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 赤壁 裡面的主要演員有誰
·片名:赤壁
·英文片名:Red Cliff
·導演:吳宇森
·主演:梁朝偉 飾 周瑜
金城武 飾 諸葛亮
張豐毅 飾 曹操
張震 飾 孫權
胡軍 飾 趙子龍
尤勇 飾 劉備
林志玲 飾 小喬
·上部片長:145分鍾
·上部公映日期:2008.7.10
吳宇森歷經兩年的時間,融資5600萬美元(合4億人民幣)揮師「赤壁」。刷新了中國電影投資最高紀錄。《赤壁》上部確定將於今年7月10日正式上映。在預告片中,金城武扮演的諸葛亮、梁朝偉扮演的周瑜、胡軍扮演的趙雲、日本影星中村獅童扮演的甘興、林志玲扮演的小喬以及趙薇扮演的孫尚香等悉數出現。一些以往只在歷史書上看到的場景,導演也非常用心地將其一一重現在大家眼前,例如火炮擊城、野放天燈、弓箭火戰、夜間浴血刀戰、千軍萬馬的賓士場面等等。除此之外,梁朝偉與林志玲的激情戲也在預告片中一閃而過。
劇情介紹
影片以長坂坡之戰開場,曹操在擊潰劉備後,認為對他稱霸天下有威脅的是東吳,再加上曹操鍾愛的小喬誓死不從,令他大發雷霆,執意攻打東吳。 孫權派魯肅以弔唁劉表之名與劉備會面,商討聯合抗曹的事情。劉備在同意了與東吳聯合抗曹的建議之後,派諸葛亮前往東吳。孫權的妹妹孫尚香與魯肅用激將法堅定了孫權抗曹的決心,並且把周瑜召回,主持抗曹。兩軍最終在赤壁相遇,在黃蓋的詐降計策之下,曹操大敗,沿華容道退回江陵。
周瑜和諸葛亮是全劇最主要人物,周瑜是第一男主角。吳宇森的《赤壁》試圖超越《三國演義》,還原真實的赤壁之戰。歷史上的赤壁之戰,周瑜是第一功臣,並且年紀比諸葛亮大,只是後來在演義中由於羅貫中「擁劉」的寫作立場,才將功勞全都攤在諸葛亮身上。並且在演義中將諸葛亮塑造成神仙似的人物,長髯飄飄,羽扇綸巾,把周郎塑造成嫉賢妒能的白面後生。從吳導演最初的設定,由周潤發和梁朝偉分飾周瑜和諸葛亮,後來發哥退出改由梁朝偉飾周瑜來看,可以得出這一結論。
小喬有戲。花那麼多銀子請來林志玲大概是要渲染周瑜的感情戲,這是一個賣點,周郎和小喬是歷史上羨煞旁人的情侶。劇中大概會讓美貌與智慧兼得的小喬來啟發周瑜的計謀,在赤壁之戰的關鍵時候發揮巨大的作用。而孫權的寡嫂、孫策的妻子大喬也由林志玲扮演,大概戲份不會太多,只意在表現林志玲有分飾兩角的表演能力,此外無他。
孫尚香在赤壁之戰期間就與劉備有情義,非是《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後才因「周郎妙計安天下」認識劉備,誤打誤撞成就與劉皇叔的婚姻,但戲份也不會太多。劇中赤壁期間劉備與孫尚香的感情戲大概是在趙雲的掩護下得以實施。
大小喬的作用還表現在曹操的感情戲上。——這充分說明《赤壁》是戰爭大片之外的感情大戲。曹操的感情戲大概表現為覬覦大小喬的美貌上,然後銅雀台橫槊賦詩,成為戰爭的導火索,與歷史上的許多戰事由美貌女人引發一樣。正所謂紅顏禍水。
② 《赤壁》外景地在哪兒是日本嘛!
