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屏边苗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划
屏边苗族自治县辖1个镇、6个乡,76个村委会,4个居委会,704个自然村,831个村民小组。 名称国土面积居委会、村委会玉屏镇321.06平方公里玉屏社区、大围山社区、大龙叔社区、卫国路社区、阿季伍村委会、半坡村委会、凹嘎村委会、新荣村委会、姑租碑村委会、平田村委会、大份子村委会、龙古村委会、卡口村委会、补嘎村委会、前进村委会、王家村委会、新侬村委会新现乡347.16平方公里新现村委会、洗马塘村委会、底咪村委会、水塘村委会、吉咪村委会、期咪村委会、座斗村委会、永胜村委会、西沙底村委会、田心村委会、马卡村委会、水田村委会和平乡267.3平方公里者底冲村委会、咪崩村委会、坡背村委会、红星村委会、咪租村委会、瓦乍村委会、底咪底村委会、石坎村委会、白鸽村委会、百福村委会、白沙村委会、路乐村委会、和平村委会、六斗村委会白河乡390平方公里底西村委会、麻布村委会、放阳村委会、腊哈村委会、团结村委会、坡头村委会、胜利村委会、桐子村委会、大水村委会、热水村委会、马卫村委会、喜乐村委会白云乡196平方公里白云村委会、白泥村委会、解放村委会、太平村委会、底土村委会、杉树村委会、马马村委会、里古白村委会新华乡195平方公里戈纪街村委会、岩蜂村委会、菲租克村委会、阿母黑村委会、河南村委会、西沙坡村委会、马鹿塘村委会、倮姑村委会、师宗村委会湾塘乡183平方公里营盘村委会、五家村委会、青平村委会、大冲村委会、牛碑村委会、毛家村委会、阿碑村委会、阿卡村委会
⑵ 屏边苗族自治县的地理环境
屏边苗族自治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处云南省南部,红河州东南部,地跨东经103°24'至103°58'和北纬22°49'至23°23'之间,南北长63公里,东西宽55公里,屏边苗族自治县国土总面积1906平方公里。东面与文山州的文山、马关县隔河相望,南部与河口县接壤,北部与蒙自县毗邻,西南与个旧市相连。滇越铁路、昆河公路穿境而过。
2008年,屏边县《大龙门》荣获云南省首届新农村文艺汇演表演奖、彝族舞蹈《正月跳到冬腊月》获得红河州首届新农村文艺汇演表演二等奖。完成广播电视机房建设、中央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修复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返盲村75个,转换数字电视用户8000户,卫星直播工程459座。
⑶ 求苗族的最重要的传统节日1-2个,要详细!!!
1、四月八节
“四月八”是苗族一个隆重的传统节日,流行地区较广,但各地的意义不同。贵阳等地,是为了纪念战死的先辈英雄亚努。每逢农历四月初八日,贵阳附近几县的苗族,都穿上盛装来到贵阳市喷水池附近,吹笙奏笛,对歌谈心,纪念传说中的英雄。
湘西苗族四月八节日的起源与贵阳的相似。黄平苗族的四月八是在城东的飞云洞举行,每年的这一天,附近的苗族不分男女老少,都在这里游乐一天。城步苗族的四月八称为“乌饭节”,传说是为纪念祖先而兴起的。
2、跳花节
“跳花节”是苗族地区一个民族情趣浓厚的传统节日,主要是苗族男女青年交友求偶和群众性社交娱乐的节日。“跳花”又名“跳月”、“踩花山”、“扎山”等,各地无统一日期,但大多是农历正月或春天。
节日期间,许多地方都设有“花场”,场中插一根“花杆”,开场那天要举行跳芦笙、爬花杆、斗牛、赛马、耍刀等活动。期间青年未婚男女进行“游方”活动,跳舞对歌,选择意中人,谈情说爱;老人们则会老友交新友,摆叙家常。
(3)屏边苗族电影2015扩展阅读
苗族的文艺活动:
1、芦笙舞是苗族最有代表性传统节目,其特点是大的队形主要有两排一字形和圆形两种。由数十名青年男子在前吹笙引导,数十名至百余青年女子踏着芦笙节拍跟随于后,进三步退一步,围绕场地循序而进。
2、湘西和贵州松桃一带的苗族鼓舞,流行于贵州黄平、施秉、凯里、贞丰、安龙等县苗族中的板凳舞,贵州丹寨县苗族的“锦鸡舞”,黔东南和黔南地区苗族的铜鼓舞,川南苗族的跳坛舞,湖北宣恩的摆手舞和茶盘舞等,各有独特的风格,为当地苗族群众喜爱。
3、苗歌曲调简单,变化不大,节奏也不太严格,适合吟唱。在保持用音度的情况下,常常随歌唱者的气量,可长可短。黔东南施洞口一带的“飞歌”(确切的意译应是“高歌”,即“高声唱歌”。)常为二人或四人的齐唱,高亢嘹亮 ,豪迈奔放,曲调明快,有强烈的感染力。
4、苗族的民间口头文学非常发达,其数量浩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艺术精湛,包括古歌、传说、民间故事、歌谣、叙事诗、谚语格言等样式。民间叙事诗中有反映婚姻爱情的诗如《仰啊莎》、《娥娇与金丹》等,有反映阶级斗争的诗如《告刚》等。
