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日本拍的二战电影
1、少年H
《少年H》是由降旗康男执导,水谷丰、伊藤兰、吉冈龙辉等人主演的剧情片。影片以二战中的兵库县神户市为舞台,讲述了人称“H”的少年妹尾肇,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上演的一段欢乐、泪水、勇气相互交织的故事。该片于2013年8月10日在日本上映。
2、阿基米德之战
《阿基米德大战》是山崎贵执导,菅田将晖主演的剧情电影,于2019年7月26日上映。
该片根据三田纪房的同名漫画改编,讲述了二战期间,被称为“日本阿基米德”的天才数学家櫂直发现了日本海军造舰计划中隐藏的阴谋,决心纠正国家机器中的不正之风的故事
3、永远的0
《永远的0》是由山崎贵执导,冈田准一,井上真央,三浦春马,滨田岳冈等联袂主演的一部日本战争剧情片。
该片中时空在太平洋战争与现代社会间交替,主要讲述了有志青年佐伯健太郎对祖父生前战友进行探访追忆,以及探寻战死的祖父宫部久藏的过去的经历的故事。该影片于2013年12月21日在日本上映。并于2015年在第38届日本电影学院奖中荣获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八项大奖。
4、一封明信片
《一封明信片》是由日本发行的114分钟剧情电影。该片由新藤兼人编剧、执导,丰川悦司、大竹忍、柄本明、大杉涟、六平直政等主演,于2011年8月6日在日本上映。
该片是导演新藤兼人根据自己的真实经历创作,讲述了一个士兵的死亡,带给家庭崩溃与重生的故事
5、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
《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是由日本东映映画制作发行的141分钟传记影片。该片由成岛出执导,役所广司主演,玉木宏、濑户朝香、香川照之、田中丽奈等共演,于2011年12月23日在日本上映。该片以二战时期为背景,讲述了“反战”军官山本五十六在处理珍珠港事件上的苦恼,以及想方设法尽早结束战争的故事。
B. 日本关于二战的电影有哪一些
1:《做人的条件》(《人间的条件》;黑白片;日本):影片很长,包括第1部《纯爱篇》(104分钟)、第2部《激怒篇》(101分钟)、第3部《战云篇》(105分钟)、第4部《望乡篇》(75分钟)、第5部《死的脱出篇》(85分钟)、第6部《旷野的彷徨篇》(104分钟)。转一下网友的影评:“在日本电影史上,称此作品为反战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影片含义深刻,反映了二战时期的日本人的沉重的心情,与他们的“良心”形成了种种大问号???讲述了那个时代日本人的理想和过失,梦想与幻灭,被迫与真心的集为一身,尽可能的像个人样活下去的复杂心理。这些被迫作为军国主义的走狗,时而反抗,时而伸张人道主义,因此立场异常痛苦。与时下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片曾被选入日本名片200部,并获1959年电影旬报十佳奖第五名及第十名。”
2:《望乡》(日本):《望乡》的故事并不发生在二战期间,它是二战的前奏曲,改编自真人真事。影片公映后在日本反响平平,在中国则引起轰动,巴金等人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作品没有像其他日本影片那样强调日本民众是战争的受害者,真正的受害者只有年老孤独的阿崎婆,而加害者不仅仅是日本政府,也有日本民众。影片通过“南洋姐”阿崎的故事,对日本社会的冷漠无情进行了批判,还借剧中的某些角色之口讽刺了日军的侵略行为。据导演所说,“南洋姐”们是日本侵略者的“索引”,她们所到之处,就是日军后来侵略过的地方!确实,在影片的最后,作家三谷圭子来到了当年“南洋姐”们的坟地前,发现这里已经破旧不堪,盟军轰炸当地的时候,日军也屠杀了当地人。此时最令人震撼的场面出现了:“南洋姐”们的墓碑,全部背对着日本……
