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谁知道《青春残酷游戏》这部话剧的导演阐述怎么写
你说怎么写,没说我们要帮你写.
那我给要求你,你自己写好么
1、导演是在如何的环境下完成的。
2、完成剧本的思路由何而来。
3、剧本的大意。
4、导演的剧本在演义界上的位置。
5、导演对自己的要求。
6、出演所经过的困难和创作的艰苦。
Ⅱ 十大励志电影(按排名)
第一部《囧妈》。
西瓜视频让我们免费观影的《囧妈》。
由影帝徐峥老师饰演的伊万,因为意外同母亲坐上了开往俄罗斯的火车。在亲情与自己妻子的感情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但是家人冷落却是要给他生日惊喜,同事排挤是在聊他送的花。这部电影不仅教会我们做事要认真的道理,还想让我们知道,在你不知道的地方,总有人在偷偷爱你。
2020可以说对任何人都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电影行业能否抗的住?如今有《妈囧》和《大赢家》在前面垫底,不知道以后这些大咖导演能否拍出更优秀的电影!那么下面给大家介绍4部中,外电影:
第一部,《宠爱》。由徐峥监制,杨子任导演,于和伟、吴磊、张子枫、钟汉良、陈伟霆、杨子姗、钟楚曦、李兰迪等领衔主演,电影通过6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和宠物之间的温馨故事,阐述宠物给现代人带来的慰藉。
第二部,《贝肯熊2:金牌特工》。由张扬执导,他曾是电影《疯狂的石头》的视觉导演,还曾执导过动漫电影《年兽大作战》,随着国产动漫的崛起,《贝肯熊2:金牌特工》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第三部,阿里巴巴与神灯。作为电影《阿里巴巴》系列电影的完结篇,之前的《阿里巴巴大盗奇兵》、《阿里巴巴2所罗门封印》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粉丝,所以《阿里巴巴与神灯》上映,估计也会有很多粉丝会选择观影的!
第四部,《中国女排》。2016年8月22日,里约热内卢。时隔12年,中国女排再度杀入奥运决赛。惠若琪的一记探头球,让全场屏住呼吸。一个高速旋转的排球,勾连起几代排球女将的热血与青春,中国女排三十余年的沉浮图景被缓缓打开。
Ⅲ 电影中国合伙人的优缺点导演特点
优点:多因其怀旧或者励志。认为这是一部有青春、有梦想、有友谊、有奋斗的创业电影,含有“中国梦”的寓意。影片的主题曲罗大佑的《光阴的故事》也十分吻合电影梦想、怀旧的寓意,激发了观众的共鸣。许多创业成功者也“对号入座”,在观影后发表评价,认为电影准确还原了时代的特征和背景,感慨良多。[11-12]如同“美国梦”至今未曾在都市青年人中消弭一样,讲述“美国梦”实现或者破灭的故事也会有很多共鸣。 缺点:最典型的说法是:影片贩卖市侩成功学。他们认为影片把人生奋斗简化成了对金钱的追逐,用某些成功者浅表的经历,给身在底层的人们画了一张大饼。其实作为原型的“新东方”本来就是一家提供留学实用技巧的培训学校。这里教英语,但不是为了陶冶情操和提高英语写作能力,而是要造就一块能应对签证和申请奖学金的敲门砖。这是一家教育机构,但并不以培养远大志向和完成人格教育为目标,而是要帮学员在最短的时间内过语言关,杀向彼岸 导演特点:
陈可辛执导《中国合伙人》源于韩三平想拍摄一部反映中国当代企业家的电影,找陈可辛当监制。看了徐小平的剧本后,陈可辛有了创作灵感,于是当了导演。他承认在创作阶段,借鉴了很多新东方的故事,但在电影中不仅能看到俞敏洪、徐小平和王强,还能看到王石、马云、冯仑等一批中国企业家的创业传奇。他说,他并不想拍新东方三位创始人的传记片,《中国合伙人》算是他的一次回归,找回了有关情怀的一些东西。他不想把它变为对某些人的歌功颂德。[16]
