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电影电视发展历史
自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诞生到2019年,中国的电影已走过了整整114年的历程。在这百年的中国电影历史长河中,中国电影的发展史离不开中国武术的熔入。
中国电影第一个产业时期是1922年—1937年。上世纪20年代,已经开始向私营化的产业发展,当时社会的资本环境与行业内的准备日渐成熟,民族工商业获得了空前的机遇得以迅猛发展,个人/社会资本,更准确地说是“游资”的逐渐充盈,使得很多资本家们投资的目标开始瞄准电影这一新兴行业。在这个行业里,人才和技术上的储备正在丰满,张石川、郑正秋、罗明佑、黎民伟和后来的邵氏兄弟等一批电影人都是从摇篮期走过来的先驱者,他们各自不同程度地涉猎了电影行当中创作、制片甚至发行、放映几个方面,所积攒下来的经验使之成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电影中坚。在技术上,初期设备使用和摄制过程都要依靠外国技术人员,但有了像罗永祥、董克毅、吴蔚云等最早的一批技术人才的加盟,这一局面很快就被打破。具备了上述条件,以1922年明星公司成立为标志,电影公司迅速增长,到1924—1926年达到了高峰,据统计中国共开设有175家电影公司,仅上海一地就有141家。
1937年后,上海电影业因时局波动而变化,以“明星”消亡、“联华”解体、“天一”南迁为标志,老影业逐步消亡。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黄金岁月和产业蓬勃时期在抗战炮火声中戛然而止。1945年抗战胜利,憋了一肚子劲儿的电影人拍出了一批以《小城之春》为代表的杰作。1949年2月,经过短期的筹备,在建国前夕的4月上旬,电影管理局在北平成立,隶属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袁牧之任局长。电影局成立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建立国家电影制片厂。1950年,列宁和斯大林同志说着一口东北味儿普通话的苏联片《列宁在十月》上映。从此配音译制片变成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21世纪后,对于电影业市场化的确定和认知,已经在全行业达成了思想的统一,但客观上讲这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1993年,10部“分账大片”的引进和1999年中美谈判结束,中国加入WTO开始进入倒计时,这两大事件都着实给尚处于懵懂之中的中国电影业上了“市场”的一课。与狼共舞,是中国电影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在与国际接轨的不断磨合中,才能渐渐地触摸到市场的脉搏。“打破横向的区域界限,打破行业割裂状态,在大市场、大规模、全方位和全行业的基础上,进行纵向资产联营,进而重组市场,实现符合电影发展规律的新格局。”2001年,随着市场观念的深入人心,“院线制”的建设规划被提上议程,12月18日出台了《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经过2002、2003两年的强力推动,到了2004年,“中国已建成的36条电影院线,加入影院已经达到1188家,银幕数为2396块,比院线成立初期增加了316家影院和815块银幕。票房收入超过2000万元的影院有5家,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达到了15家以上。”
⑵ 电影化的电视剧
电视剧的电影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创作概念、表现手段、荧幕效果。这三个方面就是电影化的三个基本层次。
⑶ 如何理解电影电视是一门新兴的艺术
影视文化已经涉及到人类的社会生活、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许多领域,影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 影视 影视艺术
影视文化已经涉及到人类的社会生活与日常生活、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许多领域。影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影视是大众传播媒介
电影和电视作为一种记录、保存、普及、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其巨大作用甚至可以同人类文明史上创造文字、印刷术等重大发明相比美,在人类没有影视这种现代化大众传播媒介之前,人类文化的成果,主要是通过书籍、报刊,乃至某些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等)来记录、保存、传播和交流的。
从这种意义上讲,影视文化的产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史上自从语言、文字、印刷术产生以来,在文化的积累和传播上的一次划时代的革命。传播学告诉我们,人类传播方式的变化速度在不断加快。这种速度本身就具有深远的意义:“从语言到文字,几万年;从文字到印刷,几千年;从印刷到电影和广播,400年;从第一次试验电视到从月球播回实况电视,50年。下一步是什么?某些新形式媒介正在地平线上出现……但是十分清楚的是,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信息时代。”(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
二、影视艺术是文化交流的手段
影视艺术绝不意味着电影、电视只是机械地纪录生活或照搬生活。恰恰相反,任何影视作品都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与艺术创造的产物。因此,电影、电视表现社会生活并不是纯客观的纪录,其中必然渗透着创作者对生活的认识、评价和判断。
