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秋分早霜降迟后面哪个四个字
针对黄河流域以北,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经时
针对黄河流域以南,是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节气都是同一天,但是各地温差有变化,这只是指大概时间,你像到闰年的时候,这个时间会偏差一些天
2. 电影第一书记,秋分早霜降迟的下一句是什么
电影第一书记,秋分早,霜降迟的下一句是秋分种麦正经时。这句话说的种植小麦的三个时节,秋分的时候偏早点,只有比较冷的地方才这个时候种植,而霜降的时候种植就晚了些,大部分地方都是寒露时候种植的。
秋分早霜降迟是我国民间流传的谚语,针对节气特点从而古人总结出来的规律。“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的意思是种麦的时间应当在寒露前后,这反应的是华北南部地区、黄河流域以南地区,气温下降较慢,则在寒露时节开始种植小麦。
3. “秋分早霜降迟”下一句是什么
01 寒露种麦正当时
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这是一句流传于华北南部地区的农谚,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秋分是一个比较忙碌的节气,秋熟作物这个时候有些已经收获了,有些也马上就要成熟了,所以到了秋分时节,农民都是非常忙碌的。古语有云“夏忙半个月,秋忙四十天”、“秋忙秋忙,绣女也要出闺房”,可见农民是相当忙碌的,就连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绣女也要出门来帮忙了。其实在秋分节气的时候,不仅要忙着秋收,还有秋播也要开始了,很多的作物也就要开始准备播种了。
在农村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不过农谚和俗语一样,都是有一定地域性的,并不是在国内每个地方都适用的。而这句俗语主要是在华北南部地区,也就是黄河流域以南的河南、安徽等地区。由于我国的地域辽阔,在不同地区的气候情况也是不同的,因此各地播种麦子的时间早晚也是有所区别的,所以各地所流传的俗语、农谚也是有所不同的。但是这些都是古人长期经验的总结,然后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准确性还是比较高的。
在黄河流域以北的河北、陕西等地区流传的俗语则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其意思是说在白露节气播种麦子还有点早,而到了寒露节气才播种又有点晚了,最好的播种时间是在秋分节气的时候。
在以上这两大区域种植小麦的时间会相差一个节气,那是因为在华北北部地区的气温下降较快,需要提前在秋分时节种植。而在华北南部地区则气温下降比较慢,所以一般都要推迟到寒露时节开始种植小麦。也有的地方说“寒露到霜降,种麦日夜忙”,在浙江地区则有“立冬种麦正当时”、“大麦不过年,小麦冬至前”等等说法。
其实关于小麦的种植时间,即便是在同一地区,但是不同地理环境种植时间也不同,比如“秋分种高山,寒露种平川,迎霜种地夹河滩。”,意思是说在高山地区因为冷的早,所以播种也要早一些,一般秋分就要种植小麦了。而平川地区冷得迟,到了寒露节气种植也可以的。在一些河滩地区,那推迟到霜降以后种植也不晚。
根据古人的经验,小麦种植是宜早不宜晚,俗话说“早谷晚麦,十年九害”、“麦子早下种,十年九收成”,当然了具体还得看当地的气候和天气情况。而且在播种冬小麦的时候还要掌握好深度,俗话说“二指浅,四指闷,种麦三指正当心”,小麦播种的最佳深度是3厘米左右,太浅了会影响种子吸水,而太深会让种子在出土时受到阻力而花费很长时间,并且在播种后要适度镇压,这样有利于出苗。
4. 农谚,“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和“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经时”哪个对呢
这两句农谚都是正确的,只是针对的地域不同。
就农事活动来说,秋分时节正是播种冬小麦的时节,因此有“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的说法。当然,这是指黄河流域以南的地区,而在北方则要提前一个节气,应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农谚的地域性,实际上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例如不同地区作物种类不同,播种、收获季节不同等等。浙江农谚:“麦黄种麻,麻黄种麦”,陕西农谚则为“麦黄种糜,糜黄种麦”,这是作物因地域而不同。
华北农谚“七金、八银、九铜、十铁”,“秋收不耕地,来年不能定主意”,这是反映北方冬季休闲、一年一熟耕作制的,在南方就不是这样,浙江农谚“草子种三年,坏田变好田”,“烂冬油菜旱冬麦”,反映浙江地区冬季不是种绿肥,就是种大小麦、油菜以及蚕豆、豌豆等,很少休闲,更没有七月八月就耕地准备过冬的。
(4)电影第一书记秋分早霜降迟的下一句是什么扩展阅读
虽然在播种期上这两句农谚反映了地域的差异性大,但在许多农谚里,尽管地区不同,条件不同,却都有类似的说法。如大豆的“干花湿荚,亩收石八”,南北各地都这样说;浙江农谚“割麦如救火”和华北农谚“麦收如救火”一样。
在浙江、苏北等地都有同样农谚:“六月不热,五谷不结”,“有钱难买大肚黄”等等都是普遍性的农谚。其所以这样,是因为它们反映了作物的生物学特性。
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是它本身遗传性的表现,其所要求的环境条件、栽培原理往往是具有共同性的,还有一些基本原理相同的栽培环节如深耕、增施肥料、中耕培土等,反映在农谚上也大体一样。
比如华北、陕西农谚“种田不上粪,等于瞎糊混”;苏北农谚“不施粪,瞎胡混”,浙江农谚“种田无师叔,只要肥料足”;以及华北农谚“锄头有三分水”和浙江农谚“旱来锄头会生水”等等,意思都一样。
不论地域性和普遍性,就其表达形式的类似来看,说明当初某条农谚可能发源于某一地区,随着传播开去,各地就按照自己地区的特点(如作物的、耕作制的、季节的、口语习惯等)予以变通,最明显的如播种期,几乎“××早,××迟,××××正当时”成为各地农谚的共同表达公式了。
5. 电影中第一书记说秋风早,霜降迟
在电影(第一书记)中!这句话是由男演员杨立新饰演的沈浩刚到小岗村任职第一书记时面对村民质疑时说的!原句是秋分早,霜降迟,寒露三天种麦正当时..!!
