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背景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有哪些
背景音乐对影视作品的情节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也是编导考生在分析影片必须要重视的一个方面,那么,背景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有哪些?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表现真实
如约翰施莱辛格导演的《午夜牛郎》中,男主角乔来到纽约,迫于生活充当了男妓,他第一次勾上女人上床,在床上翻滚,不时压在床上电视机遥控板上,使其频道不断变换,一会儿是商品广告,一会儿是牧师在教堂布道,还有笑声、狗吠声颠来倒去,真实再现了男妓职业的疯狂和错乱。
2、表意功能
如在苏联电影《攻克柏林》中,影片开始不久,炼钢劳模安德烈和女教师在美丽的田野里欢乐徜徉时,突然间天上飞机轰鸣,炮弹爆炸田间。影片通过音响告诉观众,严酷的卫国战争开始了,幸福和平的生活已成泡影,安德烈告别心上人参加了保卫祖国的战争。
3、声音使影视艺术成为四维
影视片(剧)拍摄的画面的长和宽,加上纵深,形成了三维画面。而声音的出现和延伸,使影视时间物化出新的四维一时间维度,从而使画面具有六大感,即时代感、时间感、空间感、层次感、速度感和重量感如日本导演中村登的影片《生死恋》中,深爱夏子的大宫,因爱人夏子在一次化学实验室的爆炸中不幸死去,来到秋雨濛濛、昔日两人常在此打球的网球场。此刻画外响起夏子银铃般的笑声和话语声。这本是大宫的幻觉然而观众本能的联想力,像闪电般地回忆起先前他们目睹的洋溢着青春和欢乐的画面,这对天生的情侣是那么开心地在那儿打网球。
另一段戏是大宫踱步到夏子家的门口,画外立即响起:你回来了!,你回来了!的清脆的问候声观众马上闪现出昔日夏子在门口接待夫君的情景,而现实画面却是好梦难圆。
这两段戏声画不是同步的现实形态,而是用过去式和未来式的时态相连的声音,从而使时间的维度向过去和未来延伸,画面得到充分的扩展。
4、声音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意大利导演德桑蒂斯,在他著名的影片《罗马十一时》中,表现意大利战后失业非常严重,女人们为了争夺一个打字员的席位,不惜排成长龙由于楼梯不堪重负,不少妇女摔死在倒塌的楼梯下。
导演巧妙地利用打字机的声音,来刻画人物内心当技术不佳的老勒塔打字打得磕磕碰碰时,外面应试者的近景特写验上露出焦灼庆幸、蔑视、急不可耐的表情。后来熟练的打字员玛丽进入房间后,房外传出机关枪扫射般的快速打字的声音,而楼梯上闪现出一个个嫉妒、焦急、羡慕、失望的表情。
在罗西里尼导演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中,同属抵抗运动组织的神父在德军逼迫下来到审讯室外,他看到自己的战友,抵抗运动的领导人正遭受着严刑拷打,并发出惨叫声,屋外却飘来钢琴弹奏的音乐,更刻骨铭心地加深了他的痛苦。
在苏联影片《安娜卡列尼娜》中,车站,火车停了下来,一个铁路安全检查员用锤子敲打轮箍,那杂乱而烦人的音响,大大加剧了车上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哀。
5、声音的视觉化
声音还可以进行特技处理。如水声可化做相关的军舰;打电话可以变成字母满天飞;敲铜盘的声音可以敲出罗马圣殿;两人的窃窃私语可以幻化出杨柳岸晓风残月或铁马金戈入梦来。一句话,声音可以进行画面
综上所述,关于背景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就先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这些内容能对编导艺考生有很大的帮助!如还有其它编导艺考方面的问题,可继续关注本站了解更多!
『贰』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拍过什么经典电影
编辑词条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目录
个人资料
个人简介
Leo的获奖记录
演员作品
制片
片酬
编辑本段个人资料
英文姓名:Leonardo DiCaprio
中文译名: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本名:Leonardo Wilhelm DiCaprio
港译名:李安纳度·狄卡比奥
中文全名:莱昂纳多·威尔海姆·迪卡普里奥
昵称:Leo
生日:1974年11月11日(星期一)
星座:天蝎座
出生地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
身高:182厘米
成名作品:《泰坦尼克号》
最喜欢的书籍:《老人与海》
最喜欢的运动:篮球、棒球
最喜欢的音乐:说唱音乐
最喜欢的乐队:Pink Floyd、Beatles、Led Zeppelin
最喜欢的男演员: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杰克.尼克森
最喜欢的女演员:梅格.瑞恩
最喜欢的电影:《教父》
最不喜欢的食品:肉
最喜欢的电视节目:《边缘地带》
最喜欢的度假地:德国
最喜欢的球队:洛杉矶湖人队
最喜欢的事物:柠檬汁 健怡型可口可乐 意大利面
最喜欢的颜色:绿色,紫色,黑色
最喜欢的时装设计师:Vintage
最喜欢的城市:纽约,旧金山
最喜欢的乐琴:风琴
其他爱好:收集棒球和篮球卡片
最大的愿望:保护环境,生活在和平之中
最喜欢的童年回忆:用恶作剧使邻居惊恐不安
最好的生日:16岁生日,因为从那天开始,我可以开车了
最好的品质:我拥有极好的幽默感
最坏的习惯:常常有意地,习惯性地拖延做事情
习惯:拨弄头发,啃指甲
演奏的乐器:过去常常弹风琴
以前拥有的汽车:69年产小野马敞蓬汽车,钻蓝色切诺基大吉普和灰色宝马单排座轿车
亲友:父亲乔治,意大利人,连环画出版商;母亲,艾米琳,德国人,律师助理;继母,职业是健美运动员;同父异母兄弟亚当,演员
喜欢的女孩:善良,开朗和外向型的女孩
对童年生活的描述:有趣,可笑,聪明伶俐
生活的重要目标:成为一名成功的演员
名言:人们想要你成为一个疯狂,失去理智的坏小子。他们想看到你的处境和他们一样悲惨。他们不需要英雄,他们需要的是看到你堕落
编辑本段个人简介