当我们在欣赏一部影片或一部电视剧时,除了获得艺术享受之外,还能够体察到某个社会、某个时代、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社会生活状况。尤其是建立在现代科技基础之上的影视艺术,能够十分清楚、逼真地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非常生动、非常鲜明的社会生活画面。世界各国的影视作品,虽然存在着各种流派、风格和类型,但从这些为数众多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各个国家社会生活的状况,可以看到不同时代的风云起伏和变化发展。因此,电影、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和观代综合艺术,能够集中传达出时代和社会的信息,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变化、时代观念的更这和民族文化心理的嬗变。
三、影视艺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
自从澳大利亚7万年前的岩画被发现后,人类的文化史与艺术史显得更加悠久。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等,都是早在蒙昧时代或者文明时代的初期便已经出现。在以后的一段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人类再没有发明出新的艺术种类。直到P9世纪末叶和20世纪上半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作为现代艺术的电影和它的姊妹艺术电视才相继出现,成为人类科学史与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电影与电视共同组成了一种影视文化,对20世纪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电影和电视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化现象,首先是新技术的发明。然后才导致新艺术的诞生。完全可以这样说,电影、电视从诞生到发展的全部历史,都与现代科学技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电影、电视是惟一产生于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姊妹艺术。
电影的诞生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的。19世纪后期,在欧洲工业革命的基础上,欧美等国的科学技术日趋繁荣,光学、电学、化学、声学、机械学以及与此相关的各门科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当时,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有许多人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各种实验。正是他们的共同努力。才促成了电影的问世。
直到1895年12月28日,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一家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白色幕布上放映了自己摄制的《火车进站》等影片,真正的电影才终于问世了。他们第一次在银幕上看到了逼真、活动的人物,这种惊奇感简直令他们目瞪口呆。有的观众看到银幕上下雨,赶紧打起了雨伞;而当银幕上出现火车急速冲来的镜头时,观众中有人吓得大叫,甚至准备站起来逃走。可见,电影这门新的艺术自诞生之日就开始显示出其神奇的魅力。
从诞生到发展,电影始终是一门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的艺术。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电影艺术的发展,对电影语言的创新,甚至对电影美学观念的演变,都有着不容忽视的重大影响。
四、影视艺术是综合艺术
影视艺术是以影视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在银幕或屏幕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
从好莱坞大片所创造的幻想世界,到电视新闻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再到铺天盖地的电视广告,无一不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电影、电视作品的创作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艺术活动,这是因为影视艺术是综合艺术的缘故。其他一些艺术门类的创作属于个体创作,比如绘画、诗歌等等。然而电影、电视作品的创作,可以说几乎包括了所有的艺术门类。大的范围就有编剧艺术、导演艺术、摄影艺术、美术设计艺术、音乐艺术、表演艺术、剪辑艺术、录音艺术、等等。十几年来,数字技术全面进入影视制作过程,计算机逐步取代了许多原有的影视设备,并在影视制作的各个环节发挥了重大作用。因此,影视作品的创作是一个大的生产过程,而且缺少哪一门类都没有办法完成创作。影视艺术的综合性,最大限度地吸取了这些艺术门类的手段和技巧。
五、影视艺术发展推动了对大众传播的研究和传播学这门新兴学科的诞生
虽然人类社会早就存在着语言、文字、书籍等多种传播方式,但是,对大众传播的研究却开始于本世纪初,最初是由社会对报刊影响的兴趣所萌生,随之而来的则是对广播、电影等新兴的大众媒介的极大关注。
⑷ 什么叫做 影视化的制作手法
从专业理论上来说,貌似没有以“影视化”的制作手法来制作电视栏目的说法。
影视,movieandtelevision,是电影和电视剧的合称,而中文中的影视不但包括了电影和电视剧,还有动画等通过拍摄,绘画,等手段制作出来的,带有故事性的影片。
预计你说的栏目可能是广播类、或者多媒体类的节目吧,为了做的更生动更丰富,应用了一些影视的元素,所以称之为影视化手法。
仅供参考
⑸ 《将门毒后》被确认影视化了,你期待它的播出吗
