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戰的電影介紹
導語:戰爭已然過去,但是那些經典的戰役和故事卻被流傳下來。下面就由我為大家介紹10部關於二戰的電影,大家一起去看看吧!
1.《遙遠的橋》(英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全景式戰爭
備註:講述1944年盟軍“市場花園”作戰的故事
(情節很好看,場面也壯觀,不亞於“解放”三部曲和《最長的一天》,但影片多少有一點意識形態,對德軍人物進行了醜化,對盟軍方的錯誤也顯得遮遮掩掩,“市場花園”作戰是以盟軍失利而告終,其慘烈之狀不言而喻,但影片中基本上只有盟軍殺德軍、卻鮮有盟軍戰士犧牲的鏡頭,讓不熟悉這段歷史的人士難以理解盟軍到底失敗在哪裡。全景式戰爭的影片容易票房失利,但本片卻是一個例外,該片為70年代的作品,投資耗資2600萬美元,卻獲得了2.3億美元的巨額收入。順便說一下,中文版配音很棒,由“上譯”負責,明顯比“八一”和“長影”出色了不少。)
2.《卡薩布蘭卡》(美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愛情
備註:又名《北非諜影》。黑白片,後染成彩色
(與《亂世佳人》、《魂斷藍橋》齊名的愛情片。其實我個人不大喜歡當中的愛情戲,感覺刻意修飾的場面太多了,片尾的告別顯得拖沓,當然這只是針對個人口味而言,本片不愧是公認的經典巨作,片中那段法國人高唱馬賽曲壓過德軍士兵歌聲的劇情同樣很經典,後來被無數影片所模仿,例如《我愛夜來香》等。這類三角愛情戲我覺得拍得最有意思的莫過於德國影片《黑色星期天》了,許多片子為了讓女主角在三角戀情中不致引人非議,常賦予她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或者不幸的身世,本片亦不例外,但《黑色星期天》乾脆就把這一點給免了,使之變得滑稽無比。)
3.《鋼琴家》(波蘭、德國、英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集中營
備註:又名《鋼琴戰曲》。改編自真人真事
(波蘭斯基執導的作品,講述猶太鋼琴家斯普爾曼遭受納粹迫害的事跡,然而這個故事卻很諷刺,與雪中送炭形成1:1比例的是自私自利。斯普爾曼在友人的幫助下多次死裡逃生,最終重獲了自由,可是在向他伸出援助的人當中,並非全是好心人和難友,也有勾結納粹迫害同胞的猶太敗類,還有捲款逃跑的卑鄙小人,而最後一個救援者竟是德國軍人韋恩。歷史上斯普爾曼並不是韋恩唯一救助過的猶太人,二戰期間韋恩利用自己的職務保護了一些人,但在戰後他的命運卻很悲慘,因為德國軍人的身份入了獄,斯普爾曼等人曾和蘇聯方交涉想要營救他,但蘇聯出於政治考慮予以了拒絕,韋恩最終於1953年死於獄中。)
4.《辛德勒名單》(美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集中營
備註:黑白片,少量彩色;改編自真人真事
(本片真正地詮釋了什麼是生命的價值,因為人命總是被無數所謂的“史學家”當作“可能為正、可能為負”的“數字游戲”,然而《辛德勒名單》卻不是這樣,生命一條就是一條,並非猶太人被殺害得多了,納粹就可惡,被殺害得少了,納粹就不太可惡。辛德勒用自己全部的財產救下了1000多名猶太人的生命,那些生存下來的猶太人鑄造了一枚戒指送給他,戒指上刻著“凡救人一命,即救全世界”的字樣,辛德勒看後痛苦地說:“我太揮霍了,我本來可以再救一個人……兩個人……十個人……”。辛德勒並非二戰中救助猶太人最多的人士,但他的名字卻代表著一種引人思考的精神,一種盡自己所能的精神,就像四川地震中救災搶險的人們。)
5.《黑色星期天》(德國、匈牙利)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愛情
備註:又名《憂郁的星期天》、《狂琴難了》、《布達佩斯之戀》、《愛與死之歌》;歌曲《黑色星期天》原版是40多分鍾的鋼琴曲,由於引發多人自殺身亡被各國禁播(網路上的都是刪改過的翻版)。這首曲子的真正作者是Rezso Seress