1974年11月11日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降生在美国洛杉矶市一个富足家庭。说起莱昂纳多的名字还有一段小小的故事。当时已身怀六甲的母亲在看莱昂纳多.达芬奇的画展时,肚子里的小宝贝踢了妈妈一脚似乎对莱昂纳多.达芬奇的画也感兴趣,因此妈妈给小宝贝取名莱昂纳多。
父母对小莱昂纳多疼爱有加,一切事情都为他选择最好的。他们送莱昂纳多上贵族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但是莱昂纳多却对表演情有独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这也许是他5岁时参加拍摄电视剧Romper Room后结下的影视情缘。在莱昂纳多10岁时,他想成为一名演员的梦想曾被一度打碎。一家影视代理商将莱昂纳多拒之于门外,理由是他们不喜欢他的发型、名字,并建议莱昂纳多改名为Lanny Williams。不做演员心不甘,14岁时莱昂纳多决定再做一次尝试,终于有家代理商接受了莱昂纳多,并推荐他拍摄了电视剧Santa
Barbara 和The New Lassie。16岁时莱昂纳多参加拍摄了著名电视连续喜剧《成长的烦恼》,扮演一个叫Luke的无家可归的男孩。莱昂纳多无可挑剔的表演甚至抢去了主角的风头。1992年莱昂纳多再次凭借自己的实力击败众多对手取得影片This Boy's Life中Tobias Wolff的角色。尽管莱昂纳多引起了好莱坞的注意,但他所拍摄的影片票房收入并不理想。
在与克莱尔.丹尼斯(Claire Danes)联袂出演现代版爱情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与好莱坞老牌明星梅里尔.特里普(Meryl Streep)和演Marvin's Room之后,莱昂纳多低票房收入的日子似乎结束。然而真正令莱昂纳多盛名响誉全球,令他身价大增,还要是在他担纲《泰坦尼克号》男主角之后,此片不仅打破美国票房历年纪录,也打破了世界各地的票房纪录。莱昂纳多的目前片酬是2000万美元。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1974年11月11日降出在美国洛杉矶市的一个富裕的家庭里。细心的影迷一定发现他的名字和画家达芬奇的名字一模一样,其实他的名字是他尚未出生时就起好了的。当时他身怀六甲的母亲与父亲一起去意大利旅行,参观了当地一家博物馆举办的莱昂纳多-达芬奇的画展。参观期间肚子里的宝贝踢了妈妈几脚,似乎也对这位画家的画感兴趣。因此妈妈就给他预留了一个名字“莱昂纳多”,期望他以后会有出息。
莱昂纳多的母亲艾莱琳是个德国人,他的一头金发和清秀的脸型便是母亲遗传所致。他的父亲出生于爱尔兰。莱昂纳多一出生,他的父母便已离异,但幸运的是,父母的离异并没有给他的成长产生任何不得影响。他一直和母亲住在一起,周末则和父亲一起度过。而他父亲也一直在关心着他,他到外地拍片时他的父亲就一直陪着他。同时,即使离异后,莱昂纳多的父亲和母亲也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亲密状态。
老迪卡普里奥是个不折不扣的嬉皮士,充满着乌托邦的梦想。年青时代的他在纽约街头过着放荡的反潮流式的生活。在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许多影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这种反叛的影子。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父母从小对他疼爱有加,他们送他上贵族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可是,他对学习一直提不起兴趣,尤其是数学。因此,最终他还是走上了影视这条路。虽然出道时间并不长,但莱昂纳多第一次走上荧屏却很早。5岁时他就参加了电视剧《Romper Room》的拍摄,12岁时在历经了50次面试后,不懈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他得到了第1份职业演员的工作,一部短短的小汽车广告。14岁时有家代理商接受了他,并推荐他拍摄了电视剧《Santa Barbara》和《The New Classic》。1990年,16岁的他参加了著名电视剧《成长的烦恼》的拍摄,在片中扮演一个无家可归的少年----路克。莱昂纳多在这部电视剧中无可挑剔的表演甚至抢去了主角的风头。莱昂纳多在该部电视剧中的成功,标志着他在影坛上的真正崛起,此后,他的片约不断,一步一个脚印,逐渐走向成功。1991年,他接连拍摄了《异形III》、《外星追逐令》,1992年又拍摄了《带毒的常春藤》。
1993年,莱昂纳多参加了《这个男孩的生活》的拍摄,在片中饰演一位受继父虐待、内心无比压抑、痛苦的少年形象。他的演技首次受到公众和媒体的关注。同年,他还出演了《恋恋情深》中的一个弱智儿亚尼。片中的他不爱讲话,常常是眉头深锁,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纯朴自然的表演,为初涉影坛的他赢得了1994年奥斯卡最佳期男配角奖的提名,而此时,他才19岁。
1995年,莱昂纳多在《篮球日记》中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吸毒作家形象。当时他正处于尴尬的年龄,有时看起来已是一个20岁的成年人,有时仍流露出小男孩的稚气,而这也正符合了角色的需要。他在片中将一位对现实不满而沉湎于毒品的青年刻划得有血有肉、惟妙惟肖,因此而获得电影金像奖提名,并被誉为“瑞凡-菲尼克斯的继承人”
同年,他又得与大牌明星金-哈克曼和莎朗-斯通合作出演西部片《致命快感》。当时已经红得发紫的好莱坞性感女神莎朗-斯通宁愿减低自己的片酬,指定莱昂纳多在该片中与她演对手戏,出演剧中镇长之子雷米。莎朗-斯通对20来岁的莱昂纳评价极高,她曾多次表示:这个年轻演员是我见过的演员中最有天赋的一个。莱昂纳多也没有辜负莎姐姐对他的厚望,他把该人物身上那种少年枪手的狂妄和无畏精神用其与父辈极其冲突的性格表现得浑然一体、淋漓尽致。之后,他又相继拍摄了《全蚀狂爱》和《亲亲坏姐妹》。在《全蚀狂爱》中他饰演了同性恋诗人兰波,亦广受好评。在《亲亲坏姐妹》中,他饰演了一个身患绝症的男主角,一个叛逆的小鬼头。虽然片中戏不少,但夹在二个演技派大腕之间,他也难有什么抢眼的演出。
