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从“一言不合就尬舞”到经典,印度电影是怎样快速成长的
印度电影成长如此迅速的原因是在于他们能够意识到国际需求的方向,有意识的让自己的电影更符合大众的审美。只有真正符合了大众审美,他们的电影才能在国际范围上传播,才能加深他们电影的影响力与知名度,促进他们电影行业的发展。
在印度刚刚发展他们自己的电影行业之时,他们的受众往往是本国的人民。 不过近年来印度电影业也及时的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对自己的电影做出了调整与改善。他们将电影的重点更多的放在了剧情与内容的表达方面,并且有意识的缩短了自己电影中的歌舞所占的比例。近年来为我们带来了摔跤吧,爸爸和神秘巨星等佳作。
⑵ 印度宝莱坞电影为何一言不合就尬舞,舞蹈在印度是什么样的地位
在大多数国人的印象中,印度电影是实打实的“体现派”:人物把爱恨情仇挂在脸上,生怕观众看不出来。浓浓的印度电影style更是一言难尽:锦衣华服,手舞足蹈,魔性音乐来洗脑,几个小时停不了。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印度电影与欧美乃至东方的交流碰撞也逐渐多了起来,这也使得许多印度导演得以有发挥的空间。除了有例如《阿育王》、《巴霍巴利王》等一如既往开挂的神话歌舞片外,还有我们熟知的喜剧片《三傻大闹宝莱坞》,剧情片《摔跤吧!爸爸》,乃至近两年的惊悚悬疑片《误杀瞒天记》等。印度电影已经逐渐显露出“百花齐放”的态势了。
⑶ 为什么印度电影 一言不合就跳舞
歌舞算得上是宝莱坞电影当中最重要也是最有特色的片段。印度歌舞在电影中起到多种不同的作用:1、构成故事情节本身。在电影中的某个场景:聚会、婚礼、节日庆典等等,歌舞自然是这些场合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2、推动剧情发展。悠扬的音乐和动人的舞蹈,没有什么比这两种艺术形式更能渲染气氛,让观众产生一种代入感。往往它演绎着男女主角的关系如何发展,或是主角内心的波动。就像音乐剧一样,一段不超过5分钟的歌舞就能把故事讲述得更加有声有色。
印度电影产业发达,又不是每个平常百姓家里都能有电视,所以电影是大众娱乐生活的重要部分。电影中的歌舞,体现着印度文化的繁荣与自信,真的蕴含着像诗一样的美感。有的电影结尾,有向某位电影人致敬的歌舞桥段,而有的故事题材,诸如历史、恐怕等,不会包含歌舞。印度文化有其多样性、包容力和影响力,你能从每一个元素当中感受到它仿佛包罗万象的美。希望你会喜欢歌舞,也希望它们给你带来了快乐。
⑷ 印度电影为什么都是演着演着就跳舞了
印度电影里歌舞的兴起,是根据印度的国情决定的。在印度电影刚开始发展时,印度人民普遍都生活得比较穷,看电影对于她们来说是一种奢侈的事情。那好不容易攒够了钱去看电影,当然希望看久一点值回票价了,在炎热的夏天多吹会空调,因此印度电影都很长,基本都在2个多小时这样。
总的来说,印度电影发展到现在,和歌舞已经密不可分了,歌舞与剧情相辅相成,这也成就了宝莱坞的电影。不过考虑到中国观众,很多印度电影在中国上映时,已经剪到了一部分的歌舞了,这也是希望不要给中国观众带来一种“一言不合就跳舞”的感觉。
⑸ 印度电影为什么动不动就唱歌跳舞
印度离我们这么近,
但我们跟它,
完全不熟。
?壹?
一言不合就尬舞的国度
――请问您了解印度电影吗?
――跳舞?
