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电影紫日推荐词150字
电影《紫日》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2000年,导演冯小宁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而拍摄的。是其“战争与和平”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本片荣获美国夏威夷国际电影节大奖。是少数我看过几遍并且认为可以收藏多次欣赏的电影。战争给主角带来的伤痛,主角彼此间的包容关爱。导演对《战争与和平》这个主题的刻画的真实感人。
《紫日》三个二战时或敌或友的国家的普通而具代表性人物在那一时期的故事,真实,深刻,感人。每个人在战时的经历,他们的伤痛。即使对对方的国家有着恨,也最终和平的相处着。结尾的反转更是加深影片的主题。不要战争,为求和平。太阳应该是温暖明媚的,不应该被鲜血沾染。
Ⅱ 电影推荐词怎么写(送鸡毛信)
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在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获奖。1955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荣获优胜奖,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儿童团团长海娃在给张连长送鸡毛信的途中遇见鬼子,并与鬼子机智斗争,最后诱敌负伤、完成任务的故事。影片以生动细致的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坚贞顽强、机智勇敢的抗日小英雄海娃的艺术形象。影片从内容到形式都很注重儿童情趣。片头字幕像一本连环画.一页一页揭过,使少年儿童观众像翻看连环画一样亲切。每一片断的开头,也模仿连环画的说明写上字幕,对背景、环境、人物心情做出说明,用生动诙谐的旁白道出,强烈地抓住了少年儿童观众的注意力,适合少年儿童价值观的养成!
Ⅲ 优秀电影推荐作文
我以《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为例子为你写推荐词,请你参考吧:
众所周知,法国的艺术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法国电影也是如此,在奥斯卡评选的历届最佳外语电影中,法国电影史获得奖项最多的。
美好的电影总让人怀念,或一个动人的场景,或一句经典的独白,或一段优美的旋律。在众多的音乐电影中,《放牛班的春天》我相信是其中最为令人印象深刻的一部。看过这部电影的人,每当回首,记忆中的点滴便会奔涌而至,优美旋律中一位内敛、严谨富有爱心的教师,一群才华横溢却被人离弃孩子便会浮现在你的眼前。
影片在两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的对话中展开,皮埃尔和派皮诺翻开已故老师马修的日记,尘封的回忆又将他们带回了当年的池塘之底,那个让他们差一点放弃尊严,丢掉方向的学校。
马修是一位事业上并不成功的音乐教师,他带着前途的迷茫来到了这所学校,心情糟到了极点。但马修却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他不满于池塘之底中校长的“行动——反应”的教育观念。在他眼中,所有的学生都是优秀的,或都有其优秀的一面。
池塘之底的学生大多是问题家庭中的孩子,他们自暴自弃,顽固不化,自大中透露着绝对的自卑。他们恶劣行为的背后其实是一颗永远在闪避的弱小的心灵。但命运似乎并未放弃他们,在一成不变的生活中,马修的出现让他们找到了方向。
有人说,音乐能化解世间的一切痛苦。皮埃尔透过音乐,让自己的心灵逐渐的放开了。派皮诺也不再是那个永远盼着星期六到来的孤儿了。但,生活告诉我们的不全是幸运。马修的真诚在一个固化的体制下只能是悲剧。悲剧后的希望却又是生活的另一面,最终他带走了孤儿派皮诺,让他不再孤单,他留下的是一群孩子的不灭的希望。皮埃尔渐渐走出孤僻的阴影,在家人的关怀下成功的走上了音乐之路。