3:《虎!虎!虎!》(《偷袭珍珠港》;美国、日本):与前几年的那部《珍珠港》是改编自同一部小说,两部影片的区别在于,《虎》截取了当中的军事线,《珍》截取了当中的爱情线。《虎》以相当客观的角度去看待这个历史事件,既非为日军“招魂”,也非为美军辩护,而是就事论事、冷眼旁观,镜头不断地在日军和美军之间来回切换。影片高度追求对历史的还原,以致于在人物塑造上显得苍白,叙事严谨、详实,扣除掉一些场面上的BUG,这部影片几乎可以当历史片来看待了。
4:《再见萤火虫》(《萤火虫之墓》;动画片;日本):虽然这是一部“喊冤片”,但还是称得上经典,故事剧情骗走了不少中国人的眼泪,以致于当初我写文章批判本片时竟被千夫所指,其中有一个女网友还斥责我说:“难道感动也要分国界吗?批判日本人,你还不够格!”,对此,我只能无语。高畑勋导演的作品我一直很喜欢,因为富有思考性,但本片传达的内容我实在无法苟同,相比之下宫崎骏倒是曾画过短篇漫画《中国的天空》歌颂抗战时的中国空军。像本片这类强调“日本人也是战争的受害者”的作品在日本多的是,看一部就够了,否则总有一天你同情日本民众会远远大于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者。(注:本片的导演是高畑勋,不是宫崎骏)
5:《人证》(《人性的证明》、《人间的证明》;日本):《望乡》是二战的前奏曲,《人证》则是二战的后遗证。战后不少日本女性为了过上优越的生活,主动与美军士兵发生了关系。本片的不少演员都有过和故事相似的经历,尤其是乔尼的扮演者,他正是《草帽歌》的主唱,作为日本女性与黑人生下的孩子,他处处受到歧视。影片批判了那些一旦成名就掩盖不光彩过去的人,乔尼千里迢迢到日本寻找妈妈,但妈妈却为了保住自己的“名节”,竟把他杀害了。本片没有描绘到日军的侵略史,但其实作者森村诚一是个正直的作家,他曾写过《魔窟》、《新人性的证明》等作品抨击731部队,日本右翼对他痛恨之极。相比之下导演佐藤纯弥则令人不敢恭维,别忘了他后来跑去执导“招魂片”《大和号》!(PS:主题曲《草帽歌》轰动全球,歌词是一首关于“妈妈”的诗;故事批判了美国警察腐败的一面,但美国人——包括纽约市长依然大力地协助拍摄,警方表示批判得对,他们需要改进自己)
C. 日本人拍过描写二战的电影吗
1:《做人的条件》(《人间的条件》;黑白片;日本):影片很长,包括第1部《纯爱篇》(104分钟)、第2部《激怒篇》(101分钟)、第3部《战云篇》(105分钟)、第4部《望乡篇》(75分钟)、第5部《死的脱出篇》(85分钟)、第6部《旷野的彷徨篇》(104分钟)。转一下网友的影评:“在日本电影史上,称此作品为反战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影片含义深刻,反映了二战时期的日本人的沉重的心情,与他们的“良心”形成了种种大问号???讲述了那个时代日本人的理想和过失,梦想与幻灭,被迫与真心的集为一身,尽可能的像个人样活下去的复杂心理。这些被迫作为军国主义的走狗,时而反抗,时而伸张人道主义,因此立场异常痛苦。与时下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片曾被选入日本名片200部,并获1959年电影旬报十佳奖第五名及第十名。”
2:《望乡》(日本):《望乡》的故事并不发生在二战期间,它是二战的前奏曲,改编自真人真事。影片公映后在日本反响平平,在中国则引起轰动,巴金等人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作品没有像其他日本影片那样强调日本民众是战争的受害者,真正的受害者只有年老孤独的阿崎婆,而加害者不仅仅是日本政府,也有日本民众。影片通过“南洋姐”阿崎的故事,对日本社会的冷漠无情进行了批判,还借剧中的某些角色之口讽刺了日军的侵略行为。据导演所说,“南洋姐”们是日本侵略者的“索引”,她们所到之处,就是日军后来侵略过的地方!确实,在影片的最后,作家三谷圭子来到了当年“南洋姐”们的坟地前,发现这里已经破旧不堪,盟军轰炸当地的时候,日军也屠杀了当地人。此时最令人震撼的场面出现了:“南洋姐”们的墓碑,全部背对着日本……