好吧,虽然我们离印度很近,但是我们和印度,真的不熟。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首次被引入中国的《流浪者》,到七十年代的《大篷车》,再到2003年的《印度往事》,多数中国观众对印度电影或许只留有片段式的印象――那就是跳舞。
虽然舞蹈电影被“宝莱坞”这个词几乎垄断,但即使不是宝莱坞电影,相对严肃的印度电影里也依然存在歌舞内容。
比如史诗巨作《巴霍巴利王》中,依然存在歌舞剧情――
再比如,探讨族群关系的话题之作《我的名字叫可汗》,如此严肃的题材,居然也克制的来了一段歌舞――
因为印度电影实在太喜欢动不动就扭动起来,而且你永远猜不到开启跳舞模式的点在哪里,以至于在看《摔跤吧,爸爸》的时候,里面只有一段情节有歌舞,我都有点受不了??“居然这么少???这不科学!”
印度人到底怎么想的,居然能在电影里无处不在地插播歌舞,难道他们平时也是这样生活的吗?
突然发现,我们对印度,一无所知。
?贰?
印度人,心很大
他们甚至没有历史
印度电影里那些载歌载舞的场景,给我们留下的第一印象,大概是认为,印度是一个欢乐的民族。
即使他们的种姓制度严重,下层人民的生活水深火热,他们依然愿意花三个小时以上去电影院看一部欢乐的电影,起码说明,他们心很大。
一个民族的性格不是一蹴而就的,印度之所以形成现在这种无所谓的性格,和他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印度还算有历史的话。
马克思说:“印度没有历史”。
“印度过去的全部历史,如果还算得上历史的话。就是一次次被异族征服的历史。印度的社会根本没有历史,至少是没有为人所知的历史。而我们通常说的印度的历史,不过是一个接着一个入侵印度的侵略者的历史,印度就在这个一无抵抗、二无变化的社会消极基础上建立了他们的庞大帝国。”
这是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中对印度历史沉痛的描述。
印度支离破碎的被侵略史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印度这块半岛,实在是太丰茂了,绝对的风水宝地,风调雨顺,果木繁茂,这样的一个天府之国,很难不被人觊觎。
大约公元前1500年前后,有一支说着“印欧语”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从伊朗高原进入印度次大陆,征服当地民众,创建种姓制度,牢牢把印度次大陆土著民族变成世世代代无法反抗的奴隶。
之后入侵游牧民族就更多了,很多都是起源于中国北方大漠或者西域的少数民族,被中国打跑或灭掉后跑到这里落脚,我们熟悉的塞种人、匈奴人、鲜卑人、月氏人、突厥人、蒙古人等,都入侵或统治过印度。
但这众多的统治者中,对印度影响最大的,还是雅利安人。印度人文化的神奇,就来源于雅利安民族的入侵。
雅利安人是游牧民族,草原上,一场大雪过后,千里银白,之后又是新的草木发芽,所以雅利安人认为,世界是轮回的,人生也是轮回的。
雅利安人把这种轮回的世界观带到了印度,传递给整个印度一种新的世界观,那就是,我们要用有限的一生,活出无限的世界。精神,才是最高层次的追求。
梵天像
印度教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梵天,就是雅利安人带来的神,创世神,他反复强调,这是一场梦,一切都只是轮回。
在自己一遍一遍被侵略的过程中,不祈祷轮回,如何能看淡这一切呢?所以印度人不屑今生琐事,将希望寄托于轮回,也就不愿意记录历史。
慢慢的印度就形成了这样的民族心理,那就是淡然和心大。当他们有一天去修缮史书,发现无可修缮,没有完整的历史可以做精神支柱的时候,他们不是选择努力考究,而是主动放弃。取而代之的是,神话题材的历史。
当所有的历史人物都被塑造成神的时候,这个国家就很玄幻了??
哪怕用神话做历史,也比韩国那样因为自己没什么历史,就到处去偷别人的历史要强多了。
《诸王世系》一书中就掺杂着大量的空想与传说,感性成分强过理性叙述,《大史》相对于前者已经算是严谨很多的了,但是依然充斥浪漫抒情与诗意情感,最后历史人物们,竟然在一部史诗中成了神??
