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登月第一人》里为什么去掉了插美国国旗的画面,而是男主角放了他女儿的玩具
到了今年,距离当年美国宇航员成功登陆月球表面已经整整过去了50年。半个世纪过去了,美国的航天科技依旧是世界最为领先的水平。虽然自那之后,美国再也没有把人类送上月球,或者送往更加遥远的星球,但美国的航天科技已经比当年有了长足的发展。
那些质疑美国曾经登陆过月球的人,都是没有认识到美国在航天科技领域的发达程度。
迄今为止,美国是唯一完整探测过太阳系中各大天体的国家,尽管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只有一次探测任务。美国也是唯一可以把探测器送出太阳系的国家,目前正有五艘探测器在离开太阳系。其中旅行者1号飞得最远,并且它在飞上太空42年之后还在与地球保持联系。目前在火星上工作的探测器仅有两艘——好奇号和洞察号,也都是美国送上去的。目前正在探测木星的朱诺号,正在探测太阳的帕克号,也都是美国发射的
Ⅱ 谁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美国没登上
应该是苏联
美国登月绝对是假的
欧洲太空总署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最著名的一个疑点,就是当年航天员登月后在月球插下的美国国旗,照片显示这面国旗仍在“飘扬”——这是让人难以置信的一幕,因为月球没有大气,几乎是真空状态,根本不可能有风。
还有人指出,其他登月照片“也有问题”。在另一张照片中,航天员影子长短不一,显示现场有超过一个的光源。而月球表面只有太阳一个光源,而且不是近距离照射,所以另外一个光源必定来自拍景用的射灯!另外,在这幅照片中,两名登陆月球的宇航员都在照片之中,但当时登陆月球的只有两人,而在照片拍摄的这个角度,很难想像会是自动相机所摄,况且当时登月飞船根本没带自动相机,那么是谁拍摄下的“合影”呢?——质疑者开玩笑说是“上帝”或者“外星人”所拍。
日前,有“登月骗局之父”之称的BillKaysing与英国一位摄影师DavidPercy一起撰写了《我们从未曾登陆月球》(WeNeverWenttotheMoon)。BillKaysing来头可不小,他曾是登月舱制造商Rocketdyne公司的“设计员”之一,自称熟知“登月”骗局的“底细”。他为加强著作的可信性,声称邀请了多位“匿名”专家协助。
美国登月造假的一个最大漏洞就是他进行了现场直播!美国进行现场直播的目的就是让世人相信他的登月行动是真的,但是弄巧成拙、欲盖弥彰,反而漏出了狐狸尾巴!美国第一次登月是在1969年,据说进行了全球现场直播。大家可以用自己的脑子想一想,航天事业是一个失败率极高的事业,人类第一次登月球,到底能不能成功谁心里都没有谱。美国在登月之前的实验中还出了事故,死了人(我是更知道的)。如果美国这次登月失败了,那美国岂不是在全世界人面前丢了大人,美国政府的声誉和威信都将受到打击,美国民众的老子天下第一的自豪感也会受到打击,在于苏联的对抗中又将失败一回。另外,月球上到底有什么东西大家都不知道。美国和苏联之前也只是发射了几颗绕月球转的人造卫星而已。那时的人造卫星只能对月球表面的地形面貌作一个大致的观测,具体月球上有什么金银珠宝还是遍地铀235还是有什么动植物神都不知道。应该说对于美国来说,月球上的每一粒尘土都是美国国家的高度机密。美国是绝对不可能对外泄漏的。
联系一下当时的政治形势更可以看出美国的登月压根就是一次造假行为。当时的苏联士气正旺、咄咄逼人。先是首先发射了人造卫星,接着又率先把加加林送上了太空。美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而美国民众的自信心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美国为了恢复美国民众的自信心,完全有可能造这次假。苏联和美国的航天技术同样高(甚至当时苏联还要在美国之上),为什么苏联知道现在还没有登上月球?苏联却花大钱高空间站,难道他就不怀疑美国隐藏了很多月球的秘密?因为苏联知道美国登月是骗人的,现在俄罗斯和美国都没有这个实力去登月,能把空间站搞好(甚至还是合作)就已经很不错了。那当时的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为什么不揭发呢?因为美国的目的只是恢复美国民众的自信心以及吓唬一下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对苏联并没有太大的伤害,美苏之间达成某种协议是完全可能的。具体事什么协议只有他们两个知道了。
附录
“阿波罗登月”是真是假?