3:《虎!虎!虎!》(《偷袭珍珠港》;美国、日本):与前几年的那部《珍珠港》是改编自同一部小说,两部影片的区别在于,《虎》截取了当中的军事线,《珍》截取了当中的爱情线。《虎》以相当客观的角度去看待这个历史事件,既非为日军“招魂”,也非为美军辩护,而是就事论事、冷眼旁观,镜头不断地在日军和美军之间来回切换。影片高度追求对历史的还原,以致于在人物塑造上显得苍白,叙事严谨、详实,扣除掉一些场面上的BUG,这部影片几乎可以当历史片来看待了。
4:《再见萤火虫》(《萤火虫之墓》;动画片;日本):虽然这是一部“喊冤片”,但还是称得上经典,故事剧情骗走了不少中国人的眼泪,以致于当初我写文章批判本片时竟被千夫所指,其中有一个女网友还斥责我说:“难道感动也要分国界吗?批判日本人,你还不够格!”,对此,我只能无语。高畑勋导演的作品我一直很喜欢,因为富有思考性,但本片传达的内容我实在无法苟同,相比之下宫崎骏倒是曾画过短篇漫画《中国的天空》歌颂抗战时的中国空军。像本片这类强调“日本人也是战争的受害者”的作品在日本多的是,看一部就够了,否则总有一天你同情日本民众会远远大于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者。(注:本片的导演是高畑勋,不是宫崎骏)
5:《人证》(《人性的证明》、《人间的证明》;日本):《望乡》是二战的前奏曲,《人证》则是二战的后遗证。战后不少日本女性为了过上优越的生活,主动与美军士兵发生了关系。本片的不少演员都有过和故事相似的经历,尤其是乔尼的扮演者,他正是《草帽歌》的主唱,作为日本女性与黑人生下的孩子,他处处受到歧视。影片批判了那些一旦成名就掩盖不光彩过去的人,乔尼千里迢迢到日本寻找妈妈,但妈妈却为了保住自己的“名节”,竟把他杀害了。本片没有描绘到日军的侵略史,但其实作者森村诚一是个正直的作家,他曾写过《魔窟》、《新人性的证明》等作品抨击731部队,日本右翼对他痛恨之极。相比之下导演佐藤纯弥则令人不敢恭维,别忘了他后来跑去执导“招魂片”《大和号》!(PS:主题曲《草帽歌》轰动全球,歌词是一首关于“妈妈”的诗;故事批判了美国警察腐败的一面,但美国人——包括纽约市长依然大力地协助拍摄,警方表示批判得对,他们需要改进自己)
6:《流转的王妃,最后的皇弟》(日本):4集电视电影,改编自溥杰夫妇的自传。影片投资10亿日元,制作期历时三年,拍摄过程中获得中国政府和溥杰之女的协助。影片在反映日军对中国人的伤害上,远比所谓的“谢罪大作”《赤月》来得直接。满怀建立中日友好理想的浩远嫁到中国后,却发现中国人对待日本人竟是满腔愤恨,到处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日本鬼子滚出去”,而日军则形同强盗,抢掠中国百姓的财物,还屠杀抗日民众。本片站在普通老百姓的立场上批判了日军,对国共两党则是述而不评,没有偏袒谁,但有赞扬周总理。本片属于想谢罪但对历史研究不深入的类型,有些观念很肤浅,这大概与日本人并不熟知二战史有很大关系。尽管有种种不足,但本片至少正视了日军的侵略史,在日本“招魂片”频出的今天已属难得。而剧组提倡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是很有意义的。
7:《广岛之恋》(黑白片;法国、日本):观看本片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相关历史,不然很难理解当中的一些剧情。在日本从来不缺乏关于原子弹题材的作品,但大多会沦为论证日本人也是受害者的“喊冤片”,不过这部与法国合作拍摄于1959年的影片却是例外,当年就能够有如此深刻的反思很不容易。在二战时期的欧洲,曾与德国军人发生过性关系的女性会被剪掉头发,所以女主角的前任丈夫正是一个德国人。影片剧情的不少台词是以诗歌的方式呈现的,这种类型恐怕很容易引来两面极端的评价。