其中以古歌中的《开天辟地歌》、《枫木歌》等最为有名。这些民间文学绝大部分都以诗歌的形式来记。它们通俗易懂,一般是五言体或七言体,大多只讲调而不押韵,篇幅长短不拘,有的只有几行,有的却长达15000行。
⑷ 屏边县在哪个省 市
屏边苗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州东南部。距省城昆明300公里,距州府蒙自50公里,至越南首都河内300余公里。屏边苗族自治县总面积1906平方公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有15.40万人。2013年,屏边苗族自治县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0.76亿元。大围山原始森林被誉为"动植物基因库"、"天然美容院"。
⑸ “中国胜利三部曲”电影是哪三部
根据新冠疫情防控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中国医生》、以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为背景的电影《长津湖》、向隐蔽战线上无名英雄致敬的谍战片《无名》,在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博纳影业宣布推出“中国胜利三部曲”,献“中国胜利三部曲”第一部《中国医生》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为核心故事背景,以武汉医护人员、全国各省市援鄂医疗队为人物原型,全景式记录了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抗疫战。影片主创班底沿用《中国机长》,由刘伟强担任导演,张涵予、袁泉、李晨、周也、冯文娟、张天爱等主演。
在片中饰演金银潭医院院长张竞予的张涵予透露,这一角色的原型是“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定宇,“张院长有担当、有责任、勇敢果断,是我心中的英雄。”
饰演重症医学科主任文婷的袁泉在片场看到那些真实的画面时,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作为医生在面对疫情时的心情:“一切都是未知,但依然要拼尽全力。”
《长津湖》三位名导联手合拍
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介绍,《长津湖》的制作规模、投资规模、拍摄时间跨度、动用的演职人员数量都创下新的纪录,陈凯歌、徐克、林超贤三位导演联手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合作,“三位导演各自擅长的领域非常清晰:凯歌导演负责把握历史基调,因为他对这段历史非常熟悉;徐克导演在创作上的大胆,林超贤导演在制作上的霸气,都是行业内非常鲜明的。”他还强调,《长津湖》绝不是什么“拼盘电影”,摄影、美术、美学风格均高度统一。
《无名》谍战片尝试新突破
“中国胜利三部曲”的第三部《无名》是一部谍战片,由程耳担任编剧及导演。影片聚焦波谲云诡的隐蔽战线,讲述地下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送出情报、用生命与热血保卫祖国的故事。
程耳介绍,影片故事发生在1937年11月到1945年8月,当时的上海正处在一个艰难时刻,无数地下工作者前仆后继,用默默无闻的奉献换来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于冬透露,《无名》计划今年8月在上海开机,将对谍战片这一类型做出一定突破。 记者 袁云儿
[ 责编:宫辞 ]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
举报/反馈
发表评论
发表神评妙论
发表
作者最新文章
义诊|“关注儿童,健康成长”——荔湾中心医院开展儿童生长发育义诊
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发布暴雨橙色预警
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发布暴雨橙色预警
相关文章
吴京《长津湖》展映收27万,甄子丹《怒火·重案
⑹ 屏边县属于边民吗
当然不可以,边民指的是和外国行政区域交界的中国方面居民,一般特指边民贸易。
(1)边民互市贸易是指边境地区边民在我国陆路边境二十公里以内,经政府批准的开放点或指定的集市上、在不超过规定的金额或数量范围内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
