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日本电影里在小酒馆或者黑社会的歌曲
是演歌吧?
西郷辉彦 - 《君だけを》
北岛三郎 - 《やん众挽歌》
ジェリー藤尾 - 《远くへ行きたい》
黒沢明とロスプリモス - 《ラブユー东京》
村田英雄 - 《流転》《无法松の一生~度胸千両入り~》
山本譲二 - 《しあわせの青い鸟》《みちのくひとり旅》
『贰』 哪些歌曲值得单曲循环
你单曲循环最多的一首歌曲是什么?为什么?
感谢邀请!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因为回答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明白的。
在漫长的人生中,每个人唤败从出生到学生时代到成人再到老年,在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社会阅历,这些不同就会造就不同的个人取向和偏爱。比如听歌曲,一段时期喜欢听这类歌曲,到了另一段时期又和谈颤喜欢听另一类歌曲。每一个年代的人听的歌曲都有所不同,都会反映出他那个年代的时代特征。下面就以60岁的我自己喜欢听的音乐为例来说明:
在我们的学生时代,没有录音机、电视剧,更不要说电脑,所以也不会有什么“单曲循环”,经常听的歌曲就是《东方红》、《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电影《地道战》插曲)、《我的祖国》(电影《上甘岭》插曲)等。记得当时哥哥会用笛子吹《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我是跟着哥哥学会用笛子吹这首歌的。说起来哥哥还是我的启蒙老师,遗憾的是哥哥再不会吹其他的歌曲,而且多年后哥哥还是只会吹这首歌。这一点我比哥哥强些。
上中学时记得学校分配来了一位姓岳的女老师,她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又是我们的侍扒班主任。由于她年轻,所以负责学校的宣传工作,兼带播放广播体操音乐。每天早上起床后和中午做完操以及下午放学后,学校的高音喇叭就会响起《老房东查铺》,一遍一遍的播放,(当时应该是留声机,只能人为地一遍一遍的播放),大家都不厌其烦的听,以至于学校的许多同学都会唱这首歌了。时隔多年,现在偶尔听到这首歌感觉还是那么好听,还能想起当时的情景。
刚参加工作时,单位有个留声机,有许多唱片,经常听的有《共产儿童团歌》、《红太阳照边疆》、《洪湖水,浪打浪》、《接过雷锋的枪》、《克拉玛依之歌》、《毛主席派人来》等。当然也不是单曲循环,一张唱片放到底再换一张。
后来朝鲜电影《卖花姑娘》放映后,我们经常听的歌就是《卖花姑娘》等插曲;
印度电影《流浪者》放映后,大街小巷都是《拉兹之歌》和《丽达之歌》;日本电影《追捕》放映后,《杜丘之歌》又盛行了好长时间。
这些经典歌曲到现在还保存在我的电脑里,偶尔也打开欣赏欣赏。
说来不怕大家笑话,我这个老“古董”对中国地方戏情有独钟,要说我单曲循环最多的还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即地方戏曲。我喜欢豫剧《朝阳沟》的《亲家母你坐下》等唱段;还喜欢曲剧《卷席筒》的小苍娃的《起解》等唱段;
又喜欢评剧《刘巧儿》的《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等唱段;
『叁』 《北野武的小酒馆》:关于电影,也许是人生进程的慢动作讲解
《北野武的小酒馆》是日本著名导演、演员的代表作品之一。
作品以第一人称来设置场景,以简单活泼明快的语言来回答与人生有关的五大话题,分别是:生死、教育、关系、规矩以及电影,每个人的人生或许都不简单,但这些问题却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
生死是害怕自己的人生空空如也,教育的无限可能是痴人说梦的废话,关系的成立是双方拥有共同想法的结果,规矩的发展是时代进化的各种表现,电影的艺术是不管有没有都能活下去的。
这是一本关于人生的生死、教育、关系、规矩与电影的重要读本,从自身到社会,无一例外。
第六部分:电影的问题
一、在饥寒交迫的人们旁边拍电影有一种荒诞的感觉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这是相当讽刺的现实意义。
对贵族人来说,劳动是一种罪恶,对普通人来说,劳动是生存的必要方式。
对艺术家来说,拥有压倒一切的任性的勇气就是艺术的本质。
对普通人来说,艺术可有可无。
二、拍自己喜欢的电影和喜欢自己拍的电影不是一回事
拍自己喜欢的电影是将自己喜欢的品味、风格、兴趣作为判断标准,拍电影只是他实现自己目的的一种手段而已。
而喜欢自己拍的电影是将自己的作品摆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模糊了大众的评判标准。
和人生一样,一种是相信自己的感觉,一种是相信自己的能力, 感性和理性的PK,哪一种是客观的评判标准呢 ?
三、如果画画总是画同样的题材,那不论画得多出色,总不会有太多的感动
达·芬奇的鸡蛋,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哪一个不是精益求精的结果?
但随着手法越来越熟练,我们的脑细胞受到习惯的催眠处于特定的岗位重复着相同的动作, 没能做到精益求精的结果,就只是流水线的工人,整日消磨自己的精神力 。
如果每天都重复同样的动作,没有创新的思想和灵魂,那即便这项工作完成得很出色,也不会出现新的惊喜。
这就是流水线和艺术的区别,当风格固定而找不到突破口的时候,就只剩下消磨精神力的弱者了。
四、欧洲的影迷们以为,我真的是一个黑帮分子
现在的电影播放后,在市场上收到的评价往往是褒贬不一的,这都是观众与导演的想法不在同一频道上造成的。
观众看到的都是导演想要给观众看到的,可不仅如此, 相同的场景给每个不一样的人带来的感受和想法也是大不相同的 ,这就是为什么影评家们在评价一部电影时采用的“大部分”说法的原因。
五、我是个“需要护理的老人”类型的电影导演
人类最擅长的生存方式就是通过揣摩上级的想法从而根据上级的想法来自我改变 。
例如我们在剖析一本经典书籍或者分析一部在某网站上评分高达9.9的电影时,往往从第一印象开始说起,紧接着就是从作者或导演的生活背景开始分析。
甚至我们还会查询与作者或导演相关的人物关系来揣测书籍或电影里的人物原型等等,总之,这都是影响大众评判标准的手段之一。
六、上帝为什么要把这么多事情加在我一个人头上呢
回过头来看看作者北野武对自己的人生评价:也许挑战新鲜的事物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意志。
从感觉生活无聊开始选择接受新鲜事物,从漫才艺人逐步过渡到电影导演,从出车祸的艺人明星再到靠才华吃饭的幕后导演, 如果说人的一生是被某种存在所操纵的,那一帧一帧往前播放的电影也许就是人生进程的慢动作讲解 。
从远镜头到近镜头,随着观影的深入,命运也在缓慢地流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