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亞洲電影 > 南印度電影聖者

南印度電影聖者

發布時間:2022-07-20 05:33:36

❶ 印度音樂的由來

印度音樂一般相信是源自吠陀(Veda)。由濕婆神所創,傳授音樂給印度人的聖者稱李習(Rishi)。李習拿拉達(Rishi Narada)、善彈維納琴,唱聖歌。相傳李習的音樂技巧和印度音樂的建立,是受到全智神維希奴(Vishnu) 所感召的。. 山吉他(Sangita):
印度梵語,涵蓋聲樂(Geet)、器樂(Vadya)、舞蹈(Natya)和戲劇等元素。
印度古典音樂;區分為北和南2大支,南印度稱之卡那提克(Carnatic),是泛指南部大省卡納塔克(Karnataka)和其他南部各省的南印度音樂;北印度又稱之為興都斯坦音樂(Hinstani)是指北部興地語(Hindi)地區和西北邊境及東部西孟加拉等均統稱北印度音樂。 印度音階組成稱為斯瓦拉(Swara西方的Note),其組成的音符稱謂沙/利/加/馬/帕達/你 SA/RE/Ga/Ma/Pa/Dha/Ni這和西方的音符Do/Re/Me/Fa/So/Ra/Te很近似,但並不等同。西方的鋼琴可細分到12微分音程,因為印度的音階則可分成22個微分音程,稱之為書如替(Suruti)。
.印度古典音樂最重要的二種元素拉格(Raga)和搭拉(Tala)。
.拉格(Raga)是印度古典音樂的基本調(Tune),也可說是旋律的種子,拉格在興都語源自(Sanskrit),其意為色彩(Color)或熱情(Passion),因此,拉格企圖借特定的音符組合的旋律,來引領聆聽者的情緒和感情,由5個到7個音符,組成的基本旋律做自由的變化。
拉沙(Rasa):是拉格的情境或情緒,可歸納成九種;
1) 喜感的=游戲
2) 驚喜的=驚奇
3) 悲傷的=悲情
4) 憤怒的=憤恨
5) 恐怖的=害怕
6) 排坼的=厭惡
7) 情慾的=性愛
8) 英雄的=征服
9) 寧靜的=和平
在傳統習慣上,不論是唱或演奏要點選的拉格是完全依據時間、季節、情緒來決定的,早晨/中午/晚上或悲傷/喜悅/春夏秋冬或敬神....等,拉格是不容混淆的。
拉格和表演者的關系和要求:拉格不只是固定之旋律型,由於加上時間、加上拉薩(Rasa)等抽象的情境情緒的訴求及即興的技巧、演奏長短自主的*控,因比表演者也是創作者,具有作曲家的能力,才算得上是勝任稱職的印度表演者。 傳統拉格不外乎和宗教敬神,和每天不同時序、季節更替、
七情六慾有關,數量有限,但主拉格(主旋律/印度人稱國王或先生拉格)和伴隨主拉格的副拉格(副旋律/印度人稱皇後或妻拉格) 結合演奏家的創造力又可產生新的拉格。
但樂師,必需恪守拉格的規范(如時間、理念、情緒、音調速度)、原創精神或轉承啟合的流暢動聽等要素,才不致於畫虎不成反類犬。 印度稱之為山吉兒坦(Sankirtan),如果把拉格比做西方的交響樂亦可分出幾個樂章;第一樂章是阿拉譜(Alap)是即興自由發揮(Free-Farm)的慢板樂章、此樂章主要的功能是要引領聽眾進入主拉格的情緒中。
第二樂章是就耳(Jor)鼓手的節奏適時的加入在拉格的主旋律,數不清的主旋律和亦步亦趨的鼓聲由慢板逐漸增強。
第三樂章是最後一個樂章,是通常是快板的樂章,但演奏者無論是主奏樂器或聲樂或鼓手,可適時的做快慢交替,從2拍到16拍、慢、中板、快扳,稱之為加特(Gat),但加特北印度較自由開放,南印度有比較嚴格的規范。加特北印度是在低八度到中八度音之間,南印度則在中八度到高八度之間。 搭拉(Tala)源自梵語,搭(Ta)坦達瓦(Taandava)濕婆(Siva)的宇宙之舞、象徵宇宙生生不息的節奏。拉(La)是指濕婆神妃帕巴底(Parbati)的分身的舞蹈拉亞(Lashia),合稱搭拉(Tala),塔拉近似西方的節拍,搭拉在印度是在節拍周期中固定的拍子(Rhythmic Cycle Containing a Fixed number of beats)印度的節拍非常復雜,從3-108拍(常用的5-23);常用的節拍型有 3+2 /3+3/4+4+4+4/4+3/3+3+3+3 等組合。
搭拉提供了精準旋律拉格的架構之基礎;因此搭拉(Tala)和拉格(Raga)是印度音樂中不可缺的兩大支柱。
最能發揮搭拉(Tala)的樂器,在北印度是塔不拉(Tabla)鼓,南印度則是魔力單根鼓(Mridangam)。
. 搭爾特(Thaat)北印度音樂學者巴特甘地的整理分類,從傳統的72種拉格,重新整理出這十種不同的搭爾特,這十種塔爾通常和其他的拉格放在一起演出。這十種的塔爾的名稱如下:
1) 畢拉瓦(Bilawal)朝/喜悅
2)馬瓦(Marwa)午後/愛和熱情
3) 白拉衛衣(Bhairavi ) 朝/悲傷
4) 白拉威(Bhairav)晨曦/虔敬
5)陶笛(Todi)朝/崇敬
6)阿沙瓦力(Asawari )黃昏/溫柔
7)亞曼(Yaman)/(Kalyan)黃昏/陽氣和熱鬧
8) 卡哈馬吉(Khamaj)永恆之愛
9)卡飛(Kafi)朝熱情
10)普爾衛(Poorvi)黃昏神秘。 是印度音樂節拍的起始音,但也是樂師(聲樂/器樂) 的終止音。
由於印度音樂即興是重要的元素,有了薩姆(Sam)可讓各樂器、聲樂,適時找到共同的起始點或終止點。 主要的鼓譜主要有北印度的塔不拉鼓譜,最常見的是Tintal 16拍 4x4x4x4=16拍,但回到Sam第一小節的頭一個Dha的起點為結束點。
Ex. Dha Dhi Dhi Dha/ Dha Dhi Dhi Dha/ Dha Tin Tin Na /Na Dhin Dhin Dha/Dha
南印度Tala的鼓譜:主要的鼓譜主要有南印度的魔力單根(Mridangan)鼓譜
Adi Tala 4+2+2 =8拍 Ta Ti Nam Tom
. 史瓦拉(Swara)印度的基本音階,也是印度知識之神薩拉斯瓦蒂(Sarasvati)從浩瀚無涯的宇宙,創造了印度基本音階史瓦拉(Swara),這七個基本音階有不同於西方的唱名,Sa/Re/Ga/Ma/Pa/Dha/NI是印度音樂的源頭,沒有女神創造的史瓦拉,就沒有印度音樂。這七種唱名也分別代表了不同的神祇。
從史瓦拉這七音階的自由變化,即可組合成動人的天籟!
薩拉斯瓦蒂女神身穿白衣,雙手演奏維納琴,一手持書,一手持佛珠,坐蓮花,優雅美麗,女神薩拉斯瓦蒂女神,在一般寺廟不多見,在一年一度的薩拉斯瓦蒂女神的特殊紀念日,學校師生、工匠或商家所膜拜,為印度人祈求學問、智慧或藝術音樂家所膜拜之女神。

