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亞洲電影 > 印度之旅電影講解

印度之旅電影講解

發布時間:2023-06-11 08:46:54

㈠ 很久以前看過有個電影主角站在鯨魚背上殺鯨魚 在冰屋裡住 後來被一匹白狼咬了 我86年的很久了忘了片名

《狼影傳奇》
生活在世界頂端的愛斯基摩人,一如那千年不化的冰山,一直守著前人遺留下的求生方式,憑著單薄的人力與惡劣的天然環境搏鬥,日子雖然辛苦倒也自得其樂。但白人出現了,帶來所謂的文明以及槍與酒,這些逐漸改變愛斯基摩人傳統的生活方式,於是智者之子阿加古克(路戴蒙菲利浦飾)起身反抗,殺了白人,智者(叄船敏郎飾)詛咒阿加古克,並將他放逐。阿加古克帶著心愛的女子伊姬烏珂(珍妮佛提莉飾),也帶父親的詛咒:永遠跟著他的白狼,離開族人。在惡劣的環境下,阿加古克還必須面對白人警長(唐納蘇澤蘭飾)的追捕和白狼的追殺。他是否能以愛斯基摩人最原始的生活方式與精神戰勝這一切呢?紀錄愛斯基摩文化【狼影傳奇】改編自加拿大文學之父,伊夫瑟里歐最受歡迎的小說,是一部講述愛斯基摩文化的史詩英雄故事。製片勞德雷傑聚集了跨國際的影界精英:法藉導演傑柯杜爾門,以【青春傳奇】成名的美籍演員戴蒙菲利浦;曾以【百老匯上空子彈】提名奧斯卡女配角的珍妮佛提莉以及日本傳奇演員三船敏郎等。全片共耗資叄千一百萬,是加拿大影史上耗資最鉅的製作,前後歷經一年又一個月的時間籌備、拍攝完成。
片中場景-愛斯基摩村落、歌謠、食物、舞蹈完全取材自真實的愛斯基摩文化,更經過愛斯基摩人文學專家考證。更有些片段是愛斯基摩人的原始語言拍攝。全片在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利爾附近實地搭景拍攝,真實而完整的將愛斯基摩人的生活呈現出來。壯麗的冰河奇景,加上莫里斯迦爾的配樂(曾以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齊瓦哥醫生】、【印度之旅】三度獲奧斯卡最佳原著音樂)都令這部電影有如史詩般的宏偉、深遠。

㈡ 有一個電影講是說這個男的去參加瑜伽大賽娶瑜伽公主這是什麼電影

是《 喜馬拉亞星》。

《 喜馬拉亞星》是由中國星出品的喜劇電影,由韋家輝執導,劉青雲、吳鎮宇、鄭中基及應采兒領銜主演。影片講述了在印度喜馬拉雅山上長大的亞星為迎娶印度西施而下山,途中巧遇來印度旅遊的大膽叔叔及驚青舅父後引發了一連串的故事。

在印度喜馬拉雅山上出生、長大的亞星(鄭中基飾),靈修境界已達天人合一,練得超凡的瑜伽。星父的師兄瑜伽大王為女兒印度西施舉行瑜伽選夫比賽,星父母決讓兒子下山參加叮囑有機會便學壞,接受花花世界的考驗。



(2)印度之旅電影講解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亞星

在喜馬拉亞山上出生,長大後從沒下山。性格清純,完全不懂世俗繁文。身懷瑜伽絕技層次已達「天人合一」境界。奉父母之命下山娶妻和學壞,經歷花花世界的考驗。

驚青舅父

內向怕事,因生意失敗更變得凡事驚青。跟兩個外甥來印度旅行間走失更被催眠,幸得梵天使者孔雀相助,展開一段夢幻之旅,性格有所成長。

大膽叔叔

對一切新奇有趣的事均感興趣和嘗試,跟旅行團來印度旅行,偶然喝下「印度神奇油」以致記憶大錯亂,流落印度展開了不平凡的失憶之旅。

孔雀

印度創造神梵天的使者,為梵天甄選新一任的使者而到人間,遇見驚青舅父被催眠迷路,遂化身人形替他解困,並跟他一起經歷夢幻之旅,讓他得以改變。


㈢ 電影《印度之行》

這是一部將近三小時的電影,不過這個時間絕對值得花。看完之後,餘味悠長,非常值得琢磨。

看到電影的名字,我以為又是那種爛俗的異域風情片,幾個英國人來到印度,先是討厭,如何如何無所適從,然後某件小事突然觸動了他們的心,他們開始漸漸喜歡上這個混亂的國度,繼而獲得心靈的成長。