《不一样的天空》中的弱智儿亚尼,《篮球日记》中的吸毒少年杰米和《全蚀狂爱》中的忧郁兰波对莱昂纳多的演艺生涯影响甚大,这些角色确立了他影坛“最佳边缘人”的至尊地位。1996年,在现代激情版《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他又塑造了一个崭新的“罗密欧”的形象。在这部充满性暗示和暴力的旧瓶装新酒式的莎士比亚名剧中,他的表演被评论界称为具有“毁灭性”,融狂躁不安、反叛精神和多愁伤感于一体的“罗密欧”,使他成为好莱坞“最沉郁、最富伤害性、最深情的男明星”。全世界的少女都奉这个神经质的现代“罗密欧”为梦中情人。莱昂纳多也因此片而荣膺柏林电影展最佳男主角奖。
但真正令莱昂纳多名声响誉全球,令他身价大增的还要是在1997年他担纲《泰坦尼克号》男主角之后。此片获7项奥斯卡大奖,打破了美国和世界各地的票房记录。莱昂纳多也因在此片中的完美表演而成了“世纪末的票房炸弹”,象旋风般席卷了全球,年轻英俊、充满朝气的他以一个活泼可爱的大男孩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其实在拍摄此片时,导演卡梅伦对莱昂纳多并不是十分满意。他曾对莱昂纳多发出了最后通牒:“我知道你以往的角色大都是过度忧郁,有点神经质,但是在这部片中绝对不行。”莱昂纳多最终听取了卡梅伦的劝告,出色地塑造了他的第一个“正常人”的角色。确实,对一个演员来说,没有比演一个清新、纯朴、简单的人物更难演了。在本片中,莱昂纳多的演出相当投入认真,充满了好奇与热情。一张稚嫩的脸庞下,隐约可见令人着迷的性情。莱昂纳多成了新一代偶像的代言人。
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合作过的女演员也对他评价很高,她们认为他独具魅力,光芒四射,而又为人善良。在充满暴力、弱肉强食,社会危机使得个人主义膨胀的时代,莱昂纳多代表了新一代的男演员形象:宽宏大量,乐于与人交往,给社会带来了一些积极的东西。
2000年,莱昂纳多在其新片《海滩》(“Beach”)中饰演一个酷爱畅游网路世界寻找刺激的美国年轻人,并决定到泰国寻找在网路上得知的人间天堂----海滩。影片反映的主题是:自然不是人类想改造就能改造的!影片在泰国第一次公演就激起了当地环境保护人士的众怒,认为影片在拍摄过程中对当地菲菲岛造成了环境破坏。莱昂纳多一直声称没有破坏环境,并刻意投身做环保先锋,访问美国总统克林顿,大谈环保问题,以推动环保活动。但随着《海滩》一片在世界各地的上映,拍摄地泰国却迎来了数不清的年轻旅游者。他们都象片中的主人公理查德一样,肩背双肩包,跑到泰国来亲眼目睹这里天堂一样的海水和沙滩,极大地带动了泰国的旅游业。
最近莱昂纳多正在罗马拍摄由大导演马丁-史柯西斯执导的黑帮史诗《纽约黑帮》(The Gangs of New York),但由于迟到被马丁痛斥一顿。现在莱昂纳多胖得都看见双下巴了,他接下的下一部影片是由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强尼-艾克》(Jonnhy Eck),他不仅要一人分饰强尼和他的哥哥两角,还要挑战演技,演一个没有下半身的畸形儿,希望莱昂纳多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他几乎是一个再版的詹姆斯·迪恩
编辑本段Leo的获奖记录
2007:第7届摩洛哥马拉喀什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添加图片
2007: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以《血钻》获最佳男主角奖提名
2005:爆米花奖(一个完全由美国民众投票选出的奖项):凭借《飞行家》获得最佳男主角
2005:14届mtv电影奖:以《飞行家》获得最佳男主角奖
2005:加利福尼亚电影节:以《飞行家》获得终身成就奖
2005:圣巴巴拉电影节:以《飞行家》获得终身成就奖
2005:金球奖:以《飞行家》获得最佳男主角奖项
2005:法国艺术勋章:以《飞行家》获得骑士勋章
2004: 好莱坞电影节:以《我知道你是谁》获得最佳男主角奖项
2003:俄罗斯国际影展颁发铁塔大奖
1997:柏林影展银熊奖:以《罗密欧与朱丽叶》获得最佳男主角奖项
1997:MTV电影奖:以《泰坦尼克号》获得最佳男主角奖项
1995:获电影金像奖提名
1994:获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提名
1993:国家影评委员会奖:以《恋恋情深》获得最佳男配角奖项
1993: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以《This Boy's Life》和《恋恋情深》获得新世代奖
编辑本段演员作品
The Chancellor Manuscript ------- (2009)
飞扬的罗斯福 The Rise of Theodore Roosevelt ------- (2009)
Freedom Within the Heart ------- (2008)
革命之路 Revolutionary Road ------- (2008)
谎言之躯 Body of Lies ------- (2008)
Crossing Criminal Cultures ------- (2007)
Stranger Than Fiction: The True Story of Whitey Bulger, Southie and 'The Departed' ------- (2007)
Penélope, camino a los Oscar ------- (2007)
Live from the Red Carpet: The 2007 Golden Globe Awards ------- (2007)
Live from the Red Carpet: The 2007 Academy Awards ------- (2007)
The World Awaits: De La Hoya vs. Mayweather ------- (2007)
Larry King Live: The Greatest Interviews ------- (2007)
第79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The 79th Annual Academy Awards ------- (2007)
第十一个小时 The 11th Hour ------- (2007)
