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电影八百是讲的那段故事 电影八百是哪个时间段的故事
1、电影《八百》讲述的是淞沪会战期间,谢晋元带领四百多名战士拼命阻击日军,为大部队的撤退赢得时间。
2、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上海事变,是中日战争时期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抗战时期规模最大、打的最惨烈的一场战役。一个师在战场上一般撑不过2个小时就被打得丧失战斗力了。
3、在淞沪会战中,国军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第八十七师、八十八师,还有其他148个师和62个旅,共计80余万人,死伤30万人。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共计20余万人,死伤4万余人;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打了三个月时间,后来,日军在航母的掩护下从中国军队的侧翼登陆,为了避免我军被包围歼灭只得撤军,淞沪会战以中国军队的失败而告终。不过这一仗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将美国成功的拉下水,国军誓死抗战的决心赢得国际舆论普遍的赞扬和同情,为中国抗战争取了大量的物资援助,很多国人和华人华侨在爱国热情的感召下毅然奔赴战场、为国捐躯。
㈡ 电影八佰讲了什么故事
1、主要讲述了在淞沪会战期间。史称八百壮顷袭士的中国革命国民军第三战区88十524团一个营固守苏州河畔抵抗日军的故事。该片十分的具有抗日氛围,弘扬了中国革命精神。
2、是淞沪会战后期,国民党节节败退,蒋介石为了体面,好争取外援,特令其嫡系,老乡兼黄埔一期的孙元良死守。但是孙元良觉得不太安全,就忽悠上司说留一个营打打就行了,他跑了,后来老蒋一见孙元良大吃一惊,说你怎么逃回来了,孙说自己经过上级同意了。
嫌桥3、四行仓库背靠租借,当时日寇还不想和英法翻脸,所以不愿强攻雀者兄,就留了几个小队监视,佯攻。
㈢ 管虎新上映电影《八佰》的真实历史事件是什么
《八佰》改编自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中,“八百壮士”誓死抵抗日军的故事。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企图在三个月之内占领全中国,他们在“卢沟桥事变”之后,就将目标转移到上海。
淞沪会战就此爆发,只是在会战中,中方节节溃败,已无力再与日方斡旋便需要西撤以保存实力。留下来一个加强营掩护大部队西撤,这个加强营便是在“四行仓库保卫战”中浴血奋战的“八百壮士”。
留守四行仓库的官兵只有423人,但谢晋元团长为了迷惑敌人,对外宣称800人,他们要正面对抗的却是五千到三万的日军。数十倍的兵力悬殊,让这一场战斗变成有去无回的困兽之斗,所有人都知道,这样的对决如同蚍蜉撼树,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感召下,造就了一个又一个视死如归的场面。
影片评价:
战争是冰冷和残酷的,《八佰》中的“静”凸显了这样的冰冷和残酷。电影开篇用摇移的大全景方式勾勒了苏州河北岸的“静”,这是满目疮痍之地,没有居民,只有残破与荒凉。“静”是《八佰》一面,由“静”到“动”是更重要的一面,它既是战争的对抗与角力的“动态”,也是人物变化成长的弧光,更是主题精神的升腾的过程和姿态。
在枪火和刺刀带来的惨烈声响中,该片着力呈现了“八百壮士”阻击日本侵略者进攻的几个战争段落和侧面,战争的残酷性首先被传达出来,与之交织的是带有痛感的崇高性。
作为一部战争类型商业片,该片正视了战争的残酷,与此同时,也不再采取以往战争片凸显指挥军官个体的智慧与英勇的策略,甚至淡化了谢晋元的领导,而是以群像的方式塑造出“有意味的普通个体”所组成的群体合力。
㈣ 八百讲得什么故事
很显然,电影《八佰》想表达的是:民族大义和人性光彩。电影表现的抗日战争中的四行仓库保卫战。
当时,上海大部分已被日本军占领,国军已撤退,仅留下一个营400多人在四行仓库抵抗日军。日军一个师团有上万,而且武器精良,士兵战斗力强。
赌场伙计阿飞往日流里流气,此时则像一个侠客,机敏地躲过子弹过了桥。就在他接近仓库大门时,连中两枪,身子在血泊中甩出几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鼓足力气,把电线辊子扔向受军......
他们与四行保卫战牺牲的战士一起,浴火重生,实现了人性的“涅槃”!电影《八佰》也由此实现了对“弱国悲剧”的超越,具有了民族性和艺术化的品位。
谢谢关注,若您对这一话题感兴趣,请分享作者为您奉献的深度描述。
㈤ 八百电影演的什么
剧情简介
1937年10月,淞沪会战后期,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团附谢晋元临危受命,率领400余名官兵(对外以声势为意称共800名官兵,故称“八百壮士”),坚守上海闸北的四行仓库,即四行仓库保卫战,亦为整个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八百壮士”抱定为国捐躯的决心,以弹丸之地抗击日本侵略者,激战四昼夜,打退敌人十余次疯狂进攻。其战斗事迹之英勇,爱国气节之豪壮,振奋国人,震惊世界。
影片以湖北保安团进入上海市区支援淞沪会战为开场,以国民革命军524团整建制退入租界为结局,以天(‘日’)为单位切割叙事及影片时间轴,分别讲述了1937年10月27日至11月1日间所发生的事件与战斗。影片中所叙述的四行仓库所在的位置面向当时已经沦陷的上海,背对上海公共租界的苏州河南岸,以苏州河为界,已到无路可退之局面。电影以国民革命军524团以及沿途收拢的各路逃兵,散兵的视角描述了四行仓库内部所发生的事以及回击日本军队进攻;以苏州河对岸的中国民众,外国记者及英国士兵从第三视角叙述了战场的整体情况和各种不同职业、性别、国籍之人士的视角;以日本上海派遣军的视角叙述了日本军队对四行仓库的进攻以及偷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