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韓國電影《七天》根據真實故事改編,主要講了什麼故事
二人在揭開這個殺人案背後的真相時,金允珍演的母親,一方面要忍受女兒被綁架的事實,一方面要承受來自韓夫人等外界的誤解。她只是默默地承受,並沒有為自己作出解釋。這其中讓人看到了一位女性作為母親對孩子無私的愛,在和韓夫人的對手戲里,我們讀到了太多母親對於孩子的感情。那是一種無法言表也沒有辦法形容的感情,深得就像一口井,掉進一顆石子,要很久才聽得到回響。骨肉,那是比自己身上的肉都要牽制靈魂的東西。
『貳』 韓國電影《七天》大紅,裡面有哪些伏筆
《七天》這部電影是韓國的一部懸疑片,影片講述的是一位零敗訴的女律師的女兒被綁架了,需要通過為一個殺人兇手辯護無罪才能救回的女兒。這部電影路人的評價就是節奏太快,人物穿插的很多而雜,層出不清的神反轉,更是讓人頭皮發麻。伏筆,這絕對是恐怖片和懸疑片的基本配置,在這部電影當中也有一些伏筆:
最後犯罪者被釋放出來,是因為找不到犯罪凶器而被迫無罪釋放,其實這個凶器就藏在雕像的手裡面。這個伏筆是從開始穿插到最後,在電影當中有許多台詞和畫面有涉及到這個雕像,給了觀眾一些暗示。
整部電影觀看下來,我想說的是,這些伏筆的設計還是很為巧妙,他讓觀眾有很強的參與感,並且讓觀眾通過劇情的發展去推測自己對於伏筆的猜測和猜想,當最後得到印證或者是印證失敗的時候,也會帶來一些滿足或是遺憾,作為懸疑片,這無疑是一個優質之作。
『叄』 題材如此大膽的《辯護人》,對於韓國影片發展有什麼深遠的意義
喜歡韓國電影的影迷,大部分是喜歡《辯護人》這樣的現實題材電影。
直面歷史,抨擊政府是這類電影的一大主題,《辯護人》更是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辯護人》中宋康昊所飾演的稅務律師宋佑碩原型就是年輕時候的盧武鉉,盧武鉉後來成為了韓國總統。導演楊宇碩很早就知道了這個故事,但為了擺脫拍馬屁的嫌疑,直到盧武鉉去世才開始籌劃拍這部電影。
電影的故事來自於著名的「釜林事件」,1981年,韓國政府以違反《國家安全法》為由逮捕了多名釜山地區的大學生和活動家,並進行嚴刑拷打、刑訊逼供。這一事件震驚了整個韓國,史稱「釜林事件」。
當時盧武鉉還只是一個平凡到塵埃的稅務律師,隨著對事件的了解和對事件相關人物的接觸,盧武鉉的內心受到了極大震動,並暗下決心要成為一名人權律師。
『肆』 韓國電影:一個律師成功替嫌疑人辯護,最後卻發現嫌疑人真的是罪犯
《委託人》主演:朴熙順,河正宇,張赫,金成鈴
一宗離奇的屍體失蹤案一起軒然大波,嫌疑人疑似死者的丈夫。面對「嫌疑人」的異常沉默和深入案件後涌現的諸多疑點,律師決定為當事人做「無罪辯護」。然而,提起公訴的檢查官則認定「嫌疑人」就是手刃自己妻子的兇手,雙方在法庭上唇槍舌劍、針鋒相對。迷霧繚繞的案情背後,真相竟超乎所有人的預料……
『伍』 韓國電影,一位女律師為了被綁架的女兒為殺人犯辯護的。
七天
片中女律師的女兒慘遭綁架,她必須為一位殺人犯辯護使其在七天之內無罪釋放才能救回女兒,而這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奇跡。
「想要孩子平安無事的話,就趕緊找殺人犯!」某一天女辯護律師余智妍(金允珍飾)突然接到了這個陌生而兇狠的電話。為了挽救女兒,在行內官司勝率有百分百之稱的她必須按照綁匪要求在一星期內為殺人犯辯護使其無罪釋放,而這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奇跡。看起來很單純的事件背後接二連三地出現新的線索和牽連人物,原來這背後隱藏著巨大的陰謀
『陸』 韓國一部律師為男主辯護殺妻罪名的電影,最後雖然辯護成功了,但是律師發現男主的確是兇手
前兩天剛看過這個電影, 叫《委託人》
評分還可以
『柒』 韓國電影《辯護人》結尾男主角被審判,為什麼會有那麼多辯護人為其辯護
多人為其辯護的原因是:男主宋佑碩之前不畏強權,幫助學生辯護的事感動了這些人,同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司法必須要獨立,司法公正才能貫徹 ,一個國家的民主才會有未來,這是他們向目標邁出的一步,所以最後會有釜山99名律師聯名為宋佑碩辯護。
(7)韓國律師電影擴展閱讀:
1、原型「釜林事件「
