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阿甘正传》中阿甘的老婆感染的病毒,究竟是一种什么病毒
《阿甘正传》电影中阿甘的老婆是得艾滋病死的。
英文剧本摘录如下:
JENNY: Forrest, I'm sick.
詹妮:福瑞斯特,我病了。
FORREST: What, do you have a cough e to cold?
福瑞斯特:哦,你冻感冒了么?
JENNY: I am infected with AIDS. And there isn't anything they can do about it.
詹妮:我感染艾滋病,他们对此毫无办法。
影片对此不是故意隐讳,而是尊重历史吧。“神秘的病毒”是60、70年代对艾滋病的称呼,直到80年代中期,才正式命名为艾滋病(AIDS)。詹妮死于1982年,因此,她与阿甘进行上述对话时,还没有艾滋病这个名称。
(1)关于第一例艾滋病发现的电影扩展阅读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
研究认为,艾滋病起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入美国。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登载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例报告,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
198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滋病"。不久以后,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1985年,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人士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病例。
发病以青壮年较多,发病年龄80%在18~45岁,即性生活较活跃的年龄段。在感染艾滋病后往往患有一些罕见的疾病如肺孢子虫肺炎、弓形体病、非典型性分枝杆菌与真菌感染等。
❷ 一部男主感染艾滋病的电影
一部男主感染艾滋病的电影是《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以真实事件为背景,讲述了德州电工罗恩·伍德鲁夫在1986年被诊断出患有艾滋病,且生命仅剩30天的故事。这部电影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与偏见,更展现了罗恩为求生而与时间赛跑的壮丽历程。
在得知自己患病的消息后,罗恩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开始积极寻找各种抗艾药物和治疗方法。他与医生萨克斯和异装癖同性恋雷蒙一同成立了“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为更多艾滋病患者提供“非常规疗法”。罗恩的举动虽然受到了药管局和药商的阻挠,但他依然坚持不懈,为病友们带来了希望与力量。他的生命虽然最终没能逃脱病魔的魔爪,但他在有生之年所付出的努力与抗争,却赋予了更多人活下去的勇气。
这部电影通过罗恩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艾滋病患者如何在歧视与偏见中奋起抗争,如何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并最终成为了一位为艾滋病患者权益而奋斗的斗士。罗恩的坚韧与不屈,不仅赢得了观众的尊敬与敬意,更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不仅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对待艾滋病患者的态度,并呼吁我们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与支持。
❸ 急求几部与艾滋病有关的电影
十大艾滋电影 25年前,艾滋病首次被发现,并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在各个国家和地区扩散。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走过了从误解到倡导非歧视的过程,而艾滋病也在众多影片中得到了反映,以下就是列举十部产生一定影响的影片:
1985:《早霜》(An Early Frost)
这是美国第一部有关艾滋病的电视电影,艾顿.奎恩(AidanQuinn)在影片中扮演一名事业有成的年轻律师,他回家告诉父母说,自己是名同性恋,并得了艾滋病。该影片在当晚排在全美收视率第一位,后来获得了艾美奖最佳编剧奖。
1986:《离别秋波》(Parting Glances)
这是第一部受到公映的有关艾滋病的影片,斯蒂芬.布谢米(Steven Buscemi)扮演一名感染艾滋病病的青年。这也是导演比尔.谢尔伍德的唯一作品,他于1990年死于艾滋病。
1990:《长期伴侣》(Long Time Companions)
影片描述了多对同性伴侣从艾滋病浮现到爆发的1989年的经历,很多影评者认为,这是有关同性恋艾滋病患者的最具体表现的影片。
1993:《乐队继续演奏》(And the Band Played On)
这部电视电影描述了医学工作者在里根执政时期从事艾滋病研究的经历,一些著名艺人如理查.基尔和菲尔.科林斯等都在影片中客串同性恋人物。
1993:《费城》(Philadelphia)
汤姆.汉克斯在影片中扮演一名同性恋律师,因患艾滋病而遭到公司解雇,他聘请了怀有恐同情绪的律师(丹泽.华盛顿扮演)来为自己打官司。这是一部艺术和票房上获得双丰收的作品,汉克斯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影片票房也高达八千万美元。
1995:《兼职男孩》(Boys on the Side)
这是少数的仅有几部包含女艾滋病患者人物的影片,而乌比.郭伯格(whoopi Goldberg)扮演一名女同性恋侦探。
1997:《黄昏时》(In the Gloaming)
由《超人》的扮演者克里斯多福.里弗导演。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一位同性恋艾滋病患者回到疏远已久的家中。垂危的生命拉近了两代人的亲情。
2002:《时时刻刻》(The Hours)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艾滋病已经不是惊奇话题,艾滋病也自然地成为一些影片内容的组成部分。在这部有关生之窒息的影片中,艾德.哈里斯扮演一名艾滋病患者,他面对淡无意义的生命,不愿让自己成为别人良心的责任,最后选择了坠楼身亡。哈里斯以这个角色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
2003:《天使在美国》(Angels in America)
根据同性恋剧作家托尼.库什纳(Tony Kushner)的普利策获奖剧作改编,云集了艾尔.帕西诺、梅里尔.斯特里普和艾玛.汤普森等大腕明星,深刻反映了同性恋、艾滋病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里根时代的政治现实。此影片获得了金球奖和电视艾美奖。
2004:《昨天》(Yesterday)
这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影片讲述了一位艾滋病妇女坚强地与疾病做斗争,因为她想看到女儿上学这一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