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推荐 > 2016国产电影成本

2016国产电影成本

发布时间:2022-06-30 00:10:11

⑴ 中国电影制作成本详细

电影的成本不仅包括导演,编剧,摄像,演员,场景,拍摄,后期,食宿行等的费用,而且包括市场营销及宣传的费用,通常市场营销及宣传费用等于拍摄费用或1/2的拍摄费用。

每部电影根据概念和要求的不同,可以分为小成本电影,中型制作电影,和大制作电影。小成本电影基本在1000万人民币以下,中型制作电影成本基本在1000-8000万人民币左右,大制作电影成本在8000万元以上。

国产小成本电影代表作《失恋33天》(约900万人民币,不含宣传费用),国产中型制作电影代表作《人在囧途之泰囧》(约3000-4000万人民币,不含宣传费用),好莱坞大制作电影代表作《阿凡达》(约6亿美元,不含宣传费用)。



(1)2016国产电影成本扩展阅读:

剪辑技巧

1、切入切出

这是电影中最常用的一种镜头转换方法。即是不加技巧地从上一镜头结束直接转化到下一个镜头开始,中间毫无间隙。称为切。

2、淡出淡入

也称电影画面的渐隐、渐显。画面逐渐变暗,最后完全隐没,这种方法叫做淡出或叫渐隐。相反,画面逐渐由暗变亮,最后完全清晰,这个镜头叫做淡入,也叫做渐显。

3、划入划出

也是电影中镜头转换的一种技巧。有时用一条明晰的直线,有时用一条波浪型的线等从画面边缘开始直、横、斜地将画面抹去,叫划出。代之以下一个画面,叫划入。


⑵ 2016十大亏损电影出炉,什么是压垮国产电影的最后一根稻草

016年虽然已经过去,但影视行业的多项年度盘点才刚刚开始,比如,近日新鲜出炉的2016年度电影票房。从各项数字来看,2016年电影市场遇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不仅去年初许下的600亿票房目标远未达成,甚至连年度票房增长率都未能突破5%。日前,有媒体根据去年电影行业的多项数字,总结出了年度亏损最多的几部电影。从这份表格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去年电影市场的亏损数字从数千万到数亿元不等,而其中亦不乏大制作、大导演、重磅明星加盟的影片。何以这些曾经的“票房灵药”惨变“票房毒药”?而除了票房之外,发行、营销渠道是否也应背负亏损的锅?去年票房亏损的原因究竟在哪里?高成本动画?观众不买账从这些电影中,首当其冲的一类就是以《摇滚藏獒》《小门神》和《精灵王座》为代表的高成本动画电影。这类电影都打着画面精良的旗号,将大把制作费用投入了前期的制作公司。无论是由美国好莱坞团队斥资6000万美金打造的《摇滚藏獒》,还是由7000万人民币支撑了三年漫长制作期的《小门神》,在这些漂亮的投资数字背后都是后期上映时巨大的回本压力。然而,国内观众却似乎并不愿意为这类电影买账。几部高成本动画电影在上映后,无一不是票房低迷,最终惨淡收场。如此低回报率的影片,也就注定了前期高昂的制作费用付诸东流。重金并没有砸出水花,亏损也是在所难免。合拍科幻动作片:披着“洋”皮的国产片而另一类在中国电影市场遇冷的就是中外合拍的科幻动作片了,前文榜单中出现的《勇士之门》和《蒸发太平洋》都属于这一类型。这类电影在投资、演员、上映地区等方面通常是由中外联合,电影类型无一不是故事格局大、后期特效要求高。然而这类中西合璧的产物却在中国电影市场上显得水土不服,东方元素与西方科幻的结合差强人意、缺乏诚意,观众自然不买账。《勇士之门》预算4800万美元(折合约3.3亿人民币),然而国内上映后票房仅有2283万,净亏损预估超过3.2亿。《蒸发太平洋》票房收益3500万,但和900万美元(折合6000万人民币)的投资相比,也损失了至少3700万。对赌or保底?投资与票房的较量近年来的国产电影市场,出现了“对赌”和“保底”两项新发行策略。“对赌”往往是资本市场的概念,在电影行业里又被称为“保底发行”。所谓“保底发行”,即制片方与发行方在影片上映前签订的一个对赌协议。根据协议,双方确认一个数额,无论影片票房最终是多少,制片方都能提前锁定一笔高额收益,而发行方则在实际票房超出这个数额的部分,优先获得额外收入。不过,保底发行虽然赢面大,但也是具有极高风险的,一旦失败,也需要承担巨额亏损。《梦想合伙人》就是因保底亏损的一部典型代表。