就个人而言,我期待它的播出。因为将门毒后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小说的情节,非常的吸引人,但是小说的受众,毕竟是非常的有限的。这么优秀的作品,肯定都希望,它能够被更多的人所知道,所喜欢。如果它被拍成了电视剧,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人了解这部小说,因为电视的受众还是比较广泛的。
将小说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也给了编剧们创作的一个来源。正是因为,编剧们有源源不断的灵感,才能有那么多,电影电视剧被拍摄。而拍摄一部电视剧和电影,又可以为很多人提供工作,这是一件非常两全其美的事情。文化工作者的生活,得到了保证,他们就会有,更多的精力去创作,更优秀的作品。正是因为如此,那么就能够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一个国家的文化,得到了发展,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推动一个社会的进步。
⑹ 如何看待中国大陆电影越来越电视剧化
这是本人的观点,浅谈从中国电视剧发展看电视剧文化的多元共生 摘 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电视作为最传统、普及面最广的媒介,已深植于老百姓的生活之中。本文将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从生长于开放年代、网络时代的,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中成长起来的80后新一代的视角出发,对中外电视剧的发展与现状、中外电视剧形成的文化环境、电视剧文化多元化下的民族性等方面,对中外电视剧进行比较与分析。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广播电视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社会、文化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之一,我觉得不仅改变了全球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体验,而且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公共事务等各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充实的媒介环境。
⑺ 剧集电影化现在是行业趋势!你对这种现象怎么看
剧集电影化不仅是行业趋势,我觉得也是因为现在的市场所决定的,现在观众的审美越来越高,很多太过拖拉的剧情已经无法吸引人,而且很多剧情太玛丽苏也不受喜爱。电影内容相对于电视来讲就精辟了很多,同样的一个题材比如《七月与安生》,明明一个小时的时间就可以把整个故事的脉络梳理清楚,那对于电视剧版本就没有人想要静下心来再去看,我个人觉得剧集电影化其实也很不错。我觉得剧集电影化目前是行业的进步,应该去学习这样做的好处,以后可能应该将会都是这种形式。感觉这种情况就像是很多人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一本厚书一样,为什么现在整理书籍这份工作也很兴起,就是他通过读这本书整理出来重要的东西,用一篇文章表现出来,就节省了其他人很多时间,同时其他人也算是读过这本书了。
⑻ 今年有哪些日本动漫被电影化和电视化的
除了你说的那些,我看过的06年的剧还有:
日剧:地狱少女、欺诈猎人、铁板少女茜、交响梦情人、医龙、嬢王、下北GLORY DAYS
电影:ROUGH(我爱芳邻)
还有最近的《墨攻》也是日本人的原著~
以上都是我看过的,肯定还有很多~
⑼ 改编的影视化原则是什么
影视化原则:改编时不仅必须尽量避免、删除、转化原作中那些不能通过视听手段加以有效表达的内容,还需把原作的内容转为视听形象。也就是说,通过改编原著所拍摄出来的影片要能看,要有一定的画面感。常用的方法有:①细化情节,增加细节。由于细节是生动的、真实的,当在细节上进行加工拍摄后,也就增加了影片的可视性。②尽量运用镜头语言,让小说中的文字描写变成可看、可听的画面。
我们以由鲁迅小说《祝福》改编的电影《祝福》为例。祥林嫂这个形象,在文学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原著一开始出现的并不是祥林嫂,而是“我”,即鲁家的一个亲戚,从北京回到家中过年,听人说祥林嫂死了,鲁四老爷非常反感,觉得大过年的喜庆日子还死了人,对祖宗也不吉利。由此,使“我”想起了曾经看到过的、听见过的印象中的祥林嫂以及祥林嫂身上发生的一些事情,通过回忆来讲述祥林嫂悲惨的一生,最后又回到鲁家过年的喜庆场面。如果在拍电影时照搬原著的话,剧情中就要出现“我”这个人物形象,由于“我”仅仅是个事件的叙述者,作用并不大,只在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出现,再在影片中出现就显得多余。于是影片《况福》就将多余的“我”删掉,而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祥林嫂命运的展开,使得故事曲折,细节真实,影片也就成功了。
同时,电影《况福》也很好地运用了镜头语言。在写祥林嫂死的时候,原著小说中仅有一段,文字叙述大意是:在年夜的爆竹声中,祥林嫂歪歪斜斜地走着,终于她倒下了,雪纷纷扬扬地飘在她身上,把她埋没了。小说中仅此一笔,但在影片中,首先是一个全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颤颤微微地走过来;紧接着三个特写:第一个特写是苍老的、满头白发的老人的脸;第二个特写是她拄着的破旧的棍子;第三个特写是有缺口的空碗。通过三个特写,再加上大雪纷飞,一下子就把祥林嫂当时的处境刻画得非常生动。接着运用自下而上的摇镜头,表现祥林嫂的一双破鞋、单薄的裤子、千疮百孔的衣服、苍老的面容满头白发,最后将镜头拉开,让观众清楚地看到祥林嫂颤颤微微地走着、摔倒,以至于最终无法爬起来。这个时候,画面中的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将祥林嫂埋住,转眼间,观众就看不到祥林嫂了,呈现在眼前的就是一个雪堆。像这样综合运用镜头语言,如特写、近景、推拉、摇移,再加上凄凉的音乐,就把祥林嫂的死刻画得淋漓尽致。它的艺术表现力归功于影视艺术手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