(縱觀整部影片,我們很難找到一個所謂的“正面形象”,幾乎每個人都具有兩面性。Ilona與幾個男人發生了不正常的多角戀情,後來還被仇恨籠罩一生,直至白發蒼蒼;Rezso Seress在影片中被分成laszio和Andras兩個角色,分別象徵著他的不同面。同為鋼琴聲,斯普爾曼帶來希望與反抗,Rezso卻帶來絕望和消沉;最富有特點的莫過於Hans了,他前後不一致的態度,似乎反映了德軍在前線的局勢。Hans救過不少猶太人,但他不是舍財取義的辛德勒,他只是唯利是圖的商人;Hans也不是雪中送碳的韋恩,他只是忘恩負義的小人。不過畢竟有無數人因他而獲得新生,在他的葬禮上有上千名猶太人前來參加,可與此同時,也有兩個人在開慶祝會……)
6.《斯大林格勒大血戰》(蘇聯)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全景式戰爭
備註:蘇聯“解放”三部曲之一;又名《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解放”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從時間發展順序來看則是第2部。49年時已拍過一部反映斯大林格勒戰役的片子,本版可謂是翻拍,不過49版的成了吹噓斯大林個人英明的政治片。本片相比《解放》和《莫斯科保衛戰》,少了幾分意識形態,多了幾分對戰爭的思考,就這點而言,它遠勝前兩作。片子對對上層人物之間的矛盾以及他們對戰爭判斷的失誤也不再避諱,影片揭示了斯大林和赫魯曉夫、朱可夫等人的矛盾,劇組這次採用的是述而不評的方式來作表達,沒有一味地強調誰是誰非,具體的就讓觀眾自己去評論。對德軍也不再一味地醜化,而是更為平衡地去看待,相對比以前,更為認真地去思考德國軍人殘忍的背後,他們性格上的扭曲。)
7.《決戰斯大林格勒》(德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兄弟連
備註:又名《斯大林格勒戰役》
(從德軍的視角看待斯大林格勒戰役的作品,一部含金量很高的反思片。影片涉及到了諸多戰爭中的敏感話題,如虐待戰俘、槍殺平民、搶掠民宅、誤殺戰友、視士兵為草芥、讓士兵充當炮灰、士兵的傷病和生活情感,而最為尖銳的,莫過於戰爭中的生存問題,尤其是支撐著人類活下去的必須品——食物。在士兵們最飢餓的時候,空運機送來的並不是食物,而是勛章和獎狀,這不能不說是一大諷刺。士兵們在前線拚死拼活,高官們卻躲在溫暖的地方,喊著漂亮的愛國口號,享受著美食,聽著高雅的音樂……)
8.《望鄉》(日本)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人物傳記
備註:改編自真人真事;影片公映後在日本反響平平,在中國則引起轟動,巴金等人對其給予了高度評價
《望鄉》的故事並不發生在二戰期間,它是二戰的前奏曲。作品沒有像其他日本影片那樣強調日本民眾是戰爭的受害者,真正的受害者只有年老孤獨的阿崎婆,而加害者不僅僅是日本政府,也有日本民眾。影片通過“南洋姐”阿崎的故事,對日本社會的冷漠無情進行了批判,還借劇中的`某些角色之口諷刺了日軍的侵略行為。據導演所說,“南洋姐”們是日本侵略者的“索引”,她們所到之處,就是日軍後來侵略過的地方!確實,在影片的最後,作家三穀圭子來到了當年“南洋姐”們的墳地前,發現這里已經破舊不堪,盟軍轟炸當地的時候,日軍也屠殺了當地人。此時最令人震撼的場面出現了:“南洋姐”們的墓碑,全部背對著日本……
9.《桂河大橋》(英國、美國)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集中營
備註:現實中的桂河大橋位於泰國西部地區;影片中那首輕松的樂調是1914年創作的《波基上校進行曲》