龙应台曾经这样说过: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后的重逢。多年以后派皮诺和皮尔埃的相遇,让他们共同开启了回忆,而数年之前,正是命运的安排,让马修和一群有着音乐天分的孩子相遇了。相遇,就是一生,相遇,就会不忘。
简单的故事,可爱的角色,真诚的相待,天籁般的声音。我想,这就是《放牛班的春天》带给我们的美好吧。
Ⅳ 电影的推荐词怎么写
首先就要告诉大家,这部影片的名字另外要说明这部影片的看点,你认为的亮点有哪些。
其次,并说明这部片子属于什么类型的片子也可以通过电影里面的明星作为引入。
最后,你可以写一下你对这部片子的评价
Ⅳ 电影推荐语怎么写
电影推荐语,就是要介绍一部影片
你希望这部影片得到更多的人关注,首先就要告诉大家,这部影片的名字
另外要说明这部影片的看点,你认为的亮点有哪些,
并说明这部片子属于什么类型的片子
也可以通过电影里面的明星作为引入(因为很多人看电影也是因为明星效应才看的)
最后,你可以写一下你对这部片子的评价
Ⅵ 如何形容一部电影很好,推荐别人去看
我觉得 以时间为节点、以地点、人物、经过、结果为依据来讲述这部电影 ;比如我最近看的美国的一部电影《绿皮书 》它是真实的故事改编 讲述的是一位黑人在美国巡逻演奏遇到各种重重困难白人司机过关斩将的一个故事 ,反观中国,简直就是一个安乐所! 故事发生在当代的美国 讲述的是一个黑人演奏家和他的白人司机在美国从北至南。经过各个演奏会场 黑人能住的场所需要根据绿皮书上的提示选择 不然就会遭到美国的警察袭击甚至还贴出了黑人在太阳落山之后不能外出的警示 黑人不能在高级餐厅用餐 上洗手间 反映了黑人在美国的地位非常的卑微 即使你是一个非常出名的演奏家 也没有得到特殊的待遇 即使黑人演奏家遭受了各种不平等的待遇 他还是坚信 终有一天他们能够改变现在的局面 改变人们对他们的普遍看法 深邃的黑暗总会迎来黎明的曙光! 希望你会喜欢
Ⅶ 如何推荐一部电影
首先,你自己得对这部电影有深刻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感受。这是你向别人推荐一部电影的首要前提,自己都不理解或者说是没有深刻感受的电影又怎么能够向别人介绍清楚呢。
电影,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的影像画面,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现代艺术,也是一门可以容纳戏剧、摄影、绘画、动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
电影是一种视觉艺术,用于模拟通过录制或编程的运动图像以及其他感官刺激来交流思想,故事,感知,感觉,美丽或氛围的体验。电影一词是电影摄影术的缩写,通常用来指电影制作和电影业,以及由此产生的艺术形式。
电影是由特定文化创造的文化文物。它们反映了这些文化,进而影响了它们。电影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是大众娱乐的来源,也是一种教育公民的有力媒介。电影的视觉基础赋予了它传播的普遍力量。
Ⅷ 看一部好的电影,写一篇推荐稿,450字,使用于初中的
当幸福敲门的时候,你会不会去开门?
A 开门 B 不开
在一个阳光不算太灿烂的下午,在一个容纳了上百人的教室里。观看了威尔史密斯的《当幸福敲门的时候》。我静静的观看,默默的泪流。
这,也是我的生活吧?
故事的剧情很简单,史密斯作为一个医疗器械推销员,长久的卖不出一天机器。数月的房租,高昂的停车罚单,孩子的赡养以及学费,妻子的抱怨……和所有小人物一样,他面对着一个“钱”字带来的各式各样的压力,不堪重负,疲惫不堪。
然而他依然努力着,努力着……
尽管看不到哪怕一点出路。
“嘿,亲爱的,总会好起来的,很快。”他总是对妻子说着这样的话,一次又一次,尽管“很快”遥遥无期,就算妻子已经不厌其烦,他依然坚持这样说着,一遍又一遍……
这或许是他对自己说的话吧?
影片中有很多个镜头让我感慨,其中一个镜头是他将儿子送到一家中国人开的幼儿园中。在幼儿园的墙壁上的英语“幸福”(happiness)一词对那个中国老师说“我说过多少次了,上面的那个Y应该改成I,你什么时候才能明白?”
