望的还是能把上面的几本书汇总起来,虽然很难做到完美的融合这些书的内容,但仍然希望至少包含是最好的了。
上面我们提到了韩小磊的《电影导演艺术教程》,这本是理论和写作的相结合,对于大家学习电影理论和写作,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这本书的很多部分可以当做同学们在答题时用作提高分值的重要作用。
所以,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仅仅看一本书是不够的,一定要将几本书结合起来看才可以,不然的话,可能复习起来的全面性会有偏差,答题的时候自然就缺少相关的知识点。
复习资料使用方法
具体内容如下:
《电影剧本结构解析》才思考研考博·上海戏剧学院教研组编
这本资料主要从剧本的构成出发,介绍了常用剧本格式,戏剧冲突的构建等技巧,对于同学们分析电影很有帮助。
《人物塑造法》才思考研考博·上海戏剧学院教研组编
这本资料主要是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给大家讲述人物应如何进行塑造,在写剧本的时候,最难的其实就是如何把人写得更像人,因此,这本主要是从经典影片的角度讲一下人物应该如何来塑造。
《摄影创作》才思考研考博·上海戏剧学院教研组编
这本其实也是从摄影的角度来讲电影理论的,摄影是导演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这本资料通过简练的笔记来表达。
《外国著名导演及电影理论》才思考研考博·上海戏剧学院教研组编
这本资料汇总了欧美各个国家以及前苏联、日本的著名导演,根据这些导演的导演风格,国家文艺环境以及经典影片的解读。
《西方戏剧史》才思考研考博·上海戏剧学院教研组编
戏剧是上戏的必考内容。这本资料西方戏剧史,包括各个国家的、各个时期的经典的戏剧家和经典戏剧。
《戏剧理论笔记》才思考研考博·上海戏剧学院教研组编
这本资料浓缩了各版本的戏剧理论,对开发性的题目很有帮助,也是上戏的基础考点内容.
《影视作品写作》才思考研考博·上海戏剧学院教研组编
这本资料指导了影视作品写作的方法,可以跟前面的电影剧本结构相结合,掌握剧本写作及分析的方法。
《中国戏剧史》才思考研考博·上海戏剧学院教研组编
这本中国戏剧史比较长,是从先秦时期开始进行汇编,中间重点汇编了宋代以后中国戏剧的走向,在大家写分析的时候能够更好的运用史论上的知识进行分析。
《中国著名导演及电影理论》才思考研考博·上海戏剧学院教研组编
这本资料汇总了中国六代著名导演,对他们的导演风格、所处时代的背景以及经典影片进行了全新的整理,并整理了这六代导演的经典影片汇总,相当于一个片单供大家重新刷片。
《戏剧史题库》才思考研考博·上海戏剧学院教研组编
戏剧史常考题目的集合,不仅有题目,也带有解答,可以作为参考。
E. 什么是蒙太奇,列举一部蒙太奇影片中的运用
《21克》的蒙太奇手段就很精妙
蒙太奇,是电影构成形式和构成方法的总称。
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译音,原是法语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意为构成和装配。后被借用过来,引申用在电影上就是剪辑和组合,表示镜头的组接。
简要地说,蒙太奇就是根据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观众的心理顺序,将一部影片分别拍摄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照原定的构思组接起来。一言以蔽之:蒙太奇就是把分切的镜头组接起来的手段。
由此可知,蒙太奇就是将摄影机拍摄下来的镜头,按照生活逻辑,推理顺序、作者的观点倾向及其美学原则联结起来的手段。首先,它是使用摄影机的手段,然后是使用剪刀的手段。
当然。电影的蒙太奇,主要是通过导演、摄影师和剪辑师的再创造来实现的。电影的编剧为未来的电影设计蓝图,电影的导演在这个蓝图的基础上运用蒙太奇进行再创造,最后由摄影师运用影片的造型表现力具体体现出来。
