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外国电影史|乔治·梅里爱
梅里爱对电影的贡献
从卢米埃尔的“对生活的真实记录”转变为“制造超现实的幻影”,走的是一条与卢米埃尔截然不同的创作道路。他的影片代表了另一种对立的电影美学--- 表现美学的源头。它与“活动电影机”所放映的普通街景和日常生活情景等完全不同,他创造了另一种电影样式,带来的不仅是一种手段的更新,也是电影观念的改变。代表作《月球旅行记》《天方夜谭》《女巫》《灰姑娘》
1.发现了“停机再拍”的电影技术手段,具有突破时空束缚的无限的可能性。
2.他最早探索发明了一系列电影特技:停机再拍、叠印、多次曝光、合成摄影等等,并运用这些特技拍摄了许多“魔术片”,如《贵妇人消失》《小舞女》,为电影独特的表现形式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大大改进了电影的拍摄技术,并将戏剧引入电影之中,使电影内容故事化。
3.初步确定了电影的制作模式。他成立了 “ 明星制片公司” ”,并在巴黎附近的蒙特路伊,按照剧院的大小建造了一个玻璃屋顶的“摄影棚”。这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个 “ 摄影棚 ”也是以后全世界电影制片厂效仿的模式。
4.他系统地将大部分戏剧上的方法应用到电影上来,形成了他“银幕即舞台”的美学观念。把戏剧舞台上制造生活幻觉的观念运用到电影中来,借助戏剧的“假定性”原则,从“假戏真做”到“假戏真拍”,从而将电影引向了戏剧化的道路。
梅里爱的局限
1.他虽然对电影艺术进行了大量成功的艺术探索,但是他的电影观念停留在戏剧的美学传统上,他的影片的特点是对戏剧式表演的实录。其摄影机始终静止地面对着舞台空间,摄影机的取景框就是舞台的画框,观众所面对的银幕空间仍旧隶属于舞台的结构空间。在他企图证实电影不是一个“重现生活的机器”的同时,他却没有能够摆脱他的那个戏剧时代、他的自身文化背景和他的传统舞台观众对于他的束缚。
2.自他搭建了摄影棚后,此后他的创作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虚假、封闭的制作空间;他的全部心血,也都用于电影的对象,而不是电影本身;他发现了电影叙事是电影的根本出路,却陷入“ 戏剧美学 ” 的理念,用戏剧叙事来取代电影叙事;他发现了停机再拍这一电影技术,却没有想到把他变成叙事要素;他发现场景转换的手段,却仅仅用在慕与慕的转换中。
3.他对于电影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根本认识,阻碍了他达到艺术的更深至高境界。他始终把电影当中盈利的工具,拍摄影片是一种商业和企业行为,所以,他的影片充满了智慧的想象,却几乎没有来自心灵深处的感动和激情。
4.客观上说,一战后,当时电影已经成为大工业生产,他的手工作坊式制片模式已经落后,其被淘汰在所难免。
(源自笔记整理)更多内容请见自习室Share
Ⅱ 法国电影的公司经历
以后卢米埃尔派他的学生和助手到世界各地去﹐一方面放映影片招徕观众﹐一方面就地拍一些街头风光和官方庆祝典礼的影片。由于“活动电影机”在世界各地进行广泛的放映﹐由cinematographe简化的cinema一字从此成了“电影”的国际名词。活动电影的放映时间只有两三分钟。因此观众的新奇感很快消失。尤其是在1897年 5月巴黎义卖市场放映电影时的一场大火﹐烧死了许多贵夫人以后﹐电影被看作是危险的娱乐﹐更加速了它的危机。要摆脱这一危机﹐就必须把电影从单纯的纪录工具引向戏剧的道路﹐用戏剧的艺术来表现故事。法国电影先驱梅里爱﹐G.在这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梅里爱原是一位魔术师和戏剧导演兼演员。