8:《逝风残梦》(《风雪黄昏》;日本):山口百惠的代表作之一。其实影片只是以二战为时代背景讲述一个爱情悲剧而已,对战争本身没有直接的描绘或批判,当然片子对战争还是持否定态度的,多少也有些反思,故事开头就有一段对话说道:“我们和敌人无怨无仇,但却要杀死他们,可他们不也有父母和孩子吗?……这场战争是错误的”。PS:影片的音乐很不错~
9:《二十四只眼睛(1954版)》(黑白片;日本):注意,这里提到的是1954年的黑白影片,而不是2005年翻拍的彩色版(2005版的简直拍成了偶像剧,而且在反思上也不痛不痒)。转一下网友的影评:“娇小玲珑的女教师大石拥有「大石」这样大气甚至宏伟的姓。大石老师认真教学,关爱她的十二位学生。大石老师面对班上看着她的二十四只眼睛,发誓要让它们「永远闪亮」,但这一誓言被日本侵略亚洲的罪恶战争彻底断送。渔村小学男生被征召入伍,大部分死于战争,活着的也成了瞎眼残疾者。大石老师的丈夫也命丧战场。该片改编自日本左翼女作家荣井壶同名长篇小说,人道主义倾向非常鲜明。”
10:《我对青春无悔》(《无愧于我的青春》;黑白片;日本):黑泽明的作品,拍摄于二战结束后不久,改编自左翼作家久板荣二郎的同名小说。故事以京都大学教授龙川事件和德国红色间谍佐尔格事件为原型,讲述女主角幸枝嫁给反战作家野毛后的种种遭遇,野毛因发表反对法西斯侵略战争的言论被检察官逮捕结果屈死狱中,幸枝和野毛的家人从此被视为“卖国贼”,不但成天遭受众人的白眼,几经辛苦种植的田地也被“爱国人士”糟蹋得面目全非……终于熬到了1945年日本投降,面对曾经受到的种种不白之冤,幸枝并不感到后悔,因为附近的坟墓里躺着野毛……
11:《动荡的昭和史·军阀》(日本):东京英机的漂亮话与战场的惨烈形成强烈的对比,新井记者决意告诉国民战争的真相,正当人们为新井的义举所感动时,却有人跑出来这样斥责他:“新闻记者,战争初期你们讲过些什么?!什么‘皇军无敌’啊,什么‘圣战’啊、‘万岁’啊,什么消灭美英鬼子……说这些话的是哪些家伙?促使日本好战正是你们这帮家伙!打了胜仗,你们就歌颂东条,又吹又捧;打了败仗,就把罪责都往东条身上推,难道你们就没有责任吗?!你们在报上写:‘打不胜的仗就应该停下来’,看你们说得多好听哪!那么,打得胜的仗,就应该打吗?你们号召‘圣战,圣战……’把日本搞得支离破碎……所有认为战争该打的人,全都该处以死刑!死刑!!”(中文版由上译配音)
12:《没有出口的海》(日本):影片本身不带明显的政治倾向,属于“述而不评”的类型,导演只不过用平静的镜头说明了那个时代发生了那些事,而没去论辩论其中的是非,对日军的行为既不鼓吹,也不辩护,正如主人公父亲所问的:“国家是什么?”。士兵们出征前常唱为国效力的歌曲,出征后却常唱想念故乡的歌曲,而热爱打棒球的主人公在最后所说的那段话富有反思色彩:“你见到过敌人的样子吗?我们老说‘敌人、敌人’,可是,就算是美国的水兵也是喜欢打棒球的,有家庭和恋人的人,也大有人在。撞沉敌舰,也就是那么一回事啊……”主人公临终前想到的,不再是所谓的“为国尽忠”,而是大自然的美丽……
13:《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中国、日本):中国对日本总是要比对国民党来得宽容,80年代初,正当中国许多影视作品对国民党的塑造还停留在戴歪帽的小丑形象上时,对日本人则已经开始日趋客观化。这部由中日合拍的作品称得上是一部两国人民的“历史教科书”,双方都可以用它来自我反思。本片导演佐藤纯弥还执导过宣传中国文化的《敦煌》、高仓健主演的《追捕》、以及日本反战作家森村诚一的作品《人证》等,但左藤也曾跑去执导过“招魂片”《大和号》,日本有不少导演和演员既参与过反思片,同时也参与过招魂片,而反思片和招魂片在日本都有叫好又叫座的机会,原因究竟是为什么呢?