(本片開頭是講述英軍戰俘如何與日軍展開堅貞不屈斗爭的故事,然而到了後邊,各角色性質似乎發生了轉換,人物形象變得復雜化,到頭來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好人和壞人,只有阿Q精神和瘋狂舉止。這可以說是英國人的一次自我反思,對軍人的價值觀進行了深層的探索。幾個劇組人員被懷疑是共產主義者最終沒有領到獎。1976年英國和德國拍了一部《卡桑德拉大橋》,該片對政治和人性的反思上升到了更加尖銳的高度。)
10.《偽鈔製造者》(德國、奧地利)
寫實:★★★
反思:★★★★
經典:★★★★
類型:集中營
備註:改編自真人真事
(本片堪稱德國版的《鬼子來了》,這兩部片子也許在能夠向人們說明一下:為什麼一隻狼可以追著一群羊到處跑?短短的一個半小時,留給人們的思考卻太多太多,正如導演所說的,“本片不是一堂歷史課,它反映的只是納粹體系的一小部分,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集中營,試圖把重點放在世界性主題上”。主人公薩利,為了使自己和同伴們能夠活下去,他幫助納粹印刷偽造的英鎊,以打亂歐洲的經濟體系。而面對納粹軍官赫爾佐格的求饒,薩利選擇放下了武器,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赫爾佐格用來逃跑的假護照正是薩利製造的……影片最後,薩利故意在賭場里輸掉了自己製造的偽鈔,然後默默地走向大海,似乎在思考著什麼……)
『貳』 如何評價日本電影版《深夜食堂》
這是對人生最直白的翻譯:
相對於如何過你的人生,更重要的是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
『叄』 日本比較有社會意義的而電影,半澤直樹
電視劇《半澤直樹》改編自直木獎獲得者池井戶潤的人氣小說《我們泡沫招聘組》和《我們的花之泡沫組》。由福澤克雄、棚澤孝義導演。主要講述了在泡沫經濟時期進入東京中央銀行的半澤直樹同銀行內外「敵人」的斗爭和派系間的糾葛。2013年7月7日始每周日晚9點於TBS電視台播出。
《半澤直樹》 -
劇情簡介
本
劇描寫於泡沫時期入行的銀行員半澤直樹,與銀行內外的「敵人」戰斗的故事。原產業中央銀行因有大筆呆帳而與東京第一銀行合並為東京中央銀行,銀行內部有著
「舊東京」與「舊產業」派系斗爭。大阪西分行行長為了自身的利益因而裸貸給西大阪鋼鐵,而在融資一個月後即倒閉致使銀行留下5億元債務,長官為了自身利益
開始推卸責任……
但該公司因背負巨額債務在3個月後倒閉,騙取了銀行的5億貸款。支店長則策劃將全部責任都推給半澤,然而半澤卻拋出收回5億貸款的宣言。
電視劇《半澤直樹》改編自直木獎獲得者池井戶潤的人氣小說《我們泡沫招聘組》和《我們的花之泡沫組》。由福澤克雄、棚澤孝義導演。主要講述了在泡沫經濟時期進入東京中央銀行的半澤直樹同銀行內外「敵人」的斗爭和派系間的糾葛。2013年7月7日始每周日晚9點於TBS電視台播出。
半澤直樹》收視勢如破竹,播到第三話有升無跌,已經打破本年度日劇最高收視紀錄,在下看完第三話更覺得第四話會持續上升,成為日本以至中港台的話題佳作。
故事主要提及主角陷入逆境要對抗強大勢力,事實上本季有多部劇也是走接近路線,包括《DOCTORS 2》、《庶務二課2013》、《齊藤太太2》,在下四部都有看,為什麼只有《半澤直樹》一支獨秀,在這里作出比較,分析劇集跑出的4大理由。
男人戰爭,快狠而准
到底男人和女人之間的戰爭有什麼不同?男人天生負責狩獵,凡事講求「快、狠、准」,而且行事獨立,而女人負責收集和看守家園,經常群體行動重視言語溝通。
那是古代的情況,現代職場和生活雖然不同,但基本元素依舊。男人在外邊打拚,處事目標為本,就算是戰爭也要保持快狠準的元素,無所不用其極,就是要用最狠最快的方法把對手消滅,故此能帶來節奏明快而且痛快感強的劇情,《半澤直樹》正是王道的男人戰爭作品。
女性方面因為集慣群體活動,戰爭的內容很多時並非置對手於死地,而是讓對方被排除於團體以外,面對孤立和難堪。因為未到徹底的成敗,痛快感不會太強,而且
因為女人的主要武器是說話溝通,攻擊往往流於說教和打嘴炮,《齊藤太太2》和《庶務二課2013》正是這樣,說狠一點根本就是一班八婆在吵架,那有男人斗
智鬥法那樣快狠准?
