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推荐一些老歌曲,六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的经典老歌。
《经典老歌》网络网盘资源下载链接: https://pan..com/s/1G-E6qLLVmw5S7tnOBT8Mzg
该经典老歌有《鲁冰花》《月亮代表我的心》《小城故事》《烛光里的妈妈》《祝酒歌》
Ⅱ 一部老电影,不记得叫什么名字了,拜托有知道的告诉一下!
意大利人在俄罗斯的奇遇 Neveroyatnye priklyucheniya italyantsev v Rossii (1973) IMDb:0070439 导演: Franco Prosperi Eldar Ryazanov 编剧: Emil Braginsky Franco Castellano 类型:喜剧 / 冒险 上映日期:1975年7月11日 东德 (更多...) 剧情梗概: 安东尼奥和吉杰抢救一位俄籍的老太太,在罗马一家医院里,老太太临终前告诉她的孙女波利亚,自己在苏联革命时期埋藏了一批宝藏在列宁格勒的狮子下面,安东尼奥、吉杰、玛非奥和医生等人听到后,踏上了去俄罗斯寻宝的路途,途中惊险离奇,最终他们分别与俄罗斯导游奥利亚一起寻找宝藏,寻宝过程中奥利亚和波利亚相爱了,狮口脱险,宝藏最终落入谁手……
免费在线高清快速观看电影电视剧和卫视节目:在网络搜索 易搜影院
Ⅲ 老电影《收租院》插曲!不忘阶级苦
不忘阶级苦_红色革命老电影插曲_国乐国粹_吹月_
Ⅳ 歌词找歌 有一句"打倒万恶的旧社会"是什么歌来着
是电影闪闪的红星里的插曲,叫小小竹排吧,自己查下
Ⅳ 不忘阶级苦歌曲是那部电影插曲
来错地方了,这里讨论的是天籁之音,不是找垃圾的地方。
Ⅵ 60年代的经典老歌 ···哪个高手给点歌名 不要歌手的
歌曲有很多,例如:
社会主义放光芒(故事片《探亲记》插曲)刘淑芳
汾河流水哗啦啦(故事片《汾水长流》插曲)王爱爱、孟贵彬
人民公社是金色的桥梁(电影《天山的红花》插曲)中央广播合唱团 哈买提领唱
一条大道在眼前(齐唱)中央广播文工团合唱团
社员都是向阳花(女声独唱)郭兰英
社员心向共产党(女声独唱)
李双双小唱(女声独唱)郭兰英
毛主席来到咱们农庄(女声独唱)邓玉华
毛主席是咱社里人(女声独唱)邓玉华
俺是公社的饲养员(女声独唱)徐桂珠
公社的山,公社的水(女声齐唱)
请到我们山庄来(女声独唱)陆青霜
不忘阶级苦(女声独唱)曾新芳
三八作风歌(齐唱)中央乐团合唱队、中央广播文工团
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男声合唱)
听说咱边防军下了山(男声独唱)新疆军区战士冯金发
女飞行员之歌(故事片《女飞行员》主题歌)空政文工团
为女民兵题照 (为毛主席诗词谱曲)上海广播电视艺术团
打靶归来(男声独唱)贾世骏
五好红花寄回家(表演唱)总政歌舞团合唱队
一定要把胜利的旗帜插到台湾(齐唱)
一定要解放台湾(齐唱)
雷锋,我们的战友(故事片《雷锋》主题歌)中央乐团
学习雷锋好榜样(齐唱)战友文工团歌舞团合唱队
革命熔炉火最红(女声独唱)邓玉华
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故事片《地道战》插曲)邓玉华
情深谊长(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选曲)邓玉华
洗衣歌(歌舞曲)西藏军区政治部文工团
洗衣歌(银星艺术团)傅奇等
伟大的国家伟大的党(合唱)中央广播合唱团
建筑工人之歌(故事片《青年鲁班》插曲)中国铁路文工团歌剧团
工人阶级硬骨头(齐唱)上海合唱团
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齐唱)
歌唱第三个五年计划(齐唱)中央广播文工团合唱团
焦裕禄啊,我们的好书记(女声齐唱)空政文工团歌舞二团合唱队
高举革命大旗(齐唱) 上海合唱团
一代一代往下传(合唱)沈阳音乐学院合唱队
我们走在大路上(合唱)总政文工团、中央乐团
Ⅶ 以“歌声里的记忆”为题的作文600字 好的再加分!!!!!!!!!!!!!!!!!!!!!!!!!!!1
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有许多词、曲俱佳的歌曲,令人难忘。不少优秀之作,承载了不止一代人的金色童年与繁复记忆。人们往往会好奇:那些动人的歌词和旋律背后,有哪些创作的愉悦、精彩的瞬间,或曲折的经历?本版讲述的,是有关其中三首歌的故事——《草原之夜》《让我们荡起双桨》《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迷人的东方小夜曲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