14:《硫磺岛家书》(《硫磺岛来信》;美国、日本):很多人认为《父辈的旗帜》不如本片来得“好看”,对此我不以为然,论反思性,《家书》不如《旗帜》。正如导演所说,他拍《家书》并非为了讨好日本人,而是尝试着从日军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导演始终不是日本人,看待问题多少有些片面、甚至是一厢情愿。我很反感影片为了突出日军的“人性化”,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一些事实,栗林忠道曾在中国进行扫荡,坏事干尽,但影片只是展现了栗林作为军人“英勇”的一面。《家书》终究只是一部视野狭隘的商业片而已,要说没有一点反思倒也冤枉,但远远不如同一类型的《决战斯大林格勒》和《血战阿拉曼》,也不如姐妹篇《父辈的旗帜》,更不如《细细的红线》。
这些都是在我比较喜欢的一个博客上找到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D. 日本电影史的日本电影史-第四期(1945~1960):
战后及走向国际
日本投降后,电影法虽已废除,而严格的检查制度依然存在,只不过是由美军占领当局取代了政府的检查。受到战争和占领状态切身教育的日本有良心的电影艺术家,为了保卫民族民主权利,提出了电影民主化的要求,1946年,木下惠介和黑泽明首先分别拍出具有民主思想的影片《大曾根家的早晨》和《无愧于我们的青春》。这两部影片的剧本都是出自在战争期间遭到迫害的久板荣二郎之手。与此同时,在法西斯黑暗时代积极从事学生运动的今井正,也根据山形雄策和八住利雄的剧本拍出了《民众之敌》,在民主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另一方面,作为组织上的保证,各电影制片厂相继成立了工会,不仅提出提高工资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求在经营管理和拍片方面的民主权利。然而,美国占领者和电影垄断资本是绝对不允许民主势力有所发展的。1948年,东宝公司以整顿为名,准备解雇1200名职工,将企业中的共产党员及倾向进步的人士清洗出去。这一企图遭到东宝工会的反对,全体职工举行大罢工,并得到进步文化团体的支持。罢工持续了195日,最后在美国占领军的指使下,出动大批装备有飞机、坦克和机枪的军队,包围了东宝工会作为斗争据点的砧村制片厂,进行镇压。这次大罢工以20名工会干部自动退出东宝公司而告结束,其中包括制片人伊藤武郎、导演山本萨夫、龟井文夫、楠田清、剧作家山形雄策等。工会方面终于争取到使裁减人员止于最小限度。
战后,日本独立制片运动蓬勃兴起,50年代中期为鼎盛时期。上述退出东宝的山本萨夫等一批艺术家,创办了新星电影社;为了寻求创作自由而离开松竹公司的吉村公三郎和新藤兼人组织了近代电影协会。这两个组织成为战后独立制片的先驱,拍摄了一系列被称为社会派的现实主义电影。主要有:今井正的《不,我们要活下去》(1951)、《回声学校》(1952)、《浊流》(1953)、《这里有泉水》(1955)、《暗无天日》(1956)、《阿菊与阿勇》(1959);山本萨夫的《真空地带》(1952)、《没有太阳的街》(1954)、《板车之歌》(1959);家城已代治的《云飘天涯》(1953)、《姊妹》(1955)、《异母兄弟》(1959);关川秀雄的《听,冤魂的呼声》(1950)、《广岛》(1953);龟井文夫的《活下去总是好的》(1956);吉村公三郎的《黎明前》(1953);新藤兼人的《原子弹下的孤儿》(1952)、《缩影》(1953);山村聪的《蟹工船》(1953)。及至50年代末期,日本的电影市场完全由东宝、松竹、大映、东映、日活、新东宝六大公司所垄断,独立制片拍出的影片面临无法与观众见面的困境,经济上损失严重,整个独立制片运动濒于绝境。一些具有才华的艺术家重新被大公司所吸收。
罗生门
