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评价电影《我是谁》
98年上映的《我是谁》是成龙大哥巅峰代表作之一
非常经典的套路,玩命动作+枪战追车+幽默滑稽+柔情美女,外加广阔的非洲草原让这部影片充斥了太多太多的经典片段。特别是非洲飙车一段配上BGM简直荡气回肠。打戏方面既有成加班的喜剧风格,也有经典的华夏拳拳到肉的快感。
再有一段就是成龙大哥被各大保险公司拒保的信仰之跃,在当时已经43岁的成龙大哥,理论上已经过了强拼危险动作的年纪,而面对的高度是70米。不像《警察故事》有东西可以抓住向下滑落,这就显得非常得有成龙风格。
还有电影中的很多台词也令我们深思,比如:
1,法律只能制裁没钱请律师的人!
2,千万别结婚,五年后直接把房子给她行了。
3,让女孩子喜欢你,比用胳膊掏耳朵还难。
4,星星在哪里都很亮的,就看你有没有抬头去看它们。
5,我还记得小时侯,我爸爸跟我说过,要做正当的事,还要阻止别人做不正当的事。我爸爸还说过,不要破坏大自然的净土!
6,只要是人家的文物,我们一定要还给人家,没有人可以从别人的国家抢走人家的文物摆在自己国家的博物馆,说是帮人家保管,其实是想据为己有,这是可耻的行为!
…………………
很多台词以前看还不觉得有什么,现在回味一下,太讽刺了!
拍摄《我是谁》时,成龙已经44岁了。那时正值他电影的高产期,自身成家班团队成型期,从以前的专注香港本地题材警匪片,此时成龙已经将目光转向国际电影市场,寻求新的题材方向。通过国际视野角度,对自身电影挖掘新的亮点,以此来提升电影内涵水平。
《我是谁》剧情以作为中情局的特工杰克,在非洲执行夺得魔石任务时,因为意外坠机,虽然侥幸生存下来,却造成失忆在非洲部落居住。作为拥有主角光环的我是谁,自然麻烦不断,各种追杀也接踵而来。成龙也在一众美女探员帮助下,不断对自身身份进行追寻,真相也越来越接近。这些都是成龙参演电影的标配,但在《我是谁》中对非洲生活的描述、动作戏创新,让人记忆犹新。
经典的非洲生活的片段 。对非洲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样的,好多人都是十分好奇的。在《我是谁》中可以说是少有的,对非洲原始部落、大草原动物进行详细的描写。原始部落中那种,矮矮的小屋,人们脸上涂着颜料,简单的生活方式,苍茫的黄土,近似于手工式劳作方式。还有时不时出现的狮子,让人们的眼界在从该电影中有了开阔了解。成龙在前期围绕香港生活拍摄的电影,在《我是谁》中通过全球各种场景加入,让人们观影感官进行了上升。
经典史诗级跳楼戏。 《我是谁》中,成龙在荷兰鹿特丹大楼的顶端,猛然一跃滑下大楼,看的让人心惊胆战。作为成龙系列电影中,都会有一些冒险打斗戏份,这次一跃滑下大楼,也成了成龙经典动作镜头之一,后来也有各种电影争相模仿该镜头。
《我是谁》在很早的时候看过一遍,今天又重温了一下这部电影,是一部经典的龙式电影,该片讲述了中央情报局为独自占有“魔石”,派特别突击队队员杰克及11名队友前往南非,不料发生空难使得杰克失忆,从而陷入困境。
一提到成龙大哥的电影自然少不了武打动作,这部电影作为龙氏电影巅峰之作,自然少不了各种场景格斗、从玻璃幕墙外急速飞落、从直升飞机上摔下跌落等场景,都拍得惊险万状,格外刺激;要特别说一下的是拍这个片子的时候成龙大哥已经43岁了,但他还是坚持重荷兰鹿特丹的一栋大楼跳下来,说是为了师父;电影比较有意思的是拍摄于非洲,极大的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
这部电影不仅有精彩的武打格斗,和爆笑情节;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通过淳朴的土著人“不是我的东西,坚决不要”,来讽刺都市中那些贪婪自私的现代人。
如果想了解龙氏电影,这部电影一定不要错过。
每次看都觉得这部电影有一丝淡淡的山寨大片的味道。不管是片中几处明显的特技bug,还是有些蹩脚的描绘美国中情局和武器大亨。片中成龙登上高处高呼“我是谁”时,远景处他脚下的建筑内凹里站着一个人,可能他感觉到摄影机拍到了他,还往里站了站。另外一个穿帮镜头在成龙在天台和两个坏人打斗,成龙踢腿的时候可以看到他脚上的威亚。喜欢电影的前半部分,到了后面成龙电影的固定模式就出来了。打来打去最后打赢了大家笑嘻嘻。电影的配乐很不错,喜欢那首周华健(似乎是)演唱的主题曲,看完印象深刻!