对于观众将成东青、孟晓骏、王阳视为新东方的“三驾马车”原型,陈可辛解释,三个人都跟原型不一样:成东青追求的苏梅,现实里没有;孟晓骏去纽约,徐小平去的是加拿大;王阳一直留在国内,而王强出国做了IT,不是愤青,也没有美国女朋友。[16]
陈可辛认为观众有这种印象可能是情感上能产生共鸣,加上一些相似的故事造成这种感觉。陈可辛说,其实,每个人都能在这三人身上找到熟悉的地方,黄晓明对成东青情有独钟,他觉得自己很像成东青。而陈可辛则认为邓超扮演的孟晓骏有他身上的烙印,他从小也有‘美国梦’,对美国充满向往,他也在美国当过挣不了小费的服务员。[16]
Ⅳ 电影《听说》的影评
对于郑芬芬的作品,她的《长假》给我印象很深,不论在镜头语言或是演员表现都是超越当时一般电视剧的水平,十分赞赏。可惜这些灵光,在她的下一部人生剧展《生命纪念册》里头又消失了。直到这部《听说》
。
在《听说》里头,天阔(彭于晏饰)是一名阳光积极的便当小弟,他在某次送便当给奥运听障游泳选手时,认识了秧秧。秧秧的姐姐小朋(陈妍希饰)是一名听障奥运的游泳选手。为了让听障的选手姊姊能够放心无虞地专心练习,秧秧一肩扛起了沉重的家计。这股对亲人的支持感动了天阔,于是决定追求秧秧。除了帮她za心便当之外,还认真学习他与秧秧唯一的沟通方式:手语。正当秧秧为天阔的热情所感动,准备接纳他的时候,一场沟通上的误会,和姊姊小朋在火场中的意外,让两人的交集越来越少……。
电影一开始,导演便以明亮的Tone调介绍秧秧、天阔以及小朋的出场。彭于晏阳光开朗的大男孩笑脸,非常适合他的个性与外型,怎么看怎么讨人喜欢;以《痞子英雄》翻红的陈意涵,也以体贴温柔的妹妹角色出场,充份展现
亲民和善的观众缘;而另外一位亮眼的角色,则是饰演小朋的陈妍希。她大大的眼睛,以及带些忧郁的神情,对于饰演小朋这位承受许多社会压力的游泳选手来说,可说是恰如其份。
我很喜欢有一段,就是当陈妍希发现自己被从游泳队除名,无法参加比赛后,与秧秧二人在房间吵架的桥段。那场戏一句台词也没有,饱满的戏剧张力却充满整个电影院。流畅的手语以及真诚流露的情感,二位演员的表演皆十分到位。可能是因为没有台词的关系,观众可以专注在二个人的表情动作上。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传达了许多讯息,即便没有任何对白,看着两个人光靠手语也能够跟正常人一样,清楚地传递自己的想法与情绪,光这点就觉得值回票价了。
而在描写“听人”(也就是一般听得到的人)如何看待“听障朋友”的态度,电影里的某个片段也颇令人激赏。秧秧为了赚姊妹俩的生活费,自己一个人在百货公司前的广场做街头艺人打零工。那天下班后,天阔去找秧秧吃饭。为了答谢天阔之前帮她做的爱心便当,秧秧承诺这顿晚餐她请客。当两个人在面店里用完餐准备离开之际,秧秧倒出一整天赚到的铜板,一块钱一块钱地数着金额要付账。因为有其
他客人在门口等待他们的座位,在一旁的天阔等得有点尴尬。为了不浪费时间,天阔http://www.telnote.cn/zawen很“豪迈”地拿出一张大钞给老板找钱,在一旁数钱数到一半的秧秧,只能无奈地再把钱收回袋子里。
天阔这个看似贴心的举动,激怒了秧秧。天阔辩解说他怕影响到老板做生意赚钱,秧秧却回他说:“你嫌我一块钱一块钱算得很慢,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些钱是我等了一整天才赚到的。他们等一下,有什么关系?”
这场戏完全打到我心坎里。每当我们用“自以为是”的同情心,在帮身心障碍朋友想办法时,却忽略了“设身处地的替他们着想”。想帮助人却没有“同理心”的话,这所谓的“同情”才是真正伤害身心障碍者最深的利刃。天阔的盲点,也就是一般人的盲点。所谓的“伪善”,其实比绝对的恶意,要来得更具杀伤力。
《听说》是一部结构完整且轻松自然的爱情喜剧,但听说只拍了一个月。在拍过四、五部预算低、拍摄行程紧的人生剧展的训练之下,郑芬芬似乎也练就一身快拍的好身手。《听说》从前制拍摄后制到上片只花了不到五个月的时间,快手速度直逼韩国导演金基德。而且
出来的质量也不差。若日后每部国片都能用这种速度来拍,一年一百部绝对没有问题的啦!
