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長津湖》將於9月30日在日本上映,這部電影的背景故事是什麼
這部電影的背景故事是半個世紀前朝鮮戰場上的長津湖戰役。當年的這一段歷史背景,可謂驚天地,泣鬼神。300多艘軍艦和500多架飛機的掩護下,美軍第十軍成功登陸,朝鮮戰局發生變化。應朝鮮方面的要求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由彭德懷擔任司令員兼政委。
11月27日,長津湖戰役正式打響。經過一整夜的激戰,戰士們視死如歸的精神,勇往直前,不懼生死。最終取得了長津湖戰役的勝利。這是抗美援朝中志願軍一次全殲美軍,共殲滅美軍3191人。這一仗徹底擊潰了美軍的防線,他們狼狽的結束了長津湖大撤退。
B. 《萬曆朝鮮戰爭》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萬曆朝鮮戰爭》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jYezH5ARS0cBLIUgT63Qsw
C. 有講述朝鮮皇室被日本殖民時期的電影嗎
去搜索「朝鮮老電影」有朝鮮拍攝的很多關於這個時期的電影。如有關於當年刺殺伊藤博文的安重根的電影《安重根擊斃伊藤博文 》
D. 電影大虎崔民植為什麼最後和大虎同歸於盡
片子沒有看,但是大致快進了一下看藍光畫質,所以多少瞄了一下劇情。同歸於盡其實很簡單, 上面有一句說的很精髓叫死得其所。大虎其實早已經算是崔民植的另一個孩子了,畢竟等於是他親手把它養大的。崔民植自己家裡的人都死完了,大虎的孩子也死完了,雙雙都等於只剩他們自己。最後崔與老虎的一段對話,你需要仔細理解意義。崔看到深受重傷的大虎後其實心裡明白,這樣下去大虎一定會被日本人殺死,生命沒有替補,日本人不會給大虎養傷痊癒的機會,況且從最後一戰老虎的呼吸節奏也能看出來傷的太重了,而且崔也已經沒有能力在照顧它了,也深知自己將會是一個下場,所以既然都是死 就死在自己的親人身邊吧,死在親人的手裡總比死在日本狗手裡強,這么個意思。其實你也可以樂觀的不要理解成互相殘殺,而是兩個勇者間死前的最後一次博弈娛樂,這樣的死法是何等的暢快。
E. 關於朝鮮的電影
1897年電影傳入朝鮮,1919年第一次放映了朝鮮人自己攝制的舞台劇影片《義理的仇斗》(金陶山導演)。1923年第一部故事片《月下的盟誓》(尹白南導演)問世。在以後的幾年中以尹白南為代表的電影藝術家拍出一批電影,如《海的泣訴》(1924,王必烈、李慶孫導演)、《沈清傳》(1925,李慶孫導演)、《雲英傳》(1925,尹白南導演)、《開拓者》(1925,李慶孫導演)、《雙玉淚》(1925,李龜永導演)等。這些影片多改編於朝鮮古典小說,是悲歡離合的情節劇。
1926~1935年,是朝鮮無聲片的黃金時期,不少影片具有民族文化特色。最有影響的是羅雲奎導演的《阿里郎》(1926)、《風雲兒》(1926)、《野鼠》(1927)、《尋找愛情》(1928)、《金魚》(1927)、金幽影的《流浪》(1928)、《昏暗的街道》(1928)、姜湖的《黑暗之路》(1929)、《地下村》(1931)及李圭煥導演的《沒有主人的渡船》(1932)等。羅雲奎是這一時期的重要導演,他以批判現實主義手法,揭露日本軍閥統治的罪惡,反映被壓迫人民的悲慘生活,從而引起社會強烈反響,對當時的朝鮮進步文化事業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後5部影片,是朝鮮卡普(無產階級藝術家同盟簡稱)電影運動時期較有影響的作品。卡普電影運動開始於1927年,結束於1935年。近10年間,進步電影工作者運用電影作為武器與日本佔領者進行戰斗。他們的影片大多取材於社會最底層人民的生活,不僅反映他們在日本統治下的苦難,而且也反映他們強烈的反抗精神。因而,卡普電影在當時贏得廣大觀眾歡迎。1935年,由李明雨導演的第一部有聲影片《春香傳》獲得成功。1936年後,隨著日本統治的加劇,卡普電影運動遭到公開鎮壓,朝鮮電影完全被日本侵略者掌握在手中。
1945年日本投降,1948年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建立。