在中国,《封神榜》是小说,在印度,就是史记??
无fuck说。
看看印度这玄幻的一元硬币就知道,
他们真的,不care??
每个民族的特性,一定会第一时间反映在他们的文化里,比如德国的思辨,法国的浪漫,日本的绝望,美国的超级英雄??
印度也一样,或许就是因为他们如此看得开如此心大的传统,造就了他们如此欢乐的表现形式?
但是史学家站出来了,说你不要臆想!
?叁?
印度电影的舞蹈,
究竟是不是印度传统?
史学家们有点意见分歧是正常的,关于印度电影里的舞蹈这点,出于客观,这里将两种观点简单叙述一下。
一部分学者,认为这件事与印度传统有关――
印度人大多信仰印度教,只要我们对印度教略有涉猎,应该就能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一派的存在,因为有印度教,就不可能没有舞蹈。
湿婆作为印度教三大神之一,创立了舞蹈,或者可以这么说,湿婆就是舞蹈的化身,湿婆大婚在天上跳了一年舞什么的这种传说层出不穷,也不知道怎么想的??总之,印度人对湿婆的崇拜自然而然地演变为了对舞蹈的热爱,平时生活里各种艺术形式,总有几款是跳舞的~
湿婆是不是超级帅!!
也有学者认为,这件事的起因,与印度传统无关――
仅仅是崇拜神灵,就跳舞,确实多少是有点站不住脚的,于是有人站出来说,印度电影里的舞蹈,和印度教无关!
他们发现,在有声电影出现之前,印度当时的戏剧娱乐方式,和我们一样,就是剧院里看戏,但是当时的印度人是在波斯剧院里看戏的。
印度的波斯人,一般都不是穆斯林,更没有印度教信仰。所以当时被垄断的波斯剧场,出演的剧目,由于是波斯人定的,基本也排除了是印度教的影响。
Bombay: The Reporters Press,1871
当时的印度,各地方语言不同。波斯剧场为了让更多语言不同的印度人都来看戏,就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多用肢体语言。
果然,增加了欢乐的群舞之后,节奏欢快又富有表现力的表演,立刻被不识字,也听不懂的民众们都接受了。大家喜闻乐见,钱自然就装进了波斯剧场的腰包里。
就是这样,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这些波斯剧场从印度大城市走进乡镇,慢慢变成巡回剧场,规模越来越大,直到走上大屏幕。
看罢,是不是觉得两者都有点道理?这种学派之间的谁对谁错,我们就不要纠结了,留给他们撕去吧??
但我更倾向于认为,无论是印度教影响,还是波斯商人的利益驱动,印度电影的歌舞能够发扬至今,一定与观众的喜欢是分不开的,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印度人的性格所致。
即使印度种姓制度的压迫与不公已经深深烙印在他们的骨子里,但高种姓与低种姓能够和谐地享受同一种艺术形式,就挺神奇的,往上倒倒,还是印度人心大那点儿事儿。
但你还真别说,印度电影里的鼓舞片段,看惯了,居然还挺不错。
?肆?
印度电影更好看了,
但我依然对印度一脸懵逼
如果印度电影加了唱歌跳舞以后难看爆炸,我相信这个模式会快速的消亡。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印度电影好看。
相信我,慢慢觉得印度电影加歌舞好看,并不是因为你得了斯德哥尔摩??
印度电影里的舞蹈,其实早就开始吸收各方文化,再也不是单一的“最炫民族风”了,且随着印度电影制作的水平不断进步,其实很多时候,跳不跳舞,跳什么舞,已经不再重要。
印度电影,已经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我们得承认,起码《三傻大闹宝莱坞》,《摔跤吧!爸爸》,都是实实在在的例子。我曾经觉得印度电影一跳舞就low,也被现实打脸,偏见!