来源:[ 知识在线 ]
绵延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冷战时代,诞生了不少伟大的科技成就,数十年来被人们顶礼膜拜;然而随着冷战的渐渐远去,这些在人类文明史上有着划时代意义的功绩其真实性越来越受到科学界和公众的怀疑。继里根时代的星球大战计划被证明是一场十足的竞赛骗局之后,美国人一向引以为荣的阿波罗载人飞船首次登月的壮举近来居然也陷入了真假之争的漩涡之中。前不久,俄罗斯研究人员亚历山大·戈尔多夫发表了题为《本世纪最大的伪造》的文章,对美国1979年所拍摄的登月照片提出了许多质疑,他认为,所谓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拍摄的所有照片和电影纪录片都是在好莱坞摄影棚中伪造出来的。戈尔多夫还强调,他是经过对所有登月照片进行长期地认真地科学分析和认证之后做出这一结论的。无独有偶,曾经参与过阿波罗计划的美国科学家比尔·凯恩日前更是抛出了一记重磅炸弹,在他正式出版的《我从未登上月球》一书中,有理有据的指出,阿波罗计划欺骗了全世界,所有的影像资料只不过是在南极大陆上的模拟月球试验场上拍摄的,美国宇航员从未登上月球。此言一出,可为惊世骇俗,一石激起千层浪,美国公众对阿波罗计划的质疑也达到了数十年来的顶点,据一项权威民意调查显示,有近2500万美国人表示不相信阿波罗行动是真实的。更耐人寻味的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竟然对此风波始终缄默不语,越发使人迷惑不解。且不说如果阿波罗计划确属伪造会给美国政府和舆论界信誉带来的毁灭性打击,单就目前的众说纷纭和造假呼声甚嚣尘上的状况,人们就不得不问:一直自诩对公众绝对诚实、开放的美国政府和新闻界到底隐瞒了多少东西?还有多少像阿波罗计划这样引发争论的人类文明成就会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被重新审视?
20世纪60年代正是美苏冷战较量正酣之时,美国载人航天活动也格外频繁,其中最为令人注目的成就莫过于阿波罗载人登月飞行。早在60年代之初,美国航空航天局就提出了“阿波罗登月计划”。随后便有了这样的载入史册的经典版本:经过八年的艰苦努力,阿波罗1号到10号先后进行了多次近地轨道飞行试验和登月预演。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飞船进入月球轨道,成功登陆后,船长阿姆斯特朗首先走上舱门平台,爬下了5米高的9级台阶,随后,他的左脚小心翼翼地触及月面,从而那张震撼世界的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类脚印的照片便诞生了。阿姆斯特朗感慨万千:“对一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但对人类来说却是一个飞跃!”18分钟后,另一位宇航员奥尔德林也踏上月面。他俩拍摄月面景色、收集月岩和月壤、进行实验并向地面控制中心发回探测信息。结束后,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乘登月舱飞离月面,升入月球轨道,与由科林斯驾驶的、在月球轨道上等候的指挥舱会合对接。3名宇航员共乘指挥舱返回地球,在太平洋溅落。整个飞行历时8天3小时18分钟,在月面停留21小时18分钟,成就了一次历史性的壮举。
数十年来,人们对阿波罗计划真实性的怀疑从未消失过,上个世纪80年代的美国电影《摩羯星一号》就影射阿波罗计划可能是场骗局。但是怀疑的呼声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涨。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比尔·凯恩在其著作中对登月照片提出的几个疑问:
1.月球没有大气层,因而也就没有空气折射的问题,那么应该清晰地看到月空中群星闪耀的图景,可是NASA提供的照片上却看不到一颗星星;
2.登月飞船降落在月球表面时,应该有巨大的粉尘被推进器吹起,可是在照片上和纪录片中显示的月球陆地表面却平静如常;
3.一些登月照片上的穿凿痕迹明显,在远景和近景之间有一道十分隐蔽的线,使人怀疑是否是采用了电影特技中的“褪光扫描法”,即先画出远景再用光影予以掩饰。
一些天文爱好者也指出,即使是在地球上,喷气式飞机的引擎可以将鸡蛋大的石头吹出几十米远,可是在引力弱得多的月球上,登月舱在登陆时至少会吹动极其壮观的烟尘,定然飞沙走石才对,可是在提供的录像上却恰恰相反。#S#
在戈尔多夫和凯恩的著作问世后,网络上掀起了关于阿波罗计划的争论,阿波罗计划骗局说的支持者主要提出了以下观点和证据:
第一,阿波罗计划的登月照片是伪造的。根据在月面所拍摄照片上的阴影计算的太阳入射角和NASA所公布的宇航员在月面活动时间、坐标点与月相周期比较发现有十分明显的相悖之处。反对者指出:以阿波罗11为例,登月点是在月球上的静海,东经23.5度,北纬0.6度,从地球发射时间是1969年7月16日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3点32分,在月球上的舱外活动时间约两个半小时,是从第109小时7分33秒到第111小时39分13秒。据计算,阳光与月面间的入射角只有6度到7度,几乎紧贴地平线。但是阿波罗11那张美国国旗插上月球的照片显示,阳光入射角大约有近30度,显然不合逻辑。
第二,登月录像也是伪造的。经过对阿波罗登月录像进行分析,有人提出录像带中的宇航员在月面上的跳跃动作、高度与在地面上的跳跃动作、高度相同。而月球上重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应该轻易地比地球上跳得高六倍,远六倍。可是从录像上看,宇航员跳离地面还不到一米远。
第三,登月计划的工程进度有悖常理。1967年1月,阿波罗一号才刚刚研制出来,技术可谓极不成熟。在作登月舱充纯氧试验时,电线碰擦引起大火,导致三名宇航员被熏死。随后便进行了诸多重大的改进,登月计划的硬件技术研制被迫推迟了一年多,可是才到了1969年7月,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就一次登月成功,从技术层面看,令人难以信服。
第四,用来运载阿波罗登月飞船的火箭土星五号为何被弃而不用?土星五运载火箭功率巨大,其技术成就超过时下的各类型火箭和航天飞机,但是却被废弃,甚至连图纸也没有保存下来。更令人诧异的是,美国直到今天都没有合适的运载工具把空间站送上地球轨道,就是因为没有功率强大的运载飞行器,现代航天飞机也只不过一次把不超过二十吨小载荷送入地球低轨道,而六十年代就研制出来的土星五,传说可以轻而易举的把一百吨以上载荷送至地球轨道,把几十吨物体推出地球重力圈,用于发射空间站应该轻而易举。登月前后的5年间,美国共发射了17个土星五用于运载阿波罗宇宙飞船,成功率达100%!以如此优秀的表演记录,竟然退出江湖,着实令人费解,NASA至今只是以土星五制造成本太高为由作答。
第五,如何解释宇宙空间的辐射对宇航员的影响?今天人们都知道,外太空有各式各样的宇宙辐射,有些可能致命。一般的核电站都是用几米厚的铅块加混凝土层阻挡可能的核辐射泄漏,让宇宙飞船采用几米厚的金属层来抵挡辐射显然不现实,而宇航员穿的那十几毫米厚的宇航服对阻挡高能射线根本没有作用,当年登月的时候这个致命的问题又是如何估算和解决的呢?
第六,阿姆斯特朗的脚印可能吗?正如凯恩指出的那样,登月舱降落月面时,必然会吹起巨大的粉尘,那么照片上阿姆斯特朗的第一个脚印又如何来得那么清晰?而且出于避开巨大的沙尘的考虑,降落在月球岩石平面才是最佳选择,如果确实如此,那脚印又从何而来?对此美国政府一直没有明确回答。
质疑者们还提出了许多其它问题,比如,温度对摄像器材的影响:月面白天温度高达250华氏度,照片显示,宇航员所用相机是裸露在宇航服之外的,没有任何保温设施。胶卷在150度即受热卷曲而失效,怎么可能拍出照片呢?