这个看似平常的细节却蕴含了主人公追求幸福的心理,在英文中Y的同音词是Why,为什么的意思。蕴含了幸福为什么是你的?这样的意思。而主人公一再要求改成I(我)就是想把幸福改成是我的!这样的意思。可惜幼儿园一直没有改,因为和他对话的那位中国老伯不懂英语。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幸福”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写出来就能得到的。
幸福是要行动的,是要自己争取的。
在下一段故事中主人公在推销医疗器械的路上看到了一位开跑车的年轻人从自己身边走过,他看着人家的跑车羡慕不已。于是他上前对于人家说“我只问你两个问题:1.你是做什么的。2.你是怎样做到的。”
年轻人告诉他“我是一名股票经纪人,只要对数字敏感的人都能胜任。”
就是这么一句话,让只有高中学历的主人公看到了希望。他从应聘实习生开始向股票经纪人这样一个看似高不可及的目标看齐。连他的妻子都讽刺他“你问什么不说去应聘当宇航员?”然而他没有放弃,哪怕是当他知道在此之前必须经过六个月没有薪水的培训,要经过一系列残酷的竞争并且只有1/20的机会的时候。
“我找到了一份好的工作。”当他不得不因付不起房租而搬离的房子的时候。
“我们来走个时光机器的游戏。”当他连汽车旅馆都住不起,只能睡在地铁站的厕所里的时候。
“你快乐吗?你快乐我就快乐。”当他面对着一脸茫然的儿子的时候,他是一个好父亲,尽职尽责的。
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认准了就勇敢的去做。自己很痛苦却让家人感觉到温馨,这是一个男人,一位父亲,每一个想成功的人必备的。
我坚信要拥有这样的品质,我的品质。
在这里有几个很有趣的情节,第一个是为了成为一名实习生,主人公居然和公司各高层同坐一辆出租车,还在上面玩起了对方感兴趣的魔方。这不禁让对方对这个只有高中学历的黑人小伙流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个镜头就是主人公承诺带儿子去看球赛,并机缘巧合的和一位CEO一同前往(实际上应该是他故意安排的)球赛期间当他向对方提出自己的理财计划的时候被对方拒绝的。这个看似千载难逢的机会变得一无是处,之前的努力看似付之东流。不过转折点是,在球场的VIP位置中主人公居然意外的认识了几位高收入的同龄人,这些人后来不但成为了他的朋友,更成为了他的第一批客户。这正印证了中国的一句古话“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也说明了也许在经过很多艰辛的努力之后,结局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美好,不过不要灰心,不用丧气,因为付出总有回报,努力总有收获。更好的明天也许就在这个暴风雨的夜晚过后。
在那个风吹雨打的夜晚,又有几个人能追备好了已经即将到来的阳光明媚的早晨呢?
最后,主人公终于成功了,是的,他得到了那个股票代理人的位置,他做到了。这似乎是所有人都能预料到的结局,然而当主人公站在人流拥挤的马路上泪流满面,情不自禁的为自己鼓掌的时候。观众们也已经热泪盈眶,不由自主的为他鼓掌,这个命运坎坷的年轻人终于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东西,在他付出艰辛的努力之后。而观众所给他的热烈的掌声,何尝不是在为自己鼓掌呢?在我们经历生活的洗礼终于迈向成功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需要给自己报以热烈的掌声呢?
当幸福敲门的时候,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题目。因为当幸福敲门的时候,也许是无声无息的,当幸福敲门之前,也许痛苦,悲伤,挫折,失败已经无数次敲响了你的心门。然而当幸福再次敲门的时候,你还敢开吗?
当幸福敲门的时候,你会不会去开门?
A 开门 B 不开
A,开门。
开门吗?不一定幸福哦?也许是痛苦,挫折,失败等等等等一系列让你承受不了的东西哦。
B,不开。
然而幸福也许就在门外,你不打算开门吗?你不打算迎接自己的幸福吗?