每个影片背后,扎扎实实的现实意义,沉甸甸的社会思考,直面社会的选题,和电影里满腔热血改变社会的心情,都是我们所没有的。
印度人挺奇怪的,真的,因为无论我们从苍白的语言中如何去了解,都只能知之甚少,难以和他们产生共鸣,这就是为什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觉得印度电影是异类的原因。
当然,即使是现在,我们接受了印度电影,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接受了印度文化。
他们开挂的电影英雄,他们军演的摩托车,他们人满为患的火车??
啊,真是“奇怪的”国家。
ps:或许他们也是这么评价我们的。
- END -
⑹ 为什么印度电影这么喜欢跳舞
印度电影里歌舞的兴起,是根据印度的国情决定的。
在印度电影刚开始发展时,印度人民普遍都生活得比较穷,看电影对于她们来说是一种奢侈的事情。那好不容易攒够了钱去看电影,当然希望看久一点值回票价了,在炎热的夏天多吹会空调,因此印度电影都很长,基本都在2个多小时这样。
而在中间穿插歌舞也是为了拖延电影的时间,起到缓解疲劳和观赏的作用。自此印度电影里的歌舞和剧情结合起来了,成为了一种印度独有的民族特色电影形式。
总的来说,印度电影发展到现在,和歌舞已经密不可分了,歌舞与剧情相辅相成,这也成就了宝莱坞的电影。不过考虑到中国观众,很多印度电影在中国上映时,已经剪到了一部分的歌舞了,这也是希望不要给中国观众带来一种“一言不合就跳舞”的感觉。
⑺ 如何看待印度电影一言不合就跳舞的风格
我觉得作为代表印度电影最高水平,占据了绝大部分国内外市场的宝莱坞电影,确实一开始就和歌舞结合在一起。早在 1931 年,宝莱坞诞生的第一部有声电影《阿拉姆·阿拉》,就包含了 7 首歌曲以及多场舞蹈场面。
时至今日,印度北部的许多电影院都是由波斯剧场转变而来。印度电影平均 160 至 180 分钟的超长播放时长,与十五分钟幕间休息的播放制度,也是源自波斯剧场流行时期,五到六小时多幕剧的时间安排。特别是对印度乡镇地区的民众来说,到波斯剧场看剧就如同如同中国农民看社戏一样,是值得全家出动,消磨一天的重要休闲活动。我觉得挺好的,跳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我很乐意做。
⑻ 有哪些一言不合就尬舞的印度神片
最经典的应该是《三傻大闹宝莱坞》,这个是我看的第一步印度电影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了。这部电影是根据印度畅销书《五点人》改编而来,由印度国宝级演员阿米尔.汗等主演。虽是喜剧,但电影开头就留下悬念——被寻找的兰彻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之后便插叙讲述了法罕、拉加和兰彻三人的大学故事。随着回忆,兰彻这个灵魂人物的形象丰满起来:与众不同,特立独行。兰彻敢公然顶撞院长并质疑其教学方法;思维敏捷,学习优秀,反对传统古板的教学理念,创造力强……回忆大学点滴时,寻人之旅也让兰彻的秘密浮出水面……这部喜剧电影逗人大笑,却也发人深思,启发观众乃至社会去反思当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是值得多刷几遍的好电影!
⑼ 印度电影为什么一言不合就尬舞
在大多数国人的印象中,印度电影是实打实的“体现派”:人物把爱恨情仇挂在脸上,生怕观众看不出来。浓浓的印度电影style更是一言难尽:锦衣华服,手舞足蹈,魔性音乐来洗脑,几个小时停不了。
可以说,支持着近些年印度电影发展的,是本国从业者逐渐活跃的文化交流,不断增加的创新探索,以及包容并收的开放心态。正如同一位印度导演评价本国电影所说:“印度电影既是夜总会又是神庙,既是马戏团又是音乐厅,还是比萨饼和诗歌研讨会。”
⑽ 为何众多印度电影中演员一言不合就唱歌跳舞
印度电影中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是赢得本土市场的关键,也是迅速引起海外观众兴趣的法宝。他们都以自己的文化传统为荣,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