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
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
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
在上世纪50年代激情燃烧的岁月,却有一支歌颂爱情的歌诞生了。深情的歌词穿越50年时光,现在仍然是中国人的心爱;迷人的旋律横贯东南西北,被西方人赞为“东方小夜曲”。
这就是《草原之夜》。许多年来,很多人唱着它却暗自纳闷:在那个时代,这首歌是如何产生的呢?它的词曲作者是什么样的人,这首歌带给他的是自豪、荣誉,还是灾难、罪名呢?这首歌的背后,果然有着曲折的故事。
《草原之夜》使21岁的作曲家田歌一举成名。少年情怀总是歌,他还写出了另一首著名歌曲《边疆处处赛江南》,委婉动听,别有一番情调。1959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一部反映新疆生产兵团屯垦戍边生活的大型艺术纪录片《绿色的原野》,田歌参与,与此片导演张加毅相遇了。
导演张加毅带着摄制组走遍祖国各地,已经拍摄了《移山填海》等多部纪录片。1958年,得知驻新疆部队的战士们脱下军装投入生产建设的消息,他感到这是个崭新题材,带着包括田歌在内的一班人马来到新疆。看到兵团战士们骑着马,开着拖拉机,唱着歌向伊犁克格达腊草原进军的壮观大场面,非常激动。张加毅还了解了兵团战士许多动人的故事。
作为一个有深厚艺术修养的导演,张加毅考虑如何给影片配上相宜的主题曲——画面十分宏伟壮观,主题曲是不是应该温情柔软一些、以形成强烈的反差呢?张加毅又注意到,当时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很高,但也时有头脑发热的现象。比如他经常听到一些口号:“拼命干,死了算”“15年超英赶美”等。张加毅觉得,战士的革命激情和冲天干劲,应该热情歌颂;那些极左的东西,却让他内心有一些反感。
与官兵们相处的日子,张加毅觉得自己听到了他们的心声,觉得只有把这种心声唱出来,才能激励战士们的斗志,也才符合美好的人性。于是他提笔写了起来:美丽的夜色多沉静……
张加毅把歌词交给田歌。年轻的田歌欣喜不已,40分钟后,田歌把张加毅叫了回来:“张导,词作家,来听吧!”田歌拿着提琴,用手弹拨伴奏着,轻声唱了起来,张加毅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他唱得非常动情,我当时也有点傻了,心想,现在是什么气候呀,我这词是写得软了一点。但是你田歌的曲要是写得硬梆一点,这日子不是也好过一点嘛!谁知道你这曲子比我这词还软。但是,确实好听。我说,再唱一遍。他又唱了一遍。我又说,再唱一遍……就这样让他唱了四五遍。他有点担心了,说张导,该你表态了,到底行不行?不行,就枪毙了,就算了嘛。这时候,忽然听到生产兵团的战士们在窗外喊:‘亚克西,亚克西!’原来他们一直在窗外听着,这时都鼓起掌来。这对我震动很大,我说:人民认可了……就在田歌的曲谱上写下:同意录音,张加毅。”
就这样,《草原之夜》成为《绿色原野》的主题歌。
但张加毅为这首歌几经挫折:反右时当了右倾对象,“文革”中被屡次批斗,说他写的是靡靡之音。数次被批斗时,他也曾这样想:“张加毅,别人都在喊:拼命干,死了算,你非要写《草原之夜》,活该遭罪!”乌云总会散去,“文革”结束后,创作者重见天日,这首一度被禁的歌重新被人们热爱和传唱。1985年,《草原之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教材,并称它为“东方小夜曲”。
让我们荡起双桨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每当这首由稚气童声唱出的歌儿响起,不止一代人,都不免心旌飘摇,神思穿越时光,情不自禁回到童年,回到上世纪某一段流金岁月。
《让我们荡起双桨》是新中国少儿歌曲的经典之作。它本是50年代一部儿童影片的插曲,但却脱离母体,独自留传了下来。1955年上映的故事片《祖国的花朵》,描写少先队员在北海公园的一次队日活动。北海公园是美丽的皇家园林,那时候,公园里已有了少年科技馆、少年水电站,所以,它是孩子们的乐园。每年春游、暑假或者六一儿童节,这里简直成了“红领巾”的天下,坐满少先队员的双桨船,回荡着孩子们的欢笑。这部片子和这支歌曲,正是当时真实情景的写照。
歌词作者乔羽还清楚记得,1954年4月16日,27岁的他正与恋人(后来的夫人) 谈恋爱,两人一起到北海游船。湖上泛舟、其乐融融的时刻,一船少先队员划了过来,孩子们说着笑着十分热闹。这个欢乐场面使乔羽突然间来了灵感,于是他将船靠岸,将身边的爱人冷落一旁,就在岸边一片草地上吟咏着,歌词一挥而就。《让我们荡起双桨》就这样诞生在北海公园。
乔羽还记得,录制这首歌时,北海公园封闭三天,专门供摄制组使用。但是又产生了一个问题,导演说没有游人,场面太假。于是工作人员纷纷扮起了游人,乔羽也自告奋勇。所以在电影里,与这首歌对应的画面中,还留有乔羽年轻时的影像。