Boffo! Tinseltown's Bombs and Blockbusters ------- (2006)
Celebrity Debut ------- (2006)
无间行者/无间道风云/神鬼无间 The Departed ------- (2006)
Forbes Celebrity 100: Who Made Bank? ------- (2006)
VH1 News Presents: Hollywood Secrets Revealed - Scenes They Don't Want You to See ------- (2006)
血钻/血腥钻石/滴血钻石 Blood Diamond ------- (2006)
12th Annual Screen Actors Guild Awards ------- (2006)
The 62nd Annual Golden Globe Awards ------- (2005)
The Affliction of Howard Hughes: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 (2005)
Earth to America ------- (2005)
11th Annual Screen Actors Guild Awards ------- (2005)
Tsunami Aid: A Concert of Hope ------- (2005)
A Life Without Limits: The Making of 'The Aviator' ------- (2005)
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 The 77th Annual Academy Awards ------- (2005)
The 61st Annual Golden Globe Awards ------- (2004)
Michael Moore, el gran agitador ------- (2004)
飞行家/飞行者/神鬼玩家/娱乐大亨/飞行员/飞行大亨 The Aviator ------- (2004)
101 Biggest Celebrity Oops ------- (2004)
AFI Life Achievement Award: A Tribute to Robert De Niro ------- (2003)
The 100 Greatest Movie Stars ------- (2003)
'Catch Me If You Can': Behind the Camera ------- (2003)
Frank Abagnale: Between Reality and Fiction ------- (2003)
Playboy: Inside the Playboy Mansion ------- (2002)
Shirtless: Hollywood's Sexiest Men ------- (2002)
猫鼠游戏/逍遥法外/我知道你是谁/捉智双雄/神鬼交锋/有种来抓我 Catch Me If You Can ------- (2002)
纽约黑帮/纽约风云 Gangs of New York ------- (2002)
"E! True Hollywood Story" Growing Pains ------- (2001)
The Concert for New York City ------- (2001)
Don's Plum ------- (2001)
迷离沙滩/海滩/迷幻沙滩 The Beach ------- (2000)
Titanic: The Premiere ------- (2000)
Twentieth Century Fox: The Blockbuster Years ------- (2000)
Celebrities Caught on Camera: Volume 1 ------- (1999)
"Biography of the Millennium: 100 People - 1000 Years" ------- (1999)
第70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 The 70th Annual Academy Awards ------- (1998)
To Leo with Love ------- (1998)
Titanic: Breaking New Ground ------- (1998)
Leo Mania ------- (1998)
Femmes Fatales: Sharon Stone ------- (1998)
铁面人 The Man in the Iron Mask ------- (1998)
Beyond Titanic ------- (1998)
名人录/名人百态 Celebrity ------- (1998)
泰坦尼克号/铁达尼号/泰坦尼克/铁达尼克号 Titanic ------- (1997)
Directors: James Cameron ------- (1997)
罗密欧与朱丽叶之后现代激情篇 Romeo + Juliet ------- (1996)
马文的房间/亲亲环姊妹/一切从心开始 Marvin's Room ------- (1996)
David Blaine: Street Magic ------- (1996)
101夜 Cent et une nuits de Simon Cinéma, Les ------- (1995)
心之全蚀/全蚀狂爱 Total Eclipse ------- (1995)
凤舞狂沙/致命快感 The Quick and the Dead ------- (1995)
边缘日记 The Basketball Diaries ------- (1995)
Total Eclipse ------- (1995)
"HBO First Look" ------- (1994)
The Foot Shooting Party ------- (1994)
恋恋情深/不一样的天空 What's Eating Gilbert Grape ------- (1993)
不如重新开始 This Boy's Life ------- (1993)
欲海潮 Poison Ivy ------- (1992)
魔精3 Critters 3 ------- (1991)