《我是谁》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成龙大哥已经44岁了,即便对于像大哥这样的人物,在他的脸上也看出了岁月的沧桑。
成龙大哥有个不雅的外号“房事龙”,如果是大哥的影迷,每一部大哥的电影都看过的话,会见证大哥的变化。当年看《快餐车》时候的感慨,大哥真的是帅,不愧是“房事龙”,而在看《我是谁》距离《快餐车》又过去了十年。
如何评价《我是谁》这部电影,提到这部电影大家津津乐道的肯定都是从楼上往下跳那一段,大哥一生完成了很多别人做不到的镜头,可以说是用生命在拍电影,这一段绝对可以载入影史。
《我是谁》这部电影现在网络上的都是删减版的了,比以前看的DVD版的少了很多,比如南非那一段。
除了大家都知道,我想说的是南非那段戏,当年看这个电影的我还是个孩子,印象至今很深的是南非那段,以至于到现在都以为那是真实的,尤其是电影最后,大哥说完回到南非。并且在那个时候就提出了要爱护大自然。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可能那个时期的大哥也是瓶颈期吧,是对自己发出的拷问。
我是谁和黄飞鸿之西域雄狮 搬运
两部电影虽然具体的细节不尽相同,但大体的剧情框架十分相似,都有误入土著人部落,然后失忆的剧情,当然,从时间上来看,李连杰主演的《黄飞鸿西域雄狮》在1997年的2月上映,而成龙主演的《我是谁》则1998年的1月上映,时间上西域雄狮比我是谁早了将近一年,因此也一直有很多人说,是《我是谁》抄了《黄飞鸿之西域雄狮》。
这事其实是很冤枉成龙大哥的,因为最早《西域雄狮》这部电影并不是为李连杰准备的,而是为成龙量身定制的。
熟悉黄飞鸿电影的朋友应该都能发现,《黄飞鸿之西域雄狮》这部电影无论是剧情还是风格上都与之前的黄飞鸿电影很不相同。而事情的真相是,《西域雄狮》这个剧本原本压根就不是黄飞鸿系列,而是为成龙量身定制的一部好莱坞动作电影。早在80年代,好莱坞著名大导演,拍摄过《教父》三部曲的弗朗西斯·科波拉想要找成龙合作,而他们要合作的电影就是《西域雄狮》。只是后来科波拉导演中途反悔,以致这次合作没有成功,但《西域雄狮》的剧本当时已经写完了。
当时成龙的师兄准备筹拍一部黄飞鸿电影,看中了夭折的《西域雄狮》的剧本,非常喜欢。于是拿走修改了一遍,就成了李连杰主演的电影《西域雄狮》。而成龙因为对这部电影已经投入了一部分准备工作,不想中途放弃,加上成龙本身也很喜欢这个剧本,于是也找了编剧修改了一边,成了电影《我是谁》的剧本。
所以要说《我是谁》抄了《黄飞鸿之西域雄狮》的剧本是不成立的。而其实从最后成片其实也可以看出,这个剧本还是带有深厚的成龙的基因的。最后《我是谁》这部电影的效果非常好,但《黄飞鸿之西域雄狮》,很多人都觉得似乎把黄飞鸿放到美国的西部世界中总觉得不太搭调。
许多人都在问:到底我是谁??
其实,在影片开始的时候已经有答案了!
