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森林》式的日本鄉下,為何吸引了那麼多年輕人移居
小森林是治癒的小清新電影,農村生活的愜意感和現實度還原很高。四季融化在兩小時內,很成功的快中顯慢,平常心看會很治癒。小森林式的鄉下滿足了了城市年輕人對鄉下理想化的期待。理想鄉下生活的安靜,閑適,愜意,與城市中生活的忙碌,急躁,空虛形成一種鮮明的對比。讓在光怪陸離城市中打拚的人們有一種想要會到鄉村的沖動。
但深入了解,我們會發現我們憧憬這樣的生活,但是大部分的我們都過不了這樣的生活。當我們真的復制這樣的生活,也可能是乏味可陳。電影中的女主其實是一個柔弱卻堅強的少女,努力生活,熱愛生活,在寂靜中觀察生活之美,在生活中向內重塑自己身心的故事。我們只是旁觀她生活美好的一面。我們不管身在何處只要努力生活,熱愛生活。這樣我們的生活也如電影般那樣美好。
『貳』 《小森林》你真的看懂了么
《小森林》這部電影可以說是被眾多文藝青年男女奉為聖品的佳作。電影講述了女主人公市子在從城市回到家鄉小森之後獨自一人生活的故事。
市子從小和母親相依為命,高中時被母親拋棄,而後獨自去大城市打拚,因失戀受傷從而返回小森獨自療傷,認真生活,最後重新返回城市找回自我,重新返回小森。
這部電影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莫過於電影中出現的各類美食,以及主人公極端自律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很多人在看完電影之後叫囂著要像市子一樣,回到鄉下,過悠然自得的田園生活。
在這里,透明姐就特別想問那些嗷嗷叫喚要回歸田園的的人一句話,你做好被農活累死的准備了么?你做好半夜被各類蚊蟲侵擾的准備了么?你做好沒有手機沒有電腦沒有朋友的准備了么?如果沒有,請圓潤地滾回去。
也許有人會說,那市子一個姑娘能做得了,為啥我做不了。市子是一般的姑娘么?你們沒有看到她和超市小哥一起搬東西時候被誇贊的大力氣?你沒看到和悠太一起搬運虹鱒魚時那個倔強不願意被幫助的市子?
如果你看完《小森林》只看到田園生活和美食,那透明姐只能說你並沒有看懂這部電影。這部電影真正在聊得其實也很簡單:孤獨。孤獨其實是很多日本影視作品中必帶的內核。
孤獨是生活的常態
還記得電影開始對小森地形的描述么?被群山包圍,到夏天就成為一個煙霧氤氳的地方,彷彿被隱藏住了。從小森去最近的超市來回也要將近3個小時。從地形上來說,小森就是一個孤獨的地方。
電影中吉子的奶奶在吉子收水稻的時候和她的一段聊天里說到:在市子你們出生很久之前我們一直都在這樣生活了。生兒育女,下田勞作,收拾家務。大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重復著這樣的生活。
這樣的一種重復本質上其實就是一種孤獨。人們的生活依靠這片土地而生,在這片土地上人們依循著自己的生活習慣繁衍生息,沒有過多的動盪也沒有太大的起伏。
再看電影中市子的家,是在一個單獨的小山坡上,背靠的就是一整座的森林。可以推測小森人家的住房都不會靠的太近,互相之間的溝通往來不會非常的頻繁,本身就帶有一些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味道。
電影中一些背景的設置,包括對市子生活狀態的刻畫都透露出濃厚的孤獨的味道。這個在很多日式電影中其實是很常見的。比如像《深夜食堂》,老闆的店打烊之後的樣子。比如《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尋覓陪伴的根本原因在於孤獨。
所以,整個電影的基調其實是在說生活或者人類的本質都是孤獨的。在這種孤獨的常態面前。那些食物、那些友誼、曖昧還有爭吵才會顯得多姿多彩。
孤獨的底色之上是人間至味
《小森林》這部電影的整體基調其實就是孤獨。在孤獨的底色映襯之下,能夠看到主人公生活的各種色彩。夏天浸泡在涼水裡的西紅柿,就著夏夜蟬鳴和好友一起分享的冰鎮米酒,在冬季里和鬧別扭的閨蜜分享的同一鍋咖喱。這些色香味俱全的畫面和美食背後蘊含的是主人公對生活的反抗。
即使孤獨一人,即使背負著生活成本的開銷壓力,即使一直不敢面對過去的勇氣而躲避在家鄉。但是市子一直在努力地生活,按時起床,勞作,做飯、收拾家務;和閨蜜、鄰居相處;在合適的季節做合適的食物填報自己的肚子。在夏夜的晚上看著書聽蟲兒前赴後繼。
