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日本人拍過描寫二戰的電影嗎
1:《做人的條件》(《人間的條件》;黑白片;日本):影片很長,包括第1部《純愛篇》(104分鍾)、第2部《激怒篇》(101分鍾)、第3部《戰雲篇》(105分鍾)、第4部《望鄉篇》(75分鍾)、第5部《死的脫出篇》(85分鍾)、第6部《曠野的彷徨篇》(104分鍾)。轉一下網友的影評:「在日本電影史上,稱此作品為反戰電影的代表作之一。影片含義深刻,反映了二戰時期的日本人的沉重的心情,與他們的「良心」形成了種種大問號???講述了那個時代日本人的理想和過失,夢想與幻滅,被迫與真心的集為一身,盡可能的像個人樣活下去的復雜心理。這些被迫作為軍國主義的走狗,時而反抗,時而伸張人道主義,因此立場異常痛苦。與時下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本片曾被選入日本名片200部,並獲1959年電影旬報十佳獎第五名及第十名。」
2:《望鄉》(日本):《望鄉》的故事並不發生在二戰期間,它是二戰的前奏曲,改編自真人真事。影片公映後在日本反響平平,在中國則引起轟動,巴金等人對其給予了高度評價。作品沒有像其他日本影片那樣強調日本民眾是戰爭的受害者,真正的受害者只有年老孤獨的阿崎婆,而加害者不僅僅是日本政府,也有日本民眾。影片通過「南洋姐」阿崎的故事,對日本社會的冷漠無情進行了批判,還借劇中的某些角色之口諷刺了日軍的侵略行為。據導演所說,「南洋姐」們是日本侵略者的「索引」,她們所到之處,就是日軍後來侵略過的地方!確實,在影片的最後,作家三穀圭子來到了當年「南洋姐」們的墳地前,發現這里已經破舊不堪,盟軍轟炸當地的時候,日軍也屠殺了當地人。此時最令人震撼的場面出現了:「南洋姐」們的墓碑,全部背對著日本……
3:《虎!虎!虎!》(《偷襲珍珠港》;美國、日本):與前幾年的那部《珍珠港》是改編自同一部小說,兩部影片的區別在於,《虎》截取了當中的軍事線,《珍》截取了當中的愛情線。《虎》以相當客觀的角度去看待這個歷史事件,既非為日軍「招魂」,也非為美軍辯護,而是就事論事、冷眼旁觀,鏡頭不斷地在日軍和美軍之間來回切換。影片高度追求對歷史的還原,以致於在人物塑造上顯得蒼白,敘事嚴謹、詳實,扣除掉一些場面上的BUG,這部影片幾乎可以當歷史片來看待了。
4:《再見螢火蟲》(《螢火蟲之墓》;動畫片;日本):雖然這是一部「喊冤片」,但還是稱得上經典,故事劇情騙走了不少中國人的眼淚,以致於當初我寫文章批判本片時竟被千夫所指,其中有一個女網友還斥責我說:「難道感動也要分國界嗎?批判日本人,你還不夠格!」,對此,我只能無語。高畑勛導演的作品我一直很喜歡,因為富有思考性,但本片傳達的內容我實在無法苟同,相比之下宮崎駿倒是曾畫過短篇漫畫《中國的天空》歌頌抗戰時的中國空軍。像本片這類強調「日本人也是戰爭的受害者」的作品在日本多的是,看一部就夠了,否則總有一天你同情日本民眾會遠遠大於南京大屠殺中的遇難者。(註:本片的導演是高畑勛,不是宮崎駿)
