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台湾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片(电影)有哪些
1 稻草人
导演:王童 主演:张柏舟、卓胜利、吴炳南
日本统治台湾的末期,佃农陈发、陈阔嘴兄弟俩除了抚养一群孩子,还要供养耳聋的母亲和因丈夫战死海外而发疯的妹妹,加以田里收成不好,家境十分贫困。一天,地主下乡避难,兄弟俩尽其所有加以招待,谁知地主吃喝之后,声称所有旱田将出售他人。第二天,在兄弟俩那块小田地上掉下一个未爆炸的大炸弹,全村震惊,却乐坏了刑警,他认为上缴这个炸弹,可能因此而升官。于是在刑警郑重其事的押解下,兄弟俩恭恭敬敬地抬着这个“呈献天皇"的礼物运往市镇。途中山路崎岖,炸弹不时出现险情,兄弟俩和刑警都发挥了“只要炸弹,不要性命"的勇气,终于把炸弹抬入市镇。岂料日本警察一见炸弹甚为惊恐,要他们立即丢入海中。兄弟俩绝望之下只好从命。炸弹一入海中应声爆炸,却见海面浮起死鱼无数。兄弟俩冲入海中捡鱼,脱下裤子装鱼,最后满载而归。兄弟俩看着全家人兴奋地吃鱼的样子,觉得老天还是公平的,总会掉下些运气来。
本片于1987年获第二十四届金马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原著剧本奖、最佳录音奖(忻江盛),1988年获第三十三届亚太影展最佳影片奖。
2 侠盗正传
主 演:林志颖 徐若瑄 柯受良 罗时丰 释小龙
侠盗正传廖添丁是台湾日据时代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就像西方人眼中的罗宾汉,廖添丁劫富济贫的义行,给那时代的贫苦大众带来多少生机!话说西元......
3 梅花
导演: 刘家昌
演员: 柯俊雄 、谷名伦 、甜狃、张艾嘉
简介:
描述抗战时期台湾同胞的经历及悲壮故事。在高涨的民族情绪下,台湾同胞参加抗日工作,与日军明争暗斗,不少因此而为国捐躯,家破人亡。乱世下衍生出一幕幕汤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亦造就了不少伟大勇敢的巾帼英雄
邓丽君唱的主题曲《梅花》
还有电影《八百壮士》、《天字号密令》《黄埔军魂》《赛德克·巴莱》都是
㈡ 血战台儿庄电影简介
《血战台儿庄》该片讲述了1938年春,国民党军在台儿庄与日军正面对战,最终告捷的历史。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血战台儿庄电影简介,供大家参阅!
1938年春,侵华日军新任派遣军司令官畑俊六陆军大将,接替了松井石根的统帅权。为一举打通津浦线,他打算与华北方面军南北夹攻,合围徐州。与此同时,国民革命军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冒着硝烟炮火,急速抵达徐州,亲自布置战略,与敌人进行决战。李将军力排众议,起用了代人受过、被民众斥为"汉奸"的张自忠,同时,将川军王铭章师收编进自己麾下。不久,在津浦路北线的韩复榘集团军为保存实力,擅自放弃重镇济南,致使津浦线大门洞开。日军主力矶谷乘虚南下,连克泰安、济宁、大汶口……蒋介石闻讯,将韩复榘骗至开封扣留,后押赴武昌枪决。日军坂坦师团为策应津浦线上矶谷师团的正面进攻,占领青岛后,沿胶济线进迫鲁南军事重镇临沂,与中国守军展开激战,台儿庄会战的序幕拉开。临沂激战,庞炳勋集团伤亡惨重。李宗仁命张自忠部队增援。由于张自忠部队及时赶到,与庞炳勋部队前后夹攻,打得日寇溃不成军,保住了阵地。3月15日,日军矶谷师团不待东南两路日军的配合,抢先入关,直扑滕县,与王铭章的川军一二二师展开激战。由于汤恩伯没有及时增援,致使滕县失守,王铭章以身殉国。