《DOCTORS 2》雖然表面上是男人的戰爭,但因為主角不是和對手正面沖突,而是採取懷柔政策,某程度上揉合了一些女性戰爭的元素,會看得較舒服但沖擊感不太強,論原始野性的官能刺激還數《半澤直樹》較佳。
忠奸分明,痛快感強
《半澤直樹》另一個優勝的地方是誰忠誰奸看一兩集已經一目瞭然。觀眾不用花時間分辨敵我,可以全情投入兩個陣營的撕殺。此外因為忠奸太分明,奸角不用收藏,可以盡情展現最卑鄙無恥的嘴臉,讓觀眾看到「見一次就想打一次」,主角反擊奸人的痛快感因此得到提升。
換另一部劇,《DOCTORS 2》的森山卓(高島政伸)雖然是奸角,但某程度上帶點天真和傻,不時提供笑點,觀眾無法完全憎恨他,相良浩介(澤村一樹)出手對付他有如教訓小孩子,雖然仍有痛快感但就不及《半澤直樹》。
女
人戲就更加明顯,《齊藤太太2》中的太太團首領玉井真美(南果步)只是保持既有利益的傳統太太,難以稱得上大奸大惡,甚至會覺得齊藤全子(觀月亞里沙)有
點多管閑事。《庶務二課2013》的壇上美紀(片瀨那奈)及星野健二(安田顯),感覺也只是似要和坪井千夏(江角真紀子)斗氣。
當然上述幾部劇的主題不盡相同,分別帶出醫療、職場、媽媽團之中的問題,只有《半澤直樹》才是真真正正把重心放在斗爭之中。在下一貫看劇的信念是「專一發展好過兩頭不到岸」,《半澤直樹》正是把賭注全放在戰斗劇情,刻劃得深入出色而一舉成功。
講的是主角身處的環境,《半澤直樹》的主角半澤直樹(堺雅人),面臨5億元的融資問題,劇情亦清楚告訴觀眾,不能收回的話他作為銀行家的一生就此玩完,在轉職困難的日本說是人的終結也不為過。帶著這種站在懸崖邊的感覺去戰斗,自然能讓觀眾看得肉緊,擔心他就此掉下去陣亡。
其他劇又怎樣?《DOCTORS 2》的相良浩介目標是理想的醫療,動力來自他死去的老婆,因為沒怎樣描寫而甚薄弱。老實說以他「神之手」的醫術,去其他醫院都不愁沒人請,故此處境可說是毫無凶險。
《齊
藤太太2》的齊藤全子麻煩一點,她不能融入社區會影響兒子的成長,但老實說有問題大不了搬家,反正她又不是第一次。《庶務二課2013》的坪井千夏就更輕
松,周遊列國十年後回來,還真的要靠這份工去生活嗎?她的手下也不見得失去工作會很大件事,反正她們之前就曾經想辭職。4. 不擇手段,現實感強
逆境劇最重要的元素,是主角反擊的過程是否吸引。《半澤直樹》的最精彩之處正在這里。縱使陷入絕境,半澤直樹都能奮勇向
前,靠的不是熱血,而是一連串的計謀手段,只看頭三集,已經有布局設陷阱,攻心計打動對手,懷柔讓部下良心發現,竊聽作致命一擊,甚至有恐嚇及與傳媒作暗
黑交易的手段。
在弱肉強食的現實世界,只有比對方更強大才能生存,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要打敗卑鄙小人,使用比他們更邪道的魔行在所難免。半澤直樹全面投入這條路,就能展現出強大實感讓觀眾投入。
很
多逆境劇卻不走這套,為了保持主角的純真良好形象不讓他沾污,只能靠熱血和毅力。但現實中靠這些並不能逆轉,於是劇情只能讓他靠運氣翻身。當中最佳例子是
木村拓哉的《PRICELESS》,6萬元的熱水瓶大賣及千多人集體辭職,完全是童話和現實沾不上邊,試問又怎能讓人投入?