这道单选题只有两个答案,做题的人永远只是你自己,A或B,你必须选择。
开?还是不开?
(这是我的作文,获过奖的,你参考下,直接拿走也行,不怕被老师发现的话)
Ⅸ 阿凡达推荐词!!!!!!
转载一篇文章
Mtime:大梦成真——卡梅隆制造《阿凡达》的14年
14年前的一盆冷水
高中时代的卡梅隆,便爱提笔写下脑中那些发生在遥远星系的故事。在看过《星球大战》之后,他和两个朋友合写了一个名为《异种》(Xenogenesis)的剧本,并说服当地的牙科医生资助2万美金拍摄了一支12分钟的片段。那是1978年,卡梅隆希望能用这个短片吸引到好莱坞投资,让他能够拍摄一部自己的《星球大战》。然而,这次尝试却失败了,卡梅隆只得暂时收起自己的念头。
之后17年过去,随着《异形2》、《深渊》、《终结者》、《真实的谎言》在全球范围创收10.1亿美金,这个越来越会“烧钱”和“挣钱”的导演又开始盘算起那个最初构想的星际故事。
1995年春,一篇82页的早期剧本成形了;一名瘫痪的军人来到遥远的名叫“潘多拉”的星球上……这便是《阿凡达》的故事雏形。卡梅隆兴奋地将这个拍摄计划放在了《泰坦尼克号》之前,并在他自己的特效公司“数字领域(Digital Domain)”额会议上陈述了关于《阿凡达》的构想。然而,他立刻就被告知,以当时的电影技术根本不可能实现他完成这部电影的理想要求。这对卡梅隆犹如当头一盆冷水,这位完美主义者只好悻悻地收起手中的剧本,转而投身去重建一艘名叫“泰坦尼克号”的沉船和世界上最大的室内泳池。
泰坦尼克号后的新起点
1997年,《泰坦尼克号》问世后成为有史以来最卖座的电影,在高额的票房之外,还囊括了多达14项的奥斯卡提名和11项奥斯卡奖,巨大的成功给了卡梅隆更大的施展空间。人们兴奋地期待着他下一部开拍的影片,这时他却销声匿迹了。接下来的十个年头里,卡梅隆几乎淡出了公众的视线。可有谁知道,他对《阿凡达》的执着和对技术的探索其实从未停止过?
在《泰坦尼克号》之前,卡梅隆曾为环球影城主题公园拍摄了一部名为《终结者2:3-D版越空之战》的影片。这部影片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严格意义上讲,这并不单纯是一部3-D电影,而是一个由真人互动游戏、舞台表演、3-D(其实是4-D)电影组成的娱乐项目。不过,也正因为它不止是一部电影,所以它也不能简单地在一般的3-D或4-D影院放映。世界上只有美国和日本的三个环球影城能看到这个娱乐项目,这也导致它在影迷中的知名度远远不如卡梅隆的其他两部《终结者》。然而,摄制这部影片的过程却让卡梅隆瞄准了一项会改变未来的新技术:3-D。卡梅隆认定只有3-D立体的画面才能达到他想要呈现的《阿凡达》世界的效果。
潜入水底检验新系统
然而即便是在十年前,3-D技术也远未成熟,观众们带上红绿镜片观看立体影像,时间一长便会感到头晕。卡梅隆明白这是他要为《阿凡达》攻克的第一道技术难关。于是。两个月后,和他合作过《泰坦尼克号》的水下摄影师文斯.佩斯(Vince Pace)收到了一张从洛杉矶飞往东京的头等舱机票。在东京的索尼高清摄像机研发部,文斯见到了卡梅隆。在接下来的3个月里,他们和索尼的工程师们一起,着手改进一种新型的、轻便的3-D立体摄像系统。他们做到了,当时卡梅隆的第一个念头是将它先运用于拍摄一部关于火星的影片,甚至打算坐航天飞机来完成这项拍摄。不过在这之前,为了检验这套系统,他尝试将用于非常有考验性的水下摄影,结果便是有了之后两部IMAX 3-D的深海纪录片《深渊幽灵》和《深海异形》。