日军攻克滕县,又全力向徐州进犯。李宗仁决定扼守要塞台儿庄,在这里与日军展开大规模决战。他迅速向孙连仲、张自忠、汤恩伯几个集团军下达了命令,并做了周密部署。经过与日寇空军、坦克部队几个回合的拼杀,孙连仲部伤亡惨重,三十一师池峰城部张静波营长又因负伤临阵脱逃。池峰城激愤之中决定破釜沉舟,决一死战。他炸掉唯一的退路--运河浮桥,忍痛处决了张静波。屡遭挫折的日军改变部署,遂占领了台儿庄四分之三。但抄后路的汤恩伯却依然按兵不动,李宗仁以军法严令汤立刻出兵,汤恩伯不得不率部队从侧后向日军进攻。同时,台儿庄一线中国守军全线反击,日军矶谷师团陷入重围。中国军队乘胜进击,全歼日军于台儿庄外。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向国民军事委员会发出电报,台儿庄大战告捷。
两岸只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电影《血战台儿庄》拍摄和上映的台后幕前
丁晓平
江苏徐州历来为兵家要塞。侵华日军在1937年12月分别占领南京、济南以后,为了打通津浦路,使南北日军联成一片,先后集中8个师团、5个旅团约24万人,于1938年1月下旬开始南北对进,夹击徐州。在1月至5月间,中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12个集团军和军团约60万人防守徐州,阻止南北日军会合,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与侵华日军进行了抗战以来历时最长的一次会战。其中台儿庄战役是这次闻名中外的大会战的关键环节,这就是著名的“台儿庄大捷”。而台儿庄这个弹丸之地也因为经历了这场惊人血战,闻名世界。1986年因为一部名叫《血战台儿庄》的影片再次把台儿庄推向世界。然而谁也不会想到,电影《血战台儿庄》的上映,竟然对改变海峡两岸同胞的交往和沟通起到了意料不到的促进作用。日前,著名电影编导、纪实文学作家陈敦德先生作为电影《血战台儿庄》当年拍摄的具体组织者,向笔者讲述了电影《血战台儿庄》背后鲜为人知的往事。
1965年李宗仁海外归根。周恩来在欢迎宴会上给大导演成荫敬酒,说起拍“台儿庄”在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的1985年,一部名叫《血战台儿庄》的电影轰动海内外。这部具有恢弘史诗般气势的大片,不仅获得了“金鸡奖”的数项大奖,还获得了一个由中国政府授予的特别奖——“抗战奖”,并被评为新中国“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之一。
据陈敦德先生介绍,早在1965年李宗仁先生从海外归来时,周恩来不仅亲自到机场迎接,而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在这次欢迎李宗仁归国的宴会上,有一桌嘉宾是周恩来请来的新中国电影界人士。宴会时,周恩来特此来给电影界的同志们敬酒,并对著名导演、时任北京电影学院院长的成荫同志说:“成荫同志,你拍过《西安事变》,今天李先生从海外回来,我看他有两件事今后可以拍电影。一是1938年李先生指挥国民党杂牌军在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大捷,一个就是今天李先生归根。”
成荫始终牢记周恩来的嘱托,但因为““””的爆发,拍摄“台儿庄大捷”的事情不得不束之高阁。1982年,成荫对来自广西电影制片厂正在电影学院进修的陈敦德说起了这件事。因为李宗仁是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属于国民党桂系,所以成荫希望陈敦德将来回广西电影制片厂后能配合他拍摄“台儿庄大捷”这部电影。可是,成荫不久突然辞世,遗愿未能实现。