日本投降之后,由于社会动荡和物资匮乏,电影的质量提高缓慢,直至1949年才逐渐走上复兴的道路。尽管大公司对于摄制具有进步意义的作品采取排斥态度、热衷于大量拍制纯娱乐影片,但也不能完全置作品的艺术性于不顾。小津安二郎的《晚春》、吉村公三郎的《正午的圆舞曲》、木下惠介的《破鼓》、今井正的《绿色的山脉》,均摄于1949年。尤其是《破鼓》一片以讽刺喜剧的样式,为日本电影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此外,黑泽明导演的《罗生门》(1950)在1951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从此,日本电影开始在国际上受到重视。继《罗生门》之后,衣笠贞之助的《地狱门》(1953)、沟口健二的《西鹤一代女》(1952)和《雨月物语》(1953),也分别在戛纳或威尼斯电影节上得奖,为日本电影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1951年,木下惠介导演的《卡门归乡》是日本第一部彩色电影。
1949年以后约10年间,日本电影最明显的倾向是文艺片的复兴和描写社会问题的作品增多。成濑巳喜男的《闪电》(1952)、《兄妹》(1953)、《浮云》(1955)、《粗暴》(1957)被誉为文艺片的佳作。同时,六大公司也迫于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不得不约请一批有成就的编导人员拍摄一些有意义的艺术作品。如小津安二郎的《麦秋》(1951)、《东京物语》(1953)、《彼岸花》(1958);沟口健二的《近松物语》(1954);黑泽明的《活下去》(1952)、《七个武士》(1954)、《蛛网宫堡》(1957);木下惠介的《日本的悲剧》(1953)、《二十四只眼睛》(1954)、《山节考》(1958);吉村公三郎的《夜之河》(1956);今井正的《重逢以前》(1950);市川昆的《胡涂先生》(又译《阿普》,1953)、《烧毁》(1958);五所平之助的《烟囱林立的地方》(1953);丰田四郎的《夫妻善哉》(1955)等等,均获得很高的评价。因此,电影评论家们认为,这些影片加上独立制片的一系列具有进步意义的影片,形成了日本战后10年电影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1956)还出现了太阳族电影,主要作品有:《太阳的季节》、《处刑的房间》、《疯狂的果实》等。此类作品都是根据青年作家石原慎太郎的小说改编,描写一批“太阳族”(战后中产阶级家庭出生的青年)的流氓生活,他们既没有明确的理想,也没有起码的道德观念,只有无目的的反抗和对一切都表示不满的无政府主义的行动。影片的中心内容不外乎是表现“性和暴力”。这些影片对青年一代产生的不好影响受到了严厉的舆论谴责。因此,风行一时的“太阳族电影”很快便衰败下去。当然,它的暴露社会问题的影响在以后的某些作品中仍被保留下来。
E. 从日本角度描述的二战影片
战后,日本一直在拍摄军事题材的影片,明里暗里为侵略亚洲的罪恶战争翻案,比如《山本五十六》、《啊,海军》、《啊,航空兵》、《日本海大海战》和《军阀》等。这些译制过来的影片大多属于“内部放映”的内部观摩片,只有少数人能够观看,以至于相当多的中国观众认为,这些为战犯“招魂”的日本军国主义电影的出笼是近些年的事。
其中《山本五十六》、《啊,海军》、《军阀》国内有译制与放映过
F. 日本电影在战后的崛起是以黑泽明的哪部电影开始的
七武士
《七武士》(1954)
导演:黑泽明
主演:三船敏郎志村乔
《七武士》是日本电影史上大型古装现代片的开山之作。在战后多次有关电影史上的名片评选中始终名列前茅,成为日本人心目中“日本电影”的代名词,也是日本电影人心目中作为兼收并蓄东西方文化的当代电影的典范。日本影评家曾称该片为“日本的西部片”。影片由黑泽明执导,由黑泽明的编剧班子桥本忍、小国英雄合作编剧,由著名演员志村乔、三船敏郎、千秋实等主演。故事描写常遭强盗洗劫的偏僻小村庄的村民雇佣七名浪人武士来保卫村庄。武士勘兵卫率全村村民做了种种防御。当麦收季节来临,强盗仍旧冲进了村庄。七武士忘我血战,牺牲巨大,武士菊千代全家被杀,自己也与敌人同归于尽。武士久藏、平八、胜四郎阵亡,终于歼灭了来犯的强盗。恢复和平宁静的小村周围山丘上,竖起了一个个崭新的墓碑,勘兵卫远眺墓碑感慨地说:“真正伟大的还是与大地同呼吸共命运的农民啊!“影片最精彩的场面是黑泽明多台望远镜头摄制的在狂风暴雨中拼死决战的场面。该片曾获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该片的VCD、DVD在北京部分音像店有售。