当然,捍卫阿波罗登月壮举真实性的声音也坚决回击,针对凯恩所说的照片中没有星光的问题,中国摄影家鲍昆指出,在夜间拍摄晴朗的月亮时,大概的曝光组合为F5.6/1/2-1秒/ISO100℃(视大气能见度而定),这时夜空中的星星在底片上是不会留下痕迹的。即使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星,如猎户座的天狼星也需曝光在2-3秒以上,而且留下的也只不过是该星的运动轨迹。#S#月面的摄影环境其实就是把地球的白天和黑夜一起置于相机前,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对立的选择,根本不可能拍出常规意义上的效果,二者只能居其一,因此登月照片造假说不能成立。对于照片中呈现的光亮程度和明暗对比不协调的问题,鲍昆认为,不可能是由于造假时使用人工光源所致,最直接的理由就是登月舱的表面本身就是巨型的反射光源,把太阳光反射到月面导致明暗对比度不均匀。
在美国攻读化学博士的方子舟先生则从阿波罗登月之举的人文环境的角度反驳造假说,他的推理是:首先,美国政府造假所冒的风险太大了。当年的登月过程曾经对全球进行实况转播,造假一旦暴露,信誉损失不堪设想;况且阿波罗计划涉及到数万名工程技术人员,想要堵住他们的嘴谈何容易?如此之多的科学家不会拿自己的人格开玩笑。其次,美国新闻界是讲信誉的,其强大的舆论监督能力也绝不会容许这样的弥天大谎上演。再者,造假说的支持者们所提供的证据仅仅是对一些照片和录像资料的技术分析,并不必然推导出阿波罗计划是虚张声势的骗局的结论。
真假之争至今尚未平息,其结局如何、阿波罗登月壮举究竟是为己正名还是身败名裂都还没有水落石出,但对于阿波罗计划和一切类似的与科技工程有关的政府行为进行重新评价似乎已是不可避免,争论本身即表明,美苏冷战时代留给新世纪的种种人类文明的辉煌记忆在某种程度上归功于政府过分炫示的功效,美国航空航天局迫于压力已经承认,登月计划的部分照片中确实有矫饰和伪造的成分。同时,阿波罗计划的真实性之争论直接带来的是政府信用问题。最近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詹姆斯·哈德博士提出证据认为,NASA有意对公众隐瞒了对所谓宇宙飞碟(UFO)的观察和研究,在他的抗议和要求之下,美国航空航天局辩解说,之所以隐瞒了宇航员们目击UFO的证据是担心这些事实会引起“公众恐慌”,这一说法无法服众。而阿波罗计划究竟是真是假?也许当年美国政府提出实施阿波罗计划的初衷,只是在声势上压倒苏联获得争霸竞赛的心理优势,也或许是想把苏联拖入太空军备竞赛的罗网之中,把大量的金钱挥霍在太空里,拖垮苏联经济。但是不论阿波罗登月行动真假如何,美国的目的似乎达到了,苏联的确在经济军事化的轨道上越走越远,直至整个国民经济崩溃。但是对于公众来说,政府的可能存在的欺骗行为是不可饶恕的,航空航天局至今对阿波罗计划的真实性争论讳莫如深,不置一词,那么2500万美国人表示不相信登月壮举确有其事也就不足为怪了。
支持“登月骗局”论据
1.航天员放手后,国旗杆仍摆动多时。
2.在太阳神17号电视传送画面中,两个航天员同时入镜,但两个影子长短不一,且向着不同方向,证明现场有不同光源。
3.太阳神16号航天员John Young站在月球上向国旗敬礼时,背景中竟拍摄不到星星,而他亦没有影子。
4.照片中近景一块石头上面似乎有一个C字,分明是电影道具。
5.在太阳神14号和17号的传送画面中,航天员遮光面罩反射了很大的强光,那是射灯的反射,证明现场只是一个布景
Ⅲ 月球第一人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拍了几张照片
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我找到了一些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03年欧洲航天局的“斯马特一号”探测器飞向月球,据说此次它还肩负着一个神秘使命:飞越阿波罗11号飞船的降落点,检查登月地点附近有无遗留物。
在美国科学家比尔凯恩的著作《我们从未登陆月球》中,凯恩指出了登月的诸多疑点,从而得出结论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是惊世骗局。事实果真如此吗?