1985年就任广西电影制片厂文学部主任的陈敦德就接过重担,并取得了广西自治区政府老主席韦纯束及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大力支持。但是在电影界,当时的广西电影制片厂是个小厂,很难完成这样一部战争大片,陈敦德就北上请八一电影制片厂的著名导演杨光远执导。两人一拍即合,杨光远还向陈敦德推荐了田军利和费林军在《八一电影》上发表的电影剧本《血战台儿庄》。
但该剧原作是以抗日名将张自忠将军为原型的,根据成荫院长生前所述的周恩来的嘱托,结合改革开放形势及广西的情况,陈敦德决定重新创作,将田军利和费林军请到广西,提出让他们将剧本改为以李宗仁将军指挥台儿庄战役为主线,并得到了时任国家电影局局长石方禹和总编室主任邹士明等人的鼎力支持,以及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和当年参战的黄埔将领郑洞国、郑庭笈、覃异之等将军的热情协助,李宗仁原秘书程思远先生也出任顾问给予积极指导。这样,《血战台儿庄》的电影剧本在经过多方研讨,前前后后十七次修改定稿之后,终于投拍。影片震动海内外,因此也获得了空缺多年的“金鸡奖”最佳编剧奖。
在长达一年多的摄制工作中,没有拍过战争片的广西电影制片厂得到了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大力支持。时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的肖穆厂长还应广西电影制片厂的要求,派出优秀战争片导演杨光远执导,还同意杨导点将带去各方面优秀主创人员。同时,拍摄工作还得到了台儿庄当地老百姓的巨大支持,时任济南军区政治委员的迟浩田将军。还派出了在全军都响当当的优秀部队参加拍摄,使敌我两军拼刺刀的戏,拍得真实动人。当时的文化部顾问、曾以新闻记者身份亲历“台儿庄大捷”的荷兰籍世界著名新闻纪录片电影大师伊文思,也提供了当年战场的纪录片《四万万中国人民》作为参考文献,《血战台儿庄》中诸如“人梯渡桥”、“运河鏖战”等许多动人的场景都取材于这部著名纪录片的真实镜头。如今,当年拍摄的外景地已经建成了“台儿庄战役纪念馆”,张爱萍将军题写了碑名,启功先生题写了馆名。当年有名的德国式火车站,近年已经重修作为“李宗仁将军纪念馆”。
蒋经国在台湾看到《血战台儿庄》后,说:“这个影片没有给我父亲脸上抹黑。”不久,台湾老兵赴大陆探亲。
1985年夏末,李宗仁将军唯一的儿子李幼邻在美国得知中国大陆拍摄《血战台儿庄》的消息后,马上从美国赶回祖国探亲。飞机一落地,李幼邻先生就向来机场迎接他的陈敦德说:“我先不去宾馆,你现在就带我去看《血战台儿庄》。”陈敦德告诉他:“电影正在最后制作之中,音乐还没有最后合成。”李幼邻急不可待地要求说:“没关系,我就想马上看到。”拗不过李幼邻的执著和迫切,陈敦德只好请示国家电影局的领导石方禹。在得到同意之后,李幼邻就在陈敦德的陪同下观看了《血战台儿庄》的“台词双片”(即没有音乐剪辑合成的样片)。看了不到十分钟,李幼邻的眼泪就哗哗地流下来了。
1986年4月,《血战台儿庄》在香港举行了首映式。万民争看,轰动香港。台湾中央社在香港的负责人谢忠侯先生在看完影片后,当晚就给蒋经国打电话说:“我刚才看了中共在香港上映的一个抗战影片,讲的是国军抗战打胜仗的,名叫《血战台儿庄》,里面出现了先总统(指蒋介石,笔者注)的形象,跟他们以前的影片形象不同,这次形象是正面的。”
在电影《血战台儿庄》中,蒋介石的这个正面形象最主要的就是这样一个情节:国民党师长王铭章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后,蒋介石亲自主持了追悼会,这时候天空上有日本侵略者的战机飞来扫射轰炸,面对危险,蒋介石临危不乱,发表讲话,镇定自若。陈敦德介绍,这场戏是根据历史档案拍摄的。而这个经典的镜头画面,与大陆此前反映国民党、蒋介石的影片确实有着显著的不同。
蒋经国听说后,很是震惊,马上对谢忠侯说:“找一个拷贝来看看。”
于是,谢忠侯就找到新华社香港分社的负责人。新华社有关负责人立即报告了中共中央,并很快得到了中共中央和胡耀邦的批示同意。于是,广西电影制片厂就复制了一盘录影带,通过新华社送给谢忠侯。这样,谢忠侯马上带着《血战台儿庄》的录影带飞回台北。