《赤壁》在河北涿州影視城開機後,隨後轉戰北京電影製片廠、十渡、河北戰國影視城、易水湖等多個地方拍攝
2006年吳宇森在看過河北易縣安格庄水庫天然秀美的湖光山色後,就決定易縣是赤壁大戰拍攝地的不二之選。電影中,岸邊赤壁城牆、水寨旱地、曹操戰船、短刀飛箭的畫面在此一一浮出水面。「曹營水寨」安扎在水庫西北方,《赤壁(下集)》中林志玲飾演的小喬就闖進這里,與張豐毅飾演的曹操周旋。和「曹營」兩相對峙,正是梁朝偉飾演的周瑜的「營寨」所在地,《赤壁(上集)》的不少重頭戲都是在此拍攝的。金城武飾演的諸葛亮前往東吳聯合抗曹、周瑜練兵等情節都是在這里拍攝。
十渡周瑜點將台
在北京房山十渡風景區內,連綿的峭壁沿河而立,中間突然出現一個缺口,一座古樸的城樓橫跨於缺口之上,城樓之後便是吳宇森為周瑜挑中的點將台。
《赤壁》的另一個外景地,涿州影視基地。
③ 為什麼電影赤壁會在日本大暢銷
商業片啊,本身題材就是日本人很有興趣的題材,他們民族尚武。
這電影里的明星在日本都很有名氣的,這個也有很大的原因吧。
這部電影在日本的宣傳力度也很大,加上金城武、梁朝偉還有一個日本演員,趙薇也比較受歡迎。
④ 赤壁電影為什麼日本的票房超過了中國
日本人有很深的三國情節。 眾所周知,日本的「三國文化」來自中國,那是「中學東漸」。
當羅貫中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以下簡稱《三國演義》)於元末明初問世時,三國的故事在中國大陸民間已經流傳了近千年。但是故事有沒有傳到日本,此前沒有紀錄。日本真正第一個與中國的「三國」故事有關的作品,據邱嶺與吳芳齡所著《三國演義在日本》一書所研究,是一部叫做《太平記》的作品。它的誕生,大約也相當於中國的元末明初時期。
《太平記》是講述日本南北朝時期歷史的小說,其中的作品卷二十,引述了三國故事,從劉備三顧茅廬開始講,到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死孔明走生仲達」結束。故事的主角,竟然不是劉備也不是曹操,而是諸葛亮。
在中國人心目中,諸葛亮是智慧的象徵。但是在《太平記》中,諸葛亮的主要表現是「忠誠」與「仁義」。他對主人公劉備的鞠躬盡瘁,一直延續到他死後,還可嚇退敵人,給蜀國做貢獻。還有,他「出師未捷身先死」,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個人悲劇,也都是日本人津津樂道的內容。不過,《太平記》中的三國故事,還不是來自《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真正進入日本,是在《三國演義》的嘉靖本問世167年後。其時正是中國剛剛完成明清交替,一批明朝遺民避居日本,帶去大量中國書籍。而日本恰逢多年戰亂結束,進入江戶時代,對中國文化有了濃厚興趣和需求。1689年——明亡之後40餘年,《三國演義》的第一個日譯本《通俗三國志》出版,譯者署名「湖南文山」。
江戶時代的日本,知識分子和上層武士是可以直接讀漢語原文的,也就是說,其實他們可以看中文的《三國演義》。但庶民階層卻不行。所以說,湖南文山的這個《通俗三國志》,很大的意義是使「三國」在日本全社會各階層中,尤其是中小學生中普及。不過,從那個時候起,日本譯家們已經在搞「編譯」,按自己對內容的理解開始對原著改編。120回的小說變成了50卷,每回末尾必有的說唱套話也都抹去,實現了由說唱故事到讀本的轉換。
日本人對於三國的執著熱情與認真,簡直近乎自虐。至今,他們仍會寫出無數本書來,考查三國里的史實,三國里的謎團,收集三國名言,繪制三國地圖,編制三國大詞典。有一個日本職員,就是因為喜歡三國,利用假期到中國來考察三國故地,已經堅持了20多年。至今,到網上搜索,關於三國的購書網頁有30多頁,每頁都包含十幾本書。僅就三國人物評價而言,在光榮公司做三國的電腦游戲的同時,日本一家「新人物往來社」推出《三國英雄資料編》,對169個三國人物的統率能力、決斷能力等8個方面進行打分,買了書的人都可參與進去,花樣無窮。
而日本的文學,從最早接受三國故事時起,就已經開始走上了與中國文學不同的道路。邱嶺與吳芳齡為日本文學總結的三大特點是:追求真實;非社會化而強調個人;悲美。所謂「悲美」,一代日本動畫迷和游戲迷恐怕早已在日本動漫中領教。那種滿天飛著血紅的箭雨的悲愴與凄美,英雄人物經歷生離死別時,心碎之處的典雅傷感,都隱隱地在打動著一代年輕的游戲迷們。這些來自東瀛的「三國」,千百年前曾經從中國傳過去,不知充盈了多少日本人的內心,現在它們又轉回到發源地母國,又會在這邊釀出什麼樣的果實?
