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音乐的由来
印度音乐一般相信是源自吠陀(Veda)。由湿婆神所创,传授音乐给印度人的圣者称李习(Rishi)。李习拿拉达(Rishi Narada)、善弹维纳琴,唱圣歌。相传李习的音乐技巧和印度音乐的建立,是受到全智神维希奴(Vishnu) 所感召的。. 山吉他(Sangita):
印度梵语,涵盖声乐(Geet)、器乐(Vadya)、舞蹈(Natya)和戏剧等元素。
印度古典音乐;区分为北和南2大支,南印度称之卡那提克(Carnatic),是泛指南部大省卡纳塔克(Karnataka)和其他南部各省的南印度音乐;北印度又称之为兴都斯坦音乐(Hinstani)是指北部兴地语(Hindi)地区和西北边境及东部西孟加拉等均统称北印度音乐。 印度音阶组成称为斯瓦拉(Swara西方的Note),其组成的音符称谓沙/利/加/马/帕达/你 SA/RE/Ga/Ma/Pa/Dha/Ni这和西方的音符Do/Re/Me/Fa/So/Ra/Te很近似,但并不等同。西方的钢琴可细分到12微分音程,因为印度的音阶则可分成22个微分音程,称之为书如替(Suruti)。
.印度古典音乐最重要的二种元素拉格(Raga)和搭拉(Tala)。
.拉格(Raga)是印度古典音乐的基本调(Tune),也可说是旋律的种子,拉格在兴都语源自(Sanskrit),其意为色彩(Color)或热情(Passion),因此,拉格企图借特定的音符组合的旋律,来引领聆听者的情绪和感情,由5个到7个音符,组成的基本旋律做自由的变化。
拉沙(Rasa):是拉格的情境或情绪,可归纳成九种;
1) 喜感的=游戏
2) 惊喜的=惊奇
3) 悲伤的=悲情
4) 愤怒的=愤恨
5) 恐怖的=害怕
6) 排坼的=厌恶
7) 情欲的=性爱
8) 英雄的=征服
9) 宁静的=和平
在传统习惯上,不论是唱或演奏要点选的拉格是完全依据时间、季节、情绪来决定的,早晨/中午/晚上或悲伤/喜悦/春夏秋冬或敬神....等,拉格是不容混淆的。
拉格和表演者的关系和要求:拉格不只是固定之旋律型,由于加上时间、加上拉萨(Rasa)等抽象的情境情绪的诉求及即兴的技巧、演奏长短自主的*控,因比表演者也是创作者,具有作曲家的能力,才算得上是胜任称职的印度表演者。 传统拉格不外乎和宗教敬神,和每天不同时序、季节更替、
七情六欲有关,数量有限,但主拉格(主旋律/印度人称国王或先生拉格)和伴随主拉格的副拉格(副旋律/印度人称皇后或妻拉格) 结合演奏家的创造力又可产生新的拉格。
但乐师,必需恪守拉格的规范(如时间、理念、情绪、音调速度)、原创精神或转承启合的流畅动听等要素,才不致于画虎不成反类犬。 印度称之为山吉儿坦(Sankirtan),如果把拉格比做西方的交响乐亦可分出几个乐章;第一乐章是阿拉谱(Alap)是即兴自由发挥(Free-Farm)的慢板乐章、此乐章主要的功能是要引领听众进入主拉格的情绪中。
第二乐章是就耳(Jor)鼓手的节奏适时的加入在拉格的主旋律,数不清的主旋律和亦步亦趋的鼓声由慢板逐渐增强。
第三乐章是最后一个乐章,是通常是快板的乐章,但演奏者无论是主奏乐器或声乐或鼓手,可适时的做快慢交替,从2拍到16拍、慢、中板、快扳,称之为加特(Gat),但加特北印度较自由开放,南印度有比较严格的规范。加特北印度是在低八度到中八度音之间,南印度则在中八度到高八度之间。 搭拉(Tala)源自梵语,搭(Ta)坦达瓦(Taandava)湿婆(Siva)的宇宙之舞、象征宇宙生生不息的节奏。拉(La)是指湿婆神妃帕巴底(Parbati)的分身的舞蹈拉亚(Lashia),合称搭拉(Tala),塔拉近似西方的节拍,搭拉在印度是在节拍周期中固定的拍子(Rhythmic Cycle Containing a Fixed number of beats)印度的节拍非常复杂,从3-108拍(常用的5-23);常用的节拍型有 3+2 /3+3/4+4+4+4/4+3/3+3+3+3 等组合。
搭拉提供了精准旋律拉格的架构之基础;因此搭拉(Tala)和拉格(Raga)是印度音乐中不可缺的两大支柱。
最能发挥搭拉(Tala)的乐器,在北印度是塔不拉(Tabla)鼓,南印度则是魔力单根鼓(Mridangam)。
. 搭尔特(Thaat)北印度音乐学者巴特甘地的整理分类,从传统的72种拉格,重新整理出这十种不同的搭尔特,这十种塔尔通常和其他的拉格放在一起演出。这十种的塔尔的名称如下:
1) 毕拉瓦(Bilawal)朝/喜悦
2)马瓦(Marwa)午后/爱和热情
3) 白拉卫衣(Bhairavi ) 朝/悲伤
4) 白拉威(Bhairav)晨曦/虔敬
5)陶笛(Todi)朝/崇敬
6)阿沙瓦力(Asawari )黄昏/温柔
7)亚曼(Yaman)/(Kalyan)黄昏/阳气和热闹
8) 卡哈马吉(Khamaj)永恒之爱
9)卡飞(Kafi)朝热情
10)普尔卫(Poorvi)黄昏神秘。 是印度音乐节拍的起始音,但也是乐师(声乐/器乐) 的终止音。
由于印度音乐即兴是重要的元素,有了萨姆(Sam)可让各乐器、声乐,适时找到共同的起始点或终止点。 主要的鼓谱主要有北印度的塔不拉鼓谱,最常见的是Tintal 16拍 4x4x4x4=16拍,但回到Sam第一小节的头一个Dha的起点为结束点。
Ex. Dha Dhi Dhi Dha/ Dha Dhi Dhi Dha/ Dha Tin Tin Na /Na Dhin Dhin Dha/Dha
南印度Tala的鼓谱:主要的鼓谱主要有南印度的魔力单根(Mridangan)鼓谱
Adi Tala 4+2+2 =8拍 Ta Ti Nam Tom
. 史瓦拉(Swara)印度的基本音阶,也是印度知识之神萨拉斯瓦蒂(Sarasvati)从浩瀚无涯的宇宙,创造了印度基本音阶史瓦拉(Swara),这七个基本音阶有不同于西方的唱名,Sa/Re/Ga/Ma/Pa/Dha/NI是印度音乐的源头,没有女神创造的史瓦拉,就没有印度音乐。这七种唱名也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神祇。
从史瓦拉这七音阶的自由变化,即可组合成动人的天籁!