或许你们没有注意,或许删除了~
一开始,警察开会,香港区旗旁边三个字:
陈家驹!!!!✌✌✌✌✌✌
如果我能去鹿特丹,一定会去看看那栋大楼
㈡ 成龙电影中的武打部分与我们平时常见到的武打动作片有什么不
复制一下其他人的总结《成龙的打斗风格》
从1980年起,成龙电影的武打大概分成三种风格:
其一、街头太保型。
前期的《师弟出马》、《龙少爷》、后期的《重案组》都属于这一类型。这种类型的特点是:成龙扮演的角色武功不高,对付对手十分吃力,因此手脚乱用,胡打一气,武术招式运用的很少,打斗十分接近真实的街头殴斗,格斗主要用于配合剧情。《师弟出马》
、《龙少爷》 、《重案组》
其二、格斗大师型。
中期的《快餐车》、《龙的心》、《飞龙猛将》,90年代以后的《醉拳2》前半部分都属于这一类型。这一类型的特点是:成龙扮演的角色武功很高,基本能算上是全剧的最强战士,格斗风格硬朗,动作强悍有力,打击感强烈,看起来很“爽”。这个类型都是与别人合作的结果,换句话说,是洪金宝和刘家良让成龙变成了“格斗大师”。《龙的心》、《飞龙猛将》、《醉拳2》
其三、芭蕾武者型
中期的《A计划2》、《警察故事2》、《龙兄虎弟》、《奇迹》,90年代后的《红番区》、《白金龙》、《醉拳2》的结尾部分以及去了好莱坞以后的《上海正午2皇家威龙》都属于这个类型。这是真正的成龙风格:人物轻盈敏捷,招式出其不意,善于运用环境和道具,与人打斗好像跳起优雅的芭蕾一样,请不要把它与李小龙相比,因为他们追求的不是一回事,我更愿意把它和伟大的卓别林、基顿放在一起。
从70年代末开始,洪成兄弟成为香港最举足轻重的两大班头,为了打出自己的风格,他们或合作或独力,共同创造了很多区别于李小龙的东西:
——剪接镜头,洪成电影的共同特点,一个动作由2-3个镜头组合而成:角色出招——击中特写——被打角色倒地(或摔撞玻璃墙壁楼梯等)的特写。在李小龙时代,镜头只是对着李一个人拍。
——多用中长镜头,成龙本身较喜欢用中长镜头,而洪金宝则比较善用近镜特写来增强打击效果。
——粉尘效果,香港电影后来普遍运用的一项发明,在头发,衣服和鞋子里加一种叫“POWER”粉的东西,能有效增强打击效果。
——大量运用特技演员,这方面成龙可以说是无人能出其右了,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个特技超人。
——利用环境和道具,成龙独有的技能。
㈢ 如何评价成龙在电影《龙马精神》中「本色出演」的龙虎武师
成龙在新片《龙马精神》中「本色出演」的龙虎武师,影片致敬了香港电影黄金年代的“龙虎武师”,成龙的出演更像是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回首遥望。目前影片豆瓣评分6.5,存在一定的口碑争议,与成龙在电影里对饰演他女儿的刘浩存的台词呼应,观众确实没懂,也像刘浩存在影片中回应的那样:“你们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成龙不是演出来的,像王宝强在电影《一个人的武林》的台词说的,“谁能想到,戏子的功夫不是演出来的”,成龙的确是实实在在打出来的。七岁进入元家班,花了十年时间刻苦练武,经历过跑组等待机会、一边练武一边做替身“挨打”的岁月,也当做动作片的武术、动作指导,直到成为《新精武门》(1976年)的男主,22岁的成龙就有了当“下一个李小龙”的机会。但影片只拿到了四十多万港币的票房,没有激起什么水花,成龙也发现自己并不想成为李小龙的“替身”——他选择抛弃李小龙式的表演方式,不要做李小龙那样的英雄,“要当一个会喊痛的普通人”。
两年后,成龙在《蛇形刁手》里将喜剧表演融入到武术中,用一种与李小龙不同的方式打出了自己的特色。影片拿到了两百多万的票房,在1978年已经是卖座的作品。同年,成龙主演的《醉拳》拿下了六百多万票房——功夫喜剧的潮流开始了,成龙也开启了他作为武打明星的灿烂星途。而“大哥”的地位和成就,是靠拼命换来的。影迷们津津乐道的成龙名场面是,《红番区》里带着石膏亲自完成从30米高楼上的跳跃,《A计划》中不带防护措施钟楼跃地,《警察故事》里握着带电的灯管落地。唐季礼则将《龙兄虎弟》拍摄过程中的一次意外称为“他生涯的顶级灾难”,是南斯拉夫一位“当时全世界排第二”的脑科手术医生正好做演讲路过医院,才救活了成龙。
