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亚洲电影 > 日本学者分析日本电影

日本学者分析日本电影

发布时间:2022-06-13 19:20:09

日本电影的特点有哪些

日本这些作品体现了日本电影题材的多样化,保持了导演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与民族传统,均被列为日本电影史上的佳作。黑泽明的《影子武士》还在第3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

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与外国合拍影片之风盛行,黑泽明和市川昆均分别与美国合拍过影片,其它艺术家也与欧洲及澳洲等国家合作拍片,这与日本电影事业不景气不无关系。

日本电影发展:

日本评论界认为,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电影在题材的选择及表现手法方面,均有较显著的变化,从而带来电影事业复兴的征兆。

1985年,日本首次举办第一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有来自世界42个国家的137部影片参加展映,观众达10余万人次。这一年电影界涌现出不少初露锋芒的年轻导演,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为相米慎二,他导演的《台风俱乐部》(1985年)及《雪的断章──热情》,均系采用长镜头摇拍的独特手法,技巧难度较大。

❷ 日本人如何评价看不到的抗日雷人剧

有着“徒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等神奇场面的“抗日雷人剧”近日不仅在中国舆论场激起反思潮,同样也引发日本媒体的关注。对于日本观众来说,中国抗日剧是“遥远而又切实的存在”,虽然很难看到,但通过媒体也能得知“中国人很热衷拍这类作品”。大多数日本学者及影视界人士则认为,娱乐化的抗日剧“带有鲜明的民族情绪”,“机械的对日审判立场”助长了中国人的反日情绪,这种“文化现象”值得持续关注。

日本人看不到抗日剧,主要怕影响形象

影视剧资深编剧郑长明告诉记者,抗战剧的市场需求在中国长期存在,但以爱国主义作为“戏说历史”的保护壳不可取。近年来抗战剧的泛娱乐化说到底是创作人员顾忌市场过多。郑长明提到,多年前曾有日本人在参观南京大屑杀纪念馆时,对经过防腐处理的被害人尸体显得“过白、过新”提出质疑。真东西尚且因处理手法问题被人怀疑是假的,那些雷人剧情更容易被拿来当做批评中国的工具。青年导演石磊告诉记者,一些电视剧为了赶档期仓促上马,编剧也不是科班出身,而是演员、写手客串,剧本很难保证质量。在国外,影视剧“制片人”是一种职业,很多人本身就是半个艺术家,但在中国更像一个称谓,有钱就能当。石磊表示,自己近期就接到两三个抗日剧本,但都搁置下来了。因为“好剧本需要沉淀,人云亦云或急功近利的创作态度只能砸自己的牌子”。

❸ 结合你对日本电影的认识,分析一下影像风格与美学特征

就是对于日本的电影我都认识,一般日本她们的电影拍的就比较真实。黑暗并且是反应了现实的黑暗一面,但是也有真善美的时候,一般他们的动漫是这样的,反正我觉得拍摄角度来讲是充满了优美感。

