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电影是什么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派出文化干部前往东北接管伪“满洲映画协会”(日本侵略中国后在东北建立的电影制片厂),1946年10月,在“满映”的原址上成立东北电影制片厂,后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1949年,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东影拍出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
《桥》由王滨导演,编剧于敏,主演王家乙、吕班、江浩、陈强等。影片描写了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工人为修复被战争破坏的桥梁艰苦奋斗的故事:东北某铁路工厂接到命令,要在15天内造出修桥所需要的桥座和全部铆钉。厂长紧密依靠工人的力量,克服了修建炼钢炉等困难,按期完成了任务,赶在松花江解冻之前将大桥修复,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
《桥》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它是由我党建立的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因此可以说是新中国出品的第一部长故事片。影片的意义不仅在于它问世的时间,同时还在于它在内容上的开创性。东影的电影艺术家大多来自延安和解放区,因此,其所择选的题材也明显受到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思想的影响。影片第一次以工人为主人公,塑造了以梁日升和老侯头两个人物为代表的工人阶级大公无私的形象。这在中国电影史上也是第一次。它对于以后新中国电影银幕上塑造的工农兵形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㈡ 新中国第一部电影《桥》的主要内容
采纳吧,别犹豫了!!!
《桥》是中国第一部以工人阶级为主人公反映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故事片。东北电影制片厂1949年摄制。编剧:于敏;导演:王滨;摄影:包杰;美工:刘学虎;主要演员:王家乙、江浩、陈强、吕班。
【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在1947年东北解放战争时期。为了配合人民解放军全面进攻,某铁路工厂接受了修复松花江铁桥的任务。在缺乏钢铁、炼钢炉损坏等严重困难下,厂长发动共产党员、积极分子,组织广大工人日以继夜地修复了炼钢炉,制出桥座和铆钉,在松花江解冻前修复了大桥,支援了解放战争。影片通过老梁和老侯头两个工人形像的塑造,表现了工人阶级拥护共产党、战胜困难支援解放战争的热忱,歌颂了他们崭新的劳动态度和巨大的创造力。这部影片在画面的构图,故事的发展,人物的表现等方面,都已经具备了一种健康有力、朴素、明朗的风格,成为中国电影事业上的一座新桥梁。
㈢ 新中国第1部电影故事片
新中国第1部电影故事片是《桥》。
一、背景介绍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电影事业开始逐渐发展。在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电影故事片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中国电影产业的诞生和成长。
二、内容概述
《桥》是一部以工业战线上的斗争为题材的电影,讲述了华北某城市修建长江大桥的故事。该片通过工人们战胜技术、自然以及个人困难的种种考验,展现了新中国工人阶级的崭新面貌和旺盛斗志。这部电影集中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投身建设的热情与决心。
三、《桥》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
《桥》不仅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电影故事片,更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它以其真实、感人的故事,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精神风貌和社会进步的面貌。这部电影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后来的中国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影响及意义
《桥》的成功上映标志着中国电影开始走向繁荣和发展的新阶段。它为后来的中国电影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也为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一定的地位和影响。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内涵,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综上所述,《桥》作为新中国第1部电影故事片,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它以其真实感人的故事,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奋斗精神和社会进步的面貌,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㈣ 新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是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什么
新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是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桥》。以下是关于电影《桥》的详细介绍:
基本信息:《桥》由王滨执导,王家乙、吕班、江浩、陈强等人主演。影片讲述了东北某铁路工厂的工人们克服一系列困难,完成抢修松花江铁桥的任务,为新中国的胜利做出贡献的故事。
历史地位:《桥》不仅是新中国出品的第一部长故事片,也是第一部“写工农兵,给工农兵看”的电影,以及第一部以工人阶级为主人公的电影。它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不寻常的位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被视为新中国电影的奠基之作。
艺术特点:《桥》在艺术上追求平易中见真实、朴素中显亲切的风格。影片刻画人物、表现生活多采用白描式的手法,使得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人物塑造:影片中的主人公梁日升和老侯头大公无私、勇于创造,具有新时代工人阶级的特点,这些形象在银幕上首次正面展现了中国工人阶级为缔造新中国而进行的劳动和斗争。
综上所述,《桥》作为新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㈤ 新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是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设置的电影什么
新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是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桥》。
这部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标志着新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和发展。电影《桥》以东北铁路工人为背景,通过讲述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修复被战争破坏的铁路桥的故事,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建设祖国的热情和决心。
《桥》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新中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写照。影片中塑造的铁路工人形象,代表了那个时代广大劳动者的精神风貌。他们面对困难不屈不挠,以集体主义精神共同奋斗,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此外,影片还通过展现工人阶级的劳动场景和生活片段,让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生活。
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看,《桥》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它在叙事手法、角色塑造、镜头运用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后来的中国电影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因此,可以说《桥》不仅是新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更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㈥ 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是什么
《桥》。
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桥》。
该片讲述了东北某铁路工厂的工人们克服一系列困难完成抢修松花江铁桥的任务,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贡献的故事。
《桥》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是由我党建立的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因此可以说是新中国出品的第一部长故事片,也是第一部“写工农兵,给工农兵看”的人民电影;第一部以工人阶级为主人公的电影;第一部体现执政党知识分子政策的电影;第一部“反现代的现代性电影”。
㈦ 新中国第一部电影故事片儿
新中国第一部电影故事片是《桥》。
《桥》简介
《桥》是新中国的首部电影故事片,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这部影片在内容上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崭新精神风貌,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民对于建设新社会的热情和决心。
背景与历史意义
《桥》的创作背景与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的社会背景紧密相连。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形式,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起到了宣传、教育、鼓舞人心的重要作用。《桥》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不仅填补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空白,而且为后来的中国电影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故事情节与特点
《桥》的故事情节围绕工程建设展开,展现了一群普通劳动者在新社会中的精神风貌。影片通过主人公们的奋斗与牺牲,反映了工人阶级的英勇形象和为人民利益不懈努力的崇高精神。影片在叙事上简洁明了,注重情节与人物情感的表达,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共鸣。
艺术风格与影响
《桥》在艺术风格上体现了新中国电影的特点,对中国电影工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部影片为中国电影树立了典范,为后来的中国电影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桥》的成功也激发了更多电影工作者的创作热情,推动了新中国电影事业的繁荣发展。
总的来说,《桥》作为新中国第一部电影故事片,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它不仅填补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空白,而且为后来的中国电影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崭新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