《龙虎精神》里有很多台词形容成龙这种精神,是再危险的动作也“never say no”,是只要开拍了的状态就只有“action、jump、hospital”,是为爱拼命。正是这些拼命组成了成龙耀眼的职业生涯:1995年《红番区》进军好莱坞,3000余万美元票房打破当时北美外语片纪录,1998年的《尖峰时刻》再受热捧,并让他登上同年《时代周刊》封面,成为中国第二位“国际动作巨星”。
当年《红番区》在美国上映,成龙公开表示:我要的不是特效,是真实的东西。但“真实”也会因为时间而磨损,如今已经年近70的成龙很难再像以前一样不要命了。《龙马精神》再也没有以前的高难度戏,有影评人表示,即使是简单的动作,成龙也需要替身了。只不过,影片中有成龙职业生涯的诸多高难度经典动作镜头的混剪,再看依然震撼,可与片中成龙的表现对比,很容易产生“英雄迟暮”的唏嘘。
影片的尾声,成龙在最后一个不用替身和特效的危险动作完成前停了下来,他说这个动作他做不了了,“ 没想到我会说这样的话”。似乎这才更对照现实的台词——成龙老了,要和自己的不要命和解,要与他曾经历过的辉煌年代告别。回不去了,“我们那个东西今天的观众看不懂,得有人做给他们看。”和解之前,成龙在《龙马精神》里还是挣扎过。或许不是观众看不懂,还是不需要了。这一点,成龙自己也很清楚。
“市场不需要,你多好的功夫都没用。”在影片宣传期接受视频采访中他一度哽咽。成龙说如果有一天能回到过去的年代,那些真正的动作小子就有机会。但必须承认的是,成龙怀念的那个能让他和一批武打明星光芒万丈的年代,或许永远回不去了。功夫片并不是市场主流的类型了,只是时常作为一种元素,与“喜剧”甚至“爱情”“家庭”相结合,就像《龙马精神》那样。内容供给少了,年轻观众就无法从电影中接受武术、动作魅力的熏陶,便不再对这种类型感兴趣——观众需求影响电影内容供给,动作片就变得更少———武师这个词,也就落伍了。
过去打星的培养难度大、可替代性低,他们靠扎扎实实的招式和拼命才成为明星,而如今是先成为明星再通过种种外部手段的加持下临时学拍打戏,像成龙这样的功夫巨星就无法再出现了。2016年,成龙拿到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这既是一种对他职业生涯的嘉奖,也宣告着结束——连好莱坞都知道,成龙无法在打星这条路上,有超越以往的成就了。成龙和他代表的那一批人,就这样过时了。
《龙马精神》很像一部只为情怀而诞生的电影。作为动作片,它的打戏场面并没有多出彩,从口碑评价来看,观众也没有从动作戏里获得多大的爽感;当然,它不是一部纯粹的动作片,父女之间的感情线处理得潦草,争执和和解都像着急完成任务、推进剧情;甚至传递出的价值观也显得老套,刘浩存想帮父亲打赢官司,还是要靠男人(男友,郭麒麟饰),除了哭哭啼啼和反复强调成龙“已经老了”之外没什么别的角色功能。网友这样评价成龙和《龙马精神》:想起媒体以前很喜欢营销“我们欠成龙一张电影票”“欠周星驰一张电影票”,要我说,观众从来都不欠他们的,这些人已经从中国电影业和观众那里获取了太多。
“如果你真的热爱电影尊重观众,就谨慎地对待你晚年的每一部作品,而不是想着怎么卖惨绑架情怀。”这几年成龙主演的电影口碑确实不好,《急先锋》豆瓣评分4.4、神探蒲松龄3.8,都是板上钉钉的烂片,一点点消耗着观众对“成龙”这个词的感情。而如今用一部动作戏不精彩的动作片《龙马精神》来缅怀自己过去的职业生涯,其实没什么必要。