(2)边境小额贸易(代码"19")是指我国沿陆地边境线经国家批准对外开放的边境县(旗)、边境城市辖区(内以下简称边境地区)经批准有边境小额贸易经营权的企业,通过国家指定的陆地口岸,与毗邻国家边境地区的企业或其他贸易机构之间进行的贸易活动,包括易货贸易、现汇贸易等各类贸易形式。
(1)边民互市贸易:边境地区居民每人每日从边境口岸或从边民互市贸易区(点)内带进的物品,价值在人民币一千元以下的,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超过人民币一千元不足五千元的,对超出部分按《对入境旅客行李物品和个人邮递物品征收进口税办法》规定征税;超出人民币五千元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口税则》征收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并按进出口货物办理有关手续。
(2)边境小额贸易:对台小额贸易是指经财政部、外经贸部等部门批准的单位从事对台湾等地区一定范围内小批量、多品种贸易的业务。按照外经贸部、财政部、海关总署 [1998]外经贸台字第158号文的规定,每航次每船直接运进来自台湾的产品、运出大陆产品直接去台湾价值为5万美元(含)以下。在对台出口中,如因批量、装载、商品等原因有少量超出时,海关可酌情在20%幅度内掌握适当放宽。
(1)边民互市贸易:边境地区居民携带物品进出边民互市贸易区(点)或从边境口岸进出境时,应向海关如实申报物品的品种、数量和金额,并接受海关监管和检查。
(2)边境小额贸易:允许边境省自治区各指定1至2家边境小额贸易企业,通过指定边境口岸,经营向我国陆地边境毗邻国家出口边境地区自产的国家指定公司联合统一经营的商品,以及进口国家实行核定公司经营的进口商品。经营企业名单需报经外经贸部核准
⑺ 苗族大部分分布在哪里
苗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7)屏边苗族电影2015扩展阅读
苗族饮食习俗自有其特点。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为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麦、燕麦等为主食。副食种类很多。
肉类有自家养的家畜、家禽和鱼类,蔬菜有豆类、菜类、瓜类,此外还采集野菜和从事渔猎等以补充。酸辣二味是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过去,由于山区缺少食盐,因此很多苗族人民终年淡食,只能以酸辣调味,日久形成习惯。
苗族人尤其喜欢吃酸,几乎家家户户都自制酸汤、酸菜、酸辣,腌制鱼肉,苗家的酸汤鱼肉嫩汤鲜,清香可口,闻名遐迩。苗族喜饮酒。
⑻ 屏边苗族自治县的历史沿革
汉代属牂牁郡进桑县。
明代属临安府。
清代属开化府。
民国二年(1913年)设立靖边行政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省府改靖边行政区为县治。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5月正式定名屏边县,意为边疆屏障。
1950年属蒙自专区,
1957年隶属红河州。
1960年3月屏边、河口两县合并,建立河口瑶族苗族自治县。
1963年4月分置屏边、河口两县。
1963年7月1日成立屏边苗族自治县,隶属红河州。
⑼ 20分,怎么用树叶竹叶能吹出歌
要选择新鲜、柔软、厚薄均匀的叶子。吹奏时,将叶子横放于唇下,用手指扯住叶子的两端,开着上唇吹奏。
要想吹出歌,还要自己摸索,多练
----------------------------------------------------------
我国民间流传的一种吹奏乐器。广泛流行于西南一带的农村中。也称“吹叶”,即吹树叶发声之意。吹叶的传统由来已久,隋唐时代的九部乐、十部乐中就有吹叶;从五代时期的古墓中发掘出来的石刻上也有吹叶的雕像。可以吹奏的叶子有十多种,如龙眼叶、竹叶、柳叶、桔树叶、冬青叶、杨树叶、桐叶等。要选择新鲜、柔软、厚薄均匀的叶子。吹奏时,将叶子横放于唇下,用手指扯住叶子的两端,开着上唇吹奏。能发出清脆悦耳、优美动听的音调来。用以伴奏山歌或独奏各种乐曲。电影《血与火的洗礼》插曲《苦歌》即以树叶为主奏乐器。
木叶,是苗、瑶、侗、彝、壮、布依、黎、土家、僳僳、阿昌、白、傣、水、哈尼、仡佬、仫佬、毛南、满、蒙古、藏、汉等族单簧气鸣乐器。苗语称黑不龙、促戈脑。侗语称巴眉、 嘎不洛。彝语称斯切、斯切嫫。壮语称拜美。广泛流行于黔、川、滇、湘、鄂、 桂、闽、海南、内蒙古和东北各地。
-------------------------------------------------
怎么才能用树叶吹出音调来?