故事的開頭果然和我猜測的差不多,到了後來,一位視英國主子為天人的印度人為了討好兩位英國女士,不惜自己掏一大筆錢、花無數心血安排,帶她們出行游覽一個有名的山洞,結果其中一個年輕的英國女人在山洞裡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可能是因為山洞的回聲把她的腦子震傻了,可能是因為天氣太熱,又可能是因為害怕嫁給英國未婚夫,總之她突然覺得印度男要強暴她,於是她一路狂奔屁滾尿流地往下山跑,被仙人掌扎得渾身鮮血淋漓。

下山之後,她控告印度男強奸她,那可是大事,印度男馬上就被投入監獄,原本還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醫生,剎那之間名聲盡毀。這件事鬧得很大,印度人民認為英國主子對他們有偏見,欺壓印度人民,於是他們反抗,要力挺這位印度醫生。結果法庭審判時,英國女人拚命回憶當時的情景,她腦中搭錯的那根筋終於復位,於是勇敢地說出真相——印度男沒有強暴她

最後,英國女兩邊不是人,既不受英國人待見,也被印度人所唾罵。印度男搬家去了喜馬拉雅山下開始了新的生活,多年之後,他終於原諒了那個英國女人。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電影,探討的不是旅遊或異域風情,而是人性。讓我不禁想起國人扶老人的悲劇,扶人者常常被老人反咬一口,指責扶人者便是推人者,而且還找扶人者索取高額賠償,弄得現在老人倒地沒人敢扶。原來這種莫名其妙的心理不僅中國有,英國100年前就已經有了。

一看時間,居然是1985年的電影,但畫面清晰唯美,完全沒有過時的感覺。讓我不得不感嘆,還是老電影好看。無論中外,新電影都不如老電影。

㈣ 電影《印度之行》的主要情節是什麼

於是阿齊茲和阿德拉帶著向導,繼續向更高的洞窟攀去。阿德拉還和阿齊茲閑聊開
來,問起了他的家庭生活和他的妻子。這些話無意間勾起了阿齊茲的痛苦。他很愛他的
妻子。但不幸的是妻子已早作故人。到了山上的洞口,阿齊茲還未恢復平靜,他讓阿德
拉和導游先在洞口休息一會兒,自己蹲在崖邊抽了一會兒煙。可是好動的阿德拉並沒有
安心等著,一個人鑽進了洞里。她擦著了火柴在洞里摸索著,腳步發出很響的回聲。這
時,洞外的阿齊茲突然發現阿德拉不見了,禁不住焦急地大聲喊叫起來:「凱斯苔特小
姐!」沒想到這喊聲傳進洞里,發出令人懼怕的、強烈的回聲。阿德拉手中的火柴已經
熄滅了,黑暗中這回聲像狂風一般朝她撲過來,她慌亂了,四處奔跑著尋找洞的出口。
她終於沖出了洞窟,不顧一切發瘋似的朝山崖下奔跑。當阿齊茲看到她的身影,她已經
跑上了公路。這時,卡連達夫人的車正好開到這里,阿德拉顧不得和趕來的費爾廷庫校
長打個招呼,就慌張地跳上卡連達夫人的車走了。

㈤ 反映中國遠征軍翻越野人山的電影是什麼

是不是《中國遠征軍》
《中國遠征軍》 (一):中緬風雲
(二):會戰曼德勒 (三):兵敗緬北 (四):大撤退
(五):野人山(六):印度之旅(七):屯兵蘭姆加(八):松山大血戰(九):太陽浴血(十):功過千秋