该片由一众明星出演,然而上映后却因口碑不佳,最终仅获得票房8100万(投资方分账约3000万)。这样一来,为这部电影花了3亿保底的福建恒业影业就损失了一大笔钱。据悉该片电影投资9000万,预估净亏损6000万。同样因保底而惨遭亏本的还有《叶问3》。该片制作成本和发行等费用共计约3亿,保底票房为10亿,然而最终却仅收获了8亿票房,因此保底失败的快鹿投资集团将承担巨额亏损。此外,《叶问3》上映期间还爆出了虚假排场(锁定座位、幽灵场等)的黑幕,涉及虚假票房3200万。因此《叶问3》到底亏损了多少钱,除了投资方心中有数外,外人恐怕无法算清这笔糊涂账。古装武侠IP:市场尽失,春天不再曾经风靡一时的古装武侠电影,近年来逐渐失去了其在电影市场的地位,《三少爷的剑》票房滑铁卢就是最好的证明。这部由博纳和尔冬升打造,原著为古龙的大IP电影,上映之后却因口碑不佳,最终票房收益不足1亿,净亏损达6300万。而另一部同样命运的是《封神传奇》。这部由中国星主控,博纳、阿里巴巴、爱奇艺等联合投资的影片,虽然众星云集,但无奈观众对这类噱头大却不会讲故事的电影早已失去兴趣,上映后口碑欠佳也是可想而知了。最终电影票房仅以2.84亿草草收场,投资方能获得分成约1.1亿。如果成本按4亿算,净亏损达2.9亿。意外亏损:李安效应失灵、主旋律没市场李安的年度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意外反响不佳,最终以3093万美元的票房成绩收场。虽然李安这面金字招牌在国内的影响力非同凡响,上映后在豆瓣和时光网的评分分别达到了8.6和8.0,但该片在美国本土的口碑欠佳,IMDb评分只有7.2分,烂番茄新鲜度45%。因此在最终的总票房上,美国市场仅收益174万美元,占总票房的5.6%。海外已经在中国两岸三地、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墨西哥、丹麦、挪威等地上映,票房2919万美元,其中中国内地1.63亿元。另一部反响不佳的影片是去年代表中国参加奥斯卡外语片竞选的历史大片《大唐玄奘》。这部影片在题材上贯彻了中央“一带一路”的主旋律,主演黄晓明也凭这部片连续获了意大利中国电影节和长春电影节两个影帝。然而观众却对这类题材兴趣不大,豆瓣评分仅有5.2,票房也只有3300万,这让投资过亿的中影集团亏损预计达到8800万。贺岁档:口碑票房双扑街眼看2016票房目标无法达成,不少人将目标盯紧了年底的贺岁档,期望能最终发力,让惨淡了一年的票房迎来最后一次爆发。然而即便是祭出了国师张艺谋的大旗,《长城》依然没能让去年的电影大盘起死回生。不仅如此,贺岁档上映的四部大片还尴尬“领衔”了年度票房亏损榜。贺岁档集体亏损的首要原因,就是票房低迷造成的低回报率。以《长城》为例,预算为1.5亿美元(约10亿人民币),如果仅算国内票房,要达到近26亿才能回本。然而目前上映三周,票房才刚刚突破10亿,远未达到预期。《铁道飞虎》也面临同样的窘境。这部主打精美特效制作的动作喜剧,前期投资成本高达2.5亿,加上后期营销、发行等费用,总投资约3亿。虽然微影时代总裁林宁曾信誓旦旦给《铁道飞虎》保底8亿票房,不过目前已上映2周,而且经过了圣诞和元旦两个假期后票房尚不足6亿,日后若要完成这8亿目标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亏损的另一方面原因则是来自电影口碑的集体扑街,无法激发观众贡献票房的意愿。无论是万众期待的《长城》,还是明星云集的《摆渡人》,又或者是成龙领衔一众鲜肉的《铁道飞虎》,上映后豆瓣评分均在5分以下。而唯一一部有口碑的《罗曼蒂克消亡史》却又因为其题材太过文艺、宣传缺少热度、排片率低等原因,大有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之嫌。因此,《罗曼蒂克消亡史》总投资在1.5亿,最终票房落在1.19亿,亏损高达1亿。综上而言,去年电影市场的大范围亏损与影片类型、天价投资额、保底分账形式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影视行业表面看似风光无限,不断有资本涌入,然而从这些亏损数字背后却也看到了市场的残酷。若单从票房的角度看,观众逐渐回归理性、明星效应不断减弱、恶意炒作难以吸引眼球,因此,相较于五花八门的炒作和营销途径,拍一部真正好看的电影或许才是提升票房的正途。