G. 黑泽明的电影介绍!
1、《战国英豪》
《战国英豪》,又译《暗堡里的三恶人》、《武士勤王记》,是由黑泽明执导,三船敏郎、千秋实、藤原釜足、藤田进等人主演的一部日本历史剧情电影。
剧情简介:在战国乱世,秋月家被领国山名家击溃。大将真壁六郎太保护公主雪姬和数名残党一同躲避在一个暗堡中,并在柴堆里暗藏了黄金五百贯。六郎太筹划穿越敌国,到达同盟国早川领。他想到了利用偶然在暗堡附近遇到的两个贫民太平和又七,让他们背负黄金随行。
六郎太和公主以及太平、又七踏上了征途。六郎太利用金条引起骚动,趁着混乱顺利通过关卡。途中,六郎太救了一名平民少女,一行变成五人。就在快要达到目的地时,他们被敌将田所兵卫发现。六郎太与之展开一场激战,将之击败。然而就在早川国境边,六郎太等人被抓住投入了大狱,太平和又七逃走。这时,田所兵卫向他们伸出了援手。
2、《德尔苏·乌扎拉》
《德尔苏·乌扎拉》是由黑泽明执导,Maksim Munzuk、Yuri Solomin领衔主演的剧情片。影片改编自俄国地理学家阿尔谢尼耶夫的游记《在乌苏里的莽林中》,讲述了沙俄军官阿尔谢尼耶夫和赫哲族猎人德尔苏·乌扎拉之间的超越阶层与等级的友谊。该片于1975年8月2日在日本上映。
剧情简介:沙俄军官阿尔谢尼耶夫于1902、1907年两次到乌苏里地区探险,两次都是赫哲族猎人德尔苏·乌扎拉为其充当向导,两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次打猎时,
德尔苏发现自己的眼睛已经不行了,感到很悲伤。在阿尔谢尼耶夫的劝说下,随同其到大城市伯力居住,但因不习惯城里的生活,德尔苏又回到了密林,临行前阿尔谢尼耶夫送他一支新的猎枪。归途中,匪徒抢走了他的枪并将其杀害。
3、《影子武士》
《影子武士》是日本东宝映画出品的战争历史片。影片由黑泽明执导,仲代达矢、山崎努、萩原健一、根津甚八、大泷秀治等主演。
剧情简介:十六世纪末, 日本战国时代,群雄割据,其中以武田信玄、织田信长、德川家康的势力最大。1572年, 武田信玄击溃织田信长与德川家康的联军,并于次年包围家康的属地野田城。然而信玄却急死于军中, 一时间战争形势急转直下,先前占优势的武田军忽然面临着家族分裂,
军心大乱的危机。在危难关头,几个家臣秘密找出一名面容酷似信玄的盗贼假装信玄以稳定军心,顺利退兵,并震慑住虎视眈眈的织田、德川、上杉等豪强。按日本战国的习惯,这个模仿者被称为影子武士。这样的状况维持了三年之久。
三年之后影子武士的身份首先在家族中被揭露出来,信玄之子武田胜赖全面夺取家中军政大权,并违背信玄遗训领兵出征。结果被织田信长以三段式火枪射击加防马栅栏战术击溃,全军覆没,武田家从此没落
4、《八月狂想曲》
《八月狂想曲》是由日本松竹映画制作发行的98分钟剧情影片。该片由黑泽明执导,村濑幸子、井川比佐志、茅岛成美、根岸季衣、理查·基尔等主演,于1991年5月25日在日本上映。
剧情简介:一位住在日本长崎乡间的老人,突然接到发自美国夏威夷的航空信。寄信人是老人的侄子克拉克。信中称老人的哥哥早年移居美国,靠经营菠萝园而成为富翁,现患不治之症,希望死前能与妹妹见上一面。老人的儿子、女儿对在美国突然出现这样一位有钱的亲戚感到兴奋不已,
便立刻把四个孩子寄放在母亲家中,动身去了美国。孩子们在与祖母的朝夕相处中,听祖母忆起祖父死于原子弹轰炸的往事,理解了祖母对祖父的怀念和不愿去美国的心情。在孩子们的劝说下,祖母答应在8月9日祖父的忌日去美国看望哥哥,
因为1945年这一天是长崎被原子弹轰炸的日子,村里人要在这天集体举行对死者的追悼。孩子们的父亲和姑母从美国归来,当听说祖母已复信给美国的哥哥,便责怪她不应向他们提起有关原子弹的往事,担心将断了这位有钱亲戚的往来。然而,克拉克从美国回来表示了真切的心情。
5、《袅袅夕阳情》
《袅袅夕阳情》是由日本东宝映画发行的134分钟剧情影片。该片由黑泽明执导,松村达雄、香川京子、井川比佐志、寺尾聪、渡边哲等主演,于1993年4月17日在日本上映。
剧情简介:1943年,百闲先生从大学退职后呆在家中一心从事写作。这个家“小偷很容易进来”,是以房租便宜,聚集了高山、甘木、桐山、泽村等弟子。澡堂的门是半开的,立着“小偷入口”的牌子,还有“小偷通道”,“小偷休息室”里甚至摆放了烟灰盆。每一个小偷看到了都会大吃一惊。
空袭中这座房子被毁,百闲先生和夫人搬进了一个只有三铺席大小的门房,终日与猫为伍,过着悠然自在的生活。战后,弟子们创立了“摩阿陀会”。“摩阿陀会”是“好了吗,还没有呐”的谐音。弟子们每年都为先生的生日召开大会,在第17届会上,头发花白的先生问弟子们,何事何物在人生中最重要。
H. 请介绍一下日本影片《东京物语》
中文名称:东京物语