竹叶,柳叶,杨叶,各种叶,怎么才能吹出音调来.
手型,口型,体型?倒底行不行?
曲子,曲调,曲谱,什么都来点,
越详细越好,最好有个高人愿意做我师傅教教我...
最佳答案
给你看看关于这种特殊乐器有记载的资料吧
我国民间流传的一种吹奏乐器。广泛流行于西南一带的农村中。也称“吹叶”,即吹树叶发声之意。吹叶的传统由来已久,隋唐时代的九部乐、十部乐中就有吹叶;从五代时期的古墓中发掘出来的石刻上也有吹叶的雕像。可以吹奏的叶子有十多种,如龙眼叶、竹叶、柳叶、桔树叶、冬青叶、杨树叶、桐叶等。要选择新鲜、柔软、厚薄均匀的叶子。吹奏时,将叶子横放于唇下,用手指扯住叶子的两端,开着上唇吹奏。能发出清脆悦耳、优美动听的音调来。用以伴奏山歌或独奏各种乐曲。电影《血与火的洗礼》插曲《苦歌》即以树叶为主奏乐器。
木叶,是苗、瑶、侗、彝、壮、布依、黎、土家、僳僳、阿昌、白、傣、水、哈尼、仡佬、仫佬、毛南、满、蒙古、藏、汉等族单簧气鸣乐器。苗语称黑不龙、促戈脑。侗语称巴眉、 嘎不洛。彝语称斯切、斯切嫫。壮语称拜美。广泛流行于黔、川、滇、湘、鄂、 桂、闽、海南、内蒙古和东北各地。
在我国中南、西南清澈的江河两岸,在云、贵高原的山间小路上,经常可以听到一阵阵高亢 、悠扬的乐声,这是聪颖的少数民族人民,利用一种叶面光滑、具有韧性的椭圆形树叶,通 过各种吹奏技巧而发出的清脆、明亮的乐音,就像是多才多艺的山歌手在欢乐地歌唱。木叶 ,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天然乐器,深受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人民的喜爱。树叶虽小,音色优美 ,音乐动人,独具风采。
关于吹木叶的起源,在黔东南的苗家村寨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很早以前,有个苗族青年 小伙叫姜兄九,有个姑娘叫戛兄九,他们的家被一座高山阻隔着,终年不得相见。有一次, 他们“游方”(即男女青年用对歌来谈情说爱)时一见钟情。没过多久姑娘就到姜兄九家来了 ,可是小伙的母亲对姑娘不中意,总想叫她走。为了能挽留姑娘,姜兄九就装病卧床不起, 姑娘也就一直留在身边服侍。戛兄九不知是计,服侍三载不见病愈,便提起包袱怏怏离去。 姜兄九紧追出门,顺手摘下门前的花椒树叶,放在嘴边吹吐真情。优美而恳切的木叶声飞过田野、山岗,飘到半山坡上,姑娘闻声而返,小伙的母亲见姑娘这样一片深情,再也不赶她 走了。他们结成美满姻缘,从此,他们一家过上和睦幸福的生活。
在布依族民间流传着一首古老的情歌:高山木叶起堆堆,可惜阿哥不会吹,哪时吹得木叶叫 ,只用木叶不用媒。
传说孤儿丹叶,勤劳而纯朴,以打柴卖草为生,年到25岁还未娶妻。一天,他在打柴归 途上歇息,见到一种叫关门柴的叶子翻卷合拢起来,经微风一吹,竟然发出悠扬的“呜呜” 音响,他随手摘下一片试着一吹,叶子也发出清脆的乐声。此后,他每天上山砍柴,都要摘 几片叶子吹,一连吹了三七二十一天,吹奏技巧熟练了,他能把自己苦难的生活和悲欢的心情,用二十一种喜怒哀乐的曲调表达出来。谁知这优美动听的乐曲,竟拨动了天上七仙女的 心弦,她不顾天上的清规戒律,毅然下凡来和丹叶“浪哨”(布依语为谈情说爱之意)。