不过,《听说》不是一部全然没有缺点的作品。郑芬芬的致命伤,就是喜欢说教,而且是“用文字”说教。这个特(缺)点在郑芬芬的第一部电影剧情长片,《沉睡的青春》里头表露无遗。不论是干扰观众情绪的文字/文案,或是犹如剪接特效大全的波纹效果,都让观众有种被导演恶搞的感觉。尽管导演阐述自己的创作理念是“希望能够呈现如绘本般的青春”。但是要像绘本,应该要着重在美术或是摄影上面,怎么会是在画面上面加字呢?中岛哲也的《幸福的魔法绘本》,从第一幕到最后一幕都像是翻开童话故事书般的鲜奇艳丽,也没看到画面上有打上一个字呀。
而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听说》的片尾。如果硬要在《听说》里面挑骨头的话,我会说片尾那段“激励人心的字幕”是最大的败笔。为何不让影片就停留在天阔和秧秧二人看着比赛的场景就好了呢?硬是打出字不但破坏画面,浓厚的说教成份也会让熟悉郑芬芬的观众想说“怎么又来了”的恨铁不成钢呀!
不过有人说,每一个导演,其实都在追求自己的浪漫。或许,在画面上打字,就是郑芬芬的浪漫吧。《听说》这类轻松爱情都会喜剧的出现,比《爱到底》的无厘头笑剧上乘,也没有一般国片沉重的包袱。让这一整年呈现较严肃悲情的国片市场,开创了一股清新风格。即便戴立忍的《不能没有你》横扫最近国片的口碑与影评,但《不》片不论在命题上或是社会责任上,对一般观众来说,忒显得沉重许多。但《听说》没有这种包袱。虽说是为了听障奥运量身订做,但工商服务的程度其实已经降到最低。特殊的听障题材在帅哥美女的清新诠释下,加上一些巧妙的回马枪,让观众看得赏心悦目,能够带着微笑离开戏院,才是《听说》这部电影,最大的服务目地吧。
Ⅳ 青稞的导演阐述
我说不清楚为什么喜欢电影,也不愿意去仔细的追究这点。
有时觉得像是棵植物,不知道哪天它就在心里冒了出来,模糊、混乱、一切的形容都在里面…可也只是无形的东西。 我想,要么靠近它 要么就拔了它。
假期和苏老哥在馆子里吃饭,饭桌上的桌布印满了麦子。看了满是喜欢,苏老哥就说了他家里的青稞,当时就有所触动,只是后来渐渐的忘却了。如今却又是跑了回来,相信直觉吧,这就是我想要的名字。于是,就有了现在的《青稞》。
07年末的时候,开始去想写个本子,后来想到去写我的几个朋友,只是这样的事情实在为难。不断的自我矛盾与强调我在做什么,依旧是写了下来。只是已不是那么完整的回忆。更多的像是去做一次与记忆有关的梦吧。关于曾经的记忆,在此也不想再赘述了。
我将曾经记忆里的人们搬到我现在的一个生活里,其实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东西,只单单的时间问题就让你觉得这是个残酷的现实,物是人非,该怎样去讲这样一段记忆和去做完这个梦?负担这个时候该有该无都成了矛盾体。
青春、记忆、情谊、成长……这些东西离你越来越远了,甚至大多时候不愿去面对这些。
引用锋说的一句话说:所谓的大学生,该怎么理解,再简单不过。
完全的自我去选择我们想要的生活是需要代价的。
而这种意识又会在现实生活里慢慢的被耗尽,所以有的时候无聊与沉默成了必然。
对于生活我们依旧义无反顾的在去追求,这更多的像是在弥补些什么。
我想这次更多的是在讲成长的东西。
一群人的一个成长与改变,究竟怎样的成长与改变,这些都是未知的,我只是试着去看清楚我眼睛范围内的东西。
一个人的成长依赖于对即将失去的东西的一个清醒认识和对另一个全新事物的欲望。
这样的一群人 这样的一个生活
执着、叛逆、妥协、混沌、彷徨…
但终究会是有一个自我结果的时刻。那么该是麦子熟了的时候了……
青稞,是麦子总有成熟的一天
青稞,是麦子总有锋芒的一天
Ⅵ 电影《青春祭》改编自哪部小说
《青春祭》中国·1985
该片根据张曼菱的小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改编,由张暖忻执导。该片在取景、摄影、录音、美术等方面都有相当高的水准,在如散文诗般娓娓阐述中,表现出知青成长过程中对文化、对美的觉醒。
Ⅶ 张善南的电影《年少有你》上映,她为什么会选择自导自演
每个人对于影视剧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就算是同一部影视剧,不同的人来做评价的话,那评价的话语也都是不一样的,于是也就有了喜好之分。就比如张善南的电影《年少有你》上映,但是她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她为什么会选择自导自演?