《DOCTORS 2》某程度上也走這條路,相良是有耍手段,但未到半澤那麼絕,因為他所處環境不算凶險,所以也說得過去。至於《齊藤太太2》及《庶務二課2013》就差太遠了,用口說教就能導人向善?不是不可能,但很難帶出實感和痛快感。
『肆』 日本關於二戰的電影有哪一些
1:《做人的條件》(《人間的條件》;黑白片;日本):影片很長,包括第1部《純愛篇》(104分鍾)、第2部《激怒篇》(101分鍾)、第3部《戰雲篇》(105分鍾)、第4部《望鄉篇》(75分鍾)、第5部《死的脫出篇》(85分鍾)、第6部《曠野的彷徨篇》(104分鍾)。轉一下網友的影評:「在日本電影史上,稱此作品為反戰電影的代表作之一。影片含義深刻,反映了二戰時期的日本人的沉重的心情,與他們的「良心」形成了種種大問號???講述了那個時代日本人的理想和過失,夢想與幻滅,被迫與真心的集為一身,盡可能的像個人樣活下去的復雜心理。這些被迫作為軍國主義的走狗,時而反抗,時而伸張人道主義,因此立場異常痛苦。與時下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本片曾被選入日本名片200部,並獲1959年電影旬報十佳獎第五名及第十名。」
2:《望鄉》(日本):《望鄉》的故事並不發生在二戰期間,它是二戰的前奏曲,改編自真人真事。影片公映後在日本反響平平,在中國則引起轟動,巴金等人對其給予了高度評價。作品沒有像其他日本影片那樣強調日本民眾是戰爭的受害者,真正的受害者只有年老孤獨的阿崎婆,而加害者不僅僅是日本政府,也有日本民眾。影片通過「南洋姐」阿崎的故事,對日本社會的冷漠無情進行了批判,還借劇中的某些角色之口諷刺了日軍的侵略行為。據導演所說,「南洋姐」們是日本侵略者的「索引」,她們所到之處,就是日軍後來侵略過的地方!確實,在影片的最後,作家三穀圭子來到了當年「南洋姐」們的墳地前,發現這里已經破舊不堪,盟軍轟炸當地的時候,日軍也屠殺了當地人。此時最令人震撼的場面出現了:「南洋姐」們的墓碑,全部背對著日本……
3:《虎!虎!虎!》(《偷襲珍珠港》;美國、日本):與前幾年的那部《珍珠港》是改編自同一部小說,兩部影片的區別在於,《虎》截取了當中的軍事線,《珍》截取了當中的愛情線。《虎》以相當客觀的角度去看待這個歷史事件,既非為日軍「招魂」,也非為美軍辯護,而是就事論事、冷眼旁觀,鏡頭不斷地在日軍和美軍之間來回切換。影片高度追求對歷史的還原,以致於在人物塑造上顯得蒼白,敘事嚴謹、詳實,扣除掉一些場面上的BUG,這部影片幾乎可以當歷史片來看待了。
4:《再見螢火蟲》(《螢火蟲之墓》;動畫片;日本):雖然這是一部「喊冤片」,但還是稱得上經典,故事劇情騙走了不少中國人的眼淚,以致於當初我寫文章批判本片時竟被千夫所指,其中有一個女網友還斥責我說:「難道感動也要分國界嗎?批判日本人,你還不夠格!」,對此,我只能無語。高畑勛導演的作品我一直很喜歡,因為富有思考性,但本片傳達的內容我實在無法苟同,相比之下宮崎駿倒是曾畫過短篇漫畫《中國的天空》歌頌抗戰時的中國空軍。像本片這類強調「日本人也是戰爭的受害者」的作品在日本多的是,看一部就夠了,否則總有一天你同情日本民眾會遠遠大於南京大屠殺中的遇難者。(註:本片的導演是高畑勛,不是宮崎駿)
