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電影的思想
從1913年第一部印度故事片誕生至今,歷經80餘年的發展,印度電影業已形成了一個年營業額約12億美元,擁有近200萬工作人員。年產1200部影片的龐大行業。其中,電影製作中心"寶來塢"以年產900部影片的驕人數量成為當之無愧的電影巨人。這個數字約相當於我國電影年產量的8倍,是好萊塢的3倍。印度電影長期以來在發展中國家盛 行不衰,從新德里到南非的德班,人們無不為之深深著迷。
因此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這個世界上有一半的人在看好萊塢電影,那麼,另一半人則是在"寶萊塢"電影(印度電影)的歌舞聲中熏陶長大的。印度電影一度在中國流行一時,"流浪者之歌"傳遍全國。隨後的近二十年時間里,由於種種原因,印度電影在中國漸漸銷聲匿跡。進入2000年後,不甘心僅限於發展中國家市場的寶萊塢,打破印度電影傳統局限,更新製作理念,推出了一系列全新的印度電影。也就是我們所說"新概念印度電影"。
新概念印度電影在製作手法上吸取了很多好來塢的製作模式,這些電影既延承了以前的一些特點:出色的歌舞、細膩的表演、曲折的劇情等,又添加了很多新的元素:時尚的氣息、緊湊的節奏、輕松幽默的表演。再加上男演員俊朗,女演員漂亮,整個電影都非常養眼!
簡單來說,如果拋開特色鮮明的歌舞不看,那你或許分不清這是一部好萊塢大片還是印度電影,鮮明的民族特 色與好萊塢風格的完美結合,是新概念印度電影的一個顯著的特點與趨勢。
"寶萊塢"對先前一些影片 歌、舞、戲脫節的弊病做了較大改進,加強了舞蹈、劇情和人物感情之間的緊密結合。一些情節更為復雜、製作更加精緻的新概念印度電影開始在歐美電影市場上掀起風暴。例如,在去年的奧斯卡金像獎評選中,來自"寶萊塢"的大片《印度往事》(又名〈榮耀之役〉)被提名為最佳外語片獎;去年8月份在瑞士舉行的洛迦諾電影節上,由印度女導演魯帕麗-梅塔拍攝的《伊耶夫婦》被提名為"最佳亞洲影片",並在10月份的夏威夷國際電影節上一舉贏得"最佳故事片"大獎;而由另一位印度導演邁瑞-奈爾執導、投資僅150萬美元的寶萊塢影片《季風婚宴》則在全球范圍內取得了超過3000萬美元的票房收入,並被改編成百老匯音樂劇《孟買之夢》。
B. 凱撒里印度電影簡介
印度電影凱薩里講述了1897年薩拉加希之戰。
印度神劇《凱薩里》講述的就是發生在1897年9月12日的薩拉加希戰役,英屬印度軍隊第36錫克步兵團的22名士兵對陣10000名入侵的阿富汗士兵,其中還有一名印度士兵專門負責給受傷的阿富汗士兵送水。
薩拉加希戰役爆發時,印度還是英國的屬地,但是曾經佔領過印度西北部的阿富汗人對於英國人來到南亞並不服氣,他們發動軍事行動要趕走殖民者。英屬印度軍隊第36錫克步兵團在英軍的統一指揮之下,利用22名士兵對陣10000名入侵的阿富汗人,但是由於英軍沒有提供支援,最後全部陣亡。
影片中的第36錫克步兵團是真實存在的一支部隊,他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87年,當時英國人組建了第36錫克孟加拉步兵團,是孟加拉土著軍團的一部分。1901年,部隊整編為第36錫克步兵團,1903年在印度陸軍的基奇納改革中,改名為第36錫克團。
在1897年的薩拉加希戰役中,第36錫克步兵團負責防禦薩馬納山脊,對抗規模龐大的帕坦族軍隊。1905年第36錫克步兵團參加了拉瓦爾品第閱兵式,迎接威爾士親王和王妃對英屬印度的訪問,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第36錫克步兵團作為天津駐軍的一部分駐扎在中國,並參加了圍攻青島。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屬印度對陸軍又進行了一次改革,從單一營團改為多營團。印度獨立之後,第36錫克步兵團整編成為第11錫克團第4營。目前,錫克輕步兵仍然是印度陸軍的精銳力量,其戰鬥力能否做到22對10000尚不得知,但是用於對付巴鐵還是綽綽有餘的。