❷ 大寶法王的三世法王

(公元1284-1339年) 讓炯多傑生於藏歷木猴年(公元1284,元世祖至元廿一年)元
月初八傍晚,當月亮剛升起時,誕生於藏南的亭利朗寇。出生後,這名嬰孩結跏趺坐並說:「月亮已經升起了!」。他的母親將此視為不祥的徵兆,拿了一些灰撒入他的口中。但是他的父親憶起噶瑪巴希所說,第三世噶瑪巴將生於他家而阻止了她。但是也因為如此,這小孩直到三歲才開口說話。讓炯多傑三歲的時候在與同伴玩耍時,突然要求他的玩伴做一個寶座給他,四周並有方形草皮圍繞。當模仿的寶座完成後,讓炯多傑坐在上面,造了一頂黑帽將它戴在頭上,然後宣稱自己就是噶瑪巴。他對他的玩伴說他們仍陷於生死循環不息的輪回之中,但他卻已超越了輪回,小孩們返家後告訴了他們的父母讓烔多傑所說的驚人話語。後來讓炯多傑的父母帶他至亭利朝聖,當他一見到大佛像時,他突然有一種彩虹融入自身的感受。讓烔多傑自父親處明了了一點佛教,也無師自通地明白了藏文字母。在夢中,他常有許多清凈的定觀。
五歲那年讓烔多傑告訴父親他想謁見鄔堅巴成就者,於是父子兩人一同前往謁見鄔堅巴。在他們抵達前一天,鄔堅巴做了一個夢,夢中噶瑪巴西出現並告訴鄔堅巴他即將於隔天來拜訪。隔天一早,鄔堅巴即告訴他的弟子們這個吉祥的夢兆,並事先安排了法座及盛大的歡迎隊伍。不久,這名小孩在父親的陪同下抵達了該地,並直接登上法座。成就者問他:「你究竟是誰?為何坐在我上師的法座?」小孩回答說:「我就是著名的噶瑪巴。」鄔堅巴隨後要求這名小孩將他們之前如何碰面以及這件事和噶瑪巴間的關系交代清楚。讓炯多傑說:「一位偉大的成就者曾經來看過我,他便是您,同時也告訴了我所有在印度朝聖及旅歷的見聞。」說完後,讓烔多傑便下座,向成就者俯身頂禮並告訴鄔堅巴:「前世我是你的上師,但這一世卻是鄔堅巴您的弟子。」並詳細說明噶瑪巴西留下的預言。孩子的神采令烏金巴喇嘛確認讓炯多傑就是噶瑪巴的轉世,為了重續他們前世的因緣,烏金巴喇嘛授予讓炯多傑上樂金剛和喜金剛、時輪金剛、以及普巴金剛的灌頂以及金剛手菩薩的的灌頂。
噶瑪巴的教育和訓練開始於七歲時。他從昆滇謝拉喇嘛剃度領受沙彌戒,並在他的指導下修習普拉提摩薩(寺院戒律的論述)。有一次,當鄔堅巴傳授較深的法時,讓烔多傑見到他的老師示現上樂金剛形像。隨後,瑪哈噶拉及一發母都出現在讓烔多傑面前,並告訴他盡快動身前往祖普寺,同一時間,在祖普寺內「格敦布」喇嘛也在觀中親見觀世音菩薩,他告訴喇嘛噶瑪巴的轉世已經出現。過了不久,讓烔多傑抵達了祖普寺並受到熱烈的歡迎,接著便在祖普寺正式升座成為第三世噶瑪巴。他在祖普寺接受11年的教育,跟隨「年雷根頓苯」和「南措瓦」兩位上師學習整個噶舉和寧瑪傳承的教法,年雷根頓苯喇嘛見到讓炯多傑是偉大的印度密教聖者薩惹哈的化身。 林內喇嘛將那洛六法,詳盡的大手印教法,及穆拉喜金剛本續的完整灌頂悉皆傳授給噶瑪巴。噶瑪巴曾在觀中見到他的上師被噶舉祖師們所圍繞。一髻母也曾在噶瑪巴面前出現並送給他一束乾枝,噶瑪巴種下了它,不久長成了一棵大樹。噶瑪巴學習了新舊密續以及覺(施身法、注1)的儀軌。十八歲時,讓炯多傑來到噶當巴寺,依止住持「薩迦修努姜楚」受具足戒。他在這里學習經論、因明(邏輯)和內明(宗教),包括毗奈耶(戒)、修心論、彌勒五論、中觀哲理、阿毗達磨、大般若經及其論釋等。他曾和當時最偉大的經論大師,例如貢噶敦珠喇嘛學習「時輪金剛」本續、注釋和成就瑜珈法、「密集金剛」本續、「上樂金剛」本續和注釋、「大威德金剛」教法、「金剛鬘」教法、「桑普第卡」、「秘密胎藏」教法、「寂靜與忿怒本尊」教法、當巴桑結之「息解派」教法、瑪姬拉准之「覺宇施身法」教法、薩迦傳承的「道果」教法、「甘珠爾」和「丹珠爾」、度母的儀軌及印度哲學之比較等。
在與貢噶敦珠喇嘛的學習結束後,讓炯多傑在祖普附近的閉關道場展開密集的修行。在閉關中,他曾夢見已故的上師烏金巴將龍樹菩薩的教法傳授給他。隨後噶瑪巴前往第一世噶瑪巴所創建的噶瑪貢寺,並在距離該寺半天路程的拉騰蓋了一座小寺及僻靜的修行所。有一次,這座小寺突然著火,但是年輕的讓烔多傑持誦真言,並將一把穀子投進火中隨即將火撲滅。讓炯多傑再前往隆稱卡哇卡波該地是上樂金剛的聖地,噶瑪巴的前世也曾努力使弟子親近上樂金剛。離開該地後,噶瑪巴造訪尼薩,在那兒,他發現因為地方上的爭斗情勢並不穩定。於是讓炯多傑充當調停者,並平息雙方的憎恨。噶瑪巴再次回到西藏中部並在那裡寫了一部關於穆拉喜金剛的書。同時也研讀大圓滿法的義理,及噶舉派其他高深的教法並且了悟一般性哲學的知識。他隨巴雷喇嘛學習醫術,又由住持「楚定仁欽」處獲得許多教法,包括密集金剛續、中觀哲學、大幻化網續、哦卻多以及梅頓聰波傳承的喜金剛教法、大威德金剛續、上樂金剛續等。後來讓炯多傑又隨持明師「里津庫瑪拉羅嘉」學習無垢友的心法(注2)即阿底瑜珈和尼古瑪的秘密教法,特別是寧瑪巴最重要的教法「心滴略論」。這個教法揭示眾生可經由赤裸無飾的覺性而直接悟到佛性,它對讓炯多傑的影響很深。他在一個禪修的勝觀中看到「貝瑪拉密扎」溶入他的前額。後來讓炯多傑將噶舉派的大手印和寧瑪派的大圓滿等教法溶合為一。
讓炯多傑圓滿了一切教法修習後,再返回祖普寺並待在貝瑪沖宗禪修。於觀中見到成就者鄔堅巴,傳給他噶瑪巴希的教法(注3),為他灌頂並教授帝洛巴的內密法教。讓炯多傑也曾在觀中親見蓮師,並接受他的加持。因為長期專修禪定,讓炯多傑常仰望天空的星體,當讓炯多傑接受時輪金剛灌頂時,他在勝觀中覺得整個宇宙都在自身之中啟發了他的靈感,於是他撰寫了一部非常具影響力的星相學法典,後來成了西藏占星術中另一個新系統。讓炯多傑在祖普寺後方山區建築了一座規模不小的新寺院以及許多可供禪定的洞窟,並命名該地為德千陽利。在那兒,他又完成了另一部有關占星學的著作--隱藏的內義。隨後噶瑪巴遷徙至藏南,在納浦蓋了一間關房。在孔、隆及拉各省噶瑪巴教化人民,並在靠近不丹的綽汝建造了一間寺院。