⑶ 国内播出一部动画电影的成本有哪些

我们发现,一部每分钟投资超过3000元人民币的动画片,无论质量多好,题材如何,都很难在国内收回制作成本。目前国内电视台对于国产动画片的买片政策,十分不利于国产动画的投资者。例如一部11分钟的动画片,如果在全国100家电视台发行,每家电视台每分钟平均支付30元人民币的播放费用(这在实际操作中其实是不可能的)播放权全部卖掉,并足额支付的话,方能收回成本。各位很清楚这其中的困难和艰辛。可以想象,3000元一分钟的动画片尚且如此,八九千元的片子呢?有人会说,我们可以从相关产品上收回投资,我们经过论证和计算发现,确实存在这种可能性,但是,这种情况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片子的总长度不能低于208集,因为任何相关产品的运作,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生产和宣传期,而动画片在各地方电视台播放也有一个时间差。片子的长度不足,就不会给经营人员提供足够的运作时间,而运作时间不足,就无法将经营活动顺利进行下去。我们目前的投资规模是否能允许策划长达208集的动画长篇,成为了动画片市场化运作的瓶颈之一。同时也成为我们策划时主要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就谈不上动画片的市场化经营,更谈不上动画精品的制作。这个问题不重视,我们辛苦制作出的片子,就只能是无法收回成本。我们认为,不考虑市场的动画片,在目前情况下看,就不是好动画片。只有动画片的投资人,真正能利用动画完成经营的良性循环,国产动画片才真正能得到发展。

国产动片市场简介:

国产动画片在国内电视台的播放,按国家广电总局的要求,是享受政策倾斜待遇的。然而,近年来,随着电视收视率的争夺日趋激烈、主管部门监察调控失衡。各地电视台对于国产动画片的播放倾斜政策几乎已不复存在。全国每年动画片播出量约需30000分钟,但是,国产动画片年实际制作量不足6000分钟,巨大的供需失衡导致地方电视台“名正言顺” 的采取一些特殊手段钻空子超比例播放进口动画片。

直接导致地方电视台选择进口片的原因有以下3点:

1. 进口动画片可选择的余地大,整体制作水平高。(收视率有保障)
2. 购买价格极低,进口动画片全国电视播放版权费不足10000元人民币/集。
3. 广告商在广告运作上相对容易。

电视台的这种选择直接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

a) 制作公司利用资金优势大量发掘和演绎中国内容动画题材,导致国内动画公司的投资无法及时准确和安全的用于中国传统题材动画片的制作。

b) 由于进口片在国外已经收回成本,为了尽快占领中国市场,国外制片商不惜以低于国内动画片成本发行价几倍的价位倾销播放权。

c) 国外制片商在占领一定市场份额之后,将动画节目整合成为固定的电视栏目,彻底而又长期的播放自产进口动画片。(当然,这种运作是以国内文化公司的面目出现的)