1946年2月,朝鮮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決定成立電影班,當年即拍攝出《我們的建設》和《民主選舉》兩部紀錄片。1947年初,根據北朝鮮臨時人民委員會的決定在平壤建起佔地 5萬平方米的北朝鮮國立電影製片廠(朝鮮藝術電影製片廠前身)。建廠初期,即推出一批表現人民建設新朝鮮和反映國際友誼等內容的新聞紀錄片,代表作如《民主建國》(1949)、《人民委員會》(1947)、《友誼之歌(1949)等;故事影片《我的故鄉》(1949,姜弘植導演)和《熔礦爐》(1949,閔定植導演)。《我的故鄉》真實地再現了朝鮮人民在日本帝國主義統治下的悲慘生活,表現了人民熱愛自己的故鄉、渴望祖國獨立的美好願望,深得觀眾好評。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朝鮮電影工作者組織了前線攝影隊。在戰爭期間,他們拍攝了100餘部紀錄片和6部故事片,重要的有紀錄片《正義的戰爭》(1951)、《為了祖國的統一》(1951)、《糧食戰線》(1951)、《世界的呼聲》(1951)、《細菌暴行》(1952)、《戰斗著的鐵路員工們》(1952)、《向著勝利》(1952),故事片有《少年游擊隊》(1951,尹龍奎導演)、《重返前線》(1952,千相仁導演)、《偵察兵》(1953,全同民導演)等。《少年游擊隊》和《重返前線》曾分別在第6、7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上獲「爭取自由斗爭獎」。
戰後的1954~1960年,是朝鮮電影創作繁榮的時期。各類題材的影片大量涌現出來,如有戰爭片《游擊隊姑娘》(1954,尹龍奎導演)、《漁郎川》(1957,尹龍奎導演)、《戰友》(1958,閔定植導演);現實題材影片《新婚夫婦》(1954,尹龍奎導演)、《幸福之路》(1956,全同民導演);喜劇片《我的女婿,我的兒媳》(1958,崔男先導演);偵探片《9時正》(1959,崔男先導演);歷史片《春香傳》(1959,尹龍奎導演);兒童片《小船廠》(1958,李基成導演)、《母親的懷抱》(1958,全同民導演)等。 60年代,隨著朝鮮千里馬運動的蓬勃開展,影壇上出現了一批反映時代風貌和新人的影片。如《紅色宣傳員》(1962,朴學導演)、《細紗工》(1964,吳炳初導演)、《人民教師》(1964,韓尚雲導演)、《海鷗號船員》(1961,韓尚雲導演)、《百日紅》(1963,千相仁導演)等。
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朝鮮電影創作的主要內容大致如下:
以革命傳統教育為主題。有崔億奎導演的《血海》(1969)、《賣花姑娘》(1972),後者曾在第18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上獲特別獎;嚴吉善導演的《安重根擊斃伊滕博文》(1979)等。
以反映金日成和其親屬的革命活動為內容。有朴學、嚴吉善合作導演的《大地烈火》(1977);嚴吉善導演的《第一支武裝隊伍的故事》(1978)、《白頭山》(1980)、《朝鮮的啟明星》( 1~10集,1980~1986)等。
以現實生活為題材。有金英浩導演的《鮮花盛開的村莊》(1970)、《農民英雄》(1975);劉浩順導演的《勞動家庭》(1971)、《軋鋼工人》(1972)、《摘蘋果的時候》(1971)、《青春的心臟》(1982)等。
描寫朝鮮地下工作者敵後斗爭。有鄭基模導演的《木蘭花》(1~3集,1971)、劉浩孫導演的《無名英雄》( 1~20集,1978~1981)等。
針砭社會生活中某些落後面和不良風氣。有《在某一工廠》、《試製品事件》、《車間主任和兩個姑娘》、《不能等閑視之》、《兩個作業班長》、《婚禮日》等。這類干預生活、比較輕松活潑的喜劇短片為廣大觀眾喜聞樂見。
以南北統一為主題。有嚴吉善導演的《金姬銀姬的命運》(1974)、閔正植導演的《骨肉》(上、下集,1979)等。
80年代朝鮮有電影製片廠4個:朝鮮藝術電影製片廠、二•八電影藝術製片廠、朝鮮紀錄片廠、朝鮮科教片廠。每年生產故事片、紀錄片近百部。
建國初期在平壤建立了培養電影人才的平壤電影大學。大學設電影導演、攝影、美術、表演、電影理論等專科。活躍在朝鮮影壇上的電影工作者大部分出自於這所大學。
在60年代初建立起了獎勵制度。為作品設「人民獎」,為電影工作者設「人民藝術家」、「人民演員」、「功勛藝術家」、「功勛演員」等榮譽稱號。
F. 求朝鮮入侵日本的電影
《打倒小日本》
G. 關於日本與朝鮮的戰爭的電影
黑澤明指導的《亂》《影子武士》
還有《最後的武士》(這個很一般)
H. 內容反映很久很久以前日本侵略朝鮮並殺死朝鮮皇帝的電影叫什麼
殺死的是皇後。電影《如花似蝶》。
I. 一部講述朝鮮半島(或者韓國或者朝鮮)末代皇後 正值日本入侵英勇抵抗的電影 叫什麼名字
德惠翁主,
《德惠翁主》是由許秦豪執導,孫藝珍、朴海日主演的人物傳記電影,於2016年8月10日在韓國上映。
該片根據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朝鮮末代君主之女德惠翁主作為人質被帶到日本,卻終其一生想要回到祖國的悲情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