在虎年那年,讓炯多傑造訪拉薩,並在當地弘法授灌頂及加持。讓炯多傑將傳入西藏的大部分佛法、灌頂和實修傳授融會貫通後,將自己的了悟和勝觀寫成許多重要的寶典著作,其中現存有一本噶舉派最首要的著作即是「甚深內義」,它是對密法之本質的無價詮釋。(註:由堪布卡塔仁波切所講授的「甚深內義」由寶鬘印經會出版,分上、下二冊)在修學完成後,讓炯多傑游化至藏南弘揚佛法,授予灌頂等。他在康波地區停留三年,許多人由於受到這位佛法大師的威儀和聲望的感召而走上修行之路。 讓炯多傑的聲名遠播至漢地,元文宗禮請他前去弘法,噶瑪巴欣然接受並從祖普寺出發。當他抵達康地的丹順時,突然不尋常地打雷和下雪。噶瑪巴於是進行禪定,在禪定中他明了這代表了蒙古皇帝即將逝世,所以,他返回祖普寺並在寺里渡過冬季。在這段期間,讓炯多傑安排中國使節到西藏許多地方朝聖。途中某些徵兆示顯出元文宗已經駕崩,10月18曰,噶瑪巴一行抵達北京,並且得知元文宗果然已於兆示顯現的當天過世。
當時掌管皇宮的蒙族人仁欽帕(注4)以官方的禮儀率同皇族、官吏們、僧侶及侍衛歡迎噶瑪巴的蒞臨。所有人都敬仰噶瑪巴並且接受他的加持,當時噶瑪巴便預言仁欽帕將會遭到意外。一個月後噶瑪巴讓炯多傑舉行盛大的儀式紀念逝世的皇帝。他的兄弟托洪帖木兒繼位為皇帝,但是占星家勸他最好先等六個月後再繼位,因此托洪帖木兒暫時擔任攝政王。藏歷水雞年一月十五日,新皇帝由噶瑪巴加冕登基,噶瑪巴同時也為皇帝灌頂並加持皇族成員。回西藏時,皇帝敕封噶瑪巴--全知者噶瑪巴活佛的封號。數十萬的民眾親眼目睹這件盛會。噶瑪巴於木狗年啟程回西藏,途中他興建了許多噶舉寺院。回到西藏後,讓炯多傑致力於傳法和解決政治紛爭。 接著他又接受了元順帝的禮請再度訪問中國,在漫長的旅途中,讓炯多傑不斷為請求者傳授佛法。他也前往中國西部的五台山朝聖,在那兒作法會並於定中見到文殊菩薩(注5)示現,於是在漢地五台山建立寺廟。噶瑪巴於藏歷木豬年九月返抵祖普寺。隨後噶瑪巴又造訪了米娘,並且參訪所有當地噶舉派寺院以振興佛法。當他給予人們觀音菩薩的灌頂時,一道彩虹出現在上空,而花朵也自天空中散落。許多苯教徒和非佛教徒見到這幅瑞象紛紛改信佛教。當時,米娘和旺糾間爆發了戰爭。一大群來自米娘地區的商人以及數千頭的氂牛被歹徒擄獲並受到死亡的威脅。噶瑪巴居中斡旋並拯救了商人們。隨後他幫助交戰雙方達成了和平協議,並向他們解釋日常生活中善行的價值。之後噶瑪巴便前往噶瑪貢寺。那時,西藏東北地區的護法們,特別是米娘地區護法,均懇求噶瑪巴繼續在當地傳法。藏歷木豬年(西元1335年)八月二十五日,他在康地丹省傳法。同年九月,讓炯多傑返回祖普寺,收到一封元朝的邀請函。然而噶瑪巴卻動身前往拉薩,於同年十一月十日抵達,並在當地見到另一位元朝使者。在拉薩附近讓炯多傑參訪了偉大的桑耶寺和著名的青浦寺,他並在青浦寺進入甚深禪定長達五個月之久。這段期間內,讓炯多傑親見蓮師及空行母秘密環。他同時也安排新版甘珠爾及丹珠爾的准備工作。
火鼠年八月,噶瑪巴再度啟程前往漢地,途中造訪祖普寺。在旅程中也作許多修法儀式,最後終於抵達太雅圖宮。元順帝親自在大門前迎接噶瑪巴,並溫馨地歡迎他。皇帝並接受噶瑪巴所賜的長壽甘露,使他成為所有蒙古皇帝中,壽命最長的一位。噶瑪巴花了十一天的時間在太雅圖宮,太雅慈宮及太雅舍宮傳法灌頂。在最大的太雅圖宮中,讓炯多傑建造了一座噶舉派的寺院,其中建造了四臂紅觀音的壇城及許多雕工精細的噶舉歷代傳承祖師塑像。皇帝同時也啟建了上樂金剛壇城供養噶瑪巴。許多具影響力的大臣們因為噶瑪巴的出現而變得焦慮,因為他們擔心噶瑪巴新的佛教影響力將妨礙了他們的政治企圖。隨後他們策劃了蒙古及中國許多寺廟被破壞的事件,並要求立即偵辦此事。噶瑪巴及皇帝被要求對此事有所澄清。噶瑪巴回答他是受到元順帝的邀請才前來中國。如果因為他的出現而造成一些尷尬的局面,他就離開漢地。讓炯多傑因為此事受到了很大的傷害,因為他到漢地純正的動機就是希望佛法能對人們有所幫助,噶瑪巴並沒有任何政治企圖。元朝皇帝感到非常的不安,並乞求噶瑪巴留下來。 1339年6月14日,在修法圓滿的消除漢地一些地方乾旱後,讓炯多傑告訴皇帝他即將入寂的徵兆,皇帝熱切地懇求他能延年益壽,並繼續他在漢地的事業。但是噶瑪巴卻告訴皇帝他即將圓寂,但他將再度誕生於貢波,屆時他的轉世將再度回到漢地來看皇帝。
讓炯多傑將如何找到他的轉世的方法以及在哪兒可找到他的轉世全部詳細地囑咐私人秘書昆秋仁欽,並附註他將在適當的時機宣告自己就是噶瑪巴。於是在藏歷兔年六月十四日,於法會中分發完神聖葯丸後,將自已撤入上樂金剛的壇城,觀想此忿怒尊,而在禪定中圓寂。皇宮中舉行了隆重的哀悼儀式。然而隔天清晨,皇宮的衛兵看著天空,在滿月里清楚可見到噶瑪巴的形影。宮中的鍾聲立即響起,喚醒了熟睡中的皇帝和皇後。他們從皇宮中的窗子向外看去,清楚地見到最敬愛的上師就在月亮的壇城之中。隔天一位工匠被傳喚至宮中雕刻嘉華噶瑪巴出現於月亮之中的情景。這件作品完成後成了皇帝最珍貴的收藏品之一。
著名的弟子第三世噶瑪巴讓炯多傑住世五十六年,一生博學多聞,著作等身,弟子眾多,對金剛乘佛法的影響無法估計。 著名的薩迦學者「雅德潘千」班智達--著名的喇嘛。他同時也是雍敦多傑的弟子。「雍敦多傑」是一名深受讓瓊多傑影響的薩迦派領導者,他接受了秘密法的傳承,同時是布頓四大弟子之一。
最偉大的寧瑪上師「龍欽巴」
卓巴辛
元順帝
昆欽.多波帕.席拉.嘉稱;他來自尼泊爾,藏地西北部的多波,創立雍南派。
第一世夏瑪祖古夏瑪.塔巴.僧格;他圓滿地修持了所有高深教法。達瓏.昆旁仁波切;他來自達瓏寺。
(注1)一種斷我執的儀式,由寧瑪派成就者法當巴桑結所傳授。
(注2)即無垢友班智達所弘傳的教法;尼古瑪是成就者那洛巴的明妃,後來成為一名瑜珈女及成就者。她一般被認為那洛巴的妹妹。
(注3)今日仍有噶瑪巴西灌頂。
(注4)仁欽帕短暫地任皇帝的職務,但在噶瑪巴抵達後即突然逝世。