❹ 日本故事的电影

导演:
编剧: 制作人 Proced by:
西蒙·比尤弗伊Simon Beaufoy....associate procer
Mark Blaney....associate procer
Sue Brooks....co-procer
Bille Eltringham....associate procer
David Lightfoot....line procer
Magnus Mansie
Sue Maslin....procer
Alison Tilson....co-procer
影片类型: 剧情
片长:Argentina:107 min / USA:100 min (TV version) / Australia:110 min / France:105 min (Cannes Film Festival)
国家/地区: 澳大利亚
对白语言: 英语 / 日语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胶片变形宽银幕
混音: 杜比数码环绕声
MPAA评级:Rated R for some sexuality and language.
级别:Argentina:13 / Australia:M / UK:15 / USA:R / Singapore:M18
制作成本:$5,740,000 (estimated)
版权所有:2003, Film Finance Corporation Australia Limited, The Premium Movie Partnership, ScreenWest, Film Victoria and Gecko Films Pyy.Ltd. (on print)
摄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上映日期:2003年12月31日 奇妙地,两颗心逐渐打开,走近,联系。偌大的天空,酷热的日照,爱情逐渐升温,却有令人措手不及的发展……本片在澳大利亚三个最具代表性的电影颁奖礼──澳大利亚金像奖、澳大利亚影评人大奖及Lexus IF Awards大奖中,全取“最佳电影”、“最佳女主角”(东妮歌莉蒂)及“最佳导演”(苏布洛丝)三大重要奖项,至今总共荣获23个奖项,成就了澳大利亚影坛难得一见的纪录。其中,在被喻为澳大利亚奥斯卡的“澳大利亚金像奖”中,十项提名赢得八个大奖,成为澳大利亚影坛最受注目的作品。
《日本故事》的爱情相当虚拟,也正是因为虚拟才令人响往。暂先丢掉跨国文化及亚澳纠结的历史情结,想像一位日本男孩和澳大利亚女人的性爱场景。是的,这部电影充满爱情电影及沙漠电影的陈腔,但黄男孩与白女人的性爱场景的虚拟让这部电影不至成为烂调。
这部澳大利亚“国片”的幕后故事可以让像我爱讲古或爱卖弄政经分析的“学者”分析个老半天,尤其是不同的读者绝对会有不同的解读,但再怎么说,这是个在风景瑰丽的爱情故事。独特的是这个“国片”所拍的近赤红的美丽沙漠,和黄男孩与白女人的感官情爱,这两者都是未开发的电影处女地。这两者-地景与性爱场景-分别都是“第一次”进入视觉化的消费,合在一起更是虚拟到不行。
这部电影的开端,本身就是虚拟的,根据澳大利亚国片最大的政府支持者,澳大利亚影片委员会(Australian Film Commission)的主席亲口透露 (我上课听其演讲),这部电影是从上面决定要拍一部日本男人与澳大利亚女人的爱情故事开始。跳脱澳大利亚用到烂的?#124;岸海滩冲浪男女孩,剧本写作做的研究发现日本与澳大利亚的贸易往来有一项产值不小的?#124;西,叫做铁原矿(iron ore),剩下的就是剧作家相当经不起考验的想像。一个传统家族企业的少主,看来完全没受到近年来日本流行文化的洗礼,发型装扮行为举止像中年爬不上去的上班族,但却有少见少男的美丽,来澳大利亚西岸的沙漠来看工厂及找铁原矿?这有多真实?