C. 印度電影的簡介
印度是重要的電影出產地區。印度的電影產量是世界之冠(2002年出產1200套電影),主要應付國內龐大的需求。印度電影在住有大量印度移民的國家也很受歡迎。
印度電影開始於19世紀末。1896年,在孟買第一次放映了盧米埃爾兄弟的影片。以後10年中,外國製片人不斷帶來各種新影片,在孟買和印度其它大城市放映。這些放映活動激起了一些印度人的製片興趣,薩達達以兩位摔跤家的表演和訓練猴子為素材拍攝了印度最早的兩部短片,被譽為印度電影的先驅。
1950年代到1990年代,絕大部分印度本地製作的電影利潤可觀,因為電視和外來電影的競爭較少。但隨著電視機和有視頻道普及、外國電影大量湧入,很多印度電影都慘淡收場。受歡迎的本地製作則受盜版影響而利潤大減。
印度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不同語言的族群對母語的電影有很殷切的需求,造就了電影業的發展,尤以孟買(舊稱Bombay)為基地的印度語電影業發展最為成熟,被譽為寶萊塢Bollywood(取自Bombay與好萊塢Hollywood)。著名導演薩雅吉·雷Satyajit Ray就是出身自印度的孟加拉語電影業。他於1992年獲頒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倫敦電影節的薩雅吉雷獎項以他的名字命名。
印度語是最普及的語言,所以印度語的電影產量和票房數字均最大。很多在印度其他地區成名的電影工作者都會到寶萊塢尋找機會。不同地區的電影會互相模仿,所以同一套電影可能會有不同語言的版本。
1960年代到1980年代,印度的藝術電影主要由政府資助。導演可向政府申請撥款拍攝印度主題的非商業電影。這些導演主要從政府的電影學校畢業。
印度電影中演得較成功的有沙魯克·罕和阿米爾汗,他們基本上代表了印度電影。
D. 上世紀90年代,西方對印度的什麼感興趣
西方對印度的自然風光和文化很感興趣,拍攝了以印度為題材的電影,此時期有《濕婆神之舞》和《太陽神》,在外國票房成功之後又引進到了印度。《濕婆神之舞》表現了阿西爾特爾和一個寺院舞女的愛情,女主角由法國女演員扮演;《太陽神》反映了寺院的生活,被英國觀眾和報刊認為是迄今為止看到的最優秀的印度故事電影。
電影在印度受到歡迎是有群眾基礎的,此前傳統民間的消閑方式都已經沒落,普通民眾沒受過教育,電影適應了民眾的需求。1901年10月孟買的福拉姆吉·考瓦斯吉學院放映了《基督傳》,巴爾吉正是看到了這部電影受到了啟發拍攝了印度第一部嚴格意義上的故事片《哈里什昌德拉國王》,並於1913年5月3日於皇冠影院放映,印度電影才算正式誕生。
巴爾吉在歐洲受過西方文明洗禮的石刻家,結合了西方先進的科技和印度神話故事,巴爾吉拍攝的全部電影均取材於印度的神話故事改編,拍攝的電影貼近生活富有生活氣息,並取材於印度本土文化取材於印度人民熟悉的故事印度光榮的歷史,喚醒了印度民眾的民族自豪感,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電影配上了英語和印地語的解說字幕,便於人們觀看,不僅是在孟買等大城市,甚至在加爾各答、浦那、蘇爾特等邊遠城市也放映了並受到熱烈歡迎。巴爾吉致力於拍攝民族電影,在海報中宣傳:"題材選自印度神話故事,富有教育意義,由印度本土拍攝,投入巨額資金,具有印度特色,拍攝了聖城貝拿勒斯的實景,印度的觀眾一定會贊賞這部電影。"
帕坦卡爾三友電影公司由帕坦卡爾和兩個好友組建而成,拍攝了《什里亞爾國王》、《賈米尼》和根據印度史詩《羅摩衍那》改編而成的《羅摩的流放》三部商業電影,獲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