以成龙在电影圈的地位和留下的作品,观众自会怀念他,B站有大量他个人作品的混剪,年轻人对于成龙的评价依然很高;由成龙发起的“成龙电影A计划”从2016年至今,一直在为年轻的电影人提供创作和制作的支持、帮助,在公开场合提到“成龙大哥”总是带着敬重和感激。一个实实在在打出自己漂亮职业生涯的演员的“晚年”,不能再有更多烂片诞生来消解观众对他的情怀了——电影人用电影的方式自我致敬可以理解,但前提是片子足够好看,否则就只剩下消费观众的情怀。好在,观众对成龙的情怀依然有效。《龙马精神》放映结束后,我们听到身旁的男观众对自己的小孩说:“你记得里面有很多成龙年轻时的表演动作吗?那些片子我都看过。”
㈣ 上映票房惨淡但却成为经典电影,电影《新警察故事》怎么样
相信大家对于成龙大哥的作品都不会陌生,特别是由他主演的《警察故事》系列更是有着非常高的关注。但是伙哥一直觉得《新警察故事》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整个系列甚至可以说是成龙大哥的所有作品中最为经典的一部。
客观来说《新警察故事》应该是整个系列中观众评价最高的一部,虽然在《新警察故事》之后也有新的续集出现,但是所取得的反响和口碑却都不及这一部在大家心中的地位。看过了无数部电影后,不难发现真正优秀的好电影是无论过了多久都不会被遗忘,无论看过多少次都百看不厌。而《新警察故事》刚好是这样的好电影。
㈤ 观众为什么强烈希望成龙出演《醉拳3》
《醉拳》系列很好看,既有风趣搞笑的情节,还有精彩的武打动作,所以看得我很舒服、很投入。但以上都不是电影的突出之处,它最重要的是两点:一是,本片故事情节流畅,结构清晰,完全符合现实逻辑;二是,人物是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不是李小龙扮演的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所以,这样的设置不仅会让我看起来开心,也会让我彻底投入到了剧情中。
㈥ 成龙电影《十二生肖》评价如何
一部“如果始终热爱成龙的粉丝,可以去瞅瞅”的电影。据说是成龙的第101部电影,但是却没有创造票房与口碑的101奇迹。尽管有忠实粉丝豪迈地呼吁:“成是香港的,龙是中国的,成龙是世界的。岁月是上帝的,科技是人类的。电影艺术是永恒的。导演万岁!”
今天发现其实有很多观众吐槽成龙电影,“技术与时俱进,观念永无长进”“ 动作场面没新意,3D效果非常烂,笑点很干,还要主旋律,还要说教……”但是想来,成龙大哥也是60好几的大哥了,前几年本想着捧红龙太子,无奈龙太子吸毒事件让成龙大哥也颓唐苍老了许多,一大把年纪还得亲自上阵,实在无法做到的动作才敢用替身。
如此想来,我们的成龙大哥,半辈子取悦观众,没功劳也有苦劳。至于大哥近年来所拍电影,特别特别特别有兴趣的粉丝可以去追一追。
以上。
㈦ 对于电影《我是谁2015》,你怎么看
由成龙监制的《我是谁2015》影片激烈惊险的动作设计和搞笑诙谐的成龙式动作喜剧风格成为众多动作迷的观影首选。《我是谁2015》由新生代导演宋胤熹执导,影片汇集了一众实力动作明星,“新七小福队长”王海祥、双杀“龙女郎”姚星彤、张蓝心,银幕经典硬汉于荣光、卢惠光等倾力加盟,酣畅淋漓的拳脚碰撞和惊心动魄的场面设计引发大众观影热潮。
《我是谁》成家班精锐班底全力打造。成龙一向对成家班弟子多加关爱和提携,这次徒弟在电影中独挑大梁,师傅更是在幕后助力支持。影片延续了《我是谁》中的成龙式武打风格,精彩的武打设计和精彩曲折的剧情吸引大众眼球。成龙表示动作喜剧电影真的很难拍,近年来动作喜剧电影也越来越少。《我是谁2015》让他感到惊喜,这部很有风格的动作喜剧也让他有了拍摄《我是谁》续集的想法。
㈧ 以一部成龙的影片为例,谈谈成龙电影的特点,不要完全抄袭影评什么的,写出自己的感受。急急急
成龙的影片是武打喜剧,首先他本人是武行出身,手上确实有真功夫,打起来是拼命三郎.
但是他的招式不是中国传统武功,而是参杂了现代散打,跆拳道一类的简单招数,并结合一些道具,比如椅子,窗户,钢丝等平常能见到的东西来设计武打动作,这就显得十分灵活,真实,因为真正的打架本来就要结合现场情况,利用身边的物品,砸人,翻墙等.....
