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夏秋冬又一春
應了某位讀者的提議,來介紹一部不錯的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
電影是由韓國導演金基德拍攝。金基德導演享有國際名譽卻不太被自己的同胞所認可:因為他的鏡頭總在關注韓國那10%的邊緣人,而韓國人卻不願總被肆無忌憚地批判國家的污點。
《春夏秋冬又一春》是金基德的一部神作,這是一個關於慾望、善惡、輪回的故事。
青燈古佛,由色而空,四季的更替,亦是人生的輪回。
春:一個童僧拿著石頭,壓著河邊的一條魚的尾部,又用同樣的方法對待一隻青蛙和一條蛇。結果,老僧懲罰童僧,要他尋回已飄到海邊被他虐待的魚和青蛙。
夏:一個十七歲的少僧,感到深居簡出的日子頗為苦悶。突然間,一名少女病癒後來到寺廟療養。少僧開始忍受不住異性相吸所帶來的誘惑和溫暖……
秋:秋高氣爽的一天,一身世俗氣息的小和尚又回到了寺廟,而師父也已經老去。不變的是寺里濤聲魚影,青燈古佛,而小和尚因為妻子的不忠殺死了妻子。
冬:當小和尚服刑出獄的已是中年,他回到寺中,萬籟俱寂,老僧也已圓寂,走的平和純真。中年僧對人生也已頓悟,正當他想脫離多年深居簡出的生活時,一個用紫色絲巾蒙面的婦女(ps:有可能是他那未曾殺死的妻子)突然探訪寺廟,並留下了自己的男嬰。結果,老僧與這名男嬰在寺廟繼續他們平靜的生活,仿如重新開始人生的循環。(這一段是推薦這部電影的讀者寫的喲~@Loong)
又一個春暖花開,新的小僧人似乎依舊重復著前者的軌跡,他做著與其如出一轍的惡作劇甚至更甚,他將石頭塞入小魚小蛇的口中,電影便止於此。
生命卻無法止於循環往復,春之殺戒,夏之色戒,秋之罪孽,冬之修行,又一春又是殺戒,這便是是輪回。
這是一個關於禪和輪回的電影,也是一部關於慾望和心境的電影,更深深地表達出了金基德的「人性本惡」的思想觀點。人生下來都是惡的,而從惡變善的過程,從追求慾望到抑制慾望的過程,便是成長。也必將經歷春生,夏糜,秋去,冬燼。
電影中很多象徵隱喻,這是金基德公認的表現手法之一。
蛇代表慾望,從小到大,從生到死。石頭代表人生來背負的原罪,門代表規矩,心門,超我與本我的界限。
雞,小溪,魚,貓,炭火,借自然之物來展現人慾,不言自明。
說來有趣,鏡頭總是特寫金魚,貓想去抓,廟頂搖曳魚形風鈴,總有什麼在蠢蠢欲動,到冬天佛像下的金魚被凍住。
春夏秋冬春五個篇章分別寓意不同的人生階段,場景局限在空山禪寺范圍里,不過卻沒有脫離與世俗世界的聯系,外人的進入,師傅買回來的糕和報紙都從細節給予暗示,更加反襯了此處的寂靜。
整部電影的鏡頭和緩緩的敘事過程,富有詩意,禪意。每個篇章的結尾用一個小細節形成與下一篇章的銜接。
最後,奉上推薦這部電影的讀者對它的評價:
果然是很不錯的電影。在周末的尾聲,不妨來細細品一品。
2. 如何評價金基德執導的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
與大多數人一樣,認識金基德從《漂流浴室》開始。這部被媒體無知地打著「情色」的旗號吸引觀眾的片子,讓當時觀影經歷並不十分豐富的我看得瞠目結舌說不出話來,以至於整個晚上滿腦子盤旋著片子里的場景,最後在黑暗中楞是流下了淚。看完片後,能夠這樣讓觀眾身心難受的導演是不多的。可能對於普遍稀少台詞的電影天生有好感吧,我先遇見了蔡明亮,然後就是金基德。
金基德出生於不幸的家庭,經歷十分豐富曲折。最終學歷是初中。雖然他畢業於農業大專,卻因為學校為非正式學校,而未獲得學歷。有過5年的部隊生活,轉業後未找到過收入穩定的長期工作。30歲時,為了追尋自己的美術夢隻身去了法國,在歐洲學習生活的2年時光使他的生活經歷更為復雜充實。96年開始寫劇本,當導演也只是心血來潮的想法,處女作《野獸之都》雖然已有了相當的暴力成分,但並非震撼之作。直到《鱷魚》的出現,所謂「問題導演」的名號在他身上開始熠熠發光。
