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75年前的流行歌曲有哪些
75年前的流行歌曲主要是红色的爱国歌曲,比如《长城谣》、《松花江上》、《毕业歌》、《游击队歌》、《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义勇军进行曲》。
1、《长城谣》
《长城谣》这首歌是潘孑农、刘雪庵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上海创作的,原是为华艺影片公司所拍摄的电影剧本《关山万里》所作的插曲。《长城谣》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抗战歌曲。
2、《松花江上》
《松花江上》1935年张寒晖在西安目睹东北军和东北人民流亡惨状而创作的一首抗日歌曲。歌曲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以至中国人民的悲愤情怀,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风靡中华大地。
2015年8月26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网络投票结果,《松花江上》是入选的10首歌曲之一。
3、《游击队歌》
《游击队歌》是贺绿汀作词作曲的歌曲,该曲于1938年1月1日,在八路军干部晚会上由贺绿汀指挥救亡演剧队首次演唱,该曲也是电影《铁道游击队》的主题曲。
1993年6月5日,该歌曲获得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优秀曲目奖;2015年,该曲入选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
4、《在太行山上》
《在太行山上》是抗战老歌,桂涛声词,冼星海曲。1938年7月,由张曙、林路、赵启海等在武汉纪念抗战一周年歌咏大会上唱出,迅速传遍大后方及各敌后抗日根据地。
5、《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1939年首次映,歌曲慷慨激昂,在中国抗日战争时起到鼓舞作用。1960年代后期因江青的建议,被殷承宗等音乐家改编为《黄河协奏曲》,后来又出现了有石叔诚版的《黄河协奏曲》。
2. 中国红歌有哪些在哪找红歌
可以在各大音乐播放器找。推荐如下
1、《我爱你中国》
是陈冲主演的电影《海外赤子》的一首经典插曲,创作于1979年,作词为瞿琮,作曲为郑秋枫。随着20世纪80年代初该影片的热播,这首由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马来西亚归侨叶佩英演唱的主题曲也在中国大地上迅速唱响。
2、《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
这首歌创作于1977年下半年,当时全国正处在打倒“四人帮”的欢欣鼓舞之中,中央文化部和中国音协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全国音乐界创作新国歌。作曲家朱南溪谱了贺东久和任红举合写的歌词“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
3、《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是歌剧《星星之火》第一幕第二场中的唱段,在流传过程中,渐以独唱和多部重唱的形式出现。《星星之火》这部歌剧1950年12月由东北鲁迅文学院首演于哈尔滨。
4、《洪湖水浪打浪》
是王玉珍演唱的歌曲,创作于1958年,先是1959年湖北省实验歌剧团首演的歌剧《洪湖赤卫队》中一个场次的主题曲,1961年歌剧改编成同名电影后成为电影主题曲,很快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
5、《南泥湾》
1943年,这首曲子诞生在延安,是以马可为主要创作人的团队作品。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校的秧歌队来到南泥湾,此曲旋律优美、抒情,热情歌颂了开荒生产建立功勋的八路军战士,歌颂他们把荒凉的南泥湾改造成了美丽的“江南”。
3. 十大爱国歌曲
1、《歌唱祖国》
《歌唱祖国》由王莘作词、作曲,是一首爱国歌曲。1951年9月12日,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发了中央人民政府令:在全国广泛传《歌唱祖国》。歌曲已经成为中国各种重大活动的礼仪曲、开场曲或结束曲。1989年,歌曲荣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金唱片奖。
2、《我和我的祖国》
《我和我的祖国》是殷秀梅的音乐作品,收录在《中国礼仪庆典大全之会议仪式篇》专辑中。《我和我的祖国》是张藜作词、秦咏诚作曲、李谷一原唱的爱国主义歌曲,创作和发行于1985年。
3、《走进新时代》
《走进新时代》是张也演唱的歌曲,由蒋开儒作词,印青作曲,歌曲发行于1997年4月1日,收录于专辑《走进新时代》。1999年,《走进新时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
4、《东方红》
《东方红》是一首在抗日战争期间人民用以表达对毛主席、共产党由衷的感激之情而创作的颂歌。多少年来,这首颂歌,随着全中国的解放,随着新中国的逐步繁荣、富强,随着对毛主席、共产党热爱程度的提高而愈加普及。
这首歌曲原为陕北民歌〝骑白马〞。1943年冬,陕西葭县(今佳县)农民歌手李有源依照〝骑白马〞的曲调编写成一首长达十余段歌词的民歌〝移民歌〞,既有叙事的成分,又有抒情的成分,表达在毛主席、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贫苦农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欣悦心情。
歌曲编成后由李有源的侄子、农民歌手李增正多次在民间和群众集会上演唱,很受人们欢迎。随后,延安文艺工作者将〝移民歌〞整理、删修成为三段歌词,并改名为〝东方红〞,1944年在《解放日报》上发表。
5、《春天的故事》
《春天的故事》是由蒋开儒、叶旭全填词,王佑贵作曲的歌曲。由深圳女歌手刘绍文在广东省青春歌曲创作大赛决赛上首唱 ,而于1994年10月在中央电视台首播的版本则由董文华演唱。