英文名称:Tokyo Story
别名:Tokyo Monogatari
资源类型:DVDRip
发行时间:1953年
电影导演:小津安二郎 (Yasujiro Ozu)
电影演员:
笠智众 (Chishu Ryu) ...... Shukishi Hirayama
Chieko Higashiyama ...... Tomi Hirayama
原节子 (Setsuko Hara) ...... Noriko
杉村春子 (Haruko Sugimura) ...... Shige Kaneko
Sô Yamamura ...... Same per
三宅邦子 (Kuniko Mi
剧情简介
《东京物语》被普遍认为是小津安二郎漫长职业生涯中所拍摄的最为优秀的电影,同时也是那些经典艺术电影中的翘楚,也是小津安二郎战后最感人的影片。
《东京物语》讲述一个大家庭中两代人的故事。亲情与疏离,挚爱与义务,死亡与孤独,在一桩桩观众再也熟悉不过的平常小事中缓缓铺展开来。这是一个普通日本家庭的故事,但也是所有家庭的故事,无论你我他,都有可能在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电影由平山周吉老夫妇站在月台对话拉开序幕,这对老夫妇欲前往东京与其他子女相聚。途中经大阪时,与在国铁服务的三男敬三相见后,直达东京长男幸一家中,两三天后,老夫妻因无聊而移往经营美容院的长女志子家中,但志子十分吝啬,只有已故二儿子的媳妇纪子给予了二老热情的接侍。由于与老友喝酒受到女儿责难,周吉一气之下回乡。周吉老太太不多久即因脑溢血病逝。最后与纪子语重心长的话别,使整部电影即在这满盈感动与温馨的画面中结束。在这部电影中,小津简约的影像风格近乎完美,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电影的制作者既不需要煽情,也毋须告诉观众谁对谁错,因为生活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或许导演唯一的倾向,是电影中那种不失温婉的讽喻,但决不是义正词严的批判,因为小津并不相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他不仅要表现生活本来的面貌,他还要我们接受人性并非完美这一事实。
《东京物语》是小津自己最喜爱的一部电影,但他却很少谈及。电影荣获《电影旬报》年度评选第二名之后,小津说:"我想通过父母与子女的经历,去描写传统的日本家庭是如何分崩离析的。在我拍过的电影中,这一部最具通俗剧的特点。"。
没有大起大落的是影片情节,也没有爱恨情仇的繁琐纠葛。有的只是一丝淡淡的忧伤,而这忧伤也只是像一片秋叶的飘落过程。但更多的,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平实的温暖。它缓慢地,如此缓慢地渗入我们的内心,然后是许久地抚慰。这部1953年的黑白片是小津安二郎的早期代表作。作为一代电影宗师,小津给予我们的影象世界是完全生活化的。我不可割舍地爱着他的电影。小津一辈子只拍摄一个题材的电影,那就是家庭。固定的机位,严格的构图,平实的人物性格,永远不存在坏人的故事情节,流畅的叙事方式。这几乎就是他作品标志的全部。小津一身未娶,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直至她去世。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小津的电影会如此简单但又能如此深地打动我。我想,可能真的是一份平静中的温暖在慰籍着我,这个秋天果真是收获的,我在小津的电影里找到了最深厚的感动。这感动不会让我落泪,但会温暖我许久许久。
海报:http://www.grassy.org/art_ovsea/bill/bill/2p122b.jpg
I. 一部关于日本战后的老电影
就是《人证》
----------主题歌是草帽歌,一个日本女人与在日本逗留的美国军官詹姆斯发生了爱情。后来詹姆斯回国后就消失。可怜的日本女人忍辱生下私生子麦克。若干年后,这个女人成了著名的律师,而麦克来日本找她相认。为了自己的前途,这个女人最后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儿子。可怜的麦克到死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母亲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