這所有的所有都是市子在孤獨的生活基底上努力揮灑出來的屬於自己的生活色彩。這些色彩歸結於平時的一蔬一飯,春夏秋冬之中。這些都可以被稱作是人間至味。
什麼是人間至味,是你和生活的羈絆,是你和生活中來來往往的事物、人類之間的磨合交道。有很多人說李子柒的視頻讓人感受到鄉村生活的美好。但是和《小森林》比,李子柒的生活缺少一兩分人間至味。
《小森林》剝開田園生活的外衣,其實是市子自我救贖的一個內核精神。這個內核精神包裹上美食、友情等各種羈絆之後,才烹調成了一鍋「好湯」。這鍋好湯是人間至味。
人間至味:你自己的成長和生活
說到現在,什麼是人間至味。魚姐無法給它下一個完美的定義。我想關於它的美好在《小森林》里都有所體現。人間至味是一簞食一瓢的質朴生活,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秋收冬藏的時間規律,也是萬千平凡生活中一個人的平凡成長。
在《小森林》中,市子最後選擇回去城市接納過去那個膽小又失敗的自己,在勇敢邁出這一步之後,過去所有的成長和傷害已經蛻變成她的成長。電影結束,市子回到小森,開始了建設小森的第一步。
至此,市子才算真正回到小森,開始她的生活。
《小森林》一個關於孤獨和成長的故事。
『叄』 《小森林》傳達出的是什麼樣的生活理念
《小森林》這系列電影近年來一直很火,尤其是日本的兩部:夏秋篇,冬春篇,一直活躍在朋友圈的文藝青年的口中筆下,日式小清新,田園生活,逃離城市,自然生活,每個元素都直戳都市快節奏剝削的精疲力盡的現代人的痛點。
小森林向我們描繪了一副雋永詩意的鄉村圖景,只為讓我們重拾對生活最細微的關照與體察,與所有平凡之處發現美,生出美,找尋到自己的生活意義。市子選擇回到自己從小生長的鄉村,在那裡找尋與母親共同的回憶,弱小的身軀,奔跑在山間,摘柿子,做果醬,種水稻。這是一種選擇,對生活的選擇,對更好的自己的追尋。
『肆』 有哪些描繪日本鄉下生活的電影推薦
宮崎駿的很多電影都是描繪日本鄉下生活的,裡面都會有鄉村生活的場景,非常的美麗,我曾有幸看到過兩部,一部是千與千尋,一部是龍貓,然後還有其他人的一些作品,比如說夏目友人帳,日本的很多動漫都涉及到了鄉村這一生活場景。
『伍』 你最喜歡的田園系治癒電影是
我最喜歡的田園系治癒電影是由三島有紀子執導,大泉洋、安藤裕子、染谷將太主演的電影《葡萄的眼淚》。全片以北海道為舞台,講述了經營葡萄酒廠的兄弟之間上演的一段歡笑與淚水交織的家族兄弟情。
『陸』 有哪些日本小清新電影值得推薦
日本的影視劇質量一直以來都處於高水準的狀態,他們拍攝的多數作品不僅讓觀眾們引發深思,還能揭露許多人性丑惡。尤其是日本的治癒風格(也稱小清新)類電影,有很多都是以社會底層的人物來進行故事開篇,圍繞主角內心獨白來進行故事敘述,讓觀眾們從故事中來感受生活帶來的樂趣,因而產生共鳴。真實豐富有意義,是日本影片的一大亮點。下面小編帶各位來聊兩款小清新風格的日本電影吧。
以上就是關於本期話題的全部內容了,不知道各位小夥伴們是否還知道日本其它的小清新風格電影嗎?歡迎在下方評論里留言,和大家一起分享討論吧。
『柒』 慢節奏的《小森林》是怎麼做到評分這么高的
說到電影《小森林》,想來喜歡的網友們都不止看了一遍,然而也不排除一些聽過介紹的朋友去看卻看也看不進去的,為何小編會這么說,其實是有根據的。
如果你也看過《東京女子圖鑒》,你大概會懂得一個普通人在城市要付出多少,吃多少苦放棄多少本我,最終才能獲得一份成功。
那麼你就會懂得為什麼慢節奏的《小森林》為什麼會這么受人喜歡,它所表達的不僅僅是浮於表面的自然美景,更是一份恬淡愜意的「人間煙火」,一種對心靈的洗滌和慰藉。
《小森林》在這緩慢的節奏中,一山一水間,一蔬一飯中,一擊即中,直達人心。
『捌』 1980年日本老電影遠山的呼喚,高倉健與倍賞千惠子田園牧歌式愛情
我的話: 這是一個很簡單很樸素的故事,故事中的女人叫民子(倍賞千惠子飾),一個年輕美麗的少婦,男人叫田島耕作(高倉健飾演),一個沉默寡言但血性方剛的男人。民子兩年前帶著兒子武志(吉岡秀隆飾)隨丈夫遠離浮華的都市來到風景絢麗的鄉村開荒,但是丈夫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不幸去世,民子帶著十來歲兒子武志繼續留在鄉村生活;田島耕作因為殺了逼死妻子的債主而四處躲避警察的追捕。兩個苦難的人走到了一起,但是命運作弄,兩人又不得不分離。望著即將消失在茫茫雪原里押送耕作的火車,民子只能在心底深深呼喚耕作早日歸來!