成长的烦恼 "Growing Pains" ------- (1985)
圣诞坏公公 Bad Santa ------- (2003)
AFI's 100 Years... 100 Passions ------- (2002)
编辑本段制片
procer
1 In Dark Woods (2007) ..... procer
2 Cat's Cradle (2007) ..... procer
3 Untitled Theodore Roosevelt Project (2007) ..... procer
4 Blink (2007) ..... procer
5 The Chancellor Manuscript (2006) ..... procer
6 11th Hour (2006) ..... procer
7 Gardener of Eden (2005) ..... procer
8 刺杀尼克松 The Assassination of Richard Nixon (2004) ..... executive procer
9 飞行者 The Aviator (2004) ..... executive procer
全体团队 crewmembers
1 圣诞坏公公 Bad Santa (2003) ..... special thanks
2 AFI's 100 Years... 100 Passions (2002) ..... thanks
编辑本段片酬
《海滩》 20000000 美元
《泰坦尼克号》 2500000 美元
『叁』 欧洲先锋派电影是什么
第一次电影运动: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1917年----1928年)
一、法国印象主义派(1917---1928)第一个先锋派
中心人物:路易.德吕克 创作了《西班牙的节目》《流浪女》1922 发表《上镜头性》
代表人物:
谢尔曼.杜拉克《西班牙的节目》1919
《微小的布德夫人》1923
马塞尔.莱皮埃《黄金国》1921
阿贝尔.冈斯《车轮》1923
让.埃普斯坦《忠诚的心》1923
主要贡献:
1、开掘题材拓展电影心理叙事的表现,作品题材选择适合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
2、追求自然物象与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对应,依据自然景象的瞬息变化的客观事实给艺术家的印象。
3、确立新的摄影技巧以适应人物心理和精神视觉表现
4、强调视觉节奏的表现与节奏剪辑的重要性,内部和外部节奏。
二、超现实倾向的各种流派:
纯电影美学试验:
1、法国立体主义流派:费尔南.莱谢尔《机器的舞蹈》强调图形形状的匹配和节奏性剪辑
2、抽象主义流派:亨利.希美特《纯电影的5分钟》
达达主义无理性的电影试验:
曼.雷伊《回到理性》第一部作品 雷内.克莱尔《幕间休息》充满幻想,又荒诞的达达主义,共同反理性的艺术主张。失去了现实性而变为了超现实性的。
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绝对现实:
达达主义的超现实性美学追求最终导致了超现实主义电影的产生。是许多先锋派的最终归宿
谢尔曼.杜拉克《贝壳与僧侣》1927
刘易士.布努艾尔《珍珠项链》1929
《一条安达鲁狗》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
曼.雷伊《海之星》1929
三、德国表现主义:1919---1924 受到先锋主义的影响
表现主义受到后印象主义的影响 代表作品 罗伯特.维内《卡里加利博士》表现主义造型风格,布景和背景情调一致,人物造型与布景一致,光线阴影,视觉造型为表现主义特征
《吸血鬼诺斯费拉杜》《三生记》《泥人哥连》
现实主义倾向:
室内剧:卡尔.梅育《最卑贱的人》编剧《卡里加利博士》编剧之一
利用布景,主题和环境发生变化,但还是无情的命运,不用表现主义而用现实主义的方式表现
街头电影:现实主义创作态度 利用布景 感兴趣的是社会环境而不是心理状态。
四、前苏联的蒙太奇学派: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与阶级并行,社会与经济
受到未来主义和构成主义的影响。
1、 库里肖夫“实验工作室”普多夫金操作。莫兹尤辛德三个没有表情的特写镜头
2、 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拍记录片,反对剧本,演员,摄影棚。但用改变运动速度和奇特摄影角度来观察生活,进行选择的记录,非现实主义的态度。蒙太奇的并列和配合。
3、 柯静采夫和塔拉乌别尔格的“奇异演员养成所”
4、 爱森斯坦的理论与创作: 《战舰波将金号》1925 敖德萨阶梯
杂耍蒙太奇 后来创作了理性蒙太奇(夸大蒙太奇作用,被否定) 建立蒙太奇理论
5、 普多夫金的蒙太奇叙事:《母亲》 《圣彼得堡的末日》 《成吉思汗的后代》
强调剧本创作;强调演员的基础作用;(与库里肖夫的“电影模特儿”与爱森斯坦的“类型演员区分开来。)蒙太奇作为电影艺术创作的基础,创立联想蒙太奇。
普多夫金强调镜头的组接,分镜头突出细节的重要性。而爱森斯坦则强调蒙太奇的冲突。
五、记录主义电影的发展
1、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机械主义的记录本性出发。实景拍摄,偷拍,抢拍。后来法国新浪潮运动受其影响创造出记录片和故事片结合的样式。
2、德国抽象派华尔特.鲁特曼《柏林交响曲》1927 受到维尔托夫的影响。
3、20年代末法国先锋派几乎成了记录主义派。阿尔贝托《只有时间》1929 让.维果《尼斯现象》 让.班勒维《章鱼》《海蜇》《水甲虫》将水中的动物用几何图形拍出来,如康定斯基和毕加索的画。
4、尤里斯.伊文思 《雨》
5、英国 约翰.格里尔逊《飘往渔船》
6、罗伯特.弗拉哈迪 《北方的纳努克》演员与记录片形式。
7、德国的场面调度,法国的摄影和苏联的蒙太奇剪辑,拍了法国影片《圣女贞德的受难》默片的结束。
第二次先锋运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代表作品:
罗西利尼 : 新现实主义与战争关系《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游击队》 《德意志零年》《欧洲51年》 《意大利万岁》