丹叶 在南龙山上,七仙女在北凤坡上,互相用木叶声传送着一首首浪哨歌,你吹来一首,我回答你一首,两个越吹往一起走得越近,当丹叶走到两山中间时,只见七仙女像山茶花一样羞答 答地等在那里,手上还拿着一片不老不嫩的叶子。他们成了亲,过着男耕女织的美好生活。 从那时起,布依族就兴吹木叶,青年男女就用木叶声传递爱慕之情,很早就产生了这 首“只 用木叶不用媒”的情歌。类似布依族这样的传说,在僳僳族等其他少数民族中也很流行,直到今天,他们仍有吹叶邀情的风俗。
木叶,是最简单、最古老的乐器。原始社会狩猎时代,曾用以拟声捕猎禽鸟,后来逐渐转化为以声代乐、以音伴唱的乐器了。几千年来,吹木叶盛传不衰,但见于史籍较晚。到了唐代, 吹木叶更为盛行,在皇室宫廷乐队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正式用于“十部乐”的“清乐”中。 《旧唐书•音乐志》称吹木叶为“啸叶”。并记述宫廷音乐“叶二歌二”。表明在乐队中有 歌唱者二人、吹叶伴奏者二人。唐代历任岭南节度使的杜,精于研究吹叶,他在《通典》 (卷一一四)中说:“衔叶而啸,其声清震,桔柚(叶)尤善;或云卷芦叶为之,如笳首也。” 《 新唐书•音乐志》更明确记载演奏宴会时有“吹叶一人”。
值得一提的是:乐队在演奏像《 景云河清歌》和《霓裳羽衣曲》等重要乐曲时,也一定要有吹叶。这时的木叶,已身价倍增 ,受到隆重礼遇。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杨柳枝词八首》(六)中形象地写道:“苏家小女 (六朝歌妓苏小小)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剥条盘作银环样,卷叶吹为玉笛声。”唐代诗 人郎士元,在《闻吹杨叶者二首》诗中描绘得更加淋漓尽致:“妙吹杨叶动悲笳,胡马迎风 起恨赊。若是雁门寒月夜,此时应卷尽惊沙”。“天生一艺更无伦,寥亮幽音妙入神。吹向 别离攀折处,当应合有断肠人。”可见,那时人们就津津乐道木叶吹奏技艺之高、音乐感人 魅力之大了。晚唐之时,洛阳有位名叫柳枝的歌女,年方17岁,就已擅长吹叶音乐,她在管弦的伴奏之下,可奏“天海风涛之曲,幽忆怨断之音”,使听者无不荡气回肠,为之震憾 。
在唐代的文献中,也记载着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吹奏木叶的文字,在当时的南诏地区(今云南大理),青年男女恋爱时就常以叶声表达爱慕之情。唐代樊绰的《蛮书》中有:“俗法,处子孀妇,出入不禁。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吹壶卢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用相 呼召。”在四川成都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的二十四幅乐舞浮雕中,其中就有一幅是乐师口含 木叶吹奏的图像,他席地盘脚,正襟端坐,右手两指岔开扶叶,左手中还持一串树叶备用, 表情逼真,栩栩如生。以上所述完全证明,早在1000多年前,木叶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是唐代、前蜀宫廷乐队中的常用乐器。