目前,国内电视台买片价格(国产片)已经一降再降,达到平均不足30元/分钟的历史新低。形式特别严峻的是,真正购买国产动画片的地方电视台已不足100家了。在这种市场条件下,即使一部动画片在各个城市同时发行出去(操作上可行性不强),可以回收的播放费仅是3000元/分钟。对于动辄投资超过万元/分钟的国产动画来说,这点儿回报也是微不足道的。

动画片的相关产品收益一直是投资人关注的重要回报内容。但是,由于国内市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推广尚存在一些问题。国内动画作品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能真正从市场中得到应有回报。一次又一次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严重亏损,导致国内社会投资资金信心丧失。从而进一步使得市场中出现的“商业片真空”问题愈加严重。

由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2002年中国动画行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颓势。主要投资人由过去的三家,减为目前的两家(中央台、上海美影)。北京电视台已经不再对动画片进行投入了。其余社会投资也出现了逐步减少和持币观望的趋势。以北京为例,2001年全市约有10家规模超过50人的国产动画生产企业,2002年底,全市超过50人规模的国产动画制作公司减少为4家。

中国动画行业的发展,一直享受着政府部门的倾斜性政策。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国外动画片播出限制的减少,动画片市场受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大量国外动画片播放权低成本的倾销给我国国产动画片的销售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还将西方的价值观、世界观灌输给了我国的青少年。由于东西方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这种从小灌输的思维方式和娱乐习惯造成了很多青少年严重的思想问题和行为错误。与此同时,带有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动画片因为资金、市场等原因无人投资,无人策划,无人制作。长此以往,我们将很难在中国的电视银幕上看到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卡通形象了!

有人质疑3000元/分钟的动画片是不是能做出来,在这里,可以非常肯定的告诉大家:“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不但能做出来,好像还有赚头?

当然,这种动画片因为是低成本片,所以在各方面的制作就不能像所谓常规动画一样,到处糟贱钱……管理水平的高下,是最终能否成功实现预算的关键!

A工序:

1/策划2/编剧3/美术设计4/造型设计5/分镜头6/导演、执行导演7/制片8/原画9/动画10/修型11/上色12/合成13/剪辑14/配音15/配乐16/动效17/背景;

B按照工序顺序作的说明:

1/因为是自己的片子,策划酬金很少;

2/编剧,每集1000元左右,因为长期合作,所以并不觉得少;

3/美术设计,一般是把背景绘制也交给他,所以美术设计一般是不要钱的;

4/造型设计,一部片子全算下来一般是20000左右,因为造型相对简单,合作时间长,平时还能介绍其他工作给他,所以还是对此满意的

5/分镜头,一般是按集算,每集(11分钟)1500元左右;

6/导演,执行导演,每集1000;

7/制片,负责的东西比较多,包括制作省了的放大稿,每集500;

8/原画每秒15(难度低,有些20)

9/动画每张1.5;

10/修型每秒5元;

11/12/13/上色连合成输出剪辑每分钟800元;

14/配音,每人每天200;

15/16/配乐、动效一部片子25000到50000不等(52集的)

怎么样?触目惊心吧?这其中有些还可以省:

1/每集片子15%同用(一定要跨集同用,同集同用就看出来了……)

2/片头片尾可以有1.5分钟不用画,但是按照行规同样算钱

3/等等

这么算下来,每集片子有个30000左右做下来都有富裕……11分钟涅!片子的质量不会差,我的朋友制作的片子曾经被上海美影评为当年最好的2部片子之一。

所以,说3000还做不下来的同志们要好好检讨一下了,是不是工序加得太复杂,是不是按照所谓的行情给钱给亏了?特别提醒的是:我这里指得是长期制作的公司,小公司做一部片子的很难做到这个价钱。咱们上街买菜都知道——罗卜论堆儿的买最便宜!要想降低成本,信誉是关键……而且,千万别外发,外发之后不但价钱会提高,质量也得不到保障。最后,自己的原画都会不稳定。原因很简单,你的公司一直有活,有保障,自己的原画图稳定都会干,你外发,活就有接不上的时候,一旦你叫原画觉得出去反正也能回来接活儿,还不如先出去找活,不行了再回来。你的单价就下不来了…………