5:《人證》(《人性的證明》、《人間的證明》;日本):《望鄉》是二戰的前奏曲,《人證》則是二戰的後遺證。戰後不少日本女性為了過上優越的生活,主動與美軍士兵發生了關系。本片的不少演員都有過和故事相似的經歷,尤其是喬尼的扮演者,他正是《草帽歌》的主唱,作為日本女性與黑人生下的孩子,他處處受到歧視。影片批判了那些一旦成名就掩蓋不光彩過去的人,喬尼千里迢迢到日本尋找媽媽,但媽媽卻為了保住自己的「名節」,竟把他殺害了。本片沒有描繪到日軍的侵略史,但其實作者森村誠一是個正直的作家,他曾寫過《魔窟》、《新人性的證明》等作品抨擊731部隊,日本右翼對他痛恨之極。相比之下導演佐藤純彌則令人不敢恭維,別忘了他後來跑去執導「招魂片」《大和號》!(PS:主題曲《草帽歌》轟動全球,歌詞是一首關於「媽媽」的詩;故事批判了美國警察腐敗的一面,但美國人——包括紐約市長依然大力地協助拍攝,警方表示批判得對,他們需要改進自己)
6:《流轉的王妃,最後的皇弟》(日本):4集電視電影,改編自溥傑夫婦的自傳。影片投資10億日元,製作期歷時三年,拍攝過程中獲得中國政府和溥傑之女的協助。影片在反映日軍對中國人的傷害上,遠比所謂的「謝罪大作」《赤月》來得直接。滿懷建立中日友好理想的浩遠嫁到中國後,卻發現中國人對待日本人竟是滿腔憤恨,到處是「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日本鬼子滾出去」,而日軍則形同強盜,搶掠中國百姓的財物,還屠殺抗日民眾。本片站在普通老百姓的立場上批判了日軍,對國共兩黨則是述而不評,沒有偏袒誰,但有贊揚周總理。本片屬於想謝罪但對歷史研究不深入的類型,有些觀念很膚淺,這大概與日本人並不熟知二戰史有很大關系。盡管有種種不足,但本片至少正視了日軍的侵略史,在日本「招魂片」頻出的今天已屬難得。而劇組提倡從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的方式,還是很有意義的。
7:《廣島之戀》(黑白片;法國、日本):觀看本片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相關歷史,不然很難理解當中的一些劇情。在日本從來不缺乏關於原子彈題材的作品,但大多會淪為論證日本人也是受害者的「喊冤片」,不過這部與法國合作拍攝於1959年的影片卻是例外,當年就能夠有如此深刻的反思很不容易。在二戰時期的歐洲,曾與德國軍人發生過性關系的女性會被剪掉頭發,所以女主角的前任丈夫正是一個德國人。影片劇情的不少台詞是以詩歌的方式呈現的,這種類型恐怕很容易引來兩面極端的評價。
8:《逝風殘夢》(《風雪黃昏》;日本):山口百惠的代表作之一。其實影片只是以二戰為時代背景講述一個愛情悲劇而已,對戰爭本身沒有直接的描繪或批判,當然片子對戰爭還是持否定態度的,多少也有些反思,故事開頭就有一段對話說道:「我們和敵人無怨無仇,但卻要殺死他們,可他們不也有父母和孩子嗎?……這場戰爭是錯誤的」。PS:影片的音樂很不錯~