萨拉斯瓦蒂女神身穿白衣,双手演奏维纳琴,一手持书,一手持佛珠,坐莲花,优雅美丽,女神萨拉斯瓦蒂女神,在一般寺庙不多见,在一年一度的萨拉斯瓦蒂女神的特殊纪念日,学校师生、工匠或商家所膜拜,为印度人祈求学问、智慧或艺术音乐家所膜拜之女神。
❷ 大宝法王的三世法王
(公元1284-1339年) 让炯多杰生于藏历木猴年(公元1284,元世祖至元廿一年)元
月初八傍晚,当月亮刚升起时,诞生于藏南的亭利朗寇。出生后,这名婴孩结跏趺坐并说:“月亮已经升起了!”。他的母亲将此视为不祥的征兆,拿了一些灰撒入他的口中。但是他的父亲忆起噶玛巴希所说,第三世噶玛巴将生于他家而阻止了她。但是也因为如此,这小孩直到三岁才开口说话。让炯多杰三岁的时候在与同伴玩耍时,突然要求他的玩伴做一个宝座给他,四周并有方形草皮围绕。当模仿的宝座完成后,让炯多杰坐在上面,造了一顶黑帽将它戴在头上,然后宣称自己就是噶玛巴。他对他的玩伴说他们仍陷于生死循环不息的轮回之中,但他却已超越了轮回,小孩们返家后告诉了他们的父母让烔多杰所说的惊人话语。后来让炯多杰的父母带他至亭利朝圣,当他一见到大佛像时,他突然有一种彩虹融入自身的感受。让烔多杰自父亲处明了了一点佛教,也无师自通地明白了藏文字母。在梦中,他常有许多清净的定观。
五岁那年让烔多杰告诉父亲他想谒见邬坚巴成就者,于是父子两人一同前往谒见邬坚巴。在他们抵达前一天,邬坚巴做了一个梦,梦中噶玛巴西出现并告诉邬坚巴他即将于隔天来拜访。隔天一早,邬坚巴即告诉他的弟子们这个吉祥的梦兆,并事先安排了法座及盛大的欢迎队伍。不久,这名小孩在父亲的陪同下抵达了该地,并直接登上法座。成就者问他:“你究竟是谁?为何坐在我上师的法座?”小孩回答说:“我就是著名的噶玛巴。”邬坚巴随后要求这名小孩将他们之前如何碰面以及这件事和噶玛巴间的关系交代清楚。让炯多杰说:“一位伟大的成就者曾经来看过我,他便是您,同时也告诉了我所有在印度朝圣及旅历的见闻。”说完后,让烔多杰便下座,向成就者俯身顶礼并告诉邬坚巴:“前世我是你的上师,但这一世却是邬坚巴您的弟子。”并详细说明噶玛巴西留下的预言。孩子的神采令乌金巴喇嘛确认让炯多杰就是噶玛巴的转世,为了重续他们前世的因缘,乌金巴喇嘛授予让炯多杰上乐金刚和喜金刚、时轮金刚、以及普巴金刚的灌顶以及金刚手菩萨的的灌顶。
噶玛巴的教育和训练开始于七岁时。他从昆滇谢拉喇嘛剃度领受沙弥戒,并在他的指导下修习普拉提摩萨(寺院戒律的论述)。有一次,当邬坚巴传授较深的法时,让烔多杰见到他的老师示现上乐金刚形像。随后,玛哈噶拉及一发母都出现在让烔多杰面前,并告诉他尽快动身前往祖普寺,同一时间,在祖普寺内“格敦布”喇嘛也在观中亲见观世音菩萨,他告诉喇嘛噶玛巴的转世已经出现。过了不久,让烔多杰抵达了祖普寺并受到热烈的欢迎,接着便在祖普寺正式升座成为第三世噶玛巴。他在祖普寺接受11年的教育,跟随“年雷根顿苯”和“南措瓦”两位上师学习整个噶举和宁玛传承的教法,年雷根顿苯喇嘛见到让炯多杰是伟大的印度密教圣者萨惹哈的化身。 林内喇嘛将那洛六法,详尽的大手印教法,及穆拉喜金刚本续的完整灌顶悉皆传授给噶玛巴。噶玛巴曾在观中见到他的上师被噶举祖师们所围绕。一髻母也曾在噶玛巴面前出现并送给他一束乾枝,噶玛巴种下了它,不久长成了一棵大树。噶玛巴学习了新旧密续以及觉(施身法、注1)的仪轨。十八岁时,让炯多杰来到噶当巴寺,依止住持“萨迦修努姜楚”受具足戒。他在这里学习经论、因明(逻辑)和内明(宗教),包括毗奈耶(戒)、修心论、弥勒五论、中观哲理、阿毗达磨、大般若经及其论释等。他曾和当时最伟大的经论大师,例如贡噶敦珠喇嘛学习“时轮金刚”本续、注释和成就瑜珈法、“密集金刚”本续、“上乐金刚”本续和注释、“大威德金刚”教法、“金刚鬘”教法、“桑普第卡”、“秘密胎藏”教法、“寂静与忿怒本尊”教法、当巴桑结之“息解派”教法、玛姬拉准之“觉宇施身法”教法、萨迦传承的“道果”教法、“甘珠尔”和“丹珠尔”、度母的仪轨及印度哲学之比较等。
在与贡噶敦珠喇嘛的学习结束后,让炯多杰在祖普附近的闭关道场展开密集的修行。在闭关中,他曾梦见已故的上师乌金巴将龙树菩萨的教法传授给他。随后噶玛巴前往第一世噶玛巴所创建的噶玛贡寺,并在距离该寺半天路程的拉腾盖了一座小寺及僻静的修行所。有一次,这座小寺突然着火,但是年轻的让烔多杰持诵真言,并将一把谷子投进火中随即将火扑灭。让炯多杰再前往隆称卡哇卡波该地是上乐金刚的圣地,噶玛巴的前世也曾努力使弟子亲近上乐金刚。离开该地后,噶玛巴造访尼萨,在那儿,他发现因为地方上的争斗情势并不稳定。于是让炯多杰充当调停者,并平息双方的憎恨。噶玛巴再次回到西藏中部并在那里写了一部关于穆拉喜金刚的书。同时也研读大圆满法的义理,及噶举派其他高深的教法并且了悟一般性哲学的知识。他随巴雷喇嘛学习医术,又由住持“楚定仁钦”处获得许多教法,包括密集金刚续、中观哲学、大幻化网续、哦却多以及梅顿聪波传承的喜金刚教法、大威德金刚续、上乐金刚续等。后来让炯多杰又随持明师“里津库玛拉罗嘉”学习无垢友的心法(注2)即阿底瑜珈和尼古玛的秘密教法,特别是宁玛巴最重要的教法“心滴略论”。这个教法揭示众生可经由赤裸无饰的觉性而直接悟到佛性,它对让炯多杰的影响很深。他在一个禅修的胜观中看到“贝玛拉密扎”溶入他的前额。后来让炯多杰将噶举派的大手印和宁玛派的大圆满等教法溶合为一。
让炯多杰圆满了一切教法修习后,再返回祖普寺并待在贝玛冲宗禅修。于观中见到成就者邬坚巴,传给他噶玛巴希的教法(注3),为他灌顶并教授帝洛巴的内密法教。让炯多杰也曾在观中亲见莲师,并接受他的加持。因为长期专修禅定,让炯多杰常仰望天空的星体,当让炯多杰接受时轮金刚灌顶时,他在胜观中觉得整个宇宙都在自身之中启发了他的灵感,于是他撰写了一部非常具影响力的星相学法典,后来成了西藏占星术中另一个新系统。让炯多杰在祖普寺后方山区建筑了一座规模不小的新寺院以及许多可供禅定的洞窟,并命名该地为德千阳利。在那儿,他又完成了另一部有关占星学的著作--隐藏的内义。随后噶玛巴迁徙至藏南,在纳浦盖了一间关房。在孔、隆及拉各省噶玛巴教化人民,并在靠近不丹的绰汝建造了一间寺院。