「釜林事件」發生在1981年,當時釜山檢方在沒有逮捕令的情況下,以涉嫌違反「國家安全法」、「戒嚴法」、「集市法」等罪名,非法拘禁正在進行社會科學書籍閱讀聚會的22名學生、教師和公司職員。其中19人被檢方起訴並獲刑1-7年。此案後來被韓國社會認定為民主化運動。
當時,韓國前總統盧武鉉與金光日、律師文在寅一同擔任了免費辯護,以該事件為契機,走人權律師的路。
2011年4月,「釜林事件」的14名被害人曾起訴當年參與刑訊逼供的2名警察(另一名警察當時已過世),但因「訴訟時效已過」為由被法院駁回。2012年,其中的五人向法院提出了復審請求。2014年2月13日,釜山地方法院對「釜林事件」進行了二審宣判,判決5名被告人無罪,距離一審判決時隔33年。
2、影片主題含義分析:
第一層是從國家層面,它揭示了這種軍政一體的國家體制並沒有完全成為歷史,仍然有復活的可能,因此我們應該時刻敲響警鍾,堅持不懈地推進社會的民主化、公平化,法制的透明化、公正化。
第二層是從個人層面,它呼喚著民眾要有基本的法律意識,要勇於維護自己的法律權益。三是為法律工作者樹立了鮮明的榜樣,影片用行動向廣大法律工作者說明了一切,只有走在民眾的前邊,才能實現法律的效益,才能對得起人民賦予的權益,才能實現一個國家民權和法制的統一。
第三層含義由淺到深,環環相扣,高屋建瓴,可以說在敘事的趣味性和表達的深入性得到了一個很好的平衡,讓觀眾在欣賞的時候感到非常舒服。優秀的主題、適當的編排,佐之宋康昊對人物形象精準的把握,成就了這部打破韓國影史票房的優秀作品。
『捌』 韓國電影《辯護人》是一部怎麼樣的劇
首先要贊一下各位演員的演技,主演宋康昊把一個雖重錢,但更重義的律師宋佑碩表現的淋漓盡致,不論是慧眼識機的稅務律師,還是到後來替朴鎮宇等人辯護,直至走上街頭為眾人引航的人權律師,細節方面都把握的很好,其中在片子稍前部分宋佑碩見剛剛生完孩子的妻子,深覺自己必須改變命運,奮發圖強的那部分,是這部片子第一次讓我看哭的地方。其次讓我深感不易的演員是林時完,第一次在銀幕上看見他大概是擁抱太陽的月亮里的那位美男子,實在不曾想過在這部片子里(雖然這部片子應該在擁抱太陽的月亮之前)他能擺脫奶油小生,每一個眼神都流露出那種朴鎮宇式的情感,對媽媽,對宋佑碩,對一同無辜受難的同學,以及在遭受暴行拷問時那種恐懼,最後受盡酷刑時的無神,都很傳神。為他們點贊。
不知各位感想如何,真心期盼中國能有這種能夠警醒世人的電影,而不是像影評中所說的:他們有改變國家的電影,我們有改變電影的國家。共勉。
『玖』 825億韓元票房,豆瓣9.2評分,《辯護人》背後的故事原型是怎樣的
取材自「韓國釜林事件」
韓國電影《辯護人》盛極一時。在韓國,上映70天,累計觀影人次達11367698名,位列韓國電影史上第八。電影的主角宋佑碩律師,原型是韓國第16任總統、後來跳崖自殺身亡的盧武鉉。因此片中的每一幕,都濃縮了韓國民主轉型的血淚史。韓國人為之涕泗橫流,緣於電影觸痛了他們的歷史傷口。
1981年釜林事件,全斗煥政權恐怖政治時期,釜山約30名被捕入獄的學生慘遭酷刑,出於義憤盧武鉉接手此案並竭力為學生辯護。 影片上映後不久,釜山地方法院於2014年2月13日對「釜林事件」進行了二審宣判,判決5名被告人無罪,距離一審判決時隔33年。
這是一部改變現實的電影。電影最後一幕,當宋佑碩律師站在被告席上,釜山142名律師,共有99人出庭為他辯護。這構成了《辯護人》的高潮。同為律師,宋佑碩在支撐法治的上限,那99人則在抬高法治的下限。兩者都不可或缺。《辯護人》終結於宋佑碩含淚的微笑。一身白衣勝雪的他,輸了自由,卻贏了正義,輸了現在,卻贏了未來。
『拾』 韓國電影《辯護人》哪裡能看
鏈接:https://pan..com/s/1oKZZQ0cnWErvD6jOnKwIdA
《辯護人》是由楊宇錫編導,宋康昊、金英愛、吳達秀、郭道元主演的一部韓國劇情片。
影片以20世紀八十年代的釜山為背景,以已故前總統盧武鉉曾在擔任律師時,負責釜林事件辯護的故事為原型,講述了沒有錢、沒有學歷、沒有背景的稅務律師宋佑碩經歷的改變其人生的五次公審。
該片於2013年12月28日在韓國上映,連續29天佔領票房榜首,觀影人次超過1137萬,是2014年第一部千萬人次電影,韓國史上第9部觀影人次破千萬的本土電影。該片獲得第50屆韓國百想藝術大賞最佳電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