該劇是二戰中,中美英三國軍隊在東南亞戰場至今為止最為慘烈、又不為人所知的;也是全世界影視界均未涉及過的反戰電視劇。該劇得到中緬兩方的全力支持,歷時兩年在中緬兩國跨國拍攝。該劇導演榮獲美國舊金山電影委員會特別獎,及獲美國加州蒙特瑞榮譽市民稱號。該劇兩次應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邀請,參加巴黎國際藝術片雙年展。該劇是二十一世紀反戰電視劇的表率。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葉、日本軍隊幾乎佔領整個中國,所有中國的陸海空交通線也被封鎖,中國處在亡國的關頭。這意味著二戰的烽火將燃至美國,羅斯福總統派史迪威將軍到中國幫助中國軍隊保住當時唯一的國際運輸線,滇緬公路。投筆從戎的十萬中國學生兵組成中國遠征軍,在總參謀長史迪威將軍的指揮下,赴緬作戰。由於史軍迪威將軍與有些中國將領意見不和,使緬甸的初戰失敗。慘敗後的中國軍隊分兩路逃生,一路跟隨史迪威歷經千山萬水到印度;另一路則跟隨中國將領杜聿明翻越中緬邊境的野人山回國。十萬大軍有五萬人死在原始森林裡。兩年後,史迪威在印度訓練的中國軍隊,即中國駐印軍重整旗鼓,同衛立煌率領的第二次出征的中國遠征軍勢如猛虎,夾擊緬甸的日軍一舉奪回了滇緬公路。

㈥ 求電影《印度之行》(1984)的下載鏈接,最好是可以用迅雷下的。

印度電影論壇里下載,115或快傳
◎原名A Passage to India
◎譯名印度之行/印度之路/印度之旅
◎發行時間1984.12.14(美國)
◎國家美國/英國
◎類別冒險/文藝/歷史
◎語言英語/印地語
◎導演 大衛·里恩David Lean
◎主演 朱迪·戴維斯(Judy Davis)
佩吉·阿什克羅福特
維克多·班納傑
◎簡介
兩個傳統的英國貴族女子,摩爾太太和桂斯特決定展開印度之旅,希望藉著旅程,了解這個神秘的地方,從而廣闊眼光。但到達後才發現當地的種族歧視十分嚴重,一切並非心中所想。幸運地,她們遇上熱心的亞薛思醫生,更請纓帶領她們參觀神秘的馬拉巴古洞,直到滿身傷痕的桂斯特突然惶恐地從洞內逃跑出來,將這個愉快的旅程完全扭轉。而他們身上的膚色,會否是牽起一場種族間斗爭的關鍵?

㈦ 印度之旅|泰戈爾:泰姬陵是「永恆面頰上的一滴眼淚」

印度北部第二集

不記得是什麼時候知道泰姬陵的,只記得當時被它唯美的愛情故事所感動。連泰戈爾都說,泰姬陵是「永恆面頰上的一滴眼淚」。不管那個建築有多美,首先它的故事就足夠美,就足以牽引人們前往——到底是怎樣的一位妃子能贏得一個國王如此的愛戴?

在動身印度之前,我們就計劃從網上購買從新德里到阿格拉的火車票,因為泰姬陵坐落於離新德里1.5小時車程(火車快車)的阿格拉邦。

阿格拉是印度莫卧兒王朝的帝都。由於網站需要印度本地電話號碼注冊,我們無法在網上買到,直至到了印度,由於行程緊湊,也沒能叫當地的朋友購買。所以,泰姬陵的行程一直都懸在半空。

參觀完新德里的巴哈伊靈曦堂後,我大為滿足,跟先生說,如果買不到火車票,泰姬陵去不去都沒關系了。那時的我感覺印度之旅可以完美地劃上句號了。

後來,還是如願去了。去了才知道,如果我當時就那麼劃上句號,那這次的印度之旅可真的是大留遺憾了。

泰姬陵,真的就是 「永恆面頰上的一滴眼淚」 。

以前了解的泰姬陵只是冰山一角,愛情傳說也只是這個建築的一部分。當我親眼目睹過,我才知道, 它的建築之美的本身完全可以勝過它的愛情故事, 因為親手建造這不朽之作的人不是國王,他只是下令者和出資者, 真正值得歌頌的是建築師和工匠們。

相傳身為公主的姬曼·芭奴擁有絕世的美貌,出身貴族,姑姑就是另一位皇帝的愛妃。她的家族可追溯到16世紀,由波斯遷往印度阿格拉。她19歲就和沙·賈汗成婚了,之後幾乎每年生一個孩子,當她生到第14個的時候,難產致死,享年39歲。國王沙·賈汗悲痛欲絕,下令為這位愛妃建築一座陵墓。泰姬陵就是姬曼·芭奴的陵墓,並以Taj Mahal,寓意: 「 宮廷的皇冠」 來命名。Taj Mahal 是波斯語。Taj是「皇冠」的意思,Mahal是妃子Mumtaz Mahal(姬曼·芭奴)名字的一部分。

為什麼一個印度的國王會用波斯語來命名一個妃子的陵墓呢?