在电影的制作中,导演按照剧本或影片的主题思想,分别拍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原定的创作构思,把这些不同的镜头有机地、艺术地组织、剪辑在一起,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悬念等联系以及快慢不同的节奏,从而有选择地组成一部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为广大观众所理解和喜爱的影片,这些构成形式与构成手段,就叫蒙太奇。
综上所述,可见电影的基本元素是镜头,而连接镜头的主要方式、手段是蒙太奇,而且可以说,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独特的表现手段。
既然一部影片的最小单位是镜头,那么,这电影的基本元素——镜头,究竟是什么呢?它和蒙太奇又有什么关系呢7我们知道,镜头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焦距、用不同的时间一次拍摄下来,并经过不同处理的一段胶片。实际上,从镜头的摄制开始,就已经征使用蒙太奇手法了。
就以镜头来说,从不同的角度拍摄,自然有着不同的艺术效果。如正拍、仰柏、俯拍、侧拍、逆光、滤光等,其效果显然不同。就以本同焦距拍摄的镜头来说,效果也不一样。比如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等,其效果就不一样。再者,经过不同的处理以后的镜头,也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加之,由于空格、缩格、升格等手法的运用,还带来种种不同的特定的艺术效果。再说,由于拍摄时所用的时问不同,又产生了长镜头和短镜头,镜头的长短也会造成不同的效果的。
同时,在连接镜头场面和段落时,根据不同的变化幅度、不同的节奏和不同的情绪需要,可以选择使用不同的联接力法,例如谈、化、划、切、圈、掐、推、拉等。总而言之,拍摄什么样的镜头,将什么样的镜头排列在一起。用什么样的方法连接排列在一起的镜头,影片摄制者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就是蒙大奇。如果说画面和音响是电影导演与观众交流的“语汇”,那么,把画面、音响构成镜头和用镜头的组接来构成影片的规律所运用的蒙太奇手段,那就是导演的“语法”了。
对于一个电影导演来说,掌握了这些基本原理并不等于精通了“语法”,蒙太奇在每一部影片中的特定内容和美学追求中往往呈现着千姿百态的面貌。
蒙太奇对于观众来说,是从分到分。对于导演来说,蒙太奇则先是由合到分,再分切,然后又由分到合,即组合。分切的最小单位是镜头,因此导演应写出分镜头剧本。作为观众,应当怎样从蒙太奇的角度来鉴赏导演的艺术呢?说到底,蒙太奇是导演用来讲故事的一种方法;听的人总希望故事讲得顺扬、生动,富有感染力又能调动起观众的联想,引起观众的兴趣,这些要求完全适用于蒙太奇。观众不仅仅满足于弄清剧情校概。或一般地领悟到影片的思想意念,而是要求清晰而流畅地感知影片叙述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和细部,—部影片的蒙太奇首先应让观众看懂。
现在,一部当代的故事影片,一般要由五百至一千个左右的镜头组成。每一个镜头的景别、角度、长度,运动形式,以及画面与音响组合的方式,都包含着蒙太奇的因素。可以说,从镜头开始就已经在使用蒙太奇了。与此同时,在对镜头的角度、焦距、长短的处理中,就已经包含着摄制者的意志、情绪、褒贬、匠心了。
在镜头间的排列、组合和联接中,摄制者的主观意图就体现得更加清楚。因为每一个镜头部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对形态必然和与它相连的上下镜头发生关系,而不同的关系就产生出连贯、跳跃、加强、减弱,排比、反衬等不同的艺术效果。另一方团,镜头的组接不仅起着生动叙述镜头内容的作用,而且会产生各个孤立的镜头本身未必能表达的新含义来。格里菲斯在电影史上第一次把蒙太奇用于表现的尝试,就是将一个因在荒岛上的男人的镜头和一个等待在家中的妻子的面部特写组接在一起的实验,经过如此“组接”,观众感到了“等待”和“离愁”,产生了一种新的、特殊的想象。o又加,把一组短镜头诽列在一起,用快切的方法来连接,其艺术效果,同一组的镜头排列在一起,用“淡”或“化”的方法来连接,就大不一样了。
再如,把以下A、B、C三个镜头,以不同的次序连接起来,就会出现不同的内容与意义。
A,一个人在笑; B、一把手枪直指着;C、同一的人脸上露出惊俱的样子。
这三个特写镜头,结观众什么样的印象呢?