我觉得,在开正式发票的前提下,动画片的利润达到20%—25%左右就算不错了。动画公司不能太黑了。要想法设法的叫投资人能收回投资,这样,才能进入良性循环。等到自己公司有实力投低成本片了,一定要自己闯一闯市场……

ε□з 逆臣� 4级 2009-08-21

那要看是什么动画了,基本都是大手笔,也有私人操作的,比正规的会节省很多。但也是万字辈的。。。

⑷ 现在中国电影的票房到底怎么分成 中国大制作电影的实际成本是多少

1994年,为改变电影市场的萧条局面,时任中影公司总经理的吴孟辰向电影局提议以国际通行的票房分账形式,进口最新的一流外国影片,以发行的收入扶持老、少、边、穷地区电影事业。1994年底,广电部电影局批准了这个建议,提出每年可以进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表现当代电影成就”的影片。于是有人将这10部影片称为“10部大片”,大片的名称也因此而流传开来。参照国际通行的票房分账形式,进口大片各方收入分成的比例是制片方35%,发行方17%,放映方48%。为了迅速占领中国市场,进口大片的制片方还承担了宣传的费用。尽管这样的分账比例似乎对制片方较为不利,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国外尤其是美国制片方依旧从中国的市场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中影公司知情人士透露,中国虽然进口影片的数量有限,但在进口速度上绝不落后。据介绍,无论哪一国家生产的最新影片,我们的购片人员都可以在影片尚未公映之前看到,选定后立刻以快件送回国内。据说,中影公司负责海外选片的6个人每年至少要看1050多部片子,然后从中精选100多部送审,最后确定进口10部分帐大片。

由于进口大片的巨额利润,国内一直有打破大片垄断的呼声。对此,国家电影局有关负责人指出,中影独家拥有进口外国影片的权利,这是国家赋予的,是体现国家利益的,这方面不会有松动的余地。

中国大片成本:
一,大制作。处在金字塔尖的每年只有3~5部的所谓“国产大片”,投资亿元以上。如《神话》《七剑》《情癫大圣》《夜宴》均投资超过一亿,而《无极》、《满城尽待黄金甲》更是号称投资3亿以上。这些影片在特征上与贾斯廷•怀亚特提出的好莱坞的“高概念”电影基本相同:大明星,大导演,大投入,大制作。这一阵营的影片数量虽少,但国产片的票房中却可接近一半的份额。而它们也是中国电影海外销售的主力。

二,中制作。中等制作的影片投资大约在1000万~5000万之间,每年在这个区间的影片通常不到10部。

三,小制作。小制作还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制作成本在1000以下,400万以上的影片,票房目标为100~1000万,数量在20部左右。第二层次的影片制作成本则在150万~300万左右,占电影总量的85%左右。这些影片只是小部分进入了院线放映,票房产出微薄,有的影片进入院线短暂排档完全是为了获得较高的音像版权销售价格,还有的影片则是小规模,分区域上映。而相当部分影片的主要市场是电视播映和音像产品。少数获奖的艺术片通过出售海外部分地区版权,能够获得一定补偿。其中相当部分影片则根本没有进入流通渠道。

因此,在此种形势之下,探讨低成本电影对于了解和改善中国电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没有理由忽视占总产量比重如此之高的低成本电影,以及背后的那些创作者。

⑸ 假如一部电影的成本是一百万,票房要达到多少才能收回成本

首先一部电影成本主要包括制作成本、演员片酬、导演片酬、宣发成本,以及电影拍摄和发行中筹备阶段,拍摄阶段,后期制作、审核,出预告片、开展公映前的宣传,各大网站发出新闻宣传,首映式、公映等阶段,也会需要一定的费用。



一般来说,片方最终能够获得总票房的30%,算上片方从其他渠道获得的收入,一般需要获得3倍于制作成本的票房,才能够收回成本。

也就是说如果一部电影成本是一百万,票房达到300万左右就可以回本,就目前片方分账高达39%左右,也就是不到300万就可以回本。这还仅仅只是票房收益,还有非票房收益,像网络版权,电视台版权,以及海外版权都是电影投资收益中非常重要的收益!