其实说了这么多,在我看来,不管是不是自导自演,张善南的初中都是想要把这部电影拍好,带给观众一个惊喜。同样,观众们也很期待张善南的电影,如果大家有时间的话,可以去观看一下这部电影。
Ⅷ 高晓松拍不出好电影,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我关注高晓松还是因为他的那双“美腿”,哈哈,应该很多人都对比略有耳闻吧。
高晓松自己恐怕深谙其中门道,记得他在书里写过,关于好莱坞电影评选的事,因此我有理由相信,他志不在此。但是他对电影的审美,依然超过绝大多数人。比如他在2002年自编自导并作曲了电影《我心飞翔》(陈道明、李小璐主演)。这部电影知道的人不多,但是电影获了法国里昂电影节最高奖和美国雪城电影节评委会奖。这部剧虽然获奖,但远远达不到好电影的要求。从这一点看,有才华但是被很多人吐槽什么都懂但又没有特别专的高晓松,当初没拍出牛逼的电影,以后更不太可能了……
你们有什么不一样的观点吗?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哦。
Ⅸ 请帮我解析下电影《将爱情进行到底》剧情。好了我加分。谢谢!
《将爱情进行到底》通过描写杨峥和文慧大学毕业以后的三种感情故事路线,深深而彻底的打动了大量对爱情充满希望,誓将爱情进行到底的执着男女青年,引发了此类观众的共鸣。
NO.1北京
杨铮和文慧结婚七年了,杨铮是大公司高管,文慧专心持家。一次有意无意间的离家出走,他住进一家在自己家对面的连锁商务酒店,并开始了偷窥文慧的生活。很多天过去了他发现文慧居然没有找过他。在他心灰意冷时,发现了文慧一连串的秘密……
NO.2上海
杨铮在北京,是个汽车修理技师,准备离婚。文慧在上海,刚离了婚,带着孩子,靠在电器城推销手机谋生。一次同学聚会,两人相见,发生了一连串的闹剧。俩人即将分别时,发现当初的感情已经在这个夜晚的跌跌撞撞中再度滋长……
NO.3法国波尔多
文慧远在法国的一个莫名电话打乱了杨铮的生活,杨铮动身去法国寻找文慧,却无意间卷入文慧家变之中。杨铮和文慧重拾了当年的情感。这个时候,文慧的老公潘肖回来了。在杨铮离开,决定与老公开始新生活的时候,文慧无意间发现杨铮留下的手机,原来这么多年,杨铮从未离开……
本片分三个章节,分别展现了杨峥(李亚鹏饰)与文慧(徐静蕾饰)在12年后的别样生活。第一章:杨峥与文慧在北京结婚多年,虽然物质生活已经让杨峥兑现了对文慧的承诺,但是精神方面却渐行渐远。终于在一次聚会后,杨峥第一次离家出走……第二章:大家在上海组织同学聚会,主办者分别邀请了汽车修理工杨峥和售货员文慧。前者正在与前妻闹离婚,而后者也是单独抚养一对双胞胎儿子。在聚会上,他们在同学们的怂恿下,又一次走进了对方……第三章:深夜里,杨峥接到了文慧的越洋电话。她在电话里哭着唱生日歌,令杨峥下定决心来法国找他。然而,在波尔多车站,杨峥才赫然发现文慧来接的不是自己,而是一个年轻的女孩,他们在葡萄庄园里享受美酒,但是杨峥却逐渐发现了文慧痛苦的根源……
Ⅹ 如何评价电影《最初的梦想(电影)》
涅提·蒂瓦里这部影片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结合他本人在大学的一些经历,最终用喜剧的方式讨论了一个艰难的社会难题。
《最初的梦想》最终成了2019年宝莱坞票房第11高的电影。
导演编剧涅提·蒂瓦里本人在上世纪90年代时,就是住在大学4号宿舍的一名学生。
当年3号宿舍和4号宿舍之间的竞争故事成了本片的灵感,导演通过艺术加工,用来服务影片主题。
影片叙事流畅,几段小故事也是感情充沛,充满笑与泪,十分值得一看。
丈夫帕塔克和前妻玛雅都是印度理工学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IIT)毕业的高材生。
他们的儿子拉加夫今年参加大学入学联考,结果名落孙山。拉加夫解不开心结,觉得自己是一名失败者,于是选择跳楼自杀。
好在拉加夫没有摔死,只是摔成了重伤,奄奄一息等待抢救。