經過擴建,在巴爾吉的電影公司基礎上形成了印度斯坦電影製片公司,在納西克製片孟買銷售,拍攝了一系列賣座的電影。取材於印度神話的《克里希納的誕生》,電影講述了克里希納的誕生以及殺死惡魔坎斯等情節,製片人巴爾吉和扮演克里希納兒時的巴爾吉的小女兒曼達基尼獲得了亞歷山大里亞電影公司和特羅爾城塔果爾授予的金質獎章。
1919年,拍攝了神話劇《克里希納大神的童年》,講述了克里希納兒時殺死卡利耶毒蛇的故事;《拯救阿希麗雅》講述了忠貞的阿希麗雅向羅摩施禮而得到了解救;《烏夏的夢幻》取材於史詩《摩訶婆羅多》中阿尼魯特劫走烏夏公主的愛情故事,三部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後期巴爾吉寫了《舞台》藉以諷刺戲劇和電影節的內幕。
1919年,印度南部電影中心馬德拉斯也開始了電影的拍攝。馬德拉斯的納特拉吉·穆達利耶爾拍攝了取材於史詩《摩訶婆羅多》的電影《謀殺基切克》,電影講述了隱居山村的班庫族五兄弟之一的皮姆為了保護妻子殺死舅父的故事。馬德拉斯的《郵報》評價其為:"這部電影的拍攝手法十分細膩動人,吸引了很多觀眾",電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傑姆拉吉·弗拉姆吉·馬登創辦了馬登電影公司,拍攝了電影《忠誠的蘇爾達斯》,電影表現了中世紀受人尊敬的盲詩人,劇中妻子莫欽塔尼由女演員高赫爾扮演,反映了印度的社會生活方式和習俗,在孟買、加爾各答和馬德拉斯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E. 印度電影八歲孩子嫁給富翁片名叫什麼
《哈里什昌德拉國王》
印度電影的起源:1913年,印度首部國產電影《哈里什昌德拉國王》正式上映,這也是印度國產電影的開端,世界電影業由此多了一個新的成員,至今已走過了一個多世紀的歷程。
在這個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印度電影經歷了十分曲折和起伏,例如殖民地統治、民族獨立斗爭、政局動亂、恢復國家治理秩序、發展經濟等,這些都在印度電影歷史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F. 還記得那些印度經典電影嗎
前年隨中國電影代表團出訪過印度和斯里蘭卡,參觀了世界著名的印度「寶萊塢」,印象極其深刻。在這之前,印度經典電影曾經在我國風靡一時,那些美妙的歌舞片,令人相當痴迷啊。可以說,我算是印度電影的Fans。所以,這次能夠和高群書導演一起被邀請擔任2010年印度影展的推廣大使,感到非常榮幸,極其開心! 說起來,印度電影的歷史真的相當悠久。據資料記載,印度電影開始於19世紀末,1896年在孟買首次放映了盧米埃爾兄弟的影片,第一次把電影帶到了印度。此後在無聲電影時期的20-30年代,印度電影迎來了第一個繁榮時期,無聲影片的產量持續上升,1931年高達207部。 同時,隨著有聲電影的誕生,印度電影開始了新的發展。1930年印度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有聲影片《阿拉姆·阿拉》。影片題材取自《一千零一夜》,場景瑰麗多彩,穿插了很多歌舞場面,上映後引起了轟動。這種歌舞片形式至今仍然是印度電影被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之一。 除了我們熟悉的歌舞片外,印度也有很多現實題材的電影,早期的《大地之子》和《柯棣華醫生的不朽事跡》,都是印度電影史上的不朽之作。特別是後者,以柯棣華醫生投身中國的抗日戰爭並以身殉職的悲壯故事為題材,在中國也被很多人了解和喜愛。 1950年印度正式獨立,其電影也進入了多元化發展階段。