❸ 求一部印度看電影,關於蛇的

印度鬼新娘

❹ 東京喰種ED聖者たち完整版日文+中文+羅馬音歌詞

聖者たち - People In The Box
作詞:Hirofumi Hatano
作曲:People In The Box
整理:Ono Kana
街は眠れど 建物はずっと建設中さ
ma chi wa ne mu re do ta te mo no wa zu tto ken se tsu chu sa
即使城鎮入眠 建築物依舊不斷在興建

都市計畫遂行中
to shi ke i ka ku su i ko chu
都市計劃正在進行中

噛み合う蛇 モーフィングした環狀線
ka mi a u he bi mo fu in gu shi ta kan jo sen
互咬的是 影像漸變的環狀線

エンドルフィン煽って
en do ru fu in a o tte
腦內的嗎啡正在作用

いけよゴーゴーゴー
i ke yo go go go
快上吧 GO GO GO

夜の空に上升する魂
yo ru no so ra ni jou shou su ru ta ma shi
飄向那片夜空的魂魄

行進と信仰は常軌を逸した
kou shin to shin ko wa jou ki wo i chi shi ta
遊行與信仰 彷彿是異於常軌的謎題

クイズのようだ
ku i zu no you da
就像謎題一般

クイズのようだ
ku i zu no you da
就像謎題一般

まだ空っぽな明日は
ma da ka ra ppo na a shi ta wa
仍然空洞的明日

限りなく黒に近いグレイ
ka gi ri na ku ku ro ni chi ka i gu re i
是最接近黑的灰

なにかにもなれずに
na ni ka ni mo na re zu ni
無法成為任何東西

限りなく黒に近いグレイ
ka gi ri na ku ku ro ni chi ka i gu re i
是最接近黑的灰

中東でもインドでもアフリカでも
chuu to de mo in do de mo a fu ri ka de mo
中東印度非洲無一例外

放送する象徴は當然に超高層
hou sou su ru shou chou wa tou zen ni chou kou sou
播放的象徵當然是最高層

今日という日は満ちゆく水位
kyo to i u hi wa mi chu ku su i i
今天就像溢出的水位

空っぽな明日に尻尾をまいて
karappo na ashita ni shippo wo ma i te
在空洞的明天面前落荒而逃

優しさを競う 巨大な空気清浄機
ya sa shi sa wo ki sou kyo da i na kuu ki se i jou ki
競爭著柔情 巨大的空氣清新機

この手のゲームには親の同伴が必要だ
ko no te no gu mu ni wa o ya no dou wan ga hi tsu you da
手裡的游戲 必須有父母同行

勝算もなく賭けに出たクイズのようだ
shou san mo na ku ka ke ni de ta ku i zu no you da
彷彿毫無勝算孤注一擲的謎題

クイズのようだ
ku i zu no you da
就像謎題一般

まだ空っぽな明日は
ma da ka ra ppo na a shi ta wa
仍然空洞的明日

限りなく黒に近いグレイ
ka gi ri na ku ku ro ni chi ka i gu re i
是最接近黑的灰

なにかにもなれずに
na ni ka ni mo na re zu ni
無法成為任何東西

限りなく黒に近いグレイ
ka gi ri na ku ku ro ni chi ka i gu re i
是最接近黑的灰

ああ 今夜 きみが欲しいのさ
aa kon ya ki mi ga ho shi i no sa
啊啊 今晚我想要你

聖者たち
se i ja ta chi
聖者們啊

ああ 終わり告げて欲しいのさ
aa o wa ri tsu ge te ho shi no sa
啊啊 希望你能宣告結束

聖者たち
se i ja ta chi
聖者們啊

ああ 今夜 きみが欲しいのさ
aa kon ya ki mi ga ho shi i no
啊啊 今晚我想要你

クイズのようだ
ku i zu no you da
就像謎題一般

クイズのようだ
ku i zu no you da
就像謎題一般

クイズのようだ
ku i zu no you da
就像謎題一般

まだ空っぽな明日は
ma da ka ra ppo na a shi ta wa
仍然空洞的明日

限りなく黒に近いグレイ
ka gi ri na ku ku ro ni chi ka i gu re i
是最接近黑的灰

なにかにもなれずに
na ni ka ni mo na re zu ni
無法成為任何東西

限りなく黒に近いグレイ
ka gi ri na ku ku ro ni chi ka i gu re i
是最接近黑的灰

ああ 今夜 きみが欲しいのさ
aa kon ya ki mi ga ho shi i no sa
啊啊 今晚我想要你

聖者たち
se i ja ta chi
聖者們啊

ああ 終わり告げて欲しいのさ
aa o wa ri tsu ge te ho shi no sa
啊啊 希望你能宣告結束

聖者たち
se i ja ta chi
聖者們啊

聖者たち
se i ja ta chi
聖者們啊

聖者たち
se i ja ta chi
聖者們啊

聖者たち
se i ja ta chi
聖者們啊

聖者たち
se i ja ta chi
聖者們啊

❺ 大乘經典是文殊彌勒等菩薩與阿難尊在鐵圍山中集結的,這是誰說的,是真的嗎

你這個人太偏執,不適合研究佛學,容易鑽到牛角尖!你所提出的這一系列問題出發點是什麼?你問我問題我給你解釋,你不聽。還不斷質問我從什麼地方得之,一點感恩的心都沒有!
釋迦牟尼是悟道的人,他如果想讓但是得人接受他的思想,就必須用適合當時人的方式方法。並且對不同的人還得用不同的方法,因此出現了所謂的「八萬四千法門」。而且,佛教的理論不是停滯的,也是在為適應不同的社會關系而發展和改變的。因此,我們要是想研究佛法,不要在意這些途徑,而是要研究釋迦牟尼當時所要表達的主要思想體系和精神狀態,這才是本。呵呵,讓你看看大乘經典形成的論述,如果你有這個耐心的話:
大乘經典的爭議
大乘是否為佛所說?這個爭議在古印度也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到了佛滅五百年
,雖然大家都承認大乘經,但是大乘經如何產生,仍是一個『謎』。
說到這里,我要告訴各位,小乘的經典在歷史上是可以考證的,有可信的歷史可
以研究,但是大乘經典的產生卻是一個『謎』,歷史上沒有記載有那些人在什麽時間
、什麽地點結集了大乘經典。但在佛滅二百五十年或三百年的部派佛教時代,就逐漸
有類似大乘經出現,佛滅四百年再出現大量的大乘經,到了佛滅五百年時,出現了更
多量的大乘經,而且取得更多人的相信。
大乘是否為佛所說?在當時的印度就已發生爭執,相信的人就說大乘是佛說,不
相信的人就說大乘非佛說,並排拒大乘經。大乘經典的爭議,在佔印度也是一個很嚴
重的間題。到了佛滅五百年,龍樹菩薩出現,那時候的大乘已經成了氣候,成了時代
的主流,大家都承認大乘經,可是大乘經怎麽產生的,還是一個『謎』。
承認大乘經的人,對於大乘經如何產生,認為並不是問題,頂多說是某一位老比
丘從大雪山上下來,重新傳誦出來的,就把它當做是佛所說的,流傳了下來。或者像
龍樹進入龍宮,在龍宮發現大乘經;又密教說,在南印度的一個南天鐵塔,打開鐵塔
門,發現了大量的密教聖典、佛經;就用這樣的一種譬喻、一種象徵,使經典傳誦出
來。這是經典本身的隱喻,可是仍然不能滿足比較人間的、歷史的、理性的態度,人
家還是要追間大乘經的來源。