日本大手前大學校長川本皓嗣,曾寫下這樣一段話:「在日本,以前常聽到『同文同種』的說法。日本人相信自己和中國人沒有多少不同的地方……以為學習同『文』者就具有相同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直到近代以後這種錯覺仍然存在著。
另一方面,中國人雖然一點也不認為自己像日本人,但就像美國人多覺得加拿大是美國的一部分或者一個『准州』似的,中國人不也覺得日本文化像是中國文化浮淺的模仿或者派生物嗎?
當然,這兩方面都是很大的錯覺。」
觀察日本的「三國文化」與中國的「三國文化」之不同,似乎讓我們突然得到一面鏡子,映照出中國文化、中國的歷史觀的某些清晰鏡像。
⑤ 有哪些在日本上映的中國電影
進入21世紀後,我國的影視行業以破竹之勢迅速崛起,並進軍全球各地。新世紀之初,中日關系平穩發展,我國電影進駐日本影視圈。
今天讓我們來盤點一下,有哪些國產電影在日本放映過吧。(以下電影大部分是個人所整理,如有錯誤,多多包涵。)
《十面埋伏》 2004.8.3在日本上映
本影片一在日本上映,就稱雄日本票房,金城武也受到了影迷的追捧。另外,日本友人受金庸武俠片的影響,對中國武俠劇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英雄》 2003.8.16日本上映
《無極》 2006.2.11東京上映
《集結號》 2008.10.23東京上映
《東邪西毒》 1996年日本上映
《大腕》 2005.10。25日本上映
《殺破狼》 2006.3.4
《獨自等待》 2004.10.26
《三峽好人》 2008.8.18
《滿城盡帶黃金甲》 2008.4.12
《梅蘭芳》 2009.3.7
《神話》 2006.3.2
《夜宴》 2007.6.2
《頭文字D》 2005.9
《少林足球》 2002.6.1
《無間道》 2004.9.18
《如果愛》 2006。11.11
《男兒本色》 2008.8.30
《七劍》 2005.10.1
《活著》 2002.3.23
《鬼子來了》 2002.4.27
《2046》 2004.10.23
.............
以上電影在日本都有上映,但是據日本的中國電影翻譯家水野衛子認為,日本電影觀眾多為女性或是學生年齡段,所以對中國多數內容現實的影片不是很感興趣。而中國的武俠動作電影在日本比較受歡迎。並且,從總的趨勢來看,日本民眾對中國電影的關注程度已急劇增多!