在虎年那年,让炯多杰造访拉萨,并在当地弘法授灌顶及加持。让炯多杰将传入西藏的大部分佛法、灌顶和实修传授融会贯通后,将自己的了悟和胜观写成许多重要的宝典著作,其中现存有一本噶举派最首要的著作即是“甚深内义”,它是对密法之本质的无价诠释。(注:由堪布卡塔仁波切所讲授的“甚深内义”由宝鬘印经会出版,分上、下二册)在修学完成后,让炯多杰游化至藏南弘扬佛法,授予灌顶等。他在康波地区停留三年,许多人由于受到这位佛法大师的威仪和声望的感召而走上修行之路。 让炯多杰的声名远播至汉地,元文宗礼请他前去弘法,噶玛巴欣然接受并从祖普寺出发。当他抵达康地的丹顺时,突然不寻常地打雷和下雪。噶玛巴于是进行禅定,在禅定中他明了这代表了蒙古皇帝即将逝世,所以,他返回祖普寺并在寺里渡过冬季。在这段期间,让炯多杰安排中国使节到西藏许多地方朝圣。途中某些征兆示显出元文宗已经驾崩,10月18曰,噶玛巴一行抵达北京,并且得知元文宗果然已于兆示显现的当天过世。
当时掌管皇宫的蒙族人仁钦帕(注4)以官方的礼仪率同皇族、官吏们、僧侣及侍卫欢迎噶玛巴的莅临。所有人都敬仰噶玛巴并且接受他的加持,当时噶玛巴便预言仁钦帕将会遭到意外。一个月后噶玛巴让炯多杰举行盛大的仪式纪念逝世的皇帝。他的兄弟托洪帖木儿继位为皇帝,但是占星家劝他最好先等六个月后再继位,因此托洪帖木儿暂时担任摄政王。藏历水鸡年一月十五日,新皇帝由噶玛巴加冕登基,噶玛巴同时也为皇帝灌顶并加持皇族成员。回西藏时,皇帝敕封噶玛巴--全知者噶玛巴活佛的封号。数十万的民众亲眼目睹这件盛会。噶玛巴于木狗年启程回西藏,途中他兴建了许多噶举寺院。回到西藏后,让炯多杰致力于传法和解决政治纷争。 接着他又接受了元顺帝的礼请再度访问中国,在漫长的旅途中,让炯多杰不断为请求者传授佛法。他也前往中国西部的五台山朝圣,在那儿作法会并于定中见到文殊菩萨(注5)示现,于是在汉地五台山建立寺庙。噶玛巴于藏历木猪年九月返抵祖普寺。随后噶玛巴又造访了米娘,并且参访所有当地噶举派寺院以振兴佛法。当他给予人们观音菩萨的灌顶时,一道彩虹出现在上空,而花朵也自天空中散落。许多苯教徒和非佛教徒见到这幅瑞象纷纷改信佛教。当时,米娘和旺纠间爆发了战争。一大群来自米娘地区的商人以及数千头的牦牛被歹徒掳获并受到死亡的威胁。噶玛巴居中斡旋并拯救了商人们。随后他帮助交战双方达成了和平协议,并向他们解释日常生活中善行的价值。之后噶玛巴便前往噶玛贡寺。那时,西藏东北地区的护法们,特别是米娘地区护法,均恳求噶玛巴继续在当地传法。藏历木猪年(西元1335年)八月二十五日,他在康地丹省传法。同年九月,让炯多杰返回祖普寺,收到一封元朝的邀请函。然而噶玛巴却动身前往拉萨,于同年十一月十日抵达,并在当地见到另一位元朝使者。在拉萨附近让炯多杰参访了伟大的桑耶寺和著名的青浦寺,他并在青浦寺进入甚深禅定长达五个月之久。这段期间内,让炯多杰亲见莲师及空行母秘密环。他同时也安排新版甘珠尔及丹珠尔的准备工作。
火鼠年八月,噶玛巴再度启程前往汉地,途中造访祖普寺。在旅程中也作许多修法仪式,最后终于抵达太雅图宫。元顺帝亲自在大门前迎接噶玛巴,并温馨地欢迎他。皇帝并接受噶玛巴所赐的长寿甘露,使他成为所有蒙古皇帝中,寿命最长的一位。噶玛巴花了十一天的时间在太雅图宫,太雅慈宫及太雅舍宫传法灌顶。在最大的太雅图宫中,让炯多杰建造了一座噶举派的寺院,其中建造了四臂红观音的坛城及许多雕工精细的噶举历代传承祖师塑像。皇帝同时也启建了上乐金刚坛城供养噶玛巴。许多具影响力的大臣们因为噶玛巴的出现而变得焦虑,因为他们担心噶玛巴新的佛教影响力将妨碍了他们的政治企图。随后他们策划了蒙古及中国许多寺庙被破坏的事件,并要求立即侦办此事。噶玛巴及皇帝被要求对此事有所澄清。噶玛巴回答他是受到元顺帝的邀请才前来中国。如果因为他的出现而造成一些尴尬的局面,他就离开汉地。让炯多杰因为此事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因为他到汉地纯正的动机就是希望佛法能对人们有所帮助,噶玛巴并没有任何政治企图。元朝皇帝感到非常的不安,并乞求噶玛巴留下来。 1339年6月14日,在修法圆满的消除汉地一些地方干旱后,让炯多杰告诉皇帝他即将入寂的征兆,皇帝热切地恳求他能延年益寿,并继续他在汉地的事业。但是噶玛巴却告诉皇帝他即将圆寂,但他将再度诞生于贡波,届时他的转世将再度回到汉地来看皇帝。
让炯多杰将如何找到他的转世的方法以及在哪儿可找到他的转世全部详细地嘱咐私人秘书昆秋仁钦,并附注他将在适当的时机宣告自己就是噶玛巴。于是在藏历兔年六月十四日,于法会中分发完神圣药丸后,将自已撤入上乐金刚的坛城,观想此忿怒尊,而在禅定中圆寂。皇宫中举行了隆重的哀悼仪式。然而隔天清晨,皇宫的卫兵看着天空,在满月里清楚可见到噶玛巴的形影。宫中的钟声立即响起,唤醒了熟睡中的皇帝和皇后。他们从皇宫中的窗子向外看去,清楚地见到最敬爱的上师就在月亮的坛城之中。隔天一位工匠被传唤至宫中雕刻嘉华噶玛巴出现于月亮之中的情景。这件作品完成后成了皇帝最珍贵的收藏品之一。
著名的弟子第三世噶玛巴让炯多杰住世五十六年,一生博学多闻,著作等身,弟子众多,对金刚乘佛法的影响无法估计。 著名的萨迦学者“雅德潘千”班智达--著名的喇嘛。他同时也是雍敦多杰的弟子。“雍敦多杰”是一名深受让琼多杰影响的萨迦派领导者,他接受了秘密法的传承,同时是布顿四大弟子之一。
最伟大的宁玛上师“龙钦巴”
卓巴辛
元顺帝
昆钦.多波帕.席拉.嘉称;他来自尼泊尔,藏地西北部的多波,创立雍南派。
第一世夏玛祖古夏玛.塔巴.僧格;他圆满地修持了所有高深教法。达珑.昆旁仁波切;他来自达珑寺。
(注1)一种断我执的仪式,由宁玛派成就者法当巴桑结所传授。
(注2)即无垢友班智达所弘传的教法;尼古玛是成就者那洛巴的明妃,后来成为一名瑜珈女及成就者。她一般被认为那洛巴的妹妹。
(注3)今日仍有噶玛巴西灌顶。
(注4)仁钦帕短暂地任皇帝的职务,但在噶玛巴抵达后即突然逝世。
❸ 求一部印度看电影,关于蛇的
印度鬼新娘