這要說一段歷史。

大家都知道成吉思汗吧?公元1218年起,成吉思汗開始西征,征服了當時的波斯帝國,統治了整個中亞和西亞。由於蒙古族群以游牧民族為主,不能長期固定一個地區來生活,文化無法深化和系統化,加之當時波斯文化的雄厚,游牧文化很快被波斯文化同化了。當時出現了一種民族的統稱,叫 突厥化蒙古人(Turko-Mongol,Turkic-Mongol) , 即蒙古帝國統治下被突厥文化影響的中亞游牧民族。

什麼叫「突厥」呢?

就是歷史上活躍於蒙古高原和中亞地區的民族集團統稱,也是中國西北與北方草原地區繼匈奴、鮮卑、柔然以來又一個重要的游牧民族。他們有本身種族特徵為突厥種的,也有父系祖先出於蒙古部落或認可自己是蒙古人的,如帖木兒、巴布爾。

建造泰姬陵的國王沙·賈汗所處的王朝是莫卧兒帝國,它是帖木兒的後裔巴布爾在印度建立的封建專制王朝。在帝國的全盛時期,領土幾乎囊括整個南亞次大陸以及阿富汗等地。莫卧兒帝國上層建築是伊斯蘭風格, 波斯語 則是 宮廷、公眾事務、外交、文學和上流社會的語言。

所以,你現在到印度旅行會發現印度語里摻雜著波斯語,泰姬陵也遵循了伊斯蘭的清真寺風格。而在現今的伊朗,也能在普通民眾的家庭里尋找到當時蒙古統治時所遺留下來的蛛絲馬跡。我先生家就是其中一個。

5年前先生的繼母去世,他回伊朗辦理後事,家裡還有很多繼母生前的遺物,比如一些瓷器。我說,能帶回中國的都帶回來吧。他帶回了幾個瓷器花瓶,我看到上面的畫,很是驚訝,說:「這不是我們中國人的臉孔嗎?難道這是中國出口到伊朗,婆婆買的進口貨?」

先生說:「不是啦。蒙古統治過伊朗一段時間,多少留下一些印跡,在一些手工藝上就會出現蒙古人。你看他們長得像中原人,其實是蒙古人。」

有時候覺得嫁給一個外國人挺有意思的,你會在不經意間知道一點歷史故事,或者產生一點文化碰撞,然後激發你去閱讀更多的歷史。

由於波斯的語言、建築、手工藝等被當時的印度廣泛利用,國王沙·賈汗便從波斯的色拉子請來了建築師,為他的愛妃修建了這座陵墓。

泰姬陵的全身由白色的大理石築建而成,當你從城門口進入的時候,它正好嵌在城門口的視野之中。可以想像到,當時的國王,下了馬匹或者馬車,走入城門,在那一個陰暗之處,他且先緩和遠道而來的顛簸,在這里站上一會兒。遠遠望去,泰姬陵的白色和這城門口的陰暗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它的白,像極了傳說中姬曼·芭奴的皮膚,散發出耀眼的光芒,牽引著這位夫君前往,真的就像一位優雅的妃子在等著他。

她是那樣的含蓄、優雅、靈動、清新又不失宮廷的尊貴。 那時,在國王面前的已經不是一個建築,是愛妃的一抹倩影,是她靈魂的一縷遺芳......

走出城門,一切開始豁然開朗。修建整齊的花圃、綠植,緩和了剛才排隊買票、排隊安檢、排隊進城的艱辛。一如當時的國王,他從行宮里過來,也是如此。 有些美,值得讓人付出艱辛。

沿著走道緩緩靠近這位「絕世女子」,她的輪廓越來越清晰,以至於能看清那Taj(皇冠)的細節造型,是那樣的尊貴。她的光芒越來越強烈,簡直讓人無法睜眼。尊貴的東西永遠無法讓人輕而易舉地獲得,繞過兩旁的圍欄,你才真正地踏上屬於她的領地。