金基德的電影基本是對不幸苦難底層人物的描寫,但在表達上顯然超越了韓國的國度及民族,顯露著無法輕易模仿的大膽與獨特。每部片子的選景、素材與細節無不透露著他的美術功底,以及所展現的不同一般的人生觀、價值觀與自成一套的哲學理念,這些都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們這位國際性的高產(每年一部半的速度,96年至今已有16部長片作品)又高質的韓國導演曾經的生活歷程。
《春去春又來》看到第二遍才明白其實只有佛學的表象,其本質依舊是人生與命運的思考。「慾望」、「輪回」與「救贖」的主題本來便是老金的專用。幼年和尚用石頭去綁魚、蛙、蛇結果被老和尚用同樣的方式綁住了自己,很多人認為這是一種對於「殺生」的懲罰,其實是老和尚在教小和尚學習如何去自我救贖;少年和尚與女施主發生了關系,也全在老和尚的預料之內,同時正是老和尚治好女施主重病的唯一有效的方法,這里也沒有對與錯的區別、沒有佛教觀念的束縛;小和尚為女子離開佛家彷彿更脫離了一般的佛教倫理。老金是要更深刻地探討潛隱於人性內部的糾結與反復:柔弱與剛強,敦厚與暴戾,平和與偏執,善良與邪惡。在整體的敘事進程中偏離原有的「立地成佛」的故事原型,而更側重以敘事變奏暗示人性較量的艱難與曲折。
與蔡明亮一樣,「水」依舊是老金的主要使用意象。首先從場景的選擇就可見一斑。一大片被群山包圍的湖水,雖然與老金以往片子中蘊含無數能量的海水略有不同,但仍然有毫不遜色的震撼之感。場景的安排非常有意思,一間小寺廟一年四季漂浮在平靜的水面上。「水」是慾念的象徵,佛家講求無欲無求,但老金的安排顯然在暗示,慾念是人的本能,任何東西都無法關住它。年輕和尚喜歡進入水中游泳撒歡,在面對少女施主的時候也是用游泳的方式發泄體能和慾望,在與少女偷偷上山野合的途中,水漲沒了道路,慾望噴薄而發。而歷經世事的老和尚從來懂得控制好自己與水的距離,不會輕易逾越。
與「水」相仿,蛇從聖經里開始就成為了「慾望」的代名詞。影片中也出現了多次。少年和尚最初也是在兩蛇交尾的場面下萌發了最初的性意識。
另一個有意思的場景,就是廟宇裡面的隔間無牆卻有門。很容易理解,「門」是常規的通道,而越牆卻不走門則是違反常理的行為。少年和尚「越牆」的行為也只因為經受不住少女的誘惑。
片中共有三次人物流淚的場景。壯年和尚殺妻後回來企圖自殺、老和尚圓寂前、以及後來送嬰兒的婦女在佛前。老金都用紙與布遮住了他們流淚的臉但能看清他們流下的淚水。淚是心中悲苦的流瀉,而以老金的哲學,生命的悲苦來源自身的慾望,所以淚可以直接理解為慾望從身體的流出,此後便是解脫。
可以說,在這個片子里,老金的意象使用是最為豐富和復雜的,這可能造成了該片看上去玄之又玄的重要原因。他借鑒了佛家的學說套用在自己的理解之上,不得不說是十分高明的。片子最後的部分,中年和尚重負登上山頂修煉是種相當終極的自我救贖方式,全部由金基德親自完成,他確實是位身體力行的電影者,極好地統一了電影的藝術性與社會活動性。
借用四季表達人生是非常妙的選擇。將夏季與秋季作為人最動盪的時期,情色和暴力的因素全部注入在這兩個集結。經歷了世間普遍的愛恨情仇,在冬季冰封,孕育了下一個春季的重生。這次,「輪回」的主題變得十分明朗。而這種輪回並非只是在講述一個人,一個季節便是一個人生階段,每一次小和尚的出現其實也都可以看成是不同的人處在這一個階段而已。
看慣了老金以前的片子,特別是我這種將《收件人不祥》和《空鏡子》封為「神來之作」的影迷初看《春去春又來》是十分不習慣的。該片2003年上映,在此之前是以《漂流浴室》、《收件人不詳》與《空鏡子》為代表的極端狂暴虐心的作品,之後的作品彷彿明顯的平和下來,尤以《空房間》為代表。所以說《春》有承前啟後的作用。但他從來不會讓人輕松地看片,對於人的自然本性的深刻挖掘和藝術表達從來不會讓人失望。
3. 這部電影叫什麼名字呀
名字是冬去春又回。 或者叫春去春來 都對
春夏秋冬又一春 Bom yeoreum gaeul gyeoul geurigo bom (2003)
導演:
金基德
編劇:
金基德
類型:劇情
上映日期:2003年8月14日
主 演:
金永敏 Young-min Kim 金基德 Ki-k Kim Jae-kyeong Seo Dae-han Ji Ji-a Park Yeong-su Oh 金浩授 Jong-ho Kim 何麗珍 Yeo-jin Ha
南韓導演金基德的電影一向選材大膽激進,他剛於2004年2月舉行的第54屆柏林電影節奪得最頃巧佳導演,成為首位於該電影節獲獎的南韓導演。新作《春、夏、秋、冬……春》一改前作風格,以和尚的成長故事,闡述人生如四季循環不息的道理。
電影按四季畫分四個廳桐章節,描寫孩童和尚隨歲月成為老僧人所經歷的種種七情六慾:小時候貪玩殺生,年青時初嘗愛情,中年時殺人,以及歸老時在寺院收留孤兒。導演金基德更首次參演電影,飾演片中老和尚一角。
春:一個童僧拿著石頭,壓著河邊的一條魚的尾部,又雀伏鍵用同樣的方法對待一隻青蛙和一條蛇。結果,老僧懲罰童僧,要他尋回已飄到海邊被他虐待的魚和青蛙。
夏:一個十七歲的少僧,感到深居簡出的日子頗為苦悶。突然間,一名少女病癒後來到寺廟療養。少僧開始忍受不住異性相吸所帶來的誘惑和溫暖……
秋:一個三十歲的青年在寺廟內自殺。老僧發現他死在大佛像面前。老僧帶領著一個剛到訪寺廟的少年念經,希望死者安息。
冬:一個老僧已走到人生盡頭,正當他想脫離多年深居簡出的生活時,一個婦女突然探訪寺廟,並留下了自己的男嬰。結果,老僧與這名男嬰在寺廟繼續他們平靜的生活,仿如重新開始人生的循環……
4. 韓國有個很有名的導演叫金基德,能介紹他的幾部電影嗎
韓國影視業非常發達,經常有火爆全球的電視劇,最近的有魷魚游戲,過去幾年獲取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寄生蟲,在三大電影節,韓國導演也多次將獎項收入囊中。金基德就是一個享譽世界的大導演,他在戛納電影節,柏林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都獲得過獎項,韓國像他一樣優秀的導演,甚至整個亞洲來說都沒有幾個。金基德的電影都一般主角很少說話,劇情也比較現實,但是就是很有魔力讓人們看得進去,下文就來介紹幾部金基德導演的電影作品。
5. 請介紹一下韓國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
片名:春夏秋冬又一春
英文片名: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 And Spring
國家/地區:韓國
區域:亞洲
類型:劇情
導演:金基德
編劇:金基德
主演:金永敏 何麗珍 金浩授
分級:美國R
上映時間:2003-
劇情:荷花池邊的寺廟里住著老和尚和小和尚,一天,小和尚把蛇、青蛙和魚綁在石頭上,看到這些動物痛苦扭曲的身體小和尚哈哈大笑,面對小和尚的殘酷老和尚並沒有制止,而是無奈地搖頭,這是發生在春天的故事。過了很多年,小和尚已經長成17歲的大人,這個偏僻的寺廟忽然出現了一個少女,少女是到寺廟療養的,小和尚對少女產生了情愫,於是在少女離開後不久也離開了從小長大的寺廟。
不知不覺時間過去了10年之久,這時的小和尚已經變成了一個殺人犯,因為妻子的不忠與背叛,他親手結束了妻子的生命,從此他也背上了痛苦與折磨的包袱。回到寺廟的小和尚無法忍受良心的不安與折磨,他決定在佛像前自刎,就在他要結束自己的生命之際,老和尚解開了他的心結,他平靜的走下山,而他不知道的是老和尚已經圓寂在寺廟中。
過了很多年,小和尚已經變成了一個中年男人,這時的他已經刑滿釋放,再次回到寺廟中潛心佛學。直到他看到了一個女子將自己的孩子放在寺廟門口……不知不覺時間過去了多年,又是一個春天,這時的小和尚已經到了人生的暮年,就像當年的老和尚領著他一樣,他和當年的棄嬰在寺廟中生活,棄嬰如何當年的他一樣,把石頭塞入青蛙和蛇的身體里,像當年的他一樣笑得那麼開心……
看點:《春夏秋冬又一春》是大師金德基的又一部代表影片,以寺廟為背景,將人生中應該經歷的痛苦、煩惱、解脫、愛與恨等都融入其中,是一部深刻復雜的影片。