希望以上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最后祝愿您生活幸福,投资顺利!!

⑹ 盘点制作费用最高的八部国产电影,你看过几部

如今的电影制作费用可以说是越来越高,大制作的电影在会让观众有更好的视觉体验效果,吸引更多的观众看电影。近些年来不断有大制作的电影上映,那么国产电影中有哪些制作费用 最高呢?

8、《西游记之大闹天宫》

《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这部电影虽然明星阵容超强,但是上映之后一直被批评为是烂片。但这部电影的确是大制作,足足花了5亿的制作成本。

⑺ 电影成本怎么计算

电影的成本不仅包括导演,编剧,摄像,演员,场景,拍摄,后期,食宿行等的费用,而且包括市场营销及宣传的费用,通常市场营销及宣传费用等于拍摄费用或1/2的拍摄费用。每部电影根据概念和要求的不同,可以分为小成本电影,中型制作电影,和大制作电影。小成本电影基本在1000万人民币以下,中型制作电影成本基本在1000-8000万人民币左右,大制作电影成本在8000万元以上。国产小成本电影代表作《失恋33天》(约900万人民币,不含宣传费用),国产中型制作电影代表作《人在囧途之泰囧》(约3000-4000万人民币,不含宣传费用),好莱坞大制作电影代表作《阿凡达》(约6亿美元,不含宣传费用)。

⑻ 一般电影投资的成本是多少呢

拍摄一部小成本电影能花多少钱?答案一定不是绝对的,因为这涉及到各种开销的大小问题,但是也可以估算大概的成本,上下相差也不会特别悬殊。设备器材方面,小成本电影的拍摄器材基本可以缩减到以下类别:摄像,能拍4K的且可以升格高清摄像机(摄影机),镜头可以使用三阳的,四个定焦头也够用了,存储卡盘要多备份几个,常规三脚架和一个矮脚三脚架,轨道车一个,直轨三节,弯轨两节。灯光,一个5600K的灯光,至少三个补光用的灯,反光板,色温纸。录音,如果同期录音的话,建议单独配置一个高敏收音话筒和录音机。设备器材如果是租赁的话,差不多在每天1500-2000元左右,一般小成本电影的拍摄时间大概在两个月,60天的租赁总计费用大概在15万元;工作人员最好以月工资为标准,以每月3000元计算,两个月大概10万元足够;演员方面的成本控制在30万元以内。

这样整体费用合计就需要50万元左右,当然这是指前期拍摄制作,不算后期,后期制作一般小电影不加特效的话,3万元以内足够。那些动辄百万千万的电影,更多的是被各部门领导直接装入私囊,还有就是演员的费用极高,而小成本电影一般可以忽略不计演员的费用,因为用不着请大明星,或者说那些大明星也看不上小成本电影。需要指出的是,在大陆,制片方宣称的“成本”“投资”一般水分很大,面对片方宣传时抛出的数字,正确的理解方法是像去服装市场买衣服还价一样,先砍掉至少三分之一。

阅读全文

与2016国产电影成本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儿童类电影电视 浏览:732
2019法国艺术电影 浏览:96
电影山楂树之恋电视剧 浏览:352
刘德华天下无贼电影片段 浏览:420
天师斗僵尸电影有哪些 浏览:669
好看动漫推荐欧美电影 浏览:544
国外浪漫电影结果悲剧 浏览:866
石头的故事电影网 浏览:979
七十年代的日本电影市场特质 浏览:850
75电影院 浏览:34
劲爆动作功夫电影 浏览:256
怎么给剪辑的电影排顺序 浏览:610
2018电影寂静 浏览:888
日韩电影免费观看网址大全 浏览:689
古天乐阿就是什么电影 浏览:90
号大电影 浏览:947
2017新电影百度云 浏览:480
韩国爱情动作电影迅雷下载下载地址 浏览:435
台湾八十年代武侠电影大全 浏览:184
黯然煲仔饭周星驰电影 浏览: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