作曲家刘炽在50年代的音乐创作中,占有重要位置。我们从《我的祖国》《英雄赞歌》《新疆好》等歌曲中能领略他的风采,《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他与乔羽再度携手的成功之作。
刘炽一生作品数量之多、质量之高、流传之久远,实属罕见。他的《翻身道情》《祖国颂》也广为流传,前者在70年代几乎是每台演出的必备曲,后者更成为主旋律歌曲之经典,以前每逢五一、国庆等盛大节日,全国人民都会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它。每次给重要国宾安排中央乐团的合唱,周总理都要点这首歌曲。从那个年代走出的人们至今还会哼上几句:“江南丰收有稻米,江北满仓是小麦,高粱红啊棉花白……”
刘炽还有大型作品如歌剧《阿诗玛》《白毛女》(曲作者之一)。很少有人知道的是,我国丧葬仪式上普遍使用的《哀乐》也出自他的手。
刘炽是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学生。他1939年考入延安鲁艺音乐系,迷上作曲,这时冼星海正负责作曲指导。很快,刘炽的才华脱颖而出:他的第一篇习作《陕北情歌》,冼星海在作业本上批:好。第二首习作是儿童歌曲《叮叮当》,冼星海批:很好。第三篇交了一首混声二部合唱《打场歌》,冼星海兴奋地在曲谱旁批道:“非常好,我希望它能在全国传唱!”从那以后,刘炽的音乐,在祖国大地飞歌60年。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诗一般优美的句子,“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配以梦一般的舒缓曲调,一般来说,听众都会倾向于这是一首幸福童年的赞歌,和“让我们荡起双桨”、“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一样,都是欢乐童年里难忘的歌曲。
但其实它是一首“红歌”,用于阶级教育的歌。因为开头一段优美快乐、悠扬婉转的旋律完毕,随着“那时候”的转折,曲调开始变得低沉、哀伤和悲愤起来,这时歌词也终于亮出了控诉旧社会的血泪主题:“妈妈没有土地,全部生活都在两只手上,汗水流在地主火热的田野里,妈妈却吃着野菜和谷糠。冬天的风雪狼一样嚎叫,妈妈却穿着破烂的单衣裳……”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往往和《不忘阶级苦》并列同唱。后者失传了,这首歌却还被人记着,被当作童年回忆谈起,甚至还被翻新了重唱,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歌词开头几句确实如一首独立的小诗,也得益于整首歌的曲调优美抒情。
这首歌发表在1958年《儿童音乐》创刊号上,由管桦和作曲家瞿希贤合作。瞿希贤曾坦言,当年她为管桦这首歌词谱曲时,纯粹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因为她觉得这不像歌词,更像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诗。瞿希贤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曲作者,那首气势雄伟的歌曲,“山连着山,海连着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歌词有力,合辙押韵,与《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大相径庭。瞿希贤的态度不是特别积极,只是因为当时管桦不仅是诗人、作家,更是她供职的中央乐团创作组的领导,瞿希贤不得违命。她捧着歌词反复研读,寻找灵感——或许正是因为这番工夫,才有了后来的成功。
瞿希贤曾说:“真想不到,一次奉命创作,居然会感动那么多人的心灵。”虽然带有那一时代特有的阶级斗争色彩,虽然歌词的主要部分充满了血和恨,但是人们依然把它视为抒情歌曲,在歌声中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岁月,他们都倾向于只记前面四句而把后面的血泪控诉忘了。近年,“黑鸭子演唱组”翻唱此曲,也只是反复吟唱首段“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那四句。老一辈熟悉此歌的人听起来觉得别扭,怎么就在开头几句打转,怎么不往下唱呢?后面才是此歌的主要内容嘛!而80后、90后的新生代却浑然不觉,他们认为“黑鸭子”版本就是一个完整的结构,虽然只有几句话,但已经勾勒出一幅童年画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