影片名為《春夏秋冬又一春》,將故事的情節也定格在不同的季節里,發生在春天裡的罪惡和救贖,夏天裡的慾望與放縱,秋天中蘊含的愛與恨,冬季里的哲學與反思,再到春的延續,生生不息。在這部表現人生思考與意義的影片里,具有濃郁的佛學色彩,導演將人生凝結為宇宙的四季,生生不息,循環不息,同時也提出了一個深刻的問題——人生的意義到底何在。
影片主要表現了一個人的人生歷程,小和尚的童年、少年、青年與中年,走後步入老年,這個僧人的人生軌跡與經歷,在金德基的細膩的筆觸中娓娓道來,充滿安靜、祥和與寧靜,客觀真實,如同一幕幕美好的畫卷展現在觀眾面前,讓觀眾自己去思考,去琢磨,去理解與揣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金德基的電影作品一向以灰暗的基調與黑暗的社會現象為表現對象,這如他自己所言:「我的電影,滲透了黑暗的人生經歷和對世界的憎惡,同時又是對世界慢慢理解的過程。」同樣,本片與金德基以往作品的風格一脈相承,所不同的是整部影片都滲透著對佛的認可與肯定,影片處處體現了「人性本惡」的事實與只有佛才能洗脫與拯救靈魂,同時也體現了佛學的思想——輪回。從開始中小和尚所製造的罪惡,到最後他為此進行的救贖與罪惡的結束,處處體現了輪回與救贖的主題。只有通過修行才能進行救贖,人來到世間就是為了受苦贖罪,同時影片也暗示了小和尚的將來也會和老和尚一樣,這正是佛學的思想。
6. 一個講韓語的電影,一個小和尚和一個女施主光著身子在一塊大石頭上纏綿,是什麼電影
《春夏秋冬又一春》
春天,貪玩的童僧拿著石頭,綁在魚、青蛙和蛇身上,捉弄著小生靈們。老僧(吳永洙飾)發現後,用同樣的手法懲罰他,告誡他不可胡來。
夏天,十七歲的少僧(徐在京飾)為久居深山的修行日子苦悶不已。有一天,一名患病少女(何麗珍飾)在母親陪同下,來到寺廟拜佛求平安,並留下療養。少年開 始忍受不住異性相吸所帶來的誘惑……
秋天,青年(金永敏飾)在外面殺人後重返寺廟,請求諒解。老僧命其刻寫心經,去掉罪孽,同時,追捕逃犯的警察也趕到寺廟……
冬天,服完刑期的中年男子(金基德飾)回到山中寺廟,重新開始修行苦練。一名婦女突然探訪寺廟,並留下了一個男嬰,希望能被收留。
之後,又一個春天到來。
7. 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到底講是什麼
金基德是非常聰明的一個人,這種聰明絕對不是指他天生多麼多麼的對鏡頭敏感或者直接說他生而就是做導演的料。我指的是他更深層次的,他對人與人關系的思考上的,或許還有對社會與人性的沖突。乃至自己對更深層次的宗教以至於上升到哲學方面的思考上來。
我對他最迷戀的一部戲是《春夏秋冬又一春》。其實吸引我的還是他思想中對「輪回」的認識而具體的表現出來。
故事是直接展開的,老和尚與小和尚相依為命的生活在一片世外桃源中,看得出來,老和尚也是曾經有故事的人。但從未提及過發生了什麼能讓他六根清凈的獨居世俗之外。小和尚卻是小,無憂無慮。與師傅服侍佛祖於孤燈之下。倒也是樂的快活。師傅不是多話的人,只是時常看著小和尚,默默不語。臉上盡是一片惋惜。直到又一次,小和尚獨自玩耍的時候。給魚、蛇、青蛙各自綁了一塊石頭,樂呵呵的看著他們拖著一塊累贅蹣跚前行。臉上一副天真的笑臉。老和尚看見之後重重責罰了小和尚。但是為時已晚了。蛇與青蛙都已經被石頭拖的累死了。小和尚拿著青蛙與蛇的屍體只是一個勁的哭。老和尚嘆了口氣,說道「你給他們綁的石頭,未嘗也不是你自己心靈的石頭」。故事就在這句禪機中埋下了伏筆。
日子看著一天天平平淡淡的接著度過了。小和尚長大,老和尚更老。但是平靜總會被打破,該來的總會來。一位進廟還願的都市女子最終吸引了小和尚,很輕而易舉的他們發生了關系。一切對於都市女子來說或許只是人生中一次旅途的邂逅。但是對於小和尚來說,確實打開了另一個天地。從此他也不甘於寂寞了。想要從此逃離出去。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明鏡台既然染了塵埃,就不再如以往般清澈透亮。終於有一天他走了出去,與其說是走更不如說是逃,逃離這個「世外桃源」。老和尚什麼都知道,卻只做不知道,不聞不問。只是嘆息一聲。也許一切的一切,早都有了預兆。報是終究要是還的。只是老和尚在佛前的時間更多了,彷彿除了佛,世間再無一切了。