9:《二十四隻眼睛(1954版)》(黑白片;日本):注意,這里提到的是1954年的黑白影片,而不是2005年翻拍的彩色版(2005版的簡直拍成了偶像劇,而且在反思上也不痛不癢)。轉一下網友的影評:「嬌小玲瓏的女教師大石擁有「大石」這樣大氣甚至宏偉的姓。大石老師認真教學,關愛她的十二位學生。大石老師面對班上看著她的二十四隻眼睛,發誓要讓它們「永遠閃亮」,但這一誓言被日本侵略亞洲的罪惡戰爭徹底斷送。漁村小學男生被徵召入伍,大部分死於戰爭,活著的也成了瞎眼殘疾者。大石老師的丈夫也命喪戰場。該片改編自日本左翼女作家榮井壺同名長篇小說,人道主義傾向非常鮮明。」
10:《我對青春無悔》(《無愧於我的青春》;黑白片;日本):黑澤明的作品,拍攝於二戰結束後不久,改編自左翼作家久板榮二郎的同名小說。故事以京都大學教授龍川事件和德國紅色間諜佐爾格事件為原型,講述女主角幸枝嫁給反戰作家野毛後的種種遭遇,野毛因發表反對法西斯侵略戰爭的言論被檢察官逮捕結果屈死獄中,幸枝和野毛的家人從此被視為「賣國賊」,不但成天遭受眾人的白眼,幾經辛苦種植的田地也被「愛國人士」糟蹋得面目全非……終於熬到了1945年日本投降,面對曾經受到的種種不白之冤,幸枝並不感到後悔,因為附近的墳墓里躺著野毛……
11:《動盪的昭和史·軍閥》(日本):東京英機的漂亮話與戰場的慘烈形成強烈的對比,新井記者決意告訴國民戰爭的真相,正當人們為新井的義舉所感動時,卻有人跑出來這樣斥責他:「新聞記者,戰爭初期你們講過些什麼?!什麼『皇軍無敵』啊,什麼『聖戰』啊、『萬歲』啊,什麼消滅美英鬼子……說這些話的是哪些傢伙?促使日本好戰正是你們這幫傢伙!打了勝仗,你們就歌頌東條,又吹又捧;打了敗仗,就把罪責都往東條身上推,難道你們就沒有責任嗎?!你們在報上寫:『打不勝的仗就應該停下來』,看你們說得多好聽哪!那麼,打得勝的仗,就應該打嗎?你們號召『聖戰,聖戰……』把日本搞得支離破碎……所有認為戰爭該打的人,全都該處以死刑!死刑!!」(中文版由上譯配音)
12:《沒有出口的海》(日本):影片本身不帶明顯的政治傾向,屬於「述而不評」的類型,導演只不過用平靜的鏡頭說明了那個時代發生了那些事,而沒去論辯論其中的是非,對日軍的行為既不鼓吹,也不辯護,正如主人公父親所問的:「國家是什麼?」。士兵們出征前常唱為國效力的歌曲,出征後卻常唱想念故鄉的歌曲,而熱愛打棒球的主人公在最後所說的那段話富有反思色彩:「你見到過敵人的樣子嗎?我們老說『敵人、敵人』,可是,就算是美國的水兵也是喜歡打棒球的,有家庭和戀人的人,也大有人在。撞沉敵艦,也就是那麼一回事啊……」主人公臨終前想到的,不再是所謂的「為國盡忠」,而是大自然的美麗……
13:《一盤沒有下完的棋》(中國、日本):中國對日本總是要比對國民黨來得寬容,80年代初,正當中國許多影視作品對國民黨的塑造還停留在戴歪帽的小丑形象上時,對日本人則已經開始日趨客觀化。這部由中日合拍的作品稱得上是一部兩國人民的「歷史教科書」,雙方都可以用它來自我反思。本片導演佐藤純彌還執導過宣傳中國文化的《敦煌》、高倉健主演的《追捕》、以及日本反戰作家森村誠一的作品《人證》等,但左藤也曾跑去執導過「招魂片」《大和號》,日本有不少導演和演員既參與過反思片,同時也參與過招魂片,而反思片和招魂片在日本都有叫好又叫座的機會,原因究竟是為什麼呢?