5:《人證》(《人性的證明》、《人間的證明》;日本):《望鄉》是二戰的前奏曲,《人證》則是二戰的後遺證。戰後不少日本女性為了過上優越的生活,主動與美軍士兵發生了關系。本片的不少演員都有過和故事相似的經歷,尤其是喬尼的扮演者,他正是《草帽歌》的主唱,作為日本女性與黑人生下的孩子,他處處受到歧視。影片批判了那些一旦成名就掩蓋不光彩過去的人,喬尼千里迢迢到日本尋找媽媽,但媽媽卻為了保住自己的「名節」,竟把他殺害了。本片沒有描繪到日軍的侵略史,但其實作者森村誠一是個正直的作家,他曾寫過《魔窟》、《新人性的證明》等作品抨擊731部隊,日本右翼對他痛恨之極。相比之下導演佐藤純彌則令人不敢恭維,別忘了他後來跑去執導「招魂片」《大和號》!(PS:主題曲《草帽歌》轟動全球,歌詞是一首關於「媽媽」的詩;故事批判了美國警察腐敗的一面,但美國人——包括紐約市長依然大力地協助拍攝,警方表示批判得對,他們需要改進自己)
『伍』 電影《極惡非道3》主要講了什麼
鏈接: https://pan..com/s/1efjNHoy9RAhA8hxmziB17g
《極惡非道:最終章》延續了上一部的故事劇情,主要講述花菱組和山田組兩個幫派互相內外爭斗,其中山田組被以張會長為首的韓國黑幫集團控制,開篇的導火線因花菱組的花田而起,隨後變得一發不可收拾。黑吃黑事件、面癱大友機關槍橫掃會場、團滅花菱組。各路人馬相互背叛、算計,為各自的利益廝殺,就像片中花菱組的前會長野被迫退位時,向屬下中田發問:「你說,老大重要還是兄弟重要?」沒有一個角色是十足的好人,只要踏上這條路,就終不會有好下場。影片中幫派內外權力爭斗的戲碼其實就是導演對所處的現實社會的投射和縮影。
『陸』 日本電影《情書》影評
日本電影《情書》影評範文
電影評論,簡稱影評,是對一部電影的導演、演員、鏡頭、攝影、劇情、線索、環境、色彩、光線、視聽語言、道具作用、轉場、剪輯等進行分析和評論。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日本電影《情書》影評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近年來,被日本電影評論界稱為「日本新電影的旗手」的岩井俊二引起世人矚目。特別是1995年他的愛情影片《情書》,不僅在日本引起了空前的轟動,而且獲得了東南亞乃至歐美的好評。在同年的橫濱電影節上,一舉奪得了年度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兩項大獎。
影片《情書》的魅力何在?岩井俊二自己說他只不過是在影片中加入了許多個人化的東西。所謂「個人化」,我以為既是他的個人藝術風格,也是民族心理、情感的表達,更是一種東方式的電影藝術構思。本文擬從《情書》的結構方式、情感表達和人生感情三個方面分別加以闡述。
一、 細密的蒙太奇結構
在世界各國的許許多多愛情影片中,男女之間相互愛戀的故事早已司空見慣,形形色色。有的直率傾情,有的明爭暗鬥,有的成人之美,有的奪人所愛,或悲或喜,亦悲亦喜,林林總總,不一而足。故事盡管千差萬別,各不相同,但其中的共同點是:鋪陳人物情感發展變化的歷程。然而,岩井俊二的《情書》卻獨辟蹊徑,在眾多愛情影片中脫穎而出。其實,嚴格地說,《情書》算不上愛情片,因為影片中三個男女主人公都沒有真正相愛過,所謂「情書」也不是其中一對男女主人公互訴衷腸的書信,而是通過兩個女孩之間的通信喚起回憶的媒介。那麼,《情書》用什麼打動了不同國界的千百萬觀眾呢?這正是岩井俊二東方式電影構思的秘密所在。
《情書》的敘事文本很簡單:處於青春萌動期的男中學生藤井樹深深地暗戀著與自己同姓同名的女孩藤井樹。盡管他這種純真的感情很強烈、很執著,但卻始終不曾向她表白過,只在一些微不足道的細節中以惡作劇的形式透露出一絲絲內心的隱秘。而女藤井樹全然未覺,根本感受不到他的愛戀。中學未畢業,男藤井樹內心埋藏著那種青春的暗戀情愫轉學來到了另一座城市,認識了另一個叫博子的女孩。博子的相貌、氣質與女藤井樹幾乎一模一樣,於是,男藤井樹便把對女藤井樹的愛戀傾注在博子身上。後來,男藤井樹在一次爬山中,意外墜山身亡。
