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歌剧《白毛女》有哪六个选段
歌剧《白毛女》主要有六个选段,详情如下:
《北风吹》选自《白毛女》第一幕第一场;
《十里风雪》选自《白毛女》第一幕第一场;
《扎红头绳》选自第一幕杨白劳、喜儿唱;
《哭爹》选自《白毛女》第一幕;
《我要活》选自《白毛女》第三幕第三场;
《太阳出来了》选自《白毛女》第五幕第二场的合唱、齐唱曲。
《白毛女》以晋察冀边区的民间传说为主要素材,又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的现实进行了提炼和加工。主要情节是: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了善良老实的佃户杨白劳,抢走了他的女儿喜儿并奸污了她,最后又逼得她逃进深山。
喜儿怀着强烈的复仇意志顽强地活下来了,因缺少阳光与盐,全身毛发变白,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八路军解放了这里,领导农民斗倒了黄世仁,又从深山中搭救出喜儿。喜儿获得了彻底的翻身,开始了新生活。
全剧通过喜儿的遭遇,深刻地表达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思想,真实地反映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中贫苦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证明了只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才能砸碎封建枷锁,使喜儿以及与喜儿有着共同命运的千千万万农民得到解放。
(1)北风吹雪花飘是哪个电影扩展阅读:
《白毛女》主题思想
通过杨白劳和喜儿父女两代人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尖锐矛盾,愤怒控诉了地主阶级的罪恶,热烈歌颂了共产党和新社会,形象地说明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指出了农民翻身解放的必由之路。
《白毛女》的艺术形式:
歌剧情节结构,吸取民族传统戏曲的分场方法,场景变换多样灵活。
歌剧的语言继承了中国戏曲的唱白兼用的优良传统。
歌剧的音乐,以北方民歌和传统戏曲音乐为素材,并加以发挥创造,又吸收了西洋歌剧音乐的某些表现方法,具有独特的民族风味。
② “扯上二尺红头绳给我的喜儿扎起来”前后几句是什么
“扯上二尺红头绳,给我的喜儿扎起来”前后几句是:“人家的闺女有花戴,你爹我钱少不能买。扯上了二尺红头绳,我给我喜儿扎起来,唉 扎起来”。这首歌是上世纪50年代电影《白毛女》的插曲,由贺敬之、丁毅作词,马可作曲,郭兰英、朱逢博演唱。
歌词全文:
《北风吹---扎红头绳》近代:贺敬之、丁毅作词,马可作曲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
爹出门去躲帐,整七那个天,三十那个晚上还没回还。
大婶给了玉交子面,我盼我的爹爹回家过年。
卖豆腐赚下了几个钱,集上我称回来二斤面。
怕叫东家看见了,揣在这怀里头四五天。
卖豆腐赚下了几个钱,爹爹称回来二斤面。
带回家来包饺子,欢欢喜喜过个年,唉 过呀过个年。
人家的闺女有花戴,你爹我钱少不能买。
扯上了二尺红头绳,我给我喜儿扎起来,唉 扎起来。
人家的闺女有花戴,我爹钱少不能买。
扯上了二尺红头绳,给我扎起来,哎 扎呀扎起来。
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了门上守住家。
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哎 进呀进不来。
(2)北风吹雪花飘是哪个电影扩展阅读:
《白毛女》是诗、歌、舞三者融合的民族新歌剧。
在音乐方面,为了更好地表现这个来自晋察冀边区民间故事的内容,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音乐家,在音乐方面煞费苦心。
大胆地采用了河北、山西、陕北等地的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戏曲音乐,并加以创新,又借鉴了西洋歌剧音乐的某些表现手法,这样所创作出的歌曲就具有独特的中国民族风味。
如用河北民歌《青阳传》的曲调所谱写的“北风吹,雪花飘”那一段唱词,节奏轻柔舒展,亲切动人,塑造了喜儿活泼、纯朴、天真无邪地向往幸福的人物形象,也表达了她盼爹爹归来欢欢喜喜过个年的急切心情。
《扎红头绳》,则节奏欢快、活泼,曲调流畅、优美,跟“北风吹”配合得天衣无缝。后来,“太阳出来了”那一场的曲调宽广、明亮、兴奋而又充满希望,如太阳光芒四射,激奋有力,显示了已经解放了的人民的心情和力量。
喜儿被黄世仁霸占后,在黄家受黄母虐待,所唱的“进他家来几个月呀,口含黄连度日月呀!”用的是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曲调。
当喜儿在奶奶庙与仇人黄世仁相遇时,为了表现喜儿强烈的阶级仇恨,她所唱的“我要报仇!我要活!”等大段荡气回肠的歌曲,就以河北梆子中高亢、悲壮、激越的旋律为基础,加以提炼而成新的曲调。
这一组曲调以突现喜儿的不屈和渴望复仇的心情。而表现杨白劳所唱的“十里风雪一片白”的那一段歌词则用低沉、低昂的山西民歌《拣麦根》的曲调,以塑造杨白劳的音乐形象和刻画其基本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