❹ 东京喰种ED圣者たち完整版日文+中文+罗马音歌词
圣者たち - People In The Box
作词:Hirofumi Hatano
作曲:People In The Box
整理:Ono Kana
街は眠れど 建物はずっと建设中さ
ma chi wa ne mu re do ta te mo no wa zu tto ken se tsu chu sa
即使城镇入眠 建筑物依旧不断在兴建
都市计画遂行中
to shi ke i ka ku su i ko chu
都市计划正在进行中
噛み合う蛇 モーフィングした环状线
ka mi a u he bi mo fu in gu shi ta kan jo sen
互咬的是 影像渐变的环状线
エンドルフィン煽って
en do ru fu in a o tte
脑内的吗啡正在作用
いけよゴーゴーゴー
i ke yo go go go
快上吧 GO GO GO
夜の空に上升する魂
yo ru no so ra ni jou shou su ru ta ma shi
飘向那片夜空的魂魄
行进と信仰は常轨を逸した
kou shin to shin ko wa jou ki wo i chi shi ta
游行与信仰 仿佛是异于常轨的谜题
クイズのようだ
ku i zu no you da
就像谜题一般
クイズのようだ
ku i zu no you da
就像谜题一般
まだ空っぽな明日は
ma da ka ra ppo na a shi ta wa
仍然空洞的明日
限りなく黒に近いグレイ
ka gi ri na ku ku ro ni chi ka i gu re i
是最接近黑的灰
なにかにもなれずに
na ni ka ni mo na re zu ni
无法成为任何东西
限りなく黒に近いグレイ
ka gi ri na ku ku ro ni chi ka i gu re i
是最接近黑的灰
中东でもインドでもアフリカでも
chuu to de mo in do de mo a fu ri ka de mo
中东印度非洲无一例外
放送する象徴は当然に超高层
hou sou su ru shou chou wa tou zen ni chou kou sou
播放的象征当然是最高层
今日という日は満ちゆく水位
kyo to i u hi wa mi chu ku su i i
今天就像溢出的水位
空っぽな明日に尻尾をまいて
karappo na ashita ni shippo wo ma i te
在空洞的明天面前落荒而逃
优しさを竞う 巨大な空気清浄机
ya sa shi sa wo ki sou kyo da i na kuu ki se i jou ki
竞争着柔情 巨大的空气清新机
この手のゲームには亲の同伴が必要だ
ko no te no gu mu ni wa o ya no dou wan ga hi tsu you da
手里的游戏 必须有父母同行
胜算もなく赌けに出たクイズのようだ
shou san mo na ku ka ke ni de ta ku i zu no you da
仿佛毫无胜算孤注一掷的谜题
クイズのようだ
ku i zu no you da
就像谜题一般
まだ空っぽな明日は
ma da ka ra ppo na a shi ta wa
仍然空洞的明日
限りなく黒に近いグレイ
ka gi ri na ku ku ro ni chi ka i gu re i
是最接近黑的灰
なにかにもなれずに
na ni ka ni mo na re zu ni
无法成为任何东西
限りなく黒に近いグレイ
ka gi ri na ku ku ro ni chi ka i gu re i
是最接近黑的灰
ああ 今夜 きみが欲しいのさ
aa kon ya ki mi ga ho shi i no sa
啊啊 今晚我想要你
圣者たち
se i ja ta chi
圣者们啊
ああ 终わり告げて欲しいのさ
aa o wa ri tsu ge te ho shi no sa
啊啊 希望你能宣告结束
圣者たち
se i ja ta chi
圣者们啊
ああ 今夜 きみが欲しいのさ
aa kon ya ki mi ga ho shi i no
啊啊 今晚我想要你
クイズのようだ
ku i zu no you da
就像谜题一般
クイズのようだ
ku i zu no you da
就像谜题一般
クイズのようだ
ku i zu no you da
就像谜题一般
まだ空っぽな明日は
ma da ka ra ppo na a shi ta wa
仍然空洞的明日
限りなく黒に近いグレイ
ka gi ri na ku ku ro ni chi ka i gu re i
是最接近黑的灰
なにかにもなれずに
na ni ka ni mo na re zu ni
无法成为任何东西
限りなく黒に近いグレイ
ka gi ri na ku ku ro ni chi ka i gu re i
是最接近黑的灰
ああ 今夜 きみが欲しいのさ
aa kon ya ki mi ga ho shi i no sa
啊啊 今晚我想要你
圣者たち
se i ja ta chi
圣者们啊
ああ 终わり告げて欲しいのさ
aa o wa ri tsu ge te ho shi no sa
啊啊 希望你能宣告结束
圣者たち
se i ja ta chi
圣者们啊
圣者たち
se i ja ta chi
圣者们啊
圣者たち
se i ja ta chi
圣者们啊
圣者たち
se i ja ta chi
圣者们啊
圣者たち
se i ja ta chi
圣者们啊
❺ 大乘经典是文殊弥勒等菩萨与阿难尊在铁围山中集结的,这是谁说的,是真的吗
你这个人太偏执,不适合研究佛学,容易钻到牛角尖!你所提出的这一系列问题出发点是什么?你问我问题我给你解释,你不听。还不断质问我从什么地方得之,一点感恩的心都没有!