14:《硫磺島家書》(《硫磺島來信》;美國、日本):很多人認為《父輩的旗幟》不如本片來得「好看」,對此我不以為然,論反思性,《家書》不如《旗幟》。正如導演所說,他拍《家書》並非為了討好日本人,而是嘗試著從日軍的角度去看待問題,這個出發點是好的,但導演始終不是日本人,看待問題多少有些片面、甚至是一廂情願。我很反感影片為了突出日軍的「人性化」,而有意無意地忽略一些事實,栗林忠道曾在中國進行掃盪,壞事干盡,但影片只是展現了栗林作為軍人「英勇」的一面。《家書》終究只是一部視野狹隘的商業片而已,要說沒有一點反思倒也冤枉,但遠遠不如同一類型的《決戰斯大林格勒》和《血戰阿拉曼》,也不如姐妹篇《父輩的旗幟》,更不如《細細的紅線》。
這些都是在我比較喜歡的一個博客上找到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B. 好看勵志電影《人證》劇情、影評
好看勵志電影《人證》劇情、影評
人證
一幕無法挽回的人生悲劇
一部探討人性淪落的傑作
以反省歷史來揭露世俗社會對人性的壓抑
1978年出品
導演:佐藤純彌
主演:岡田茉莉子
喬治·肯尼迪
三船敏郎
·一九七八年十大賣座影片第二名
·世界偵探推理電影的代表作之一
森村誠一是20世紀30年代日本的社會派推理小說作家,他的作品想像奇特,充滿了社會責任感,最著名的作品是"證明三部曲"系列,即《人性的證明》、《野性的證明》、《青春的證明》。其中,《人性的證明》在10個月內再版30多次,半年中暢銷300萬冊,被認為是日本文壇的一個奇跡,也成為世界偵探推理小說史上的一部精品。
1978年,《人性的證明》被拍成電影《人證》之後,在短短的時間內迅速風靡世界各國,在我國上映時更是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影片所講述的女主人公八杉恭子與她的黑人兒子焦尼之間哀婉動人的故事讓人感傷不已,兒子對母親的眷戀與失去母愛的悲哀同母親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譽而殺害了千里迢迢來尋找自己的兒子構成了鮮明的對比,深刻剖析了不同種族之間面對親情的尷尬人性。影片懸念叢生,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在展示被社會扭曲的人性的同時也揭露了日本社會上層的黑暗與腐朽。影片的主題曲《草帽歌》曾攜著凄厲的氣息飄過大江南北,催人淚下--"媽媽,就在那個夏天,我那草帽,不知怎麼啦,跌進了深淵,你還記得嗎?媽媽……"
在我的小說里,我所描繪的全是人間的戲劇。我認為一個作家應當關注社會問題,以反省歷史來揭露社會弊端,追求人生的真諦,這才是我寫作的目的,也是我生存的意義。
--小說《人性的證明》的作者森村誠一
《人證》可以說是日本舊電影向新電影發展的歷程中的一條分界線,也正因為它是分界線,所以當時受到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說它太寫實,有人說它違背了日本電影講求含蓄的傳統。現在過了很多年,這部影片在日本仍然受到歡迎,作為導演,我的心情也很復雜,但我堅信,隨著時代的變化,電影也應該有所變化。
--本片導演佐藤純彌
《人證》的社會意義在於它不單單是一部推理電影,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來的主題,它反映出了許多其他電影沒有反映出來的東西,不但風格富有懸念,對於人物的刻畫也細膩入微,並且更深一步地注重挖掘犯罪者的精神世界,總之,這是一部開拓了懸疑片的社會深度的好電影。
--日本著名評論家小泉健一郎
善惡本是一念之差,在名譽與親情的抉擇中,將罪惡的雙手伸向親生兒子……這是人的魔性戰勝了人性。影片展現了隱藏在人的內心中最黑暗的一面,它是那樣丑惡,那樣鮮血淋漓。而主題曲《草帽歌》更是凄婉動人,流露出一個兒子對母親的眷戀和哀怨,也恰到好處地烘託了影片主題。
--網友唐離
在東京皇家飯店的高樓上,一年一度的服裝設計獎展出大會正進入高潮。國會議員郡陽平的妻子、著名服裝設計家八杉恭子參加了這次展出大會,也在緊張地忙碌著。這時,有消息說飯店電梯里死了一名黑人青年,據電梯服務員講,被害人死前嘴裡直用英語喊著"麥秸草帽,麥秸草帽",在他的風衣裡面還有一本《西條八十詩集》……黑人青年怎麼會死在這里?殺人兇手是誰?警方緊張地展開了調查行動。