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如果採用一般的結構模式,完全可以衍化成一部曲折生動但毫無特色的愛情片。然而,岩井俊二的獨特而高明之處就在於他特意舍棄了三個男女主人公之間愛情的是是非非、悲歡離合,而把筆墨集中在對往事的追尋和回憶上,形成了《情書》錯綜復雜的電影結構文本。
影片情節發展以博子探尋男友藤井樹的愛情真相作為推動力,引發了另一女主人公藤井樹的回憶;再以女藤井樹的回憶作為次動力,不斷推進博子的情感轉變,從而共同完成兩個女孩子情感蛻變的過程。
時空層面。在現實時空中的情節採用外視角的形式,按照編導者的理性思維和情緒變化,表現兩個女主人公在共同尋找「情書」之謎的答案過程中,由於某些外在因素的聯結,致使兩者或貼近,或遠離,或若即若離。在回憶時空中的敘事則採用內視角形式,情節的進展完全遵循男女主人公的心理邏輯和行為規律。從中我們不難發現在《情書》結構中的現實與回憶兩個層面里至少有四組不同時空的人物行動線,編導者能使它們互為因果、互作經緯、交錯遞進,細針密線地編織起來,做到了天衣無縫,精妙之至。這正是日本人細致入微的思維方式在電影結構中的體現。由此,我不禁聯想到中國戲劇家李漁所說的話:「編戲有如縫衣,其初則以完全者剪碎,其後又以剪碎者湊成。剪碎易,湊成難,湊成之工全在針線緊密。一節偶疏,全篇之破綻出矣」。可見,中國戲劇結構的美學原則與日本導演岩井俊二在電影蒙太奇結構中的美學實踐相映成趣,異曲同工,是純粹東方式的審美意識。
二、細膩而哀婉的情感表達
影片《情書》讓我們深深感受到在優美抒情中蘊含的淡淡哀傷,這正是日本民族特有的情感表達。這種民族情感的形成有其深遠的歷史淵源。在世界各國中,日本無疑是種族構成純粹、文化同質性高的民族之一。它獨特的歷史和地理環境凝塑了日本人那種心理敏感細膩的內傾型性格。環海的地緣,狹窄的國土,曲折的海岸線,形成了日本濕潤的氣候。因此,有學者稱日本文化為「濕氣文化」。它與內傾型性格相結合,使日本人更傾慕清凈、素雅,從而崇尚「清明心」、「心情道德」的執著和堅韌。這種民族情感在岩井俊二的《情書》中格外濃郁綿長。影片一開始,博子掃墓對男藤井樹寄託無限哀思,歸來後偶然發現藤井樹的地址,潛意識中恍惚覺得男藤井樹並沒有死,於是萌生寫信的念頭。信發出去了,她本無意收到回信,然而,意外的回信來了。原來,身處異地的女藤井樹患感冒在家休息,收到博子莫名其妙的一封信,出於好奇便回了信。從此,兩個女主人公頻繁地書信往來,喚起了雙方一連串的回憶。博子在對秋葉的戀情中時時感到愧疚於男藤井樹,這種心理的羈絆,感情的不自由,使她陷入矛盾痛苦中。於是,促使她探尋回信「真相」的願望更加強烈、更加執著。與此同時,女藤井樹在醫院等候就診時,腦海里竟然閃現出中學時代男藤井樹倚窗讀書時的模樣。這表明,在她的內心深處仍然珍藏著美好純真的往事。特別是在博子決意前往女藤樹處了解真相時,不巧沒有見到。當汽車司機無意中道出博子與女藤井樹長得非常相像時,博子才恍然大悟,情節也隨之發生突轉,過渡到博子重新探尋男藤井樹愛情真相的階段。這里,編導精心設計了一個景深鏡頭,景深處是騎著單車的女藤井樹緩緩前行,處於動勢,成為畫面中引人注目的活躍因素;而前景是佇足沉思的博子,處於靜勢,一動一靜,形成鮮明的對比,把雙方尋找和期待的心情突現出來。當女藤井樹擦肩而過時,博子脫口叫出她的'名字,畫面定格在女藤井樹回頭張望尋找的情景上。