1.为什么登月舱下方没有制动火箭喷出的气流产生的大坑?
因为登月舱在下降到月球的过程中,制动火箭喷出的气流的范围较大,看不出有明显的“大坑”。
2.为什么在登月照片里,背景中看不到星星,阿波罗登月照片是否是在摄影棚中伪造的呢?
⑴这与曝光时间有关,为了使拍到的近景非常清楚,相机的曝光时间必然很短,这样远景就看不清楚;如果要拍到星星相机的曝光时间必然很长,但是这会导致照片中近处的景物一片白,照片也就无意义。
⑵如果要在摄影棚中伪造登月照片,摄影棚的面积必须达到5000平方米,并且搭建的场景不止一个。而且要“伪造”太阳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太阳光是点光源强度大,在现有技术下无法伪造。
3.在登月过程中既然制动火箭喷出了气流吹走了月尘那么为什么还能留下脚印?
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也就没有风,月球表面积累了几十亿年的尘土,制动火箭喷出的气流不可能吹走全部的尘土,所以制动火箭喷出了气流吹走了部分月尘还能留下脚印。
4.为什么在有的照片影子的会朝向两个方向?
因为月球表面起伏不平,影子照在月面上产生了弯曲变形,远远看去影子的会朝向两个方向。
5.月球“大气”压力为10的负12次方毫米汞柱,既然如此在月球上的美国国旗为什么会飘动?
美国国旗的上方有一根横杆,所以国旗能够支起来;当初为了带这面塑料国旗,科学家们很伤脑筋,后来想到一个办法:把这面塑料国旗夹在梯子中带去,所以这面塑料国旗带到月球后变的皱巴巴的,再加上铝制旗杆的弹性晃动,远看就像是因为有风而飘动。
6.宇航员在下梯子时是在登月舱的阴影处,为什么能清楚地看到宇航员的脚踩在梯子上?(按理说宇航员所处的位置是在背阴处)
因为照片上的宇航员是奥尔德林,照片拍摄者是阿姆斯特朗,阿当时已经登上了月球。
月球作为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从古至今人们一直梦想着登上月球,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实现了人类千百年的梦想。然而30多年后的今天有人声称阿波罗计划是个惊世骗局,美国人插国旗的片段是在内华达沙漠内好莱坞的摄影棚中拍摄的。一个自称曾参与“阿波罗计划”的科学家出版了一本叫《WE NEVER WENT TO THE MOON》(中文译文:《我们从未登上月球》)的书,在书中作者更是点出了“阿波罗计划”的诸多疑点,认为阿波罗飞船只是飞到了南极;苏联人更是对阿波罗计划的真伪产生了疑问,苏联作家戈尔多夫出版了一本名叫《本世纪最大的骗局》的书,否认阿波罗计划。
2003年,欧洲航天局发射了一个名叫“SMART-1”的月球探测器,试图揭开真相的面纱。
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其他疑点有:
1.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一共只有两名,为什么在照片中能同时看到这两名宇航员呢?这张照片又是谁拍摄的呢?
这张照片是有登月舱外的摄象机拍摄的。
2.登月图象是怎么记录下来的呢?月球温差那么大,照相机如何能够正常工作呢?(要知道照相机只能在零下30摄氏度以上的温度里工作)
阿波罗11号的登陆地点位于阴阳交界处,这一点能够从影子很长看出来,在这个地点温度不高也不低,温度在照相机的正常工作范围之内,况且在地球上的南极和北极,温度还要更低,在那样的环境中相机都能正常工作,更何况是在月球的特殊地点上。
3.为何“土星Ⅴ号”运载火箭在阿波罗登月后就弃而不用,甚至连图纸都没有留下?