吹木叶,要选择优良的树种,通常采用桔、柚、杨、枫、冬青等无毒的树叶,叶片的结构匀 称,正、背两面都应平整光滑,以柔韧适度、不老不嫩的叶子为佳。太嫩的叶子软,不易发音;老的叶子硬,音色不柔美。叶子的大小对吹奏也有很大关系,过大或太小的叶子既不便吹奏,发音也不集中。一般使用的叶片,以叶长5.5厘米、中间叶宽2.2厘米左右的 比较适宜(图)。叶子不耐吹用,一片叶子吹几次就会发软破烂,不能再用,所以 吹奏时奏者需有多片树叶备用。
演奏时,要先把叶片上粘附的灰尘轻拭干净,将叶片正面横贴于嘴唇,用右手(或左手)食指 、中指稍微岔开,轻轻贴住叶片背面,拇指反向托住叶片下缘,使食指、中指按住的叶片上 缘稍稍高于下唇。运用适当气流吹动叶边,使叶片振动发音。木叶就是簧片,口腔犹如共鸣 箱,双手也可帮助起共鸣作用,通过嘴劲、口形、舌尖的控制,手指绷紧或放松叶片等各种 技巧,改变叶片的振动频率,可吹奏出高低、强弱 不同的音响,音域达十一二度。若要使它发出不同的音色,就需要运用不同的吹奏方式, 通常是按住叶子的下半片,用气吹其上半片,还有一手按住叶片,另一手轻轻拍打,像吹口 琴那样,发出来的音响既有共鸣,又能产生波浪音;而技巧比较高的是将叶片夹于唇间,不 用手扶即能吹奏,像吹竹笛那样,随着曲调的高低,送出急缓有别的气流,吹奏出优美动听 的旋律;技巧特别高超的演奏者更使人叹服,能够一口同时吹响两片木叶,不用手指帮助, 同样可以奏出动人的曲调。木叶吹奏高低音时,需运用不同的气量,唇部也随之忽松忽 紧,控制气流的送出。吹木叶不能随意断气、断音,特别讲究曲调圆滑流畅、婉转悠扬。
木叶的音色和小唢呐相似,清脆明亮、悦耳动听、近似人声,俗话说:“丝不如竹、竹不如 肉”,而这小小的一片树叶,却可与人声媲美,就像人声歌唱一样,并且具有山乡风味。它 可以独奏、合奏或为歌唱、舞蹈伴奏,有着十分丰富的表现力,演奏的乐曲大都选自人们所 喜闻乐唱的民歌曲调。在湖南等地,还用木叶为戏曲伴奏。在白族、傣族,木叶还用 于白剧、傣剧音乐中。
苗族的黑不龙,是黔、滇、湘、桂等省、区的苗族人民喜爱的吹奏乐器,多使用桔叶、 柚叶和冬青叶吹奏。靠近江河地区的苗家人,还有使用大鱼鳞片吹奏的,既耐 用又发音响亮。吹木叶特别受到苗族青年的青睐,它与爱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常说 :吹木叶可以获得爱情,木叶声是幸福的先声。有一首苗族民歌这样唱道:“一首木叶一首 歌,两首木叶翻山坡,三首木叶翻岔口,阿妹何时得见哥?”在苗族地区,每当月朗风清之 际,就会从寨边飘出娓娓动听的木叶声,这是青年小伙子在邀请姑娘出来“游方”,姑娘也能根据木叶吹出的曲调,辨别出自己的情侣。所以在苗族的民歌中,有“吹木叶要趁叶子青 ,谈 恋爱要趁年纪轻”等诸如此类的词句。
在苗家,老人和女性是不吹木叶的,只有年轻的小伙子才是吹木叶的能手。直到今天,每当青年男女举行“游方”、“摇马郎”、“采花山”等 社交、恋爱活动时,悠扬的木叶声此起彼伏。在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苗族小伙子用黑 不龙吹的独奏曲《情调》,旋律柔美、明快,吐音纯净、清晰,滑音抒情、自然,具有苗寨 独特风格。