1897年﹐他在巴黎附近的蒙特勒伊建造了一个摄影棚﹐开始拍摄一系列的幻景片和神话片。他的摄影棚四壁和棚顶都用玻璃镶成。棚里有一个可移动的舞台﹐演员在舞台上演出﹐摄影机固定在舞台正面﹐靠日光拍摄。从1897年到1913年﹐梅里爱拍了许多神话故事片﹐如《灰姑娘》﹑《小红帽》﹑《圣诞节之梦》﹑《格利弗游记》﹑《仙女国》﹑《月球旅行记》﹑《北极征服记》等。此外还有一些排演的新闻片﹐如《德雷福斯案件》﹑《战舰缅因号的爆炸》。在拍摄幻影片时﹐他除了使用舞台上的机械装置﹐还采用了幻灯﹑照相技术(如叠印﹑叠化﹑合成照相﹑多次曝光等)和他自己发明的特技(慢速度摄影﹑调换的特技摄影﹑应用模型和通过玻璃鱼缸的摄影来表现海底景象等)。梅里爱的故事片深受大众的欢迎﹐他的事业在20世纪初达到顶峰。但由于他固步自封﹐固守舞台剧的格式﹐用手工方式制作影片﹐终于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一个失败者﹐直至破产。1901年﹐经营留声机起家的C.百代在巴黎万塞纳建立了一个摄影棚﹐委托出身于游艺场演员的F.齐卡来监制影片。齐卡效仿英国G.A.斯密士﹑J.威廉逊和W.R.保罗的影片﹐以群众感兴趣的社会新闻和畅销小说为题材﹐拍了一些迎合观众口味的故事片﹐其中最获成功的有《一个罪犯的故事》(1901年)和《酗酒的牺牲者》(1902年)。在他领导下集合了L.农居埃﹑G.威尔﹑L.加斯尼埃﹑G.蒙卡﹑A.卡普拉尼等导演﹐形成了一个万塞纳制片集团。从1907年起﹐百代又在全国建立放映网﹐用租片制度代替出售影片﹐由此建立了一个从制片到发行﹑放映影片的全面垄断组织──“百代兄弟公司”。
经营照相器材的L.高蒙在1897年也制成了一种连续放映机﹐并从1899年起由A.居伊拍了一批故事片﹐但质量远不如梅里爱的作品。 二战后法国有两个半官方的电影领导机构﹐即法国全国电影中心和法国电影对外传播协会。电影中心的职责主要是指导电影生产﹑发行﹑放映以及与外国在电影方面的合作。经费来源主要是依靠征收全国电影发行收入税。传播协会的主要活动为对外宣传法国电影﹐推动其在世界的传播。该协会在意大利﹑西班牙﹑日本﹑美国等国和拉丁美洲设有常驻代表处﹐活动经费的 98%靠全国电影中心提供。
法国全国约有 150家制片公司﹐绝大部分属中小制片商﹐各制片商资本登记一般在30万法郎左右。只要经过全国电影中心注册批准﹐即可进行拍片活动。
法国80年代以后主要通过5大发行网来发行影片﹐它们是高蒙公司﹑百代公司﹑UGC公司﹑巴拉弗朗兹公司和AMLF公司。这些公司各拥有100~200家影院﹐尤其是首都巴黎一些主要的大影院﹐是最大的几条发行系统﹐控制著全国的电影发行。
法国共有4个保存电影文化遗产的机构﹐按影片收藏量计依次为﹕法国全国电影中心电影档案处﹑法国电影资料馆﹑图卢兹电影资料馆﹑大学电影资料馆。法国电影资料馆是法国历史最长﹑世界最著名的电影资料馆。该馆收藏有5万多部影片﹑2.5万部电影史上有价值的原版纪录片﹐100多万幅剧照﹐1万册电影书籍以及大量海报﹑广告﹑布景﹑剧本和各种刊物。
法国最著名的电影教育机构为巴黎高等电影学院﹐创立于1943年﹐其资金由国家提供﹐学制为四年﹐一般每年招收150名学生。
1982年﹐法国又成立了法国国立视听传播研究所﹐其任务为收集与发行视听资料﹑培训专业人员﹑从事研究工作。除此之外﹐法国电影界还有著众多的工会﹑同业公会﹑电影俱乐部﹐它们都为促进法国电影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 Dec 23rd 2007newlight电影观感
OSS 117: Le Caire nid d’espions (2006)/OSS117: Cairo, Nest of Spies (2006)
导演:Michel Hazanavicius
主演:Jean Dujardin