一年后的1987年,程思远先生在其家中告诉陈敦德,台湾方面反馈说:收到《血战台儿庄》拷贝后,宋美龄和蒋经国都很快地观看了影片《血战台儿庄》,并请国民党中的全体人员观看。看完后,蒋经国说:“从这个影片看来,大陆已经承认我们抗战了。这个影片没有往我父亲脸上抹黑。看来,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所调整,我们相应也要作些调整。”不久后,蒋经国终于决定同意开放国民党部队老兵回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在骨肉分离了37年后,终于把苦苦的乡愁化作了喜悦的重逢,从而揭开了海峡两岸公开互动往来的序幕。程思远先生谈起此事时非常激动,也赞赏陈敦德为该片所作的贡献,欣然为其题字:“精心策划,促进统一”。
《血战台儿庄》上映后,深受海内外华人的普遍赞誉。白崇禧将军儿子、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于1995年7月在台北《中央日报》发表长文论述抗日战争和徐州大会战,文中也专门谈到“《血战台儿庄》影片肯定国(民党)军将领贡献”,说:“抗日战争八年,是全中国军民,牺牲惨重,抵御外侮,保卫国家的一场民族圣战,这一段20世纪的中国痛史,所有的中国人都应铭记于心,汲取教训。而台儿庄之役,又是八年抗战中最具关键性的一场罕有胜利,中国两岸的政府,不论其政治立场,理应大书特书,载入史册。但因为蒋中正氏与广西将领李、白之间的矛盾,尤其1965年李宗仁返回中国大陆,台湾国民党政府对抗战史台儿庄大捷这一章,一向低调处理,台湾媒体对淞沪战争等役都曾大肆宣扬,反而对抗战中最重要的一役台儿庄会战则有意忽略,因为这一仗是李宗仁指挥得胜的,大肆赞扬李宗仁,国府立场尴尬……
80年代后,中共对待民国史已逐渐走向实事求是,1987年(应为1986年,笔者注)广西电影厂摄制《血战台儿庄》巨型战争影片,相当合符史实,对李宗仁、父亲以及其他国(民党)军将领抗日的贡献,都持肯定态度。此片在大陆上映,造成巨大震撼,那是自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人民头一次在银幕上看到了国(民党)军抗日的真相,以及国(民党)军将士英勇牺牲的形象。1987年此片上映,笔者正在上海,看到广西电影厂摄制的《血战台儿庄》,不禁感慨万千,国民党自己军队打的一个大胜仗,竟让中共越俎代庖拍成电影,大肆宣传。抗战胜利迄今已有50年,国共两岸政府都应该抛弃政治立场,严正对待中日战争这段中国军民伤亡1000多万的惨痛历史了。”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海峡两岸和平发展并最终实现和平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而二十年前,故事片《血战台儿庄》为打破因历史和政治缘故所导致两岸同胞“老死不相往来”的樊篱,起到了意料不到的促进作用,也为海内外所有的中国人找到了一个共同的语言——“爱国”。因为两岸只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
㈢ 日据时期的台湾有什么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
日治时期
1、影视 《莎勇之钟》 《台湾实况绍介》
日治时代台湾自制日语电影《莎勇之钟》,李香兰主演第一部在台湾 电影《莎勇之钟》剧照拍摄的电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丰治郎率领日本摄影师等一行人在全台湾北、中、南一百多处地点取镜的《台湾实况绍介》。电影内容涵盖城市建设、电力、农业、工业、矿业、铁路、教育、风景、民俗、征讨台湾少数民族等题材。第一部台湾人制作的剧情片《谁之过》于1925年由刘喜阳、李松峰等人组成的台湾映画研究会制作。不过即使剧情片,仍有相当多的影片。具有政治宣传的作用。