电影场景,因此在澳大利亚西岸的沙漠。澳大利亚比欧洲大,现在的人口比台湾还少,而西岸的沙漠更是没有人。地与人永远是算不清的烂摊子,澳大利亚西岸之靠近亚洲,是二次世界大战澳大利亚怕日本黄种人占领的地,大战时的澳大利亚抗日,基本上是抗黄,连接到澳大利亚近百年的排华排亚政策。中国与日本的战争所造成的差异不重要,重要的是黄种人可能入侵白种殖民澳大利亚。重要的是澳大利亚这空矌(又靠近亚洲) 的地方,白种人自己吓自己:若不加紧生产,就会衰败(Populate or Perish)。二次世界大战后执政的劳工党怕了、急了,吸引不到够多的英格兰祖国血统,往战后的欧洲找白皮的血统,(皮肤深的南义?#124;欧或吉普赛人,在澳大利亚派去找人的移民官员眼中,是该拒绝的)。这些新白人提供廉价的劳工建设澳大利亚的现代化,如同台湾的荣民之于台湾,也埋下澳大利亚多元文化主义的必要。
战后的数十年间,澳大利亚多元文化主义的理想扩张及亚洲经济发展的现实考量,让澳大利亚丢弃“白澳政策”,迈向一个“欧亚国家”。最有趣的例子是,在国际贸易的谈判上,欧洲与美国相继采取农牧业的保护政策,让当时的澳大利亚乡农民仇视欧美而亲亚。现在情势又变了,近年来的亚洲中产阶级移民集中在都会区,新自由保守主义政府在经济上现实考量的“优惠”移民,与政治上欺压农牧民,让现在的澳大利亚形成城乡对立,城市纳亚纳多元文化,而乡村转而支持相当种族主义的“一国党”(One Nation Party),在纳亚气候下形成新兴的排亚势力。
在这个排亚-纳亚的脉络下,澳大利亚国片拍《日本故事》是复杂的。不只一次,电影的对话绕在开放的空间与人口的密度。日本没有空间人很多,澳大利亚没有人空间很多。
毕竟这是国片,在澳大利亚观影,观众笑的时候多是取笑日本主角的笨拙与奇怪,尤其是不断拍摄开放空间的地景。碰?#124;到澳大利亚心弦的,更是日本主角与澳大利亚人接?#124;时的社交礼仪-双手奉上名片-这是女主角完全没注意到的,但由John Howard(与澳大利亚总理同名)的演员,以矿场头头的角色首先演出。我之所以提这个演员是因为这个演员以演,也许是澳大利亚史上最受欢迎的连续剧,澳大利亚公共电视的《海变》(SeaChange)之出名,而那时他的角色正是土地开发仲介商,同样是巴着日本来的投资者不放。
这也难怪这几年当美元跌、澳币欧元涨,普遍说法是日本资金从美国移至澳大利亚欧洲。
以上的复杂,可能国际影展的影评看不到,可能该片的资助商ShowTime的客户-住在跨国旅馆的房客-也看不到。但澳大利亚人看的到,看过《海变》(SeaChange)的人看的到。
也因此,男女主角的性爱场景读法各有不同。
一开始两者彼此看不爽,尤其女主角习惯用电脑在城市掌握铁矿分布,不习惯当投资客的司机,而男主角搞不清楚状况,没认识到女主角不是个司机,而沙漠不止是个地景,更是个会死人的环境。
情谊的建立,可以说是从挖沙开始。挖沙我在澳大利亚也尝过,不是那种在海滩上玩好玩的,而是那种车子陷在沙子里面,为了让车子再次能动挖掉轮子前后的软沙。
接近死亡再生的感觉,也许是最好的春药。就在他们欣喜地离开沙漠,在餐厅交换了日澳文化,过夜的汽车旅馆停车的交换眼神,下一幕就是日本男主角的黄皮肤,他的胸腔。他是躺着、不动的,而她的手游走其裸露的胸腔,再来才是女主角的脱衣,及坐在他身上。
我知道我这样写,似乎我在暗示体位、主/被动的位置。但电影是这样拍的,而且,早在另外一个场景,电影镜头的欲望,是跟随着女主角的眼光,落在男主角刚游完泳的腿上。第二个性爱场景,在户外的开放空间,也是女主角轻抚男主角的手臂的皮肤开始。
黄男人做为欲望的主体或客体都是个两难的问题,因为黄男人和欲望似乎是分离的。
这部电影的性爱场景虽不如好莱坞的软性色情片明显美化,但颇有抄袭欧陆点到为止的张力。这部电影因此卖的是欧陆的电影美学,白黄皮肤及红沙漠,虽然澳大利亚的人文地景是公路、加油站、及汽车旅馆的美国味道。
故事也带有欧陆的阴森,就在男女主角快乐地享受澳大利亚的开放空间,虽然女主角发现男主角其实是已婚育有二子,也不减其快乐的同时,女主角像小孩子似地叫来比赛地跳进湖里游泳,男主角跟上但是不同的入水点,接下来就是我看不懂的女主角尖叫声及男主角溺死的事实。不是开玩笑,女主角也没有做人工呼吸,男主角就是以我看不懂的方式死去。
这个死不但让这部电影像欧陆电影,更让先前的性爱场景更加复杂。这部电影对于黄男人的性欲之描写可说是空前(打破先前的尺度),但相关影评则是如禁忌地不谈,只谈女主角的情绪表演。与其说这主题是个问号,不如说每个人都有主见,为了维持和平还是不说的好。
女主角是爱男主角的,不是玩的性。女主角与日本老婆的张力,是不错的演出,虽然同样的虚拟。
唯一不虚拟的,是结尾载送棺木的飞机,是澳大利亚袋鼠图案的飞机,实实在在的广告,与实实在在的沙漠。