警犬從被害人的死亡地點一直嗅到了皇家飯店附近的清水谷公園,警察在草叢里發現一灘血跡和一頂草帽,說明這才是真正的罪犯作案地點。一對曾在公園里幽會的年輕人報告說,他們在公園里見過死者,而且在此之前,一個穿西裝的女人也離開了公園,駕駛一輛白色皇冠轎車走了。
從海關很快查明,被害人叫焦尼·赫瓦德,是3天前從紐約來到日本的。他遺下的《西條八十詩集》和麥秸草帽,都是入境時從美國帶進來的。
經過多方搜索,警方得知焦尼的父親威爾歇·赫瓦德曾作為二戰結束時的美國駐軍,在日本橫須賀居住過。正好同那頂麥秸草帽和那本詩集處在同一時期。而被害人臨死時留下的"喀斯密"一句話,也正好在詩集的一首詩中被發現了,指的是一個叫"霧積"的地方。
於是警官棟居決定到霧積去,把這個案子查個水落石出。當地的人都說,中山種老奶奶最了解情況,但當棟居趕到中山種家時,已經有人搶先一步,把了解內情的這位老婦人謀殺了。棟居又調查了一些線索,得知當年在福島縣久之浜海濱,中山種是開小酒店專做外國駐軍生意的,當時在店裡同時做工的還有八杉恭子……
而正在此時,設計師八杉恭子的兒子居恭平因駕車撞死了人而逃到了紐約,警長棟居也追到了紐約,在紐約國際刑事警察希弗坦的配合下,他們也同時展開了對黑人青年焦尼案件的調查。他們根據線索找到了一個叫阿達姆斯的男人家裡,他反映說在幾個月前,自己在駕車時,路上突然躥出一個黑人老頭,他來不及剎車,就把他撞倒了,結果被敲去了6000美元。那人名叫威爾歇·赫瓦德,而錢是根據他的要求給了他的兒子--焦尼·赫瓦德。 於是警方推斷焦尼的父親是為了弄到一筆送兒子去日本的錢而去撞汽車的。可是父親為什麼一定要把兒子送到日本呢?
居恭平因開槍拒捕而被擊斃了。棟居得到新線索,找到了焦尼的父親。一切終於真相大白:原來,威爾歇在任戰後駐日美軍士兵時同八杉恭子同居?生下了兒子焦尼,美軍撤出日本時他把兒子帶走了。而八杉恭子不久嫁了個黑市小商人郡陽平,對他隱瞞了過去,生下了兒子居恭平。在美國的焦尼長大成人思念母親,威爾歇於是通過撞車為兒子掙了一筆錢,讓他來日本。而此時郡陽平成了一個有相當實力的資本家,八杉恭子也成了赫赫有名的服裝設計藝術家,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和家庭的名譽,八杉恭子親手殺死了來找自己的黑人兒子焦尼,同時為了掩蓋自己的過去,她又殺害了知情的老婦人中山種。正當服裝設計的頒獎禮即將結束時,棟居告訴了八杉恭子她的兒子居恭平被擊斃的消息,兩個兒子都死了,八杉恭子的精神崩潰了。
從授獎大會出來,八杉恭子駕車向霧積的山巒飛馳而去。她用盡力氣把手中的草帽投向山谷,自己也縱身跳下了山崖。麥秸草帽在山谷里飄落、飄落,山谷里又響起了焦尼關於草帽的`歌聲……
悲傷的草帽
許多人對於電影《人證》的記憶似乎更多地源於那首凄涼哀婉、如泣如訴的《草帽歌》。《草帽歌》的歌詞出自日本著名詩人西條八十的同名詩作,原是一首兒童詩,詩中模仿孩子的口吻向媽媽傾訴著一種孩子式的失落感和憂傷情緒。西條八十的《草帽歌》開頭是這樣的:
媽媽,我的那頂草帽怎麼樣了?/在那夏日從碓冰去霧積的路上,/落在溪谷里的那頂草帽!/媽媽,我愛那草帽!/可是,一陣清風將它吹走,/那時節,我是多麼懊惱!
影片的主題曲《草帽歌》是一首地道的黑人歌曲,有趣的是原唱者喬治與他扮演的劇中人焦尼的身世極為相似,也是美國黑人與亞裔的後代。歌曲以焦尼的口吻唱出,深沉、哀婉的歌聲表達了兒子對母親的眷戀和失去母愛的悲哀。
八杉恭子的扮演者岡田茉莉子在年近古稀時回顧這部影片說:"《人證》是我表演轉型時期的一部作品,在這之前我沒有塑造過心理如此矛盾復雜的母親形象。雖然這部影片是一部推理片,卻具有一定的社會批判性,八杉恭子這個人物很真實,在她身上蘊涵了太多歷史性和社會性的東西。"在談到《草帽歌》時,岡田茉莉子說這是她最喜愛的一首歌曲,每次聽這首歌曲,她都忍不住會掉下眼淚。
文藝愛好者陳賢慶曾根據《草帽歌》的形式創作了一首詩,表達了對電影《人證》的感觸,讀來仍覺凄婉動人--
媽媽,你為什麼殺我?/我千里迢迢來到你身邊,/就為了這個?