經和律由於冠上『佛說』二字的緣故,受到較多的爭議,『論』的爭議就比較不
明顯了,因為論多是歷史上的高僧大德、菩薩論師所造,有人名、有時間、有地點。
譬如『大毗婆沙論』有二百卷,就是收集關於上座部到一切有部的部派總集成,這一
部論在研究佛教方面的地位很崇高,內容很豐富。像這種書在印度的梵文已經都沒有
了,保留在漢文尤其彌足珍貴。

本來在日本有一位權威學者宇井伯壽教授,他認為漢譯的佛典不足採信,不能當
做研究佛學的文獻依據。直到近代,透過印順導師的研究、著作,把漢譯經典的地位
提高,日本學者也開始重視漢譯經典了。不過歐洲的研究佛學者依然看輕漢譯經典,
尤其在幾十年前,除了巴利文與梵文以外,其他資料都只是列入參考而已。經過日本
人不斷的充分考證,將巴利文、梵文與漢文作對照、研究,並經常修正歐洲人的觀念
及歐洲人的文獻資料,漸漸的歐洲人才了解到,原來中國佛教這些具有代表性的漢譯
經典,也是價值很高、不容忽視的。

從我前面所介紹的內容,我們已經了解小乘經典是有根據的,而大乘經典比較沒
有根據。那麽,究竟大乘經典是如何產生的?這個間題稍後再來介紹,我們先談談經
典的結集與形成的先後,以及它們的特色。
經典結集的先後與特色
第一次結集,把佛陀的言行結集成九部經。現在我們所讀的佛經,已經不是當初
結集時的樣子,而是經過增飾的。

印順導師提到,佛陀一入滅後,佛弟子第一次的經典結集,是將佛陀的一言一行結集
成九部經。現在我們講三藏十二部經,其實早期只有九部,三部是後來再增加的。唐
朝以前也沒有『大藏經』這個名稱,是南宋以後,有了雕刻編輯,在皇帝支持下雕刻
大藏經,才有這個名稱,古人只稱為『一切經』。

最初結集佛經,是分成九類性質而編成九部:

第一類叫做『修多羅』,中文叫做「契經」,是散文體的佛典。

第二類是『只夜』,也叫『重誦』,是韻體文;例如誦讀普門品,前面有一段長
文,後面有一段偈誦【重誦】,就叫做只夜。

第三類是『伽陀』,就是佛經完全用偈誦的韻文體出現,叫做伽陀。

第四類是『因緣』,是記載佛陀或佛弟子的事跡始末。

第五類是『譬喻』,佛用譬喻的力式所講的經都歸於此。

第六類是『本生』,就是世尊或佛弟子過去生的因緣,稱為本生。

第七類是『本事』,佛陀對弟子敘述,過去七佛修行、度眾生的故事,稱為本事


第八類是『末曾有』,是在說明佛陀本人以及佛弟子不可思議的奇跡,或者證悟
的境界。

第九類是『優婆提舍』,就是『論』,是最早期論藏的前身;佛陀偶然言簡意賅
的開示,再由大尊者上座加以演繹發揮的這類佛經,就編入優婆提舍。

第一次結集是將佛陀的言行結集成九部經,第二次結集是演九部經為四阿含。四
阿含的成書是到了阿育王的時代,接著是依四阿含成立『雜藏』。

我在前面說過,四阿含以雜阿含出現最早,丙來是中阿含、長阿含,而後增一阿
含。四阿含的性質各不相同,比如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講到四種悉檀,他認為雜阿含
屬於『第一義悉檀』,也就是『究竟說』、『了義說』的意思。

『悉檀』叫做顯揚真義。明顯弘揚真義的經都在雜阿含,所以,同一個故事出現
在雜阿含很簡略,出現在增一阿含就很詳細;而且雜阿含的經文很枯燥簡要、生澀,
增一阿含對於故事的敘述就來得生動,比較文學、比較活潑;這涉及到佛經編輯先後
的關系。

南傳有位高僧叫做覺音,他把增一阿含整理出來,稱為『吉祥悅意』,內容為勸
人布施、持戒、修定,能長壽消災、免難得福升大,讓人得吉祥、得悅意這種思想與
天神教的信仰動機、願望有關。像這一類隨順凡情而宣說的法門,就歸入增一阿含,
為世界悉檀。

如果是對治性的,破斥外道邪知邪見的這一類經文,中阿含收集的多,所以龍樹
解釋中阿含為『對治悉檀』。在印度那樣的種族與信仰繁雜的文化背景下,特別需要
破邪顯正。這一類引導眾生起正信的對治性法門,都在中阿含。

眾生根機無量無邊,法門也就無量無邊,各個眾生可能要各個不同的法門來修;
契合眾生個別根機,滿足眾生個別差異性需求的這一類法門,就歸集在長阿含。所以
長阿含是屬於『各各為人悉檀』。

了解四阿含的性質以後,關於佛經的內容問題,我們會發現正如妙法蓮華經所說
:佛陀講經有一種態度--『開權』、『顯實』。權就是權宜、權巧方便;實就是實
暢本懷、如實。佛陀講經有實說與權說,這個觀念非常重要。

像雜阿含第一義悉檀的顯揚真義就是實說;增一阿含的世界悉檀或者長阿含的各
各為人悉檀,就是權說,權宜契機的說法。所以,我們常說佛法有契機、有契理,契
機和契理到底怎麽去把握?說到這個地力,前面在尚未討論主題之前的幾個疑問,差
不多得到一個明朗的態度了。

佛經可完全相信嗎?印順導師在『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的最後一章曾說:『佛
經不應該有真偽的問題,只是了義說與不了義說,究竟說與方便說的問題。』雖然我
們知道了佛經有實說有權說,但是,到底怎樣去判斷那一類實說、那一類權說?那就
見仁見智了。

譬如報紙大登特登的『嬰靈』,它也有根據,我們勉強也相信它是佛說,但頂多
也只能稱為權宜中的權宜、方便中的方便罷了。佛經本身就有一個譬喻:佛法最早最
原始是很純的,好像高山上流下來的水,沒有受到任何污染、清涼可口,甚至可以直
接掏飲。但是,當水流到中游、下游時,就漸漸受到污染了。佛法也是如此,佛最初
講法是很純的,但是印度版圖大、種族、語言、階級制度與文化都相當復雜,戰亂又
多,佛法流傳久了就會開始摻雜。

佛陀在世時,只在中印度的恆河兩岸行化,佛陀入滅一百五十年,孔雀王朝阿育
王統一全印度,也把佛法遍布全印度。根據歷史的考證,阿育王甚至派遺傳教師,到
過今天的希臘、越南、緬甸、西域,可能還來到龜茲,甚至有人懷疑他也到了大秦,
當時秦始皇與阿育王國同時代。

孔雀王朝一沒落,中印度再產生第二個王朝,國土信奉婆羅門教,中印度興盛的
佛教受到嚴重的傷害。中印度的出家人向南北逃去,向北逃的到了西北印度,『說一
切有部』就在這里發展;向南逃的就到東南印度,所以佛滅三百年到四百年左右,中
印度恆河流域的佛教相當沒落衰微。