Mon meilleur ami (2006)/My Best Friend (2006)
导演:Patrice Leconte
主演:Daniel Auteuil, Dany Boon
Prête-moi ta main (2006)/I Do (2006)
导演:Eric Lartigau
主演:Alain Chabat, Charlotte Gainsbourg
OSS 117: Le Caire nid d’espions (2006) 原以为是去看一部“法国的007”电影,结果是“法国的 Austin Powers”。OSS 117 是一个法国喜剧系列,主角是一个鲁莽无知却又总能蒙混过关的间谍。这部电影继承了法国喜闹片的传统,与 Austin Powers 系列的差别是,有更多“政治不正确”的敏感政治笑料,比如 OSS 117 在开罗因为嫌吵把窗外清真寺呼唤祈祷的人暴打一顿,这种笑话恐怕难以在英语喜剧片中看到。当然免不了的当然还是性、性别、性取向的玩笑。我觉得比 Austin Powers 玩得更开放。
My Best Friend 和 I Do 是比较常规的喜剧片。My Best Friend 的主角(Daniel Auteuil)是一个事业成功,交游广阔的古董商,有一次被同事指出他的所谓朋友其实都是有着利害关系的,于是决定找出一个真正的朋友来证明自己还是有朋友的,发现自己还真是没有朋友。在偶遇一个与人见面熟的出租汽车司机(Dany Boon)后,决定拜他为师,学习结交朋友。这是一部情节非常主流化,更象是美国片的喜剧,Daniel Auteuil 和 Dany Boon 的搭配倒是不错,可惜情节无惊喜,笑料一般,属于不过不失,还看得下去片子。
My Best Friend (2006)
在 I Do 中,男主角(Alain Chabat)同样是一个事业成功、享受自由的中年独居人士,不过他有着一个大家庭,有母亲和众多姐妹替他的婚姻大事着急,于是想到了一个借假女朋友 (Charlotte Gainsbourg)的妙计,计划在让假女友赢得全家欢心后,再上演逃跑新娘,然后自己做遭受打击状,让家人再不敢提让自己结婚。这部有着喜闹剧的风格,人物性格更加卡通化,还有点法国电影 Amelie 式的快速情节切换。故事仍然过于落入俗套,最大败笔是 Gharlotte Gainsbourg,总是作漫不经心状。
I Do (2006)
如果说 My Best Friend 对于花钱可以买到友情还有些保留,I Do 则是全盘接受了花钱买假女友服务的正当性,已经不再是对于人际关系即金钱关系的讽刺,而是赞美金钱可以买到爱情的两全其美。
无法触碰
影片改编自真实的故事。在一次跳伞运动事故后,菲利普,一位富有的贵族下肢瘫痪,只能坐在轮
椅上,生活无法自理,因此他找了黑人青年Driss来家里帮佣。这是一位郊区的年轻人,刚从监狱出来。简单来说这是最不适合这份工作的人选。两个世界相互碰撞,融合,于是一段不可思议的、奇妙的友情诞生了。这是独一无二的关系,碰撞出许多火花。而这段关系也使他们变得……无坚不摧
Ⅲ 电影艺术也被比喻为什么
电影艺术也被比喻为“装在铁盒子里的戏剧”。
世界上第一部电影的诞生,是由法国的卢米埃兄弟于1895年在巴黎放映自己炮制的电影开始的,而另一电影鼻祖梅里耶则以天马行空及丰富的想象力,利用摄影和创意的剪接法,制作了逾数百部电影作品。
梅里爱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位电影艺术家,也是故事片、艺术影片的创始人,也是第一个把电影引向戏剧的人,也是第一个在摄影棚里拍片的人;他信守“银幕即舞台”的理念,遵循戏剧的三一律,即地点,时间,动作的统一性,又加上了视点。从他以后,电影被看作了“银幕上的戏剧”,被称为“装在铁盒子里的戏剧”。
中国电影之最
中国最早放映的电影——“西洋影戏”,1896年8月11日法国商人在上海徐园“又一村”茶楼内放映。