走近細看,其實大理石並不全白,有些還有些暗淡,為什麼在陽光之下就白得那樣耀眼?可見這石頭的品質是何等的優良,風吹雨打,日曬雨淋了365年,它還是如此的光潔。

入口處的花紋和波斯宮殿里的花紋一樣,是玫瑰花邊。最精湛的技藝要數門口的阿拉伯語書法了。

按照視覺定律來說,長方形聳立著的門框,肉眼越往上,看到的物體越模糊越小。工匠們為了讓字的視覺效果有統一的大小,他們測量出尺寸,不管在哪個區域,你看到的書法字體都是統一大小的。而實際上,在最上方和最下方的字體大小是有差別的。那麼,工匠們計算大小的時候就要非常精準才能達到這種視覺效果。另外,這些書法不是畫上去的,是用不同顏色的大理石鑲嵌進去的。作為門外漢的我看來,這裡面至少有兩道極致的工序:一,在白色大理石上雕刻出書法的凹槽;二,用不同的大理石雕刻出嵌入凹槽的立體書法字母。加上阿拉伯語書法講究整齊靈動,工匠們的技法堪稱巧奪天工啊。

泰姬陵能有讓人嘆為觀止的效果,除了它的花紋、整體的樣式(清真式)之外,還因為它的長寬高都遵循一個尺寸:55米。 這是一個完全對稱的正方體型,所以在視覺上會讓人感到無比的沉穩和堅固。位於四個角的塔柱也形成一種平衡,更是令整個建築更加大氣。它一直都是建築界的瑰寶,無數的建築師前來欣賞和借鑒這種美妙的建築方式。

這么碩大的建築裡面之前就只放了愛妃的遺體,後來國王駕崩之後又與她合葬。聽說,在最中央的棺木擺放處,旁邊的圍欄都鑲滿了各種寶石,後來英國殖民者把這些寶石全部掠奪走了。現在的棺木周圍是一顆寶石都見不到了。可以想像,以寶石鑲嵌的棺木,是那樣的金光閃閃。愛妃已逝,國王唯有以物質的形式來表達自己對她的愛意。而這似乎是所有國王——那些在塵世間不可一世者的方式來緬懷和留戀一個人的軀體,或者自己的軀體。而他們心裡是那樣的無力——即使是萬人之上,他們終究只是塵世間的造物,他們心裡很清楚,他們的財富、國土、子民都無法帶走,他們必定是要孤獨地踏上另一段旅程。而在另一段旅程里,誰又能有信心繼續稱王呢?

他們也許不知道他們之所以為王是有另外一個「王」(上帝)給了他們這份殊榮,有些人卻無視另外的這個「王」的存在。也許是因為這樣,那麼多的帝王將相都產生了恐懼,他們在塵世間可以呼風喚雨、為所欲為,而有一樣東西他們和賤民一樣,那就是: 死亡。

他們恐懼自己的死亡,恐懼自己喪失江山,於是就有了像秦始皇一樣的人,追求長生不老,臆想能把自己的江山搬到陰朝地府。現在看著著實可笑,可又因為這些恐懼和對塵世的留戀又激發了某些人(當然不是帝王本人,那些被迫的工匠們)的天賦,他們也許不知道當時只為服從一個皇帝的命令而產生的結晶到日後,幾百幾千年之後,為世人所膜拜和研究。所以我說,泰姬陵的美,我們要歌頌的不是國王本身,是工匠們。

從陵殿里出來,坐在平台上,有導游在給遊客們講解。他指著某一根有花紋的柱子,說,看吧,這柱子只有三個面,往上一點你會看到六個面,再往上就有十二個面了。我們也順著他的方向看去,果如其言,這種幾何圖形的構造會讓人產生錯覺。

在所有的世界遺產面前,你會看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總會有人(多數是導游)訴說著當時的故事,如果有小道偏門的故事,大家更是聽得津津有味。作為後人的我們,也不會去印證這些故事的真偽,反而因為有了這些小故事而對每一個建築、每一個物品有了更深的連接感。

說到底,這些都是人創造出來的東西;說到底,我們都因為這些作品而想到了背後的創作者。那麼「人」這樣的作品呢?如果人都有這樣的精湛技藝和智慧創造出那麼多的作品,那人背後的創造者又該是有多智慧!

從泰姬陵的另一邊出來,開始往外走,趕赴下一個景點。回眸一看,在大樹的映襯下,泰姬陵更顯清新脫俗,不禁讓人不想邁開腳步,永遠為她駐足。當時的國王,每一次的離開,或許也會是這般心情?