“土星Ⅴ号”运载火箭第一级的推力达到了3469吨,NASA的解释是:“土星Ⅴ号”运载火箭成本太高。但是NASA的这一解释还是有行不通的地方,既然成本太高,那为什么在1969-1972年美国一口气制造了17枚“土星Ⅴ号”运载火箭呢?现在一种被人们认可的解释认为:“土星Ⅴ号”运载火箭代价太高,用推力达几千吨的火箭发射几百甚至是几十吨的载荷,实在是大材小用,太浪费了,而且“土星Ⅴ号”运载火箭的很多技术都已经运用到现在的航天火箭上了,“土星Ⅴ号”运载火箭的设计也有不合理的地方,某些技术已经远远落后了,所以根本没必要再继续使用“土星Ⅴ号”运载火箭。
4.月球重力只有地球的1/6,按理说宇航员应该蹦得更远才是,可是在记录片中宇航员蹦一步才只有3-4英寸,还不到1米远,而且记录片的放映速度在加快2.5倍后,看起来这与在地球上拍摄的十分相象,这又作何解释呢?
在地球上登月服重达100多公斤,他是根据人在失重状态下的行动设计的,手脚弯曲较困难,在月球上虽然月球重力只有地球的1/6,登月服重达20多公斤,宇航员行动还是特别困难的。在地球上车子行驶扬起的灰尘四散,在月球上由于引力小,月球车行驶扬起的灰尘是呈抛物线轨迹落下的,这一点从纪录片上可以看到。如果要伪造这样的场景必须在地球上制造大片的失重场地,这是不现实的。
5.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舱在飞向月球的旅程中消耗了大量燃料,为何还有充足的燃料返回地球?
月球重力只有地球的1/6,逃逸速度只有1.63km/s,需要的燃料较少;在地球上有空气,火箭在上升过程中空气产生阻力,火箭速度的加快过程很慢,在月球上没有空气,火箭速度能够很快加到1.63km/s,所需要的燃料较少。所以虽然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舱在飞向月球的旅程中消耗了大量燃料,但是还能返回地球。
【虽然解释了很多疑点,但是还是有很多疑点我们无法解释】
Ⅰ.阿波罗11号自发射到返回地球一共用了5天时间,火箭的燃料是液氢和液氧,在发射前最后一刻,燃料才被加注到火箭里,阿波罗11号自发射到返回地球的5天时间里,如何保持燃料的超低温?这个难题在现在解决都很困难,更别说在上个世纪60年代了。
Ⅱ.照片中有很多十字线,这是航空照片专用的,这为测量物体长度高度提供方便,照理说十字线应该在景物前面,可是在有的照片中十字线被景物挡住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Ⅲ.登月舱中宇航员呼吸的是氮氧混合气体,可是为什么在阿波罗登月2年前的那场事故中登月舱中冲的却是氧气?而且进行实验的不是工作人员而是真正的宇航员?这还有一个骇人听闻的观点:这些遇难的宇航员因为不原作假而被NASA蓄意谋杀!
Ⅳ.阿姆斯特朗在登月回来后一直拒绝电视采访和合影要求,这又是为什么呢?
【虽然还有许多疑点无法解释,但是科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的“阿波罗计划”是真实的,有如下几个事实】
Ⅰ.发起争端者大多是天文爱好者.