释迦牟尼是悟道的人,他如果想让但是得人接受他的思想,就必须用适合当时人的方式方法。并且对不同的人还得用不同的方法,因此出现了所谓的“八万四千法门”。而且,佛教的理论不是停滞的,也是在为适应不同的社会关系而发展和改变的。因此,我们要是想研究佛法,不要在意这些途径,而是要研究释迦牟尼当时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体系和精神状态,这才是本。呵呵,让你看看大乘经典形成的论述,如果你有这个耐心的话:
大乘经典的争议
大乘是否为佛所说?这个争议在古印度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到了佛灭五百年
,虽然大家都承认大乘经,但是大乘经如何产生,仍是一个『谜』。
说到这里,我要告诉各位,小乘的经典在历史上是可以考证的,有可信的历史可
以研究,但是大乘经典的产生却是一个『谜』,历史上没有记载有那些人在什麽时间
、什麽地点结集了大乘经典。但在佛灭二百五十年或三百年的部派佛教时代,就逐渐
有类似大乘经出现,佛灭四百年再出现大量的大乘经,到了佛灭五百年时,出现了更
多量的大乘经,而且取得更多人的相信。
大乘是否为佛所说?在当时的印度就已发生争执,相信的人就说大乘是佛说,不
相信的人就说大乘非佛说,并排拒大乘经。大乘经典的争议,在占印度也是一个很严
重的间题。到了佛灭五百年,龙树菩萨出现,那时候的大乘已经成了气候,成了时代
的主流,大家都承认大乘经,可是大乘经怎麽产生的,还是一个『谜』。
承认大乘经的人,对於大乘经如何产生,认为并不是问题,顶多说是某一位老比
丘从大雪山上下来,重新传诵出来的,就把它当做是佛所说的,流传了下来。或者像
龙树进入龙宫,在龙宫发现大乘经;又密教说,在南印度的一个南天铁塔,打开铁塔
门,发现了大量的密教圣典、佛经;就用这样的一种譬喻、一种象徵,使经典传诵出
来。这是经典本身的隐喻,可是仍然不能满足比较人间的、历史的、理性的态度,人
家还是要追间大乘经的来源。
经和律由於冠上『佛说』二字的缘故,受到较多的争议,『论』的争议就比较不
明显了,因为论多是历史上的高僧大德、菩萨论师所造,有人名、有时间、有地点。
譬如『大毗婆沙论』有二百卷,就是收集关於上座部到一切有部的部派总集成,这一
部论在研究佛教方面的地位很崇高,内容很丰富。像这种书在印度的梵文已经都没有
了,保留在汉文尤其弥足珍贵。
本来在日本有一位权威学者宇井伯寿教授,他认为汉译的佛典不足采信,不能当
做研究佛学的文献依据。直到近代,透过印顺导师的研究、著作,把汉译经典的地位
提高,日本学者也开始重视汉译经典了。不过欧洲的研究佛学者依然看轻汉译经典,
尤其在几十年前,除了巴利文与梵文以外,其他资料都只是列入参考而已。经过日本
人不断的充分考证,将巴利文、梵文与汉文作对照、研究,并经常修正欧洲人的观念
及欧洲人的文献资料,渐渐的欧洲人才了解到,原来中国佛教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汉译
经典,也是价值很高、不容忽视的。
从我前面所介绍的内容,我们已经了解小乘经典是有根据的,而大乘经典比较没
有根据。那麽,究竟大乘经典是如何产生的?这个间题稍后再来介绍,我们先谈谈经
典的结集与形成的先后,以及它们的特色。
经典结集的先后与特色
第一次结集,把佛陀的言行结集成九部经。现在我们所读的佛经,已经不是当初
结集时的样子,而是经过增饰的。
印顺导师提到,佛陀一入灭后,佛弟子第一次的经典结集,是将佛陀的一言一行结集
成九部经。现在我们讲三藏十二部经,其实早期只有九部,三部是后来再增加的。唐
朝以前也没有『大藏经』这个名称,是南宋以后,有了雕刻编辑,在皇帝支持下雕刻
大藏经,才有这个名称,古人只称为『一切经』。
最初结集佛经,是分成九类性质而编成九部:
第一类叫做『修多罗』,中文叫做「契经」,是散文体的佛典。
第二类是『只夜』,也叫『重诵』,是韵体文;例如诵读普门品,前面有一段长
文,后面有一段偈诵【重诵】,就叫做只夜。
第三类是『伽陀』,就是佛经完全用偈诵的韵文体出现,叫做伽陀。
第四类是『因缘』,是记载佛陀或佛弟子的事迹始末。
第五类是『譬喻』,佛用譬喻的力式所讲的经都归於此。
第六类是『本生』,就是世尊或佛弟子过去生的因缘,称为本生。
第七类是『本事』,佛陀对弟子叙述,过去七佛修行、度众生的故事,称为本事
。
第八类是『末曾有』,是在说明佛陀本人以及佛弟子不可思议的奇迹,或者证悟
的境界。
第九类是『优婆提舍』,就是『论』,是最早期论藏的前身;佛陀偶然言简意赅
的开示,再由大尊者上座加以演绎发挥的这类佛经,就编入优婆提舍。
第一次结集是将佛陀的言行结集成九部经,第二次结集是演九部经为四阿含。四
阿含的成书是到了阿育王的时代,接著是依四阿含成立『杂藏』。
我在前面说过,四阿含以杂阿含出现最早,丙来是中阿含、长阿含,而后增一阿
含。四阿含的性质各不相同,比如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讲到四种悉檀,他认为杂阿含
属於『第一义悉檀』,也就是『究竟说』、『了义说』的意思。
『悉檀』叫做显扬真义。明显弘扬真义的经都在杂阿含,所以,同一个故事出现
在杂阿含很简略,出现在增一阿含就很详细;而且杂阿含的经文很枯燥简要、生涩,
增一阿含对於故事的叙述就来得生动,比较文学、比较活泼;这涉及到佛经编辑先后
的关系。
南传有位高僧叫做觉音,他把增一阿含整理出来,称为『吉祥悦意』,内容为劝
人布施、持戒、修定,能长寿消灾、免难得福升大,让人得吉祥、得悦意这种思想与
天神教的信仰动机、愿望有关。像这一类随顺凡情而宣说的法门,就归入增一阿含,
为世界悉檀。
如果是对治性的,破斥外道邪知邪见的这一类经文,中阿含收集的多,所以龙树
解释中阿含为『对治悉檀』。在印度那样的种族与信仰繁杂的文化背景下,特别需要
破邪显正。这一类引导众生起正信的对治性法门,都在中阿含。
众生根机无量无边,法门也就无量无边,各个众生可能要各个不同的法门来修;
契合众生个别根机,满足众生个别差异性需求的这一类法门,就归集在长阿含。所以
长阿含是属於『各各为人悉檀』。
了解四阿含的性质以后,关於佛经的内容问题,我们会发现正如妙法莲华经所说
:佛陀讲经有一种态度--『开权』、『显实』。权就是权宜、权巧方便;实就是实
畅本怀、如实。佛陀讲经有实说与权说,这个观念非常重要。
像杂阿含第一义悉檀的显扬真义就是实说;增一阿含的世界悉檀或者长阿含的各
各为人悉檀,就是权说,权宜契机的说法。所以,我们常说佛法有契机、有契理,契
机和契理到底怎麽去把握?说到这个地力,前面在尚未讨论主题之前的几个疑问,差
不多得到一个明朗的态度了。