我們前往的下一個景點原先是不知道和泰姬陵有著密切關系的,沒有做功課的我總是能品嘗到這些意外的驚喜。

離開泰姬陵,我們前往 The Red Fort, 俗稱「德里紅堡」。

德里紅堡國王沙·賈汗的行宮,它和泰姬陵遙遙相望,聽說國王如果不到泰姬陵去,每天都會在城台上遙望遠處妃子的陵墓。又聽說,他年老不能下床時,只能用寶石的折光來欣賞泰姬陵。不管傳說是真是假,這份心還真的讓人感動。

紅堡顧名思義全身都是紅色的,它比泰姬陵建得更早,是更早期國王的行宮,後來國王沙·賈汗繼承了這個住所。因為建於阿格拉,靠近盛產紅石頭的齋浦爾,整座行宮都由這種紅石頭築建而成。

姬曼·芭奴雖然生了14個孩子,但只有6個存活,其他的都夭折了。存活的6個孩子里有4個是王子,2個是公主。後來,最小的王子為了爭王位把所有的哥哥都殺了,還把自己的父親軟禁起來。由於國王被軟禁,只能在城台上瞭望泰姬陵了,也因為失去自由無法到清真寺做禱告,在紅堡內還有一個特意為他建造的小型清真寺,可謂說是堡中之堡。

這位小王子心性兇狠,其中一個公主愛上了一個非皇族的人,他直接把這位公主從城牆上扔了下去,紅堡上有個房間就是這位公主的陵墓。

其實國王沙·賈汗的晚年生活不盡人意,一是因為大量揮霍國庫讓民眾非常不滿,大家都趕他下台,另一個是遭到小兒子的軟禁。但是最後他還是如願了,死後葬在了姬曼·芭的旁邊,一起享用了自己下令建造起來的泰姬陵。聽說,他曾有計劃給自己建一座全身黑色的陵墓,和泰姬陵相鄰,一黑一白。想想,一座全身黑色的陵墓,也會有另一番美感,只是這個願望最終沒能實現。不過,能和自己的愛妃葬在一起也算是圓滿了。

因為阿格拉是過去的帝都,在那裡有多處景點,由於時間關系我們只參觀了兩處,已經非常滿足了。可能是因為泰姬陵那傾城之美,讓我在回程時所遇到的艱辛都覺得是意外的賜贈。

這就要說回我們是如何買到火車票如期前往的了。

在印度旅程過去了13天之後,我們第一次坐上了印度的火車。可能大家都跟我一樣,印度火車給我們的印象就是人滿為患——攀爬在車頂,懸掛在車窗,到處都是人。這應該是我們接觸到最經典的印度畫面。

在拜託酒店人員幫我們在網上買票無果之後,我們起了大早,揣著到火車站人擠人的心理去現場買票。到了火車站,出乎意料,可能也是夠早,售票處不但沒有人擠人,連人都沒幾個,而且還有外國人窗口專供外國人買票。我們很快就買到了前往阿格拉的快車,票價每人60元人民幣。

印度的火車站相對我們的火車站來說是殘舊得很,但車廂內的環境還是很好的,有空調,還算舒服。我還不禁感嘆:「誰說印度的火車恐怖呢?這不是挺好的嘛!」

誰知,回程就完全不是這樣的景象了。

印度火車票在去程的火車站是買不到回程票的,只能到了那個站再買從那個站出發的票。我們到了阿格拉,第一件事就是先把回程票買了。由於是旅遊熱門城市,即使很早,回程快車票已售罄,只有慢車,慢車需要3個小時。這時,慢車有兩種票可以選擇:空調與非空調。空調的每人75元,非空調的每人15元,先生問我:「選擇哪一種?」

這時我又開始發揮節儉的美德了。掰著指頭算了算,如果選擇空調的,兩人要150元,非空調的只需要30元,相差120元呢!

「要非空調的!」我斬釘截鐵。

「想清楚了啊?沒有空調......可能會熱啊。」先生投來懷疑的目光。

「來的時候那空調冷死了,沒空調溫度正好,大晚上的,一開車就有風了。」我又說。

「真的想清楚了?你受得了?」先生繼續考驗我。

「要不......要空調的?你說呢?」我有些動搖了,習慣性又把球踢回給他。

「要不......你體驗一下也好。那就要非空調的吧。不許後悔哦。」

「好!」我又堅定起來。(後來我為自己的堅定後悔了。)