一批新的電影藝術家成長起來了,他們不願被娛樂片的洪流所吞噬,拍攝了很多反映現實的優質影片,開始了印度的「新電影運動」。我們熟知的《兩畝地》,就是這類影片的佼佼者。 進入60年代,印度影片的年產量已達300多部,而到了1985年,影片年產量更高達 912部。目前,印度電影的年產量都在千部以上,連續多年居世界首位。而印度的很多本土電影明星,雖然未必像好萊塢影星那樣在世界范圍內有廣泛的影響,但在本國,卻受到了廣大觀眾的超級喜愛,有著極大的影響力。 這次在中國舉辦的印度電影展,共有10部來自「寶萊塢」的佳作將與中國觀眾見面。在選片上也打破了觀眾對於印度電影「只有歌舞片」的刻板印象,選擇了印度近年來最為優秀的現代影片,類型多樣,包括喜劇、情節劇、歷史劇、兒童劇等,題材涵蓋了印度現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適合各個不同年齡層及口味的觀眾。 親愛的朋友們,當你回憶起那些經典的印度電影,《流浪者》、《大篷車》、《奴里》、《寶萊塢生死戀》等等,當那些美好的記憶令你溫暖而感動時,不如,去看看現代的印度電影吧。相信你一定會有特別的收獲! 高群書導演和小車同學 鄭重推薦印度電影
G. 印度經典電影《流浪者》
《流浪者》是一部經典的印度電影,公映後曾轟動一時,獲得了1953年戛納電影節大獎。《流浪者》是印度現代電影人的一部力作,創作背景是印度現代社會在廢除種姓制後暗烙在人民身體的階級印記。
主要劇情是:印度上流社會中很有名望的大法官拉貢納特,信奉這樣一種哲學:「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即以血緣關系來判斷一個人德行的謬論。法官拉貢納特根據「罪犯的兒子必定追隨其父」的荒謬理論,錯判強盜的兒子扎卡有罪,扎卡越獄後被迫成了強盜,決心通過擄走法官的妻子進行報復。拉貢納特果然中計,認為妻子腹內的孩子來歷有些可疑,並將妻子趕出家門,致使妻子在大街上生了拉茲。拉茲跟著母親在貧困中長大,扎卡又威脅引誘拉茲做了賊。拉茲在飽經流浪和偷竊生活後,重遇童年好友麗達,二人真摯相愛。拉茲痛恨自己的偷竊墮落生活,渴望以自己的勞動謀生。但是,扎卡繼續逼迫他,工廠辭退他,親生父親的荒謬理論更使他前途無望,所有的一切都使他絕望。最後,拉茲為救母親,殺死了強盜扎卡。當拉茲因企圖謀殺拉貢納特,父子出現在法庭上,麗達為拉茲辯護時,揭示了事情真相,法官的良心受到了譴責,法官荒謬的理論也不攻自破。
影片《流浪者》主要是通過插敘的方式,以法庭審判拉茲謀殺為開始和結束,拉茲的辯護律師麗達向世人講述了拉茲可憐的身世和坎坷的經歷。影片非常生動形象地描述了拉茲擺脫罪惡的環境和據說是其父母遺傳下來的影響的過程,以及法官父親和為他所遺棄而成為流浪者的兒子之間尖銳的沖突,向世人證明了:人的性格和習慣是受客觀環境和主觀因素所影響的,並不是父母遺傳下來的;生活中的好的影響也是可以使一個所謂的潛在的罪犯變成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同時,影片還深刻地批判了「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這一荒謬的「血統論」,辛辣地抨擊了當時印度社會的黑暗和等級制度,歌頌了純潔的愛情和人道主義。而且,事實上整個影片都是圍繞批判「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這一謬論展開的。