第一次的佛教法難,西北印度和東南印度的佛法仍然相當興盛,以後的大乘唯識
學就是從西北印度來;中觀性空般若就是從東南印度發展出來。因為區域性的不同,
區域性的適應,使得後來的中觀和唯識學一直很難相融。這是受到這些帝王對佛教的
迫害,而分成南北兩路發展,佛法在歷史上的發展,不能不注意到這樣的一個問題。

那麽,現在的小乘經和大乘經典,是否就是當初結集完成時的樣子?譬如現在讀
到某一部經是五千字,是否當初結集時就是五千字?事賣上,大藏經裡面往往早期與
後期的同一部經典,會出現好幾個人的翻譯,不論小乘經大乘經,看多了就會發現佛
經有經過『增飾』的情形。

經過增飾的佛經,不能說是後來假造的。比如我前面說過的,佛陀有時候只對弟
子做簡要的開示,而中、下根器的人沒有聽懂,就要靠上座阿羅漢再加以演繹。有一
次舍利弗尊者將佛陀講的一句話,詮釋了七天七夜還沒有講完,後來人家把他所說的
話去請教佛陀,佛陀回笞:『如是法,如佛說。』意思是說:舍利弗說給你們聽的法
,和我所說的一樣。舍利弗親自得到佛的印證,所以他被稱為智慧第一。由此看來,
佛陀在世時弟子們就有增飾的情形了。

佛弟子將佛說的話又加以發揮解釋,是屬於一種增飾,佛經也是一樣;比如妙法
蓮華經有七卷,但目前的學術界認為最原始的妙法蓮華經可能只有三卷或四卷。佛經
經過歷代的傳承、時空的演變,比如從東南印度傳到中印度,再傳到北印度,這個流
傳的歷史演化,使得這些文章增加了幾品進去,或某一段、某一品的敘述增長了。

尤其從顯教傳到密教的經典,這其中的增飾最明顯,好多大乘經典在早期的翻譯
並沒有咒語,但是到了後期的翻譯,明顯的增加了陀羅尼品,也就是咒語,這就是傳
到密教時增飾的。密教成為佛教公認的一種修行法門,大家也接受他了,所以後來這
些經典在結集的時候,也都要有陀羅尼品,少了陀羅尼品會覺得不像佛經。事實上,
可以查證得出來,佛陀親口說的陀羅尼並不多。

譬如葯師灌頂真言,是十二葯叉大將說的,十二葯叉大將是天神護法、夜叉,他
們聽佛陀講葯師經後發願:末法時代如果有人諷誦這部經、持我這個咒,我就加持這
個人。所以,大部分咒語都是屬於這種天龍八部、夜叉、羅剎、鬼神的名號;也有少
部分被認為是本尊【佛】現葯叉相而宣說的陀羅尼。

又譬如,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六祖壇經』都不是原本,已經是第四手的,都是丁
福保註解的那一本六祖壇經。中國的大藏經與日本人編的大正藏,就搜集了兩個版本
的六祖壇經:一本是元朝的高僧編訂的,也是目前最常見的版本;另一本是民國以後
在敦煌發現的『敦煌本』。經過學界包括印順導師在內的研究,敦煌本也不是第一手
,在敦煌本之前可能還有一本占本的六祖壇經。

如此一來,大家或許會疑慮,以為我們看不到真面目的佛經。其實,看佛經要有
慧眼,六祖大師也告訴我們:『心疑法華轉,心悟轉法華。』看經要會轉經,不要被
經轉。所以,經文本身也會暗示,那些地方是如實說,那些地方是方便說,那個是主
題,那個是副題。比如法華經,六七品之前是主題,十、十一品可能是副題,到二十
品之後顯然是增飾。

要了解佛經增飾的間題,應該還要知道印度人的民族性。印度人的文字、哲學、
宗教幾乎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印度人的文學創作就是宗教創作,印度人的宗教創作也
幾乎就是用文學創作。文學注重的是象徵的、襯托的,以及生動的文字描寫,因此,
印度的宗教徒對於他們宗教的聖典結集,不論是文字上的潤飾及文章的體裁,就帶有
濃厚的文學性質,尤其大乘經的這種成分更重。

大乘經典與小乘經典的異同
大乘經是藝術性的,它保有佛教傳統的實踐精神,富有感化力,小乘經論卻不免
流於枯燥煩瑣……
印順導師曾經在書裡面提到:大乘經是藝術化的,小乘經是科學化的。科學是什
麽?科學是理性的,科學是有多少證據講多少東西出來的;藝術則是文學性的、象徵
性的、襯托性的。大乘經是藝術性的,它保有傳統佛教的實踐精神,富有感化力,小
乘經論卻不免流於枯燥而繁瑣。所以各位讀大乘經一定票用宗教情操來讀,才能與宗
教的境界相印證。尤其大乘的修行者稱為菩薩【覺有情】,更必須具備有菩薩的精神
,菩薩的悲心願力,這樣才能體會到菩薩的人格情操。

所有的大乘經都在贊嘆菩提心,都是在提倡菩薩道,至於解脫、斷我執、空、無
相、緣起、性空,這些『般若』理論,嚴格說起來,是有佛教時就有了。只不過,小
乘人積極於個人求解脫、了生死,而末加重視罷了;大乘則強調入世度眾生的悲願情
懷,而不急於斷煩惱的解脫,這是大乘經的特色。

我們剛剛提到,由四阿含而立雜藏。為什麽有雜藏的產生呢?早在第一次結集就
出現雜藏這個稱呼了。當時大迦葉尊者發起的王舍城五百羅漢結集,經過三個月結集
完成之後,富樓那才終於由南印度帶了五百徒眾趕回來。富樓那請教迦葉尊者結集的
結果,於是迦葉尊者向富樓那說明了這次的結集內容。富樓那聽完迦葉的說明,對於
戒律方面有些部分認為佛不是這麽說的,並提出自己所聽到的佛說的內容,但是迦葉
不贊同,於是兩人意見產生分歧。

第一次結集時,沒有參加結集的人當中也有很多是證聖果的,而只選了五百位參
加,部分原因也是因為阿□世王發心供養五百位,太多人了他也負擔不起,因此很多
人沒有被選上。沒被選上的人就在外面自己結集,人數比窟內更多,稱為『窟外結集
』,富樓那尊者比較支持窟外結集的意見,於是漸漸的佛教僧團由於意見不同而產生
了分裂。

窟外結集在結集的態度上比較兼容並蓄,沒有像窟內結集那麽拘泥。在第一次王
舍城窟內結集不承認的那些神通,或者是天神說、在家居士說,包括持咒,不屬於四
阿含之內,也不屬於律藏這一類的,就把它歸在一起,所以稱為『雜藏』。由雜藏再
引申出『摩訶衍藏』,摩訶就是大,摩訶衍藏就是大乘藏--大乘法、大乘經。由雜
藏裡面的本生、本事、因緣以及末曾有,很多都是編入雜藏,後來編入摩訶衍藏,甚
至從這些產生後期密教的『陀羅尼禁咒』。

大乘講菩薩精神,什麽是菩薩精神?有人說是慈悲喜舍、積極入世、悲心度眾,
或自利利他,自他兩利。古時候印度人弘揚佛法,智慧很高超,例如講菩薩精神就用
譬喻、用故事,既生動又深刻有力;『本生談』所講的就是菩薩精神的故事。我現在
就說一個本生談的故事:

有一隻小麻雀住在深山裡面;有一次,當動物們還在熟睡中,森林卻起了大火,
只有這只小鳥發現起火了。它著急的想:『火一燒起來,一定會燒死很多飛禽走獸,
沒燒死的也會無家可歸、沒食物吃!該怎麽辦呢?』於是它大喊:『失火了!失火了
!大家趕快逃命啊!』一方面它靈機一動,飛到森林邊上的小河去把身上沾濕,然後
飛回來用身上的水滴撒在火上,希望把火撲滅。