也就是这时候,彼得.杰克逊的维塔工作室在《指环王2》中创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角色“咕噜姆”,罗伯特.泽米基斯在《极地特快》中运用的“表情捕捉”技术也启迪了卡梅隆——通过捕捉真人的表演已经可以让计算机生成的CGI角色达到高度的拟真。他的思绪一下子从火星直接飞到了更遥远的潘多拉星上。这个技术狂人敏锐地判断出他可以改进这些成型的技术,再将他的3-D摄像系统与之结合发挥魔力,创造出《阿凡达》的世界。
半分钟引来两亿美元
2005年春,虽然3-D银幕在美国的普及率尚不理性,但卡梅隆看准3-D已经是大势所趋,时机已经成熟。他首先找到因他转了个满钵的二十世纪福斯公司,希望对方掏出一点钱来(几百万美金),让他可以拍摄30秒的片段验证他的想法。5个星期后,这支片段拍完了,特效部分是由卢卡斯的工业光魔来完成的。效果如同卡梅隆所预期的,他很顺利地打动了福斯公司的高层们,又得到了1.95亿的资金。
当时,卡梅隆手头已有另一项拍摄计划:把日本科幻漫画《铳梦》改编成电影。由于《阿凡达》和《铳梦》会使用几近相同的技术来完成,卡梅隆打算同时推进这两部影片,并以“计划880(Progect 880)”的神秘代号来掩蔽《阿凡达》项目。这之前,卡梅隆那篇82页的早期剧本已经在网络上流传多年,当《阿凡达》被重新提上日程时,网上的剧本也随即被删除。《阿凡达》项目随之浮出水面,卡梅隆选择把《铳梦》押后,正式开始制作《阿凡达》。
创造语言打造新世界
28年后,50岁的卡梅隆终于如愿以偿,得以实践他22岁时的宏大梦想——打造一部足以匹敌《星球大战》的科幻史诗。不过,光靠最初82页的剧本,离形成一部电影还有很远。要让《阿凡达》里凭空想象出的世界真是可信,他需要各个领域的专家来帮助他丰富和完善各种细节。
2005年8月,卡梅隆首先写信给南加州大学教授保罗.R.弗洛莫(Paul R.Frommer),请他为剧本里的潘多拉星居民“纳美人”(Na'vi)创造一套完整的语言体系。弗洛莫在十三个月之后交出了一本小册子,里面全是他创造的外星词汇。卡梅隆一面让弗洛莫去教演员们开口说这门从未有人讲过的语言,一面开始根据这本词典来命名潘多拉星上的生物。
他又请来了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植物学系主任朱迪.霍尔(Jodie Holt)为他创造的植物描绘出以科学为依据的细节。他还聘请了一位天体物理学家、一位音乐教授和一名考古学家来设计潘多拉星的大气密度和一种三声阶的异族音乐。这些最后则由一组人编撰成了一本厚达350页的“潘多拉网络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套完整的生态和文化。
直到2006年4月之前,卡梅隆一直埋头在剧本的完善上。2006年8月,维塔工作室签约加入,与卡梅隆的“数字领域”联手制作《阿凡达》。与卡梅隆合作无间的特效大师斯坦.温斯顿也参与进来,帮助卡梅隆进行片中元素的视觉化设计。
12.18共同前往潘多拉
在卡梅隆的设想中,《阿凡达》不仅仅是要讲述一个前所未闻的故事,更要呈现一个超越想象的世界。这个完美主义者耗时整整4年和世界最顶尖的CG工作者们努力把这个世界打造成足以乱真的3-D立体幻境,而这一切,在今年12月18日就将得到全球观众的检验。《阿凡达》能否将观众于银幕的距离缩到最短,开辟一个全新的视界,且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