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怒潮插曲《送别》歌词是什么
送别
歌手:孟贵彬
作词:郑洪
作曲:巩志伟
歌词:
送君送到大路旁,君的恩情永不忘
农友乡亲心里亮,隔山隔水永相望
送君送到大树下,心里几多知心话
出生入死闹革命,枪林弹雨把敌杀
半间屋前川水流,革命的友谊才开头
那有利刀能劈水,那有利剑能斩愁
送君送到江水边,知心话儿说不完
风里浪里你行船,我持梭镖望君还
来历:
1963年电影《怒潮》的插曲《送别》、《一支人马强又壮》、《无义之人莫相交》、《工农永不忘》,创作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均由郑洪作词,巩志伟作曲,著名歌唱家孟贵彬演唱。
其中《送别》是该片的主题曲,这首歌是在影片中农友们含泪相送他们的领路人之时,渔鼓老人唱的一首凄楚、悲壮的送别曲。
本歌是一曲充满友谊深情的歌,歌曲层层抒发了处在革命关头的农友乡亲,送别受错误路线排挤打击、被迫离开战斗岗位的革命领路人时的感人情景,表达了他们对革命领路人的崇敬、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愤懑、对胜利的向往以及与战友话别时的苦痛惆怅等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心情。
Ⅱ 1963年电影《怒潮》中插曲《送别》赏析
歌词:
送君送到大路旁,君的恩情永不忘
农友乡亲心里亮,隔山隔水永想望
送君送到大树下,心里几多知心话
出生入死在一起,风里浪里共甘苦
半间屋前川水流,君的友谊才开头
哪有利刀能劈水,哪有利剑能斩愁
送君送到江水边,知心话儿说不完
风里浪里你行船,隔山隔水望君还
注:电影《怒潮》主要表现大革命低潮时,工农运动的艰难发展。这首主题歌,幼时看过电影,听过歌唱。歌词朴实真诚,娓娓道来,充满深情。曲调舒缓,如山涧小溪,淳淳流入心田。歌中两位革命兄弟深情送别,一唱三叹,表达了浓浓的情谊。时隔几十年,印象深刻。只不过以前只知道旋律优美抒情,只能简单哼唱几句。今天从网络上搜到歌词,也算是对流金岁月的一次回望吧。原唱孟贵彬,后经刀郎翻唱,让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又重温经典,接受红歌熏陶。尤其是60、70后的人,只要熟悉的旋律想起,就会勾起一段难忘的回忆。岁月流逝,经典咏流传。让我们一起缅怀先烈,重温红色经典。
Ⅲ 60年代的歌怒潮"送别"是谁唱的
孟贵琳
1963年八一厂摄制的故事片《怒潮》,反映的是平江起义背景下的湖南农民革命运动、彭德怀彭老总早年革命生涯,所以文革时被扣上“为彭德怀翻案”的帽子,插曲《送别》也被禁唱。《怒潮》中有两首电影插曲《一支人马强又壮》和《送别》,成为多年来久唱不衰的电影歌曲。
《送别》由郑洪等词,巩志伟作曲。歌曲以《孟姜女》等民间小调为范本进行再创作而成,四段歌词都用地方戏曲和民间小调中常见的“送君送到……”开头,感情深沉细致,旋律宛转流畅。这是在影片中,农友们含泪相送他们的领路人之时,渔鼓老人唱了这首凄楚、悲壮的《送别》。
这首歌曲原唱为有中国“四大抒情男高音”之誉的孟贵彬 演唱。
《怒潮》另一插曲《一支人马强又壮》
Ⅳ 电影《怒潮》中的插曲《送别》的歌词急需
送君送到,大路旁,君的恩情永不忘,农友乡亲心里亮,隔山隔水永相望,
送君送到,大树下,心理几多知心话,出生入死闹革命,枪林弹雨把敌杀
半间屋前,川水流,革命的友谊才开头,那有利刀能劈水,那有利剑能
崭愁.
送君送到送到,江水边,知心话儿说不完,风里浪里你行船,//我持梭镖
望君还.//
Ⅳ 歌曲《送别》怎样把歌谱改成可以用葫芦丝演奏的
《送别》这首歌比较流行的有两个版本,一是电影《城南旧事》插曲:长城外,古道边......,二是电影《怒潮》插曲:送君送到大路旁......。你说的是哪一首?如果是前者,那么用筒音=1的指法,不用任何修改,照谱吹奏就可以了。如果是后者,普通的葫芦丝确实无法完全按照谱子的音高来吹奏。下面说一下《怒潮》插曲的吹法。
这首歌的最低音是低音5,所以最好用筒音=5的指法来演奏,但按筒音=5的指法,最高音只到中音6。而这首歌的最高音为高音1(即上面有点的1),普通的葫芦丝无法吹出这个音。如果非要吹,有两个解决方案,一个是用加孔的葫芦丝来演奏,它增加了两个音,可以吹出高音1来;另一个是用普通葫芦丝降八度的方法解决。即当遇到高音1这个音的时候,用中音1来替代,为了旋律的顺畅,随后的几个音虽然可以按谱子的音高来演奏,但听上去会很别扭,所以仍旧可以用低八度来演奏,在一拍或一小节以后再返回到正常音高。这样的解决方法在其他乐器的演奏中也会经常用到,比如二胡,在伴奏中也经常会高低八度互相替代。
Ⅵ 送别这首歌是什么电影主题曲
《送别》是2013年电影《厨子戏子痞子》主题曲
Ⅶ 影片《怒潮》插曲送别二胡调是f,还是g吗
唱歌可以用1=F调,但二胡要用空弦 5.~ 2 演奏,如果是为歌唱者伴奏,你只要把弦调低就行:内弦为C,外弦为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