小和尚最終還是回來了,彼時的他已經不再是一名和尚,他殺了那位當初與他海誓山盟的女人。他覺得世間再大卻彷彿沒有了自己的容身之所,他回來了。老和尚什麼也沒說,望著小和尚,就像當初看著他用石頭綁在那些小動物身上。一切其實都是報應,心靈的石頭最終也拖垮了小和尚。
於是,一切彷彿都順理成章的。入獄,又出獄。彼時小和尚已過不惑之年。再次回到早已空置多年的廟里。老和尚早已坐化多年。他突然明白了老和尚當年的苦衷,老和尚對著佛祖默默誦經時候那種悲愴。於是,他彷彿化為了當年的老和尚。
一切都彷彿輪回,深冬,一位女子將自己的孩子送來了廟里,什麼也沒說,老和尚接受了。他彷彿就一直在等這個孩子一樣。
故事最後的時候,小和尚獨自玩耍,將一塊小石頭塞進了魚、蛇、青蛙的嘴裡,笑嘻嘻的看著他們在艱難的跑開了。臉上露出了純真的笑容。而他的身後,老和尚默默的看著他做完了這一切,什麼也沒有說。思緒或已回到以前。
佛教中有輪回的說法,所謂種業因得業果。金基德在本片中表現的淋漓盡致,這種輪回的哲學,在本片最為顯著。而在《收件人不詳》中也有略微的穿插其中。但也只是一掃而過,《收件人不詳》更著重講的是關於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矛盾。這里不表,而在《悲夢》之中,金基德彷彿將自己的宗教哲學一股腦的甩了出來,內容漸漸的有些失控了,短短的一百分鍾內要組織好講完即使金基德也覺得力不從心了。越來越有點「形而上學」。不過其中很多元素是我很喜歡的,不過這部電影真的沒懂,看到了一些小細節,覺得很有意思。整個故事卻沉悶而乏味。
金基德之於韓國,我認為是拔尖的一撥導演之一了。他對人性的思考,深刻嚴肅而發人深省。不止適用於韓國,在吾等國民身上也能發現那種病態,方能防範於未然。
拓展資料
金基德
編輯
1960年12月20日
慶尚北道奉化郡
韓國
金基德(Ki-k Kim),1960年12月20日出生於慶尚北道奉化郡,韓國導演,編劇。
1993年,憑借劇本《畫家與死囚》獲得劇作教育協會最佳劇本獎。1994年,憑借劇本《二次曝光》獲得韓國電影委員會最佳劇本獎。1995年,憑借劇本《非法穿越》再次獲得韓國電影委員會最佳劇本獎 。1996年,拍攝了第一部電影《鱷魚藏屍日記》 。2000年,推出實驗作品《真相》,並組建自己的電影公司 。2003年,推出《春夏秋冬又一春》,角逐2004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2004年2月,憑借《撒瑪利亞女孩》第三次出征柏林電影節 。9月,憑借愛情片《空房間》獲得「最佳導演銀獅獎」 。2012年,憑借執導的第18部影片《聖殤》獲得第6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 。2013年6月,憑借執導的驚悚片《莫比烏斯》入圍第70屆威尼斯電影節 。2014年,憑借執導的驚悚犯罪片《一對一》獲得第71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
2015年3月,受北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的邀請擔任「天壇獎」評委 。
2016年9月,金基德新片《網》在第73屆威尼斯電影節首映。
8. 心門與佛門的際遇:震撼推薦韓國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
作為學建築學的我來說,其間的建築理念讓我甚為感嘆。影片的主要場景就是被一泓潭水圍困在中心的寺廟。夏季從廟門到達寺廟建築需要擺渡,冬季則可通過冰面到達。我理解為人生境遇的不同,需要到達彼岸的方式不同。寺廟的室內其實是通透的,只有門框限定人的行為卻不曾有門扇。我理解的是心中擁有的道德標准比「門扇」的封堵更加具有約束力。春夏秋冬的輪回,從老和尚到小和尚再到老和尚......無限的輪回下去。善惡是非也在不斷的上演輪回。電影大師用建築以及在四季輪回中的景觀在向他的觀眾訴說著一個樸素的人生觀。其間沒有說教卻在無形中教化了人們;其間沒有華麗的布景,唯一的建築卻讓人記憶猶新。建築創作需要的是用心的設計,而不是一時的喧囂。電影中有無數的人生,以及無數的視角。從電影中也不免得到對於建築上的啟發。