维斯康蒂: 以《沉沦》获得新现实主义之父的称号。 《大地在波动》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结合,但后来《受难的人们》《威尼斯之死》则完全追求唯美主义了。
德.西卡: 与柴伐蒂尼的合作(杰出的剧作家)《偷自行车的人》最具有代表新现实主义作品。 《孩子们注视着我们》《擦鞋童》 使用非正式演员的自由风格。
德.桑迪斯:《罗马十一时》将新现实主义推向另一个高峰。使用摄影棚和正式演员与非正式演员混用,与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部分相同。
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1、记录性 2、实景拍摄 3、长镜头的运用 4、关于非职业演员的运用 5、结构形式(追求简单朴实的结构) 6、地方方言的运用
新现实主义的继承:脱离现实主义
费里尼:追求浪漫主义《道路》《卡比利亚之夜》《八部半》最具个性化的作品。剪辑空间跳跃。
安东尼奥尼:模糊现实,强调主人公的主观感知。《奇遇》《放大》《红色沙漠》有非现实超现实的色彩。自然色彩随心理的变化。
第三次电影运动: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五六十年代
新浪潮---作者电影
1958年诞生,特吕弗《淘气鬼》夏布洛尔《漂亮的塞尔琪》
1959年幸福年,特吕弗《胡作非为》 1960年高峰 1961年没落年。除戈达尔《如此生活》
“新浪潮”巴赞推崇为精神之父。一、电影是现实的渐进线。 二、场面调度的理论。
创作特征:
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有共同的东西,但是新浪潮有强烈的个人色彩,而新现实主义则是有重大的社会性。
主题:非政治的电影;否定传统的道德观念
摄影方法:侧重电影的照相性,侧重画面的新鲜感,拒绝功能主义或学究式的画面。
音响:大量的自然音响,真实感
剪辑:长度、节奏。快速剪辑,镜头之间之间衔接。时空跳接。长镜头的使用增加真实感。
从新浪潮后,特吕弗和夏布洛克的长镜头,戈达尔的跳接与快速剪辑。
表演:非职业演员,不知名的演员。
总之对传统的电影语法毫不在意。
左岸派----作家电影
代表作品:
阿伦.雷乃《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 亨利.高尔比《长别离》1961
阿兰.罗伯-格里叶《横跨欧洲的特别快车》玛格丽特.杜尔《音乐》1966《黄太阳》1970
侧重内心的描写。他们是文学和戏剧的革新派。
受到影响:
1、 接受了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和潜意识学说的影响,表现人的真实。
2、 接受了萨特的“存在主义”的影响,表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 伯格森“真觉主义”影响,强调非理性感受进入意识深处,强调知觉认识社会。
4、 受到布莱希特的影响,对现实进行曲折的表现,以沟通内心的幻想。
主要的特征:
主题:偏爱回忆,遗忘,记忆,试图把人的这种精神过程搬上银幕;描写人的责任性和自罪心,记忆总与历史事件相关。《广岛之恋》中。
导演:从记录式的现实主义然后再转向纯精神的现实主义中去。
剪辑:最重要的美学革命。《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百分之七十效果来自剪辑。其一,取消传统电影的间歇法,如化入化除,取消过渡镜头,用跳接对时空,事件的人为压缩;其二,镜头位置的颠倒;其三、镜头的并列运用,先后不衔接甚至对立;其四、循环剪辑,有意识的重复。
音响:左岸派导演比新浪潮修养更高,所以对音乐和音响的细节考虑比较多。
表演:舞台演员充当,有意识拉开人与人的距离,采用间离效果。
摄影:没有统一的风格,但不用谷达尔的肩扛式。讲究画面构图和布光,特别是雷乃得推镜头别具特色。
两者的区别:
1、 成分看:新浪潮制作者大都是巴赞《电影杂志》的评论员,由自己走上影坛。左岸派则是左翼作家团体的文人。所以修养要比新浪潮高。
2、 时间看:新浪潮始于50年代末期,左岸派要比它的导演早,雷乃1948年就开始。
3、 年龄上:新浪潮小伙子,而左岸派则是中年了,所以经历与阅历要比前者高
4、 主题和手法:新浪潮有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而左岸派则是普遍意义的全人类性质的主题,作者电影多采用第一人称,而作家电影多采用第二,第三人称,甚至混乱人称。而且有强烈的文学,戏剧色彩有艺术的假定性远远超过新浪潮。
5、 拍摄地点:前不反映重大历史,所以多在巴黎,而后者在全世界拍摄。
6、 美学追求:新浪潮向生活靠拢,向真实深入,而左岸派感兴趣的是人的精神活动,人的思想,人的内心。
7、 制作周期:新浪潮以潦草的,半即兴的拍摄,所以周期短,而左岸派则以仔细着摸得方式,周期较长。
8、 影片通过检查:前者内容简单,不涉及政治,因此一般顺利通过(除了戈达尔《小兵士》)
但后者由于背景较为复杂,所以要遇到麻烦。
左岸派采取鲜明的立场直接干预生活,把赤裸裸的社会现状搬上银幕,触发观众的的情感与选择,所以左岸派是五六十年代的先锋派。
『肆』 介绍一下世界三次电影运动。
第一次电影运动: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1917年----1928年)
一、法国印象主义派(1917---1928)第一个先锋派
中心人物:路易.德吕克 创作了《西班牙的节目》《流浪女》1922 发表《上镜头性》
代表人物:谢尔曼.杜拉克《西班牙的节目》1919 《微小的布德夫人》1923
马塞尔.莱皮埃《黄金国》1921 阿贝尔.冈斯《车轮》1923 让.埃普斯坦《忠诚的心》1923
主要贡献:
1、开掘题材拓展电影心理叙事的表现,作品题材选择适合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
2、追求自然物象与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对应,依据自然景象的瞬息变化的客观事实给艺术家的印象。
3、确立新的摄影技巧以适应人物心理和精神视觉表现
4、强调视觉节奏的表现与节奏剪辑的重要性,内部和外部节奏。
二、超现实倾向的各种流派:
纯电影美学试验:
1、法国立体主义流派:费尔南.莱谢尔《机器的舞蹈》强调图形形状的匹配和节奏性剪辑
2、抽象主义流派:亨利.希美特《纯电影的5分钟》
达达主义无理性的电影试验:
曼.雷伊《回到理性》第一部作品 雷内.克莱尔《幕间休息》充满幻想,又荒诞的达达主义,共同反理性的艺术主张。失去了现实性而变为了超现实性的。
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绝对现实:
达达主义的超现实性美学追求最终导致了超现实主义电影的产生。是许多先锋派的最终归宿
谢尔曼.杜拉克《贝壳与僧侣》1927 刘易士.布努艾尔《珍珠项链》1929 《一条安达鲁狗》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 曼.雷伊《海之星》1929
三、德国表现主义:1919---1924 受到先锋主义的影响
表现主义受到后印象主义的影响 代表作品 罗伯特.维内《卡里加利博士》表现主义造型风格,布景和背景情调一致,人物造型与布景一致,光线阴影,视觉造型为表现主义特征
《吸血鬼诺斯费拉杜》《三生记》《泥人哥连》
现实主义倾向:
室内剧:卡尔.梅育《最卑贱的人》编剧《卡里加利博士》编剧之一
利用布景,主题和环境发生变化,但还是无情的命运,不用表现主义而用现实主义的方式表现
街头电影:现实主义创作态度 利用布景 感兴趣的是社会环境而不是心理状态。
四、前苏联的蒙太奇学派: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与阶级并行,社会与经济
受到未来主义和构成主义的影响。
1、 库里肖夫“实验工作室”普多夫金操作。莫兹尤辛德三个没有表情的特写镜头
2、 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拍记录片,反对剧本,演员,摄影棚。但用改变运动速度和奇特摄影角度来观察生活,进行选择的记录,非现实主义的态度。蒙太奇的并列和配合。
3、 柯静采夫和塔拉乌别尔格的“奇异演员养成所”
4、 爱森斯坦的理论与创作: 《战舰波将金号》1925 敖德萨阶梯
杂耍蒙太奇 后来创作了理性蒙太奇(夸大蒙太奇作用,被否定) 建立蒙太奇理论
5、 普多夫金的蒙太奇叙事:《母亲》 《圣彼得堡的末日》 《成吉思汗的后代》
强调剧本创作;强调演员的基础作用;(与库里肖夫的“电影模特儿”与爱森斯坦的“类型演员区分开来。)蒙太奇作为电影艺术创作的基础,创立联想蒙太奇。
普多夫金强调镜头的组接,分镜头突出细节的重要性。而爱森斯坦则强调蒙太奇的冲突。
五、记录主义电影的发展
1、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机械主义的记录本性出发。实景拍摄,偷拍,抢拍。后来法国新浪潮运动受其影响创造出记录片和故事片结合的样式。
2、德国抽象派华尔特.鲁特曼《柏林交响曲》1927 受到维尔托夫的影响。
3、20年代末法国先锋派几乎成了记录主义派。阿尔贝托《只有时间》1929 让.维果《尼斯现象》 让.班勒维《章鱼》《海蜇》《水甲虫》将水中的动物用几何图形拍出来,如康定斯基和毕加索的画。
4、尤里斯.伊文思 《雨》
5、英国 约翰.格里尔逊《飘往渔船》
6、罗伯特.弗拉哈迪 《北方的纳努克》演员与记录片形式。
7、德国的场面调度,法国的摄影和苏联的蒙太奇剪辑,拍了法国影片《圣女贞德的受难》默片的结束。
第二次先锋运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代表作品:
罗西利尼 : 新现实主义与战争关系《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游击队》 《德意志零年》《欧洲51年》 《意大利万岁》
维斯康蒂: 以《沉沦》获得新现实主义之父的称号。 《大地在波动》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结合,但后来《受难的人们》《威尼斯之死》则完全追求唯美主义了。
德.西卡: 与柴伐蒂尼的合作(杰出的剧作家)《偷自行车的人》最具有代表新现实主义作品。 《孩子们注视着我们》《擦鞋童》 使用非正式演员的自由风格。
德.桑迪斯:《罗马十一时》将新现实主义推向另一个高峰。使用摄影棚和正式演员与非正式演员混用,与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部分相同。
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1、记录性 2、实景拍摄 3、长镜头的运用 4、关于非职业演员的运用 5、结构形式(追求简单朴实的结构) 6、地方方言的运用
新现实主义的继承:脱离现实主义
费里尼:追求浪漫主义《道路》《卡比利亚之夜》《八部半》最具个性化的作品。剪辑空间跳跃。
安东尼奥尼:模糊现实,强调主人公的主观感知。《奇遇》《放大》《红色沙漠》有非现实超现实的色彩。自然色彩随心理的变化。
第三次电影运动: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五六十年代
新浪潮---作者电影
1958年诞生,特吕弗《淘气鬼》夏布洛尔《漂亮的塞尔琪》
1959年幸福年,特吕弗《胡作非为》 1960年高峰 1961年没落年。除戈达尔《如此生活》
“新浪潮”巴赞推崇为精神之父。一、电影是现实的渐进线。 二、场面调度的理论。
创作特征:
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有共同的东西,但是新浪潮有强烈的个人色彩,而新现实主义则是有重大的社会性。
主题:非政治的电影;否定传统的道德观念
摄影方法:侧重电影的照相性,侧重画面的新鲜感,拒绝功能主义或学究式的画面。
音响:大量的自然音响,真实感
剪辑:长度、节奏。快速剪辑,镜头之间之间衔接。时空跳接。长镜头的使用增加真实感。
从新浪潮后,特吕弗和夏布洛克的长镜头,戈达尔的跳接与快速剪辑。
表演:非职业演员,不知名的演员。
总之对传统的电影语法毫不在意。
左岸派----作家电影
代表作品:
阿伦.雷乃《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 亨利.高尔比《长别离》1961
阿兰.罗伯-格里叶《横跨欧洲的特别快车》玛格丽特.杜尔《音乐》1966《黄太阳》1970
侧重内心的描写。他们是文学和戏剧的革新派。
受到影响:
1、 接受了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和潜意识学说的影响,表现人的真实。
2、 接受了萨特的“存在主义”的影响,表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 伯格森“真觉主义”影响,强调非理性感受进入意识深处,强调知觉认识社会。