佛经可完全相信吗?印顺导师在『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的最后一章曾说:『佛
经不应该有真伪的问题,只是了义说与不了义说,究竟说与方便说的问题。』虽然我
们知道了佛经有实说有权说,但是,到底怎样去判断那一类实说、那一类权说?那就
见仁见智了。
譬如报纸大登特登的『婴灵』,它也有根据,我们勉强也相信它是佛说,但顶多
也只能称为权宜中的权宜、方便中的方便罢了。佛经本身就有一个譬喻:佛法最早最
原始是很纯的,好像高山上流下来的水,没有受到任何污染、清凉可口,甚至可以直
接掏饮。但是,当水流到中游、下游时,就渐渐受到污染了。佛法也是如此,佛最初
讲法是很纯的,但是印度版图大、种族、语言、阶级制度与文化都相当复杂,战乱又
多,佛法流传久了就会开始掺杂。
佛陀在世时,只在中印度的恒河两岸行化,佛陀入灭一百五十年,孔雀王朝阿育
王统一全印度,也把佛法遍布全印度。根据历史的考证,阿育王甚至派遗传教师,到
过今天的希腊、越南、缅甸、西域,可能还来到龟兹,甚至有人怀疑他也到了大秦,
当时秦始皇与阿育王国同时代。
孔雀王朝一没落,中印度再产生第二个王朝,国土信奉婆罗门教,中印度兴盛的
佛教受到严重的伤害。中印度的出家人向南北逃去,向北逃的到了西北印度,『说一
切有部』就在这里发展;向南逃的就到东南印度,所以佛灭三百年到四百年左右,中
印度恒河流域的佛教相当没落衰微。
第一次的佛教法难,西北印度和东南印度的佛法仍然相当兴盛,以后的大乘唯识
学就是从西北印度来;中观性空般若就是从东南印度发展出来。因为区域性的不同,
区域性的适应,使得后来的中观和唯识学一直很难相融。这是受到这些帝王对佛教的
迫害,而分成南北两路发展,佛法在历史上的发展,不能不注意到这样的一个问题。
那麽,现在的小乘经和大乘经典,是否就是当初结集完成时的样子?譬如现在读
到某一部经是五千字,是否当初结集时就是五千字?事卖上,大藏经里面往往早期与
后期的同一部经典,会出现好几个人的翻译,不论小乘经大乘经,看多了就会发现佛
经有经过『增饰』的情形。
经过增饰的佛经,不能说是后来假造的。比如我前面说过的,佛陀有时候只对弟
子做简要的开示,而中、下根器的人没有听懂,就要靠上座阿罗汉再加以演绎。有一
次舍利弗尊者将佛陀讲的一句话,诠释了七天七夜还没有讲完,后来人家把他所说的
话去请教佛陀,佛陀回笞:『如是法,如佛说。』意思是说:舍利弗说给你们听的法
,和我所说的一样。舍利弗亲自得到佛的印证,所以他被称为智慧第一。由此看来,
佛陀在世时弟子们就有增饰的情形了。
佛弟子将佛说的话又加以发挥解释,是属於一种增饰,佛经也是一样;比如妙法
莲华经有七卷,但目前的学术界认为最原始的妙法莲华经可能只有三卷或四卷。佛经
经过历代的传承、时空的演变,比如从东南印度传到中印度,再传到北印度,这个流
传的历史演化,使得这些文章增加了几品进去,或某一段、某一品的叙述增长了。
尤其从显教传到密教的经典,这其中的增饰最明显,好多大乘经典在早期的翻译
并没有咒语,但是到了后期的翻译,明显的增加了陀罗尼品,也就是咒语,这就是传
到密教时增饰的。密教成为佛教公认的一种修行法门,大家也接受他了,所以后来这
些经典在结集的时候,也都要有陀罗尼品,少了陀罗尼品会觉得不像佛经。事实上,
可以查证得出来,佛陀亲口说的陀罗尼并不多。
譬如药师灌顶真言,是十二药叉大将说的,十二药叉大将是天神护法、夜叉,他
们听佛陀讲药师经后发愿:末法时代如果有人讽诵这部经、持我这个咒,我就加持这
个人。所以,大部分咒语都是属於这种天龙八部、夜叉、罗刹、鬼神的名号;也有少
部分被认为是本尊【佛】现药叉相而宣说的陀罗尼。
又譬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六祖坛经』都不是原本,已经是第四手的,都是丁
福保注解的那一本六祖坛经。中国的大藏经与日本人编的大正藏,就搜集了两个版本
的六祖坛经:一本是元朝的高僧编订的,也是目前最常见的版本;另一本是民国以后
在敦煌发现的『敦煌本』。经过学界包括印顺导师在内的研究,敦煌本也不是第一手
,在敦煌本之前可能还有一本占本的六祖坛经。
如此一来,大家或许会疑虑,以为我们看不到真面目的佛经。其实,看佛经要有
慧眼,六祖大师也告诉我们:『心疑法华转,心悟转法华。』看经要会转经,不要被
经转。所以,经文本身也会暗示,那些地方是如实说,那些地方是方便说,那个是主
题,那个是副题。比如法华经,六七品之前是主题,十、十一品可能是副题,到二十
品之后显然是增饰。
要了解佛经增饰的间题,应该还要知道印度人的民族性。印度人的文字、哲学、
宗教几乎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印度人的文学创作就是宗教创作,印度人的宗教创作也
几乎就是用文学创作。文学注重的是象徵的、衬托的,以及生动的文字描写,因此,
印度的宗教徒对於他们宗教的圣典结集,不论是文字上的润饰及文章的体裁,就带有
浓厚的文学性质,尤其大乘经的这种成分更重。
大乘经典与小乘经典的异同
大乘经是艺术性的,它保有佛教传统的实践精神,富有感化力,小乘经论却不免
流於枯燥烦琐……
印顺导师曾经在书里面提到:大乘经是艺术化的,小乘经是科学化的。科学是什
麽?科学是理性的,科学是有多少证据讲多少东西出来的;艺术则是文学性的、象徵
性的、衬托性的。大乘经是艺术性的,它保有传统佛教的实践精神,富有感化力,小
乘经论却不免流於枯燥而繁琐。所以各位读大乘经一定票用宗教情操来读,才能与宗
教的境界相印证。尤其大乘的修行者称为菩萨【觉有情】,更必须具备有菩萨的精神
,菩萨的悲心愿力,这样才能体会到菩萨的人格情操。
所有的大乘经都在赞叹菩提心,都是在提倡菩萨道,至於解脱、断我执、空、无
相、缘起、性空,这些『般若』理论,严格说起来,是有佛教时就有了。只不过,小
乘人积极於个人求解脱、了生死,而末加重视罢了;大乘则强调入世度众生的悲愿情
怀,而不急於断烦恼的解脱,这是大乘经的特色。
我们刚刚提到,由四阿含而立杂藏。为什麽有杂藏的产生呢?早在第一次结集就
出现杂藏这个称呼了。当时大迦叶尊者发起的王舍城五百罗汉结集,经过三个月结集
完成之后,富楼那才终於由南印度带了五百徒众赶回来。富楼那请教迦叶尊者结集的
结果,於是迦叶尊者向富楼那说明了这次的结集内容。富楼那听完迦叶的说明,对於
戒律方面有些部分认为佛不是这麽说的,并提出自己所听到的佛说的内容,但是迦叶
不赞同,於是两人意见产生分歧。
第一次结集时,没有参加结集的人当中也有很多是证圣果的,而只选了五百位参
加,部分原因也是因为阿□世王发心供养五百位,太多人了他也负担不起,因此很多
人没有被选上。没被选上的人就在外面自己结集,人数比窟内更多,称为『窟外结集
』,富楼那尊者比较支持窟外结集的意见,於是渐渐的佛教僧团由於意见不同而产生
了分裂。