1908年,高松丰治郎于台湾定居,开始在台湾北、中、南七大都会建戏院放映电影,并与日本及欧美的电影公司签约,建立制度化的电影发行放映制度。1924年后,台北的放映业者由日本请来一流的辩士(电影说明者),电影放映业愈加蓬勃起来。1935年10月,日本“领台”40年举行台湾博览会,以及隔年台北与福冈间开辟航空通运,这两件事推化造就了日治时期台湾电影放映业的鼎盛时期。
2、台湾文学
《 日制时期台湾青年》、《南音》、《台湾文艺》、《台湾新文学》
文学是时代的反映,在历史的变化过程中,文学的变化亦有其复杂的过程,自此定论下,台湾文学自是无可避免的与其本身历史息息相关。然而被认定相当年轻的台湾文学,脱离中国大陆、真正成为独立个体发展,一般来说是从日治时期的台湾新文学肇始。同时也无法否认的,此种脱离中国古文的新文学运动,却与中国近代史息息相关。
白话文运动
1919年,在东京的台湾留学生改组原先的“启发会”成立“新民会” ,并创办《 日制时期台湾青年》杂志,因而展开了这一阶段各项政治运动、社会运动的序幕。而伴随此过程而来的也有《南音》、《台湾文艺》、《台湾新文学》等文学刊物的相继发行。这些摆脱古诗的近代文学,为台湾白话文运动的肇始者,也被学者认为与中国的五四运动或白话文运动息息相关。新旧不同的文学观念及台湾特殊的文学、语言环境,促成为期甚久的台湾日治时期新旧文学论战。不过也因为牵涉到中国,台湾白话文运动兴起不久,即遭台湾总督府废止或箝制(但1937年6月1日之后,日报的汉文废止后,仍出现5份汉文刊物,可见台湾总督府仅废止日报的汉文栏,杂志的汉文并未全面废止)。
文学论战
1930年代,类似白话文运动的台湾文学再造,并没有因为台湾总督府刻意压制而马上消失。1930年代初期,影响台湾文学、语言、族群意识的台湾乡土话文论战正式展开。
1930年,台籍的日本居民黄石辉于东京挑起了“乡土文学论争”。他在异乡力倡台湾文学应该是描写台湾事物的文学、可以感动激发广大群众的文学、以及用台湾话描写事物的文学。1931年,位居台北的郭秋生站出来呼应黄石辉,并更进一步挑起台湾话文论战倡言作家应当使用台湾话文来从事文学创作,此呼应并获得台湾新文学之父赖和的全力支持。之后,台湾文学应该使用台湾话或中国话,描写的内容是否以台湾为主要素材,成为台湾新文学运动相关人士激烈争论的焦点。然而由于随后战争体制的出现,以及日式教育文化的渗透,这些论争无法得到充分发展的机会,终于在总督府全面皇民化政策下,纷纷败退。
后续与影响
1934年-1936年,张深切与赖明弘等人集结了台湾许多作家组成“台湾文艺联盟”,且在同年11月创办《台湾文艺》杂志。后来,杨逵和叶陶另起炉灶,成立“台湾新文学社”,创办《台湾新文学》杂志。虽然表面标榜为文艺运动,实则是具有政治性的文学结社。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台湾总督府随即设立国民精神总动员本部,并实施皇民化运动,开始禁用汉文,《台湾新文学》因而废刊。台湾作家只能依附在日本作家为主的团体,如1939年成立的“台湾诗人协会”,或1940年扩大改组的“台湾文艺家协会”。
在文化而言,台湾文学主要探讨台湾人的内心心灵以及台湾文化的本质,表面看似平淡,其实这是政治运动、社会运动所带来的冲击和反省,台湾文学界和艺术界人士开始思考台湾文化的问题,以及尝试创立属于台湾的文化。
参考文件来自网络
㈣ 关于甲午战争的电视剧和电影
1,《铁甲舰上的男人们》
《铁甲舰上的男人们》是由中央电视台、浙江唐德影视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鼎石影业有限公司、中央新闻纪录片电影制片厂联合出品,由齐星编剧并执导,徐佳、李乃文、赵春羊领衔主演的近代历史题材电视剧。