而且他的武打剧情都是带点自嘲和讽刺的形势,对现实世界的夸张表现,让人捧腹大笑,比如一拳打中对方自己的手会痛,成龙打完架,甩手是一个经典动作。
然后看成龙的电影,都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很真实,很贴近生活,好似生活中真的有那么一个能打能闹的人,这也是大家称呼他为成龙大哥的原因,因为很真实很亲切。
还有就是创新,剧情不用说,成龙的电影几乎看不到抄袭和模仿,我们可以从他演的人物看出来,成龙基本没演过哪些本来就有名的角色,他在电影中的角色一般都是没有名声的,大家一听就感觉陌生,但是这个陌生的名字却能被他演绎的栩栩如生,这就是剧情创新和衔接的重要性
我还有工作,暂时说到这,希望能给你帮助
㈨ 功夫片为何青黄不接21处伤痕的成龙,没人可以替代
功夫电影是以表现 中华武术 技艺为主体的 影片 ,以奇妙的武术技艺,给人们以艺术享受。功夫片亦称 “ 武打片 ” 、 “ 武术片 ” ,是中国首创的表现 中华武术 技艺的影片。
华人对于功夫电影都有一种痴迷,而在国产功夫电影中大致分两类,一类是以李连杰、吴京、甄子丹、赵文卓等为首的年轻武打演员;而另一类是以洪金宝、成龙、樊少皇等为首的老一辈武打演员,他们是华语武打片的先驱者,这绝判些前辈将武打片融入喜剧元素,观众们爱不释手。
20世纪20年代初期 无声电影 阶段,中国银幕上就开始出现根据神怪武侠小说改编的武术打斗影片,但多为离奇荒诞、宣扬神功奇术之作。
40年代末至50年代中期,香港电影工作者拍摄了具有浓厚中国民族特色、讲究实战技击功夫的《 黄飞鸿 》后,功夫片的概念开始在人们心目中形成。
70年代香港影星 李小龙 主演的、以中华武术为主体、以真实武功为表现手段的《 精武门 》,对功夫片作出了贡献。
80年代,由优秀武术运动员参加、以武林胜地实景拍摄的《 少林寺 》,把功夫片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国际影坛受到欢迎。
后来成龙、甄子丹、洪金宝、吴京等人呈现群英乱斗之局,不知道这些演员还能坚持多久,也不知道何时才能等来新人报到,将中国功夫继续发扬光大。
为什么功夫电影会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今天,我为大家介绍一位功夫片殿堂级人物——成龙。大家可能对“大哥”特别熟悉,他的电影都是几十刷起的,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通过这篇文章进一步了解他,来解答为什么功夫电影会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提到成龙你先想到什么?激烈中夹杂笑点的打斗?跑酷般极限的动作戏?还是那张魅力十足的笑脸?
几十年来,这位影坛巨星用一个个作品带给我们无数经典回忆,如今已经67岁的他却仍未停下拍电影的脚步。
成龙之所以能够一步步走向神坛,有时势造英雄的运气,而更为重要的是他自身的努力。他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神坛的,相信观众们都一清二楚,因为不管成龙多老,只要他肯拍戏,观众们就肯看,因为大家都信任大哥,他的电影很少让人失望!
他成功的过程我们都知晓了,今天为大家解析: 为什么成龙能够走上神坛?从成龙本身的努力上看,他做到了以下3点。
1、成龙的真功夫
要说到功夫明星,就不得不提享誉国际的偶像人物李小龙先生,他创立了截拳道,还全力弘扬了中国功夫。 娱乐 圈中我们还知道了功夫皇帝李连杰、功夫巨星成龙和著名功夫影星甄子丹、吴京等等,而唯独成龙的功夫最为花俏。
很多网友都好奇,成龙大哥到底有没有真功夫?