❺ 想了解日本的历史,文化可以看哪些电影,电视剧或动漫

推荐你读一本书《菊与刀》。《菊与刀》最初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指导美国如何管制战败后的日本。 1946年正式出版,1949年出版日文版,在美国、日本等引起强烈反响。金克木先生特别推荐此书,肯定了这位女学者的研究成果。事实上,美国政府战后对日本的政策和日本相应的反应与本书的分析基本一致。可谓是美国改造日本、分析日本的指导书。这本书也被认为是研究日本民族性的必读书,是社会科学研究直接运用于政治实际操作的杰出例证。
不推荐你看电影,电视剧或动漫。因为我们国家的看日本太仇恨,日本自己看自己太矫饰。不如借鉴第三方的观点。

❻ 关于日本电影

楼主这个问题好有深度啊。。谈谈自己的看法吧
我觉得这跟日本的文化和电影动漫的受众群体不一样有关

首先,动漫虽然说是日本的一个很庞大的部分
但是目前中国引进的日本动漫还是大多数面向比较低龄化的
其实动漫里也有很多是一些很病态的
比如说《妖精的旋律》《杀戮都市》《死亡笔记》等等
就因为题材原因被禁播过
但是由于电影的引进就没有那么多的限制
再加上现在网络资源的便捷
所以那些比较消极病态的电影更为人知

第二就是日本文化普遍反映的“物哀美”
什么是美,日本的文化里普遍反映,事物凋零残败的时候是最美的
就像他们最喜爱的樱花
最美的时候就是它凋零的时候
他们近乎变态得崇拜着容易逝去,盛极而衰的美丽
对于病态的,消极的事物也有着我们无法理解的热衷
有些学者认为这是由于日本出于一个资源贫乏的岛国的民族自卑感而形成的
我不知道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
但是这种“病态美学”确实是日本文化里一个很奇特的地方

另外,还有一个个人的看法
就是电影是真实的,是真实的生活得反映
而动漫是他们幻想中的世界
是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期望和美好的寄寓
所以他们会创造那些美好健康的动漫
让自己能看到希望
不知道我有没有说明白。。。

以上都只是个人看法,希望对楼主有帮助

❼ 我想知道日本学者对宫崎骏动画电影的研究情况,以此写出日本对宫崎骏动画电影的研究综述。

文献是什么 本参考文献的索引只是对宫崎骏的相关书籍和文献的搜集和筛选,并不做评论和评价。其中,豆瓣读书中,按照关键词进行搜索,有宫崎骏相关书籍222本。另外,文献部分的来源主要是中国知网的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截止到编辑发稿时,将“宫...2452

❽ 再谈日本电影文化

人常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是哪个国家不是这样呢!撇出对日本的偏见,我还是要说一句,日本有太多的文化是沿袭中国的了,中国没能守住自己的文化,反倒是让别人给传承了继而变成自己的,现在都分不清,甚至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那就是咱们自己的文化,可笑的事情·······

❾ 如何评价日本电影《黄昏清兵卫》

一、《黄昏的清兵卫》放映的背景

日本武士电影,或者说剑戟片,属于日本电影类型片中的一大类。自1951年,黑泽明以一部《罗生门》荣膺金狮奖后,日本武士电影进入一个辉煌阶段。《七武士》、《切腹》、《椿三十郎》、《大菩萨岭》……诸多佳作纷纷面世。

日本武士电影的黄金时期从五十年代对英雄人物的讴歌、到六十年代对武士道的反思,至七十年代渐入低谷,同时伴随的,是大制片厂体制的解体——这也标志着日本电影的一段黄金时期的落幕,以及随之而来的九十年代的日本社会全面、持久的经济萧条。

八十年代日本武士电影虽偶有佳片如《座头市》,但已是暮气深浓,至九十年代,武士题材的作品更是寥寥无几。有人甚至说若不是山田洋次的《黄昏的清兵卫》横空出世,武士电影这一类型片几乎要被人遗忘了。

然而毕竟时代不同,山田洋次在执导《黄昏的清兵卫》时虽已年逾古稀,但新世纪的武士电影,若重套旧类型的路数,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太特殊的反响。况且那也不符合山田洋次本人的风格。

诚如江晓雯在《当代世界电影文化》中所言:“一种类型电影之所以会深受大众的欢迎,是因为它体现了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某种集体无意识。类型电影的生产、制作本身也是由影片的作者、制片发行制度、观众共同参与的结果,代表了社会群体的集体社会经验。因此,它的叙事模式和其中所蕴含着的文化意味也必然随着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那么,《黄金的清兵卫》在喑声已久的武士类型片市场里,会表现出这样别具一格的面貌,并引起巨大反响,是这个时代哪些方面带来的影响?