该剧以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为背景,通过描绘一群生活和战斗在“定远”舰上的普通水兵,反映出中华民族在大敌当前的危难时刻所表现出的无所畏惧、舍生取义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操。
2,《台湾1895》
《台湾1895》是由韩刚执导,李雪健、潘虹、刘德凯、常戎等主演的战争历史剧 ,于2008年11月6日央视一套、台湾纬来卫视同步播出。
该剧讲述了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清廷在1895年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屈辱的《马关条约》前后宫廷和社会演变的历史故事。
3,《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是由冯小宁自编自导,陆毅、夏雨、杨立新、孙海英、龚洁主演的历史、战争电影。影片从主角邓世昌的童年讲起,从尊重还原历史的角度,向世人揭示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讲述了甲午年间我们的先辈抗击日本侵略的英勇事迹。
4,《一八九五》
《一八九五》,台湾客家语电影。1895年,甲午战争清政府失利,台湾割让给日本。初夏,日军登陆,准备接收台湾。台湾士绅纷纷召募义军备战。《一八九五》描述台湾被割让给日本,日军登陆后,客家人奋起抗日的过程。
5,《甲午风云》
《甲午风云》是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剧情片,由林农执导,李默然、浦克、王秋颖、庞学勤等人主演。该片于1962年在中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邓世昌在中日甲午海战中反对李鸿章主和,指挥北洋舰队英勇抗击日本海军,在弹药用尽后,率领致远号战舰硬撞敌舰吉野号,不幸被鱼雷击中,以身殉国的故事。
㈤ 一部关于台湾原始部落被日本人侵占的电影
《赛德克·巴莱》是《海角七号》导演魏德圣所执导的史诗英雄巨作,该片筹划长达十二年、跨国动员两万人拍摄。电影在台湾上映将分为《赛德克·巴莱(上):太阳旗》和《赛德克·巴莱(下):彩虹桥》两部分。2012年5月10日内地也会上映此片,此版为魏德圣导演重新剪辑的版本。影片讲述的是1930年,台湾在日本统治之下,原住民赛德克族马赫坡社头目莫那鲁道,率众反抗日本政府而发动雾社事件的故事。影片于2012年5月10日正式登陆大陆各大影院。
希望采纳!
㈥ 有关日本鬼子侵略台湾或者讲述了再台湾暴行方面的电影有哪些
《台湾1895》 《梅花》
㈦ 有哪些关于日本侵略中国或台湾的电影
南京!南京!,举起手来,紫日,
老一点的革命抗战电影好多,像地道战什么的。
㈧ 你心目中最好看的台湾战争片是哪部为什么
台湾拍得战争片,最好的肯定是《赛德克·巴莱》,首先作为中国的一个省,台湾经历的现代战争太少,本身就限制了他们战争片的拍摄。
《赛德克·巴莱》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史诗级战争片,导演魏德圣此前最有名的电影是《海角七号》。《赛德克·巴莱》这部电影光筹划就有十二年之久,参与演出的演员超过2万人。
那么,《赛德克·巴莱》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这部电影分上下两部,上部叫《赛德克·巴莱:太阳旗》,下部叫《赛德克·巴莱:彩虹桥》,大陆上映的时候合二为一。个人感觉上部最好看,第二部有些拖沓,大陆上映版挺好,时间短了,节奏更加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