为了让儿子找回生活下去的希望,帕塔克开始给儿子讲述自己当年的糗事,告诉儿子,并不是那些看起来光鲜亮丽的高材生都是一帆风顺,也不是只有考试好才是人生成功唯一标准。
《最初的梦想》的拍摄套路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是一样的。
都是通过一个故事做引子,然后引出一段又一段往事,以此来不断烘托影片主题。
而“最初的梦想”是什么呢。影片用近两个半小时的时长最终给了答案。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生活本身,如果不能好好生活,那么一切都是虚妄。
印度理工学院是印度顶尖学府,考进去了就可以改变人生,想要考进去自然不会容易。
影片中给出的录取率不到1%,每年100万孩子参加考试,最终只有一万个人入选,剩下的99万孩子都不知所措。
这个录取率和我们985的录取率差不多,都是百里挑一的水平。
有意思的是,印度理工学院的3号宿舍和4号宿舍在硬件条件上有着天壤之别,就像一道墙隔开的富人区和贫民窟。
优渥条件留给外国留学生,脏乱差的留给本土人,反正不怕你退学,有的是人抢着要来。
毕竟上过大学的朋友就会知道,这是“国际学校”的惯例。
人生很长,一次考试不应该决定一生。
《最初的梦想》拍出了许多现实问题,什么鸡娃、什么neijuan早已是阶级固化下的必然结果。
目前社会上只有考试还是唯一公平公正的渠道,底层人民也只剩下这一条独木桥能够实现阶级改变。所以每次出现教育方面的不合理改革时,平时再温顺的家长也要讨个说法。
帕塔克和玛雅自然也知道学习考试的重要性。因此他们潜移默化地也会把这种焦虑和压力传递给孩子,孩子逐渐就觉得学习考试是生命的全部,考试成绩是活着的唯一目的。
帕塔克和玛雅的本意肯定不是逼迫孩子,只是在孩子只剩下唯一出路的时候,不自觉地会表现出对成绩的重视。
我们自己作为学生家长,同样也会将这种焦虑传递给孩子。每次给孩子辅导功课的时候,总感觉心脏病即将发作。
前段时间还有一个新闻,某大学教授吐槽自己孩子是个学渣,表示开始接受。我爱人还会劝我,你看人家X大教授都认命了,你还这么鸡娃干啥?我说,人家再学渣也有X大兜底,我们有什么兜底?
《最初的梦想》表现了这么多问题,但却无法给出的实质性应对措施。
影片给出的建议看似热血,实则佛系。
电影号召孩子努力奋斗,去做一名战士,而不是做个失败者。只要拼尽全力战斗过,失败了也不可耻。
说到底还是要过了自己的心理关,其他就随缘吧。
并不是说佛系不好,而是在看清问题本质后,大彻大悟,才会活出真我。
现在躺鮃、禸棬都成了敏感词,甚至相关商品也都下架处理。
当躺鮃成了敏感词,享受生活反而变成了奢望。
可是,享受生活才是生活的根本,如果活着就是做牛做马受苦受累,丝毫感受不到活着的乐趣,那么生命的意义在哪里。
学生的本职是学习,但并不是只为了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上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同样工作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被人赚取剪刀差,目的是改善生活享受生活。如果只是让人做牛做马,却不给与相应的待遇,这种工作还有什么意义。
生命只有一次,人生也不能重来。
尽管社会将成功标准简单地等价于钱,但是我们需要做到的是不要活在别人的标准里。
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的生活找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成功标准,让自己变成有价值的生命。而不是到死都是别人镰刀下的韮菜。
不做撸瑟做战士,
兼顾热血和佛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