《春夏秋冬又一春》是大師金基德的又一部代表影片,以寺廟為背景,將人生中應該經歷的痛苦、煩惱、解脫、愛與恨等都融入其中,是一部深刻復雜的影片。 影片名為《春夏秋冬又一春》,將故事的情節也定格在不同的季節里,發生在春天裡的罪惡和救贖,夏天裡的慾望與放縱,秋天中蘊含的愛與恨,冬季里的哲學與反思,再到春的延續,生生不息。在這部表現人生思考與意義的影片里,具有濃郁的佛學色彩,導演將人生凝結為宇宙的四季,生生不息,循環不息,同時也提出了一個深刻的問題——人生的意義到底何在。
金基德的電影作品一向以灰暗的基調與黑暗的社會現象為表現對象,這如他自己所言:「我的電影,滲透了黑暗的人生經歷和對世界的憎惡,同時又是對世界慢慢理解的過程。」同樣,本片與金基德以往作品的風格一脈相承,所不同的是整部影片都滲透著對佛的認可與肯定,影片處處體現了「人性本惡」的事實與只有佛才能洗脫與拯救靈魂,同時也體現了佛學的思想——輪回。從開始中小和尚所製造的罪惡,到最後他為此進行的救贖與罪惡的結束,處處體現了輪回與救贖的主題。只有通過修行才能進行救贖,人來到世間就是為了受苦贖罪,同時影片也暗示了小和尚的將來也會和老和尚一樣,這正是佛學的思想。
[春夏秋冬又一春]的背景是一格封閉的空間,可以看作是一格有所局限的世界或精神世界的隱喻。結尾金基德飾演的角色,腰間拴了一塊石頭,爬到山頂,將菩薩放在上面,既是為曾經心裡的那塊石頭贖罪,也是對人生執著的比喻。鏡頭從菩薩像的角度拍下去,貫穿全片的水中寺院終於成為小小一隅,比喻經過苦難和真誠的人生,終於超越極限,達到佛的,超然的視角。春夏秋冬,同時也是一個人的心路,童年時的不經事,青年時受誘惑,中年時徹悟,冬並不時結束,不是悲劇,而是奮發,振作,從頭來過。影片本來是描繪的以各幻滅的世界,最後張揚的卻是入世的,自強不息的精神,這是影片不僅只為宣揚某種哲理或禪意的作品的原因。老和尚的角色尤其精彩,代表著一種徹悟,達觀和悲憫的人生觀,懂得了影片中他對小和尚種種行為的態度,對待人的局限,罪惡的態度,你就可以理解金基德[空房子]為什麼要用被韓國人唾棄的李成延做女主角,那並不僅僅是英雄救美的孩子氣而已,更加使一種以最淡然地態度和寬容的方式來對待人生的境界。
春
1、門。寺廟的入口處有一扇門,門上有兩個讓人心生畏懼的護法,門外是欲界凡塵,門內是清凈佛土。在狹窄的小廟內,也有扇門,兩邊沒有牆,設這扇門似乎沒有意義,但老和尚每次都要從這扇門出入,這是戒律之門,用戒律來規范我們的言行舉止、起心動念。青年和尚晚上欲偷情,想從這扇門出去,但打不開(戒律不允許),他於是從旁邊爬過去,守不住戒律肯定要出問題。
2、從門口到清凈佛土有一個湖泊,需要渡船才能過去。守住戒律,以戒為師,只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還需佛法來渡,善知識來接引。
3、站在佛像上眺望。影片中小和尚兩次站在佛像上眺望,一次小的時候,眺望山谷深處的家園,此時小和尚還比較單純;一次是成年後,春心萌動時,眺望山外的道路,這預示著他渴望體驗外面的世界。
4、相似的草,是葯,還是毒?如果我們不知道觸電危險,胡亂碰電,我們會被電死;如果不知道玩火危險,肆無忌憚,必將玩火自焚,害人害己;如果我們不知道有些東西有毒,懵懂無知,飲鴆止渴,撒手人寰,還不知所以然;如果我們不知道吸毒會上癮,會死人,強行體驗,苦果只能自己嘗;如果我們沒有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沒有聽取古聖先賢的敦敦教誨,沒有建立理性的判斷能力,明辨是非善惡,真假美醜,就會處處掉陷阱,時時碰牆壁,人生會很苦。
古語雲:「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智慧老人的聲音你聽到了嗎?