6. 秋分早霜降迟的下一句是什么
秋分早霜降迟的下一句是
寒露种麦正当时
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这是一句流传于华北南部地区的农谚,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秋分是一个比较忙碌的节气,秋熟作物这个时候有些已经收获了,有些也马上就要成熟了,所以到了秋分时节,农民都是非常忙碌的。古语有云“夏忙半个月,秋忙四十天”、“秋忙秋忙,绣女也要出闺房”,可见农民是相当忙碌的,就连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绣女也要出门来帮忙了。其实在秋分节气的时候,不仅要忙着秋收,还有秋播也要开始了,很多的作物也就要开始准备播种了。
在农村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不过农谚和俗语一样,都是有一定地域性的,并不是在国内每个地方都适用的。而这句俗语主要是在华北南部地区,也就是黄河流域以南的河南、安徽等地区。由于我国的地域辽阔,在不同地区的气候情况也是不同的,因此各地播种麦子的时间早晚也是有所区别的,所以各地所流传的俗语、农谚也是有所不同的。但是这些都是古人长期经验的总结,然后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准确性还是比较高的。
7. 电影第一书记中台词“秋分早霜降迟”后一句是什么
在电影(第一书记)中,这句话是由男演员杨立新饰演的沈浩刚到小岗村任职第一书记时面对村民质疑时说的话。
原句:
秋分早,霜降迟,
寒露三天种麦正当时。
《第一书记》是由陈国星执导,杨立新、徐帆、何冰等人主演的一部主旋律影片。于2010年7月在中国大陆上映。
影片讲述了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沈浩,克服种种困难,带领小岗村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故事。
(7)电影第一书记秋分早霜降迟的下一句是什么扩展阅读:
剧情简介:
电影第一书记讲述的主人公叫沈浩,沈浩出生于安徽省萧县圣泉乡孙秦庄行政村,组织派他到安徽省小岗村挂职锻炼,任第一书记。
2004年到小岗村工作以来一直为小岗村的发展兢兢业业,沈浩到任后,先是搞来了50万为村里修了路,然后又弄来钱给每户村民盖了房子,接着又弄来了钱,每户发放2万元补助。
接着就是拉项目,找投资,搞土地流转。在桥梁成功横跨京沪铁路线的一瞬间,我们情不自禁地为小岗村喝彩,也为沈浩的不懈追求喝彩!
沈浩在小岗村一干就是六年,六年中,真正展现了一个真正的人民公仆的形象。他从来不以一个省派干部的姿态去面对村民,不摆官架子,不说官话,每件事他都身体力行、不辞辛苦。
沈浩为了做工作,曾被人打过。六年中,有辛酸、有委屈、有孤寂、有思念,他从不抱怨,从未退缩,他,经受住了风吹雨打,日晒雨淋,最终实现了为小岗村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夙愿。
8. 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荞麦正当时的意思
这句话说的是种植荞麦的三个时节,秋分的时候偏早点,只有比较冷的地方才这个时候种植,而霜降的时候种植就晚了些,比较暖和的可以这个时候种植,大部分地方都是寒露时候种植荞麦的。
由于我国的地域辽阔,在不同地区的气候情况也是不同的,因此各地播种荞麦的时间早晚也是有所区别的,所以各地所流传的俗语、农谚也是有所不同的。
在黄河流域以北的河北、陕西等地区,所流传的关于种植荞麦的俗语则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荞麦正当时”,意思是说在白露节气播种麦子还有点早,而到了寒露节气才播种又有点晚了,最好的播种时间是在秋分节气的时候。
一、《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谚语实例
1、秋分日晴,万物不生。
秋分当天如果是大晴天,或者是秋分当天没有降雨,那么接下来就会有很长一段时间不会降雨,也就是说会在冬季出现旱情,因此有了“万物不生”的说法,有些地方也说成是“秋分天晴必久旱”。
2、秋分前后必有雨。
在北方的辽宁地区一直有着这个说法,说的是在秋分前后这段时间,一般都会有降雨天气。在河北那边也有类似的说法“秋分秋分,雨水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