大制片厂体系解体后,九十年代的日本电影呈现出一派新气象,北野武、周防正行、岩井俊二、黑泽清等中青代导演各显神通,日本有学者将这一代导演的作品称之为“独立电影”,而无论分属怎样的类型,这些电影做显现出的共同特点是多为中小成本制作,在褪去大制作的豪华阵容、视觉特效后,它们大多表现出的是接近普通民众、平凡生活的细腻勾画和强烈的个体意识与人文关怀。而通常口碑、票房获得的双赢的也是这些平实中打动人心的影片。这本身,已营造了一个重视人情味的影片创作氛围。

再者,经济萧条必然也会带来人们价值取向的改变。在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萧条与危机之下,人们渴求的是一种精神救赎和心理安慰,于是,在50~70年代武士类型片中被反复刻画的武士道精神中的“尚武”(勇)、“忠君”(忠)、“复仇”(义)对人心的吸引弱化了,而诸如“洁白”、“俭约”、“朴素”、“平和”的价值理念却会引起这个时代日本民众的强烈共鸣。于是,原本长久被人忽视的斋泽周平的小说会被发现,改编成的电影会被青睐,也就不是偶然了。

而如山田洋次本人所自陈的:“现在的日本处于令人不安和担忧的状态,但日本人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勤俭为荣的传统慢慢失去,盲目追求奢华。但武士心中有强烈的责任感,面对朴素生活能够心情平静,对他们来说,穷困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不管怎么贫困,都要清洁地生活着……”这也是他拍摄武士片的动因所在:“为了反思对日本文化影响深远的武士道精神”。 山田本人承袭的本就是小津衣钵,是典型的“庶民剧”导演,他拍了一辈子的市井喜剧,表现的是大时代中小人物的悲欢喜乐,年逾古稀早已看惯风云褪去浮躁的他,即使拍摄武士片,也不会被类型束缚而一改自己的风格,相反,他正用传统的“武士”题材,剥去了武士道形式上的外衣,用他一贯的手法,平实却极富质感的影片传达了他所想传达给这个时代的人们的理念:清简安贫,乐天知命。

二、《黄昏的清兵卫》反类型的表现手法

与传统武士片中好勇斗狠、忠义传奇的武士形象不同,井口清兵卫作为一个下级武士,日常生活和公务员没什么两样,相比较而言甚至更为安分守己——按时上下班,连大多为同事们热衷的娱乐活动都摒弃。也更为落魄,妻子早亡的负债累累的他一人照顾痴呆的老母和一双幼女,同时家务、务农,还因生活拮据劳碌而不修边幅,为此遭领主训斥。

在影片的前半个小时里,细腻又有些晦暗的画幕里,是清卫兵生活的平淡流转,没太大起伏,一反以往武士类型片的曲折跌宕,却将清卫兵的个性雕刻得入骨三分。这个身处武士阶层的人,看起来却和平民没什么两样,但他并不庸碌,心中自有一把情义的标尺。母亲认不出他他也只是一声自嘲,女儿问他读书何用他耐心教导说能让人学会思考,境况艰苦却淡然处之乐天知命,身怀绝技而低调行事,却在友人有难时挺身相助,而一向备受推崇的视为武士的崇高与荣耀的,为义理牺牲,为藩主不顾一切地效命……于清卫兵而言,却只是不得不领受想推脱却推脱不去的压力。那对武士而言跟命一般重要甚至比命还重事关尊严的武士刀,却在他为妻子治病、下葬时卖掉——这也意味着他的一种取舍,一种具有人情味儿的情义,比所谓义理更为重要。
这不是被“美化”和“神圣化”的武士道,相反,这正是一种对“武士道”深彻的思考,并在最后挖掘出的,是一种一直存在在武士道中也存在在日常里的,日本民族个性中坚忍的朴素的也更为宝贵的精神。

而传统武士类型片中的又一大必备元素,是打斗场面。在以往任何武士片中,酣畅激烈,血腥暴烈的打斗场面都是必不可缺的。它紧连着武士道“尚武”的精神,同时又以视觉上奇观体验,给观众以强烈刺激,甚至宣泄。然而《黄昏的清兵卫》中,全片的打斗场面统共只有两处,且这仅有的两处处理方式也不同于以往的手法——在打斗前营造一种萧杀的决斗氛围,真正打斗进行一种极为快速的简洁处理,两人身形交错,往往一招毙命。暴力美和英雄主义都在形式中达到一种极致。《黄昏的清兵卫》中的打斗却是慢并且写实的。

第一段打斗,与欺辱朋江的丰太郎,长镜头和景深镜头,招招实在,丰太郎出手凶狠迅捷,清兵卫主防,最后才制服他。但随性所欲不逾规的山田导演实则也有一个积累-喷薄的过程,即使尚武、血腥都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这种隐而不发、不得已不出手一处手即为传奇的情节,仍是带有武士片的些许英雄色彩,并且内在上更为吻合“武士道”的武德:即使力量强大。若非忍无可忍,绝不轻易出手伤人。