该曲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代表曲,先后获得了中央电视台第二届音乐电视大赛金奖、中宣部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金钟奖等奖项,成为获得国家奖项最多的歌曲。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6、《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原名张光年)作词,冼星海作曲,1939年4月13日在延安首演,歌曲慷慨激昂,在中国抗日战争时起到鼓舞作用。
1960年代后期因江青的建议,被殷承宗等音乐家改编为《黄河协奏曲》,后来又出现了有石叔诚版的《黄河协奏曲》。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黄河大合唱》在台湾"戒严时期"被禁止演奏。
2015年8月26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网络投票结果,《黄河大合唱》是入选的10首歌曲之一。
7、《北京的金山上》
《北京的金山上》是一首藏族歌曲。藏族民歌,由玛卓作词。李谷一原唱,著名翻唱者有雍西、韩红等。此曲在上世纪60年代西藏解放后广为传唱,不失风采。
8、《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94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对我根据地实行双重打击。
为发展和巩固抗日胜利果实,反对国民党的分裂,八路军边区剧社派曹火星、丁凯、肖静雨组成三人工作队,来到京西偏僻的歌谣之乡堂上村。 在通往堂上村的山路上,曹火星一行三人化装成小贩商人急走而来。……
2015年8月26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网络投票结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入选的10首歌曲之一。
9、《松花江上》
《松花江上》1935年张寒晖在西安目睹东北军和东北人民流亡惨状而创作的一首抗日歌曲。歌曲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以至中国人民的悲愤情怀,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风靡中华大地。
2015年8月26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网络投票结果,《松花江上》是入选的10首歌曲之一。
10、《在太行山上》
《在太行山上》抗战老歌,桂涛声词,冼星海曲。1938年7月,由张曙、林路、赵启海等在武汉纪念抗战一周年歌咏大会上唱出,迅速传遍大后方及各敌后抗日根据地。
2009年10月3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环球广播的《中国之窗》,以《跨越历史的音符》为题向全世界介绍了桂涛声、冼星海创作的《在太行山上》。
4. 中国的红色经典歌曲有哪些
1、《十送红军》
《十送红军》是一首黑鸭子演唱的歌曲,该首歌曲发行于2010年07月01日,出自于其专辑《红军装2》。
2、《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
这首歌曲描写的历史背景:在第五次反围剿的时候,由于王明的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根据地的老百姓依依不舍,难舍难分之情从《十送红军》的歌词和旋律中流露出来。
3、《红星歌》
1973年夏天,邬大为和魏宝贵应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作曲家傅庚辰之邀,为影片《闪闪的红星》写主题歌歌词。一年后,主题曲《红星歌》迅速唱红了祖国大江南北。
4、《映山红》
《映山红》是邓玉华演唱的歌曲,由陆柱国作词,傅庚辰谱曲,歌曲发行于1974年10月1日,该歌曲是电影《闪闪的红星》的插曲。
5、《在太行山上》
《在太行山上》,抗战老歌,桂涛声词,冼星海曲。1938年7月,由张曙、林路、赵启海等在武汉纪念抗战一周年歌咏大会上唱出,迅速传遍大后方及各敌后抗日根据地。
5. 红歌大全100首老歌
我的祖国、映山红、团结就是力量、十送红军、南泥湾、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红梅赞、唱支山歌给党听、洪湖水浪打浪、祖国,慈祥的母亲、咱当兵的人、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长江之歌等。
1、我的祖国
《我的祖国》是由乔羽作词,刘炽作曲,郭兰英演唱的一首爱国主义歌曲。是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歌。
歌词: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是美丽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姑娘好像花儿一样。
小伙儿心胸多宽广,为了开辟新天地。
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
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好山好水好地方,条条大路都宽敞。
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
迎接它的有猎枪,这是强大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
5、南泥湾
1943年,这首曲子诞生在延安,是以马可为主要创作人的团队作品。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校的秧歌队来到南泥湾,向三五九旅的英雄们献上新编的秧歌舞《挑花篮》,《南泥湾》是其中的插曲。
歌词: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
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
好地方来好风光,好地方来好风光。
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
往年的南泥湾,处处是荒山,没呀人烟。
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不一呀般。
如呀今的南泥湾,与呀往年不一般 。
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