通過以上影片,我們還可以發現很多抗日影片沒有在日本上映,個人認為應該是日本對歷史的認識與我國有分歧的原因。
⑥ 有哪些在日本上映的中國電影
其實要說在日本市場上映的中國電影是有很多的,因為畢竟有很多小眾的院線。會上一些他們認為的文藝片或者小眾電影。以我看,要想了解一部電影的影響力還是要看票房。因為這是普羅大眾用錢來投出的選票,更具備參考價值。下面是中國電影在日本票房前20名的名單:
《赤壁(下)》2009年 55.5億
《赤壁(上)》2008年 50.5億
《英雄》2002年 40.5億
《少林寺》1979年,82年日本上映 36億
《A計劃》 1983年 31億
《龍爭虎鬥》1974年,李小龍 30億(配給16.42億)
《死亡游戲》1978年,李小龍 29億
《少林足球》2001年 28億
《十面埋伏》2004年 22億
《A計劃續集》1987年 19.1億(配給10.5億)
《警察故事》1986年 18.7億(配給10.3億)
《功夫》2004年 17億
《五福星》1983年 15億
《猛龍過江》1974年,李小龍 14億(配給7.72億)
《龍兄虎弟》1986年 13.6億(配給7.5億)
《威龍猛探》1985年 12億(配給6.6億)
《快餐車》1984年 11億
《精武門》1974年,李小龍 10.9億(配給6億)
《唐山大兄》1974年,李小龍 10.9億(配給6億)
《龍少爺》1982年 10.9億(配給6億)
第一名毫無爭議的是三國題材的《赤壁》,要知道《赤壁》在日本的票房比大陸的票房還要高。可見日本人對三國題材是有多麼的熱愛。日本對三國題材的拍攝和改變可以說是樂此不疲。有以曹操為主角的《蒼天航路》有比較正統橫山光輝的《三國志》甚至還有娘化的《一騎當千》三國的游戲更是非常的多。所以吳宇森操刀的《赤壁》在日本取得如此的成績,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⑦ 外國電影在本國放映是使用配音還是原聲帶字幕如(赤壁)在日本放映是日語配音還是中文帶日語字幕
都會使用當地官方語言重新配音的。
《赤壁》現在在澳大利亞放映,就是英文配音版的,絕大部分影院。
不過也有特別用粵語放映的電影院,在中國城裡面的。
其實這就好比《變形金剛》在中國放映也是中文配音一樣。
⑧ 吳宇森電影赤壁總票房收入多少
赤壁(上)Red Cliff: Part I (2008)
內地票房:3.14億元(年度第1,影史第2,合$46,698,967美元)
香港票房:24,262,237港元(年度十大賣座華語片第2名,合$3,107,595美元)
馬來西亞票房:MYR1,981,478馬幣(合$645,025美元)
新加坡票房:SGD2,545,523新元(合$1,914,725美元)
韓國票房:$9,950,130美元(全韓國約160萬人次)
台灣票房:TWD151,889,372新台幣 (合$5,522,646美元)(年度第4)
泰國票房:THB31,450,706泰銖(合$940,927美元)
日本票房:$54,138,163美元(美元計年度第3,最賣座華語片歷史第一)
越南票房:不詳
拉脫維亞:$10,110美元(為《赤壁(國際版)》票房)
丹麥票房:$91,016美元(為《赤壁(國際版)》票房)
比利時票房:$198,461美元(為《赤壁(國際版)》票房)
法國票房:$2,793,872美元(截止4.5,為《赤壁(國際版)》票房)
總票房:$126,517,708美元(截止4.5)(含《赤壁(國際版)》)
赤壁(下)Red Cliff: Part II (2009)
內地票房:2.6億元(年度第1,影史第6,合$38,043,199美元)
香港票房:23,698,414港元(合$3,057,966美元)
馬來西亞票房:$920,257美元
新加坡票房:$2,091,413美元
韓國票房:179億4123萬5500韓元(截止3.1)(首爾74萬5721人次,全韓國累計超過273萬5433人次,最賣座華語片歷史第一)(合$12,932,223美元)
台灣票房:$4,511,880美元
泰國票房:$1,177,713美元
越南票房:不詳
印度尼西亞票房:不詳
日本票房:55.5億(449萬人次,合約$58,574,881美元,最賣座華語片歷史第一)
總票房:$122,570,187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