Ⅱ.参加阿波罗计划实施的人数有40万之多,要让这么多人在几十年的时间守着“谎言”不说是不可能的。
Ⅲ.阿波罗登月计划是进行电视直播的,几亿人都观看了,况且带回了368千克月球土壤和岩石。
Ⅳ.美国媒体无孔不入,如果阿波罗计划有假,它们不可能一点消息都不知道。美国的主流媒体对阿波罗计划是相信的。
Ⅳ 《登月第一人》的视觉效果有何特别之处
京时间2月25日,第9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在美国洛杉矶好莱坞举行,电影《登月第一人》获得了第91届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与该电影一同提名最佳视觉效果奖的电影还有《头号玩家》及《复仇者联盟3》等大热电影。
除了配乐和灯光,影片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它把一位英雄当成一名普通人拍,展现出来的依然是是一位英雄,甚至,比英雄更英雄。
Ⅳ 请问有没有关于人类登月的影片
阿波罗13号
Tom Hanks
1970年4月,太空船阿波罗13号正在执行登陆月球的任务,但控制中心忽然收到太空船在20万5千英里外传来的讯息——“休斯顿,我们出问题了!”这句话如洪水般扰乱了中心内所有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心,这是他们最不愿听到的消息。太空船已快接近月球了,然而在外太空中的一场爆炸,导致阿波罗13号失去氧气、动力还有导向功能。这一瞬间,三位太空人吉姆·洛维尔、佛瑞·德汉斯、杰克·史威吉特要面对前所未有的考验,他们必须把握仅有的4天时间重返地球,每秒钟对他们来说都显得弥足珍贵,除接受控制中心的指引外,其它的一切都得靠他们自己,他们不愿抛下妻儿成为太空中的孤魂,勇气、信心、及毅力支持着他们奋斗下去。
这是一部取材真实事件的灾难片,脚本的依据是当事人的回忆录《与月球失之交臂》。那次登月飞行虽然失败,但飞船的返回本身在美国太空探索史上却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该片可以说是一部惊险片,自始至终,观众时刻关注着远离地球二十五万英里的三名太空英雄的命运。悬念层出不穷,飞船上的事故一个接一个出现,而人们却不知道到底出了什么事。当地面指挥站中的电脑屏幕上那些闪烁的光点和变化的数据告诉人们阿波罗13号处于危机时,观众的心情立刻被紧紧抓住了。没有枪战,没有谋杀,牺牲发生在不可测验的太空,人们只能看着而无能为力。惊险性来自于对命运的抗争,只有所有人都努力,才能脱离危险,打败死神。
影片重现了1970年的壮举,高度赞扬了宇航员们勇于挑战厄运的英雄主义精神,具有非常实在的教育意义。为了追求影片的真实感,摄制组完全在休斯敦航空中心拍摄实景,并且将一部波音707改装成航空飞机, 用于演员们饰演宇航员时体验失重状态。拍摄时是采用了零度重力的状态,演员们在阿罗波13号的模型中上上下下地来回体验失重与正常的情况,呕吐是必不可少的。但影片的真实性却得到了客观实现。主角杰姆·弗洛尔由两届影帝汤姆·汉克斯扮演,他进行了长期的阅读与实验准备工
作。正如他愿,他的演出让真正的太空英雄弗洛尔也大为赞赏。汉克斯又再次成为美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偶像。
《阿波罗13号》的高难度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这是个真实故事,情节和结局在美国无人不晓,如何营造戏剧悬念?第二,故事涉及大量科技信息,对外行来说犹如天书,如何避免为冒充内行而卖弄高科技语汇?