最后一场打斗是全剧的高潮,然后16分钟的剧情,只有后六分钟是激烈紧张的打斗,攻击的人虽然攻势疯狂如暴风雷雨,但毕竟是轻弩之末,守势的人被动又艰难,虽然最终胜了,也是惨胜。极为真实,一点也不唯美,却饱含痛楚。而前十分钟呢?前十分钟,是清兵卫和余吾善右卫门坐在一处喝酒聊天,各自倾诉生活的艰难,颇有同病相怜天涯共沦落之感。清兵卫甚至已经动了放走他的念头——这是极不符合以往武士类型片里对藩主命令绝对执行忠贞不二的精神的。然而,触发两人斗争的导线又是极为武士的——清兵卫身上带得是一柄不值钱的刀,这对余吾善右卫门而言是一种侮辱。从这个细节出发,又可以看出同样在武士没落的时代,同样是境遇相似的两个落魄武士,却代表了各自两种精神,余吾善右卫门是看似更传统更具代表性的被山田反思的武士道代言人:对主尽忠,坚毅尚武,杀身成仁,却最终走到末路。而清兵卫则看似是个“非典型”的武士,但毋庸置疑有着武士精神和操守,而他承袭的那种武士精神,却在日本民族血脉中更为亘久,即使在今日也极有借鉴性。

当然,即使这么看,清兵卫还是处在大时代情境下的日本下级武士,于是在影片的最后,借助他的女儿的旁白,他的结局被淡淡宣判——在内战中战死。不英雄,不壮烈,不见血,却宿命。

然而,作为武士电影,《黄昏的清兵卫》最为打动人心之处,却该是它生活情境之间的细节处理。是他教女儿读书识字伴随的昏黄火光,是他对着生活的困窘无奈一笑中却饱含的坚定沉着,更是他和朋江之间的感情。他们并没有什么缠绵亲密的对手戏,往往只是相视的一笑,隔着几步距离的问候,或是他看着她带着自己的子女玩耍,他们之间的情感也如全篇一切设置一般的克制。哪怕到最后,清兵卫将去决斗,终于向朋江表白却被婉拒,颓然坐倒又强打精神,他们的离别是两个人的背景,朋江细致的为他梳妆,好像他的妻,没有多余的话,却有哀美的情的昏黄光调下流转。清兵卫走后,朋江坐在那里,连清兵卫都时常认错却不曾错认过朋江的井口母亲问她:你是哪家的小姐?

这样深彻隐忍的情是如何宣泄出来的?是清兵卫带着伤一瘸一拐在黄昏中归家,却发现朋江依然留在那里——她以为他必死,却留下来了,即使她应承过了人家的婚约,却暗地里下决心做他的遗孀。一切只化作一个她扑入他怀中潸然落泪的拥抱,这也是他们片中唯一的亲密接触,却比千百倍的缠绵都打动人心。

三、反类型片的胜利

在我看来,《黄昏的清兵卫》一改以往武士电影的面貌,作为一部反类型片获得巨大的反响。然而,它却造就了一种新型武士类型片的规范,它引发了改编周平小说为武士电影的热潮,新时代的武士片大多都承袭了《黄昏的清兵卫》中清淡、平和的艺术风格,于是也陷入了又一个窠臼之中。
然而,《黄昏的清兵卫》依旧是只此一部,不可复制。武士电影也并没有就此走出一条真正的复兴道路。是以,我称《黄昏的清兵卫》为反类型片的胜利。

阅读全文

与日本学者分析日本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影院会计如何做合并报表 浏览:908
电影男主角是个摄影师女主警 浏览:466
2015八到12月电影 浏览:427
恐怖变异人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354
成龙大哥拍的最新电影片 浏览:185
关于西藏动画电影 浏览:305
韩国影片中的电影字幕如何翻译 浏览:167
金融电影电视推荐 浏览:247
1905电影如何转格式 浏览:671
英男是日本什么电影 浏览:350
类似爱情电影上映 浏览:226
多a梦哆大电影大全 浏览:584
好看的大侠电影推荐 浏览:740
国内搞笑电影推荐 浏览:998
15电影网电影城宅男 浏览:456
有关音乐与爱情的电影 浏览:167
印度电影主角勇者 浏览:634
电影院基金 浏览:924
苏州大光明电影 浏览:242
浅浅电影网 浏览: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