在广西瑶族爱用榕树叶、龙眼叶、橄榄叶和荔枝叶吹奏。瑶族有着古老的风俗,每年 春节至春耕前,家家备宴畅饮,串寨互贺,小伙子和姑娘则吹奏木叶、翩翩起舞。在一年一 度的“浪平”歌会上,到处响起悠扬委婉、优美动听的木叶声。
聚居在黔、桂、湘三省区的侗族人民,巴眉多用樟树、白腊树等质地稍硬、韧性较好 的嫩叶子,发音明亮、悠扬。一般多在白天于户外吹奏,如山上劳动、路上行走时常常吹奏 自娱。除独奏外,也常为侗歌伴奏。侗族的青年,常用木叶吹奏情歌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 自治州天柱县一带流行的《玩山歌》,唱时就用木叶伴奏帮腔,它从“初相会”到“阿辛尝 ”,中间包括“相思”、“情深”、“白话”、“分离”等歌调,是专门用以传情达意的。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贵州省三穗县一带聚居的黔、湘边境附近的侗族男女青年,都要到景 色秀丽的圣德山赶山、对歌,县文化馆还组织吹木叶比赛,优胜者常常成为姑娘的意中人。
彝族的斯切是川、滇、黔等省彝族人民喜爱的乐器,一般选用万年青叶或梧桐叶吹奏。 四川省凉山彝族称木叶为叶笛,在大凉山地区流传的民间故事《大雁姑娘》,生动地叙 述了聪明伶俐的锅庄娃子,吹得一手好叶笛,引来了大雁姑娘结成佳侣的故事。云南省泸西 县的彝族青年,用斯切吹奏的《爬山调》格外动听。贵州省彝族地区常用木叶为民歌伴 奏,称伴奏的二声部民歌为“倒扣”,伴奏的三声部民歌称作“三倒扣”。
壮族的拜美,是壮家人最喜爱、流传最广的乐器,多选用榕树、龙眼、荔枝、橄榄等较 为柔软、富有韧性的树叶吹 奏。聚居于桂、滇等省、区的壮族人民,常在劳动休息、赶集串寨和对歌赛会等场合中吹木 叶,是生活中离不开的乐器,不论在山野林间,还是上、下工的路上,随时都可听到木叶吹 奏的《山歌调》,正如一首山歌所唱:“太阳出来红彤彤,扛起锄头去做工,今年增产多几 成,吹起木叶庆年丰。”云南省壮乡有首民歌这样唱道:“壮家本爱吹木叶,祖孙一辈传一 辈,旧时一吹苦水流,如今一吹心头醉。”壮族青年小伙子到歌墟对歌时,常用木叶向姑娘 倾吐衷肠。云南省泸西县的壮家小伙子,特别爱吹《山歌调》。
布依族的青年也喜欢用木叶传情,姑娘们常在晚饭以后,穿戴整齐等待心上人的到来,有一 首《浪哨歌》中这样唱道:“堂屋点灯屋角明,屋后传来木叶声,木叶好比拨 灯棍,晚上来拨妹的心。”在湘西土家族流传着这样一首情歌:“吹声木叶唱声歌,木叶掉 下九江河,千里听见木叶叫,万里听见郎唱歌。”
吹木叶在白族中流传极为普遍,聚居于云南省大理的白族人民,常用竹叶、柳叶、栗叶和梨 叶吹奏。民间艺人技艺高超,吹奏方法多样,其中鹤庆县农民盲艺人张树先,他一人常操梆 笛和木叶两件乐器吹奏,忽而笛声嘹亮,忽而叶声悠扬,表现了青年男女欢乐对歌的情景, 乐曲有《梅花调》等。
..........................
如果你真想学,可以先自己琢磨,
民间其实有民间艺人有自己第亿绝活,当你出去旅游,或在山间听到有人情难自己开始用树叶抒发情感,那么,抓住机会,赶紧上前请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