5、無明。小和尚把小石頭綁在小動物的身上,笑的咯咯響,非常開心,他自己不知道,這種行為會對小生命帶來怎樣的痛苦。老和尚沒有制止他的行為,苦心婆心的當面教誨他而是在小和尚身上綁了一塊石頭,讓他感受生命的痛,當他看到由於自己的過失,致使魚兒和蛇死亡,他哇哇大哭。我們自己不知道,不清楚,不明白,自認為很開心的事,已經給別的生命,造成傷害,帶來難以彌補的悔恨。
我們傷害動物,動物會不會痛?我們傷害他人,生命會不會痛?我們若不明白世間的道理,渾然不覺間,已經給別的生命帶來了傷害,正如影片中的小和尚戲虐動物,中年時殺妻一樣。
6、老和尚當時為什麼沒有制止,當面教誨?小和尚要下山,老和尚為什麼沒有阻攔?很多道理不是我們親身體驗到,覺到,悟到,別人給不了你,假使給你,你也沒有震撼靈魂的感觸。
夏
1、春心萌動。成年和尚看到兩只蛇在交配,即有所感,春心盪漾,見了前來養病的女子後,即魂不守舍,情難自持,不能自控。性慾、習氣來了,擋都擋不住。我們若沒有理性的節制,自主自控,任憑慾望、本能的驅使,於是強奸、亂倫、縱欲、一夜情等接踵而至,與禽獸何異?節制慾望,用理性掌控自己。
2、兩只在臭鞋裡面游泳的魚。影片中成年和尚和女子依偎在岩石上,臭鞋裡有兩只彷彿很自由、很快樂的魚。鞋子,臭氣所在,空間狹小,兩只魚在這種環境上游泳,寓意不言而喻。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話「一具臭皮囊,有什風流戲」。成年和尚自言自語:「我到底怎麼了?」
3、雞。雞是一種非常警覺的動物,在夏天這幕劇中,出現很多次「雞」的鏡頭。一次是成年和尚給女子蓋毯子,後來想摸她,師傅進來責問,鏡頭中出現一隻雞,「要警覺啊,萬事慎於始啊」;一次是他們二人偷情回來,老和尚在喂雞,「要警覺啊」;一次是兩人困倒在船上,老和尚用一隻雞把船拉過來,希望能喚醒「警覺」,但是沒有用,一旦成為慾望的奴隸,貪戀快感,即身不由己;後來成年和尚受不了慾望的折磨,下山去了,走時帶了佛像和一隻雞,出門後把雞放了,他希望藉助佛像能夠控制住自己,但把「警覺」給丟了,沒有了警覺,佛像無益,成年和尚依然會憤怒的殺死妻子,滿懷怨恨歸來。寺廟沒有了佛像,老和尚依然穩坐修行,他心中有佛,小和尚心中沒有。
秋
1、轉眼間,夏去秋來,老和尚看到徒弟殺妻在逃後即找出徒弟曾經的衣服,縫好,等他回來。他知道,他會回來的。身體病了,自會找醫生;心病了,自會找法葯。
2、老和尚:「告訴我,生活中一些有趣的事吧」,「俗世對你而言已經變得痛苦不堪了,是吧」,「難道你先前就不知道俗世間的情形嗎?有時候我們必須放棄一些我們喜歡的東西,你喜歡的東西,別人也喜歡的東西」。塵世十年,小和尚帶回來的只有憤怒的火焰,恐懼不安的心,當夜幕降臨,老和尚坦然入睡,徒弟卻蒙頭藏面,戰戰兢兢。正應一句老話:「平生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
3、對別人造成傷害,心中就背了一個大石頭。觸犯了世間法,逃都逃不掉,必須付出代價;觸犯了佛法,逃也逃不掉,如是因必生如是果。你傷害一個小動物,偷一根針,罵人,起惡念,世間法裡面你可能不需要坐牢,但因果規律卻不會放過你。意念引導行為,行為產生影響,當你對別人造成嚴重傷害的時候,世間法才會找你麻煩,而因果規律是從起心動念就開始記賬了,它的網眼更密。
4、做了惡事,我們可以偽裝的非常好,可以欺騙全世界,卻無法欺騙自己的本心。
5、降伏其心。寺廟裡面有毛筆,老和尚為什麼要抓住貓的尾巴蘸墨寫心經呢?貓是一種白天很懶散,夜晚很警敏的動物。禪坐時,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佛門有「靈貓捕鼠」的比喻。此處抓住貓的尾巴,就是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使其收攝在「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上。