影片中的人物刻畫比較突出,人物心理描寫很細致,能讓觀眾抓住影片中人物的特點,很好地引發觀眾的共鳴、激起觀眾的義憤。影片《流浪者》中刻畫了幾個鮮明的人物形象:有內心善良卻為生活所迫而做賊的拉茲,美麗高貴、忠於愛情、能言善辯的律師麗達,善良的母親里列,一生信奉「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卻到最後才醒悟的法官拉貢納特,可惡的強盜扎卡。再加上演員成功的表演,使得這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頓時出現在觀眾的腦海中,並停留了下來。其中,法官拉貢納特「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的謬論給人印象很深,讓人深感氣憤,最後對這一謬論淋漓盡致的批判也大快人心。
影片《流浪者》也有印度電影常有的特徵:關於愛情和苦難,而且很感人。一個被所謂「上流社會」家庭所遺棄的男孩子的命運,博得了觀眾無限的激動與同情。拉茲的生活本來可以很幸福,拉茲的命運本來可以很順利。但是,由於他的父親信奉「賊的兒子一定是賊」的謬論,將扎卡判成罪人、逼成強盜,使得扎卡為報復他父親而綁架了他母親,最終也改變他和他母親的命運,使得他們陷於貧困。當拉茲重遇童年好友麗達,並與麗達真摯相愛時,本來觀眾是高興的。然而,又是他固執的父親,使得他的幸福落空了,並面臨著被判死刑。雖然如此,麗達還是不離不棄,並為他辯護,也使得他父親醒悟了。拉茲和他母親的遭遇使觀眾流出了同情的眼淚,那麼拉茲和麗達的愛情則使觀眾倍感安慰和真心祝福。
影片《流浪者》還一個很大的特徵——很多印度民間歌舞,也正是這一特徵讓它被很多觀眾記住了,給人的印象是:印度真是一個能歌善舞的國度。影片《流浪者》的成功與它成功的配樂是分不開的,音樂能夠很好地表現人物的心理狀態、渲染烘托氣氛、表現畫面難以表達的意思、為故事的發展做鋪墊,還能感染觀眾的情緒、引起觀眾的共鳴。
例如:影片開始時,在法庭上,拉貢納特和麗達的出場,都配有強烈而緊張的音樂,能夠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並將他倆聯系起來;當麗達和拉茲相認之後,麗達的歌舞和音樂給人非常愉悅的感覺,表現了麗達的喜悅和高興;還有麗達和拉茲在沙灘約會時的歌曲和音樂,很好的表現了人物當時的心情;還有麗達生日宴會上的歌舞,很有感染力;等等。影片《流浪者》中的音樂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生活氣息,歡快的音樂能感染觀眾的情緒,讓觀眾也沉浸其中並有隨著音樂起舞的沖動;同樣,那悲傷地音樂也使觀眾為劇中人物傷心、感嘆。
雖然,影片《流浪者》是一部反映印度社會黑暗面的老電影,但是在今天也是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的,時刻提醒著我們不要為陳舊的觀念所束縛,要與時俱進、更新觀念。影片《流浪者》中的故事嚴謹、插曲動聽、製作質朴、影像親切,在內容和拍攝上都比較好,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老電影。
「流浪者」是由拉茲·卡普爾1951年自編、自導、自演的一部影片。拉茲·卡普爾扮演男主人公拉茲,他的父親印度著名演員普里特維在片中扮演拉茲的父親—法官拉貢納特,拉茲·卡普爾的三弟薩西也參加了演出,扮演童年時代的拉茲,當時他才9歲。女主角麗達則由印度最著名女星納爾吉司·杜特扮演。該片堪稱印度影片經典之作。
《流浪者》(Awara)
編導: 拉茲·卡普爾
主演 :拉茲·卡普爾,納爾吉司·杜特,普里·特維拉茲
上映 :1955年中國上映
譯制 :長春電影譯制廠
配音:
小拉茲:蘇庭石
小麗達:張桂蘭
拉茲:從連文
麗達:向雋殊
拉貢納特:白景晟
H. 20世紀50年代是印度電影史上的黃金時代,成為印度電影新起點標志的影片是()
《流浪者》鋒肢搭是一部由拉飢鋒茲·卡普爾執導,納爾吉絲、普利特維拉·卡浦爾、拉銀拿茲·卡普爾等主演的家庭劇情電影,於1951年12月14日在印度上映,於1955年在中國上映,是第一部在中國公映的印度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