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1913年在上海拍摄的无声片,郑正秋编剧,郑正秋和张石川联合导演。此片是由亚细亚影戏公司开张后的第一部作品,首开家庭伦理剧之先河。
Ⅳ 第一代导演代表导演
郑正秋,中国电影“第一代导演”中的杰出代表,原名郑芳泽,广东潮阳人。1902年毕业于上海育才公学,从事新剧运动,倡导戏剧改良社会、教化民众。1913年与张石川合作,编导中国首部故事片《难夫难妻》,开启中国电影新篇章。强调电影教化功能,编剧《孤儿救祖记》等社会片,影响深远。晚期作品《姊妹花》揭示社会现实,艺术手法自然流畅。编导53部影片,艺术主见突出,为电影从无声到有声发展奠定基础。
张石川,浙江宁波人,中国电影先驱,导演生涯始于上海,后成为中国电影导演的中坚力量。电影作品以娱乐片为主,擅长社会言情,如《三笑》、《金粉世家》等,广受市民欢迎。导演《火烧红莲寺》系列,引发神怪武侠片热潮。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的导演,英文功底深厚,探索电影艺术有突出贡献。
任彭年,早期在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工作,后涉足导演领域,但具体作品信息未详。
郑正秋与张石川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人物,分别以其艺术实践与商业探索,为中国电影的启蒙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作品与理念,不仅丰富了中国电影的创作实践,也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Ⅳ 谁是第一位将电影戏剧结合起来的电影大师
乔治梅里埃 他还是电影美术的创始人 电影布景是他发明的
乔治·梅里爱(Georges Méliès),1861年12月8日生于巴黎,1938年1月21日卒于巴黎,罗培·乌坦剧院的经理。 法国演员、导演、摄影师。
作品有《圣女贞德》、《地狱的土风舞》、《音乐狂》、《仙女国》等。
折叠电影技术
停机再拍
一次,梅里爱放映拍成的影片时发现一辆行驶的公共马车忽然变成了运棺材的马车,感到惊惑不解,原来那天拍摄时,胶卷因机器故障被挂住了,再拍时,一辆运棺材的马车恰好行驶在原来马车的位置上。这次偶然的事故使身为魔术师的梅里爱茅塞顿开,明白了"停机再拍"的奥妙。
他在1899年拍摄的《灰姑娘》中,巧妙地用了停机再拍技术,创造出了南瓜变成马车、灰姑娘身上那套破旧衣服一下子变成绚丽的晚礼服。
折叠银幕工艺
他在1902年拍摄的《印度橡皮头》中,首次使用了分裂银幕工艺,用分次曝光的方法,在同一个画面中拍摄了他自己扮演的两个不同角色,取得了令人捧腹的视觉效果。
折叠魔术手法
另外,他采用"魔术照相"的手法,创造了慢动作、快动作、倒拍、多次曝光、叠化等一系列特技手法,在《灰姑娘》中他就运用了慢动作摄影使小仙女的舞蹈像在空中飞翔。他还首次透过玻璃鱼缸拍摄水下的情景。梅里爱是对当时各种电影表现手法予以创造性应用的人。他拍摄的大量短片中既有仙境般的镜头又有令人恐怖的场景。他因此被誉为是魔幻大师。
他在1902年拍摄的世界第一部神化片《月球旅行记(英语:Trip to the Moon,法语:Le Voyage à la Lun)》是根据儒勒·凡尔纳和威尔斯的两部小说改编的。梅里爱让一群身穿星相家服装的天文学家去月球旅行,他们坐在美丽女海员搬来的炮弹里,被发射到浩渺的太空,在明亮的月球上幸会了金星、火星、土星和月亮诸神,并且目睹了许多梅里爱自己想象中的奇异景象。这部只放映15分钟的影片投资了1500金路易,被电影发行商视若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