媽媽,你為什麼殺我?/人人都贊美母子之情,/這事怎麼評說?
媽媽,你為什麼殺我?/人世間雖有貴賤之分,/但就該惹來這災禍?
媽媽,你殺了我,/你又怎能心安理得,/繼續過你上流人的生活?
媽媽,你殺了我,/也殺了弟弟,殺了自己呀,/人性會證明你的罪過。
☆根據日本著名作家松本清張的原著小說改編而成的《砂器》可看做《人證》的姊妹篇,故事講述了在一個初夏的清晨,國鐵蒲田停車場發現一具男屍,今西和吉村警士對案件展開了調查。蒲田站前小酒店的服務員提供線索說,曾有一男子與被害者在此飲酒,經過一系列的分析推理,最後終於查出了真相。原來,被害人是島根縣的三木巡警,他的養子和賀本名本蒲秀夫,其父本蒲千代吉得了麻瘋病就要死了,於是三木將他送到了醫院,並將本蒲秀夫收為養子。後來本蒲秀夫改名為和賀英良,成了知名的作曲家,他怕暴露自己和麻瘋病父親的關系會毀掉名譽、前程,於是殺死了養父三木。
影片含有極深刻的人生意義,它將生活剖析為"生下來,活下去",即生活的價值在於質而不是量,要靠自己的奮斗,要活出生命的理想狀態,讓活著的每一天都充實,都無愧於己,這在某種意義上深化了影片的主題。
☆著名影片《追捕》是根據日本推理作家西村京太郎的小說改編而成的,檢察官杜丘為人正直,卻被誣告犯有強奸和搶劫罪,杜丘一面逃避警察追捕,一面獨自偵察,途中巧遇牧場主女兒真由美,二人產生愛情。杜丘在真由美的幫助下突破各種險阻,終於查明誣告人橫路的下落,並使事情真相水落石出,原來因杜丘對警方判定某國會議員自殺一案持保留態度,真凶、某制葯公司經理長岡便買通橫路誣告陷害杜丘,以除後患。案情終於大白,長岡被擊斃。
影片在我國上映時曾引起過極大的反響,導演佐藤純彌的執導風格再一次被肯定,而著名影星高倉健和中野良子飾演的男女主人公杜丘和真由美也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遠山的呼喚》是日本著名女作家三浦綾子的代表作,是一部充溢著悲憫情懷與寬恕的愛心的作品,小說後來被搬上了銀幕。影片由著名演員高倉健和倍賞千惠子聯袂出演,他們的傾情演出將一個逃犯和一個村婦的不尋常經歷演繹得凄美動人。影片產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曾經感動並影響著20世紀80年代中國青年的婚戀觀。
;C. 日本影片 追捕 有續集嗎
日本影片<追捕>根據小說<涉過憤怒的河>拍攝,小說沒有續集,電影也沒有續集.
會不會將影片<野性的證明>當成了<追捕>的續集?片中高倉鍵大開殺戒.
D. 如何評價《追捕》這部電影
我覺得《追捕》這部電影的槽點有點多,如果要評分的話也就只有三顆星吧。本來我是奔著張涵予來看的這部電影,覺著這個大器晚成的型男主演的電影應該不會差,然而我失望了,不是演員的演技讓我失望,而是影片劇情和人物設定一點都不考慮現實,不符合實際簡直可以用狗血來形容。
總的來講這部影片的槽點確實很多,網友的評論也是褒貶不一,我也希望導演編劇不要為了所謂的收視率而忽略了影片本身的質量。