如果用A—B—C次序连接,会使观众感到那个入是个懦夫、胆小鬼。现在,镜头不变,我们只要把上述的镜头的顺序改变一下,则会得出与此相反的结论。
C、一个人的脸上露出院俱的样子,B、一把手枪直指着;A、同一的人在笑。
这样用C—B—A的次序连接,则这个人的脸上露出了惊惧的样子,是因为有一把手枪指着他。可是,当他考虑了一下,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于是,他笑了——在死神面前笑了。因此,他结观众的印象是一个勇敢的人。
如此这样,改变一个场面中镜头的次序,而不用改变每个镜头本身,就完全改变了一个场面的意义,得出与之截然相反的结论,收到完全不同的效果。
这种连贯起来的组织相排列,就是运用电影艺术独特的蒙太奇手段,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影片的结构问题。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排列和组合的结构的重要性,它是把材料组织在一起表达影片的思想的重要手段。同时。由于排列组合的不同,也就产生了正、反,深、钱,强、弱等不同的艺术效果。
苏联电影大师爱森斯坦认为,A镜头加B镜头,不是A和B两个镜头的简单综合,而会成为C镜头的崭新内容和概念。他明确地指出:“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二数之和,而更象二数之积——这一事实,以前是正确的,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它之所以更象二数之积而不是二数之和,就在于对排列的结果在质上(如果愿意用数学术语,那就是在”次元“上)水远有别于各个单独的组成因素。我们再回到上述的例子。妇人——这是一个画面,妇人身上的丧服——这也是一个画面;这两个画面都是可以用实物表现出来的。而由这两个画面的对列所产生的‘寡妇’,则已经不是用实物所能表现出来的东西了,而是一种新的表象,新的概念,新的形象。”
由此可见,运用蒙太奇手法可以使镜头的衔接产生新的意义,这就大大地丰富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从而增强了电影艺术的感染力。关于这个向题,我们还可以从物理学上的一个现象得到极大的启发:众所周知,炭和金刚石这两种物质。就其分子组成来讲是的相同的。但一个出奇的松脆,一个则无比的坚硬,为什么附科学家研究的结果证明:是因为分子排列(品格结构)不同而造成的。这就是说,同样的材料,由于排列不同,可能产生如此截然相反的结果,这实在发人深思了。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也同样指出:“上—个镜头一经连接,原来潜在于各个镜头里的异常丰富的含义使象电火花似地发射出来。”可见这种“电火花”似的含义是单个镜头所“潜在”的为人们所未察觉的,非要在“组接”之后,才能让入们产生一种新的、特殊的想象。我们所讲的蒙太奇,首先是指的这种镜头与镜头的组接关系,也包括时间和空间、音响和画面、画面和色彩等相互间的组合关系。以及由这些组接关系所产生的意义与作用等。
总之,“蒙太奇就是影片的连接法,整部片子有结构,每一章、每一大段、每一小段也要有结构,在电影上,把这种连接的方法叫做蒙太奇。实际上,也就是将一个个的镜头组成一个段,再把一个个的小段组成一大段,再把一个个的大段组织成为一部电影,这中间并没有什么神秘,也没有什么诀窍,合乎理性和感性的逻辑,合乎生活和视觉的逻辑,看上去‘顺当’、‘合理’、有节奏感、舒服,这就是高明的蒙太奇,反之,就是不高明的蒙太奇了。”再没有如此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对蒙太奇的说明与阐述了。
21克中的三位主角的不同时间的经历穿插进行,使得电影情节布拖沓,富有节奏感。刚看的时候会觉得比较混乱,但看了一会就可以理出电影的主线,主角最后的命运归宿,也在影片的发展中讲述给观众。赞叹导演的功力。
P.S.了解蒙太奇,我推荐这部影片,不过最好看两遍。
内容多了点,但希望是你所想要的。
F. 认为电影艺术的基础是蒙太奇id苏联导演是谁
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的导演
爱森斯坦是蒙太奇理论大师,1922年,他在《左翼艺术战线》杂志上发表了《杂耍蒙太奇》,这是第一篇关于蒙太奇理论的纲领性宣言。在爱森斯坦看来,蒙太奇不仅是电影的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哲学理念。他指出:两个并列的蒙太奇镜头,不是“二数之和”,而是“二数之积”。《战舰波将金号》是爱森斯坦1925年拍摄的,是蒙太奇理论的艺术结晶,片中著名的“敖得萨阶梯”被认为是蒙太奇运用的经典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