4、 受到布莱希特的影响,对现实进行曲折的表现,以沟通内心的幻想。
主要的特征:
主题:偏爱回忆,遗忘,记忆,试图把人的这种精神过程搬上银幕;描写人的责任性和自罪心,记忆总与历史事件相关。《广岛之恋》中。
导演:从记录式的现实主义然后再转向纯精神的现实主义中去。
剪辑:最重要的美学革命。《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百分之七十效果来自剪辑。其一,取消传统电影的间歇法,如化入化除,取消过渡镜头,用跳接对时空,事件的人为压缩;其二,镜头位置的颠倒;其三、镜头的并列运用,先后不衔接甚至对立;其四、循环剪辑,有意识的重复。
音响:左岸派导演比新浪潮修养更高,所以对音乐和音响的细节考虑比较多。
表演:舞台演员充当,有意识拉开人与人的距离,采用间离效果。
摄影:没有统一的风格,但不用谷达尔的肩扛式。讲究画面构图和布光,特别是雷乃得推镜头别具特色。
两者的区别:
1、 成分看:新浪潮制作者大都是巴赞《电影杂志》的评论员,由自己走上影坛。左岸派则是左翼作家团体的文人。所以修养要比新浪潮高。
2、 时间看:新浪潮始于50年代末期,左岸派要比它的导演早,雷乃1948年就开始。
3、 年龄上:新浪潮小伙子,而左岸派则是中年了,所以经历与阅历要比前者高
4、 主题和手法:新浪潮有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而左岸派则是普遍意义的全人类性质的主题,作者电影多采用第一人称,而作家电影多采用第二,第三人称,甚至混乱人称。而且有强烈的文学,戏剧色彩有艺术的假定性远远超过新浪潮。
5、 拍摄地点:前不反映重大历史,所以多在巴黎,而后者在全世界拍摄。
6、 美学追求:新浪潮向生活靠拢,向真实深入,而左岸派感兴趣的是人的精神活动,人的思想,人的内心。
7、 制作周期:新浪潮以潦草的,半即兴的拍摄,所以周期短,而左岸派则以仔细着摸得方式,周期较长。
8、 影片通过检查:前者内容简单,不涉及政治,因此一般顺利通过(除了戈达尔《小兵士》)
但后者由于背景较为复杂,所以要遇到麻烦。
左岸派采取鲜明的立场直接干预生活,把赤裸裸的社会现状搬上银幕,触发观众的的情感与选择,所以左岸派是五六十年代的先锋派。
四、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三十年代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先驱:初期 30年代
雷内.克莱尔:(梦幻的)有声电影的初期《巴黎屋檐下》1930《百万法郎》1932 《七月十四日》1933 四部曲。 《自由属于我们》是这时期最优秀的作品,喜剧风格影响了卓别林《摩登时代》传送带这场戏。
让.维果:(唯美的)《零分操作》1932 《驳船阿塔朗特号》1934
诗意现实主义的发展:高峰 1934---1939 黑色现实主义,揭露社会黑暗
雅克.费戴尔:《大赌博》一个演员配两个角色。《米摩沙公寓》1935 《英勇和狂欢节》1936
叙利恩.杜威维尔:《大卫高尔德》1930 《西班牙殖民地集团》1935 《同心协力》1936
马塞尔.卡尔内:(悲观的)《珍妮》《雾码头》《北方旅店》《太阳升起》《夜间来客》《天国的子女们》
让.雷诺阿:(写实主义大师)《堕胎》《母狗》《布杜落水遇救记》《托尼》与爱森斯坦合作编剧,景深镜头的使用。独立制片的开始。
《大幻灭》和平主义的作品。淡化情节,使作品趋于记录,形成了写实主义风格。声音处理一、四种语言的混合运用;二、影片中的语言和对话同时表明着不同人的身份。三、音乐的处理,主导影片的动机。
《游戏规则》死亡的价值。移动摄影,以及深焦镜头。
诗意现实主义的后期 1939后
让.格里米庸:《为了一分钱的爱情》《皇家华尔兹》《奇怪的威尔多先生》《驳船》《天空属于你们》
雅克.贝盖尔:《古比红手》《安东和安东奈特》《金盔》《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
诗意现实主义的贡献:
1、 更新现实的观念。最奇特,最具特色的方面。
2、 景深镜头的运用与确立,他的实践为巴赞的“场面调度”的理论得到了证实,景深镜头的运用,对于“电影本体论”的发展影响很大。
3、 发挥电影中文学的力量。
误识:
1、 忽视电影艺术的视听性。
2、 艺术群体对个体的冲击。
『伍』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艺术主张、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主张:记录性可断定尽可能不侵蚀原有物质的全貌,在观众脑海中,将银幕现实的表象与真实的现实合二为一。实景拍摄,摄影机随人物在实际空间中运动,传统场面调度理论消失。更为电影化的真实空间形式得以表现,同时避免舞台观念的戏剧用光。
长镜头、景深镜头的运用每个镜头成为完整一段,体现创作者忠于自然的客观性,体现巴赞“摄影上严守空间的统一”观点。
代表人物及作品:
1.罗伯特·罗西里尼 :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游击队》、《德意志零年》 此三作被誉为"战争三部曲",标志着新现实主义进入全盛期,《意大利万岁》。
2.维斯坎迪:
《沉沦》、《大地在波动》、《受苦的人们》
3.德西卡:
《偷自行车的人》、《温别尔托·D》
4.德桑蒂斯:
《罗马十一时》
(5)电影罗马十一时的导演是扩展阅读
相关背景: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是指20世纪40年代在意大利开始的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意大利杰出的电影艺术家,从漫长的法西斯主义的统治下,从战后的碎砖瓦砾中站立起来,他们想尽办法筹措资金和胶片来拍摄影片。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彻底的美学革命,是继先锋电影运动后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意大利现实主义鲜明的美学特征,标志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成就,改变西方与美国电影力量对比,并向传统戏剧电影挑战,创造更为电影的艺术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