這實在是杯水車薪,怎麽救得了呢?可是這只小鳥卻來回不停的滴水,持續不斷
的救火。天神帝釋在天上看到了,覺得很可笑,於是問小鳥說:『小鳥呀!火這麽大
,小河又遠,不但遠水救不了近火,而且你那麽弱小,想滅火簡直自不量力啊!』小
鳥一面救火一面回答:『火能不能滅掉是一回事,但是我的悲心願力一定要這麽做。
』這就像孔子說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天神帝釋被小鳥感動了,於是降了
一場大雨將火熄滅。

這個故事中的小鳥就是現在的釋迦牟尼佛,他在多生多世之前就已實行菩薩道精
神--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本生談記載的就是這種菩薩道精神的故事


修行一定不離戒定慧三無漏學,這是大小乘共同解脫的根本,修菩薩道同樣要與
此三無漏學相應。我再講一個菩薩行為的故事:

釋迦牟尼在過去多生以前,有一次與五百個商人到大海里去撈寶。回程時走到荒
郊野外,天色已晚無法再趕路,於是大夥兒就在荒野上休息過夜。半夜裡來了一個人
,看到這夥人帶了這麽大批金銀財寶,於是起了盜心,准備謀財害命。這個時候,只
有一個人還沒睡,他發覺有盜賊,並且這個盜賊還想殺人,這個商人心想:『如果任
由這個盜賊殺人劫財,那他將來要背負的惡果太可怕了,若叫醒大夥,則這個盜賊也
會被殺,一樣有人會犯了殺戒,倒不如我將他殺了,如此一來,可以救五百人的生命
財產,還可免去這個人的惡果,縱使我因殺人而必須下地獄,這也是值得啊!』於是
這個商人起來與盜賊搏鬥,並殺了對方而保護了這群同伴。後來的經典贊嘆這是菩薩
的行為。

像這種破了戒反受贊嘆的觀念,印順導師在妙雲集的『佛法概論』裡面也提到。起
初我看這本書,覺得導師的這個觀念怎麽這麽特殊?原來他是根據唯識宗『瑜伽師地
論』的說法,後來我又看到西藏黃教的祖師宗喀巴大師寫的一本『菩提正道菩薩戒論
』,也有這樣的看法,就是說菩薩持戒,有時候為了菩提心、度眾生而不自觀戒。不
自觀戒,就是殺盜淫妄酒五戒皆可犯,為度眾生而不持五戒,竟是菩薩的殊勝戒;這
就是菩薩的修行與小乘人不一樣的地方。

小乘持戒很嚴格,譬如比丘出門托缽,遇見一位年輕的小姐落水了,這位此丘如
果不救她,她就要被淹死了,可是男女授受不親,戒律是禁止比丘近女色的呀!怎糜
辦?該不該下去救人呢?笞案是:不行。我查過中國的四部戒律--五分律、四分律
、十誦律及大眾部的摩訶僧只律,其中有三部共同的說法認為,比丘不能犯戒,至於
落水的少女只有聽天由命了。這是小乘的做法。

佛法不一定由佛親口說
佛法不僅是佛說者,一切世間真實善語、微妙好言,皆是佛法。佛法有五種人說
接下來我要告訴各位一個觀念:佛陀說的法稱為佛法,但是佛法不一定是由佛親
口說的。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第二卷說:『佛法非但佛說者,一切世間真實善語、微
妙好語,皆出佛法中。如佛毗尼中說:何者是佛法?佛法有五種人說:一者佛口自說
,二者佛弟子說,三者仙人說,四者諸天說,五者化人說。』毗尼是律藏,佛弟子指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比如雜阿含記載,有位質多長者,說法無礙,比丘
尼、初學比丘在他的指導下證果。所以現在有些人在爭議說居士可不可以升座說法?
其實在印度時就有居士升座說法了,只是,不論居士或出家人講經說法都應該將功德
迴向三寶及一切眾生,感謝得力於佛法僧三寶的功德加持,這樣就不違背了。

第三個『仙人說』,仙人不一定指佛教仙人,外道的五通仙人或者一通仙人、二
通仙人,他們有時候說的和佛法意思一樣,就是佛法了。第四種諸天說,就是天人、
天神說的佛法。第五種化人說,證果位的羅漢、菩薩或佛陀運用神通變化成各種形象
而說佛法。但是並沒有提到夢中說,可是我們大藏經有提到夢中說,那是明朝的一個
皇後,她夢見天神來向她說法,就一字不漏的背誦出來,經過高僧驗證認為是佛法,
於是皇帝頒令將它編入佛經。所以到了中國,就加了一個夢中說,這也不能說完全錯
,只是另一種觀點以及審核的間題罷了。

綜合這五種,我們再看大智度論龍樹菩薩說:『入佛法相,名為佛法。』在印度
歷史上的高僧,他們已經培養出一個共識,就是剛剛那五種人說的都是佛法,所以到
了龍樹就說:『修多羅相應,不越毗尼,不違法相。』只要與修多羅【經】相應,不
越□尼就是不違背戒律的條文,也不違反阿毗達磨【論】的法相,如此就是合乎佛法


在四分律裡面講到,有一個法則來認定法或非法,即佛親口所說,或者是佛弟子
、諸天、仙人、化人說而經過佛的認可,就是佛法。比如『大方廣佛華嚴經』,釋迦
牟尼佛都是緊閉金口,整部華嚴經幾乎都是大菩薩在講他們的境界,他們的菩薩道、
菩提心怎麽修,最後再由佛陀來印證他們所說的法。又比如『維摩詰所說經』,整部
經從頭到尾都是聲聞弟子和大菩薩應對辯論,以及維摩詰居士說法,由他示現生病而
引導出這一部生動的經典,最後也都是佛陀來印證收場。所以大乘佛教才有一句話說
:『法王無事,法付法子』,佛陀很少先開口說法,都是由菩薩們講示自己修行的法
門。楞嚴經也是個個菩薩在講他們的圓通法門,觀音菩薩是耳根圓通法門,大勢至菩
薩是念佛圓通法門,而最後也都是佛陀來圓場。

我對佛經、佛法做這樣的介紹,就是要告訴各位一個觀念:佛法和佛經不一定要
與佛說連成一直線。甚至佛在世時,所謂的佛經就沒有那麽死板的要『佛親口說』才
能夠稱為經,佛弟子說的也都稱為經。而且大量的佛經都是在歷史的結集形成中出來
的,佛弟子的修持,體會到佛陀的精神,深信佛的法印相印證所流露出來的那種境界
,而且得到這些聖者的共識,結集出來的這些經典,在歷史上越來越多。

想要了解這地歷史的演變和結集的形成,也要曉得佛經在印度的文化和背景,以
及契合印度人的根機,所以佛經的實說和權說,這種力便的、權宜的說法就有相當的
彈性了。

佛經傳到了中國,由於中國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是一但高級文化了,所以對於
佛經那種適應印度民間信仰的權宜說法,以及佛經傳入西藏以後,與當地民間信仰相
結台的神鬼色彩,中國的儒家、理學家或高級知識分子是比較排斥的,尤其近代深受
西洋科學影響的,像胡適這一類的知識分子更甚。

因此,我們對於佛法的選擇與接受,以及如何弘揚佛法的真面目?都需要從佛經
結集的歷史,去抉擇何者才是真正了義的佛法。由於裡面的細節太多,我只能重點式
的、簡單扼要的介紹,希望能幫助各位,對這方面有多一點的認識。