《遠山的呼喚》是日本著名導演山田洋次拍攝於1980年的不知感動了多少人的一部電影,39年後的這個深夜,再一次感動了我,前幾天我用幾篇文章介紹的世界上最長的系列喜劇電影《 寅次郎的故事》也是山田洋次導演的,從1969年開始執導,由渥美清主演,直到1995年最後一集,共編導了48集 。
《遠山的呼喚》男女主演分別是中國觀眾耳熟能詳的高倉健、信賞千惠子,特別是高倉健,從影半個世紀,以硬漢形象在影壇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2005年張藝謀《千里走單騎》中更是以74歲高齡主演不善言辭的父親再一次令我嘆服,同時也再一次讓我感受到他那雙「眼睛有一股勾魂攝魄的魔力,載滿了悲傷和喜悅」(山田洋次語)。
山田洋次也許是日本最與眾不同的導演,他的細膩風格,他的溫情表達,他的悲憫情懷,徹底和日本其他同時代導演如北野武、大島渚等區分開來,他的鏡頭里沒有暴力也沒有色情,只有對普通民眾的 情感 關注,甚至可以這樣說,他的攝影機永遠只對焦普通人的普通生活,雖然平靜,但是平靜中不失大起大落,如《幸福的黃手絹》、《寅次郎的故事》等影片,而《遠山的呼喚》更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日本影壇稱山田洋次是「有著平民情結的導演」。
《遠山的呼喚》是一部飽涵悲憫與寬恕情懷的電影,導演山田洋次試圖通過一個田野牧歌式的愛情故事,來表達他對生命的贊美和對人性的渴望以及對愛的期盼,影片中大自然壯麗秀美,卻又讓觀眾得到享受的同時又不得不感受其背後的殘酷。雖然這種殘酷已經被導演用鏡頭過濾了許多,但是在影片的最後,這種殘酷最終以一種無法抗拒的力量象火山一樣爆發出來!
影片《遠山的呼喚》序曲中,男主人公田島耕作幫民子家的母牛產子,這是導演在影片中最早表達的對生命的禮贊。片中比較經典幽默的橋段是「給母牛人工授精」,而片中耕作的兩年逃亡生涯則同樣也是出於對生命的尊重,雖然最後他疲倦了,並終於走進了四年的服獄歷程,但這恰恰是耕作帶來的回歸和重生。
用四季的輪回變化來反映時間的推移,這是導演的藝術技巧,正是這種技巧恰到好處地表現了男女主人公的 情感 轉化。他們春天相識,大雪茫茫的冬天又要分別,而在夏天、秋天時,三人(男人、女人、小孩)相處又是那麼的融洽,特別是耕作和小孩武志,兩個童年時就失去了父親的男人(其實武志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男人,他只是男孩)如同父子一般走到了一起。耕作說:「在生命中,男人遇到要忍耐的事太多了,但是即使這樣,千萬不能哭」。武志深深地點頭,他的生命中需要這樣一位給他勇氣和力量的「父親」。
而在服牢的火車上,耕作接過民子遞來的手絹,他哭了。他是為愛而哭。一個充滿陽剛外表冷漠沉默寡言好象無情的男人哭了,他被撥動了心底里那根最柔軟的琴弦。茫茫大雪中,火車冒著白氣向前奔去,而天和地之間,一切又歸於平靜。《遠山的呼喚》獲1980年《電影旬報》十佳獎第五名、每日電影競賽優秀獎、日本電影協會優秀影片獎、日本文化廳優秀影片獎,及第四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特別獎。順便說一句, 《寅次郎的故事》的主演渥美清在《遠山的呼喚》中也有出鏡哦,飾演近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