買好票,又遇見了來時坐在旁邊的阿富汗父子,他們也選擇了非空調票,這就更增加我對非空調車廂的信心了。

可能是我成長的環境里沒有體驗過國內早期春運擠綠皮火車的經驗,我對印度非空調車廂的想像簡直是太天真了。

回程。

在站台上等著我們的火車,那響亮的長哨聲,加上火車和鐵軌的摩擦聲,真的有點電影里80年代的趕腳。人們提著行李,等待著車廂門打開的那一刻。時不時從身邊走過的小販,吆喝著我聽不懂的說辭。不知道為什麼,火車站總給我一種別離的憂傷感。坐飛機也是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機場就沒有火車站的這種感覺。

火車站,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地方。特別是印度的。

車門打開了,車上已有從上一站上車的人,踏入車廂的那一刻簡直是要崩潰的。

氣味,一股刺鼻難聞的尿騷味兒撲面而來。我彷彿穿越回了電影畫面中的80年代,這過去30幾年沒有經歷過的、傳說中的綠皮火車,我現在正在親身經歷著。眼角的餘光不聽使喚,竟從廁所的門縫中看見了裡面的陳設——銹跡斑斑的不明物體,土黃色的不明物體,那股刺鼻的尿騷味兒,還摻雜著各種體味,從那裡蔓延到了整個車廂。我趕緊收回了眼角的餘光,告訴自己不要看,不要聞,更不要再想那個畫面。這時先生的聲音響起:「不行,我快要吐了。」

「你不是在印度生活過嗎?我第一次見都還沒吐。」我還挺鎮定。

「中國太干凈,回來不習慣了。啊,不行了,我想吐。」

我給了他一個口罩,說:「把這個戴上,等車開動空氣進來就好了。忍著。」

我不知道從哪裡來的鎮定,在這種情況下沒有吐,反而還安慰起別人來。

我也戴上了口罩,坐了下來。有人因為沒買票亂坐了別人的位置,發生了口角;孩子們打打鬧鬧;車廂頂的風扇呼呼地吹著,放行李,說話......一片混亂,一片吵雜。不遠處的阿富汗父子和我目光對視,也顯示出無奈的表情。他們也後悔買了非空調車廂嗎?

發生口角的人越吵越大,竟也沒有車管人員來調解。後來邪不壓正,沒買票的人灰溜溜地離開了。車廂里暫時安靜了一些,只是那掛在頭頂的風扇,仍然呼呼地吹著。火車上還有風扇這場景是我長這么大第一次見了。請原諒,我第一次坐火車是在英國,後來就是中國的高鐵和輕軌了。

車還沒開,那從廁所里透出的氣味總會一陣一陣地飄過來。我把口罩綁得更緊一些,跟自己說:「沒事,旅途就是體驗生活的,任何的體驗都是值得的,任何的體驗我都應該接受。」

這么跟自己說了之後,我感覺好多了,而且車開動之後,氣味也會被風吹跑,我等待著車的啟動。

車終於啟動,我終於可以解開口罩呼吸一點清新的空氣,盡管每次到站停車那股味道又會如期而至。

車廂里做什麼事的人都有。睡覺的,哄孩子睡覺的,和孩子玩的,聊天的......有個爸爸直接把哄睡的女兒放在了餐桌板上,小女孩睡得可真香。

小販、乞丐、無票族都可以隨便上下車,這已經是二等票的非空調車廂了,那些三等票車廂的景象就不敢再想像了。剛定下了神來,有人用東西碰了我一下,回頭一看,一個乞丐直愣愣地看著我,端著個盤子要我給錢。我推了推先生,示意:「要不要給?給多少?」

「不能給錢,給他麵包。」他用中文說。每次出國旅行,他和我進行「秘密交談」都是用中文。對於他來說,這是懂中文的最大益處。

我們把包里能吃的都給了乞丐。後來才知道,車上有好多乞丐,給得了一個給不了兩個、三個、十個......