李连杰是一个有真功夫的人,从8岁就开始练武,练童子功,曾连续五年拿下全国武术全能冠军。
曾经著名主持人杨澜就采访过功夫皇帝李连杰,问成龙武术的套路是不是花架子,李连杰很肯定的回答“当然是花架子”。
但是,随后李连杰表示: 建国以后定的方针就是说武术是一种运动,是用来表演和增强人体质的一种运动,因为我们国家的制度本来是不提倡搏斗的,所谓的搏斗是只要在一个 游戏 规则里面可以,不伤害到身体的一个方法,而真功夫就是S人最快的方法。
言下之意是:成龙武术的是不是“真功夫”,是后来新定义的武术运动。
而实际上,成龙是京剧武术出身,有一定的真功夫,但是更多的是舞台表演功夫。重点在于“表演”唤稿。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成龙或许没有S人技,但确实有“真”功夫,扎实的舞台表演功夫。
事实上,我们也能从成家班的刻苦训练中看到,没有刻苦的训练,没有一定的底子,是无法登场表演给大家看的,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2、成龙功夫电影的特色
作为和成龙同时代的功夫巨星,李连杰和成龙在各自电影中所展示的功夫元素是不同的。成龙的功夫是喜剧化的,他总会巧妙地将一些 搞笑 元素、一些喜剧元素、一些惊险场面渗透到他的武打动作中。
1973年李小龙辞世,这位百年英雄偶像的消失在当时造成了英雄真空,香港功夫片的成龙时代开始了。
成龙自幼学习京剧,很小就在电影中担任龙套。当成龙1970年从戏校毕业后并链改,正赶上香港功夫电影的热潮。
在师兄洪金宝的介绍下,成龙开始进入电影公司担任武师,也曾在李小龙的电影中担任替身。1973年李小龙去世后,成龙开始成为诸多李小龙翻版之一,拍摄了几部票房反响都很普通的功夫片。
1978年,已经开始担任武术指导的成龙获得吴思远的青睐,主演了《蛇形刁手》一片,正是开创了功夫喜剧片的先河。
《蛇形刁手》作为掀起香港功夫喜剧风潮的石破天惊之作。就是从这一部电影开始,成龙逐步确立了谐趣功夫的动作风格。
成龙大胆地在功夫电影中改进和借鉴了京剧舞台表演的特点,利用动作增强电影本身的叙事,同时制造出了漫长复杂的见招拆招的格斗办法,并不着痕迹地逐步强化动作节奏。
在找到自己的动作特点后,成龙又结合好莱坞默片时期的喜剧动作特点,将其融入自己的肢体表演经验。
经过十年的 探索 ,成龙忍受寂寞,独自一人看着前辈的影片,一遍一遍复盘,不停地分析、总结、尝试、创造和实践,最后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动作风格,并引领着香港功夫喜剧风潮三十年之久。
3、成龙的敬业
随着年龄的增长,成龙拍电影的效率降低了不少,他也更频繁地出镜到访谈节目中去,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心得体会。
是在这些场合中,成龙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时下一些不敬业的小鲜肉的不满。也是因为大哥的这些言论,让我们开始了对“功夫电影青黄不接”这个命题的思考。
成龙的敬业是业内知名的。大家都知道,拍动作片会有一定的受伤风险,甚至严重的会威胁到生命 。
为什么我们会重复地去回顾成龙的电影,因为有太多的经典画面。
比如《宝贝计划》中的跳空调;《红番区》中跨楼跳跃;《我是谁》中21层高楼速降;《A计划》中钟楼下落;《 警察故事》中商场跳吊灯;《龙虎兄弟》中从悬崖跳向热气球....数不清的名场面。
带给观众震撼的不仅仅是电影画面呈现效果,还有成龙在这些经典场面中没有用替身的的敬业态度。
有网友在电影《绝地逃亡》上映的时候,将宣传海报P成了一张“成龙受伤标示图”,满满的21处伤痕铺满整张海报,而这21处伤,也仅仅是有迹可循被记录在册的,还有无数的磕磕碰碰是我们看不到的。
这样的敬业态度,也难怪成龙大哥在谈及片场有“小鲜肉”因受了点小擦伤而大惊小怪的事情时,露出那么不屑的表情!
为什么功夫片会青黄不接? 最为致命的一点,是整个 娱乐 产业都不再重视功夫演员了。
随着电影技术提升,演员不再需要真功夫就能演高难度动作戏,自己完成不了,可以用替身,抠个脸做个特效也不是难事。
旋又受到日韩偶像文化的影响,培养艺人的产业链意识到年轻群体更容易喜欢气质出众的偶像。
炒作包装出一个偶像派,比挖掘培养出一个实力派要简单多了。
功夫电影如果只是摆摆pose,无疑等于失去了灵魂。 年轻人不再崇拜类似李小龙这样实打实的男子汉也就算了,怎么会变成崇拜文弱不堪的“小鲜肉”呢?
在小鲜肉文化的恶劣影响下,功夫巨星要重新焕发生机,任重而道远。
21处伤痕的成龙,至今没人可以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