窟外结集在结集的态度上比较兼容并蓄,没有像窟内结集那麽拘泥。在第一次王
舍城窟内结集不承认的那些神通,或者是天神说、在家居士说,包括持咒,不属於四
阿含之内,也不属於律藏这一类的,就把它归在一起,所以称为『杂藏』。由杂藏再
引申出『摩诃衍藏』,摩诃就是大,摩诃衍藏就是大乘藏--大乘法、大乘经。由杂
藏里面的本生、本事、因缘以及末曾有,很多都是编入杂藏,后来编入摩诃衍藏,甚
至从这些产生后期密教的『陀罗尼禁咒』。
大乘讲菩萨精神,什麽是菩萨精神?有人说是慈悲喜舍、积极入世、悲心度众,
或自利利他,自他两利。古时候印度人弘扬佛法,智慧很高超,例如讲菩萨精神就用
譬喻、用故事,既生动又深刻有力;『本生谈』所讲的就是菩萨精神的故事。我现在
就说一个本生谈的故事:
有一只小麻雀住在深山里面;有一次,当动物们还在熟睡中,森林却起了大火,
只有这只小鸟发现起火了。它著急的想:『火一烧起来,一定会烧死很多飞禽走兽,
没烧死的也会无家可归、没食物吃!该怎麽办呢?』於是它大喊:『失火了!失火了
!大家赶快逃命啊!』一方面它灵机一动,飞到森林边上的小河去把身上沾湿,然后
飞回来用身上的水滴撒在火上,希望把火扑灭。
这实在是杯水车薪,怎麽救得了呢?可是这只小鸟却来回不停的滴水,持续不断
的救火。天神帝释在天上看到了,觉得很可笑,於是问小鸟说:『小鸟呀!火这麽大
,小河又远,不但远水救不了近火,而且你那麽弱小,想灭火简直自不量力啊!』小
鸟一面救火一面回答:『火能不能灭掉是一回事,但是我的悲心愿力一定要这麽做。
』这就像孔子说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天神帝释被小鸟感动了,於是降了
一场大雨将火熄灭。
这个故事中的小鸟就是现在的释迦牟尼佛,他在多生多世之前就已实行菩萨道精
神--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本生谈记载的就是这种菩萨道精神的故事
。
修行一定不离戒定慧三无漏学,这是大小乘共同解脱的根本,修菩萨道同样要与
此三无漏学相应。我再讲一个菩萨行为的故事:
释迦牟尼在过去多生以前,有一次与五百个商人到大海里去捞宝。回程时走到荒
郊野外,天色已晚无法再赶路,於是大夥儿就在荒野上休息过夜。半夜里来了一个人
,看到这夥人带了这麽大批金银财宝,於是起了盗心,准备谋财害命。这个时候,只
有一个人还没睡,他发觉有盗贼,并且这个盗贼还想杀人,这个商人心想:『如果任
由这个盗贼杀人劫财,那他将来要背负的恶果太可怕了,若叫醒大夥,则这个盗贼也
会被杀,一样有人会犯了杀戒,倒不如我将他杀了,如此一来,可以救五百人的生命
财产,还可免去这个人的恶果,纵使我因杀人而必须下地狱,这也是值得啊!』於是
这个商人起来与盗贼搏斗,并杀了对方而保护了这群同伴。后来的经典赞叹这是菩萨
的行为。
像这种破了戒反受赞叹的观念,印顺导师在妙云集的『佛法概论』里面也提到。起
初我看这本书,觉得导师的这个观念怎麽这麽特殊?原来他是根据唯识宗『瑜伽师地
论』的说法,后来我又看到西藏黄教的祖师宗喀巴大师写的一本『菩提正道菩萨戒论
』,也有这样的看法,就是说菩萨持戒,有时候为了菩提心、度众生而不自观戒。不
自观戒,就是杀盗淫妄酒五戒皆可犯,为度众生而不持五戒,竟是菩萨的殊胜戒;这
就是菩萨的修行与小乘人不一样的地方。
小乘持戒很严格,譬如比丘出门托钵,遇见一位年轻的小姐落水了,这位此丘如
果不救她,她就要被淹死了,可是男女授受不亲,戒律是禁止比丘近女色的呀!怎糜
办?该不该下去救人呢?笞案是:不行。我查过中国的四部戒律--五分律、四分律
、十诵律及大众部的摩诃僧只律,其中有三部共同的说法认为,比丘不能犯戒,至於
落水的少女只有听天由命了。这是小乘的做法。
佛法不一定由佛亲口说
佛法不仅是佛说者,一切世间真实善语、微妙好言,皆是佛法。佛法有五种人说
接下来我要告诉各位一个观念:佛陀说的法称为佛法,但是佛法不一定是由佛亲
口说的。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第二卷说:『佛法非但佛说者,一切世间真实善语、微
妙好语,皆出佛法中。如佛毗尼中说:何者是佛法?佛法有五种人说:一者佛口自说
,二者佛弟子说,三者仙人说,四者诸天说,五者化人说。』毗尼是律藏,佛弟子指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比如杂阿含记载,有位质多长者,说法无碍,比丘
尼、初学比丘在他的指导下证果。所以现在有些人在争议说居士可不可以升座说法?
其实在印度时就有居士升座说法了,只是,不论居士或出家人讲经说法都应该将功德
回向三宝及一切众生,感谢得力於佛法僧三宝的功德加持,这样就不违背了。
第三个『仙人说』,仙人不一定指佛教仙人,外道的五通仙人或者一通仙人、二
通仙人,他们有时候说的和佛法意思一样,就是佛法了。第四种诸天说,就是天人、
天神说的佛法。第五种化人说,证果位的罗汉、菩萨或佛陀运用神通变化成各种形象
而说佛法。但是并没有提到梦中说,可是我们大藏经有提到梦中说,那是明朝的一个
皇后,她梦见天神来向她说法,就一字不漏的背诵出来,经过高僧验证认为是佛法,
於是皇帝颁令将它编入佛经。所以到了中国,就加了一个梦中说,这也不能说完全错
,只是另一种观点以及审核的间题罢了。
综合这五种,我们再看大智度论龙树菩萨说:『入佛法相,名为佛法。』在印度
历史上的高僧,他们已经培养出一个共识,就是刚刚那五种人说的都是佛法,所以到
了龙树就说:『修多罗相应,不越毗尼,不违法相。』只要与修多罗【经】相应,不
越□尼就是不违背戒律的条文,也不违反阿毗达磨【论】的法相,如此就是合乎佛法
。
在四分律里面讲到,有一个法则来认定法或非法,即佛亲口所说,或者是佛弟子
、诸天、仙人、化人说而经过佛的认可,就是佛法。比如『大方广佛华严经』,释迦
牟尼佛都是紧闭金口,整部华严经几乎都是大菩萨在讲他们的境界,他们的菩萨道、
菩提心怎麽修,最后再由佛陀来印证他们所说的法。又比如『维摩诘所说经』,整部
经从头到尾都是声闻弟子和大菩萨应对辩论,以及维摩诘居士说法,由他示现生病而
引导出这一部生动的经典,最后也都是佛陀来印证收场。所以大乘佛教才有一句话说
:『法王无事,法付法子』,佛陀很少先开口说法,都是由菩萨们讲示自己修行的法
门。楞严经也是个个菩萨在讲他们的圆通法门,观音菩萨是耳根圆通法门,大势至菩
萨是念佛圆通法门,而最后也都是佛陀来圆场。
我对佛经、佛法做这样的介绍,就是要告诉各位一个观念:佛法和佛经不一定要
与佛说连成一直线。甚至佛在世时,所谓的佛经就没有那麽死板的要『佛亲口说』才
能够称为经,佛弟子说的也都称为经。而且大量的佛经都是在历史的结集形成中出来
的,佛弟子的修持,体会到佛陀的精神,深信佛的法印相印证所流露出来的那种境界
