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贾樟柯的电影怎么样你怎么理解电影中出现的魔幻现实主义
贾樟柯的电影好不好,用奖项来证明。
1999年,《小武》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作品走向成熟,甚至走向国际化。同时个人的风格也逐渐明显和区分开来。关注小人物的境遇,关注底层百姓。成为贾樟柯电影中的中心点。人们也乐意在贾樟柯的电影中寻找对于故乡的怀念。
当然在电影《江湖儿女》中,也同样出现了很多之前电影中的相同场景。例如天空中出现的极光。是对自己过去作品的回顾和“致敬”。
贾樟柯的电影描绘了很多痛苦,但是看完后却觉得心里很安静,很平和。那些不痛快的就过去了。只是当电影中出现蹦迪的音乐时,你会随之起舞吗?
⑵ 如何评价贾樟柯导演及其作品
同是山西人说两句吧,为贾樟柯骄傲,这话不是“老乡见老乡”那种庸俗的套路,而是因为他拍出了给这激荡的时代做注脚的另类电影。
其实单论贾樟柯电影的技术细节,我觉得是被高估的,因此一看到题主的这个问题,下意识地感觉用两个关键词就能概括——“长镜头、原生态”,这就是贾樟柯电影在摄影方面的最大特点,有人要说了,如果就这么简单的话,随便一个学影视摄影的都能成为贾樟柯咯?
也可以理解,既然是避而不谈,又被冷落到无人提及的角落,描述这些角落的电影,又怎么可能是华丽的呢?所以他的电影,摄影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平静至无聊乏味的取景框、漫长到令观者略微焦虑的长镜头、随意调度到刻意随意的构图,只有如此,才能用无声动人,当然,动的是有心之人。
至于其他的特点,以后有机会再分享哈。
要说的真是太多了。
⑶ 大家对贾樟柯导演及其作品评价如何
“大家对贾樟柯导演及其作品评价如何?”针对这一问题,我整理了一篇问答精选,供大家参考哦~
对于ID为“孙舒瑶”网友的精彩回答,大家纷纷点赞支持,他是这么说的:
贾樟柯是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他独特的电影风格成为国内电影的另类,但在国际上备受推崇,其作品在国际主流电影节上屡获大奖,成为中国电影在世界上的一张崭新的名片。作品阐述贾樟柯个人生活经验对他的艺术倾向的影响,并结合巴赞纪实美学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理论对贾氏电影风格做了概括分析。贾樟柯的凝视,即为中国电影留住人情。他偏爱于长镜头,他认为,这是一个特别民主的电影语言,给人一种真实感,让观众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在贾樟柯的电影里,全都是偏于纪实风格的沉稳而不张扬的叙事。在杨澜访谈录里他自己讲,他要拍电影的原因就是因为在中国当时的电影屏幕上看不到与自己这种小人物有关的东西。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贾磊磊在他的《什么是好电影》这本书中,阐释了好电影的定义。
你赞同哪位网友的观点呢?
⑷ 如何评价贾樟柯导演的2021新春短片
贺岁档,是电影市场里非常重要的一个档期,通常是指元旦到春节这段时间。
而除了传统的电影之外,一些短片也会在这个时间段推出,用意也非常明确,借着节日的气氛来传达一种情愫。
农历春节,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最为重要的节日,一家团圆的理念牢牢地刻印在每个人的心里,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春运存在的原因。
⑸ 贾樟柯电影偏叙事还是画面
贾樟柯电影是偏叙事的。
贾樟柯以纪实性的电影风格而闻名,但不可忽略影片中的虚构成分。纯粹的纪实性叙述是不存在的,在贾樟柯的电影中纪实与虚构相辅相成。
在“第六代导演”中贾樟柯的纪实美学观最为典型。然而,抵达真实的路径不只是纪实,或者说导演们在追求纪实,并极力标榜自己镜头下所拍摄的真实时,虚构已经不自觉地参与进去,化为难以割舍的一部分。即使是以纪实在电影界撑起一面大旗的贾樟柯也是如此。
代表作品:
贾樟柯作为纪实风格的代表人物,在电影创作上坚持用纪实的手法拍摄。最具代表性的电影《小武》中贾樟柯力图将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以最真实的手法呈现出来,使影片更具真实性。
电影中大量运用的长镜头、景深镜头以及固定不变的机位都是纪实摄影的基本手段。长达数十秒的镜头拍摄下,各种群众演员和路人使现实生活的面貌不加修饰地完全暴露在观众的面前。
⑹ 大家是如何评价贾樟柯导演及其作品
《天注定》通过几个看似连贯的故事,讲述了几个不同的普通人走向犯罪或自杀的经历,从里面看到了中国社会里的各种身影:周克华跨省作案、村民对抗干部贪腐开枪杀人、东莞色情服务、流水线工厂员工跳楼、小三被原配打、贪官逼迫良家妇女致反抗杀人。这四个故事分别取材于胡文海、周克华、邓玉娇三起轰动全国的刑事案件,以及富士康跳楼事件。影片的风格比较流畅和朴实,这是一部同时含有情节、情感、环境并且理智的作品。
⑺ 贾樟柯是一位怎样的导演
贾樟柯是一个真实而恋旧的导演,他的作品都很贴近生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灵感,都是一些文艺作品,作朴感人,而且还获得了不少奖项。
有人说他的作品充满了负能量,别人的作品都是弘扬真善美,而他却是披露现实,他说这就是现实生活,贾樟柯敢说真话,敢做自己,虽然它的票房都不怎么可观,但是这么多年他一直坚持自己信念,是一位值得敬佩的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