先生和鄰座的小伙兒子攀談起來,我們由此知道了印度火車票的一個天大的「秘密」。

在印度,正常的火車票(二等或者三等票)是非常難買到的,民眾們出行得提前一個月買票,其中一個原因是人多,另外一個原因是腐敗。

火車票里有一種票可以理解為 Last moment ticket,即政府控制20%的票不讓車站賣出去,等普通票賣完後再高價賣這一部分的票。 這個在印度人眼裡已不是秘密,對於外國人就感覺很不可思議了。

這種Last moment ticket是這樣操作的:

賣完了80%的正常票後把剩餘的20%分成兩個10%,民眾只能在列車出發前一天的上午10點—12點去買這種票,其中一個10%的票,票價是正常票價的3倍,另外一個10%的票價是4倍。

小夥子跟我們說得非常詳細。怪不得我們會看到火車頂、車窗都是人的景象,這是其中一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是人口實在太多,車管人員都無法管理那些無票上車的人。聽說,遇上大的節日,三等車廂的車門永遠是開著的,因為根本就關不上,人們自由出入,只要你能掛得了在車上。

「怪不得我們剛才要買空調車廂的票價那麼貴呢!原來是因為這樣!」我說。

小夥子說:「你們的票價還是屬於正常的。政府會留一定的票量給外國遊客,所以售票處會有外國人專用窗口。那種last moment ticket其實也是在為有錢人服務,他們可以出高價錢,不需要排隊,知道在固定的時間去買肯定有。對於有錢人來說,錢不是問題,時間是問題。政府還可以因此獲得更多的利益,何樂而不為呢?」

是啊,站在政府和有錢人的角度來看,真的就是雙贏。可是窮人呢?

此時,連泰姬陵的美都無法消除我心頭涌現的心酸感了。

正當我陷入沉思,一哥們兒開動音響,拿起麥克風唱起了印度歌來,整個車廂又熱鬧了。

那男子唱的都是印度電影里的歌曲,人們可以點歌,他幾乎都能唱出來。我是聽不懂具體的歌詞,只是調子就足夠讓人歡快。印度歌曲,聽著就想扭動身體,我也情不自禁,有著想跳舞的趕腳。而那個睡在餐桌板上的小女孩,依然雷打不動,不知道她做的夢里有沒有印度以外的世界呢?

多虧那哥們兒了,緩解了車廂里沉悶的時光,一曲又一曲讀唱著。我想像著自己跳出了車廂,漂浮在它的上空,車窗變得很小,看不清裡面的人與物,那個我的空殼,旁邊坐著我的先生,小夥子刺耳的歌聲伴隨著火車摩擦鐵軌的聲音......一切都看似很亂,很糟糕。可是當我把頭探入其中一個車窗時,看到那些我不認識的人,他們都沒有感覺有什麼不妥,這就是他們的生活,祖祖輩輩,天天如此的生活。而我,又有什麼權利去評判人家的生活呢?我只不過是一個過客,一個自以為是見過不少世面又來見他們的人。而此刻,我感謝他們讓我見到生活真實的樣子。

這就是人類的大千世界,而我所看到的,仍然是冰山一角。

隨著哥們兒的最後一曲,車緩了下來,到站了。而下一站,我又會去到哪裡,又會見到什麼?

而我相信,沒有期許總會有驚喜。

(敬請期待下一篇:北部第三集)

【本文完】

【游記回顧】

熱身:《 印度之旅|熱身:斯里蘭卡的5個小時 》

南部第一集: 印度之旅|著陸南部,迎接我的眾神和喇叭聲

南部第二集: 印度之旅|昨日你播下種子,今日我和你收獲果實

南部第三集: 印度之旅|一場突如其來的「印度婚禮」

西部第一集: 印度之旅|印度的牛津:潘齊加尼

西部第二集: 印度之旅|世界上有一種感情叫:我畢業於New Era!

北部第一集: 印度之旅|有一種旅行叫:去遍所有的靈曦堂

閱讀全文

與印度之旅電影講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院會計如何做合並報表 瀏覽:908
電影男主角是個攝影師女主警 瀏覽:466
2015八到12月電影 瀏覽:427
恐怖變異人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354
成龍大哥拍的最新電影片 瀏覽:185
關於西藏動畫電影 瀏覽:305
韓國影片中的電影字幕如何翻譯 瀏覽:167
金融電影電視推薦 瀏覽:247
1905電影如何轉格式 瀏覽:671
英男是日本什麼電影 瀏覽:350
類似愛情電影上映 瀏覽:226
多a夢哆大電影大全 瀏覽:584
好看的大俠電影推薦 瀏覽:740
國內搞笑電影推薦 瀏覽:998
15電影網電影城宅男 瀏覽:456
有關音樂與愛情的電影 瀏覽:167
印度電影主角勇者 瀏覽:634
電影院基金 瀏覽:924
蘇州大光明電影 瀏覽:242
淺淺電影網 瀏覽: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