,而且得到这些圣者的共识,结集出来的这些经典,在历史上越来越多。
想要了解这地历史的演变和结集的形成,也要晓得佛经在印度的文化和背景,以
及契合印度人的根机,所以佛经的实说和权说,这种力便的、权宜的说法就有相当的
弹性了。
佛经传到了中国,由於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是一但高级文化了,所以对於
佛经那种适应印度民间信仰的权宜说法,以及佛经传入西藏以后,与当地民间信仰相
结台的神鬼色彩,中国的儒家、理学家或高级知识分子是比较排斥的,尤其近代深受
西洋科学影响的,像胡适这一类的知识分子更甚。
因此,我们对於佛法的选择与接受,以及如何弘扬佛法的真面目?都需要从佛经
结集的历史,去抉择何者才是真正了义的佛法。由於里面的细节太多,我只能重点式
的、简单扼要的介绍,希望能帮助各位,对这方面有多一点的认识。
❻ 八思巴的幼年圣者
八思巴是西藏高僧,出身于著名的昆氏家族。昆氏家族发迹于8世纪初叶,1073年,家族中的昆·贡却杰布在本波山下创建萨迦寺,创立萨迦派。经过200多年的发展,萨迦派逐渐在西藏站稳脚跟,成为有名望的宗教派别。
1235年,八思巴出生于吐蕃萨迦(现西藏萨迦县),因是藏历木羊年,故小名叫“类吉”,即“小羊人儿”之意。八思巴是长子,出生时其父桑擦·索南坚赞已经52岁,父亲老年得子,因此倍加宠爱这个儿子。
关于八思巴的出生,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有一次,索南坚赞正在修行毗那夜迦法,见毗那夜迦神(藏传佛教中的象头财神,人形象面)前来,用象鼻将他高高托起,送到须弥山(佛教中一小世界中心)山顶,说:“你看!”索南坚赞惊魂未定,不敢看远,只是瞥见了卫(以拉萨为中心的前藏)、藏(以日喀则为中心的后藏)、康(川西、甘青等藏区)三处地面。毗那夜迦神说:“本来你看见的地方将归你统治,但是因为你没有快看,所以你就没有统治的缘分了,卫、藏、康三处将归你的子孙后裔统治。”可是那时索南坚赞已年过半百还未有子嗣,就向毗那夜迦神求愿得子。于是毗那夜迦神就到贡塘地方(现西藏吉隆县)的高僧萨顿日巴身前,说:“桑擦一再向我祈求,愿能统治卫、藏、康三处地面,他本人无此等缘分,只有他的儿子当是住世的菩萨,发愿教化南瞻部洲之大部,你应前往他家,转生为桑擦之子,治理卫、藏、康三处吐蕃地面之大部,请你按我的愿望转生!”
就这样,高僧萨顿日巴转世成为索南坚赞之子八思巴。因此,八思巴天赋异禀,读写五明(大五明包括声律学、正理学、医学、工艺学、佛学;小五明包括修辞学、词藻学、韵律学、戏剧学和星象学)不教即通,并说自己的前世是萨顿日巴。萨顿日巴的两位弟子听说后,前来验证,当时八思巴正与其他小孩在一起玩,见到他俩后,立刻认出了他们,问说:“你们来了吗?”两位弟子说:“认识我们吗?”八思巴直接就说出了两人的名字。两位弟子因此对八思巴心生敬仰。有一次,八思巴跟随伯父萨迦班智达,会见朗日巴地方来的僧众,八思巴对其中一位老僧说:“你是我的近侍扎西顿珠!”当这位老僧获知八思巴是自己的上师转生之时,老泪纵横。
八思巴他3岁就会口诵真言、心咒修法,大家都很奇异,纷纷称其为“八思巴”,即藏语“圣者”之意。
❼ 想知道新娘嫁人了,新郎不是我是那部印度电影的插曲
[center]新娘嫁人了,新郎不是我[/center] [center] [/center] [center] [center]印度音乐的由来[/center] 印度音乐一般相信是源自veda,由湿婆神所创,传授音乐给印度人的圣者称Rishi, Rishi Narada,善弹维纳琴,唱圣歌。相传Rishi的音乐技巧和印度音乐的建立,是 受到全智神维希奴所感召的。 印度音乐的基本特点: 旋律:印度音乐是种线性、旋律性的音乐,没有和声的概念,旋律非常精致,大量使用微分音(小于半音的音),印度音乐有着自己特有的音律(把一个八度音程分为22个微分音)音阶,调式,记谱法。实际上,印度音乐中音高只是个相对概念,它没有固定的“DO(哆)”音,而且也没有严格的记谱方式,所有的音符的高低都以曲子的中心音(主音)来确定。旋律的音型被称为“Raga”,通常由五到十个音符组成一段旋律,学习印度音乐的学生必须记住大量的"Raga”,用来作为旋律组织和灵感启发的素材,实际表演时选择一段作为旋律即兴的基础。 节奏:印度音乐的节奏非常复杂、令人兴奋。它的节奏通常是建立在一段段反复出现的有编排的节拍型基础上的,术语称“Tala”,每一“Tala”都是由一定数量的节拍构成的 举个例子,一个十拍子的“Tala”,演出时会以“2+3+2+3”或“3+2+3+2”形式出现,每组节拍都以重音开始,但整个“Tala”的第一拍是最为强调的。 速度:像音高一样,速度在印度音乐中也是个相对的概念,只有慢速、中速、快速三种区分,中速比慢速要快上一倍,快速比中速要快上一倍。 乐曲形式:印度音乐的形式也只是简单的分为“Open”部分和“Closed”部分。Open部分没有明显的起始标志,没有预先编排的结构,演奏速度比较松散。Closed部分严格按照“Tala”的规则,有明显的开始结束。常规的演出惯例一般是先以一段节奏自由的缓慢的引子开始,接着独奏者以中等的速度开始演奏Raga并不断进行变奏,最后逐渐加快速度进入快速的Tala的演奏与即兴变奏。总的来讲,印度音乐的作曲实质上很简单,只是为音乐家对raga和 tala的演奏、发展、变化提供一个简单的框架. 西塔琴Sitar的源流众说纷纭,一般印象是从南印度的维纳琴改良,但据考据应该是改自波斯的雪踏(Sehtar)琴。西塔琴是北印度最重要发弦乐器。至于是何时被改成今天我们看到的西塔琴原形,精确的曰期已无可考,传说14世纪已有西塔琴的出现,但在1700年,蒙兀儿王朝末期,西塔琴已开始逐渐广为流传,是毫无疑问的。 西塔琴可以说是印度最具代表性的印度古典乐器,印度西塔琴大师拉威香卡(Ravi Shaker)无疑的是印度西塔琴的推上西方听众,甚至于全世界最重要的功臣。 西塔琴的构造非常有趣,有一头长颈部,上层的主弦通常有7条弦,下层11条是?=鸣 弦弹奏的方式是以手指发弦。共鸣弦在主弦弹奏是无需弹发的。共鸣箱是葫盖做的,通常只 有一个,大师也有特定做两个共鸣箱的。 曲目: 01 女友嫁人 新郎不是我 02 拉兹之歌 03 在爱情的旅途上 04 啼笑皆非 05 丽达之歌 06 吉米 吉米 07 无论你走到哪里 08 你俘去了骄傲的心 09 美丽的姑娘在何方 10 摇篮曲 11 快乐情人 12. 奴里 13. 我是迪斯科舞曲 14. 马车女郎 15. 爱情来到我心间 16. 感情来自心灵相通 17. 友谊天长地久
❽ 《佛说圣者无量寿智大乘陀罗尼经》
摘要 敬礼诸佛及诸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