但轉瞬間,她專注尋找的目光便被川流不息的人群所遮掩,淹沒在茫茫人海中。兩個痴情而執著的女孩遺憾地失之交臂。從而她們又開始了難忘而又略帶哀傷的回憶。女藤井樹在回憶中,把開學、選舉、值日、男藤井樹在書卡上寫名字、用自行車發電對考卷、運動會上為男藤井樹拍照等等點點滴滴的往事串聯起來,深切地感受到了男藤井樹對她純真的愛戀,她也逐漸意識到這種幼稚而美好的感情將是她彌足珍貴的財富,並使她從對父親死亡的恐懼中掙脫出來。而博子則從回憶中真正地清醒過來:自己竟是男藤井樹初戀對象的替代品。於是,她從痛苦的緬懷和思考中掙脫出來,勇敢地面對現實,接受了秋葉的愛。但她對男藤井樹的那一段摯愛仍然難以割捨,於是在秋葉的鼓勵下,當太陽冉冉升起時,博子面對皚皚無垠的茫茫雪原一遍又一遍地哭喊著:「你好嗎?」以此來傾吐對男藤井樹的思戀和哀傷。此時,躺在病床上的女藤井樹也一遍又一遍地自語似回答:「我很好。你好嗎?」同一時間,不同空間,兩個女孩共同的心聲。呼喚著男藤井樹呼喚著彼此,也深切地呼喚著自我。至此,她們完成了漫長而艱辛的感情蛻變和升華,由「過去」的我過渡到「現在」的我,並預示著超越自己情感的「永恆」。
之所以較具體地復述影片中的這些情節、細節,意在說明岩井俊二如此這般地表現人物心靈的敏銳和情感的細膩,正是影片看似平淡如水實則動人心魄的魅力所在,也是日本人特有的情感表達方式,這在西方的影片中是難以見到的。
博子不惜一切地頑強追溯,探尋男藤井樹的愛情真相,女藤井樹對昔日暗戀情人的淡淡回憶,不正是追求感情的「純」與「真」?不正是表現了嚮往理想中的美好事物的執著精神嗎?不正是日本民族格外崇尚的「清明心」、「心情道德」的形象表達嗎?如果把追求真情的執著精神置於當今商品社會的大背景下,不難發現編導者努力尋找和贊揚一種超越物質利益誘惑、潛藏在人們內心深處的真誠感情。因此,可以說《情書》中細膩的哀婉的情感是對今天金錢物慾的間接否定和批判。
;『柒』 日本有哪些以二戰為背景創作的經典電影
以二戰為背景創作的電影有《赤足的小元》,《人間的條件》,《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 。 《赤足的小元》又譯赤足小子,赤足小子全集動畫改編自以原子彈爆炸為題材的自傳性漫畫,講述的是廣島原子彈爆炸後的荒涼景象,同時展現了日本軍人在亞洲的暴行。
對一代日本人而言,知名漫畫書《赤足小子》已經成為日本民眾遭受戰爭災難的縮影,也時刻提醒人們警惕軍國主義再度抬頭。《赤足小子》作者中村啟二擔心,原子彈爆炸60年後,日本人正在忘卻歷史教訓。
這就是我推薦的以二戰為背景的電影,內容挺感人的,希望大家能喜歡,謝謝!!!
『捌』 如何評價日本電影要聽神明的話
評價:
《誠如神之所說》獵奇的題材本身較為符合高中生等年輕人的好奇心理,從而在觀眾群體上定位明確。根據超人氣漫畫改編而來。這部影片中必不可少的便是三池崇史導演暴力血腥的風格。加上原著漫畫黨所積累的人氣,很難不讓觀眾為止期待。
其次,山崎紘菜的表演過於生硬,整個人在銀幕上太過臉譜化。盡管如此,該片依然有著十足的票房吸金力。
(8)批判日本電影擴展閱讀:
幕後製作:
神木在某次采訪中闡述了自己對天谷武這一角色的理解,並且坦白在演出過程中將高畑瞬視為戀人一般的存在,不過他補充並不希望觀眾朝著這方面理解。
配音人員:
每關游戲的「大鬼」都由娛樂圈知名人士擔任配音,不倒翁的是トミーズ雅、招財貓是前田敦子、小芥子是搞笑組合鴕鳥俱樂部的三人組、白熊是山崎努、殺人套娃是職業聲優水田山葵和小櫻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