《阿波罗13号》以微调的方式和克制的姿态,精心处理从编剧到表演的每一个细微末节,为我们再现了发自灵魂深处的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这是一部近乎完美的影片。
穿帮镜头
《阿波罗13号》确实是一部近乎完美的影片,但也有些穿邦的镜头。
在返航过程中、在丢掉登月舱以后、在着陆舱快进入大气层、Jim Lovell 和Jack Swigert 在换着陆舱中座位时,在着陆舱的窗口中向外望去,窗外出现的是月球的表面近景图像,月球上的环形山清晰可见,但此时飞船正在准备进入大气层,窗外出现的应该是地球的近景,绝不会出现月球的近景。该镜头具体出现在在电影146分56秒处。
获奖记录
1996 奥斯卡奖(68届)最佳音效奖 最佳剪辑奖
Ⅵ 如何看待《登月第一人》作为传记片的写实
根据新华社华盛顿12月18日电,美国总统特朗普18日要求国防部组建太空司令部(Space Command),以整合和统筹美军太空力量,统一组织和管理美国在太空领域的军事活动。副总统彭斯当天在佛罗里达州参观火箭发射时说,太空司令部将整合美军各分支太空力量,还将负责制定太空作战原则、战术等。彭斯称:“美国太空领域国家安全新时代将从今天开始。
所以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导演这么注重对阿姆斯特朗个人情感的细腻处理。尤其是他2岁的女儿因脑癌去世这件事,更起到了对阿姆斯特朗情感的主导作用,而刻意避开了强行进行美国爱国主义教育
Ⅶ 是谁第一个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加加林
人类第一次登月是在美国东部时间1969年7月20日下午4时17分42秒,阿姆斯特朗将左脚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
阿波罗11号=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罗计划中的第五次载人任务,是人类第一次登月任务。1969年7月20日,尼尔·阿姆斯特朗与巴兹·奥尔德林成为了首次踏上月球的人类。
阿波罗11号的成功实现了约翰·肯尼迪总统在1961年5月25日的演说中声称美国会在1970年以前“把一个宇航员送到月球上并把他安全带回来”的目标。
(7)登月第一人电影中镜头扩展阅读
相关趣事
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因一句“我个人迈出了一小步,人类却迈出了一大步”的豪言壮语而家喻户晓。是啊,这不能不家喻户晓,登月,实现人类最原始的梦想,本身就是壮举,那登月之人理所当然就是这个壮举的完成者,其冒险精神和为科技献身的精神当然受人敬重了。
风雨却没把视角放在这个伟人身上,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了登月故事的一个配角身上。这个配角鲜为人知,鲜人想知,人鲜想知,可是,风雨却把镜头拉向了灯火阑珊处,寻得那伊人阿姆斯特朗的助手奥尔德林。
镜头下,人们的注意力全在阿姆斯特朗身上,有掌声,有高呼。可是有一个怪怪的记者,面带坏笑,走到奥尔德林身边,提出了一个很有讽刺意味的问题:“作为同行者,阿姆斯特朗成为登陆月球的第一人,你是否感觉到有点遗憾?”
可是,奥尔德林却极为风趣的说:“各位,千万别忘记了,回到地球时,我可是最先迈出太空舱的!所以,我是从别的星球来到地球的第一人。”
Ⅷ 如何理解《登月第一人》的核心主题
全片两个半小时看下来,感受到了这个集体对登月梦想达成的执着,感受到了过程的艰辛和困难重重,就像肯尼迪发表的演讲,我们登月不是因为它容易做到,恰是因为其困难重重,除却2:10时突然袭来的一波民族自豪的集中展示外,整部电影我觉得套进任何一个国家的航天梦都是成立的,导演为全片定下的格局并不小。
Ⅸ 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他看见了什么
截至到2020年,他看到了一个装有各类小东西的白色布包包,而且这些东西看起来很有可能是来自航天器的。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阿波罗项目人艾伦·尼德尔最近在博客中透露。艾伦·尼德尔无法掩饰他的兴奋。根据他的说法,即使是这个白布袋也有很多优点,但是它的官方名称是麦克迪维特包,由阿波罗 9 号宇航员麦克迪维特的建议设计,它曾与阿姆斯特朗一起登上月球。
截至到2020年,记录显示,阿波罗 11 号宇航员在登月之旅中曾经提到过所谓的麦克迪维特包,即卡罗尔发现的包。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阿波罗 9 号指挥官吉姆 · 麦克迪维特。在和他的同伴巴兹 · 奥尔德林回到月球轨道周围的指挥舱后,阿姆斯特朗曾经说过, 这些只是一堆没用的东西,我们希望把它们带回来。
关于以上的问题今天就讲解到这里,如果各位朋友们有其他不同的想法跟看法,可以在下面的评论区分享你们个人看法,喜欢我的话可以关注一下,最后祝你们事事顺心。
Ⅹ 如果阿姆斯特朗是登月第一人,那阿姆斯特朗出舱的那张照片是谁拍的
机器在他之前登月,也有可能是他先下去,摆好机器,再回到登月舱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