❻ 八思巴的幼年聖者

八思巴是西藏高僧,出身於著名的昆氏家族。昆氏家族發跡於8世紀初葉,1073年,家族中的昆·貢卻傑布在本波山下創建薩迦寺,創立薩迦派。經過200多年的發展,薩迦派逐漸在西藏站穩腳跟,成為有名望的宗教派別。
1235年,八思巴出生於吐蕃薩迦(現西藏薩迦縣),因是藏歷木羊年,故小名叫「類吉」,即「小羊人兒」之意。八思巴是長子,出生時其父桑擦·索南堅贊已經52歲,父親老年得子,因此倍加寵愛這個兒子。
關於八思巴的出生,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有一次,索南堅贊正在修行毗那夜迦法,見毗那夜迦神(藏傳佛教中的象頭財神,人形象面)前來,用象鼻將他高高托起,送到須彌山(佛教中一小世界中心)山頂,說:「你看!」索南堅贊驚魂未定,不敢看遠,只是瞥見了衛(以拉薩為中心的前藏)、藏(以日喀則為中心的後藏)、康(川西、甘青等藏區)三處地面。毗那夜迦神說:「本來你看見的地方將歸你統治,但是因為你沒有快看,所以你就沒有統治的緣分了,衛、藏、康三處將歸你的子孫後裔統治。」可是那時索南堅贊已年過半百還未有子嗣,就向毗那夜迦神求願得子。於是毗那夜迦神就到貢塘地方(現西藏吉隆縣)的高僧薩頓日巴身前,說:「桑擦一再向我祈求,願能統治衛、藏、康三處地面,他本人無此等緣分,只有他的兒子當是住世的菩薩,發願教化南瞻部洲之大部,你應前往他家,轉生為桑擦之子,治理衛、藏、康三處吐蕃地面之大部,請你按我的願望轉生!」
就這樣,高僧薩頓日巴轉世成為索南堅贊之子八思巴。因此,八思巴天賦異稟,讀寫五明(大五明包括聲律學、正理學、醫學、工藝學、佛學;小五明包括修辭學、詞藻學、韻律學、戲劇學和星象學)不教即通,並說自己的前世是薩頓日巴。薩頓日巴的兩位弟子聽說後,前來驗證,當時八思巴正與其他小孩在一起玩,見到他倆後,立刻認出了他們,問說:「你們來了嗎?」兩位弟子說:「認識我們嗎?」八思巴直接就說出了兩人的名字。兩位弟子因此對八思巴心生敬仰。有一次,八思巴跟隨伯父薩迦班智達,會見朗日巴地方來的僧眾,八思巴對其中一位老僧說:「你是我的近侍扎西頓珠!」當這位老僧獲知八思巴是自己的上師轉生之時,老淚縱橫。
八思巴他3歲就會口誦真言、心咒修法,大家都很奇異,紛紛稱其為「八思巴」,即藏語「聖者」之意。

❼ 想知道新娘嫁人了,新郎不是我是那部印度電影的插曲

[center]新娘嫁人了,新郎不是我[/center] [center] [/center] [center] [center]印度音樂的由來[/center] 印度音樂一般相信是源自veda,由濕婆神所創,傳授音樂給印度人的聖者稱Rishi, Rishi Narada,善彈維納琴,唱聖歌。相傳Rishi的音樂技巧和印度音樂的建立,是 受到全智神維希奴所感召的。 印度音樂的基本特點: 旋律:印度音樂是種線性、旋律性的音樂,沒有和聲的概念,旋律非常精緻,大量使用微分音(小於半音的音),印度音樂有著自己特有的音律(把一個八度音程分為22個微分音)音階,調式,記譜法。實際上,印度音樂中音高只是個相對概念,它沒有固定的「DO(哆)」音,而且也沒有嚴格的記譜方式,所有的音符的高低都以曲子的中心音(主音)來確定。旋律的音型被稱為「Raga」,通常由五到十個音符組成一段旋律,學習印度音樂的學生必須記住大量的"Raga」,用來作為旋律組織和靈感啟發的素材,實際表演時選擇一段作為旋律即興的基礎。 節奏:印度音樂的節奏非常復雜、令人興奮。它的節奏通常是建立在一段段反復出現的有編排的節拍型基礎上的,術語稱「Tala」,每一「Tala」都是由一定數量的節拍構成的 舉個例子,一個十拍子的「Tala」,演出時會以「2+3+2+3」或「3+2+3+2」形式出現,每組節拍都以重音開始,但整個「Tala」的第一拍是最為強調的。 速度:像音高一樣,速度在印度音樂中也是個相對的概念,只有慢速、中速、快速三種區分,中速比慢速要快上一倍,快速比中速要快上一倍。 樂曲形式:印度音樂的形式也只是簡單的分為「Open」部分和「Closed」部分。Open部分沒有明顯的起始標志,沒有預先編排的結構,演奏速度比較鬆散。Closed部分嚴格按照「Tala」的規則,有明顯的開始結束。常規的演出慣例一般是先以一段節奏自由的緩慢的引子開始,接著獨奏者以中等的速度開始演奏Raga並不斷進行變奏,最後逐漸加快速度進入快速的Tala的演奏與即興變奏。總的來講,印度音樂的作曲實質上很簡單,只是為音樂家對raga和 tala的演奏、發展、變化提供一個簡單的框架. 西塔琴Sitar的源流眾說紛紜,一般印象是從南印度的維納琴改良,但據考據應該是改自波斯的雪踏(Sehtar)琴。西塔琴是北印度最重要發弦樂器。至於是何時被改成今天我們看到的西塔琴原形,精確的曰期已無可考,傳說14世紀已有西塔琴的出現,但在1700年,蒙兀兒王朝末期,西塔琴已開始逐漸廣為流傳,是毫無疑問的。 西塔琴可以說是印度最具代表性的印度古典樂器,印度西塔琴大師拉威香卡(Ravi Shaker)無疑的是印度西塔琴的推上西方聽眾,甚至於全世界最重要的功臣。 西塔琴的構造非常有趣,有一頭長頸部,上層的主弦通常有7條弦,下層11條是?=鳴 弦彈奏的方式是以手指發弦。共鳴弦在主弦彈奏是無需彈發的。共鳴箱是葫蓋做的,通常只 有一個,大師也有特定做兩個共鳴箱的。 曲目: 01 女友嫁人 新郎不是我 02 拉茲之歌 03 在愛情的旅途上 04 啼笑皆非 05 麗達之歌 06 吉米 吉米 07 無論你走到哪裡 08 你俘去了驕傲的心 09 美麗的姑娘在何方 10 搖籃曲 11 快樂情人 12. 奴里 13. 我是迪斯科舞曲 14. 馬車女郎 15. 愛情來到我心間 16. 感情來自心靈相通 17. 友誼天長地久

❽ 《佛說聖者無量壽智大乘陀羅尼經》

摘要 敬禮諸佛及諸菩薩。

閱讀全文

與南印度電影聖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院會計如何做合並報表 瀏覽:908
電影男主角是個攝影師女主警 瀏覽:466
2015八到12月電影 瀏覽:427
恐怖變異人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354
成龍大哥拍的最新電影片 瀏覽:185
關於西藏動畫電影 瀏覽:305
韓國影片中的電影字幕如何翻譯 瀏覽:167
金融電影電視推薦 瀏覽:247
1905電影如何轉格式 瀏覽:671
英男是日本什麼電影 瀏覽:350
類似愛情電影上映 瀏覽:226
多a夢哆大電影大全 瀏覽:584
好看的大俠電影推薦 瀏覽:740
國內搞笑電影推薦 瀏覽:998
15電影網電影城宅男 瀏覽:456
有關音樂與愛情的電影 瀏覽:167
印度電影主角勇者 瀏覽:634
電影院基金 瀏覽:924
蘇州大光明電影 瀏覽:242
淺淺電影網 瀏覽: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