6、豁然頓悟,以心印心。當初升的太陽照耀著沉睡中的徒弟,師傅輕輕地把他喚醒,他看到昨晚刻的心經文字塗上了各種各樣的顏色,他霍然一震,我猜測他此刻已經豁然頓悟,證到「真如自性」,自心本清凈,只是被幻相、顏色障住罷了。徒弟坐在寺廟的門口,鏡頭中的景物在動,然後慢慢靜止,這是影射徒弟的內心從動至靜的變化,然後徒弟規規矩矩的給師傅磕頭跪拜。老和尚已經知曉徒弟的變化,走前示現神通,使船不動,然後揮手與徒弟告別,千言萬語只在揮手之間,大有禪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以心印心」之感。
冬
1、歸來。冬天來了,當中年和尚再次推開寺廟的門,內心只有平靜和虔誠。他開始修行,一切似乎恢復了平靜,直到一個女人抱著一個孩子來到這里,他才知道「沒消的業障」自己會找上門來。於是他開始用師傅從小教給他的辦法,懺悔贖罪。
2、冬季的最後,鏡頭對准靜坐在山頭的菩薩像,她悲憫地看著世人在「以苦為樂,認假為真,飲鴆止渴,苦海火宅里嬉戲玩耍」。
又一春
1、縱使有老和尚這樣的得道高僧也沒辦法阻止小和尚戲虐動物,深陷情慾,犯下殺業,眾生皆受各自業力因緣牽引,擋都擋不住,但佛法葯在這里,苦不堪言了自會來求。
2、世間的一些規律和道理,是我們自己覺到,悟到,沒有人能給我們,給了也拿不走,縱使釋迦牟尼佛也不能替代他的弟子覺悟成佛。
3、生命來了,無明也來了,不是很多人能幸運地像影片中的小和尚一樣走到覺悟的冬季,大多數人只是停留在不能自控的夏季或者苦不堪言的秋季而已。
影片主旨
這是關於一個和尚的人生歲月,鏡頭後的金基德寧靜而又形象地述說著生活的流逝。他始終保持著故事的趣味和曲折,不是灌輸給觀眾空洞的理論,而是依仗物化的鏡頭和佛學的概念,抽取出人與自然的共性,把人的本性與動物的本能穿插交融的隱性描繪。他對主人公生命過程的展示,有意地掐頭去尾而予以他人的生活代替:片尾的嬰孩,正是主人公幼年寄居佛門的謎底。主人公還俗時老僧對徒弟命運的先知和點化,暗示了老僧曾和他有著相仿的人生經歷。秋季老僧的孤苦伶仃和安然超脫的自焚死去,也將是主人公晚年的最終命運。
三個人的生活共同來搭建一段完整的人生軌跡,不僅有對靈魂交接的喻意,更足以說明人類生活的大同小異。
影片的基調整體上比較灰暗,僅存的溫馨希望之處,是金基德對佛的肯定。抵消人類罪惡凈化靈魂的唯一途徑,便是來自佛的救贖。佛教徒的慈悲善意超凡脫俗,與世人的陰險狡詐形成強烈的反差。這在主人公中年逃逸的一段最足以體現:殺妻後的主人公焦躁易怒心神不安,並帶有暴力和自虐傾向。而師傅給予他「雕刻般若心經」的療法,儼然把他由魔鬼變成了聖徒。晚年後的主人公再度返回寺院一心行善普度眾生,走上了真正意義的信奉之路,在佛的指引下不諳世事刻苦修行,是其靈魂上的覺悟,也是對其所做錯事的懺悔。
片尾棄嬰後的母親滑入冰窟窿,是神佛對惡人的懲罰。顯示出佛的公正和明察秋毫,也體現出儒家善惡有報的思想。
繼楊德洛維斯基和今村昌平之後,金基德是世界上第三個喜歡在人類和動物身上尋找共性的導演。本片和他的其它作品一樣,動物依然出現在影片中的每個角落。金基德營造出一幅動物與人相共存的寧靜和諧畫面:春天寺廟里跑著歡快的小狗,夏天換成了大公雞,老僧借公雞之力把湖中央的木船拖於岸邊。秋天他背著小貓並用貓的尾巴寫字,冬天老僧自己化成了一條蛇。而小僧人與少女的愛情邂逅,魚和蟈蟈是重要的調情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